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2024语文教案精华12篇#】您在寻找好文章不妨看看“语文教案”。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仔细研读教材有助于教案的编写。希望这些策略对您的问题有所启示和借鉴!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原由】
《竹影》原收录于《丰子恺文集·少年艺术》一章中。很显然这是给少年人讲艺术的,艺术是原文的主题。但本文先写了小孩子的活动,由活动引到艺术问题,这种对现实的真实描摹使我们读者发现了孩子的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正如席勒所说的:艺术起源于游戏。个人认为孩子的童心与艺术两个方面倾向于任何一方面都不足以表现原文的精神。于是根据丰子恺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根据丰子恺散文与漫画的特点,由本文入手,探讨丰子恺作品中所蕴含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对丰子恺的评价。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全文,回答本文有哪些美的地方?(明确:环境描写、孩子的行为体现的特点、父亲的言行、中国画的特点等等,只要围绕课文谈美,言之成理,就予肯定。)
2、独立思考三分钟。
3、四人小组内交流,每人谈一点美的地方。小组内推荐出最好的一点建议,派代表发言。
4、全班交流,教师即时评价。
三、课外拓展
感知丰子恺艺术对美的追求。
问题:仔细观赏幻灯片上丰子恺的漫画,说说你认为美在哪里?
观赏两分钟,全班交流。
四、总结
1、根据对课文的阅读和漫画的赏析,请总结:你认为什么是美的?
明确:可以归纳为生活、艺术、自然三方面。
2、教师总结语:
⑴ 这节课所接触的知识;
⑵ 同学们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以及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⑶ 美是需要靠发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 ──宗白华《美学的散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生活片断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语文教案-吾家有女初长成。
(2)学习恰当安排详略的剪裁方法。
2.能力目标
(1)了解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生活片断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2)学习记叙文写作中恰当安排详略的剪裁方法,提高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3.情意目标
认真体会文章中作者女儿的独立意识和敢于张扬个性的精神,体会作者对女儿成长采取的正确态度,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建议
主题
文章选取了作者女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生活片断,表现与“我的女儿”有着相同经历的年轻人的独立意识和敢于张扬个性的精神,作者还劝告为父母者: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就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要一味地按照家长的意愿去设计子女的形象。
思路
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生活片断的。
明线是作者对女儿看法的变化:
认为女儿“典型性不够”而感到“失望”—— 在一些问题上“母女俩没有代沟”——欣赏女儿—— 母女俩成为朋友
暗线是作者对女儿殷切的期望与强烈的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吾家有女初长成》。
文章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4段):写女儿的成长经历及“我”的感受。
可以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 l-10段):“我”去香港之前女儿的成长经历,“我”觉得女儿典型性不够。
第二层(第11—12段):“我”去香港的三、四年间,“觉得女儿一下子长大了”。
第三层(第13-14段)如今,不知不觉间,“女儿成了我的朋友”。
第二部分(第15段):是“我”通过女儿的成长经历而得出的对生命的认识。
教学建议
(1)主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
(2)要求通过自学讨论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写作特点。
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记叙女儿童年时的表现与成长后的进步形成对比。例如:弹奏钢琴,童年时,“每次练琴她哭我吼”,不得不终止练习,成长后,“已能在琴键上奏出很好的曲子”;读书,童年时,“《安徒生童话》只翻了几页就不看了”,成长后,“读书之广竟超过了我”、“爱读《围城》,几乎背得出其中好多她认为的精彩之句、也爱读《洗澡》”;写文章,童年时竟然有不及格的作文,成长后,开始发表文章,并且有报刊约稿。通过对比,既突出了女儿童年时的执拗和桀骜不驯,也表现了作者对童年女儿的失望和不满,对女儿日后的进步感到欣喜和自豪。通过对比,强化了中心,结尾归结自己的启示就水到渠成。
材料安排详略得当
文章题目中的“初长成”决定内容的重点应该是反映成长中的进步,文章的中心也要求比较详细地记叙女儿成长后取得的成绩。作者正是比较简略地交代了女儿童年的情况,这一部分内容多为概括地表述。而后一部分记叙女儿的健康成长,既有具体的叙述,例如女儿读梁鸿志传记的情况,又有生动的描写,例如女儿富有个性的言谈举止。这一部分的笔墨洋溢着喜悦,富于感染力。这说明作者善于剪裁,能够恰当地处理内容与题目、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吾家有女初长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
②学习详略得当的剪裁特点。
能力目标
①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②提高自学能力。
情意目标
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中的“女儿”的个性和健康成长的特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恰当处理同家长的关系。
教学重点:
①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②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女儿”的个性和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是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学习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了解作者林海音的生平及创作情况,读小说《城南旧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送别》,询问学生听完后有什么感觉?
