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易经》读书笔记9篇

2024-03-18 16:21:06 易经读书笔记

【#实用文# #《易经》读书笔记9篇#】阅读优秀的作品,总能让人停不下来,读作者写的作品,仿佛在与伟人对话。在撰写作品的读后感时应当从何下笔呢?小编为您搜罗了“《易经》读书笔记”的相关资讯供您了解。

《易经》读书笔记【篇1】

想必80后的人都对这种题材的文章有着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他们在小学和中学时代最常写,最头疼,最痛恨的一种文章。说实话,以前写读后感都是被逼的,但这次是自发的,由衷的想写点东西。

为什么要写读后感呢?因为看了一本书,有些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对一本书的理解,或者对一些观点和事件的解读和看法。书是死的,要讲的事情都在里面,但读书的人各有不同,我认为世界上最难懂的书是《庄子》,只举例子,完全不讲道理,因此1000个人的脑子里有1000种解释。我想以后我的空间里多一些这样的文章比较好,一是支持独立思考;二来,你可以不同意我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三是推荐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人是有局限性的,多接触事物,去糟粕留精华是有好处的。我想,分享一些智慧,交流一些理念,达到明理的目的,不是比转载一些类似于“2009年十大最囧的事”,或者记流水帐的文章要好很多吗?总之一句话,各有所爱,各取所需,不喜慎入。

废话说到这,先来谈谈读书,本来《易经的奥秘》央视10套“百家讲坛”的系列节目,某天“不慎”换台瞅了一眼,就这样一直看完了,没看的还要在网上补,后来又买了这本书。题目用了“浅谈”这两个字,实际上书已经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了,有时先翻翻目录,觉得哪一章有意思就翻出来看。为什么要反复看呢?首先是信息量比较多,有的内容看过就忘了;其次是作者在讲道理的时候有些推理过程由于时间的限制而省略掉了,因此需要反复推敲。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去网上下载视频,而要去买本书回来读的原因。说实话我痛恨读书,喜欢直观的东西,多省事啊,不费脑子,但哲学这玩意不“参”是不行的。视频固然好,一句话说完即逝,当你还在回味它的道理时,别人早都讲到下一个意思上去了。而书则不然,想停就停,想读就读,随心所欲,给你充分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这可能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

说说《易经》,作者认为《易经》揭开宇宙一切一切事物的密码,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它。不论你懂不懂易经,你都会不由自主的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因为它是大自然的法则。因此,《易经》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一般的知识。我认为讲的确实有点悬,但可以接受,不至于是万事万物的密码,而起码是中国人行事的法则,是中国人的智慧。这里必须做下解释,知识和智慧的区别在于,知识是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而发生变化的,比如人们发现了中子,电子,质子,认为它们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能再分,这些都是知识。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夸克,那么这个知识就被更新了。但智慧是恒古不变的道理,是事物发展的本质,无论外部的现象怎么变,这个本质是不会变的。比如是人都会死亡,自从人类出现至今5000年无一例外,我想以后也不会例外。因此《易经》告诉人们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想在中国从好事,做好人,就必须学习《易经》。它是永不过时的,只不过不同时代的人们需要根据社会的现状去理解它,这个“时”是很重要的,这也正是《易经》的重要思想之一。

《易经》本没有深浅之分,而是悟道之人各有高低罢了。古书都是这样,很难有准确的解释,而作者理解的《易经》的道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即不学术气(抠文字,多论证,脱离现实意义),水平又很高,把《易经》解释的通俗易懂,又内涵深刻,真是古为今用的好例子。为什么说作者的水平高呢?这得从作者曾仕强的背景说起。首先他是管理哲学专业毕业,而且有着丰富的留学背景(美国读的硕士,英国读的博士),可以说他了解中西方文化。这点在他的书中体现的很到位,一说中国人怎么怎么样就一针见血的切中要害。他经常拿中国人和西方人做比较,能够发现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差异,通过总结这些差异得出结论。可以说他比专门研究中国人的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人,经常照镜子的人看不出丑,经常看别人的人才明白什么叫美,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易经》的道理被他从观察中国人的行为当中描述的相当准确。其次,我推断他的《易经》启蒙受到了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影响。南老的《白话易经》我也瞅过两眼,比较学术化,但水平是相当高的。曾先生学得南老的精髓,就连行文用字都偶尔体现出南老的风格,也算是师出名门。最后,他是管理哲学科班出身,把《易经》赋予哲学化思想而为民所用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因此对于这项工作而言他是相当专业的。

