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变换课件十三篇

2024-03-30 10:48:09 变换课件

【#实用文# #变换课件十三篇#】好工具范文网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介绍“变换课件”的精选文章。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是帮助教师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请分享您的旅行经历这会激励您的朋友们去探险!

变换课件(篇1)

教学内容:P121第9—12;P125练习二十四第9--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进一步形成对克、千克的正确的重量观念。

2、通过复习图形与变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锐角、钝角和直角。

3、培养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形成对克、千克的观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培养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1、学生独立完成第121第9、10题。

2、小组交流为什么这样选择?

3、投影出示P125第9题,你会连吗?校对时追问:“为什么这样连?”

4、对于这方面知识,你有什么窍门?

1、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说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钝角和直角?

2、小组内说说你见过哪些平移、旋转现象?

3、全班交流。你是怎样判断的?

4、完成书P125第10题,抽生作业投影展示。

第2关、在○里填上或=

(1)小辉体重40千克,爸爸体重62千克,爸爸体重比小辉重多少千克?

(2)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吃了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四、总结: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收获?你想出题问问或考考大家吗?

变换课件(篇2)

请下载附件:1、《《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一、教学内容

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编排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请下载附件:1、《《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变换课件(篇3)

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展示的课题是《轴对称变换》,这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四章《轴对称》第二节的内容。这节课分两个课时,我展示的是第一课时。

在初中的教学实践当中,我崇尚并践行这样的教学理念:①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现实,把现实“数学化”,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实践、思考,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②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下,我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轴对称变换”是一种“翻折变换”,而“翻折变换”是“全等变换”的一种,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前面学习的“全等变换”的延续;再者,教材把这节内容安排在“轴对称”概念、性质及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等知识之后,进一步体现了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同时也为下阶段进一步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习它的判定方法作铺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动眼-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认识轴对称变换,了解它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变换后的图形,能够利用轴对称变换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2.能力目标:用轴对称变换的方式去认识和构建几何图形,发展形象思维,并尝试用轴对称变换从事推理活动。

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美化生活,数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轴对称变换及轴对称作图;

教学难点:利用轴对称变换构建几何图形;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如下的设计。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我从四个环节来入手:(我总结了四个字)

巧——学——妙——得

首先:创设情境,说明数学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展示数学魅力;

接着:学习生活中提炼的新知识,拓宽学习视野;

然后:延伸知识的内涵,发散思维,提高能力档次;

最后:总结提高,获取知识宝藏。

根据大赛组委会的要求,我把这节课进行了录像。时间关系,今天我只能把这节课的重点和亮点——“妙”“得”这两个环节用视频展示给大家,和大家共同探讨。前面的“巧”“学”两个环节我作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从生活中创设情境,通过欣赏一系列精美的轴对称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美化生活,数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后,我提出问题“如何剪‘囍’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再来,我结合课本中的例子“如何在一张纸上画一对脚印”引入今天的课题——“轴对称变换”。

接着,我介绍了“轴对称变换”的概念。在概念的教学当中,我注重讲得准确到位。

我们知道,轴对称变换是图形的一种运动法则,是一个平面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按一定的运动方式得到另一个图形的过程。它运动的结果,就是前后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或者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

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轴对称变换”的特点——轴对称变换是一种翻折变换,而翻折变换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全等变换的一种,所以轴对称变换是全等变换,在变换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紧接着,我教授学生一项基本的作图技能——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变换后的图形。我通过课本例题“作出与△ABC关于直线L成轴对称的图形”这道题的讲解和配套完成这道练习来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介绍完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我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了一系列的思考探索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学数学”上升到“用数学”,从而更好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亮点。这部分我通过视频给大家展示,请大家欣赏。

变换课件(篇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长度、重量等单位及其进率,理解复名数、单名数的概念。

(二)使学生学会简单的名数的变换。

(三)培养学生推理、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牢记各计量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换算是教学重点。在计算中,常常容易把高、低级单位之间互化的方法混淆,这是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说说长度、重量、面积、时间等计量单位及其进率。

2.口答:

3000厘米=()米4平方米=()平方分米

5吨=()千克600秒=()分

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同时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单名数的变换,今天要进一步学习复名数变换成单名数,单名数变换成复名数,掌握变换的方法。(板书课题:名数的变换)

(二)学习新课

1,教学名数、单名数、复名数的概念。

我们要学习单名数和复名数的变换,那么什么叫名数单名数、复名数呢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1)自学课本90页上面的3个概念。

(2)二人议论,并能自己举例说明。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在计量长度、面积等的时候,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如40米,50千克。

