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医学演讲稿(集合9篇)#】希望这份“医学演讲稿”能够满足您的期望。千万不要停下脚步,否则世界就会忘了你,每当我们要开始登台演讲时。有演讲稿可以在演讲前为你提供一些必要的素材和数据,演讲稿应注重简洁性。请认真学习并参考本文!
医学演讲稿 篇1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医学专业的候选人,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竞聘医学演讲稿。医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关乎生命的职业,也是服务人民的使命。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医学的理解和我的医学梦想。
首先,医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自从小时候看到电视中救死扶伤的医生形象以来,我就激发了对医学职业的向往。在我看来,医学不仅仅是学习医疗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关心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具备医学领域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但更需要有一颗慈悲之心,关心患者的痛苦和需要,以及一颗对科学与人文的追求之心。
其次,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团队合作。在医学领域,一个人的成就是无法与整个团队相比的。医生们需要与护士、技术员和其他医疗人员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因此,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我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善于倾听和交流,懂得尊重他人的专业知识和意见。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我们才能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和关怀。
再次,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为医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我认为持续学习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保持学习的热情,关注最新的医学进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在我看来,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和深化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最后,我想谈一下我的医学梦想。我的医学梦想是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悲悯之心的医生,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医生,不仅要掌握临床技能和医学知识,还要关心患者的心理和生活需求,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追求,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我的贡献。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感谢你们聆听我的演讲。虽然医学之路漫长而艰辛,但我坚信只要我们保持热情和努力,医学梦想一定能够实现。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医学演讲稿 篇2
三一图书馆(示范演讲/**征集演讲
演讲的题目是《白衣天使献祝福,科学新法保平安》。
那天已是傍晚时分,天上飘着几丝淡淡的云彩,绿油油的树林被风吹得沙沙做响,医院里好象难得这样的平静。突然,“叮铃铃”,这时候刺耳的**铃声还是响起来了。值班**接了**急匆匆地跑出去,只扔下两个字“车祸”,伴随着一阵哭声,一群人推着两名伤者的手术车从我身边匆匆经过,我内心浮过一丝凄凉,医院里生离死别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人世间太多的偶然,太多的无情。
车进了手术室,留在外面的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他衣衫凌乱的,脸上东一道,西一道,不知道多少条泪水。我过去想安慰他,但当我与他的目光相遇时,我被深深**撼了,那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啊,恐惧,委屈,无助,又像是在无声地控诉。
作为一名医学生,每天面对不同人,不同的故事,除了体会自己的人生外,也在感悟着别人的故事——他叫小英国,他的家人是在散步时被一个违章司机撞了,他冰冷的小手紧紧地抓着我,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撞车瞬间惊心动魄的场面,我看到肇事司机的扬长而去,我听到了那撕心裂肺的呼救,我更触碰到了那一回头便已失去亲人的破碎的心。原来这世上没有一种病魔能比得上这事故幽灵来得更疯狂,更猛烈,更让人毫无准备。我深深地思考:
现代科学迅猛发展,天花被**了,癌症的**并非不可能,我们众志成城,连百年不遇的sars都不是对手,难道对这由于疏忽造成的马路悲剧就束手无策吗?让我们看一个数字。98%的交通事故是由交通违章造成的。