《易经的奥秘》这本书主要还是偏重于管理方面的思考,对《易经》的解读也侧重于功名利禄的仕途之道,而对家庭,子女教育等问题,只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去介绍,实在不能说的很全面。另外,有些解释其实很牵强附会,不过也无伤大雅,不至于威胁到他核心的思想。因此,我想读书的目的还是在抛砖引玉,通过这本书传达理解《易经》的一种思路,而最后悟道的工作还是要亲自去读《易经》原文,至于能有多少收获,全凭个人的慧根和修为了。

《易经》读书笔记【篇2】

题目:关于《易经杂说》读书报告

姓名:李焕学号:专业:交通工程电话:***时间:2012年5月1日

《易经杂说》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易经》的讲记,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前部分主要介绍了《易经》的一般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后部分着重解释了六十四卦(始“乾卦”,终“未济卦”),而以对“乾卦”的解说为最详。内容包括:卦名、卦辞、爻辞,以及解释它们的《彖辞》、《象辞》、《文言》等。具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晓的特点。

易经又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以象征阳的“—”(又称“阳爻”)和象征阴的“--”(又称“阴爻”)为基本符号,八卦(每一卦由三爻组成)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组成)为基本图形,通过对这些卦象的解释,阐述了事物和现象生成变化的法则。

根据书中的解释,最引人入胜的是《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书中尤为强调第四章的内容,“易为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这一个观念就很严重,他说《易经》的文化思想这一套学问,是宇宙的大原则。至于标准,是宇宙的什么标准?则没有讲。我们晓得在中国社会里,最准确就是整个天文现象的变化。在《尚书》中,尧、舜、禹换代的时候,都讲这个东西,但是有个毛病,发展下来到汉朝,就更厉害了,叫作“谶纬之学”,或叫“图谶之学”,就是预言。用五运推算出来,某个时代要变了,所谓以火德王,以水德王等等。每个朝代制服都要改变,如现在的白衣是孝服,在夏朝的时候是尚白,白衣服就是礼服,殷商的时候尚黑,礼服是黑色,尚黑就是以水代表。时代到某一个时候一定要变,近代对这种推测就叫作预言。现在世界上又到处都流行预言,我们中国历代的命运都有预言,这些就是所谓的谶纬之学——图谶之学。图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非常之大,不但古代如此,将来可能也是一样,这些都是说到“易为天地准”这句话而引出来的。

本人认为《易经》这书虽深奥难懂,但它蕴含的哲理是博大精深的,虽然我从南怀瑾先生这里只是略懂皮毛,但也能从大体上了解个初略意思,不枉此书一读。

备注:

1、读书报告的数量请大家参阅自己的培养方案;

2、读书报告内容请勿抄袭;

3、读书报告成绩要放入大家的档案,请同学们认真对待。

《易经》读书笔记【篇3】

《周易》结构内容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共有三十卦,下篇共三十四卦,共是六十四卦,而每一卦又有六爻组成,所以《周易》一共有三百八十四卦。

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说明了《周易》推崇的是一种朴素的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认为太极乃宇宙统一体,而天地或阴阳则成就两极,由天地生出春夏秋冬四季再者就有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即所谓的八卦。有人为八卦编了个顺口溜: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八卦所对应的八种基本自然景象分别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古人遵循的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自然就会有实在的景物组成意象,为人们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和解答的途径,把对人生的诠释寄托在八卦中,教人学会做人之道,养生之道,对人生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每一卦中有六爻,即有六个符号组成,六个符号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分别取八卦中的一卦。每一卦都有爻辞,因为一卦有六爻,所以就有六条爻辞。爻辞中有九和六作为爻题,阳爻为九,阴爻为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为阳爻则依次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上,若为阴爻则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五,六上。爻辞所处的位置代表着事物发展不同的阶段:

初爻是指事物的开始;

二爻是指事物崭露头角;

三爻是指事物有所大成;

四爻是指事物进入了更高层次,有更深入的发展;

五爻是指事物已经或将要成公;