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叫做单名数。如4吨,5米等。

带有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如3米20厘米,3时40分等。

2.教学例1。

在实际中,常常需要进行不同单位的名数的变换。

出示:3米是多少厘米2吨50千克是多少千克

提问:

(1)题目中的数是什么样的数

(2)题中所要求的数都叫什么数

引导学生得出:3米是单名数,化成厘米是低级单位的单名数;2吨50千克是复名数,化成千克是低级单位的单名数。

(3)再思考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换成低级单位的数

小组讨论得知:

3米=300厘米。

这是因为1米=100厘米,3米是3个100厘米,用1003=300。

5吨20千克=5020千克

这是因为1吨=1000千克,5吨就是5个1000千克,用10005=5000,还有20千克,就用5000+20=5020。

(4)观察这两个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换成低级单位的数,一般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概括:

这两题都是把高级单位的数换成低级单位的数,不同的是两个题的进率不一样;

换算的方法都是要乘进率,如果是复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还要加上原有的低级单位的数。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当掌握了变换方法以后,一定要牢记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反馈:试做91页第1题。

3.教学例2:50000平方米是多少公顷375分是几时几分

师问:你能说说这是把什么数变换成什么数吗

引导学生明确:这是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变换成复名数。

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说出:

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用5000010000=5(公顷)。

因为1时=60分,375分60分=6(时)15(分)。

板书答案。

启发学生概括出变换的一般方法: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都要除以进率。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商就是高级单位的数,如果有余数仍是低级单位的数,这样就把单名数变换成复名数。

反馈:试算90页的做一做。

总结式提问:

(1)名数问的变换首先要牢记什么

(2)什么情况下要乘进率

(3)什么情况下要除进率

(三)巩固反馈

练习十九第3题。(巡视指导)

(四)作业

练习十九第2题。

变换课件(篇5)

您可以在 Silverlight 中使用二维 (2-D) Transform. 类来旋转、按比例缩放、扭曲和移 动(平移)对象,下面的示例应用了可以旋转和扭曲一行文本的变换。

XAML

什么是变换?

Transform. 定义如何将一个坐标空间中的点映射或变换到另一个坐标空间。此映射由变换 Matrix(一个三行三列的 Double 值集合)来描述。

说明: Silverlight 使用行优先矩阵。矢量用行矢量(而不是列矢量)表示。

下表显示了 Silverlight 矩阵的结构。

M11

默认值:1.0M12

默认值:0.00.0 M21

默认值:0.0M22

默认值:1.00.0 OffsetX

默认值:0.0OffsetY

默认值:0.01.0

通过处理矩阵值,您可以旋转、按比例缩放、扭曲和移动(平移)对象。例如,如果将第 三行第一列中的值(OffsetX 值)更改为 100,则可以将某一对象沿 x 轴移动 100 个单位 。如果将第二行第二列中的值更改为 3,您可以将某一对象拉伸为其当前高度的三倍。如果 同时更改两个值,则可将对象沿 x 轴移动 100 个单位并将其高度拉伸为原来的 3 倍。由于 Silverlight 仅支持仿射变换,因此右列中的值始终为 0、0、1。

尽管 Silverlight 使您能够直接处理矩阵值,但它还提供了许多 Transform. 类,您可以 使用这些类来变换对象,而无需了解基础矩阵结构的配置方式。例如,利用 ScaleTransform. 类,您可以通过设置对象的 ScaleX 和 ScaleY 属性来按比例缩放对象,而不用处理变换矩 阵。同样,利用 RotateTransform. 类,您只需通过设置对象的 Angle 属性即可旋转对象。

变换类

Silverlight 为常见变换操作提供了以下二维 Transform. 类。

类说明Illustration RotateTransform按指定的 Angle 旋转元素。 ScaleTransform按指定的 ScaleX 和 ScaleY 量按比例缩放元素。 SkewTransform按指定的 AngleX 和 AngleY 量扭曲元素。 TranslateTransform按指定的 X 和 Y 量移动(平移)元素。

为了创建更复杂的变换,Silverlight 提供了如下两个类。

类说明 TransformGroup将多个 TransformGroup 对象组合为可以随后应用于变换属性的单一 Transform. 。 MatrixTransform创建其他 Transform. 类未提供的自定义变换。在使用 MatrixTransform. 时,将 直接处理矩阵。

常见变换属性

变换对象的一种方法是声明适当的 Transform. 类型,并将其应用于对象的变换属性。不 同类型的对象具有不同类型的变换属性。下表列出了若干常用的 Silverlight 类型及其变换 属性。

类型变换属性 BrushTransform,RelativeTransform GeometryTransform UIElementRenderTransform