歌曲用音乐的语言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离愁别绪,离别的'惆怅和失去亲人的悲伤,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失意怅惘尽在不言之中,而课文使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而已。只要学生领会到这层感情基调,就进行课文赏析了。
二、感知内容
1.文章写了哪些人?最主要的两个人物是谁?
2.速读课文,概括提炼文章内容。
⑴从英子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⑵从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①从英子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英子参加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的事物引发的回忆。
②从爸爸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爸爸病床上的叮嘱;爸爸在六年前因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爸爸爱花的故事;爸爸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爸爸去世。)
提示:
①同学们区别出写"眼前事"和"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从写"眼前事"的段落中(文章第1、30-32、35-38、54-68段)概括"以英子为角度"的内容;从写"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中(文章第2-29、33-34、39-53段)概括"以爸爸为角度"的内容,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②用"人物+事件"的思路逐一完成。
三、合作探究
1.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在文中有何含义?
一语双关,一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
另一是象征特别爱花的父亲的离开人世。
2."花"在文中还有什么妙用?(主要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花"。)
3.请快速找出描写"花"的语句,思考:那为什么要选择"花"而不是别的作为主要线索?(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都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花让作者想到回忆起父亲,同时花也成了象征;二则以花来贯穿小说的始末,作为潜在的线索,这样可以做到事件交错而不凌乱。)
4.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饱含着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同时也会引起读者深深的眷念之情。小说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感觉父爱。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研读赏析
1.我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并说说理由。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爸爸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从文中找出英子成长的事情或句子)
对成长的影响:历练中培养不怕困难,敢闯敢练的坚强性格.对自己负责,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的品质.
英子具体表现为:学习非常用功,被选做代表为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从六年前的那一次后从不迟到。硬着头皮完成了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这件事。闻说爸爸去世而处乱不惊从容面对…
3.找出你最喜欢的情节并说说理由。或者是:"我还有能理解的是…"
四、体验反思
1.请学生当场仿写,并交流。
父爱是阳光,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
父爱是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
父爱是…
2.说说自己和父亲(或其他亲人)之间的故事。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要求:叙述好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注意语言的感染力。表现你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
3.最后在《懂你》中结束课堂教学。
五、布置作业
与父亲交流,写一篇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板书设计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父爱如山
热忱鼓励
严格要求
细心关爱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纶笑容可掬遁蜂拥隐匿(大惊)失色旁若无人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整理行文思路,感受文章起承转合的过程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整理行文思路,感受文章起承转合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生活中如果有人问你“你听得见吗”,你也许会不屑一顾。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题目却偏偏叫做《你一定会听见的》,看到这个标题,你会有什么疑问吗?
2、标题为一句省略条件的条件复句,如果将句式格式补充完整,将会是“如果 ,那么你一定会听见 的。”如果你能够在上课的过程中将空格填上,那你就读懂了这篇文章。
二、阅读与理解
1、阅读课文,思考:文中作者所说的“听见”,与我们一般而言的“听见”意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所说的“听见”似乎很难做到,但作者坚定的告诉我们“你一定会听见的”,文中告诉我们“听见”的方法了吗?