上爻是指事物的终结。

《周易》里说:“乾:元,亨,利,贞;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乾卦告诉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我们要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对待生活。因为乾卦卦辞里说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亨通,祥和和坚贞的。用九中说,一群龙是多么的强大厉害,却始终没有争强好胜之风和抢出风头的,大家都像兄弟姐妹一样平等相处,和舟共济,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灾难,获得大吉大福。在《易经的哲学与智慧》一书中,作者讲到“乾”作为六十四卦之首,由六阳爻组成,展示了阳刚之气的萌芽,生长,盛大,乃至于亢穷的变化过程,具有极强的辩证色彩。

其实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磕磕碰碰,遇上大风大浪,如果不能积极面对,自强不息,那么不用大风大浪,就是小的挫折也会一下子把我们打垮。记得有人说过:“人像花这样的娇弱而不坚强,即使可以保持着外表躲避风雨,但仍然恋着阳光,暴风雨来临时,无论多么华丽的外表都无法遮挡。”的确,一个人如果不能经受风雨的折磨打击,面对生命中突如其来的苦难挫折不能做到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以乐观心态待之,那么他就无法越过障碍,到达成功的顶峰。换言之,他就是一个难成大器之人,也许更甚者,只是一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毕竟,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周易》道:“坤:元,亨,利牝(pin)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代表着人类宽容柔顺的品格。坤卦卦辞告诉我们,宽容柔顺,就像是顺从公马的母马一样,元始,亨通,充满了中正的爱心。作为君子就应该效法坤卦体现的精神,西南得朋,顺而从之,东北丧朋,功成身退,安心而中正,这样才会大吉大利。《象传》说,大地厚重所以承载万物,君子应该仿效大地的做法,以一颗宽容柔顺之心包纳世间万物,无论是人还是事。

宽容之心,人应有之。谁能不犯错误呢?圣贤也有过错的时候,何况是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呢?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在别人有过错的时候,以一颗宽容的心原谅他,给别人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也为自己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仇恨与怨言。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尽管我们不是宰相,但一样可以做到肚里能撑船,因为我们拥有宽容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给别人一个台阶,也是为自己人生铺路,不是吗?人最厉害不是一辈子能够交上很多的朋友,而是一辈子能够让很多仇人成为朋友!

不可否认,《周易》是一本深奥难懂的书,也许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参透,可是它包含其中的人生智慧却是显而易见的,它教我们学会怎样面对人生,怎样成功走完人生,怎样在有限的生命里点缀灿烂!乐观,质朴和科学是《周易》的特点,当然,一千个读者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周易》都会有他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所以我只能说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体会,如有不妥之处,还望一一指正!

《易经》读书笔记【篇4】

《易经》写的是主人公沈琵琶(即张爱玲自己)从港大求学到二战中香港失守、回返上海时期的内容。书中涉及到一大家子的混沌关系、人性在物质下的黑暗、香港战乱时期的艰难生活及男女学生的些微混乱关系、与比比的友谊。当然,最重要的是首次详细地披露了她(沈琵琶)与母亲(露)掺杂着现实利益的难堪的关系,尤其是钱,使她看清了她母亲,也一点点地毁了对母亲的爱。一股冷凉寒意钻到骨髓里。相比之下,她在姑姑(珊瑚)那更依恋、更觉温暖些。

她曾带笑地对她母亲说:“我心里一直都过意不去……可是我会把钱都还给你的。”她对母亲的爱令人心疼:“爸爸没有伤过我的心,我从来没有爱过他。”当历史老师布雷斯代资助她八百元,却被她母亲在牌桌上输光了时,她想“八百元,为什么偏偏是八百元”。

她写到自己的穷,当姑姑为省钱自己包包子吃时,她这样写“琵琶喜欢这些包子,皮子硬得像皮革,她偏喜欢吃,吃在口里像吃的是贫穷。我们真穷,她心里想,眼泪涌了上来。”这是一个太悲的故事,繁华落尽,往事成烟,忽忽若失。她的回忆是沉重的枷锁,劈伤读的人的心。可是,她的笔调,一贯地,缓慢,如船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她的笔下没有什么特别惊心动魄的情节,照旧地,琐碎的细节一路流淌下去。我觉得,她不像在写小说,而只是在诉说生活,琐碎、平凡。可是,看的字越是这样的沉静,说的话越是带着笑,然而,捕捉到的却是更深的悲与辛酸,直惹引你唏嘘与黯然。在战乱中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时,她说“失去生命,她失去的是什么?也许是活下去的机会吧。可是活下去的机会不等于是生命,生命没有近似的东西……她真正活过吗?太多的事情总是不请自来……太多的事情,却又一无所有。”