变换和坐标系

在变换对象时,您不仅仅是变换对象,您变换的是对象所在的坐标系。默认情况下,变换 将以目标对象坐标系的原点 (0,0) 为中心进行。唯一的例外是 TranslateTransform,该对 象没有要设置的中心属性,因为不管以何处为中心,平移效果都相同。

下面的示例使用 RotateTransform,围绕其默认中心 (0, 0) 将 Rectangle 元素(一种 UIElement)旋转 45 度,

XAML

Fill=“RoyalBlue”>

下图显示了旋转的效果。

围绕点 (0,0) 旋转 45 度的矩形元素

默认情况下,元素将围绕其左上角 (0, 0) 旋转。RotateTransform、ScaleTransform. 和 SkewTransform. 类提供 CenterX 和 CenterY 属性,可以利用这些属性来指定变换的应用点 。

下一个示例也使用 RotateTransform. 将 Rectangle 元素旋转 45 度;但是,这一次设置 了 CenterX 和 CenterY 属性,因此 RotateTransform. 的中心为 (25, 25)。

XAML

围绕点 (25,25) 旋转 45 度的矩形元素

对变换进行动画处理

可以对 Transform. 对象进行动画处理。若要对 Transform. 进行动画处理,请将类型兼容 的动画应用于想要进行动画处理的属性。

下面的示例将 Storyboard 和 DoubleAnimation 与 RotateTransform. 一起使用,以便使 Rectangle 旋转到位。

XAML

Storyboard.TargetName=“myTransform”

Storyboard.TargetProperty=“Angle”

From=“0” To=“360” Duration=“0:0:5”

RepeatBehavior=“Forever” />

MouseLeftButtonDown=“StartAnimation”>

VB

Private Sub StartAnimation(ByVal sender As Object, ByVal e As MouseEventArgs)

myStoryboard.Begin

End Sub

交互式变换

可以使用代码访问和操作 Transform. 对象。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种方法是命名 Transform. ,然后使用代码访问。下面的示例演示每次单击 Rectangle 时,如何增加应用于 Rectangle 的 ScaleTransform. 的 ScaleX 和 ScaleY 属性值。

XAML

Width=“50” Height=“50” Fill=“RoyalBlue”>

VB

Private Sub HandleMouseButtonDown(ByVal sender As Object, ByVal e As MouseButtonEventArgs)

' Increase ScaleX and ScaleY by 25%.

myScaleTransform.ScaleX = (myScaleTransform.ScaleX * 1.25)

myScaleTransform.ScaleY = (myScaleTransform.ScaleY * 1.25)

End Sub

三维转换

您可以使用“透视转换”来将三维效果应用于任何 Silverlight UIElement。例如,您可以 制造这样一个假象,即对象朝向您或远离您进行旋转,如下图中所示。

使用透视转换的图像

变换课件(篇6)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单元教学建议: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图形变化的特点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以操作为主,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逐步认识图形的变化特点。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P53),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案经过旋转而得到的。因此,让学生能自己进行操作,这对他们认识图形的变化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在具体的处理上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在计算机多媒体中设计一个图形变化的过程,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第二种操作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让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是沿着哪一点旋转的(这一点称为中心点),因为沿着不同的中心点旋转所得到图案是不同的。同样,在三角形的旋转中(教材P54第1题),也要让学生明白是围绕哪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都是在学生的操作后再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化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同样得到新的图形,则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图形的变换活动中(教材P56),4个三角形经过平移与旋转,得到了不同的图形,但每个人操作方法可以是不同的。因此,这一活动可以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再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出现教师摆,学生看的现象,这样不容易出现学生具有个性的操作方法。

3。在欣赏的过程中,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周长画下来,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美丽的图案。这一内容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小朋友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第1课时:图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本活动所介绍的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2)活动的导入阶段,可以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然后将这些图案按一定的形状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方格子上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学生也可以用学具自己操作,以便学生体验旋转的过程。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题

本题的练习主要认识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旋转的问题,所以,这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的中心点的问题。活动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准备一些白纸和三角形。为让学生体会到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先可以请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手上的三角形描绘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第2题

同样,本题也可以先请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图形描绘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的图形。

第3题

同样,本题的练习也最好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第2课时: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2)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练一练

(1)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2)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第3课时: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上设计图案。

教学重难点:能用语言描述自己设计图案的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选择一部分有意义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是很有帮助的。本活动的特点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图案,还要求学生能制作美丽的图案,后者是重点。

(1)欣赏美丽的图案。教师可以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议一议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可以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画一个图案。

(2)制作美丽的图案。在制作时,先把制作的要求交待清楚,为了防止图形的变形,也可以让学生把旋转的中心点用图钉固定下来,然后边旋转边描绘。如果学生有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任意剪一个简单的图形,随后再进行描绘。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2、3题