我想**应该找到了,违章是事故的根源,但可惜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意识,好象违反交通规则这类小事,根本不算是违法。你看道路上行人逆行,闯红灯,这些违章行为随处可见,人们一时没有意识到违反交通规则就是对交通安全的漠视,对生命的漠视。但是我们科学的交通安全道路新法,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历经四次常委会的审议,千呼万唤始出来,第一次把道路安全提升到部门法的高度。
标志着我国道路安全管理将进入法制化的新时代。当看着那一条条的新法,心里不由得涌出一种感动。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细致入微,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思想。
医学演讲稿 篇3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们:
大家好!我来自中医科08级对口班,能站在这里和同学们交谈,我感到非常荣幸。但它也激发了我的斗志。水滴也可以被石头磨损。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我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学好它。
所以我会全力以赴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积极思考;课后利用他人休息时间及时巩固知识;在课外时间,图书馆里总会有我。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钟成了我大多数日子里最好的写照。
这种日子虽然清苦,却使我收获了知识的果实,尝到了知识的甜头。图书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古老的黄色医术带我到医学的海洋中旅行。在那里,我遇到了张仲景、张景岳、李东垣等医学专家。
见识到了古人用药之精炼,**之效佳的神奇。通过阅读大量的医学书籍,不仅扩大了我的知识面,而且使我对中医药越来越感兴趣。
大一的下半学期,为了更好的学习中医,我整天抱着中药书和中药图册奔波于校标本馆。据老师说,我们的植物标本馆是全国最好的。在那里,我了解到那些在天上飞、在地上爬、在水里游泳的动植物可以作为药物。
为了背这几百种中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空,我都会背诵。那段时间,我的嗓子都哑的说不出话了。为了更好的了解中药,暑假的时候我还带上重要图册到乡村地头去识药材。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我的各科成绩均名列专业第一,平均成绩达到90分以上,尤其是我的中药还取得满分的成绩,综合能力测定也获得全班第一,我荣获了校三好学生、校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一系列荣誉。
同时,经过一年专业知识的刻苦学习,我还获得了国家***理博师资格证书。
酸甜苦辣,人生百味。成功让我喜悦,失败让我冷静。各种奖励不仅让我获得荣誉,也增加了我的动力,也给了我动力。我清楚地意识到荣誉只是昨天的证明,明天是新的一天。
进入大二阶段,学的都是专业课,由于我的大一基础课学的比较扎实,所以对专业课学起来便游刃有余。而在此时,学校开展了许多专家讲座,使我开阔了眼界收益匪浅。教我们中医内科学的张长庆曾经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必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的望、闻、问、切中哪一个诊断方法都要经过自己的亲自操作亲自体验。中医的诊断不同于西医的诊断,因为有这么多的仪器,只有医生的感觉才能决定病情。这就要求我们把中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此,我在大二上专业课的同时,就利用星期天及节假日跟临床的老师走进病房,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我不断的学习也不断的成长。逐步从一个经验匮乏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具有一定诊断思路,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病情的实习医师。当今社会,医患关系比较紧张,但我在和患者接触的同时我发现医生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句关心或鼓励的话都能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我觉的医生的职责就是将医者的仁爱散播人间。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我要求自己对病人更耐心。对于各种病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无论是急脾气还是慢性子的,我都认真地听他们诉说,了解他们的病情与需要。
当看到患者病愈后开心的笑脸,听到他们对我由衷的感谢,我明白了只要我们把医生崇仁厚德的医学精神同治病救人结合起来,我们的医患关系就不会便的那么紧张。
医学是全社会的事业,我越来越认识到校园狭窄,社会广阔。因此,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组织同学们到养老院为老人们服务利用节假日到社区义诊到社区宣传艾滋病防治工作,到农村为农民普及医疗卫生知识等等。
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时刻准备着为社会上进入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尽自己的职责。
“张裕是一个朴素节俭、乐观向上、充满爱心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她有一颗感恩的心总是以诚待人”我很荣幸同学们给我这样的评价。我知道这不仅是赞赏也是鞭策。“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他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温暖之手,参加灾区募捐、节能环保等更培养了我的社会责任感。
