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分享九篇)

2024-02-17 14:33:05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实用文#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分享九篇)#】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怎样才能够写出来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很方便就能看到电影或者电视剧,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部影视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之后的感触,不知道该看什么好文章我们推荐您看看“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还请收藏本网页网址与他人分享!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1】

改革开放后,中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不仅因为它是一个崛起的大国,更因为它的发展速度惊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各方面每年都保持平稳、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组织的中坚力量。

中国之谜是什么。近年来,中国从一个贫穷的国家以近乎奇迹般的速度发展起来,其崛起让世界感到惊讶。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华尔街这些百年金融巨头倒台后,风暴进一步席卷整个欧洲大陆,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下陷入全面衰退。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但中国的发展速度并不能用西方资本循环理论来解释,这使西方经济专家学者感到困惑。然而,许多学者将这一无法解释的现象定义为中国之谜,并有不同的看法。

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首次提出了中国神话。罗纳德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前苏联的改革伴随着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中国不太真实的改革与经济的快速增长并行。

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其他很多专家也有其自己对中国这种特殊现象的见解。

可见,中国经济增长正是变化中的中国的一大成果。然而,在中国,仍有超过270万的贫困人口。这是中国发展中所不能忽视的问题。

我们要合理发展城乡,科学控制经济增长。而这之中科学发展观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北京共识”,即以创新和试验为灵魂,强调解决问题应因事而异,灵活应对,不求统一标准,来发展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时期,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和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检阅。2008年,我们成功举办了灾后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百折不挠的品质。两年后的2010年,我们迎来了上海世博会,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盛会,也成为中国展示自己的又一个机会。

曾经我们历经坎坷,曾经我们屡遭磨难,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决心。经历了经济危机,全球经济迅速下滑,唯有中国依然坚挺。但面对国际赞誉,我们不能安于现状。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和平相处,我们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知道,光荣的背后,还有很多问题和矛盾。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均经济水平仍然落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还需要加倍努力。一路上,我们看到了成长,看到了伤痕,看到了活力,也看到了必须面对的艰辛。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2】

《国情备忘录》的读后感4提要:土地是财富之母。这片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土地,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我们应该敬畏和感激地对待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

认识国情

——《国情备忘录》的读后感4

我们深深地热爱我们的祖国,都为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骄傲自豪,同时,我们也为中国发展所面对的诸多矛盾与问题而思考。中国国情是什么?怎样认识我国国情?

《国情备忘录》围绕当前我国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了真实国情,为我们深入了解、准确把握国情提供了一本生动教材。

认真学***,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到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谈到中国的国情,很多人认为这是个简单的问题,但很难一概而论。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13亿人口和8亿多农民;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紧缺的资源供给状况;也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具有后发国家的优势;中国具有巨大的城市化空间,这将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增长动能;中国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持续提高将为我们积累庞大的人力资本等等,这些都对,但都不够全面。

《国情备忘录》以广阔视角、翔实资料和权威数据告诉我们,中国国情既是包括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文化等特殊因素的总合,也是中国所拥有的一些其他国家不具备的发展优势的总合,正是这些特殊性和发展优势构成了我们的基本国情。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国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国情的变化,善于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制定和实施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

看完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耕地减少的现状。960万平方公里是我们13亿中国人民的领土。俯瞰960万平方公里,你会发现一副美丽的图画。这里有山,平原,沙漠和沼泽。

无论富饶还是贫瘠,枝繁叶茂抑或寸草不生,都是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但这片承载着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也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快速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我国的耕地资源急速减少

过去我们长时间都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是无限供给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土地的供给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回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看,我们30年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地推进,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当人们审视耕地时,会发现,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实际上是一个没有耕地优势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八山一水一田”之称。在土地上,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的土地可以用作耕地。我们的土地面积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比印度少7亿多亩;我们的土地比美国大,但耕地比美国少10亿多亩。

同时我国的有效耕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在土地勘测规划院,卫星上传的卫星遥感图像随时记录着中国每一块土地的变化。2009年11月5日,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在增加。当日,苏南、京津塘、珠三角等地的大小规模建设项目破土动工,全国8200多亩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同时,在卫星遥感图上,耕地的绿地正在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进入2009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亿亩。与10年前相比,绿色耕地面积减少了1亿亩。