本练习的三道题目都是操作题,教材中的要求是画一画,但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只有学生十分熟悉了摆的过程,才有可能画得好图形的变换。

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仅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些素材,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类似的内容,以供学生开展活动。

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提倡学生边操作边自语(说一说图形变化后的情况),这样,可以把每一个操作的动作都与规范的数学语言结合起来。

第4题

有了前面几道题的操作经验,学生头脑中可以初步建立起图形变换的表象图案。因此,开展本题的活动可以采用先想象,后操作的程序,即先让学生说一说某一图形是如何变换的,然后用操作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

第5题

在开展设计时,可以充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设计,然后由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重点要说说图形是如何进行平移或旋转的。

第6题

对学有余力,又十分喜欢设计的学生安排的内容,不作全班学生的要求,也不作测试。

在电脑中进行,开始时图案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步出示复杂的图案。对于设计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喜爱的程度进行选择,如有的学生喜欢选择自己的名字,也有些学生喜欢一些特殊的图形等,教师不要作过多的干涉。对学生设计后的作品,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交流,并让他们说说设计的思想与设计的过程。

变换课件(篇7)

变换句式

教学目的:

1、学会变换各类句式

2、做到用语简明、连贯

3、力求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各种句式

教学重点:

1、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的相互变换

2、了解误答原因和变换方法

教学设想:讲解两课时,训练两课时,讲评两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

一、考点阐述

句式变换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的过程,它可以以选择的面目出现,也可以以笔答的形式出现。

二、考题剖析

1(20xx年高考题)(见课本p74)

2(20xx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称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参考答案:成年累月的战争,动荡不安的政局,不断衰退的经济,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三、考点探究

(一)要点梳理(方法贯穿于分类讲解过程中)

1、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例1:1999年高考题(见课本p74)

[练习1]用“考生和高校”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前年开始试行的春季高考,一方面增加了高校选拔人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考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因而受到高校和考生的普遍欢迎。

参考答案:考生和高校普遍欢迎去年开始试行的春季高考,一方面考生增加了……,另一方面高校也增加了……

2、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例2:(1992年“三南”高考题)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

A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B这个问题你应该原原本本解释清楚、否则不可能不让人产生怀疑。

C山区那些可爱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等我,我必须尽快赶回去。

D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出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练习2]将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改为否定句式,主要意思不变。

游览玩赏山水,不一定非要奇秀无比,如果选择居住的地方,就必须追求雅致了。

参考答案:如果选择居住的地方,就不能不追求雅致了。

3、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例3将“真的好想你,你是我生命的唯一”改为反问句。

◆能不想你吗?你是我生命的唯一。

[练习3]将下句中的疑问句部分变为陈述句。

春天是耕耘播种的季节。没有春天的辛勤的耕耘,哪有金秋的硕果累累?人生亦是如此。不趁青春火红时奋斗将来怎能有所建树?朋友,切莫“少壮不努力,才大徒伤悲”啊!

参考答案:……只有春天的辛勤的耕耘,才能有……人生亦是如此,只有趁青春火红时奋斗才能在将来有所建树。

4、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例4写一个句子解说“禅让”(可以写单句,也可以写复句),要恰当地体现下面几项内容的要点。

①禅让反映了原始社会中部落联盟推举领袖的方式

②部落联盟通过会议的

变换课件(篇8)

2. 解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具准备: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4、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袋盐同样重,怎么想的?

四: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5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变换课件(篇9)

2 0 0 9--2 0 1 0 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

主备人:郭亚娟

本册教案的说明:

1、单元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教案由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和教学后记等7部分组成。其中教学过程由旧知铺垫(或情境创设)、新知探究、当堂测评和课堂总结4部分组成。

2、整个教学去掉了以往的“作业布置”环节,使学生课堂紧张,课外轻松。提高学习效率。

3、课件内容融于教案之中。

4、注重情境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5、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及课时 :

共 2 课时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共12课时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共13课时

第四单元:   圆              共10课时

第五单元:  百分数           共13课时

第六单元:   统计            共 2 课时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共 1 课时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  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当堂测评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

{做到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

{让学生说出,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位置(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课后小记

变换课件(篇10)

一、教学内容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

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

1、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2、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3、会在方格纸上划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

1、辨认各种角

2、会画平移后的图形。

四、教学难点

画平移后的图形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四课时

(21)课题一: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一个角是锐角和钝角,并回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

2、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

教学准备:

三角板学具各种大小的角实物展台电视机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调整

一、复习1、复习角的组成

出示一个角

2、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

让学生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先说出那些图形是角,再说出不是角为什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愿意去游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去玩,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玩吗?

