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中国名人事迹素材(精选7篇)

2024-03-21 09:51:06 中国名人事迹素材 名人事迹素材 名人素材

【#实用文# #中国名人事迹素材(精选7篇)#】我们可参考的范文有哪些呢?范文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专家学者们的热门课题。借鉴范文的构思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精彩,从多个角度来看“中国名人事迹素材”都有着引人深思的意义,请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篇文章会给您一些启示!

中国名人事迹素材(篇1)

一场绵绵春雨,南京便浸润在淡淡的烟云中。大江东去,钟山巍峨,如一幅静默淡雅的山水画卷。

钟山脚下,王安石静静地伫立在他修葺完毕的半山园内,风吹过,丝丝雨意萦绕着他的白发。天色渐晚,墙角边疏落的几株梅花,让半山园显得更为孤寂苍凉。

担任宰相,被罢相;再次担任,再一次被罢相。在一片声讨中,从京城回到南京,回到自己曾经担任江宁知府的故地,王安石感觉到一种宁静和亲切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回到南京后,王安石在府城东门和钟山之间结庐筑屋,“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但庇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取名“半山园”。此后很多年,王安石便在南京过着他的半隐居生活,潜心于学术,聚徒讲学。

处江湖之远,居偏僻之所,王安石最喜欢的是登高远眺,他的目光总是投向远方,他的心中总在牵挂天下苍生。

半山园边,庭前花开花落,飘落的是春色,但王安石那为国担忧的忠诚没有丝毫减弱。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抚州临川人,21岁考中进士,先后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常州府知府,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职。

虽跻身官场,但从不钻营,王安石更喜欢的是坦荡安然地做一名地方官。从中第开始,直到46岁位居宰相推行变法为止,他多次拒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对入朝为官的诱惑毫无所动,长期留在做具体工作或地方官的任上,从县令一路做到太守。

做富民强国的大事,做有利天下苍生的大事,而不是做大官。在地方官任上,王安石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的各种创新实践也大获成功,深受百姓爱戴,成为具有崇高官声与民望的地方官。其间,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他改革学校,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他实验推行农民贷款之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王安石骨子里有一种高贵精神,他没有别人那种强烈的升官欲望,而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严格要求自己,淡泊物欲,不以金钱萦心,不为名利牵绊。王安石的率真和性情,在他的《清平乐》一词中可见一斑:“云垂平野。掩映竹篱茅舍。阒寂幽居实潇洒。是处绿娇红冶。丈夫运用堂堂。且莫五角六张。若有一卮芳酒,逍遥自在无妨。”

钟山之上,天空云卷云舒,流逝的是时间,但王安石那拗宰相的铮铮铁骨没有些许褪色。

才华出众的王安石,性格独特。他为人刚正,处事敢于坚持己见,百折不挠,人称“拗相公”。他曾经在包拯手下担任群牧司判官,有一次,群牧司衙门里的牡丹花盛开,包公置酒赏花,众人轮番敬酒,兴致甚高。在包公劝酒时,他不管包公如何劝,始终滴酒不沾,硬是不给自己长官面子。

这就是王安石的性格,从不逢场作戏,随波逐流。

48岁那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当时的大宋,社会危机四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国家越来越衰弱。推行政治变革,扭转积弱的局面,是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看法。数十年来,几乎每个正直官员都会提出治理“三冗”的主张,并且想方设法减轻“三冗”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可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地呼吁、争论、谏劝,“三冗”问题非但未见解决,反而越闹越凶,几乎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个死结。

才华超群的王安石不屑于重弹治理“三冗”老调。他深深知道重弹老调没用,只能寻找新路。王安石提出的变法内容,有“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将兵法”、“保甲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及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改革等等。其核心内容只有两条:青苗法、市易法。就是政府充当银行的角色,贷款给群众扩大再生产。青苗法就是政府贷钱或者种子给农民,收获后再偿还;市易法相似,就是贷款给小商小贩们,然后还有国家调控市场等常用措施。

