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项脊轩志课件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项脊轩志》教案(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项脊轩志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习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题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2、项脊轩名字的由来:①、祖辈曾住项脊泾,表达追怀祖辈之意。
②、项脊之位极小,形容此轩之狭小。
二、作者简介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归有光的身世:8岁丧母
18岁写《项脊轩志》
23岁娶妻
29岁丧妻
35岁后写补记
35岁中举,其后考8次进士不第,讲学20余年
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明确(板书):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项脊轩
第二段:承上启下
第三段:思念母亲和祖母
第四段:项脊轩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补记)
第六段:触景生情,思念妻子(补记)
五、投影片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式,提问学生回答
1、一词多义
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内外多置门(设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够)
过:日过午已昏(超过)
大母过余(探望)
然:室始洞然(……的样子)
冥然兀坐(……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但是)
而:而庭阶寂寂(表并列)
往往而是(表修饰)
而母立于兹(第二人称,你)
凡:凡再变矣(总共)
轩凡四遭火(总共)
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
从:吾从板外相为应和(由、自)
从余问古事(向……学习)
语:语未毕(话)
自语曰(说话)
述诸小妹语(话)
自: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从)
自语曰(自己)
然自后余多在外(从此)
书:借书满架(书籍)
或凭几学书(写字)
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2、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
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 庭(名词作动词)
小鸟时来啄食(名词作状语)
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
乳二世(名词作动词)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
3、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被动句)
六、齐读全文,疏通文意。
七、抓住第一段内容达到背诵目标
教师引导:本段先后写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漏、昏暗、不漏、亮、美化、作者生活其中、夜景。
八、课后思考:
本文运用了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记了哪些事、物,又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文中托物寄情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对家人深切的怀念。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完成情况
二、齐声朗读全文,要求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板书):托物 寄情
项脊轩修葺前后不同 喜(偃仰啸歌、珊珊可爱)
诸父异爨 悲(往往、东犬西吠)
母亲音容 悲(余泣、妪亦泣)
祖母的期望 悲(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中苦读 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四遭火)
妻子伴读 喜(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妻子去世 悲(室坏不修)
庭中枇杷树 悲(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如盖)
三、合作讨论,完成下列思考题
1、有人认为正文与补记部分不应该放在一起,你认为呢?
明确:可放在一起,原因有二:①贯穿同一线索,即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感情线索也都是由喜到悲。
②都是围绕项脊轩展开回忆
2、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例如:写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都有采用语言的细节描写。
3、文章在描写环境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答案应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班驳”等都写出了项脊轩的寂静、优美,后来一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就是起到一种以动衬静的作用。
4、请找出文中叠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例如:寂寂、珊珊、往往、呱呱、亭亭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增强音乐美和加强感情表达。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一段关于人物的回忆性文字,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五、作业布置:预习《病梅馆记》,思考:文中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项脊轩志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解读文章抒什么情
2、研习文章怎么抒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作者选取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的表达技巧,体会文章语言质朴而动人的特色。
2、探究结尾处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这两段的作用。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商隐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情感”往往是一篇文章感人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起来走进归有光的情感世界。
二、研习
1、齐读课文
2、研习情感
(1)问——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请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2)问——请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3)过渡语设计——下面让我们沿着这条线索来具体研究一下文中的情感:喜与悲。
①研习“喜”
请一男生朗读第一段,然后问——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喜?
②重点研习“悲”
学生默读第二段至文末,然后问——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悲?
明确:
(a)是叔父、伯父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
师:“诸父异爨”这句话什么意思?
师:谁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描述一下归有光为我们展现的家族败落图?
师:教师范读大家庭分崩离析的相关语句。“东犬西吠”该如何理解?
师:这个细节仅仅只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叫吗?狗叫有什么奇怪的?这里有更深的意味吗?
(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师点拨:这里作者写的狗吠是狗之间互相叫还是狗向人叫?)
师:为什么对人叫?
师:再请同学想象一下分家前与分家后狗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此处的设计,目的是要让学生领悟到在细微处见深情。
(b)是 师:作者在写母亲时抓住了哪些细微之处?
师:从母亲的这个动作,从母亲的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些什么?
师:这一扣一问,固然写出了母亲生前对儿女的关怀、疼爱,但母亲去看女儿,到了门外,听到女儿哭泣,为什么不“进门”安慰?“进门”安慰岂不更能表现母亲对儿女的关怀、疼爱?是“母亲”家务繁忙,无暇照顾女儿?是“母亲”怕女儿撒娇,见到自己闹得更厉害?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师:作者通过老妪的回忆和指点,来写母亲生前对儿女的关怀、疼爱,这跟“悲”有何关联?