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做什么

生:公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在玩.

师:公园里的娱乐器材真多!你们瞧,公园里都有什么?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你们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媒体课件演示。)

生1:公园里有玩摩天轮、有风车。

生2:有的小朋友在玩转椅、有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

生3:有的小朋友在打秋千、还有的小朋友在开小火车等。

生4:我认为大约有20个小朋友在公园里。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你们还能发现在每种娱乐器材中可以看到什么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新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前面咱们认识了角,对角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认识角研究角(板书)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角,每个组都有十几个角,每个角的大小形状都不同,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给这些角分类?为什么这样分?那你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分类

问: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是什么角?

学生四人一组分类自主探究出用直角进行比较的方法。

分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

通过探究得出: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怎样验证这些角?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验证。

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第一幅图上的角是什么角?它有什么特点第二幅图上的角是什么角?它有什么特点第三幅图上的角是什么角?有什么特点

生1:我们通过测量已经知道第一幅图上的角是直角。

生2:瞧:第二幅图上的角比直角小是什么角呢?第三幅图上的角又比直角大是什么角呢?(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互相交流。)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1判断下列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

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今天学会了什么?

怎样判断各种角?

判断下面的角并说一说为什么?

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角,可以用纸折角,可以用两支铅笔搭出来,可以作出活动角。师: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钝角、什么是锐角,但是你们会画钝角吗?会画锐角吗?

师:画钝角的方法是什么?画锐角的方法是什么?(分组操作、探究方法。)

师:你们都画了什么角?

生:我们画的是钝角、还画了锐角。(用幻灯机展示学生画的各种角)

师:让学生边是什么角和画角的方法。(指每组代表到前面边演示边说明,集体探讨方法和订正。)

教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学生对角的认识,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够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生喜欢动手。教学中练习较少。

不足:1、学生的操作性活动相对少一些。可以利用学具袋里的活动角学具,折一个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同位俩互相比较一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2、做的练习少一些,书上的练习不多,可以补充一些题,如:判断角(直角)(钝角)(锐角)

3、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对钝角和锐角分辨不清,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学过钝角的钝

字和锐角的锐字,因此还要请语文教师提前教好这两个字,以利于学生的学习。

(22)课题二:锐角和钝角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九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学具袋三角板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调整

一、复习1、提问: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2、在纸上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直角

生: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画出角

画完后同位两人分别用三角板检查。我们前一节课学习了哪些角?

生:我们学习了直角、钝角和锐角。

师:什么样的角叫钝角?什么样的角叫锐角?

生: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师:怎样测量直角?怎样测量钝角?怎样测量锐角?:测量的方法是什么?(举列说明)

师:用什么测量直角、钝角和锐角。

完成练习九中的第一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钝角、什么是锐角,但是你们会画钝角吗?会画锐角吗?

师:画钝角的方法是什么?画锐角的方法是什么?(分组操作、探究方法。)

师:你们都画了什么角?

生:我们画的是钝角、还画了锐角。(用幻灯机展示学生画的各种角)

师:让学生边是什么角和画角的方法。(指每组代表到前面边演示边说明,集体探讨方法和订正。)

二、练习1、第一题

说一说有哪些角?

2、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什么物体的表面有角,是什么角?

3、连一连

完成第二题

4、第三题

画角

5、第4题

用三角板拼角

背心上有锐角

跳高架上有直角

梯子上有直角和锐角

剪刀有钝角

如:课桌面上有直角;屋顶上有钝角;红领巾上有钝角和锐角..

学生利用不同工具画角。既可以用三角板现成的角来画,也可以用直尺画。划出后判断是什么角

让学生用三角板拼角。让学生通过活动,初步体会几种角之间的关系。通过拼摆,看倒三角板上不同的角之间的关系。完成练习九中的第二题。

师:用两个三角板拼一拼。

师:用两个三角板可以拼成什么角?

生:可以拼成一个钝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用两个三角板拼成四个直角?可以拼成什么图形?用三个三角板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可以拼成什么角?

生1:用两个三角板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2:正方形有四个直角、四个锐角。长方形也有四个直角和四个锐角。

生3:用三个三角板可以拼成一个扇形。可以拼成六个直角、九个锐角。

师:指名到前面边讲解边演示。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聪明。你们还可以拼出其它的图形吗?希望你们课下多动脑筋、多动手拼一拼,下节课老师要检查看谁拼的最好。

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说说图中物体上的角分别是什么角。然后举例说说生活中哪里还有锐角、直角、钝角。

(23)课题三:平移

教学内容:第41页平移-----练习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现象,能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移现象。

2、使学生能初步认、画平移后的图形。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4、对学生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学生能认、画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箱子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调整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同学们,这儿有个大纸箱,现在咱们要把它放到另一边,你们有什么方法?