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耕地减少的直接结果是粮食产量骤降。2005年春天,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工作报告》中宣布“18亿亩耕地红线”是基于**工作的“硬任务”,也是基于土地工作越来越严峻的形式。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时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制定,是对耕地嫌少的遏制,也是对耕地的保护,是根据我国目前人口增长速度和未来农业产量增长情况进行**制定的。

目前,中国人口约13亿。如果说底线是18亿亩耕地,那么人均耕地就是亩。按我国平均每亩粮食产量320公斤计算,人均每亩耕地粮食产量约为440公斤。研究表明,人均每年370公斤粮食是一个明显的限制,基本可以满足粮食消费的需要。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耕地警戒线定为亩。未来,中国的人口将会增长。18亿亩耕地确实是我国耕地的下限。如果低于这个数量,食品安全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如果“18亿亩耕地红线”不保,要弥补粮食缺口就只能进口。但进口粮食既不现实也不可靠。全球粮食年**量仅为2亿吨以上,而中国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

一旦我国粮食短缺,国际粮价将飙升,从而引发世界粮食危机。

此外,中国耕地太少也会影响社会问题。大量耕地被占用,农民失去了世代生存的基础。很可能会有大量农民没有土地、没有就业和社会保障。谁来保证7亿多农民的稳定?土地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土地出了问题,就会有无尽的麻烦。

二、我国的耕地承载能力逐渐下降

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另一方面,耕地承载力接近极限。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它所承载的人口上时,土地就更加捉襟见肘了。常言道,土地为万物之母。

人类的一切生存和发展都有赖于地球的丰收。然而,面对我们脚下这片珍贵的土地,人们不禁要担心这块土地能承载多少中国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亩,其中9省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3省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亩。有666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粮农组织确定的亩警戒线。

在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的26个国家中,中国的人均耕地仅略高于排名倒数第三的孟加拉国和日本。可就在这不算丰富的耕地资源上,随着逐渐发展所出现的工业化建设、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都在破坏中国原有的耕地版图。

耕地面积减少是一个无休值得后遗症,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许多减少的耕地面积都分布在优质耕地地区。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为稀缺资源。不但耕地的数量有限,它的质量是也有限的,如果利用过度,耕地终将终结它的耕地使命。

中国的耕地,正在遭遇耕地过度使用的威胁,其承载力也面临着逐渐下降的现状。

有科学家计算出我国的土地承载力的极限,认为理论的最高承载能力是15亿到16亿人口,若按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年需粮食500公斤计算,并参照我国单产现状和历史增长趋势**,如果土壤、种子、水利等农艺水平没有重大突破,届时我国耕地将出现2亿亩赤字。这一历史时刻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幻想,而是近在15年后的2025年。

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

《国情备忘录》的读后感4提要:土地是财富之母。这片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土地,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我们应该敬畏和感激地对待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

国制定的基本国策,也是我们每位公民都应时刻谨记、时刻遵守的责任与义务。

耕地的减少,是无法绕开的历史命题,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但不能成为占用耕地的理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放慢土地减少的速度,保证优质耕地的质量,保证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

土地是财富之母。这片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土地,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我们应该敬畏和感激地对待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还将照护我们的子孙后代。

耕地资源的逐渐减少,是我国目前基本国情中的一个。有更多的人口、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现状及出现的危机,都是制约我国不断发展的因素,也为我国13亿国民敲响警钟,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通过阅读学***,使我更加准确的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无论是认识中国过去的辉煌成就,还是解决中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都应该把国情作为思维起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能不能持续,首先决定于中国能不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3】

把握基本国情坚持中国道路

肖振国作为一名党校教师,肩负着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使命,必须对国情有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能真正具备完成自身使命的基本能力。近日,出于工作需要,我重读了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全体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中的《国情备忘录》一书。这本书围绕当前我国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专家评论、百姓感受以及典型案例,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了我国的真实国情,为我们深入了解、准确把握国情提供了一本生动教材。

本书数据翔实准确,综合系统,认真学习本书,有助于我们从直观上全面感受到国家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准确把握国家大政方针制定出台的背景,增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坚定性。比如,书中总结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经超过30多年,我国从一个温饱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1000美元攀升至6100美元,**财政教育支出2012年比2005年增加近10倍,保障房建设资金从2007年到2011年实现20多倍的增长,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连续9年提高,1000多万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等,一组组数据对比,一件件事实图景生动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成就,、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再比如,书中通过剖析'远去的地大物博'、'沉重的资源包袱'、'一道道环境伤疤'、'水更清天更蓝'等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用翔实的数据和缜密的分析深刻说明了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这些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准确把握国情,是深刻理解和自觉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本书分析透彻,重点突出,认真学习本书,有助于我们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自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破解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土地、矿产资源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的制约,彻底改变传统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认清国情是一回事,在认清国情的基础上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对国情的认识转化为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又是另一回事。在实实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态度要踏实。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态度端正是第一位的。对共产党员而言,态度端正主要是指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基本纲领。