(c)是祖母生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
师:作者又是如何来写祖母的呢?
师:请一女生来朗读写祖母的文字。
师:作者写祖母跟“悲”有何关联?
(d)是婚后生活的回忆,睹物思人悼念亡妻。
师:齐读课文末两段。《项脊轩志》中“余既为此志”以下部分是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在这个部分中作者补写了些什么呢?作者为什么选这些来补叙?
师:回忆母亲和祖母时,无论是泣还是“长号不自禁”,作者都流下了热泪。为什么在写亡妻时,却不见一滴眼泪呢?
师:作者补写的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抚慰,以及现在妻死室坏给自己的伤痛,于是作者补写了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的身世之感。
(4)问——在前面分析喜与悲的基础上,请同学来说说本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特点?
(5)小结
课文后几节极力渲染悲情,第一段却极力描写喜情,这是否矛盾,是否会冲淡悲情?
三、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归有光的另外两篇散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2、有人认为《项脊轩志》一文的补记是作者31岁时所写,有人认为是35岁时所写。请搜集有关资料,根据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项脊轩志课件 篇3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以朱自清《背影》引入正题(幻灯投影)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
三、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幻灯片演示)
四、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的文体“志”也就是“记”,属记事类,本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作者自己、老妪、母亲、大母、妻;
涉及到的重要事情有:项脊轩的修葺、自己的读书生活、诸父异爨、先妣及大母的事迹、遭火不焚、亡妻旧事
(2)文章是怎样将这些零散的材料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特别值得注意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不是同时期完成的,后两节是补记的。(学生讨论)
提示:(1)注意文章中与项脊轩变化有关的句子;(2)注意文章中对亲清的描写
明确: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经,以人事变迁、亲情离合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难忘的人世亲情,也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
教师可概括为:“轩”的变迁,情的离合(以板书表现,幻灯片演示)
五、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亡妻生前时至轩中问古事、凭几学书、转述诸小妹语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亡妻与自己的相依情深;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本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3)作者在回忆先妣、先大母时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结;而在补写的回忆亡妻部分已妻子亲手所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作结。二处都很感人,但在表达上有何不同?(提问)
明确:前者为直接抒情;后者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在言外更为含蓄。
六、小结: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可算是完成了鉴赏本文的基本任务,当然也有人从别的角度解读本文,倒也自成一家之说,如从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到背负重托“束发苦读”,再到补写部分的“卧病无聊”看出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追求功名的辛酸,结合他的生平倒也不无道理。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七、拓展阅读,分发材料《先妣事略》,安排学生自读交流。
问题:
①写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情问题
②哪些细节特别感动你
八、朗读《项脊轩志》回忆亡妻一节,体会本文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九、布置作业。
项脊轩志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2、学会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和场景来抒发感情的技巧。
4、感受作者在此屋中寄居的亲人的怀念、壮志难酬的幽愤等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功业未就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重点段落,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章基本内容理解能力。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文言鉴赏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文言鉴赏能力。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有一位散文家,他被誉为连接“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他就是归有光。归有光可谓遍尝了人世的多磨难大悲苦,他仕途不顺、早年丧母、中年丧妻,所幸,人生的悲苦无损其内心的柔软与细腻,他的文章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黄宗羲称之为“明文第一”,那么他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抒情散文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解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知道了项脊轩是个书斋的名字,那么你们知道“项脊”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有多种说法。
1、“项”脖颈也,“脊”脊梁也。项乃立首之本,脊乃立身之本。归有光希望成为归家顶天立地的脊梁,看来归有光在给书斋取名字的时候似乎已经将理想蕴藏其中。
2、缘于其远祖归道隆,曾居江苏太仓项脊泾。此中所寓怀宗追远之意非常明显。