刚才,有的小朋友把他抬起来搬到另一边,有的用推的方法移到另一边。那么,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像刚才箱子移动这样的现象?

(出示图片:电梯上下运动,电梯门左右移开、推拉式玻璃窗。)

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移动的?它们移动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指出:这样的现象叫平移。

出是课题

学生试着操作

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然后说一说

生:物体沿一个直直的方向移动,移动时只有位置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今天我们接着认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观察图,说说屏幕中演示的是分别是什么?

小组里讨论讨论他们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移动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解释课题:这些现象都是平移:并板书:平移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看屏幕:建筑工地上的升降机的移动是一种竖直方向上的平移,观光缆车和推拉窗的移动是水平方向上的平移现象。物体沿一个直直的方向移动,移动时只有位置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商场和高层公寓中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我们一起到热闹的游乐场里看看去。

出示课件:观察屏幕,小朋友在干什么?哪些现象是平移现象?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今天我们接着认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观察图,说说屏幕中演示的是分别是什么?

小组里讨论讨论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解释课题:这些现象都是平移:并板书:平移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看屏幕:建筑工地上的升降机的移动是一种竖直方向上的平移,观光缆车和推拉窗的移动是水平方向上的平移现象。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商场和高层公寓中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我们把像电缆车、窗户这样的运动称为平移,用符号表示。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我们一起到热闹的游乐场里看看去。

出示课件:观察屏幕,小朋友在干什么?哪些现象是平移现象?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1、刚才我们观察了那么多平移现象小组说一说平移是怎么回事,他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平移

3、同学们说了那么多平移现象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请把小房子按要求进行平移

小组互说再指名说

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方格图,按要求把图中的小房子进行平移。做完后展示各组的图形。练习:出示练习:哪些现象是平移?先说给同位听一听。

作课本p43页3题

片4页4题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一起快来移移看!)

作课本p43页1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

三、巩固提高

四、学习总结课本练习1、2题

谁来说说今天的收获?做在书上集体订正五、课后实践:

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移现象把它画在纸上。

教后记:

这部分知识使新增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具体事例中感知平移现象。教学中我觉得对以下几点体现较好:1、使学生感知平移,从搬纸箱入手。2、简单的图形平移,学生互相合作会的教不会的。互帮互助。3改变了教材的呈现形式,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有一直观印象。4、适时引起学生争论,课堂气氛较好。

不足:在感知平移的过程中,忽略了方向性--这一知识的指导,没有使学生感知到平移就是位置在变化,而他的方向不变。在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不够,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不够仔细,有些粗糙,在备课时,还要再细致一些。

(24)课题四:旋转

教学内容:课本42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时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旋转现象,能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旋转。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对学生及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育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旋转现象。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调整

一、复习旧知做风车利用上学期学的知识做风车

做完后小组合作想法让风车转起来

二、、探究新知问:风车是怎样转的?

生活中日还见过这样的现象吗?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师小结:像这样的现象就看作是旋转现象。

注意:物体旋转实施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

绕图钉作圆周运动

如飞机的螺旋桨,转椅,汽车轮子

他们都是以一个点火一个周围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师:多媒体显示课本上的图:飞机、风车与电动转椅的运动。

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生1:飞机的螺旋桨是由轴带动旋转的。

生2:风车的旋转也是由轴带动的。

生3:电动转椅的旋转也是由轴带动的。

师:它们的运动都一样吗?为什么?

生:都一样,因为它们是轴带动着旋转。

师:像风车、电动转椅和飞机转动的时候,位置没有移动,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向这样的运动称为旋转。

师: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生:摩天论、时钟、风扇、等。(学生积极性高、都能积极发言)

三、巩固新知1、第42页做一

2、练习十第3题

体会旋转和平移的区别

3、第4题

渗透两次平移的思想

4、第6~8题

让学生把课本129页的三色圆图剪下来贴在纸板上用线穿过做快速旋转。观察现象。

小组和作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判断的理由。

学生涂完后,让学生观察小鱼的共同特点,启发学生说出这些小鱼头尾方向相同。

让学生利用学具,通过拼一拼、拉一拉、转一转,在游戏中体会,平移和旋转。

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谁能说一说什么叫旋转?举例说明。

(25)单元测试

变换课件(篇11)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学建议

1. 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2. 本单元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11页)

