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丹东断桥观后感合集十四篇

2024-04-23 08:11:04 丹东断桥观后感

【#实用文# #丹东断桥观后感合集十四篇#】看完一部电影后,肯定会对生活有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现在让我们写14篇真挚的观后感吧。许多人可能正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犯愁。以下是我整理的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狙击手》观后感(共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丹东断桥观后感 篇1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一次听到这首志愿军战歌,就让我感受到70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慷慨激昂、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英雄场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唱一曲“英雄赞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1月12日,有幸在公司的组织下观看了电影《金刚川》。看完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以血肉之躯无悔奉献的故事。

有人说,最美丽的画卷描绘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最动人的诗歌颂扬的是祖国万紫千红的春天,最纯洁的感情是对祖国真挚的爱恋。如今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守护的、用热血捍卫的、用生命换来的,是他们所热爱的土地、国家和未来。抗美援朝精神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引导我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大力唱响爱国主义正气歌。

从口号变为行动,工作中践行“英雄赞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要有行动有落实。对英雄的怀念,就是把我们的敬国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汇聚成为磅礴的“中国力量”。

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将国家情怀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认真投身到日常的工作中,勇担使命,履职尽责,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一步步埋头苦干,以超常的气魄、超常的力度、超常的措施,快干事干成事。携手并肩、同心同德,为包钢钢联物流有限公司事业发展增砖添瓦,为“钢联物流梦”的实现贡献一己之力!

丹东断桥观后感 篇2

作为一部抗美援朝题材影片,电影《跨过鸭绿江》的故事走向、历史事件、领袖人物和相关的重要形象都本着尊重历史、忠于历史的创作原则,大到风云诡谲的国际格局和战役布局,细至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和战斗故事,都有极强的历史揭秘感和现场还原感,这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是一次新的尝试。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认为:自1956年电影《上甘岭》出品以来,在抗美援朝专题影片创作中,以“实名制”来塑造角色,《跨过鸭绿江》是笔者所见的唯一一部。 影片在追求史实性的基点上还力求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平衡与交融,有温度、有亮度、有浓度地传递家国情怀。据悉,为拍好这部作品,主创团队在筹备期间认真研读史料、仔细对待每一个拍摄细节,大到一场战斗设计,小到一封电报,都力求真实还原。全片无论是人物造型、空间场景,还是最终的视听呈现,都体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以此作为对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最好的致敬!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认为:影片《跨过鸭绿江》应是第一部将纪实性、全景式、传记性和心灵性汇为一体去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片。它有突出的纪实风格,尝试以全景再现战争奇观;它还是传记性的,以彭德怀司令员为主视角去透视战争中人的境况,尤以“心灵辩证法”的笔触去摹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产生出直指灵魂深层的强劲力道,表明国产战争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迈出了新的有力步伐。 电影《跨过鸭绿江》在展现中央领导战略思维的同时,还深情致敬了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从志愿军38军军长梁兴初、50军军长曾泽生、63军军长傅崇碧,到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烈火烧身也不暴露目标的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以石头充饥死守阵地的战斗猛将范天恩和全体335团指战员......激烈恢弘的战争叙事、感天动地的英雄群像,深深震撼着无数观众。

硝烟已散,山河无恙,昔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卫家国的英雄儿女,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评论所言:激烈恢弘的战争叙事,饱满地凸显了那些永远屹立在天地之间“最可爱的人”感天动地的英雄群像。白雪丹心,悲壮的呐喊、深沉的表白,回响在我们的心间。胜利高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坚守。过江的不仅是一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更是一个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民族!

丹东断桥观后感 篇3

在此之前,展现抗美援朝的作品多为电影、纪录片,在电视荧屏上很少见。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以宏大的气势和格局,填补了这一空白,该剧由唐国强、丁勇岱领衔主演,孙维民、王志飞、刘之冰、王挺、王同辉、刘涛、韩栋、连奕名、赵波等实力演员联袂出演。

坚守飞虎山、激战黄草岭、血战松骨峰、寒战长津湖、上甘岭战役……《跨过鸭绿江》从中央领导决策、志愿军将领指挥、前线志愿军战士血战等多个维度,再现了一场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战斗,全面还原了7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丹东断桥观后感 篇4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抗美援朝战场,浴血奋战,英勇顽强,无数的志愿军英勇捐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抗美援朝战争,是伟大的战争、光荣的战争、胜利的战争、是永远值得纪念的战争!我们要铭记历史、学会感恩,关注抗美援朝老兵,是对民族苦难的铭记,对抗美援朝英雄的缅怀,对民族尊严的`维护!

