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红旗谱》读后感7篇

2024-06-10 13:55:15 《红旗谱》读后感

【#实用文# #《红旗谱》读后感7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旗谱》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旗谱》读后感 篇1

《红旗谱》通过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冀中平原三代两农和一家两代地主的尖锐矛盾和斗争,以“反削人头税”和“二师学生运动”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城乡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画卷,取得了重大成就。 《红旗谱》成功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尤其是朱老忠这个跨越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形象。朱老忠就是“这一位”,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是小说界不可多得的成功典范。整部作品突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此外,该书结合了作品中“燕赵人多慷慨悲”的民族传统精神,以及具有浓郁乡土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堪称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

《红旗谱》读后感 篇2

这个故事给我们呈现了在建国之前一个偏僻的山村祖孙三代不断反抗地主阶级,军阀统治等压迫,最后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故事一开始讲述了朱老忠的父亲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做斗争,最后家破人亡。朱老忠迫于无奈,毅然远走关东,成家立业之后,返回祖地,但几十年过去了,原来的恶霸冯老兰依旧还在,而且多了三个儿子,依旧压迫着他们。朱老明状告冯老兰,以倾家荡产而告终。朱老忠带着儿子重建家园,而且心惊胆战,因为恶霸亡他之心不死。严志和的儿子运涛在上城打短工的时候认识了贾老师,从这里开始,运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故事里,春兰是一个人格十分鲜明的'任务,她代表了那时具有一定先进性的妇女,勇敢的去寻求自己的爱情,是自由恋爱的先锋人物。运涛之后去了南方,去参加了真正的抗战,那时的南方在斗争上确实比北方有一定的先进性,运涛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国共合作时期参加了国民党,却在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被国民党逮捕。江涛考上了保定第二师范,继他的哥哥之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的老师依然是贾老师,在运涛被捕之后,愈加坚定了走革命这条道路,因为只有抗战胜利,他的哥哥才能获得自由。

从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方式,可以明显看出一代比一代进步。朱老巩是赤膊上阵,拿起铡刀拼命。朱老明他们采取所谓对薄公堂、和地主打官司,这注定要失败的,就像冯贵堂说的:好像吃炸焦肉、蘸花椒盐儿。吃不完咱的炸肉,就把他们那几亩地蘸完了!到了朱老忠和江涛,他们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于是所发起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说明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

《红旗谱》读后感 篇3

梁斌的《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8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

25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

这是一部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这部历史的展开,立足于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斗争,反映了冀中农民运动的风貌,同时他们又与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秋收起义等遥相呼应。这样,冀中平原的风云,不仅成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革命的写照,而且把农民的反抗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通过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不汇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就人物而论,《红旗谱》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基础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精神;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作者说:“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小说,首先是小说的主题。在我来说,主题思想又是和小说的内容同时形成的。”《红旗谱》所描写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它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斗争方式和历史命运的反映,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小说所写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农民革命斗争史诗的性质。

《红旗谱》读后感 篇4

《红旗谱》这本书,说实话,在阅读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根据个人兴趣,我平时不喜欢读这样的书,如果读了就一定要读一些,而且因为这本书真的不完整,很清楚。所以在周末的时候,我在网上找了电影《红旗谱》去看。看完电影《红旗谱》后,我觉得书中一些琐碎的记忆都串联在一起了。我可以理清书中的脉络,直观地理解作品的内容。通过这个过程,我有了一点思考。当我理解这篇文章或者这篇文章的其他目的时,如果你不是很理解它,你可以使用所有其他的方法来帮助你理解这些文章或者文章。我认为这个方法很有用。它还提醒我们,当一个方法不可行时,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思考,这样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回答。

当我还没有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它一定很无聊。它谈论一些旧的东西。我记得当时南开大学音乐厅有一次红旗谱之旅。我所有的同学都去了,但我仍然安慰自己,没有什么好看的`,所以我不会去,如果我不去,因为我没有去。我真的不喜欢这些类型的戏剧,所以我没有去和平,但我后悔当时时间写我的作业,因为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连接这些小块在一起,所以我只能找个电影看,自己做重复的事情。因此,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且要广泛涉猎知识,这样我们才能把它用于自己的用途。它不像无头苍蝇。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好吧,好像有点偏离轨道了。是时候走上正轨了。

《红旗谱》读后感 篇5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清澈响亮的歌声放佛回荡在耳际;“出水才看一脚泥”,憨厚老实的朱老忠形象依稀浮现眼前。畅游在红色书籍《红旗谱》的字里行间,思绪飘回那动荡不安的年代。

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8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25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

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爱恨分明,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刻画,生动的展现了北方农民的豪放粗犷的性格特点。朱老忠,那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出水才看两脚泥的坚韧,不得不令人钦佩。但几次斗争的'失败,也不得不引人深思。只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党的带领,才会取得斗争的胜利,真正的使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

现在,我们生活在物质富裕的年代,但精神食量却见一般。没有书籍的年代,是贫瘠的。没有书籍的思想,是无知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多读红色经典,常读红色经典,了解历史,了解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学习,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个性,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珍惜。紧紧拥护在党的周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红旗谱》读后感 篇6

阅读《红旗谱》,自己好像回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因为 《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反应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矛盾老先生曾称赞过这部作品:“《红旗谱》是里程碑的作品,《播火记》也是里程碑的作品。《红旗谱》揭开了悲壮的中国农民斗争史,是一部撼动人心的作品。 红旗谱》再现了那个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的危急年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农民真 实而又复杂的各种形象。”。