1. 主题图。

教科书第2页,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事物引入,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会根据图形的变换把这些图形分成几类,教师可从此处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到本单元内容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再让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用所学的图形变换的知识对这些图形的设计进行分析,体会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2. 例1上面的内容及例1。

教材通过例1上面的内容,让学生画对称轴的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在“例1”中,首先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使学生由观察“松树”这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观察两个“小草”图形成轴对称,从而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松树)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小草)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并为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做准备。

教学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1)复习旧知。

让学生独立画出例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松树”和“小草”图案有什么特征。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松树”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图中的虚线是它的对称轴(教师也可以先不出示这条虚线,让学生画出它的对称轴。)进一步学生会发现,如果沿虚线折叠,两个“小草”图案,也将完全重合。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

(3)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小树”这个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小草”图案的各对应点(A 与A′、B 与B′、C与C′)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需要特殊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出准确的数学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发现的特征和性质就可以了。

例如,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数学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的每对对应点A、A′,都垂直于同一直线l,且被直线l 平分,则这种变换叫做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直线l 叫做对称轴,对应点A 和A′叫做关于轴l的对称点,在直线反射下的对应图形叫做关于轴l 的对称图形。”(马忠林,《几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2月第1版。)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得这么准确,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折叠”“重合”这些基本特征概括出来就可以。

再如,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月第1版。)我们不要求学生概括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学生能像书上的学生那样直观描述就可以了,使学生知道“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 例2及“做一做”。

(1)例2。

教材通过让学生画小房子的另一半的活动,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关于轴对称的知识,使学生在能够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屋顶、房体及大门)的基础上,进一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窗户)的轴对称图形。教材中的小精灵提问“怎样画得又好又快?”就是提示学生在动手之前,先思考好画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只要找到左边图形的几个关键点的对称点,再连线就可以了;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方面的知识来找到关键点的对称点。

(2)做一做。

教材让学生判断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剪出的是什么图案。学生根据书上的折法,在头脑中将彩纸展开,对这个图形先做一次轴对称变换,再对得到的图形做一次轴对称变换,得出最后的结果。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空间想像,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如果学生想像对折四次后剪出的图案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像。

4. 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

(1)教材先通过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明确旋转的含义。再通过小精灵提问“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从图形到线段再到点的角度,来观察、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并为例4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做准备。

教学时,可以分两步进行。

①明确旋转的含义。

由于学生已经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有所认识,可以先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从‘12’到‘1’是怎样旋转的”。然后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弄清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几点。

②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旋转的含义,可以说清楚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换。

再让学生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化”,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学生会发现风车上的每个三角形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学生可能会发现每个三角形的边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每个顶点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对应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对应点与O点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等。必要时,可借助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与例1类似,不要求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总结和概括。例如,旋转的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使任意一对对应点A 、A′与平面上一个定点O距离相等,∠AOA′等于指定的有向角α,而O和自身对应,则这样的变换叫做关于点O的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定角α叫做旋转角,相同的指定方向叫做旋转方向。”(马忠林,《几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 ,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这样说,只要学生能概括出“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多少度”这几点就可以了。像“旋转中心”“旋转角”这些名词也不必要求学生掌握。

(2)第6页“做一做”第1题。

教材呈现了几个图案,让学生判断分别是由哪一个图形旋转而成的。在判断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清“是哪个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并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进一步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体会旋转变换的特点。

5. 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

(1)例4。

教材通过让学生画一画的活动,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图形旋转的知识,使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只要找到三角形AOB的几个顶点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在确定对应点的位置的时候,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方面的知识。如“对应点与O点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对应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等,再借助方格纸、三角板等,来确定顶点的对应点的位置。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按要求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都是可以的。必要时,可借助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2)第6页“做一做”第2题。

教材给出一个基本图形和旋转中心O,让学生利用旋转设计一朵小花。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旋转90°的方法,虽然题中没有给出旋转的角度和方向,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所设计图案的需要自行确定。

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6. 欣赏设计。

教材先让学生观察从主题中抽取出来的两幅美丽图案,感受图形变换创造的美,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接着让学生应用对称、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并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这是一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的活动,教学时可以分两步完成。

(1)指导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案的同时,分析对称、平移或旋转在其中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和方法的理解,为接下来的自主设计做准备。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对称和旋转的方法。此时,教师应鼓励独立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再在全班展示交流。学生可能分别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变换设计图案;也可能综合运用不同方法设计图案。教师不必作统一要求,同时注意对学生的设计要多给予肯定和赞赏。

7. 有关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设计美丽的图案。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画一个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作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