3、项脊是指人的项,脊,这两处地方非常狭小,因此也指书斋狭小。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整体把握散文:写了几个人哪些事。
明确:一间老屋,两种情感,三个女人,四件琐事。
2、“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
请说说它的旧貌和新颜,请一位同学朗读原文相应部分并用几个短语分别总结。
学生:旧貌:狭小,老旧,破漏,阴暗
新颜:明亮,清幽,雅致
3、你觉得哪些景物写得很美,为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尤其是三五之夜、皓月当空之时,月色如水,银辉洒落,树影斑驳,微风吹过,花摇影落,真是怡然自乐。屋内一个读书人挑灯夜读,时而啸歌时而冥坐,沉浸在古人智慧海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这里喜爱,心境的恬淡宁静。
总结:我们可以感受到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静、淡泊、勤奋之性。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
<四>.合作探究
以口头语说家常事,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他的文章更贴近日常生活。善于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
分小组研究四件事的细节描写,说说这些细节描写分别在什么地方,写出了什么情感,并试着将这种情感读出来。
叔父分家:补充,归家的祖上曾经有五世同堂记录,家训要求不许分家,私自分家被视作不孝,逐出家门。这在讲究孝友的作者来说,五一十分失望无奈。
补充:昔我归氏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迄为唐亡。祖母之妹嫁文征明,江南大户,尊贵有加
明确:“内外,往往”,从中我读到了一个大家族分家之后门墙林立的凌乱之景,这些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但在情感上,却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与淡漠。
明确: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一个庞大的家族就此没落,归有光有志光宗耀祖,然而此刻更多的是面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与悲凉。对于长辈之间的事情他不好言语什么,多少的`不满也只能隐藏在鸡飞狗跳的场景描写中。虽然只有寥寥几笔,然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妪忆母:教师引导: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明确:归有光的姐姐在襁褓之中呱呱哭泣,娘亲此时在屋子西面的内室不能见到孩儿,但却急切地手扣门扉对女儿嘘寒问暖——是冷了,还是饿了?
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先妣形象?明确:关爱儿女的慈爱母亲形象。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对母亲的怀念。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这一处细节描写说明什么?
补充:归有光1母亲17生其姐姐,一年后生作者,其后连续四年生儿,其中一次还是双胞胎。他母亲一生为多子所苦,后为节育,听信奴仆偏方,喝下了田螺水,竟自此失声。
8岁有光母亲离世,但年少不懂事的他以为母亲只是睡着了。
师总结:母亲一生何其辛苦,命苦,却没有享到儿女之福。恍然间发现母亲竟然离开我10年了,这十年对母亲的记忆少时又少,母亲的关爱是他今生永远的缺憾。而今听到老妪之言,对母亲的记忆从茫然无着变得渐次清晰。娘以指叩门扉,娘对儿嘘寒问暖,可我已十年不曾见得娘亲容颜,也再不能得见。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说明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哭泣声,是一个失母十年的孩子念及母亲的无穷思念与悲戚。
补充:先妣尝一至。
归有光幼年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是模糊,所以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母亲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细节于他而言都如同至宝。
难怪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大母励志:你读到了哪些细回忆祖母的细节,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明确:有语言——“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有动作——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
你从中读到了祖母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处语言描写—“孩儿,许久不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像个女娃娃一样?”话语亲切、有趣,表面上是责备,实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迈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关怀。“以手阖门”,动作轻微,生怕打扰到孙儿。
明确:从祖母的“自语”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读出了她对归有光苦读的赞许,更有对他的殷殷期盼。
补充:祖父夏昶永乐年间进士,宣德年间任太仆寺卿(正三品),但其作者父辈祖父辈均无功名。
手持象笏至的动作、离去前的再三叮咛中,
明确;希望作者可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
总结:三处语言、两处动作,细腻平凡,但却把一位慈爱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赞许、期盼和勉励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同样是写悲,我们注意到一个作者的细节描写,母子情用的是“泣”,而写祖孙情用的是“长号不自禁”?请你们说说看。
补充:8岁丧母,9岁能文,15岁束发读书于项脊轩中,16岁参加童子试,20中了秀才,写本文的时候只有18岁,此时没有取得任何一次考试的成功。
明确:祖母对他有很高的期望,而他也自觉担起这份责任,想要振兴门楣,重振家风,但此时读书久不效,不觉愧对祖母重托,读书久不效的悲凉愤懑,对祖母的深切怀念与愧疚都化作在这长号中。
下面请同学来再读这一部分,让我们在听读中感受祖母的关怀与期待。
作者接着回忆的是妻子,预习的时候让同学们写了一段关于4—5小节的鉴赏。读同学的赏析。
明确:妻子凭几学书,回娘家述诸小妹语说明夫妻二人和谐恩爱、琴瑟和鸣、伉俪情深。
为何又要写枇杷树?
明确:树象征爱情甜蜜,人丁兴旺。是妻子当年许下的美好祝愿。而今却只有一人在树下。往昔美好时光,美好时光,愁苦、相思、离情,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思念愈深。我们不难想象,归有光是怎样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思念愈深。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悲字了得?