青春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利用有限的青春去学习无限的知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医学的求学之路没有尽头,想要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想要把祖国的医学文化发扬光大,就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努力。我一直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努力,我总能实现我的理想。
现在,我已经进入了医学生涯的第二年,我很快就要去实习了。我很快就毕业了。但是,从医的道路还是很长。虽然走这条路不容易,但我不后悔。
在这里借此机会,我要感谢南阳医专,是她用她包容宽大的胸怀感染了我,为我提供了全面展示自我的宽广舞台,我还要感谢我的各科老师和我的辅导员柳保安老师,是他们用真诚与爱心引领我翻过学习生活中的一座又一座山峰。作为南阳医专的一名学子,校训“慎思笃行,修德达才”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我要努力践行崇仁、厚道、恒志、精术的仲景精神,把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发扬广大。
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努力使践,使自己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知识丰富、医德高尚的优秀青年。最后,我想说,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付出自己的努力,我们就会成功。
医学演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荣幸作为毕业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向辛勤培育我们的领导、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时光匆匆如流水,大学时光一晃而过。几年前,我们经历了曾经以为最为痛苦艰难的高三,怀揣着医学梦,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华中科大学同济医学院,那时候的我们对于“救死扶伤”四个字的认识也许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想象中。
大学期间,我们曾对书本中浩如烟海的知识点感到头痛,也曾在宿舍熄灯后和室友畅谈理想,也感受到了学校的变化发展和对学生的真切关爱。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军训场上精神抖擞的打靶,还记得不畏酷暑严寒每天也必须参加的“三早”,亦或是在韵苑看过的海?但肯定记得学生公寓安装了空调和热水,新建了杏林食堂和清真食堂,翻新了体育场,等等。
2号教学楼的自习室永远座无虚席,让我们感受到了名副其实的“学在同济”;考试月的存在让我们养成了长期与考试奋战的习惯;“四座大山”内外妇儿更是每个医学生最深刻却又最特别的回忆……大概没有未曾熬过夜的医学生,然而,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从未忘记最初的梦想,从未忘记医学生誓言里的八字箴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所以即使复习到睡眠严重不足,即使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享受个人生活,为了成为一名高尚的医护人员,我们持之以恒,永不懈怠。
在同济,我们成功完成了繁重的医学学习,收获了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严谨、坚毅和执着的品质,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有的同学广泛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公益,收获了社会的赞美;有的同学热爱体育,培养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的同学遇见了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即将离开同济的时刻,我们带走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熟练地运用的技能,是扶弱济世与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对老师的殷切叮嘱的感恩之心,是来自同学的真诚祝福!
今天,我们接过这烫金的学位证书,它不仅仅记录着我们大学期间所取得的成绩,更是代表着同济的精神与济人济世济天下的责任。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当做的更好,我们更有千万个不能苟且的理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轻轻的我们走了,正如我们轻轻的来”。我们即将奔赴祖国各地,也许是为了救死扶伤、报效祖国,也许是为了建功立业、名留青史,也许是为了寻找安身立命、证明价值的存在。不论如何,我们都会开始新的生活,带着母校的关怀和烙印,带着父母的殷切期盼,带着老师的美好祝福,踏入这多彩的社会。我们将常怀感恩之心、进取之心,不断激励自己脚踏实地的迎接新的挑战,开创新的事业,书写新的人生。
最后,祝福母校人才辈出、桃李芬芳!祝福领导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医学演讲稿 篇5
124年前,第一颗石头打下了桩,铺出的路,一路绵延到下一村--你今天的所在。 a c a 抵抗无知,坚持科学实证的知识学习;孙逸仙抵抗腐坏,坚持清明合理的管理制度。你是否想过:
在你的时代,在你的社会,你会抵制和坚持什么?
