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小学语文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得及。编写完整的教案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这份“教学指南”是我用心准备的期待您能够满意,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式和视角!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感谢社区服务者
2课时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观察周围不同人的劳动,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
[智育目标]:
1.了解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他们。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素质发展目标]:通过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尊重并感谢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社区内的各种服务者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尊重社区服务者并感谢他们。
教学准备
有关社区服务者的劳动的图片、资料等。
学生活动设计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我们生活的社区是个大家园,社区内有很多服务者,你知道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吗?你了解他们吗?
(讲授新课)
板书 一、为我们提供方便的人们
提问 你知道你所在的社区都有哪些便民店吗?他们都是提供什么服务的?
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提问 除了书中提到的便民店,你还知道有哪些便民店呢?
学生回答 略。
讲述 社区内还有修鞋店、修表店、配钥匙店、废品回收站等等很多便民店,这些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人们,为我们能够有一个舒适的社区环境而辛勤地工作着,他们的劳动应该受到大家和社会的尊重。人们的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提问 你知道废品回收站吗?回收废品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略。
讲述 物质的回收和再利用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既能促进环保又能节约资源,是一件利国又利民的好事。
承接 每天清晨,人们还在熟睡中,是谁把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为我们创造了舒适的环境呢?
学生回答 略。
讲述 社区的环卫工人每天辛勤地工作着,把我们的社区打扫得干干净净,创造了舒适的环境。
活动 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社区服务者的。
小结 这些社区服务者为了给我们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勤劳地工作着,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感激他们为社区所作的一切。
过渡 城市社区有如此多的社区服务者,那么农村社区有没有呢?
活动 学生分小组讨论,谈谈农村社区是否有社区服务者,如果有,都提供了哪些劳动。
小结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与城市的人们一样,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服务,例如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生活解决不了的困难,都能得到社区服务中心的帮助,它们被称为“农民的致富中心”。通过这些服务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社区的服务者的劳动,不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服务者的劳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为我们创造了舒适的社区环境。他们的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应该懂得尊重并感激他们的劳动。
第2课时
(课堂导入)
社区里有很多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劳动者,那么,还有其他方面的服务者吗?
(讲授新课)
板书 二、为社区安全服务的人们
提问 当你在社区内遇到危险和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 略。
讲述 社区里有保安人员和社区民警,它们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安全的保障;社区里居住的退休人员,他们是社区治安保卫积极分子,义务为我们的安全服务。
提问 你知道你所在社区派出所的位置和功能吗?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社区派出所一般都有值班电话,24小时有人值班,维护社区的`安全。你一定要记住自己生活社区的派出所的电话,做到“有困难,找民警”。你可以回家后,调查一些社区治安的信息,并向自己的家人汇报,把与民警联系的电话号码写在家里人都能看得见的地方,以便急需时使用。
承接 你已经知道了社区派出所的位置、电话和功能,那么你知道他们的工作情况如何吗?
案例
在宝应县公安系统内,有这样一位普通的民警,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始终兢兢业业,对身边的群众一贯怀有真真切切的感情,身为一个警察,他在真正的意义上做到了与老百姓心连着心、手牵着手、情系着情。他就是被人们誉为“陈先岩式”的社区民警、宝应县公安局城北派出所苏中社区警长唐积桐。
这些年,不论刮风下雨,唐积桐每晚都坚持到社区里转上几圈,有时一直到深夜。要是发现谁家的门没关好,老唐就喊一声主人的名字,让他把门关紧;要是发现有什么情况,老唐就立即投入紧张的战斗。平时,不管在哪里,老唐只要看见摩托车或电动车的主人不重视防盗,他都不忘提醒几句。有一次,老唐在东升路十一巷巡查时,发现有辆黑色摩托车停在门口,没有上锁。他好不容易敲开车主家的门,却得了开门的小伙子一句“烦死了,还让不让人休息”的呵斥。对此,老唐也早已习以为常,他耐着性子同那个小伙子谈起防盗的常识,直到他心服口服。当老唐帮他将摩托车推进了院子,那小伙子终于不好意思地笑了,连声说“感谢”。
阅读 教材P.53材料“王奶奶笑了”。
活动 谈谈自己对社区保安人员和社区民警的认识。
小结 社区里的治安人员和民警的工作非常辛苦,我们要尊重和感激他们的劳动,同时也要增加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居家生活一定要注意自我安全的保护。
板书 三、提供文化服务的人们
讲述 社区里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提高了,生活的富裕带来了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追求,涌现出了许多社区的文化使者。
提问 你知道所在社区有哪些文化场所吗?这些设施和服务的人们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方便?