听需要用心灵感受,需要感性
3、作者举出“聪明人”与“木头人”两种情况,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来倾听生活?
听需要用头脑辨别,需要理性
在生活中需要积极,主动,独立的思考
4、默读文章,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如果 ,那么你一定会听见 的。”
三、整理文章写作思路
1、反复设问,突出悬念
连续反问,自然过渡
分类讨论,说明道理
提出建议,首尾呼应
2、文章的起承转合清晰、自然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中间填上一个字与四周的字组成四个新字。
1、学生明确要求,自由发现并写出答案。
2、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二、看标志、读词语
1、看标志图猜猜它表示的意思。
2、读读标志下面相应的词语。
3、指导朗读词语。如“危险”读的时候声调要高,语速要快,读出紧张的语气。
4、延伸: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标志?这些标志有什么作用?
你还认识生活中哪些标志?
三、加标点
1、复习标点的用法。
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
四、写字板
1、学生发现写字板中六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写的时候应该重点留意的笔画。
2、学生汇报发现所得。
3、学生写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互评写字情况。
五、阅读欣赏:《狼和鹿》
1、学生自学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思考文后问题。
2、学生交流阅读体验。
(1)回答、交流问题,体会事物间相互制约及生态平衡的道理。
(2)完成词语库的积累。
3、延伸作业:搜集动植物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资料进行阅读。
第二课时
一、提前布置
1、学生准备:搜集绕口令的资料,在家练习。
2、教师准备:布置教室环境,营造比赛氛围。
二、比赛
1、宣布比赛规则:
(1)选择同一绕口令,以小组为比赛单位,接龙比赛。
(2)看哪个同学说得又快又准,如果本组有一个同学说错了,就由另一组的同学接着说。
(3)如此循环,看哪个组最先说完,然后进行小组评比。
(4)为公平起见,由老师当评委。
(5)比赛时,注意留心观察,为习作打好基础。
2、班级比赛。
3、宣布比赛结果,颁奖。
4、学生谈体会,教师总结比赛情况。
第三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点
以这次绕口令比赛为内容,写出绕口令比赛时的情景。看谁写得具体生动。也可以写自己搜集绕口令、练习绕口令的故事。
二、指导习作
1、引导学生回顾绕口令比赛上同学或自己的表现,班级的气氛等,特别是比赛的场面、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
2、学生交流自己的写作技法。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评
将你的习作读一读,重点修改不通顺的句子、标点符号,还可以增减一些内容,对文章进行润色。
二、引导学生互评
同桌之间或者好朋友之间交换习作,互相评价。
互评重点:发现对方习作的优点;帮他提建议,如错别字、内容方面等。
三、教师点评
1、教师评介本次习作的整体情况。
2、教师以两三篇不同程度的习作做范本,引导学生共同点评,教师作引导讲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雪猴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2、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雪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边防战士与雪猴之间的深厚感情,树立爱护动物,与动物建立和谐关系的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雪猴的可爱之处,以及作者是如何抓住雪猴的特点来写的。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小客人,你们看他是谁。(出示雪猴的图片)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你知道有关于它的知识吗?
请学生结合课前找的资料介绍一下雪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雪猴这一课,看看课文写了有关雪猴的什么事? (情境的创设,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拼音和汉字对照读,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接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哪些字、词在读课文时要特别注意。
(3) 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4)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和雪猴初次相识,并写出了它的可爱?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边防战士和雪猴相处的事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分层次的读中了解文章的内容,每一遍的读都有不同的目的,这样就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通过本文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雪猴的可爱之处,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我把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作为指导的重点。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雪猴的哪几件事?