学程二期
我一般非常不情愿在毕业典礼演讲,因为这个场合的听众一定是最糟糕的听众--你还没开口,他就巴不得你已经结束,而且,他决心已下,不管你说什么,只要戴着方帽子走出了这个大厅的门,他这一生不会记得你今天说过的任何一句话。
虽然如此,我还是来了,不仅只是因为,受邀到医学院演讲是一份给我的光荣和喜悦,也因为我"精打细算"过了--迟早有一天,我会"落"在你们的手里。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自然渴望在床边低头探视我的你,不只在专业上出类拔萃,更是一个具有社会承担﹑充满关怀和热情的个人。
我们都说这是毕业典礼。五六年艰苦的医学训练今天结束了。我倒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看:今天其实只是你"学程一期"的毕业典礼,一期的核心科目是医学。
但是今天同时是你"学程二期"的开学典礼,二期的核心科目是"人生"。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更难,因为它没有课本,也没有教授。在今天的15分钟里,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自己的一点“生活”笔记。
奶粉和头虱
我在台湾南部一个叫高雄的沿海小城市长大。1961年,小学二年级发生了一件大事。班上一个女孩突然呕吐严重,被送往医院。
不久,学校就让我们都回家了,城里的学校都关门了。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回到学校时,班上几个孩子的座位都空了。这是我第一次听说霍乱病。
当然,当时我们不知道高雄的“邻村”香港遭受了同样的传染病袭击,15人死亡。早在非典之前,我们的命运是相互联系的,但我们是无知的。
是的,我是在所谓的“第三世界”长大的孩子。想象一下这些黑白镜头:年轻的母亲们坐在拥挤不堪的房间里,夜以继日地制作塑料花和廉价的圣诞饰灯,孩子们满地乱跑,身上穿的可能是美援奶粉袋裁剪出来的恤衫;那运气特别好的,刚好在前胸就印着"中美合作"的标语,或者凑巧就是"净重二十磅"。
1975年我到美国留学,第一件感觉讶异的事就是,咦,怎么美国人喝的牛奶不是用奶粉泡出来的?1961年的班上,每一个女生都有头虱,白色细小的虱卵附着在一根一根发丝上,密密麻麻的,乍看之下以为是白的头皮屑。时不时,你会看见教室门口,一个老师手里举着一罐dd 杀虫剂,对准一个蹲着的女生的头,认真喷洒。
香港人和台湾人有很多相同的记忆,而奶粉、廉价圣诞灯、霍乱和头虱都是贫困的标志。如果我们从我的童年回到一两代,黑白的画面会更加黑暗。一个西方传教士在1895年来到中国,她所看到的是,"街头到处都是**溃烂的人,大脖子的﹑肢体残缺变形的﹑瞎了眼的,还有多得无可想象的乞丐......
我们一路上看到的溃疡和残疾使我们非常伤心。"
19 年,一个日本作家来到了香港,无意间闯进了一家医院,便朝病房里面偷看了一眼。他瞥见一个黑暗的房间,一个“低级的中国人,像在蠕动,发臭”躺在裸露的床板上,日本人逃到了门外。
可是,为什么和你们说这些呢?为什么在今天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这样的场合,和你们说这些呢?
我有我的理由。
目光如炬者
你们是香港大学百年毕业生。香港大学的前身是“香港中西医学校”,成立于1887。如果这点你们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了不起,那我们看看1887年前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不妨记得,在1887年,尸体的解剖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还是大逆不道的,而西医学堂已经要求它的学生必修解剖课。
我们不妨记得,当鲁迅的父亲重病在床--那已是1897年,绍兴的医生给他开的药引,是一对蟋蟀,而且必须是"元配"。了解这个时代氛围,你才能体会到,124年前,创办西医学堂是一个多么重大的﹑改变时代的里程碑,你才能意识到,那幕后推动的人,必须配备多么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多么远大的器识与目光,才可能开创那样的新时代。像何启和a c a这样的先驱者今天带你来到这个礼堂。
医学演讲稿 篇6
尊敬的朱校长、崔书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孩子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药学本科四班×××同学的父亲,我叫×××,来自张掖市裕固族自治县。
金风送爽,春华秋实。在这美丽的秋日,非常荣幸能以新生家长的身份参加甘肃医学院20XX级新生开学典礼,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生家长向各位老师致以衷心地感谢和崇高地敬意!