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单个人在繁华喧闹、无穷无尽的世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比谁更幸福?我们谁也不清楚,也许大家都生活的很难。

《易经》读书笔记【篇5】

唯变所适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易经系辞下》最初接触到《易经》或许是从小说中,那些奇幻小说中不乏有道门中人“掐指一算……”在过去的我看来是奇幻无比。但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没有所谓的不朽能够演绎过去和未来;所谓对某些事情的计算,之事根据一些线索,做出适当的推理和大胆的假设。

我读易经,易经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唯变所适。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避开社会潮流,没有人可以逆流而上。

这个社会一直在变化。它的发展从未停止过。今天的世界和昨天的不同。社会没有留下来。当然,我们不能留在这个社会。我们要么逃离这个社会,要么生活在山林之中,要么跟随社会的潮流,勇敢地面对它。

逃跑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不断地改变自己,使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大学》里有这样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这个意思,让我们每天都要改变自己,并且坚持改变自己。

我们不仅要改变,而且也在改变。我们周围的每个人都在改变。他们的今天和昨天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因为某个人昨天的不太出色就否定他的努力、否定他在今天的成绩、否定他在的美好未来;也不能因为某个人昨天的出色就不假思索地肯定他

在今天的成绩、肯定他的未来一片光明……

以发展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和世界,让自己跟上世界的步伐,不被抛弃。

变,是任何人都需要的,你我需要,他亦如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梦楼兰

《易经》读书笔记【篇6】

郭彧“读书破万卷”,大概不是把万卷之书都读到破损地步的意思。“破”字左石右皮,其意在打开石头表皮而求其实质。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这是《韩非子和氏》中所讲的故事。

厉王、武王及其玉人皆不能“理其璞”——琢磨而治玉,因而既不能得宝玉而又妄对和氏加之以非刑,其失可谓大矣!璞乃为含玉之石,必破理之而后方能获得宝玉。以此而解读“读书破万卷”之意,庶几近之。

近读廖明春君《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一书(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2001年8月第一版),笔者深为是书作者有“破”万卷书之功夫而折服。是书可谓为近代以来富有“含金量”之作。

今有人以治学“功夫”之大小而比较学问高低者。甚至以“文字”、“音韵”、“训诂”、“考据”等为“小学功夫”,目之为难登大雅之堂之技,似乎不如大谈什么“宇宙论”、“本体论”、“天地生成论”、“唯物论”或“唯心论”等为高手功夫,可以“中国古代哲学”冠冕而堂皇之。对此,笔者实不敢苟同。

今结合《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读后感而并言之。

北宋五子中,程颢、程颐二兄弟评论邵雍之学,虽谓其“安且成”,然尚有“邵尧夫犹空中楼阁”、“邵尧夫,善自开大者也”等议论。邵雍于百原山上筑庐读书,冬不炉,夏不扇,几三十年方于物理之学、义理之学和性命之学方面有所建树,所著《皇极经世》与《伊川击壤集》均为传世之作而见于《道藏》与《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如此“洵粹然儒者之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犹得二程先生“犹空中楼阁”、“善自开大”之评价,可见做学问具有扎实“基础”功夫之重要。

起先,廖君自邵阳师专毕业在中学里从事语文课教学七年,正是如此七年工夫的“折腰”生涯,奠定了他做学问的“基础”功夫。接着,廖君重进高等学府深造,1988年获武汉大学文学硕士,当此之际廖君步入章黄之门,于训诂、文字、音韵和古籍整理方面进一步奠定了他做学问坚实的基础。其后,廖君师从著名国学大师金景芳先生,并于1992年获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又是当此之际廖君奠定了从考据以求义理的史学路子。

1995年起,廖君在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甚至在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工作。迄今,廖君已发表学术**130余篇,有9部有关易学、史学方面的专门著作问世。

廖君服膺王国维先生所主张的“两重证据法”,并以此而提出了自己做学问的“逼近法”,坚持出土材料和传统文献的互证,努力以出土材料为突破口去诠释传统文献,沿着实证的路子,步步逼近真理。70年代以来,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安徽阜阳汉简《周易》、商周战国“数字卦”、王家台秦简“归藏易”、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等,接踵出土,这无疑是廖君以“逼近法”从事比较研究的有利客观条件。生逢此时之学者多矣,于此方面有兴趣者亦不为鲜,然而能有效地利用出土材料并能有所建树者,唯有基础功夫扎实者能之。

