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五篇

2024-05-07 15:27:26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实用文#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五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色警戒线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篇1

《红色箴言》中的故事和人物,对于我这个“解放牌”(1949年开国大典后出生)来说并不陌生,但看后仍感到震撼。不论是幸福快乐时的惊醒,还是淡漠之后的痛省,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杨开慧的《给一弟的信》、赵云霄给刚满月的女儿谱写的《铁窗摇篮曲》、赵一曼临刑前留给宁儿的信,都倾注着烈士们对孩子的无限牵挂和期盼,他们把对生命的眷念留给了子女,而自己则用生命来换取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憧憬。

我已经“升级”为外公,看完《红色箴言》,看着刚满两岁的外孙女,心中腾然响起童声演唱的那首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有句名言叫做“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在我们享受着丰厚的物质生活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烈士们浴血奋战的过去和来之不易的今天,不能忘记过去那种艰苦卓绝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当我们给子女留下物质财富的同时,务必传承这些闪耀着时代光芒、永垂不朽的精神!

只有这些精神才是超越时空的。但传承不可能自然形成,需要家庭、学校、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和互动。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最直接、最大、最深远,不仅仅是言语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行为举止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感染和熏陶。

让我们都来讲《红色箴言》,都来讲“那过去的事情”,谱写现代版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篇2

“我们正从威尼斯航向那不勒斯,土耳其舰队截住了我们的去路……”奥尔罕·帕慕克的第一部历史小说《白色城堡》,就这样娓娓道来。这是初冬,动车组飞驰在成渝之间。我沉浸在帕氏的文字里,不能自拔。

对于奥尔罕这位荣膺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人们最熟悉的是《我的名字叫红》,独特的艺术结构、语言风格,充满诗意的魅力。写于之前的《白色城堡》,1985年甫一出版,就让帕慕克享誉全球,五年后获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白色城堡》极具寓言和梦幻色彩:威尼斯人“我”被俘虏到伊斯坦布尔,几经周折,成为土耳其人霍加的奴隶。两人外貌神似,天长日久,彼此甚至比对方还熟悉对方的经历和生活习惯。在一系列必然的接触和纠缠中,两人联手对付了一场瘟疫,霍加晋升为皇宫占星师,“我”则成了苏丹帝王的倾诉对象。他们还制造了一件庞大武器,随苏丹征战“白色城堡”,武器陷入泥泞大海,不可避免地面对失败。他们清楚失败的结局,于是,浓浓大雾中,霍加选择逃离,奔向他想象中的城市威尼斯;而别无选择的“我”,从此过上原本属于霍加的生活……读者正在为主人公命运揪心,故事戛然而止:“一架秋千被长索挂在核桃树的高枝底下,在似有似无的微风中轻轻摆荡”。奇特的构思,隽永的语言,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白色城堡》,犹如一面深邃的镜子,映射出两个雷同的影子,在特定环境下的重叠和错位,意境深远,发人深省。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阅读深邃的文字,需要感觉和心境。帕氏的高明就在于,不经意间,娴熟调动语言美学元素,撩拨读者的视觉感官,进入与众不同的文学世界。我更乐意把掀起全书高潮的“白色城堡”,看成是人内心深处掩藏、抑或掩饰的东西:世俗、欲望、名利,乃至一切构成物质和精神的层面。为了达到撼人心魄的效果,作家对故事的铺垫,用心良苦。情节沿着海船、被俘、入狱、遭遇霍加而跌宕起伏,而瘟疫、逃生、战争,诸多惊心动魄的细节,丝丝入扣,险象环生。无限放大字里行间的张力,给人阅读的惊悸与快感。

有人评价《白色城堡》是帕慕克的呓语。梦境般的叙述,寓言似的抒情,借分别象征东西方文化的“我”和霍加的外壳,从容调和了帕氏认为的太有主见的西方和太过随俗的中东,二者在碰撞中,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浑然天成。作品超越了民族、种族界限,还原人性的率真与阴暗。本色而真实,荒诞而寓意深刻。

有些书注定是行走中最好的读本。捧着帕慕克,城市的距离由远而近。如同生活离不开镜子一样,深邃也罢,透明也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白色城堡”。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篇3

近日,资阳市司法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观看了《碰不得的红色警戒线》、《阳光下的“黑幕”》等警示教育片。警示教育片以近年来省市纪委查办的部分领导干部的典型案例为题材,通过详实的资料和深入的采访,真实展现了涉案人员的人生蜕变轨迹,并从警示后来者的角度,深刻剖析了产生腐败的思想根源和外部诱因,让领导干部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警醒。