这是党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态度,是合格党员的最基本要求。

其次,措施要务实。措施的落实源于对实践和政策准确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没有对实践政策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制定出务实的措施,即便是制定出政策也难以落到实处。实践就是要研究实际情况,把研究实际情况、掌握准确且全面的实际情况作为我们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

再次,机制要扎实。实践在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用好的制度管物和管人,准确把握制定制度的根本目的和最初动因,使制定制度的根本目的和最初动因不因领导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和人民**制定制度的目的和动因,这一点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定不移。

最后,结果求实效。所谓求得实效就是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满意、赞成、拥护和答应作为评价我们一切努力和奋斗结果取得成效的最终标准,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使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拥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拥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作者单位:中共临汾市委党校)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4】

看之“农字当头”三感

化工学院熊歆诺***周二晚上上课

一感于中国农村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领土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若能将这两大丰富的资源结合起来,必将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而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领导人就已经认识到农村的重要性,因此中国的武装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使得农村及农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更是认识到农村发展对于国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出“发展国名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并且要十分注意国家和农民的关系。”显然,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是英明的,早就看到了农村发展的潜力,提倡发展农业,于是才有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出大量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解决中国数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让人民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从而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之后的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也是深知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早在1975年8月就指出:“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

工业越发达,越要把农业放到第一位。这就要求工业支援农业。”此后,农业快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中国不再靠联合国的粮食资助,因为我们自己的粮食能够养活我们自己的人民,当然这离不开国家对农村的重视,离不开国家对农村底政策,离不开国家对农村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毫不放松地加强“三农”工作,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

在过去的几十年来,中国农村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农民人口众多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家电下乡补贴”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农民没有了沉重的农业税压力,种植热情也高涨;农民子女学费得到减免,上学压力减小,生活也更加快乐;“家电下乡”政策更是让广大农民家庭添置了洗衣机、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闲暇生活也大大丰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解决,也鼓励广大农名从农村走向城市,家庭收入大大提高;大学生村官下乡,也为农民带去了更多的知识,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同时提高了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质及管理水平,给农村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作为一名农名子女,我出生于农村,生长于农村,农村的发展我也深有体会。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情,我知道他们那时候种田是给公社种的,是公家的,而作为个体只能挣工分,分到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吃饭,生活相当艰辛;在听爸爸、妈妈的故事,过去种田要交各种农业税,粮食产量低,除去家里人吃的粮食就没有多少剩余可以拿来卖了,即使卖价格也很低,只能勉强养活一家人,生活质量是很低的。而且那时候,农村生产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方式,生产收割都主要靠人力,劳动强度大,加上营养跟不上,很多人都会累倒,然而那时农村治病难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很多人因看不起病而失去生命。

但现在就不同了,农村已经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的家乡已经不再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口中的那个了,我所看到的是乡村公路已修通,交通更方便了;沟渠网络已建成,农田用水更方便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使得广大农民看病问题得到解决;很多家庭都买了洗衣机、热水器、冰箱、电视等家用电器,广大农村妇女也从家庭杂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休闲、娱乐;广大农村子女也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农村文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大大增加,踊跃出大批农村知识分子,依靠知识的力量过上了好日子,其中还有许多人回到农村,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当然,我也是农村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小时候,家里很穷,学费成了家里的主要负担。那样的话,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但是,随着农村改革、农村发展和家庭收入的增加,虽然并不富裕,但也不会成为我学习的障碍。

恰恰相反,我成了我们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我的家人为我感到骄傲。

二感于中国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村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发展的背后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农业基础薄弱,农民仍然过着依赖自然的生活,自然灾害对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得到了规范化。2008年冰冻雪灾、2009年旱灾、2010年和2011年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自然灾害表明,中国的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也许我们辛苦工作了一个季节,最后所有的食物都被洪水冲走了。此外,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虽然有机械化生产,但机械化在少数地区还很有限,没有广泛推广。

