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通用

2024-04-12 10:04:31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

【#实用文#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通用#】经过细心品读一本名著后,我们总会有很多收获和体会。在这个时候,写12篇读后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从何写起,感觉毫无头绪。下面我整理了12篇《小王子》的读后感,共600字,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希望大家喜欢。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 篇1

寒假,教师推荐了一本叫《窗边的小豆豆》的书,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小豆豆的小女孩,她是一个既淘气又善良的孩子。

小豆豆上课总喜欢把课桌弄得很响,教师怕她影响别的同学上课,就把她开除了,之后妈妈把她送到一个名叫“巴学园”的学校。“巴学园”是一所与众不一样的学校,那里的教室是电车教室,那里的教学方式很特殊,学生喜欢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让学生喜欢上了学习。校长先生还让学生每一天带来的饭盒里要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如果谁没有,校长夫人会给他,这样让学生不会有攀比的心理。学校的运动会很趣味,与别的学校不一样,最弱小的同学竟然得了第一名,那是校长先生良苦用心,为他量身定做的一套体育活动,让弱小的同学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巴学园”,孩子们从来没有被教导“排成一列规规矩矩地走路”,或者是“在电车上要安静”,“不许乱扔果皮”之类的'话。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明白很多:比如,欺负比自己小的、弱的人是可耻的事;看到乱糟糟的地方,要主动打扫;尽量不要妨碍别人等等。

我很喜欢小豆豆,她是一个很爱心的小女孩子。当她被她家小狗咬伤之后,她心里却担心爸爸妈妈把小狗送走。还有帮泰明爬上树,让泰明的愿望实现。所以校长先生总是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这让小豆豆感到在学校更加开心。

我的学校要是也能这样多好呀!那样学校就会添加许多乐趣!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 篇2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小豆豆在巴学园发生的各种趣事,其中《放回原处》的事最令我感动。

小豆豆上厕所时,最喜爱的钱包掉进了厕所里,于是她找到了掏口用长舀子把厕所里的东西挖出来寻找钱包。校长看到了,对小豆豆说:“挖完了,再把东西全部放进去!”小豆豆把厕所掏空了都没找到钱包。只好照校长说的,把所有东西都放回原处。

掏空厕所里的东西找钱包,这在大人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校长看到了并没有责备小豆豆,而是通过这件事情教育小豆豆,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星期六,弟弟在捣鼓玩具。他一会儿搭积木,一会儿组装模型,一会儿玩小汽车,很快就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弟弟玩了一会儿觉得很没意思,就回房间去了,留下一地的各种玩具。我正生气着呢?这弟弟怎么这么有始无终。

这时,姨妈走出房间,看见地上散乱的玩具,脸色马上就变得绯红,心中似乎有一团怒火在燃烧,随时要爆发出来似的。我突然想到小豆豆《放回原处》的故事,调皮的弟弟就像调皮的小豆豆,小豆豆为什么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啊,不就是因为有一个提醒她的校长吗?想到这里,我把弟弟叫了出来,给他讲了小豆豆《放回原处》的故事。

听了小豆豆的故事,弟弟非常惭愧,他的脸色瞬时变得通红。他开始俯下身子把各种玩具归位。

看着弟弟自觉地把各种玩具收拾归位,我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兴奋,我想: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讲给别人听,别人也会改掉坏毛病。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 篇3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我们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 篇4

童话是人人都向往的,有白雪公主,有灰姑娘,她们都是一些美好的人物。

当我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最喜欢的就是灰姑娘和丑小鸭,它有着精彩的故事。当我看到灰姑娘的那一页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故事为什么要以‘灰’姑娘为题?我带着疑惑看了这一本。原来如此,之所以叫灰姑娘是因为她的后妈和姐姐们对她很刻薄,让她干这干那的还不让她去参加舞会才变成了灰姑娘,她干了一些活,才成了灰姑娘。

当我读完丑小鸭时,我就觉得人不可以只看人的外貌,要看人的内心。丑小鸭刚生出来的时候,人人都嫌她丑,只有妈妈不嫌它丑,它整天都很孤独,没有人和它玩。它只有自己一个人玩。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它还是那么孤单。时间一年又一年的过去,直到丑小鸭长大。这让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变美了。这让许多讨厌它的哥哥姐姐都喜欢上了它,都会和她一起玩了。