学生回答 略。
讲述 社区里有图书馆和文化站,在这里我们可以读书、学习,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并且那里的叔叔、阿姨、老师都给我们提供了非常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我们在更加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社区文化站、活动中心等等,在那里他们可以更加愉快地生活,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提问 社区里服务的人很多,通过你对社区设施和服务人员的调查,你对社区的感受有哪些呢?
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并自由发言。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其他一些社区服务者,并通过调查社区设施和服务网点,更加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劳动为我们的社区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激发了我们对于社区服务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 板书设计
主题四 感谢社区服务者
一、为我们提供方便的人们
二、为社区安全服务的人们
三、提供文化服务的人们
教后反思:
我们生活的社区里,不仅有许多方便我们生活的设施,还有许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的人们,他们默默地为生活在社区里的人们提供良好的帮助,其中有为社区清洁卫生服务的人们,为社区安全服务的人们,为社区文化生活提供服务的人们等。教材呈现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不同人的劳动,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
我引导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通过调查获得的资料,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列出社区服务的网点位置,社区服务的项目、种类和数量。使学生了解劳动者的服务劳动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他们。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由地说和教师的有机指导,使学生拓展思路、善于表达,为写好秋天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说,有条理地写。
教学难点:
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让学生观察秋天,并画或者选一幅秋天的图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在上节课,你们描述了在秋天所做的事,又画了美丽的画,那你们能说说秋天的特征吗?
2、你们能把画面上的内容写下来吗?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二、写前指导
1、指导学生读语文书习作的要求。(小黑板出示)
这次习作的要求是:
⑴、写前要先向同学介绍图画的内容;
⑵、写时要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⑶、写好后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
⑷、展示和欣赏。
2、学生展示自己的画。并请一学生将画的内容描述出来,教师指导写作的方法。
⑴、在学生叙述时,教师相机指导叙述的顺序。
⑵、请同学们评价他说的内容。并指导学生正确地评价。
⑶、有意指导学生学会一些观察方法。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先中间后四周,先整体后部分等等。
⑷、指导学生在写作时也跟在叙述图画时的顺序一样,将自己叙述的内容按顺序写下来。
⑸、教师抓住一学生叙述时的色彩、声音、想象的句子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⑹、出示范文指导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⑺、再指导学生想想刚才一学生叙述时有哪些是图画上没有的。然后指导学生在写看图作文时可以加上自己符合实际的想象。
⑻、教师再抓住刚才学生发言时的好词佳句,先表扬他们,然后指导学生在写作时用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
⑼、交流自己收集的好词佳句。
⑽、让他们说说哪些可以用进自己的习作。
⑾、教师说一词让学生进行造句练习,然后将几个词板书后让学生说一段话,在说话时能用几个词就用几个。
⑿、这时教师再让刚才叙述的同学将自己的图画再讲述一遍,并让所有的学生当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3、交流。
⑴、小组交流,把自己的画的内容跟同桌学生讲讲,互相提示、修改。
⑵、集体交流,评价并修改。
⑶、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相机指导。教师抓住学生发言。在习作的内容上继续给予指导。
4、教师小结。
三、学生写作。
学生开始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板书设计: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1、看图知中心
2、观察有顺序
3、写作有条理
4、用上好词句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 学目 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教 时 第2教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上 午
课前准备 执笔人 林中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
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
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 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
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a 、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学法:a、轻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b、指名说。(板书:像灯笼)C、指导朗读第2句。
四、小结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题 2、三亚落日 教时数 3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 借助批读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山之险, 体验作者表情达意的妙处。
3. 试着自己进行批读。
一、介绍资料,激趣引入
1. 知道中国有名的五岳吗?谁来给大家说说?