而更多的情况,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广大农名在田间依靠着镰刀锄头等地等工具劳作着,广大农名的耕作方式仍然采用的传统方式,播种收割依离不开人,农民参与种植整个过程,付出大量的劳动力。加强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虽然部分地区已建成灌溉沟渠网,农田用水基本不成问题,但仍有不少地区水资源匮乏,农田用水十分困难,甚至面临干旱威胁。农村公路设施也不完备,近几年虽有很多村庄解决了道路问题,但我们仍需看到许多农村地区交通闭塞,农民与外部联系少,有的地区虽然修建了乡村道路,但路面狭窄,交通阻塞现象严重。

其次,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杂交水稻的生产和水稻产量的提高,农产品价格仍然较低。即使国家有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农产品销售收入仍然有限。种粮不能显著提高农民家庭收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解决,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家庭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农民工的工作大多局限于建筑、交通、体力劳动、清洁等低收入行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技术含量有限,工资相对较低。因此,农民增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从总体上看,农民增收仍有一定难度。

再者,农业发展仍然滞后,城乡差距大。受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思想观念严重,生产缺乏科学指导,生产方式单一,产业范围狭窄,缺乏创新意识,不能突破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传统作物种植观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因此,农业发展缓慢,发展程度也受到限制。

尽管近年来,农村大学生村官的出现给农村干部带来了新的东西。农村管理经历了一些改革,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此外,村官还开展了一些农名知识教育,拓宽了农名知识面,对农民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力量仍然太弱,没有明显改善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现状,农民生产还缺乏科学的指导。

此外,农民和耕地分散,农业缺乏集中管理和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发展滞后。且农名工在城里打工工资低、待遇差。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人拥有知识、文化和技术,工作条件好,工资相对较高,生活条件优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最后,农业对农民的意义下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许多农民看到了城市的发展前景,毅然放弃农业,走进城市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农村很多地区大片的土地荒置,农村政策失去吸引力,落后的农村抵不住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对农民的吸引,不能留住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农民。

三感于农村发展蓝图及措施

当今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正如某些政府部门官员所说的,未来的新农村远看像花园,走进像公园,农民生活像乐园。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未来的农村必定是产业化的农村,科技的农村,信息化的农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发展必然取得重大突破,农民不再是收入最低的人群,城乡收入取得平衡,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至基本无差异,人民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都能安居乐业。

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望,我们必须重视“三农问题”,并对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与足够的重视,深入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

1、我们应严格执行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文件, 加大对腐败的严查惩治力度,确保让农民真正得到到党和国家政策的好处。

2、我们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努力改善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努力建立服务性政府,树立政府的权威,赢得民心,和农民共同发展农村。

3、坚持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4、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5、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让农民成为现代性科技性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的砝码,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力。

6、 要认真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7、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和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村真正留得住人才,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5】

最深沉的自豪

*** 工业工程12-1班崔嫚嫚

《国情备忘录》是**电视台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一共分为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九集。看完之后我真的感觉以前我是那么的不了解中国,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作为她的一份子我对她的关注少之又少,通过对《国情备忘录》系列纪录片的**,详细了解了我国近年来的发展之后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自豪,深沉的自豪。

中国处在经济转折的十字路口,我们面临很多选择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平衡的地方,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正确认清现实,既要看到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要承认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改革发展30多年来,成绩与问题并存,光明与荆棘并存。中国经济的异军突起,外人看来不可思议,形象地称之为“中国之谜”。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载人火箭发射的成功,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显示了中国的快速进步。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中国gdp快速增长和进出口增长背后更严重的问题。

人口多、底子薄是中国以前的国情,而现在,中国面临的环境和问题更加复杂。资源丰富、人均资源少、资源配置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养老医疗保险落后等都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

纪录片共九集,分别讲的是《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每集45分钟,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

《国情备忘录》第一集从“中国之谜”说起,讲述了中国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令世界为之震惊,诺兰将这种局面称为“中国之谜”。记忆中的2008年,奥运会,**,雪灾等字眼依然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些岁月的震撼和感动,有着团结和更多的中国人的爱。《国情备忘录》第二集从“人口大计”说起,讲述了我国首当其冲的人口问题。