童话中的故事虽然是骗人的,但谁都很向往。我读过的书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了。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 篇5

从小到大,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到底怎样才是真正公主呢?是穿着华冠丽服算是公主?还是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是公主?或是家财万贯就是公主?但自从我看了《小公主》之后,一切谜团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公主莎拉原是人人奉承人人夸的上尉的掌上明珠,后来被父亲送到寄宿学校,在学校里,她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热病如噩梦般夺走了莎拉父亲生命,也夺去了她幸福的生活。她更是从一位至高无上的小公主变成了一位无人问津的小女佣。

面对命运的摆弄她却没有屈服,没有低头,依然自强不息。

整本书中我最感动的是年纪尚小的洛蒂想起失去生命的妈妈嚎啕大哭时,所有人对她不理不睬,最多也只有大声训斥几句,但善良的莎拉却放下公主的身段,去照顾她,呵护她,给她讲许许多多动听的故事。对于小洛蒂来说,莎拉就是她的第二个母亲。

相比洛蒂,莎拉对父亲离去的噩耗却没有哭得歇斯底里,甚至没有流一滴眼泪,虽然她心情悲痛,但是几天后她想明白了,依然保留着一颗乐观坚强的心。令我心生敬佩。

上尉离去之后,铭钦女士对莎拉大不如前,因为她明白,上尉没有留下一笔巨大的财富给莎拉,这意味着自己的发财之路也就断了,其实,心思缜密的莎拉早就看透了她,她让我们觉得那样恶心,那么善变。当莎拉无依无靠的时候,铭钦女士却给她当头一棒!

莎拉被铭钦女士赶到破旧不堪的旧阁楼里,她把冰冷破旧的硬床板想象成了柔软的天鹅绒,把少得可怜的小干面包想象成丰富可口的'饭菜,与她的好朋友同甘共苦的生活,虽然从物质上没有满足她们的需求,但是她们却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回过头来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能像莎拉那样不管遇到任何的困难都笑着面对吗?能遇到坎坷时抱以一颗乐观的心吗?我想不行吧?这就是《小公主》一代又一代广为传颂的原因。

毫无疑问,莎拉现在已不是万众瞩目的公主,但是她却成为了意志坚强的真正的公主。我也明白了,真正的公主,应拥有一颗坚强,善良的心!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 篇6

做父母的,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道尽了天下父母的辛酸与无奈。可是,父母所给予的就一定是孩子所需要的吗?请看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的这段话: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尽管在他们双亲无限爱心的催残之下,仍然有些孩子成了材。”

在这段话中,作者用了“摧残”两个发人深省的字。或许有人会不以为然。父母对孩子的爱怎么会是摧残呢?是否有些夸大其词?其实,一点儿也不夸张。回想我们的所见所闻,有多少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在摧残着孩子:因为爱孩子,所以强迫孩子学弹琴,学跳舞,结果却导致了孩子宁愿用菜刀剁下自己的手指头也不肯再碰钢琴的悲剧;因为爱孩子,所以肆无忌惮地用辱骂、拳头的方式逼迫孩子朝自己预定的轨迹发展,结果导致了小学生夏辉被父亲捆绑、悬吊至死的悲剧;因为爱孩子,所以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品,随心所欲地安排,无所顾忌地喝斥、压制、强迫,导致了浙江中学生徐力重锤打死亲身母亲的悲剧……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还认为这是爱,而不是摧残吗?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对于这一问题,周宏,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用十几年的亲身实践做了很好的诠释,《赏识你的孩子》一书就是他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位父亲教育聋人女儿的辛酸而感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既新鲜又古老、既神奇又普通的教育思想,一种洋溢着生命意志与生命力的教育观念——赏识教育。

什么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这种爱,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值得成人推崇和实行的爱。

赏识,一个普通的词语,却将一个原本应该上聋哑学校的聋童牵引到了正常的有生世界,改变了她原本孤寂、凄凉的命运,为一批聋童找回了自信与快乐,也为成千上万的健全儿童寻找到了五彩缤纷的光明大道。赏识,它到底有怎样神奇的力量?