2. 五岳各具风采,其中的华山便以它的险而著称。请同学交流有关它的资料。
3. 听完同学们的介绍,你对华山有什么初步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作者笔下的华山给你怎样的感受。
2. 选择你认为能展现华山险的段落,读给同学们听。
3. 交流,开火车读。在读中注意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受意境
1. 默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华山的险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借助批注来回答。
2. 交流。通过引读的方式,感受华山山之陡,路之险,天之窄。在引读中,注意点拨关键词的意思,加深对险的感受。
3. 小声自由读第三段,找中心句。
4. 从哪里我们能感受到它险得有味?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部分读,看看它险在哪里。
5. 请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险用朗读展现出来,其余学生作评价。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关键词的意思,加深对华山险的感知。
6. 结合这一段的批注说说自己感受到的险,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把感受到的险展现出来。
7. 齐读最后一段,播放有关资料或图片。请学生说说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结合批注,诵读诗句,感受登上山后的惬意。
8.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课文,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参考资料
☆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120千米。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 12 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2峰相辅于侧, 36 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一样的美感。
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 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载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
在华山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故事和古迹。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崖石刻多达上千处。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为大观。而在华山诸多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
华山还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华山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地点。华山的著名景区多达 210 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12个新词的意思;能写出“永久、缘由、瞅”的近义词。
2、能说出两个比喻句的意思;能用“议论不休”造句。
3、能用“……是因为……”的句式回答问题。
4、、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词句。
5、懂得诗歌所启示的意义是学习要敢于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预习时提出不懂的问题,读懂有关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两个比喻句的意思,懂得诗歌所启示的意义是学习要敢于提出问题并逐渐付诸行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犹豫、一叶孤舟、永久、哄堂大笑、议论不休”等的意思。
2、理解第2节中比喻句的意思;能用“议论不休”造句。
3、初步学会预习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小朋友,上课的时候,我们除了要专心听讲,还应该做到什么?出示课题。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按要求听课文录音:①编上节号。②听清生字读音,划出新词。③思考课堂上两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做的。
(2)认读生字卡片。
(3)课文写了哪两个小朋友?老师让大家提出问题,“我”是怎么做的?学习委员是怎么做的?
3、学生自学。
(1)大声朗读课文。
(2)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写在第1、2题上。
4、学习2—4节。
(1)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谁有问题请举手”,“我”不敢举手。诗歌哪几节告诉我们“我”不敢举手的原因,找出来读一读。用“……是因为……”的句式来回答。
(2)按以上步骤自学3、4节。
5、学习第一节。
(1)“我”心理想不想提问呢?齐读第一节。
(3)想提又不敢提,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可用哪个词来表示?
6、有感情地朗读1—4节。
7、作业:
(1)作业本题3。
(2)作业本题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瞅”、“缘由”和第二个比喻句的意思。
2、能用因果句式回答两人两红的不同原因。
3、懂得诗歌所启示的意义是学习要敢于提问。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听写生字。
2、朗读1—4节。
3、学习5—7节。
(1)同桌讨论:学习委员高高举手,“我”是怎么想的?老师是怎么做的?
(2)反馈。
(3)有感情朗读5—7节。
4、学习第8节。
(1)齐读后问:可把“缘由”换成什么词?
(2)学习委员为什么脸红了?用因果句式回答。
(3)“我”心理会怎么想?今后会怎么做?
5、全文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了这首诗的收获和打算。
七色花
教学目标
1、能读准生字,理解带生字的词语的意思。
2、学会预习课文时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指定的句子。
4、感受小女孩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一个双腿有病的小男孩站起来而感到的快乐,培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学会预习课文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学生字。
2.学习第1,2自然段,能用自己的话回答课后作业第1题的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童话故事。
2.了解大意。
(1)按要求自学:
①读淮生字字音;
②自由朗读全文厂
③带着课后作业第1。2的4个问题默读课文,划出与4个问题有关的句子;
④提出不懂的问题。
(2)预习检查:
①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②学生质疑。
3.学习第1一2自然段。
(1)课文哪几句话告诉我们七色花是怎样的一朵花?读读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回答这个问题。
(2)珍妮是怎样得到这朵七色花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用自己的话回答这两个问题。
(3)朗读第1。2自然段。
4.作业:读熟全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指定的句子。
2、感受小女孩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有一个双腿有病的小男孩站起来而感到的快乐,培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1、齐读1、2自然段,引入新课。
2、学习3—9自然段。
(1)珍妮让七色花帮自己干了些什么?