观看结束后,在集中讨论中,有的领导干部表示要引以为戒,绝不能越红线一步;有的领导干部对片中身边的人和事深表惋惜,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举一反三,坚决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有的领导干部表示应将警示教育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常态化的开展警示教育;有的领导干部表示可将警示教育纳入局机关年度学法计划和党支部学习之中,筑牢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思想基础。力求通过警示教育,促使全体党员干部自觉做到衣冠正、行为端、工作实、形象好,树立良好的司法行政新形象,争当勤政自律的领头羊。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篇4

我一直都很喜欢看一些经典的老电影。最近,我重新回顾了这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教父》。这部电影曾经被汤姆汉克斯称为“包含着所有智慧的男人的圣经”。

记得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看完只感觉一头雾水。庞大的故事格局,众多的人物,叙事主线外的诸多细节使我头脑混乱。接着又反反复复地看了很多遍,甚至还去图书馆借了小说来看。终于,能大致地弄清楚主要的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最近的这观看,更确切的说是欣赏,欣赏着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等人精湛的演技,欣赏着电影中教父做人的哲学。

观看这部电影时,总感觉有一种冲破荧屏的气场震撼着我。老教父维多的嗓音低沉而又沙哑,但是充满着力量。轻蔑的一句“让我开一个你无法拒绝的条件”,就让之前强硬的乐队老板乖乖地给维多的教子强尼离开乐团另立门户。

这部电影虽然讲的是黑道的故事,但是并不像一般的电影一样充斥着血腥和暴力,相反,整部电影让人能够感受到的是一种优雅。看完了虽然没有体会到视觉上的享受,但是心灵受到了一次很大的洗涤。

教父拥有着自己的原则,并且坚持的恪守着,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他坚决的拒绝了大毒枭索拉索的要求。他虽然面对敌人冷漠甚至有点残酷,但是对待家人无微不至。教父和夫人感情很好,默契、相爱。夫人的脸上洋溢着健康阳光的笑容。他曾经说过“不经常与家人呆在一起的男人,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

教父的大儿子桑尼原来被认定为维多的继承人,但是他有着致命的缺点,性情急躁、没有城府、极其容易暴露自己的想法,最后英年早逝,横尸街头。

教父的三儿子麦克后来成了第二代教父,他与脾气暴躁的大哥桑尼,性格懦弱的二哥弗雷多不同,目光锐利、心狠手辣、城府极深、心思缜密、深思熟虑,并且心狠手辣,很好的成为了教父的接班人。

橙黄色的主色调中,教父那幽暗的轮廓让人感到严肃庄重,不同的人、不同的命运汇聚在了同一个年代、汇聚到了同一个家族里,他们的悲喜命运成就了一段伟大的史诗。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篇5

一般家庭片总会带着些许说教的意味,有关人生的意义,有关对待亲人的方法,“应当”做和“可以”做的事被各种或感人或励志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却没有哪部电影像《普通人》这般将巨大的力量蕴育在平淡之中,这只是个平凡的世界,更没有那么多惊涛骇浪的悲伤和曲折离奇的失而复得。

影片在美妙的卡农中开始,绚烂的枫叶和静谧的园景正是很多人追求的岁月安好,似水流年,而一个男孩却在这和谐的景色中在噩梦中满头大汗的惊醒。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无法沟通,孩子的平凡和父母几十年建立的人际光鲜很容易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青春期和叛逆期突逢大故的男孩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和信任的能力,他将兄长的死以及家庭的`不和谐完全归咎在自己身上,独自承受着孤独和自责让他渐渐容易暴怒,为此疏远了关爱他的人,唯一给予帮助的只有他的心理医生。而这一切终于在他旧日的病友自杀告终,男孩狠狠的发泄了一次,决定让自己的人生重新开始,放过自己,放过压抑。而他的父亲却悲哀的发现自己无法继续接近冷漠自私的妻子,在妻子离家出走后,父子紧紧的抱在一起互相依靠。

男孩哥哥的死亡成为被打乱的画面时不时出现在男孩的记忆中,那是一个噩梦也是一个毒瘤。我们知道他迟早可以放下这个包袱,却没想到这并不是一个快乐的结局。母亲对儿子甚至家庭的冷漠是显而易见的,她所渴望的是展现给外人圆满的幸福,可以说她是在苛责家人的前提下快乐的活在别人的眼中,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她便彻底失去存在感,只能采用离家出走这种幼稚的方法,甚至不愿意花精力解决也不愿意在家人面前暴露脆弱。所以丈夫无法再爱她,她将生活的面具带到了家里。

影片中的每一处快乐的笑脸背后都充斥着冷漠和无力深度沟通的痛苦,朋友与朋友、家人与家人,这种跨越年龄的悲伤正如男孩发现看似正常快乐的病友竟然会选择自杀那样令人震撼,每个人都在承受着别人难以理解的巨大压力和痛苦,每个人。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五电影观后感 | 警示录观后感 | 忏悔录观后感 | 这五年观后感
上一篇:最新纪录片高三观后感集合12篇 下一篇:范进观后感分享八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