周弘用他的亲身经历这样告诉我们:

赏识是欣赏、拥抱与赞美;

赏识是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觉得“我能行”;

赏识是关注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展的成长环境;

赏识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叱责;

赏识是优点的放大,缺点的缩小;

赏识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赏识是爱,是尊重、理解、宽容前提下的爱,是包含信任和等待的爱,是和谐而平等的爱,是鼓励孩子追求成功的爱,更是陪伴孩子品尝失败的爱。

饱含赏识的爱是孩子心灵之花最需要的沃肥。它让孩子不再痛苦,不再恐惧,不再窒息。相反,它使孩子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在爱的海洋里自由呼吸,快乐成长,并且回报成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饱含赏识的爱是开在成人心中的一朵美丽的花。它让成人不再独断专行,不再自以为是,不再盛气凌人,不再冷酷残暴。相反,它促使成人去倾听,去尊重,去理解。它促使成人为了孩子去努力,去争取,去改变,即使困难重重,即使筋疲力尽,即使毫无希望,也绝不轻言放弃!

爱是一把双刃剑。摧残的爱带给成人和孩子的都是无尽的痛苦,赏识的爱却会让成人和孩子在欢乐中共同成长进步。赏识你的孩子吧,只有这种理性的爱才会让孩子在美丽的人生世界翩翩起舞,自由翱翔!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 篇7

我读了《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后,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我深受感动的。文章讲的是刘老师讲课讲得非常非常的好,在他的培育下,他带出来了许多的大学生,可是,这个老师是个残疾人,他的'右腿从膝盖下面全部截去了,只靠着一根油亮光滑的圆木棍撑着,这位老师凭着拐杖,支撑着身子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们上课,可想,他是经过了多少艰难困苦呀!有时课余时间,刘老师和同学们一道在草坪上放风筝。那情景真让人感动:每当我从文章中,看到放风筝时那活蹦乱跳的刘老师时,我真的不敢相信他是个残疾人,可想他那种对生活的热爱真让我感动呀!

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老师,可他的心并没有残疾。他还是下了决心,要到学校来教学生。可是,社会上很多四肢都没有一点的问题的人,他们完全可以找一份工作,自己靠自己的努力来赚钱,俗话说得好“幸福的生活靠劳动来创造”,可偏偏有些人当了小偷,有些人在大街上低头向人讨钱,甚至有些人当了抢匪……,可是,到了最后,这些小偷、抢匪这些人都要被抓起来坐牢,或者要被枪毙的。如果这些人和刘老师相比,这些人的生活也太无意了,太卑鄙无耻了吧?

俗话说的好:“人的生命有重于泰山,也有轻于鸿毛”的,所以刘老师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尊敬和学习。还有许多人虽然也跟这位老师一样,是个残疾人,年复一年的躺在病床上,受着残疾的折磨,而没有半点战胜病魔的勇气,可刘老师不同,他虽然右脚从膝盖下全部截去了,成了残疾人,可是他还在尽力的为祖国做贡献,他不想躺在床上,他要下床来放风筝、教学生,可想他是那么的热爱生活呀。一个残疾老师都能做得那么好,我们四肢健全的人不是应该比这位老师做的更加好吗?!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 篇8

假期我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我开始时是很随意地看一看,但越看越被这本书吸引住了,我的心被小林校长先进的教育理念深深地震撼了,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代表作。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这本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说心里话,我是羡慕小豆豆的,调皮的她碰到了一个好校长,小林校长对幼儿教育有他独到的见解。他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最可贵的是他在聆听小豆豆的谈话中始终面带微笑,并对小豆豆话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时不时还发出几声感慨!即便是小豆豆的说话内容、说话顺序、说话方式,都有点零乱,他还是那样耐心地听着。多么富有灵性的教育方法。所以作为老师来读读这本书,能帮助老师来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我们会发现小林校长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作为老师也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不能统一化,而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学会“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愉快地生活。

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

巴学园最妙之处是教导学生尊重别人,尊重自己。也就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爱人,爱己”小林校长真正地实现了这一点。

如何尊重自己,爱自己呢?那就是通过实现别人对孩子的尊重,让他自己赢得信心和自尊,那么自重也就在心中建立起来了。对身体上有缺陷的孩子要给予特别爱护,这种爱护不是溺爱,而是适当地用一些方法帮他跨越一些自己因为身体缺陷而无法完成的任务。书中描写了高桥同学是一位身患残疾的学生,校长不但没有歧视他,而且在运动会上安排的比赛项目都便于高桥同学取得第一名,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他那因身体残废而产生的害羞心理,此外校长还采取了一些尽可能的措施,比如让孩子们不穿游泳衣一起跳入游泳池,其目的也全是为了使高桥同学呀,泰明同学呀,以及其他身体上有残疾的孩子们能消除自卑感和“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由于校长的这一番苦心,那些生理缺陷的孩子事实上都没有了自卑感。

小林校长成功了,然而当他听到女班主任不恰当的评价竟然生气了,这是这部小说中的一次描写小林校长生气,小林校长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残疾学生竟如此关心、爱戴,让我们回到课堂,我们又是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的学生呢?