变法是对旧秩序的颠覆,改革更是对利益的重新调整。王安石的改革举措就像一枚枚重磅炸弹,炸得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们头晕目眩。从变法推行开始,反对的声音就络绎不绝。面对一片讨伐声,孤军奋战的王安石坚持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变法运动表现了王安石思想的独立,致力于“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以及他的过人胆识。

王安石的新法持续了7年,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最终却失败了。得知新法被废罢后,独居南京的王安石病情日益加重,不久就孤愤而死。在去世几天之后,王安石遗体才被他的弟弟王安国发现。此后的大宋王朝,再也没有时代的强音,再也没有振兴的呐喊了。王安石去世41年后,北宋灭亡。

王安石变法,让当时的大宋受益匪浅,但自己却因变法而声名狼藉,给他带来了千年争议。不论如何,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值得尊重。就如他的《浪淘沙令》一词所叙述的那样:“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江宁城外,长江无语东流,凋谢的是岁月,但王安石那文人的高尚品格依然万古长青。

王安石一生为官清廉,没有私敌,就连他的政敌都不得不承认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无一污点”,典型的好人一个。如果不是做一个改革家,单单是文人,王安石的名字也会名留史册。作为文化大家,退居南京的王安石并不孤独。他高尚的道德与杰出的文采,让许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歌咏唱和。

一次苏轼路过江宁,王安石身穿粗布衣服,骑着毛驴到江边迎接。比他小16岁的苏轼向他行礼说:“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说:“礼岂为我辈设哉!”两人相伴,论文说佛,同游钟山,赋诗相和。笑谈间,王安石的《南乡子》一词便喷薄而出:“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南京是王安石喜欢的城市,他也把更多的感情投入这块土地,他的许多诗词文章写就于南京。在存世的1600多首王安石诗歌中,有500多首是在金陵完成的。他的词多数也在罢相隐居金陵时所作。如他的《菩萨蛮》一文:“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是隐居半山园所写之词,描绘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诗人摆脱宦海远离尘世的村野情趣,渲染了王安石安然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王安石的著作极为丰富,他的文学作品中闪烁着夺目的政治光彩。其散文长于说理,言简意深,笔力雄健,见识超群;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对宋初形式主义的文风是有力的冲击,对豪放派诗词有直接影响。

王安石一生的最大志向并非诗词文章,而是政治改革。他对作词持轻视态度,曾嘲笑晏殊:“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因此,王安石存词较少,只有20余篇,但还是留下了《桂枝香(金陵怀古)》这样意境开阔、风骨凛然的经典名篇: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中国名人事迹素材(篇2)

张良原来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公子,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灭后,张良也从贵族变成平民,他变卖了家产,只为报灭国之仇。当时他认识了一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用的是一个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他说服了那个大力士去博浪沙这个地方刺杀秦始皇,谁知大力士的大锤没打到秦始皇的马车,刺杀失败了,这个大力士自杀了。为了避免被牵连,张良开始逃亡。

张良逃到了下邳,悄悄住了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家周围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有学问的读书人,他在那里渐渐出了名,也结交了不少朋友。有一天早上,张良路过一座桥时,看见一个穿着土布长褂的老头子坐在桥头,一只脚搭在另一条腿上,正一上一下晃着,而脚上的鞋也跟着晃。奇怪的是,那老头看见张良走了过来,就把脚往里一缩,脚上的鞋就掉到桥下了。老头看了一眼张良说:“小子,你快下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一听很生气,可看那老头的头发胡子全白了,满脸皱纹,就不好发火了。于是他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递给老头。但那老头不用手接,而是一伸脚说:“给我穿上。”张良这下愣了: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啊!不过他觉得自己已经把鞋捡上来了,不如好人做到底。于是他跪下来恭恭敬敬地给老头穿上了鞋,那老头也不说声“谢谢”,只是捋了捋胡子,慢吞吞站起来,大摇大摆地走了。

张良盯着那老头的背影,见他走得又快又有劲,知道这老头不简单。于是他也赶紧走下桥,注视着老头的背影。

走了几步之后,老头突然转身回来了:“你小子有出息,我可以指点指点你。”张良很聪明,一听这话,就知道老头有来历,赶紧跪下向他一拜:“弟子张良拜认老师!”老头微微一笑,说:“好!五天之后,天亮的时候,你到桥上来见我。”张良连忙说:“是!”