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再小的问题都不是件小事,在大的困难都不是什么大事。

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我们必须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中国应该做什么,我们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国情备忘录》第三集从“农字当头”说起,讲述了我国三农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约为10%。但由于我国农业的特殊性,农村人口仍占60%左右。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解决了农村大量贫困人口问题,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使农民走向小康社会。但我们要看到,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城市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差距仍在扩大。《国情备忘录》第四集从“苍茫大地”说起,我们曾长时间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是无限供给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土地的供给不会出现问题,但随着我们30年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地推进,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

土地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很严重的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能感觉到的可能就是地价**,房价**,可是我们可曾想过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怎么办,我们能留给他们什么?《国情备忘录》第五集从“资源扫描”说起,讲述了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严重不足的尴尬现状。中国地大物博这一观念从古代到现代深入人心,但我只能说,也许,这些只是一个神话。

只有一个数据足以将上述骄人的数字抛入深渊,那就是我国有13亿多人口。如果把这个数字除以13亿,我们会得到一个很小的结果:人均可采煤炭储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2%;人均可采石油储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

6%;人均可采天然气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5%;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看到这里我们还能骄傲吗?

《国情备忘录》第六集是“山水之间”,我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当然物种资源也很丰富,可以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多少生灵成为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牺牲品,多少美丽的动物从我们这个绿色的星球上,这个曾经是他们温暖的家的地方消失了,我们只能从课本或者其他的资料上才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三峡工程对长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发展,我们的人类安全还会受到损害吗?

《国情备忘录》第七集是“民生纵横”一个“福”字拆开来看,左边的“示”字,有“祝愿”之意;右边分别是“一,口,田”。在农耕时代,一个人所有的保障都维系在耕地上,“福”字的原意就是“人人有田做”,有田就有保障,有保障就是福。时至今日,这个“福”字,就是中国面前的一道民生课题。

近年来我国**已经从很多方面为老百姓谋福利,实实在在的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我们是看的见的,我们心存感激。《国情备忘录》第八集,第九集分别从“创新元素”,“中国脚步”两个方面来展开的,说道创新,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硬伤,我们国家起步晚,在很多方面的知识还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而中国的未来属于我们新的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有责任担起祖国发展的重担,昂扬前进,开拓进取。虽然中国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但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前进。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崛起指日可待,正如中共总书记所说:

中国这头雄狮已经醒来!虽然我们是和平的雄狮,但是世界必将对我们刮目相看。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看完了《国庆备忘录》之后我为我们的国家而自豪,为我们能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而自豪,同时也深切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肩上责任的重大。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身为一名大学生更应该以振兴中华为使命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国情备忘录》解说词;

《国情备忘录》简介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6】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观看了《国情备忘录》这一纪录片,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日益强大的祖国,但是又没有像其他类似题材一样尽是讴歌,还是比较客观的,倾向性没有那么明显。第一部中国之谜就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使得我们越来越相信祖国的明天是无比灿烂美好的。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这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有了发展和立足的资本。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由于人口基数的巨大,人口密度的过大,使我们人均占有的资源量相当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国家的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也是我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国家的农村和成市差异过大,贫富差距大,我们应该要做好工作,使我国更好的均衡快速发展下去。

同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年的发展令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步步提高。片中可以看出我国是虽然在航天等科技领域有着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仍然只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核心技术领域有着严重的匮乏,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是不利的,可喜的是我们国家领导人已经清晰的认识到这点,开始大力发展创新能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我国逐渐增强的综合国力,展示了中华儿女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也获得了最多的金牌数,振兴了中国体育。经济危机之时,我国是唯一一个经济保持快速正增长的国家,这些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定程度上洗雪了前耻,使我们中国的雄风在世界耸立。

然而,我们不能为一些成绩所骄傲自满,我们要看到,在祖国勃勃生机和繁荣昌盛之下,仍然隐藏着许多潜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是环境问题,我们的环境污染是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成正比的,这使得我们空气浑浊,雾以吸为贵,河流的污水,毒水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同时,耕地的大量减少使得粮食问题又重新摆上了议桌,就业,养老,医疗,住房这些老百姓所关注的民生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就业难,令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后无所适从,诞生了一大批啃老族。大城市房价的居高不下,使得北漂等闯荡之人,成为了一批又一批蚁族。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的时候,也要面对祖国的不足,随时准备好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认识到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取得的伟大的瞩目成就,也要认识到新中国时期我们社会上的些许问题。克服成功路上的艰难险阻,努力让国家更好,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7】