人们曾信奉过这样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事实上,这句话并非十分有效。试想,有多少人失败之后颓丧、消沉下去,能有几人在屡败之后站起来呢?成人这样,那些活泼好动、缺乏耐心与恒心的10岁左右的小学生又会如何呢?请看看那些小心发言、生怕说错的孩子和那些被老师否定后悻悻地坐在那儿、不知所措的愁容;再看看那些说话响亮、侃侃而谈的孩子和那些被老师肯定后近乎于“得意”的笑脸吧。难道我们还看不出来吗?

我们的学生身体是那么健全,头脑是那么聪明,作为老师的我们是否真正的向小林校长那样为学生考虑,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竟然把校长当做好朋友。然而我们的学生是否真正的把我们当作他们的好朋友呢?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欣赏

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闪光点,有的也许教师也无法比拟。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固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尽管如此,教师也要保持用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欣赏,也许教师对他的欣赏正是他勤奋学习和创新的目标和动力。给每个孩子信任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吧,也许你的'一个眼神、一段话语就是一个孩子即将成功的基石。

书中的小豆豆,身上有好多孩子的优点,但同事也有不省缺点,大家对小豆豆的抱怨和担心的声音,已经参赛过小生的家长或老师们,传到小林校长的耳朵,每当小林校长看到小豆豆,就会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如果一个大人仔细听这句话,就会发现,“真是”这个词中,含有非常深的意义,遗憾的是,小豆豆明白这一层意思,是在经过了几十年之后。不这当时的小豆豆虽然还不能理解小林校长话中具正的含义,便在她的心中,也怀有了“我是一个好孩子的自信。”每当小豆豆要做一件什么事的时候,她都会想到这句话,正是这句宝贵的话,决定了小豆豆的一生。

从小林校长身的教育理念上使我感受到,学生在学习中未免做出一些令人发笑、幼稚无知的事情,教师绝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审视一个孩子的所为,而应积极地鼓励他,正确地引导他,从而使其进步。也许你给他的欣赏、嘉奖正是他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我班有一个小男孩,脾气倔,字写得不太好,硬硬的、大大的。有一次,看见他正写字,我不禁弯下腰和气地对他说:“看你写得多认真,字也很有个性,如果用笔再轻些,字写得再小些,那字可就更漂亮了。”他听完没说什么,但那以后,我却经常看到他埋头苦练的身影。后来,他的字果真有了很大进步。

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这句话对教师而言,无疑可作为职业的信条之一。面对缺少社会锤炼而略显稚嫩、心灵纯洁的学生,给以适度的热情和信任,能使“爱抚、温存的翅膀”飞得更高!

书中小林校长,看到小豆豆在便池里找钱包时,不但没批评还像好朋友似的嘱咐她,“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一般来说,大人们要是看到了小豆豆在做的事,会说“干什么蠢事呢”或者“太危险了,快停下”。或者也会有态度截我不同的大人说“我来帮你吧”。但是,小林校长只说了一句话“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正是校长这种信任,才使小豆豆完完整整的不仅把小山放回原处,还把小山渗到地面的脏水也都放回了便池。虽没找到钱包但也挺满足意的,因为她自己干了这么多的活。实际上在小豆豆的满足中还有一点是因为校长对她做的事没有生气,很信任,把她当做了一位很有人格的人来尊重。正是这种尊重和信任,小豆豆在“巴学园”的生活充满了快乐。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美]戴维?威斯格特)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信任,前提是你自己必须信任别人。信任身边的人是交际的最起码要求,是一切可能性前提,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要管理好整个班集体,让学生感受到被信任,那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当学生跟我说“老师,这一期的黑板报让我来负责好了,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相信我吗?”,我点头,并给予最起码的微笑表示我对他的信任。尽管我对他的能力很了解,并且也知道有比他能力更强的学生在,但我这么做能激励他,锻炼他这方面的能力。当学生不止一次违规违纪时,低着头很可怜地跟我说“老师,我下次再也不敢了,没有下一次,我保证!”难道我能说我不相信你,你太让我失望了吗?我只有相信他,期望这是最后一次。