再想一想,课文写了雪猴许多可爱之处,你觉得哪处最可爱,怎么可爱?作者怎样抓住特点来写的?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在学生汇报时老师进行引导,用多媒体出示:只见一只毛色鲜亮的猴子,回头看了我一眼,还点了点头,然后转过屋角,闪进丛林,蹿到树上消失了。让学生边读边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雪猴,文中有几个描写雪猴动作的词语,试着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让学生再有感情的朗读、评价,在读中体会雪猴的可爱,并且体会到了作者抓住了雪猴的样子和动作进行描写,把雪猴机灵的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总结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参与评价,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雪猴和边防战士的深厚感情,边读边画出句子或段落。读完后学生进行汇报,在汇报中指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雪猴与边防战士相处的和谐景象,体会他们之间难以割舍的浓厚感情。这也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汇报后多媒体出示填空:( )的雪猴 ( )的边防战士 这个训练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运用词语的训练。
(让低年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有一个培养的过程,所以我对学生进行了有步骤的训练,在阅读中由“扶”到“放”,使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得到提高。)
在这两个环节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语说一说雪猴和边防战士之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仿照课文,实践练笔。
让学生想一想课文中是抓住了雪猴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仿照课文,写一篇你与小动物亲密相处的小练笔。
(这一个环节在朗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练笔同时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总结全文
谈话: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
用简短的语言点明本课的内涵。
(低年级的语文课要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渲染、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使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进而达到乐读、会读、读好的目的。并通过语言训练,体会理解文章的内涵,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练习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认识汉字的分分合合的奇妙结果。
2、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巩固词汇。
3、进行改变句式练习。
4、朗读课文。
5、进行口语交际。
6、才艺展示。
7、培养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受到爱的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认识汉字的拆分,掌握学习新字,巩固熟字的方法。
2、不改变句意,用“被”字改变句子结构。
3、有感情地朗读短文,并能背诵。开启同学的想象力。
4、以儿歌形式和实际行动来表示自身维护小动物的决心。
教具准备:
1、小黑板,自制“小花鹿”的头饰。
2、课前编好的“拍手歌”、“顺口溜”等儿歌。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这是一道组合拆分认字的练习题,蓝绿相配的长方形中是一个多字组合体,它可以拆分出“立”、“日”、“音”等十多个字。教学时要让同学认真观察,自身去拆字,充沛发挥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在有趣的“找字”活动中,巩固同学的识字能力,激发同学对汉字的喜爱。
1、出示教材提供的字组合体。进行活动说明,这个组合中藏着许多我们以前学过的汉字,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组发现的字最多。
2、小组合作,观察记录。
3、汇报评比。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当“小老师”,把本组找到的字指给大家看。根据又快又多的规范,评选出优秀的小组。
4、拓展练习
(1)“圆”、“葫”、“鸽”分别可以变出几个字来?
(2)让同学自身写出能够拆分的字,相互考一考。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这一局部分成三个“版块”。即“我会接”、“读读说说”、“读读背背”。
“我会接”是一道词语接龙练习,引导同学了解“尾首相接”是顺利进行练习的关键。目的是协助同学积累词汇,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1、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口头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也可以采用互相挑战的作法,交替接词,比比哪个组接的词语最多。
2、教师可用“开火车”的形式,再选择词语让进行全班范围的练习。比方:前后、鲜花、明亮等
3、同学自由选择词语做接龙练习
“读读说说”是“把”字名改成“被”字句的练习。第一、二句是改写的例句,第三句是要求同学改说的句子。教学中要要让同学反复朗读例句和要改的句子,体会句子前后内容存在的联系,改后要让同学对比着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是否变化。面对二年级同学的实际,教学中不应出现关于句子成分等相关的述语。在完成教材中的题目的基础上,可视同学情况,完成下面的练习。