第2题,教科书呈现了几个剪好的图案,让学生判断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重合”,再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这个活动比“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成轴对称”所要求的想像、猜测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更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得以锻炼,空间观念会得到发展。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调整题目的设计,反过来,让学生根据剪法,选择剪出的结果。学生根据每一种剪法,在头脑中将彩纸展开,对“半棵小芽”这个图案连续做轴对称变换,得出结果,再与上面剪出的图案对照。如果学生还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再帮助学生进行想像。

第3题,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4题,可仿照第6页“做一做”第2题进行教学。

第5题,可仿照第4页的“做一做”和第2题进行教学。

第6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另一类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特点。这些图形绕它们的中心旋转一定的角度,还与原来图形重合。这里不必让学生了解“旋转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图形的这一特征就可以了。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每个图形的两条对称轴,确定中心O,再让学生想像这个图形在旋转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发现这些“旋转对称图形”的特点。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的看到这些现象。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一张底卡(印有这些图形的硬纸卡)和这些图形卡片,让学生画或折出两条对称轴后确定这些图形的中心O,再用大头针穿过图形卡片和底卡上相应图形的中心O,再进行旋转。

8. 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

四年级学生初步了解了图形的密铺(镶嵌)现象,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游戏拓展镶嵌图形的范围,让学生用图形变换设计镶嵌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活动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再进行交流。分析交流丰富多彩的镶嵌图案时,不管运用了什么变换,其本质都是把可镶嵌的基本几何图形进行分割后再经过图形变换拼组而成的镶嵌图形。

教师小结时对科学性问题要纠正,同时以表扬为主。

变换课件(篇12)

《轴对称》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对称、引入新课

师:今天上课之前我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是什么? 生:(蝴蝶)

师:观察这只蝴蝶外形,有什么特点? 生:(左右一样,折起来两边完全重合) 师:这样的图形在数学上叫做什么图形? 生:(轴对称图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轴对称。(板书课题)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过轴对称图形,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生:对折后,完全重合,能找到一条或多条对称轴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轴对称的图形,我们一起去看看。 Ppt:出示图片:

师: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找到它们的对称轴,并画出来。(强调:对称轴用虚线画) 师: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以虎头剪纸为例,谁再来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师: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它的对称轴。 充分感知、探究新知。

(一)、出示书上例1图。

师:这个松树图是轴对称图形吗?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生: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把给出的松树图沿中间的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这说明松树图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这条直线 师:图中点A和点A'有怎样的关系?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师:点A与点A'在这幅图中是一组对应点。

师:你还能找到图中其他的对应点吗?你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出每组对应点吗? (学生自己找,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如图所示,B和B'、C和C'、D和D'分别是三组对应点。

师:如果连接图中的点A与点A',你会发现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与点A'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师:连接B和B'、C和C'、D和D',还具有上述性质吗? 生:这些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互相垂直。

2.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

出示脸谱图。

2、出示脸谱图。

师:这是四个不同的脸谱,你们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学生汇报:

师: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找的又快又准确的吗?

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

出示课件例2。

师:你能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吗?画之前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图形?(五角星)

师:那么请先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画得又快又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同桌互相议一议,再用铅笔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画的?

生:我是这样画的第一步:找关键点。第二步:标对应点。第三步:顺次连线。

师:我们在补全对称图形时要先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然后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再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最后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这样就能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出示做一做练习题)

师:学习了方法,现在就来试一试,画出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师:先想想补全后是什么?然后按照刚才同学们总结的经验,自己动手画出来吧!

师:谁再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根据板书总结方法。

三、知识运用、巩固新知。

1、练习二十第1题。

师:下面这些是轴对称图形吗?画出它们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通过这几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的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有多条对称轴。)

2、练习二十第5题。

师:观察一下,下面的这些图形各是从那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3、刚才老师剪这只蝴蝶是把长方形纸对折了几次,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会是什么图案? 如果用一张圆形纸对折若干次,剪出的图形会怎样?

4、欣赏图片。

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就是对称的,我们去看一看。(课件展示)漂亮吗?

四、全课总结。

欣赏完这些美丽的建筑,这节课也将接近尾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都有哪些收获?

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去留心观察,我们就能发现更多的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我相信你们就是未来的设计师,设计出更加美丽的对称图片。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对折后完全重合

1、找关键点

2、标对应点

3、顺次连线

变换课件(篇13)

单元编写意图:

学习图形变换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四年级时,结合实例观察,学生了解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或轴对称,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并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上设计图案。本单元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图形的变换、图案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两点:

一是要能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经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二是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评价时,应注意选择的基本图形不要太复杂,变换过程应在方格纸上进行。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十三朝古都 | 十三感悟 | 回族十三姓 | 十三周年句子
上一篇:2024课外书观后感十四篇 下一篇:设备科实习总结13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