(2)交流讨论,及时纠正语病。
(3)综合回答珍妮用七色花帮自己做了那些事。
3、学习10—11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最后一片花瓣怎么用,为什么得好好想一想?她用最后一片花瓣做了件什么事?
(2)交流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4)珍妮为什么反而心理充满了快乐?
(5)你觉得哪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为什么?
4、听全文朗读录音,小声跟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1.字词积累: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
就:靠近。
乎:句中相当于“于”。
2.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
明确:共五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木直中绳??使之然也。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1.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知识点积累:
焉:兼词,“于之、于此”。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或方法。
蚓无爪牙之利: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荀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看法。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释:(1)涅:黑泥。(2)滫:污水
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甲文:学习是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
乙文:环境对人的影响丙文: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向老师谈谈自己学习方面的心里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15个生字,会写“欣,服,夕,兄 弟,底,欠,终”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看问题不能太片面,干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会获得成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15个生字;在读中理解两只青蛙的言行。
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1.出示青蛙的谜语,生猜:
(一)独坐池塘如虎居
树阴底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二)妈妈有腿没有尾,儿子有尾没有腿,
儿子长大变了样,脱掉尾巴长出腿。
2.播放青蛙叫声的录音。
3.小朋友们,听听,这是谁在叫呀?能说说它们的样子和本领吗?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 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轻声读课文, 划出生字词,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3.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4. 分组分节读课文,学生评价。
5. 齐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内容是什么?
三、 以读为本,深入感悟。
1. 通过读课文,你们已经知道了大青蛙和小青蛙有着不同的想法,它们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说。
1)用波浪线画出大青蛙和小青蛙说的话。
2) 男女生分角色读两只青蛙的对话。
3) 讨论它们俩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来理解,
明白小青蛙为什么要跳出井口以及大青蛙继续留在井底的原因。)
4)指名读,齐读。
2. 小青蛙是怎么做的?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1) 指名读。
2)课件演示:启发想像,体会情感。
(1)小青蛙在努力向上爬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它又会怎么想呢?
(2)你想对小青蛙说些什么呢?
3)指导朗读,体会小青蛙向上爬的决心与艰难。
4) 课件演示:学生为小青蛙鼓励加油。
5) 用“终于”说话。
3. 终于爬出井口的小青蛙,看到了什么?
1)指名读出找到的句子。自由练读。
2) 指名读,学生评价。
3) 感情朗读,表演读。
4) 启发想像:小青蛙到底看到了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先自由想像说,再借助画面,加入想像更具体地说。
5) 齐读。
4. 小青蛙还见到了谁?
1) 启发:小朋友们,你们见到了许久没有见到的朋友,心情会怎么样?那小青蛙呢?
2) 引读小青蛙的话。
3) 男女生比赛表演读。
5. 出示课件
小青蛙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爬出了老井,来到了广阔天地
(板书:广阔天地)看到了美丽的大世界,来到了伙伴们中间,过上了新生活,是多么幸福快乐呀!可大青蛙呢?
板书:留在井底头昏脑胀
四、 总结课文,体会道理。
你喜欢哪只青蛙?为什么?