在学校的这两天时间里,我看到学校的环境非常优美,为孩子们营造了绝佳的学习环境,新生接待工作井井有条,让我们感觉到学校的管理非常严格,让我们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不再担心,在此我代表各位家长表示由衷地感谢!
早在孩子高考填写志愿之时,我们就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甘肃医学院,知晓了学校在“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倡导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之本在德、德之本在勤,勤之本在早”的学生管理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学生中全面落实“十个做起”,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在狠抓重点知识背诵制度、实践技能考核制度的有力促使下,全体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社会声誉雀起。当孩子如愿接到甘肃医学院录取通知书时,做为家长很是欣慰,因为能把孩子交到这样一所院校学习,我们家长非常满意,也非常放心!
今天,在甘肃医学院20XX级新生入学业典礼之际,做为新生家长代表,我想借此机会对孩子们说几句心理话:
第一,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希望孩子们珍惜大学生活,努力提升自己。俗话说得好“家有黄金万两,不如一技在身”,靠天、靠地、靠父母,不如靠自己。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我相信你们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希望孩子们不要误认为现在自己家里经济条件不错,自己将来就不愁吃穿,就在学习上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在生活上随随便便、不以为然;也不要因为自己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有太多的想法和顾虑,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要知道,父母只能给你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你们要想将来真正有所作为还得靠自己。希望孩子们不辜负自己的梦想、不辜负家长和学校对自己的培养,刻苦学习,早日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医疗卫生人才。
第二,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未来,希望孩子们常怀安全意识,健康、平安的成长。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校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诱惑力很大,但也很危险,孩子们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避免在不知不觉中接触毒品、在稀里糊涂中参与传销等违法乱纪行为,从而葬送你们美好的前途和人生。所以希望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惑的时候,不要独自压在自己的心底,要多和同学们交流,多向老师请教,多和父母沟通,我们永远是你前行路上的坚强后盾,我们永远是你远航中不变的避风港湾。孩子们请记住,你们的平安是我们对你最大的牵挂。
第三,大学的同学之情是人生中一笔大财富,希望孩子们珍惜同学缘分,搞好同学关系。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一次相遇,相识就是缘,所以孩子们要珍惜缘分,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心,遇到事情要及时沟通,相互忍让,不要让小事造成更大的误会、烦恼和后果。
最后,衷心祝愿甘肃医学院桃李芬芳、更上一层楼;祝愿各位领导、老师们、家长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祝愿在座的各位孩子们学业有成、健康平安。
谢谢大家!
医学演讲稿 篇7
我心中的人文关怀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xx的xx。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人文关怀。
首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医院,你会用哪个词?(互动)我想大多数人都会用“冰冷的”。这是为什么?
我仔细考虑了一下,撇开其他因素不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院缺乏人文关怀。
什么是人文关怀呢?我们的“度娘”是这样给它定义的“人文关怀其核心在于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定义的看法是什么,在我看来,它过于理论化,让人难以理解。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对医院人文关怀都有自己的理解。
我对医院人文关怀的理解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第一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二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用这两句呢?这是我在医院的亲身经历。
不久前,我带着我的一个亲戚去医院做了急诊ct检查。我们到达医院ct室的时间是中午两点二十八分,这个时间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尴尬的时间,这是我们医生的午休时间。我怀着非常忐忑的心情敲开了值班医生的门,然后用很抱歉的语气跟这个医生说,“医生,您好,不好意思,打扰了,这儿有个病人腹痛要做急诊检查”,当时我的态度可谓是毕恭毕敬,但是这个医生给我们的反应却让我非常失望。
这个医生很随意的瞟了我们一眼,非常不耐烦地接过检查单,径直进了检查室,关了门,没有跟我们进行一句言语沟通,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把病人往哪儿搬。身为医护人员,作为患者家属切身体验到医生的“冷暴力”,是非常难受的!当时,我在想,如果现在生病的是医生自己的家人,是否还那么冷。
作为社会的个体,抛开工作身份,每个人都有亲人。我们医院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去除伤痛,救死扶伤。病人是脆弱的。她们都希望能在医院得到一点温暖和照顾。
如果当时这个医生给我们一个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我们内心都会觉得温暖无比。
大家都知道我们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隔三岔五就会出现医护人员被打受伤、甚至被泼硫酸的新闻。作为一个医护人员,我了解我们的委屈、辛苦和不被人理解,但同时我也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的发生。是病人越来越难缠?