廖君即是其中以《周易》传统文献与出土材料进行比较研究之脱颖而出并获显著成果者。

近代以来,疑古之风渐起,诸多问题亦随之提了出来。就儒家经典而言,有人提出了“《周易》纳入“六经”的时间是在秦汉以后”的问题。就《周易》而言,所提出的问题就更多:

“十翼非孔子作”(钱穆、顾颉刚、李镜池、郭沫若、冯友兰、伊藤东涯、本田成之、内藤虎次郎、蒙传铭等)、 “《周易》卦爻辞非成于周初”(郭沫若、陆侃如、屈万里、李汉

三、平心、梅应运等)、“《说卦》晚出”(康有为、梁启超、钱玄同、郭沫若、李镜池、李汉三等)、“《彖传》先于《象传》”(顾颉刚、李镜池、严灵峰、张岱年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解为:非谓学《易》或至五十岁时始学《易》”(钱玄同、郭沫若、本田成之、平心等)、“坤卦的本字是由川字变化出来的”(郭沫若等)。此外还有“《周易》**专为卜筮而作,其中本无义理”、“八卦卦气说始于孟喜、京房”等问题。

“疑古”正确与否,不过有二端。疑其当疑者为恰当,疑其所不当疑者则过勇。随着对出土材料的深入研究,一些“疑古过勇”的问题,也就暴露了出来。

廖君《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解》一书比较系统地就“疑古过勇”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梳理,得出了新的结论。试举几例。

以考辨帛书《要》的内容而证《周易》列入“六经”的时间,得出“至少在战国中期儒家已将《周易》与其他五经并列”的结论,并进一步认为历史上有关孔子与《周易》关系的记载是不能推翻的;用语言的历史比较方法分析《易经》各种词汇,认为《易经》成书于殷末周初;从先有卦象后有卦德的逻辑关系中推出《大象传》早于《彖传》的结论;以“土位在申”即坤位在申而证“坤”卦之名是战国以前人据“八卦卦气说”而造出,而原名则为坤卦符号转写而来,但绝不是“川”字。以此联系《说卦传》所言八卦方位(坤位在申),从而得出“战国以前已有八卦卦气说”的结论,并告诫人们“决不能低估今本《说卦》形成的时代”;以帛书《要》与《论语》对比,驳斥了疑古派的诸多歧解,认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是孔子68岁时所说,意思是“再多给我几年时间,如果我从五十岁时就像现在这样学《易》,就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把“加我数年”解为倒退数年,颇合帛书《要》篇中的有关文义;以出土材料与传统文献比较研究,对乾坤两卦多处卦爻辞作出了新的解释:

指出乾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惕”本字为“析”,当训为“止息”,是强调君子要因时行止,并非昼夜都提心吊胆地忧患而无止息,从而强调了《易经》中本有的义理。乾六爻皆九,坤六爻皆六,“用九”、“用六”就是“通九”、“通六”。以八卦卦气说分析,今本坤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当作“东北丧朋,西南得朋”。

坤六二爻辞“直方大”之“大”字非衍文,对比《小象传》与《文言传》指出,当断为“直方,大”,“大”是“直方”的结果之一;而“习”当为“摺”字之借,同“折”,当训为“折败”。坤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解为“群龙争战至天边野外,它们的首领已劳瘁不堪了。阴与阳争胜则病”,六五“元吉”而至上六则“病瘁”,由吉转凶,与“阴极必反”爻位有合。

诚然,对某些问题的辨析,并非是廖君开其端,如有关《说卦传》早出及《大象传》先于《彖传》的问题,刘大钧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来了。然而,能如此地进行对比研究且有自成系统的成果,则是廖君于此书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色。学海拾贝,有得其大者,有得其多者,能既得其大又得其多者则富矣。

笔者之所以前曰廖君此书富有“含金量”,意在此也。

廖君此书向读者所展现的内容,只是其游弋“学海”所得之一部分,而且是新得之部分居多。如果能遍览其陆续发表的百多篇**,则可窥其学问之门庭矣。廖君之作,不可不谓之大,亦不可不谓之精,大而且精,方知见其学问功底之深。

以某之拙见,廖君论孔子“既然因《易》又有天道而好《易》,又怎么不言天道呢”,可谓至论。这是研读帛书《要》篇的重要心得。既曰“八卦卦气说”与《说卦传》早出,则孔子言《损》、《益》二卦时曰“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