从小林校长和小豆豆的妈妈二人身上使我想到了作为一位老师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应该怎样耐心教育自己的学生,如何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怎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怎样评价自己的学生等问题,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从爱护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这本书不仅让我记住了“巴学园”,记住了小林老师,同时重要的是我读出了怎样去面对一个孩子的行为,读出了孩子同样需要大人的尊重和理解。

在这本书中,小林校长说,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发现这些品质,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我们知道: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才会愿意接受她的教育。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信其道”,做为老师,又何必板着面孔,让学生一见就生畏惧呢?做老师,童真一点又如何,像个孩子一样,与他们同欢乐,共悲伤,同他们一道感受成长的快乐,一同对事物充满好奇、充满热情,一同在追索中前进!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和忧伤,时刻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巴学园”——每一个学生都梦寐以求的地方。那么作为老师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建立一个这样的乐园呢?

《窗边的小豆豆》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师之路,同时也希望能像小林先生一样在学生的心理种下爱和欢乐的种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及早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发扬光大,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个性的人。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 篇9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后感觉棒级了,真后悔没有早点读到它。

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很不情愿。直到爸爸、妈妈非让我读时,我才撅着嘴,去读《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了。这本书就像一双魔幻的翅膀,带你走进100个中国孩子的梦镜中。梦里有许多“味道”,让你走进去就会被陷进去而无法自拔。4岁孩子的梦是快乐的,5岁孩子的梦是甜蜜的,6岁孩子的梦是梦幻的,7、8岁孩子的梦是神奇的,9、10岁孩子的梦是美好的,11、12、13岁孩子的梦是美丽的,而14、15孩子岁的梦是令人神往的。

我也做过许许多多的梦。有快乐的、甜蜜的、梦幻的、神秘的,还有非常过瘾的等等。

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北京亮起来了》,它描述的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我当天晚上就做了一个非常过瘾的梦。在梦里我来到了美丽的北京,登上了盼望已久的万里长城,来到了心驰神往的天安门广场,看到了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缓缓升起,在微风中飘扬。我一下子激动醒了,发现自己还在家里,但脑海里还浮现着那一幕幕美好的情形。虽然,我现在还没有真正去过北京,但我觉得自己已经去过了。

我希望每个人的梦都是甜蜜的梦,因为甜蜜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觉。童年很短暂而且还很宝贵,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 篇10

寒假里,我把《秘密花园》这本书又读了一遍。这本书写得很好,告诉了我很多道理。

主人公玛丽是一个生活在印度的英国小女孩,她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个性倔强,脾气古怪,待人专横霸道。一场霍乱夺去了她父母的生命,她只得前往英国的一座古老庄园投奔姑父。庄园里充满了神秘的气氛:一百件一直上锁的房间、一座10年从不让人进去的花园、深夜里不时传来的号哭声,玛丽决定偷偷弄明白这一切。

她发现被埋掉的花园钥匙和被隐藏起来的园门,也发现了半夜哭泣的小男孩,她的表哥克林。玛丽、克林和一个乡村男孩狄肯一起,唤醒了沉睡10年的古老花园。

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做人要乐观,只有乐观,才会使我们战胜困难,拥有健康。

人生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我们应该学习玛丽,遇到挫折微笑面对。因为,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环境,而在于心境!

书中克拉文老爷在妻子去世后,埋掉了花园的钥匙,想忘掉妻子,减轻思念,却使他论为悲痛的阶下囚。快乐是人生之本,人没有快乐,就如行尸走肉。没有快乐,也就没有了成功的喜悦;没有了失败的泪水;没有了失去后的珍惜;没有了一切的情感。花园是在快乐中诞生,在悲剧中尘封,又是在快乐中开启,这是一个多么戏剧性的转变啊。

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要乐观!心境决定心情!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 篇11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得不到幸福,却在不断的追逐幸福。从高尔基的《童年》开始,小阿丽莎用一生追求幸福。黑暗的社会,自私的大叔,贪婪狡猾的爷爷,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同样的,也有乐观善良的老奶奶,刻板可爱的保姆,还有直爽快乐的小茨刚,也给了他几分温暖。让我们重温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痛苦与悲伤。