每一位为祖国奋战过的人,都不会被遗忘!战争的硝烟已经淡去,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很难理解战争的残酷,老兵作为战争的亲历者、讲述者,他们就在我们身边。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讲述战争岁月!不论是美国当年的武力威胁,还是今天的经济制裁,都不会让中国人屈服!善待这些为国征战的老兵,因为国家有难的时候,为国家流血牺牲的是军人!什么叫做英雄?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是人民的英雄。这些,我们的志愿军当之无愧!致敬英勇的抗美援朝老兵!

丹东断桥观后感 篇5

当时正值中国发展之初,国力并不强盛,要在那个阶段去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当时中美之间武装力量的差距,中国为使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战争中涌现出了众多的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的舍身堵住枪口,是他内心中舍身就义的作为,抱着炸药冲向敌群的杨根思,是他内心中爱国主义的体现,被燃烧液焚烧的邱少云为了潜伏成功,一动不动直至牺牲,是他内心中为国献身的坚定信念,正因为这些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英雄才有我们现在和平稳定的家园,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代代年轻人。

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致敬抗美援朝英雄,牢记抗美援朝精神热爱祖国,保家卫国,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身。

丹东断桥观后感 篇6

什么叫祖国?当我们跨过鸭绿江,看到战火的时候,我后背就是祖国。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一部全面再现抗美援朝战争的记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一个个真实的历史镜头、一个个抗美援朝老战士镜头前的亲口讲述,将我们的思绪带入到那段发生在70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里。

中国人民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到、压不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相互对立的国家以后,南北双方都试图通过武力实现民族的统一。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离家犹是少年身,归来已成报国躯”。1950年,新中国刚刚诞生一年,百废待兴,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建设祖国的热情之中,然而面对来自朝鲜半岛的多方安全威胁,抗美援朝无疑是一场“立”国之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毛主席作出了“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的英明决定。被称作“最可爱的人”的广大志愿军战士,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杨连第、“上甘岭特功八连”、“杨根思连”……近20万中华优秀儿女,带着“打完仗就回老家”这个朴素的愿望,面对强大的对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英勇奋战,舍生取义,向上而生,以身躯为笔,以血肉作墨,写下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它不再是以往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它热爱和平,捍卫和平,也绝不能容忍威胁和侵略。这场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这场胜利,让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这一段历史,将永远彪炳于中国史册。

丹东断桥观后感 篇7

观看完电影《金刚川》,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前辈们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祖国的和平与安宁,他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荡。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第70周年。70年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奋斗。

《金刚川》整部电影以抗美援朝最后一役金城战役为出发点,以无惧艰险的奉献精神以及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的抗争精神为主旋律,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个为了和平胜利而砥砺拼搏的伟大志愿军战士们,用无数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屹立不倒的桥梁的故事。这让无数观众为之泪目,也让中国新生代年轻人再次明白,谁才是最可爱的人!

其实,不仅是中国的军人,整个中华民族向来也是如此的,他们无惧牺牲,他们英勇顽强,甘愿舍小我成大我。哪怕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依然有像志愿军战士一样的逆行者,他们或是医护工作者,顽强奋斗在抗疫第一线,或是消防官兵,义不容辞冲向熊熊燃烧的大火,也或是一群不知名姓、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他们负重前行,只愿这山河无恙、人间安好。

无论是之前中华民族经历的磨难还是今年的疫情防控,都将我们中华民族不惧挑战,奋勇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种精神,这些力量都必将激励着我们不断的前进。作为一名新时代共青团员,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切不可将如此美好光阴虚度浪费,应当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勇争先、敢担当,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里掌握过硬的本领,立足本职工作,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用本领回应时代的挑战和担当时代的使命。

丹东断桥观后感 篇8

电影《金刚川》在故事方面,其前两段有些平淡,第三段是精华,第四段是升华,前三段之间稍稍有那么一点割裂感,不过电影用一些重复镜头帮助观众理解和衔接,所以总体观感还是可以的。

而在特效方面,都说这部电影在如此短的时间制作完成,是我们电影工业水平的集中体现,我觉得没问题,电影的特效真实且不违和,配合影院的巨幕和音箱,观看体验非常好,在国产战争片里绝对属于上乘。电影里的防空高炮、榴弹炮这些武器的射击场面,真的值一回票价。

尤其在演员方面,先出场的李九霄和邓超,表现很稳,无奈故事简单,他们没什么发挥空间,工兵连的魏晨,展示了非常好的身材,一身肌肉,有硬汉的感觉了,看起来很帅。吴京和张译是最主要的演员,吴京一口京腔,表演很放松,有老大哥的范儿。