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衰老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产。道穷□□□□□□□。益之始也吉,其终也凶;损之始凶,其终也吉”(帛书《要》),亦正是本“八卦卦气说”而发言。

风雷《益》,震位东方,时当春分;巽位东南,时当立夏,《益》自初爻至上爻,其间自是“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山泽《损》,兑位西方,时当秋分;艮位东北,时当冬至后,《损》自初爻至上爻,其间自是“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衰老也,长夕之所至也”。以万物化生为吉,万物衰老为凶,则《益》始春分终夏至,始吉终凶;《损》始秋分终冬至后,始凶终吉。

显然,孔子此说不离《说卦传》所言八卦方位,既曰“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则亦是据“八卦卦气说”而言之。此一例,既证孔子与《说卦传》有关又证孔子本言天道。

当然,笔者读《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一书,并非全是褒扬之意。在笔者读来,是书亦有论说不当处。如谓《说卦》某一章,先儒“都认为是先天卦位之序,其说有一定道理”云云,则是对邵雍“先天之学”的来龙去脉有所不明。

其实,《说卦传》原本并无什么“先天卦位”与“后天卦位”之分,也无什么“羲、文卦位”之分,“帝出乎震”一章所言是二维平面卦位,而“天地定位”一章就不可能是二维平面的“卦位”。即便邵雍亦曰“天地定上下之位,坎离列左右之门”,从无“乾南坤北”之说。其说“乾坤纵而六子横”,亦是“天上地下”。

言离南坎北的卦位早在战国中期,而言“乾南坤北”卦位则是始于宋代。明、清先儒以所谓“先天卦位”分析《说卦传》,是受到了邵雍和朱熹“先天之学”的误导,不足论也。

总之,廖君《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一书有如一枚白璧,既有微瑕亦不能掩其晶莹剔透之光。读《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而知,能观察世界,臧否人物,发微言而申明大义,从恒道而求真理者,必是能“读书破万卷”而有悟性者,必是具有扎实基础功夫者。以此而比之廖君,当会有多人而自愧不如。

是书一定会成为不朽之言而传世,当可预见。

《易经》读书笔记【篇7】

易经学习心得

《周易》是我国古代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几千年来,许多中外学者为其中所包含的天人关系、哲学思想、生活智慧、宇宙观念等深深折服,不断有学者对其做注释解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心得,以至于从《周易》诞生至今,关于《周易》的研究和见解汇成一股洪流,不断为传统文化的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总的来说《周易》如同一座思想宝库,值得历代的学者去发掘和思考。

《易经》在最开始适用于占卜的,是一种巫术,后来经过历代的经学家的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就把关于《易经》的哲学思考编撰成《易传》,可以说《易经》是渗透着哲学思考的占卜书籍,而《易传》则是渗透着巫术的哲学书籍,关于“周”的字面意思是指其成书朝代,而关于“周”的哲学意义阐发我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指周到,周密,周全,是指《周易》所讲的无所不包,严丝合缝,非常全面,是囊括了宇宙万物的规律,第二点是指周而复始,也就是指《周易》所讲的宇宙哲理,周而复始,从一个地方出发,最后又回到起点,这一点可以从《周易》的八卦图里面得到验证,八卦图就是一个严丝合缝而且循环往复的不断流转的回路,“易”从字面上理解为简易,有这样一种观点:越是简易的东西越高级,《周易》的确非常简约明了,其中只有六十四个符号,除此之外就是关于这六十四个符号的名称和解释,分别叫卦名、卦辞和爻辞,内容十分简易,这也正是《周易》主张的风格,《易传·系辞》上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之,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简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其大意是说:乾是很平易的,因为平易所以充满智慧,坤是很简约的,因为简约所以富有能力,平易,就容易知晓,简约,就容易遵从,容易知晓就有亲和力,容易遵从,就有创造力,有亲和力,就能长久,成为永恒的真理,有创造力,就能发展壮大成为发展动力,天长地久的永恒真理,能够成就贤人的品德,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能够成就贤人的事业,以上的阐述无不表明《易经》虽然简单平易却囊括了全部真理;从更深次的理解来看,易可理解为变易,易由上半部分的日和下半部分的月组成,日月交替则为易,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蜥蜴,也就是变色龙,也是关于变易的,变易就要流通,这一点同样可以从八卦图中得到解释,八卦图中的阴阳就是不断流变循环往复的,总的来说《周易》就是用简单的符号系统和语言系统来概括和阐释