所以在阅读这部作品之前,我先了解了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才知道为写《红旗谱》,梁斌曾“三辞官”:第一次是辞新武汉日报社长之职;第二次是辞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支部书记之职;第三次是辞天津市副市长之位。梁斌辞官的初衷只有一句话:不写好《红旗谱》,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于,共计120万字的《红旗谱》三部曲长篇画卷,即《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问鼎文坛。梁斌的脾气很倔,倔得硬气、刚烈。“文革”期间,他被造反派批斗。有人问他《红旗谱》是不是大毒草,是不是“王明左倾”路线。梁斌坚决回答:不是。一次,有个造反派叫他站在高凳上,一脚踹倒凳子,将他重重摔在水泥地上,问他承不承认,梁斌爬起来依然坚决回答:不是。平时没事梁斌就爱和老百姓聊天,门口卖菜、修鞋、拉煤的无不说“梁老是个大好人”。遇到不平事,梁斌定要管。有位革命老同志的遗孀生活比较困难,有关部门说,老同志去世了,以后不会常来了。老太太找到梁斌哭诉。梁斌火了,马上质询那个部门负责人,事情很快便解决了。梁斌一生最珍视的莫过于他的手稿。1976年唐山大地震,人们纷纷逃跑,梁斌却冲向书房,“我的手稿!我的手稿!”他不顾一切地喊着,将手稿紧紧搂在怀中。当时书柜里还有他多年收藏的近300幅珍贵名画,但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惟有手稿。梁斌写了《红旗谱》,《红旗谱》中也写着梁斌的一生。作者不是在创作文学作品, 而是用自己的亲眼看到过的事件来告诉大家,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且最终一定会获得胜利。

这个故事给我们呈现了在建国之前一个偏僻的山村祖孙三代不断反抗地主阶级, 军阀统 治等压迫,最后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仔细品读了这本书, 感觉作者在用用最朴素的语言, 描述了一段发生在无产阶级人民大 众身上的抗日故事,这不是一个编出来的.故事,而是真正存在的一 段历史, 里面的人物不是编造出来的, 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他们被压迫着,他们希望得到解放,虽然在斗争的过程中 不免挫败,不免伤心,但是只要不放弃,勇敢的向前,一定会获得最后的胜利。而在其中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最为突出。朱老忠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 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朱老忠具有中国农民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己为人的朴实品质。同时又具有强烈的 阶级爱憎和斗争精神,当他寻找到革命道路后,又有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当然在《红旗谱》中,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比如青年一代如江涛、运涛、大贵等成为作品中革命思想的领头人,反抗斗争的真正战士,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之苗,是用熊熊烈火燎原的带头人,正体现了革命思想根固人心,体现共产党的精神无处不在。运涛、江涛都是农村知识分子,在广大农民还没有觉悟时候,起着革命的先锋与桥梁的作用,直到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屡遭失败,并在唤起了民众之后,有组织有觉悟的农民阶级才逐步承担了历史的革命重任。总之,梁斌在《红旗谱》中不仅讲述了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在这过程中更向我们展现出几代人誓死与黑暗社会抗争的坚强不屈、英勇无畏,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当然,小说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 物关系中,通过各种境遇多侧面地全面刻画,人物形象能够十分丰满,栩栩如生的原因除了作者非常高明的写作手法之外,还有作者的亲身经历。梁斌发表的《漫谈<红旗谱>的创作》的文章里,梁斌反复谈到了他的经历、经验和个人记忆,朱老忠、严志和、运涛、江涛、大贵、二贵、春兰等人物,都有原型,都是他少年、青年 时代经历的人和事,并且在他过去的中短篇小说中都出现过。但也不全是现实。梁斌说革命文艺需要加强美学因素:“书是这样长,都写的是阶级斗争,主题思想是站得住的,但是要让读者从头到尾读下去,就得加强生活的部分,于是安排了运涛和春兰、江涛和严萍的爱情故事,扩充了生活内容。”

不过,我还是觉得《红旗谱》这部作品还是真实的,有效的,它将生活气息和革命斗争精神达成统一。它既写出了祖国历史的风云,农民心灵的演变,又再现了中国农民走向革命的历程,总结了两千多年来农民阶级 斗争的历史经验,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以及革命获得重大的成就。

在读完《红旗谱》之后,我更感受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体会到了中国在经历了五千年的沧桑之后,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建立了新中国,并使国家走上繁荣 富强之路,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我们在过着幸福生活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这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也会为了我们后代而奋斗,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的。

《红旗谱》读后感 篇7

贾教师说:“就是封建势力、军阀政客们,不能推动社会前进,只能是社会的蟊贼。受苦的人们,工人和农民,就要起来打败他们,自我起来解放自我。明白吗”

朱老忠畅亮地笑了,说:“共产党我在关东的时候,就听得人们讲道过,苏联列宁领导无产阶级掌政,打败资本家和地主,工人和农民翻起身来,如今也到了咱的脚下。你要是扑摸到这个靠山,咱受苦人一辈子算是有前程了!”

江涛说:“当然不算完!在武汉残杀以后的日子,毛泽东同志带领革命的士兵、工人和农民举行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朱德同志带领南昌起义的'部队转战湖南。他们在井冈山上会师了,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工农红军,建设了革命的根据地。今后要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叫无地少地的农民们都有田种!”

认真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这是真的用最朴素的语言,描述了一段发生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身上的抗日故事,作者不是在创作文学作品,而是用自我的亲眼看到过的事件来告诉大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并且最终必须会获得胜利。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红旗谱读后感 | 红旗谱观后感 | 正红旗下读后感 | 哈利波特7读后感
上一篇:解除购房合同协议书 下一篇:2024试用期成长总结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