——铭文

阿丽莎的父亲马克西姆和他刚出生的弟弟一起早逝,只留下他的母亲和阿丽莎。这时,我奶奶出现了。她像一个胖胖的老天使,可爱开朗,给阿丽莎带来快乐,却有看透一切的沧桑。她带阿丽莎去了她祖父的家,一个每个人都别有用心、残忍自私的地方。雅科夫大叔和米希加尔大叔故意想多拿一点钱,老是打骂老婆孩子;他们也以取笑格力高丽大师为乐,以小慈帮能偷东西为荣;祖父贪得无厌到了极点,总是想着多挣钱,多挣钱,毫不犹豫地用尽一切手段去收钱,还不忘为两个儿子辩护;晚年甚至要和一起工作几十年的奶奶算账,不肯多花一分钱。这样的家庭能给阿丽莎带来多少快乐?

然而,我的祖母就像黑暗中唯一的光,照亮了阿丽莎的心。她的善良、善良、开朗无疑是阿丽莎的最爱。阿丽莎小时候失去了父亲的爱,很快就失去了母亲的爱。祖母的爱取代了母亲的爱和父亲的爱。她宠爱阿丽莎,但不宠爱她。她愿意替阿莱莎挡爷爷的鞭子,但阿莱莎犯错时她就骂他。她有她母亲的温柔和她父亲的严厉。正是这盏灯照亮了阿莱莎不再清澈的双眼,阿莱莎伤痕累累的心,阿莱莎荆棘丛生的未来。她的光芒是阿丽莎心中唯一的'信念。

正如高尔基在《童年》中所写的那样,“似乎我周围的一切都有一种安静的、坚不可摧的悲伤渗入我的内心。悲伤和快乐几乎总是不可分割地共存于一个人的心中,只是以不可预测和不可理解的速度交替出现。”

那个时间可能离我们很远,无法验证《童年》记录的内容是否真实,但是从《童年》开始,我们感受到的喜怒哀乐都是那么真实。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让人很容易感受到情感的流露,仿佛就在那里。阿丽莎所经历的一切似乎都和我们亲身经历的一样,包括快乐、悲伤、悲伤和兴奋.

只能说我们做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梦。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 篇12

我想应该有很多人都看过小王子这本书吧,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是怎样一种心情?

我的情绪像是六月的天,总会因小王子里的故事变化了而迅速变化着。有时我会笑着那些可笑的大人的可笑的行为,有时候我也会快乐的会意着小王子的可爱。我们知道,在小王子的冒险经历里,他先后在不同的星球上遇见了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大人。有虚荣的国王,什么事情都要求命令别人的语气来做,而实际上只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因为他所有有把握的事情都是发生了的,只不过是在对小王子说话之前加上了“我命令你”的字眼。可笑是可笑,可是也看出了国王的可怜与孤单。大人就是这样吧?

然后遇见的有,一直要求小王子鼓掌的高帽子先生,同样是虚荣心的象征。一直酗酒的酒鬼,说是羞耻酗酒而酗酒,这是愚昧。一直计算数字,妄想拥有星星的人,这是贪婪。一直点灯的愁苦的人,相信命运却又不敢改变命运,这是死板。然后就是从来没有亲身探险过的地理学家,这是什么?现在的大多数我们不就是么?学习的东西没有实践的地方,或许,我们好多人就是小王子所嘲笑的没有趣的大人吧?

小王子是那么单纯,那么诚实,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没有功利没有情绪没有目的。

我也想念他了。或许上面所说的可以让我们产生喜悦的情绪,而事实上,文章更多的带来的是感动。

我想,书中所有的语言,事实上,如果认真品味起来真的可以说是句句都是充满哲理。

那些感动的情节,那些渗透着思念的句子。记得小王子是因为跟他的玫瑰花吵架了,所以才出走的。临走之前,玫瑰花是那么的桀骜不驯,临走之后的舍不得,让我们发现,实际上,他们却是那么相爱。那么简单单纯的相爱啊!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六岁生日句子 | 美丽的眼睛读后感 | 美丽的小河读后感 | 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上一篇:道德的力量读后感 下一篇:狐狸吃葡萄读后感(实用10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