还是社会过分偏袒病人?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人文关怀。
现在我们很多医护人员习惯在工作中带上冰冷的面具,我们似乎总是在关注怎么样去把病人的病治好,怎么样去护理病人使她们不发生并发症,我们几乎不关注病人的心理、不倾听病人的心声,不关注病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请关注我,而不是我的病”这就是我们病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人文关怀并不复杂,离我们很远。它可以包含在我们正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当病人焦虑时,我们耐心地回答;当病人输注时,是在我们温柔的动作中;当病人出院时,这是我们最美好的祝愿。这个微笑,一个祝福就是人文关怀。
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都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我深信,终有一天,人们眼中“冰冷的”医院会变成“温暖的”医院!
医学演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来到这个舞台上与大家分享我的想法和经验。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医学事业的重要性以及医学家在其中的角色。
医学,作为一门复杂而庄重的学科,严格要求着医学家的综合能力、素质以及天赋。医学家,无论是医师、医学研究工作者还是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共同肩负着拯救生命和缓解病痛的重任。我们的使命就是在任何时候,无论是在战争还是在和平年代,都要全心全意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医学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疫情,都是医学家们奋战的战场。无论是2002年的非典,还是2019年如今正在肆虐的新冠疫情,医学家们始终站在前线,临危受命。因为他们深知,医学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生理健康,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
医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医学家必须掌握临床技能来正确地诊断疾病,同时又要有一颗充满激情和同理心的心来对待每一位患者。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还要关心每一个病患的生命。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不断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然,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家并非易事。首先,我们要追求卓越。只有不断学习和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医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其次,我们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医学工作是一个无私奉献的职业,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为病人着想,为他们的健康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最后,我们要有团队精神。医学工作往往需要合作和协作,只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事半功倍,实现医学事业的发展。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时代,医学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一个团队的事业。每一个医生、每一位医学研究工作者、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也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和使命。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协作和合作,携手共进,共同向着推动医学科学的研究和应用的前沿发展。
最后,我想号召大家一起为医学事业奋斗。让我们心怀梦想,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医生、科研人员还是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去关注医学科学的发展,去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
在这里,我要向全体医学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是你们用智慧和勇气把医学的圣火世代相传,是你们付出汗水和努力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贡献最广大量的智慧和能力。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为实现人类健康的梦想而不懈奋斗!
谢谢大家!
医学演讲稿 篇9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並组建“523”項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左侧是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他指导我鉴别药材。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接受任务后,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关键的文献启示。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然而,古籍虽多,确都没有明确青蒿的植物分类品种。当年青蒿资源品种混乱,药典收载了2个品种,还有4个其他的混淆品种也在使用。后续深入研究发现:仅Artemisia annua L.一种含有青蒿素,抗疟有效。这样客观上就增加了发现青蒿素的难度。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并不高,还有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季节、纯化工艺的影响,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1972年3月8日,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抗疟药物专业会议,我代表中药所在会上报告了青蒿No.191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结果,受到会议极大关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我报告了30例临床全部显效的结果。从此,拉开了青蒿抗疟研究全国大协作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我衷心祝贺协作单位同行们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对疟疾患者的热诚服务。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内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如此,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请看今年报告的对于青蒿素抗药性的分布图,红色与黑色提示当地的恶性疟原虫出现抗药性。可见,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 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