电影里真正有发挥空间,且在发挥空间里将演技拉高到一定层次的,只有张译了,电影的后半段,说是张译一个人撑着的,也没一点问题。

张译的角色一开始比较求稳,相对于吴京的角色,有些保守,随后吴京的角色的牺牲,给张译的角色带来了内心的转变,这是电影里为数不多的人物心里弧线,他从求稳,变得无所畏惧,即使牺牲,也要把那架该死的侦察机轰下来,当仅剩一条胳膊一条腿的张飞坐上需要七个人才能操作的防空高炮架上,拼劲最后一口气,将那家侦察机射杀的时候,给人超强的震撼。在普通人看来,这或许有些超现实,但我是相信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可以做到的。总之,张译在影片里展现了影帝级别的演出,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嘴角抽搐,你都能感受到他的情绪,真的,我可太喜欢张译了。

丹东断桥观后感 篇9

春节期间,观看了《长津湖之水门桥》。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在敌人撤退的咽喉要道“水门桥”,七连战士与美军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

整部影片是围绕一次又一次的炸桥场面展开的。第一次的炸桥,因为经验极度缺乏,一个晚上只炸了一个小口,但是我们的战士伤亡惨重。第二次的炸桥,我们的战士运用敌人的水管,摧毁并进入了敌人的“心脏”,水泵室。在水泵室内,战士们英勇的解决了敌人,等待进攻。连队遥相呼应,不惧美军的利炮,运用交叉火力和熟练的技巧,歼灭敌方大多数火力。第三次的炸桥,敌方得增援部队赶到了,运用坦克、小炮等大肆轰炸我们,战士们的体力逐渐不支,伤亡人数开始了急剧上升,看到这一切,伍千里不顾自己被层层铁网困住,没有丝毫犹豫地下令全连撤退,他是作好了牺牲的准备啊,但是战士们还是不顾命令,最终将伍千里营救出来一起撤退。这炸桥中的一幕又一幕,让人一次又一次惨不忍睹,感同身受;这炸桥中的一幕又一幕,让人不能自已,潸然泪下。

他们是一个又一个真实存在的英烈啊!他们是为了掩护队友,不让队友被敌方飞机发现,自己一人吸引飞机注意,最后英勇牺牲的余从戎;他们是以一己之力混入敌营,在数以千计的枪口下被打下崖,却仍然引爆炮弹进行炸桥任务,最后英勇就义的伍千里,……。他们将宝贵的生命留在了战场上,他们的牺牲让人悲痛,他们的牺牲让人敬佩。

先烈永不忘,立志更坚强。此刻,我只想大声说出来:我们必须时刻铭记“英烈精神”,坚定理性信念;我们必须无畏冲锋,不断践行矢志不渝的“初心”,精忠报国的“忠心”,人民至上的“民心”;我们必须勇毅前行,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继续“英烈精神”,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新时代使命。

丹东断桥观后感 篇10

鸭绿江像一条巨龙绕集安半个城市,自西向东顺流而下。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

春天,鸭绿江生机勃勃。江边嫩嫩的小草摇晃着身子努力地从泥土里探出头来。一株株小花芽苞初放,争相在游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美丽。两岸的游人都乘着橙色的游艇在平静的江面上奔跑。就连野鸭也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到江里洗洗澡,希望为一年的生活带来好的运气。

夏天,鸭绿江一片热闹的景象。花朵们争先恐后地开放,红的、黄的、紫的、粉的……一朵朵一簇簇倒映在江面上,显得美丽又可爱。你瞧!清澈见底的江水里,鱼儿们成群结队地在“打闹”,像一群淘气的孩子。游泳的孩子悠然自得,时而带上游泳圈到江里和鱼儿竞赛,时而躺在沙石上晒太阳,时而到江边的小吃摊吃点烧烤。天空时不时会下起蒙蒙的细雨,从天空流淌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落人江水中,鸭绿江的晚上更是热闹,岸边的烧烤店人头攒动,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这一时刻彻底放松下来。烤玉米、烤海鲜、羊肉串……忙得老板们不亦乐乎:夜渐渐深了,鸭绿江也静了下来。每当月明人静的时候,月光照在平静的江面上,一阵微风吹过,江而波纹荡漾,美丽极了。

秋天,花和草都枯萎了。枯树枝与红叶在江而上漂泊,越飘越远,带走了夏日的炎热,带来了秋日的凉爽。傍晚,红色的晚霞出现在蔚蓝的天空上,比鲜艳的花朵还要柔美,比高空的彩虹还要绚烂!