过了五天,张良一大早就梳洗好,匆匆忙忙往桥赶,谁知他到那里时,那老头已经等着了,一看见张良就生气地说:“小子,你跟老人家有约,就应该早点到,怎么还要叫老人等你?”

张良马上跪下磕头认错。那老头没理会他,挥挥手:“回去吧,五天后再来。”说完就走了。张良站了一会儿,也只好垂头丧气回家了。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起来,顾不上梳洗就向大桥跑去。他还没跑到桥上,就看见老头已经在上面了,于是他打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说:“怎么又晚了!”

老头瞪了张良一眼说:“你如果愿意,五天后再来!”说完就走了。张良闷闷不乐地在原地站了半天,才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

这五天的日子可真是难熬啊,到第四天晚上,张良翻来覆去睡不着,干脆起了床。刚过了半夜,他就到桥上等着。

不一会儿,那老头慢慢走来了,张良一见,赶紧迎了上去。老头看见张良,笑了一下:“这样才对嘛。”说完,他拿出一部书给张良,并告诉他:“你如果把这部书好好地读明白了,将来就能够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张良小心地接过书,道了谢,然后想请教老头的名字,但那老头却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亮后,张良拿出书一看,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从此白天晚上都读,直到把它读得滚瓜烂熟。

十年后,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也在下邳西面与沛公刘邦相遇,并归附了他。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中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他自己也成为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

中国名人事迹素材(篇3)

在河北省隆化县城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中共龙(关)延(庆)怀(来)联合县第3区区委书记躲过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3年春,被选为怀来县南山堡村第一任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5年春参加抗日自卫队,7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9月在延庆地区同国民党军作战中英勇顽强,受到领导的表扬。1947年初的一次战斗中,在班长牺牲、副班长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代理班长,带领战友们出色完成作战任务。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某部副班长。1948年1月,在延庆县大胜岭战斗中,他率领全班坚守青云顶阵地,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和战友们打退了敌人的反扑。随后,连队采纳他的建议,采取正面佯攻、侧面突袭的战术,迅速攻占敌人据守的制高点。部队发起追击时,他奋勇当先,只身俘敌10余人。董存瑞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和1枚“毛泽东奖章”。3月,董存瑞所在连队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第32师第96团第6连,他被任命为六班班长。随后,部队进行了50天的大练兵运动。因为训练成绩优异,六班被授予“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被授予“模范爆破手”光荣称号。

1948年5月1日,第11纵队从朝阳地区西进,兵锋直指热河省会承德的北部屏障隆化城。25日,隆化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担任爆破组长。在全连战斗动员会上,董存瑞代表全班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战斗开始后,他带领战友们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此时,离发起总攻仅15分钟。在这关键时刻,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他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呀!”将暗堡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6月8日,第11纵队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规定纵队所属机关和部队在点名和集会时,静默3分钟以示悼念。7月10日,冀热察行政公署做出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为了永久纪念他,隆化和怀来县人民政府分别修筑了董存瑞烈士陵园和纪念馆。

中国名人事迹素材(篇4)

王安石字介普,号半山,是山东临川人。他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诗人。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了变法改革。治平四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要革新,于是在熙宁元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在宋神宗的帮助下,王安石立出了青苗法、保甲法、均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等各种法令革新,非常遗憾的是,结果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他的法律里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保甲法与青苗法就是相互矛盾的;二是他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所以开始时,宋神宗在位,当时皇帝非常支持他,大家也不敢说什么,可当宋神宗去世后,就有许多人出来反对王安石变法。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王安石在变法时,考虑再周全一点,没有自相矛盾的法令,然后不去触犯各方面的利益,是不是就不会被人如此诋毁,变法是不是就可以成功了?但是转念又想:哪里有完美的法令,哪里有完全的满足,世事没有绝对的公正,我同情,理解并敬佩这个伟大却不幸的人,这也许就是王安石的宿命吧!