五、 拓展延伸。
小青蛙在美丽的世界中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来到了老井边,它看着井里的老朋友,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续编故事《两只青蛙》。
板书设计:
小青蛙——爬出井口——天地宽阔
两只青蛙{
大青蛙——留在井底——头昏脑胀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一、评议作文
1、教师概述上次习作的成绩,
2、重点是内容丰富多样,
3、习作态度认真等。
4、优秀习作赏析,
5、激励学生以后把习作写得更好。
6、建议学生把这学期的习作整理一下,
二、我的发现
1、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列出的词语。
引导学生认真读读,再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2、 读词语,
3、纠正读音。
4、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或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5、指 导朗读,
6、通过读体会这样重叠的表达效果。
7、拓展积累。
a.你还能举出这样的词语吗?小组合作照样子写词语,看哪一组写得多。
b.投影展示,并朗读。
c.请学生从大家举出的ABB式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抄下来。
三、读读背背
1、请学生捧起书,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把韵文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指
2、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a.学生用词典、与同学讨论等方法理解句子。
b.请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一下,教师也可稍做指点。
四、课外扩展
有条件的,再找《三字经》读一读,以后背给大家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一、依托数字网络平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从被动获知的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网络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它能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富于变换的文字和图像,为学生营造乐学的氛围。如,教学伊始,教师依托网络优势,由苏州这座闻名遐迩的水上城市过渡到她的姐妹城——威尼斯,接着让同学们随着录像去领略威尼斯独特的异国风情:纵横交叉的河流,古老雄伟的建筑物,姿态各异的桥梁,别致灵活的小艇。舒缓的音乐,绚丽的画面,迷人的风光,清晰的讲解,孩子们深深陶醉了。从他们企盼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他们对威尼斯的憧憬,对知识的渴望。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数字网络平台中的资料室,浏览相关的学习资料。资料室里有精美的风光照片,简洁精要的文字介绍以及课文学习要点。教师在学生浏览资料的基础上,引发他们自主质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提炼,形成三个主干问题:1、作者如何精彩地描写小艇样子?2、又是如何精彩地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3、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最后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有疑问才能激发起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激起学生认知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依托数字网络平台,开展主题搜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我们在数字网络平台中建立了“学习苑”栏目,当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只要点击“帮助”按钮,就可获取丰富的学习信息。如,学生进入第一个问题的帮助区,便可看到教师的提示语:“想想作者把小艇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使你感受到了什么?”、“看看图,想想小艇还像什么?”、“如果你就坐在小艇里,有什么感觉?会做什么?”……这些提示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探究的途径。当反馈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如,学生交流一:作者抓住小艇的长短、宽窄、深浅写出了小艇与众不同的外形特点;把小艇比作一弯新月,让人感受到小艇的美观;把小艇比作水蛇,形象地写出小艇行动起来灵活轻快。学生交流二:假如我坐在小艇里,仿佛坐在弯弯的月船里,在太空遨游呢!学生交流三:我会在小艇里闭上眼欣赏音乐,美美地休息,那一定很惬意。学生交流四:我会把四周的古老建筑拍下来、画下来,让威尼斯这座古老美丽的城市永远地留在我脑海里。学生交流五:我会在小艇里喝喝茶,聊聊天,那真有乐趣!
学生在研究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在网页上的提示语是填空式的:在()时候,船夫();在()地方,船夫();在()时,船夫()。学生在完成填空练习时,便能真切感受到船夫那高超的驾驶技术。交流时,教师适时播放相应的录像,引发了学生的情绪,他们对船夫精湛的驾船技术赞叹不已,教师因势利导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赞赞威尼斯的船夫:“假如小艇是威尼斯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没有船夫的驾驶,威尼斯就会失去一半的美丽。”“了不起的船夫,你们精湛的驾驶技术令人佩服!”“威尼斯船夫,你们是威尼斯的骄傲!”这些发自学生内心由衷的赞叹,表明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
三、依托数字网络平台,拓展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它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它认为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人发展需要的土地上。
学完课文,学生都已深切感受到了小艇与威尼斯人们的关系是那样密切:当小艇行驶在水面上时,威尼斯的水面上生气盎然,热闹非凡;当小艇休憩时,古老的威尼斯在柔柔的月光下沉沉入睡了。威尼斯的动,威尼斯的静,都充满着独特的情趣。在轻柔的乐曲声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网络平台中的“阅读屋”浏览有关威尼斯的散文,然后请学生谈谈“威尼斯之旅”的感受,夸夸迷人的威尼斯景致,最后把对威尼斯的真实感受、想法写下来。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拓展学习,计算机就像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工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是一种学习方式的突破。学生遨游网海后,知识面拓宽了,写下了一行行富有情趣的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教者引导学生搜集被称作“东方的威尼斯”的苏州有关文字或图片资料,比较一下苏州和威尼斯的相同之处。语文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苏州也是一座古老而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历代遗留的古迹很多;城内小桥流水,散发着迷人的江南景致。特别苏州园林,结构精巧独特,享誉世界;苏州的刺绣也是遐迩闻名。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实践小报告和散文。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了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