冬天,鸭绿江披上了银装。岸边的大山银装素裹,树木穿上了白色的衣裳,形成了独特的风景——树挂。江面早已冻成了平整的冰面,人们都在上面自由自在地玩耍,打陀螺、滑爬犁、滑冰……总能看见小朋友们红扑扑的脸颊。

鸭绿江,你是那么五彩缤纷,你是我们的骄傲!

丹东断桥观后感 篇11

“我爱你中国,心爱的母亲。我为你流泪,也为你自豪……”我最喜欢歌就是《我爱你中国》。每当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歌声响起时,都能感受到歌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冲天豪气和民族自信。

我爱着我的祖国。爱着它流传千古的传统文化,爱着它如梦如幻的江南美景;爱着它热情似火的南海风光,爱着它白雪皑皑的.北国美景……但是我忘却不了祖国曾遭遇了太多不幸,让我们伤怀;祖国经历了太多沧桑巨变,让我们奋起,为建设更美好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就在上个星期,我去电影院观看了一部讲述抗美援朝作战的影片——《金刚川》。在观看电影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其中的许多经典镜头至今在我脑海浮现,影片中美国飞行员希尔说“桥不在,就是他们的地狱。桥在,就是我们的地狱。”为了阻止中国志愿军通过桥梁到达朝鲜主战场,美军开启了无间断的桥梁轰炸,而为了在凌晨六点钟赶到主战场,中国志愿军将士最终用血肉之躯架起了“人桥”,让大部队顺利过江。那一幕震撼人心的画面,让我内心深处热血沸腾,为之动容。“不可能,就是我们的武器”!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作为新时代的力量的我们,有着先辈的引领,有着梦想的加持,我们定能无所畏惧,向未来的彼岸,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报效祖国,照亮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没有犹豫,这就是新时代中国少年最美的模样。人生亦可燃烧,亦可腐败,我愿耗尽所有光芒为着心中的梦想,祖国更美好的明天拼搏奋斗!

丹东断桥观后感 篇12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涌现了很多为了他人的安全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英雄。

罗盛教也是其中之一,他是1950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4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某部侦察连文书。一天,连观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军飞机轰炸,他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出一位朝鲜老大娘和一名儿童。1952年1月2日晨,4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其中一位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3名少年大声呼救。

罗盛教路经那里,听到喊声,立即向出事地点飞奔。他边跑边脱掉棉衣棉裤,冒着-20℃的严寒,纵身跳入冰窟,潜入水中找寻。他两次把少年托出水面,都因冰窟周围冰层破裂,又跌入水中。几经周折,他冻得全身发紫,浑身打颤,难以支撑,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中,用尽最后的力气,把少年顶出水面。这时一名战士赶到,遂将那位少年抢救上岸。他却因力气耗尽,无力浮出水面,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自己唯一的生命,这也证明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深。

丹东断桥观后感 篇13

丹东鸭绿江断桥原为鸭绿江上第一座桥,始建于1909年,长944.2米,宽11米,十二孔,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以四号圆形桥墩为轴,可旋转90°,便于过往船只航行。每次旋转须20分钟。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被美军炸毁。中方一侧残存四孔,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现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人可登桥凭票游觅。是鸭绿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桥景区主要景点。鸭绿江断桥是集耻辱、斗争、成就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鸭绿江断桥是1993年修复开发的战争遗迹型旅游景点,命名为"鸭绿江断桥",桥身漆为浅蓝色,意不忘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祈盼和维护世界和平。桥头上方曲弦式钢梁正中悬挂的紫铜巨扁上的"鸭绿江断桥"五个金色大字,为迟浩田题写。断桥上的成千上万处弹痕,至今遗留宛然,成为抗美援朝的见证。断桥仿佛是一位屹立江中的历史老人,凭吊和铭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迹。桥上遗留的累累弹痕和桥头飞翔的群群白鸽,把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画面同时呈现在游客面前,令人深受教育。

丹东断桥观后感 篇14

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斗转星移,精神永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用好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从中汲取在新时代奋进的伟大力量,不断开创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迈上了新征程,又到了一个关键节点,我们要把爱国情怀深深地镌刻在心底,落实于行动。牢记国家安危就是每个人的安危,国家发展关乎每个人的命运,要主动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融为一体。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只要十四亿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我们实现梦想的步伐。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观后感合集 | 观后感 | 观后感通用 | 专题观后感
上一篇:励志讲座观后感汇总十二篇 下一篇:革命先烈的观后感十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