中国名人事迹素材(篇5)

在我眼中,关羽是一名英雄,字云长,河东解良人,身高九尺,面如重枣,眉似卧蚕,胡长二尺,手持青龙偃月刀,很是威风。

我眼中的关羽是勇敢的。关羽被曹仁的毒箭射伤后,华佗说用刀割开皮肉,刮掉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缝合后就会好。关羽答应了,他一面伸开胳膊让华佗刮骨,一面与马良下棋。华佗割肉刮骨,悉悉有声。众人都不敢去看,关羽却谈笑自若。我觉得关羽真是太有忍耐力了,割肉刮骨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呀,关羽却毫不害怕,真是佩服。

我眼中的关羽是仁义的。火烧赤壁之后,曹操败走华容道,遇到了看守华容道的关羽。关羽本想杀了曹操,但想起曹操的恩情,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也未派兵阻拦。又见曹操将士个个惊慌,心中不忍,便把曹军全放走了。当年曹操待关羽不薄,关羽回到刘备身边后,还不忘报答曹操,真是难得。

我眼中的关羽时坚强的。关羽和义子关平被抓后,马忠押着关羽来见孙权,孙权说:“将军无敌于天下,这次被抓,你服吗?”关羽骂到:“废话少说,要杀要剐随你便!”孙权见他不肯投降,便将关羽、关平同时斩首。关羽宁死不屈,他有一种英雄的气概!

这就是我眼中的关羽,一个勇敢、仁义、坚强的关羽!

中国名人事迹素材(篇6)

他不是那“江山望不尽,最美镜中人”的愁宗李煜,也不是那“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的韩愈,更不是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范仲淹,而是那被梁启超评为“几千年来中国最完美的人”,他是我心中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王安石。

能够两次成为宰相的人,在历史上当数王安石了,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的品格是勤学苦练。幼年时期的王安石虽然才齐国人,但仍勤奋刻苦地读书,为了追求生花妙笔,坚持不懈地写秃了九百九十八支毛笔,从而练得一手好文章,找到了人生的生花妙笔。

王安石的品格是刚正不阿。在王安石改革变法时,多数人都出来反对,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但王安石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毅然坚持变法。

王安石的品格是淡泊名利。被两次罢相之后的王安石,从此居住在江宁府,晚年生活更是恬淡安然。在《东轩笔录》中曾载:“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

王安石勤学苦练的品格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正确的道路;王安石刚正不阿的品格像一座堡垒,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王安石淡泊名利的品格像一阵清风,吹散世界的迷雾。

这就是我心目中百年不朽,千年流放的王安石。

中国名人事迹素材(篇7)

最近,他常常进入我的梦乡。他狂歌而来,他仗剑而去,他总是那么孤独,那么跌跌撞撞。这个人就是李白。

我心中的李白才情纵横,他有着万丈的豪情和浪漫,然而这些都在已没在历史里了,只留下几纸诗文。短短六十一年的生命,向昙花一样怒放,却又默默地在荒原礼化为沙漠。

李白嗜酒,在他心目中,酒是最美好的,可以报亲恩,可以消千愁,可以酬知己,可以壮豪情。没有人陪伴,酒是知己;遇上知己,酒又是浓浓的情谊,“回须一饮三百杯”,那是多么让人爽快的事啊。举起酒杯,你看他的眼泪,看他颤动的双手,听他热切的呼吸,那就是最生动的无声语言呀!

我恨自己不能和李白一起出生在那个歌舞升平的盛唐时代,恨自己不能与李白牵手游历祖国的壮丽河山,恨不能与李白共同分享朗朗明月,恨不能与李白共同分担祖国的危难!啊,我心中的李白,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携起手来,共同拥抱这美好的世界!

推荐阅读

上一篇:团建活动简短活动总结 下一篇:爱国的正能量演讲稿十一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