——论中国的资源问题

当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书中对祖国的描述是:中国位于东亚,太平洋西岸。境内大部分分布在北温带,气候适宜,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其中,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矿产、森林、耕地、水资源、能源等其他资源储量:煤炭、石油均居世界前列。中国是一个真正的资源大国。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我发现,在我看来,中国正在成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问题。

中国的自然资源回收率很低。2008年我国自然资源回收率仅达到30%,远低于欧美等国家。发达国家已经达到50%。这就要求我国加大资源回收投资力度,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资源的消耗。

我国自然资源短缺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多种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以至于我国成为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这就要求我国采取积极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改善我国资源状况,保护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快对于替代品的研究,同时还应该积极加入到国际社会的竞争之中去,利用国外资源发展我国的国家经济。使我国资源需求依靠世界,不受国际资源形势的影响,巩固我国自然资源,彻底解决自然资源短缺问题,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情备忘录》让我们更深刻认识了自己的国家,懂得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地、更加地爱上这个国家!因此,展望未来,我们更加自信和充满信心。让我们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团结一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8】

姓名p>

学院p>

专业p>

这个学期,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接触了由央视制作的,讲述我国现状的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并且看完了摘取里面精要,整理出版的《国情备忘录》一书。看完了这本书,我深深感觉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我认为,《国情备忘录》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细细研读,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品味书中说得每一句话,提到的每一件事。

下面,我结合本书的主要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国情备忘录》一书,首先提到了中国的经济,我想之所以会把经济作为首要章节,是因为经济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且我国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主要旗帜的。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的经济是一个“世界级的谜题”,因为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中国这样复杂的经济情况。中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济政策,其他任何一块石头都很难在中国完全适用;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国际经济形态,任何经济行为都可能影响世界。

因此,当前的中国经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困难可想而知。

接下来,书的第二章提到中国的人口。关于这个问题,不由得使我想起了那个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哈佛演讲时所提出的经典的算术题:“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任何一个大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很小的数目”。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13亿人口的事实,显然给这个富饶的资源发展形式重重地泼了一盆冷水。如何解决13亿人的衣食住行问题?在中国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我们只能依靠自己。虽然计划生育的政策并不被外国主流政策决策者们看好,虽然这个政策在将来很可能导致4-2-1的家庭格局,给独生子女带来来自长辈的生活压力,但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优点和缺点必如影随形,关键的问题是,当它能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坏处时,我们就应当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掉一些私人的利益,支持国家的政策。

可以说,计划生育的顺利实施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中国被就业、养老等与人口负担有关的问题拖累。

本书的第三章,是关于农村的问题的**。通过对农村人生存现状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农村人民的现状简单的来说就是“有饭吃,没钱花”。改革三十年,中国农民前所未有的不在为温饱问题发愁,特别是在袁隆平等专家的辛苦工作下,“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了。

但是,也可以看到,“三农问题”中剩下的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很严重,尤其是有关农民收入的问题,农民如何突破温饱,奔向小康,成了影响中国发展的一块经济短板。对待农村,究竟是该扶持还是该改革?我认为,从日益壮大的农民工群体和日益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也许中国**只有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才是最合适的道路。

剩下来的几章,提到了中国的另几个国情:18亿耕地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有足够的耕地来养活人民的问题;能耗高资源缺乏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分配剩余资源“家底”的问题;污染严重,治污难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社保日益完善的国情,中国面对的如何有足够的钱支撑起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问题;劳动密集型资本远大于技术密集型资本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每一个国情的背后,都有成千上万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国情的复杂一面,这些国情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阅读《国情备忘录》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意识到,我国**在各个重要领域中的决策部署,都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艰难探索和思考的。未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作为即将成为祖国建设中坚的我们,既不能高枕无忧,也不能杞人忧天,只有塌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学习知识,努力实践,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让中国未来的国情变得更加美好!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9】

总的来说,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时期的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检阅。

曾经我们历经坎坷,曾经我们屡遭磨难,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决心。经历了经济危机,全球经济迅速下滑,唯有中国依然坚挺。但是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并不能高枕无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不断的鞭策自己向前发展。

我们知道,光荣的背后,还有很多问题和矛盾。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均经济水平仍然落后,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艰难曲折。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在解决存在问题的同时加快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始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要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以历史使命为己任,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贡献力量。

推荐阅读

上一篇:演讲稿初中励志 下一篇:大学生贫困助学申请书14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