最后我还有一个疑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为什么妻子离世他没有“泣和长号”?他难过吗?
明确:室坏不修,久卧病无聊,多在外,不常居。不忍面对,选择逃避,不是不痛,是痛彻心扉的悲怆,以至于无法言说,哀莫大于心死。
<五>.拓展延伸
课文第4段段尾删掉了一截: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这段话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删剪文字有几分对世俗的不屑也有几分对科举末第的自嘲,更多的是是日夜青灯书卷相伴不扬眉吐气瞬目不止步的奋斗精神。虽有痛楚但也有豪情与志气。
<六>课堂小结
结语:的确,作者所选取的都是发生在轩中的琐碎细微之小事,但小中见大。读书轩中之喜犹如飘渺辽远的云间之月。18岁的归有光,31岁的归有光,面对着这项脊轩北向的四窗。
从小轩窗向外望,是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提醒着作者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是诸父分家后留下的小门墙,提醒着作者家道衰落的无奈、悲凉。
从轩窗向内望,那里有先妣曾经驻足的痕迹,那里有祖母手持象笏时那期待、殷殷的眼神,那里有妻子凭几学书的倩影。妻离、母去、大母逝。归有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子相继离世,悲怆、悲戚、悲痛,作者的一颗悲心,在项脊轩前无处躲藏!
<七>练笔巩固
师:同学们品读了文章之后,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大家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你读完本文的感受呢?老师先写了一句,咱们试着来对一句。
(同学们拟句并小组讨论,小组考虑成熟后,派小组代表上黑板板书对句)
借南阁之屋,忆三世变迁,叹凄婉衰败之悲。
托枇杷之树,忆琴瑟之好,抒物是人非之悲。
借门墙之庭,叹诸父异爨,抒家族崩析之悲。
托象牙之笏,思祖母厚望,抒功业未就之悲。
托亭亭之木,念伉俪深情,抒缠绵悱恻之思。
借老妪之言,忆慈母柔情,抒少年失母之悲。
<八>作业布置
项脊轩,小小的轩内,承载了归家太多的往事,或悲伤或甜蜜,或辛酸或温馨,会想自己的家也一定承载了有你许多难忘的回忆,分享亲情,把记忆深处令你难忘的亲情细节写成一篇周记。
项脊轩志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2、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以当南日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臣是以无请也D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B予观乎巴陵胜状
C何可胜道也哉D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B小鸟时来啄食
C秦时与臣游D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教时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②处于③当,任④占据⑤存储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墙往往而是
B客逾庖而宴
C呱呱而泣
D而庭阶寂寂
E某所,而母立于兹
F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B顺接连词C修饰连词D转折连词E“尔”,你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②深③忠厚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②率先③在……之前④逝世的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②……的东西③被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②过失③拜访④超过⑤犯错误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②像③像……一样④至于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②任务③效果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二、分析最后两段。
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
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
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六、作业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
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作业。
项脊轩志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引入课题
投影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那一段细节描写,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教师表明自己非常喜爱这一段细节描写,因为它写得真实感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课题就是对《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梳理课文
1、出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全班朗读解决。
轩xuān 漉lù 葺qì 垣yuán 迨dài 爨cuàn 妪yù 妣b 闺guī 扉fēi 呱gū 阖hé 笏hù 扃jiōng 牖yu 殆dài
2、全班齐读课文。
3、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 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三、布置学习任务
四人小组找出一个最感人的细节描写,教师明确要求:
1、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并翻译。
2、评点这一段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给评点内容取个题目。
四、四人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后,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1、《恰似无意却有意》 (教师提示:先翻译再评点后题目,规范步骤要求)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龙》 (教师要求紧扣文本分析感情)
3、《喃喃自语,殷殷期望》
4、《睹“树”思人》 (教师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与“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意蕴无穷,无处话凄凉》 (教师引导分析:大家庭的客厅成为鸡栖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关切情》 (学生分析了“阖门”与“关门”的区别。)
7、《情深深,雨濛濛》 (学生把作者说错了,教师及时纠正。)
8、《项脊轩,百年沧桑》 (写出破败之景象,无奈之悲伤。)
9、《偃仰啸歌》 (侧重分析环境的幽静舒适,心情是喜爱愉悦的,性格是安贫乐道的。)
10、《扃牖而居,闭门苦读》 (层层分析:扃牖—苦读—改变家境—实现大母期待—改变家族命运—自我勉励。)
五、师生共同分析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比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组成了一副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小组汇报如下: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 ,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六、教师总结