1、风把乌云吹走了。()被( )。
2、父亲把受伤的小鸟治好了。()被( )。
“读读背背”是读背《小花鹿》。这是一首充溢童趣的儿童诗,配图精美,形象可爱,可以先引导同学看图,激起同学对小花鹿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同学自由朗读,在通过范读、指名读、评议、扮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出情感,读出小花鹿的可爱。让同学觉得“我”就是淘气可爱的小花鹿,最后让同学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9
于漪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会使读者兴趣浓厚,步入胜境,领略无限风光。”语文课更是这样,如果课上得太平板,孩子就会昏然欲睡;如果课上得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才能上出诗情画意来。
1.教学内容应疏密相间
有的教师认为讲得越多,孩子就学得越好;讲得越细,孩子就理解得越深。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课也应讲究“疏密相间”,教师要读懂教材,决定内容的取舍详略,突出文章主旨的段落就着重讲。关系不大的就略讲,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量体裁衣,轻重有当,剪除枝蔓,疏密相间。
2.教学过程应张驰疾徐
节奏本是音乐用语,“张”“疾”是快节奏,“弛”“徐”是慢节奏。符合节奏韵律的语文课,不仅适应孩子的身心规律,而且能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课上,内容比较简单的,孩子自己可以读懂的,可以快节奏地进行。内容比较难的,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来个慢动作。
3.教学形态应动静结合
“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静”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语文课中的“动”能激活孩子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孩子的深入思考。如果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孩子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如果“静”多“动”少,孩子就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动一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教学方法应山水写意
说起语文课,我便想到了齐白石的《虾》,寥寥数笔就把虾的形态、质感、动势表现得栩栩如生。那浓墨点画的双眼活灵活现,那浸润渲染的腰身晶莹剔透,那线条勾勒的须鳌柔中有刚。于漪老师说得好:“教课又如画画,有笔有墨,各种画法穿插运用,根据题意布局,用墨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用笔粗粗细细、曲曲折折,主题突出,陪衬得当,满纸气韵,浑然一体。”对突出课文主旨的内容或课堂上生成的闪光点应“浓墨点画”,教师要加以点拨,引导孩子“见木知林”。对课文的情节、语言、情感的精彩处则“浸润渲染”,文章不出细处,感人不深,课教不到细处,收益不多。对教学思路则“线条勾勒”,既不把语文课上成“清清楚楚一条线”,也不能上成“模模糊糊一大片”,而应注意穿针引线,主线清晰,开合自如,浑然一体。
5.教学语言应生动优美
“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学会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一是要积累丰富的词汇,平时广为采撷,大量储存,上课时便会涌入脑际,信手拈来。二是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句式要富有变化,贴切的比喻能启发孩子的联想,精当的设问能造成悬念……三是语言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给孩子以美的享受。四是语言还应倾注充沛、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满腔神情,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如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有一段话:“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面对着即将离去的游客,你是送客松会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新偏旁:提土旁、双人旁、夕字旁。
2.学会7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很多”、“到了”练习说话。
3.继续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看懂图意,通过看图学文,懂得小猫种鱼收不到鱼的原因,从而教育学生在向别人学习的时候,要动脑筋,不要生搬硬套人家的做法。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继续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看懂图意。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3.识字、写字。
4.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图片,田字格黑板,小黑板,音节卡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看图方法,能看懂每一幅图的意思,并能把几幅图联系起来看,理解图意。
(二)图文结合,能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看几幅有联系的图画的方法,理解图意。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8 小猫种鱼