1、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2、投影后人评价: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 梅曾亮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清 林纾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明 王锡爵
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 ——现代 汪曾祺
七、教师布置课外学习课题
研究明清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可参阅《读本》中的文章。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林觉民的《与妻书》、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袁枚的《祭妹文》等。
项脊轩志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知含蓄语句背后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会人生阅历对文字的影响,了解一代大家的成长历程。
【课前准备】
1、发放学案。熟读课文并翻译重点句子,简答下列问题:
(1)家中老妪对作者讲述的,只是两个寻常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2)“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2、在学案中补充原文中删除的一段文字“项脊生曰……”,便于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
此文虽以书斋名称为题,但其大部分文字是在怀人。作者怀念了自己的母亲、祖母、妻子等三位女性,作者的生命中就没有出现过重要的男性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对文本的解读。
二、横向比较: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
(一)品读关键句段,解析作者生命中的重要男性
1、文章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开篇,为何不介绍项脊轩就是作者的书房,却介绍为“旧南阁子”?这其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项脊轩”得名由来,并联系古典小说中关于建筑物名称的繁复表述,结合下文的“百年老屋”品读“旧”字。作者曾说“吴中之归,皆宗宣公”,“宣公”是归家最早赢得功名的人物,类比屈原《离骚》中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可见作者对自己的家族充满自豪感。
明确:“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生命中重要的男性之一。这个判断句看似平缓,实则充满了自豪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这句话蕴含了祖母怎样的感情?祖母为何不将这块象笏传给作者的父辈们,却要传到隔代的孙子——作者的手里呢?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象笏”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吾家读书久不效”“迨诸父异爨”“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竟日默默在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等内容,将父辈读书无成与作者静心读书进行对比。
明确:祖母的祖父太常公,是作者家族中另一个重要的男性。祖母将他使用过的象笏传给作者,语气中充满自豪感,同时又是对作者的肯定与期待。所以作者接过象笏时,其内心应充满着使命感。
3、研读下面“项脊生曰……”一段,思考:作者为何写蜀地清、诸葛孔明这两个人物?
PPT(补充原文):
项脊生曰:“萄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点拨:此段为作者十九岁时为此文所作的结尾。翻译“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体会用典的作用。蜀地清的典故出自《史记》,作者在《陶庵记》中曾说“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可见司马迁是少年归有光的偶像。
明确:十九岁时,作者以此段结尾,是为了说明典故中的两个人都曾默默无闻,后来扬名于天下,作者相信自己也终将如此。加之对司马迁的崇拜,这一段其实是在书写实现自我的抱负。
小结:分析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生命中有过很多伟大的男性,他们给了作者—荣耀、使命、梦想。他们虽然没有面对面和作者说过话,但是他们借助房子、笏板和书中的文字,传递给了作者家族的荣光、兴复家族的使命与实现自我的梦想。
(二)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生命中的女性
检测预习作业中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家中老妪对“我”讲述的,只是两个寻常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明确:作者8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少,家中老妪是他和已故母亲之间的一条纽带,所以才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通过老妪讲述的平常细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问题二:“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模拟情境,请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
明确:祖母的三句话中,语气从关心到激动,从激动到期待。
问题三:“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请学生在朗读中揣摩“小妹”说话的神情,推测妻子及作者听到这句话的心情。)
明确:由此句可以看出,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
小结:母亲、祖母、妻子,这些女性给作者—关怀、期待、温情。她们为作者的生命注入了关爱与温情,使其在寂寞书斋中坚守梦想,也成为其后来书写散文时的重要情感根源。综上,我们由文本的研读过程看到,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分别给了作者在书斋中读书的力量与支撑,是其坚持读书的深层原因。
三、纵向比较:作者在不同年龄阶段文字特点的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你更喜欢作者写的哪个结尾?请说一说理由。
PPT:19岁时,《项脊轩志》结尾:“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三十几岁时,《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明确:19岁时文章结尾直抒胸臆,昂扬向上,充满抱负理想;三十几岁时文章结尾以景结情,含蓄悠长,余韵无穷。由此表明每个年龄的不同表达,是因作者人生阅历发生了变化,文字的表达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二)比较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与第一段
1、最后一段中“庭有枇杷树”与第一段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两种树木的描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明确:“兰桂竹木”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表达了少年归有光的志向与审美情趣;“枇杷树”蕴含生活气息,甜蜜而温暖。枇杷树的茂盛反衬出作者生命中至亲的消逝,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2、最后一段中“余久卧病无聊”与第一段里“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中的“我”的形象特点有何不同?
明确:“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作者,是自在快乐的,而“久卧病无聊”的作者,是寂寞悲凉的,可见在不同的年龄,作者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3、最后一段“今已亭亭如盖矣”与第一段中“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之景,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段所描述的景致充满赞美欣赏,表达了作者少年时内心的愉悦,而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呈现的却是含蓄凄凉、哀婉感伤。“以我观万物,故万物皆着我色”,景致的不同,其实是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的投射。
小结:比较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可以发现:作者的生活环境、心境都随年龄和阅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文字里,使文字由细密多言走向内敛安静,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四、课堂小结
19岁的归有光,以“项脊生曰”结尾,三十几岁的归有光,以“庭有枇杷树”结尾,从“说”到“不说”,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也是生命流转的结果。远祖和偶像,给了他精神上的追求,母亲、祖母和妻子,给了他孤独寂寞中的温情。生命是流动的,作者就像是河床,这些人与事从他生命的河流里经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所以,我们在《项脊轩志》中读到的,并不仅仅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更是一代文学大家的成长历程。
五、布置作业
微写作:课后阅读归有光散文《先妣事略》,与《项脊轩志》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结尾在表达方式、情感上的异同,不少于150字。
项脊轩志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文知识点
2.寻找文章的“动情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姚鼐)
⑴研读细节描写,注意其中所表现的作者内敛的感情;
⑵研读景物描写,注意借景抒情的手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4.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二、教学步骤
1.读课文,纠正字音,感知内容与情感。
2.检查预习:文章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你最喜欢哪句话?
3.在预习字词意义的基础上,练习用简洁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目标实现方法:以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为例,列出两个模仿的句子:
假醉翁之亭(景)欧阳(作者)绘山水相映(内容)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感慨及基调)
托鄙陋之室(景)禹锡(作者)寄仙龙之说(内容)议淡泊修业之洁志(感慨及基调)
参考答案:
借项脊之轩有光写三世变迁抒物是人非之悲情
借项脊之轩有光忆家庭琐事言时世变迁之感慨
4.疏通词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第一段: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⑴词类活用:下 上 前 垣墙
⑵实词:顾 胜
⑶古今异义:方丈 三五
⑷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分析内容:
项脊轩修葺前的特点是什么?用几个形容词表达。
寥寥数笔,却已经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渲染出一种颓败、阴冷的凄清氛围。接着作者并没有马上抒写自己的感伤情怀,而是从“悲”的反面“喜”来着笔。他喜的是什么?
修葺之时,劈窗置墙,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尝试背诵
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作者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 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作者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
第二段: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⑴重要实词:迨 逾 而 凡 再 兹 呱呱
⑵词类活用:西 乳
⑶古今异义:往往
⑷特殊句式:妪,先大母婢也
⑸文化常识: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 曰母、 曰妻,死曰考、 曰妣 、曰嫔。”
建筑方面: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室内空间较大,装饰考究,文中应指客厅。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如闺女、闺房。
分析内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请找出文中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说说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例:
⑴“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个短句的镜头感很强,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出作者的悲伤与无奈。
⑵“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篱”到“墙”的变化反映出家人的疏远与隔膜,充满了人世的沧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声叹息,表现出了作者的无奈与悲凉。
⑶“儿寒乎?欲食乎?”是“不要紧之语”,平淡处最为关情,短短两个句子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听见孩子啼哭而动了怜爱之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
尝试背诵:
上段“多可悲”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作者的悲哀之情。第一层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从门墙写起,反应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主要是借老妪之口,表达对母亲的怀念。通过乳娘之口描绘“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等细节,表现亡母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增加了内心的凄凉和孤苦。
第三段: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⑴实词:过 若 竟 类 比
⑵虚词:何 以 之
⑶文化常识:束发 笏
分析内容,尝试背诵:
上段写的是对母亲的回忆,这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背诵时要特别留意祖母连贯的动作,充满温馨。
第四段: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⑴实词:故尝 得
⑵虚词:而 之
分析内容:
补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第五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姐家有阁子,且谓何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⑴实词:归 几 书 制 盖
⑵虚词:或 诸 于
⑶词类活用:手
⑷句式:其制稍异于前。
⑸古今异义:无聊
⑹文化常识:归宁
分析内容:
这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
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查找资料,了解归有光及其作品风格。
6.写作训练:
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写一篇短文,可以怀念亲友、怀念旧地,表现情致等,400-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