读题,解题。这是一篇看图学文,从题目上看讲了谁的事?讲了小猫的什么事?小猫种鱼,能长出鱼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图、学习课文。
(二)指导看图一、图二,初读课文。
1.这课书中有几幅图?哪两幅图画的是同一个人的事?(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画的是同一个人的事,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画的是同一个人的事)
2.出示图一,这幅图上画的是谁?她在干什么?(阿姨在种玉米)
(1)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是在种玉米?(①土地是新翻松的;②阿姨手中拿着小盆往地里撒种;③从第二幅看见长熟的玉米)
(2)什么季节撒种?(春季撒种)
(3)用一句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来。(在春天里,阿姨往地里撒玉米种子)
3.出示图二,这幅图上画的是谁?她在干什么?(阿姨往筐里放玉米)
(1)什么季节玉米成熟了?(秋季玉米成熟了,收玉米)
(2)阿姨种的玉米长得怎样?收得玉米多不多?(阿姨种的玉米长得很壮,收了很多的玉米)
(3)能用一句话把这幅图的意思说出来吗?(阿姨种的玉米长得很壮,到了秋季,收了很多玉米。)
4.现在看看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有什么关系?(第一幅图讲阿姨在春天往地里撒玉米种子,第二幅图讲阿姨种的玉米长得很壮,到了秋季收了很多玉米)
(1)这位阿姨是什么人?(农民)
(2)练习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学生自己练习,同桌互相说)
(农民阿姨在春天往地里撒下了玉米种子,玉米长得很壮,到了秋天农民阿姨收了很多玉米)
5.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个自然段是讲的这两幅图的事。(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能连成句子。
(2)指名读,齐读。
(三)指导看图三、图四,初读课文。
1.出示图三,问,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农民叔叔在种花生)
2.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农民叔叔是在种花生呢?(①农民叔叔用锄头刨坑;②地上的小盆里放着种子;③从第二幅图中叔叔收了一筐的花生,看出叔叔种花生)
3.什么季节种花生?什么季节花生成熟了?(春季种花生,秋季花生成熟了)
4.农民叔叔种的花生长得怎样,收得多不多?(长得很茂盛,收得很多)
5.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6.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这两幅图的事?自己练习读一读。
(1)学生自己练读,读准音字,连成句子。
(2)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看图五,初读课文。
1.出示图五,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小猫种鱼)
2.小猫现在在干什么?想什么?(小猫把鱼种到坑里,坐在坑边想,到了秋天他会收到一大筐的鱼)
3.读第3自然段课文。
(1)学生自己练习,同桌互相练读。
(2)教师指名读。
(五)读全文,自己小声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结合,学懂课文内容,懂得词义。
(二)知道小猫的错误是:看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不动脑筋,把事情做坏了。
(三)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练背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图文结合,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小猫为什么会做错事的道理。
(二)练背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词语卡片:种玉米地里花生很多他
(二)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义。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习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表述图画的意思的。
2.学习第1自然段。
(1)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讲了谁的事?
(2)读读哪部分表述的是第一幅图的事?(指名读)告诉学生这叫前半句话。
(3)前半句讲了谁?(农民)把什么东西种在什么地方了?(把玉米种在地里)师述:前半句告诉我们谁、把什么东西种在什么地方?
①“种”在这是什么意思?看图说一说。(翻土、挖沟、播种、盖土)板书:种
②农民把什么种在地里了?(玉米)
③种的“玉米”和收的“玉米”是不是一样的东西?(种的是玉米粒,收的是玉米棒子)板书:玉米
④读读前半句。
(4)读一读后半句,想想后半句说的是谁?怎么样了。(农民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
①后半句课文里有“农民”两个字吗?(这是半句话,跟前半句合起来是一句话,前半句话里有谁(农民)就可以了,后半句是接着说的,说的还是他)
②后半句讲的是在什么季节,谁收到了什么。板书:收很多玉米
③“很多”是什么意思,看图说说。(“很多”在图上画的筐里玉米已经装得满满的了,地里的玉米杆上还长着许多没有掰下来的)
师述:在春天播下种子,到秋天就可以收到许多的玉米,农民心情怎么样?
(5)读一读第1自然段,读出农民的高兴心情来。
(6)练习背诵。
①根据问题练习背诵。
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讲的谁把什么种在地里,到了什么时间,收了什么?这种背诵形式与填空背诵一样,但是难度比填空背诵大。
③根据板书练习背诵。
农民种玉米收玉米
这种背诵形式比上述两种都难一些。
3.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自读课文。
(2)看图,读文,回答问题。
①第2自然段与哪两幅图相对应?
②这段话中有哪些词语与第1自然段不相同?(“花生”与“玉米”)
③前半句讲了谁?在干什么?(读文自己说说)在什么时间种花生?
板书:农民种花生
④农民怎样种花生?(进一步理解:“种”字)
⑤后半句讲的谁?到了什么时间?收到了什么?
板书:到了秋天收花生
⑥农民怎样收花生?(看图说说)
⑦读全句话,问:句子中的两个“花生”各指什么说的?(农民种的“花生”是花生米,收的“花生”是花生果)种的是种子,收的是果实。
⑧农民收的花生“很多”,看图说说怎样多?(农民叔叔身边的筐里装满了花生果,地里还有很多没有刨出来的)
⑨读课文,读出农民收到很多花生的喜悦心情。
4.练习背诵课文。
(1)第1自然段会背了,这个自然段只要把“花生”这一词语换成什么就行了?
(2)自己背一背,指名背。
5..总结两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1)农民在什么时间,把什么种在地里,到了什么时间,能收到什么?
(2)农民为什么能收到“很多玉米”,“很多花生”?(春种—秋收)
6.学习第3自然段。
(1)读课文,想想这段有几句话?讲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哪幅图与这段话对应?
(2)读第1句话,回答问题。
①小猫看见了什么?(看到农民春天种下种子,秋天能收到很多果实)
②所以小猫就怎么做了?(把小鱼种在地里)
③小猫为什么要把小鱼种在地里呢?(因为他看到农民春天种了种子,秋天收了很多果实,他也想种上小鱼,到了秋天可以收到很多的小鱼)读熟第1句话。
(3)读第2句话,这句话讲了小猫的想法,他是怎样想的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4)“一定”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在句子里表示什么?(一定是确定不变的意思,在句子里表示小猫确信自己的想法肯定会实现)读第2句话。
(5)问:小猫能收到很多小鱼吗?为什么?
①花生、玉米是种在什么地方的?
②小鱼生活在什么地方?在土地里能活吗?
③小鱼怎样繁殖?
师述:玉米、花生是植物,植物种在地里能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小鱼是动物,它生活在水中,要在水中繁殖生存。所以小猫到秋天不会收到很多小鱼。
(6)看图读读全段课文,说说小猫错在哪里?(小猫看见农民春天种下种子,秋天收到很多果实,他就学着种小鱼,可他不动脑筋,不想想小鱼在土地里是不能活的,更不会长出很多小鱼的)
师述:小猫向别人学习是好的,但是不动脑筋,把别人的办法生搬硬套到自己这里来,就不对了。
7.练习背诵。
(1)填空练习背诵。
小猫( )( )( ),把小鱼( )( )( )( )。他想,到了秋天,( )( )( )收到( )( )( )( )。
(2)根据问题练习背诵。
①小猫干什么了?
②小猫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填空:
农民种( ),收到( )。农民种( ),收到( )。小猫种( ),收不到( )。
语文教案 篇11
复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2、能整体地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能找出一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能数出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并能简单地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3、能读懂一句话或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能整体地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能找出一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能数出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并能简单地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会了很多知识,谁来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老朋友.出示“?、!、。、……”
3、谁来说说,看到他们,你就知道了什么?
4、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这些符号组成的文章……
二、出示“画”
出示:远看()有色,近听()()声。
春去()还在,人来()不惊。
1、这些字宝宝组成在一起,就成了一家人,可是里面少了好几个成员,谁可以说出他们的名字?
2读一读:同学们真棒,一小子找到他们的成员。谁来读一读!
3、这首诗里主要写了什么?
4、找到两对反义词
拓展:远对近去对来()对()
5、这个谜底是什么?
三、出示
向日葵,花儿黄,一天到晚朝太阳。
盘儿大,籽儿壮,从不骄傲把脸仰。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儿歌,谁想来读一读
2、请你给这首儿歌起一个题目。
3、这首儿歌共有()句话?
4、在写向日葵样子的句子下面画“”
四、
小鸭子得救了
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四个好朋友:小猴、小鸭、小熊和小山羊。他们四个天天在一起。
有一天,他们一起玩捉迷藏。小山羊闭上眼睛,小猴躲在树上,小熊躲在草丛里,小鸭子不小心跌跌进了一个很深的坑里……
(1)哪几个好朋友天天在一起玩?他们住在哪里?
(2)你能想出救小鸭子的办法吗?
(3)这文章共有()个自然段?
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整体地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能找出一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能数出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并能简单地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2、能读懂一句话或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老师带来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出示
天安门
天安门,高又大,
红的墙,黄的瓦,
八盏红灯两边挂,
风吹红旗哗啦啦。
雄伟壮丽的天安门,
我们大家都爱她。
(1)这首儿歌有()句话。
(2)儿歌中有两个写颜色的词,请用圆圈画出来。
(3)我知道天安门在我国的.
(4)我会读一读,连一连。
很红很红的马路
很宽很宽的天安门
很高很高的灯笼
三、出示
我家住在大山里,门前屋后,就是一座座绿色的大山。
大山上有很多很多的大树,又高又直。我们在大树下捉迷藏,荡秋千……
春天,大树下各种颜色的花儿开了,有红的,有蓝的,有白的,还有粉的。我们在大树下摘小花,编花篮,做花帽,开心极了!
我家住在大山里,我爱大山。
(1)这短文有()段,第二段有()句话。
(2)我们在大山里玩了哪些游戏活动,用圆圈圈出来。
(3)照样子写一写
红红的(大阳)白白的()蓝蓝的()
(5)我会按要求填一填。
“心”共有()笔,“山”的第二笔是()
(6)我会照样子写句子(不会写的字写拼音)
大山上有很多很多的大树,又高又直
小河里有的,。
四、出示
猜一猜
1、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春风吹,春雨下,小娃娃,长绿芽。
节节高,快长大,熊猫见了最爱它。()
3、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
五、
语文教案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培养同学的成绩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同学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的图文资料、小发明、小创意等。
2、教师准备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与发明事例的资料或课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或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2000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课件出示乌龟壳、小提琴,播放小提琴优美的旋律)
(音乐转换为繁重的曲调,教师语气繁重地讲述)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达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俺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一项交流:自身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身的发明设想;自身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
自主优秀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优秀。
三、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1、各小组优秀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同学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语评点和重点引导同学评议两三名同学来激励同学;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同学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2、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逾越自俺奖”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四、同桌互说,强化提高
请向获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身的语言,再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讲,对方听一听、问一问、夸一夸。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习作
一、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同学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小结:
本次习作,是写自身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三、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假如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同学修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讲
一、个性展示台
1、教师发下习作本,同学阅读批语和自身的习作。
2、同学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身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身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优秀发表或参赛。
二、教师做小结
1、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2、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三、个人再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身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写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第四课时
“俺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一、俺的发现
1、读一读,自身悟一悟。
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假如不是俺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在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3、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文更重一些,俺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举一举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一组例句来吗?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身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3、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同学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三、安排考虑作业
你想做的展示台内容。
第五课时
展示台
一、课前准备
1、讨论,确定展示形式。
在充沛发言的基础上,各人或分组确定一种或两、三种展示方式,如:
⑴ 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报或黑板报。
⑵ “仿生学课外读物介绍会”或建立“仿生学图书借阅角”。
⑶ “仿生学发明创意赛”。(可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进行)
⑷ “大自然的启示图片展”。(在年级、学校内或社区内展出)
⑸ 安排“小发明、小制作实物展台”。
⑹ “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收获”优秀习作专栏。
2、行动,筹备展示活动。
筹备时,时间上可有一定的弹性,要充沛发挥好各组小组长的作用。
二、展示评比
同学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筹备的效果,评比“小小发明家”“课外资料搜集能手”“办报大王”“采访能手”等,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激励。
三、推介效果
教师向相关少儿报刊优秀同学的习作与创意,抓住各级各类“科技节”“发明创新大赛”等时机优秀同学的突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