宇宙间不断变化的现象之后永恒不变的本质规律,而且这些规律的把握也是周全,并且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它不单单是一部占卜之书,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知道人生的哲学巨著。它论述的是,一分为

二、对立统一的宇宙观,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指明的是,人生处事的真谛、智慧人生的法则。它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它含弘广大,博大精深,飞弹不邪,反而正的出奇,应以“奇书”命之,方为妥当。我对《易经》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字:“整体”,这里的整体,既是联系整体,也是发展的整体,还是内外的整体,中国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讲的就是内外的整体,按我初浅的理解和你交,“整体”是中国文明思想的特征,正是在“整体”源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易经》这个六经之首,三玄之冠。各家思想学派之起源,它是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这样说一点都不为过。《易经》是从开天辟地、今天科学叫做大爆炸说起,一直说到人类最后的状况会是怎么样,还没有完全把它展开。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本无字天书是今后人类生生世世要走,而不一定走得完的一个宝典。

《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总结起来分两个方面,第一点是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第二点就是《周易》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思辨性,《周易》从构成上来说包括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文字系统是用来说明符号系统的,从其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完整的系统性,例如《易传·系辞》中对宇宙生成的论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

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与此对应的六十四卦就是这一系统性的体现。此外,《周易》的思辨性也是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最直接的体现是阴阳的相反相成,相生相克,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依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周易》中包含的哲学思想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易》的思想如同一泓永不枯竭的清泉,只要我们深入其中去了解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易经》的意义在于其构建了中华文明的思维基础,这种基础实际上广泛的融入了社会的任何角落。乾卦让我们懂的人应该像天道一样运行不息,我们平时听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出自此处。坤卦让我们懂得人应该要有包容之心,别人犯了什么错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蒙卦是告诫学子们既然来学习就要有诚心,没有一颗诚心来学习,是不能达到的的效果的。需卦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等待,时机还未到来之前,不要内耗,大可以养精蓄锐,安心的等待。咸卦告诉我们男女感应的重要性。这是谈恋爱的法则,人们平时寻找对象也许不知道这个法则,但实际上已经按照这个法则去做了。我在这里提一下,男女感应包扩两个方面的感应,外表的和心灵个感应。小过卦是让我们懂得要学会休息。一只小鸟向天空无穷无尽的飞翔,不能得到休息和饮食,只有向下飞,才能得到休息。

谈起《易经》有着这样的一句话“今世不读易经经,活到百岁也枉然”。可对于绝大多俗世中人来讲,很大一部人从未想过要去认真读懂它,即使是有心人或许用尽一生也只能有个一知半解吧。我这样想。但是我们周围的一切实际上都已经渗透着它的思想了。据我所知的,周易揭示的是自然人生的普遍规律,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实用主义为主导趋势,赚钱则是如今社会第一要务,谁还有心静得下来读这部宝典呢,更何况它是多么的深奥难懂。但这毕竟是华夏文化,我们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它是否实用与当今社会。这里面,不但有对自然界,宇宙的研究,对社会,人生、伦理等等方面,都有它的很系统的观点。所以它不但影响了中国的哲学的问题,而且军事,政治,法律,宗教所有的方面,都受它的影响。所以中国古人讲,有两句话,一是不知易,不可以为将相。一个是不知易,则不知医也。

《易经》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智慧结晶之一,其中可以解读的智慧当然不止

这些,由于我个人知识和思想的局限性对此只做以上浅陋的阐发和解析,但对于博大精深的《周易》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地方期待我们去探究。参考文献:马恒君《周易正宗》华夏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易中天《中国智慧》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易与中国文化》

《易经》读书笔记【篇8】

《易经》,始终是我头脑中的一个不曾解开的问号,记得在上学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同桌的父亲,一个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对《易经》痴迷不已,而《易经》,印象中只是求卜问卦的的书,一个理性的人怎么会对此“执迷不悟”呢?再一次,就是两年前到哈出差,途经学府书店,看到花花绿绿的《易经图解》,买毕,回来研究又研究,终为其中艰涩的符号及繁杂的文字所迷惑,对《易经》的了解只能忘而却步了。

直到有一天,我翻开了曾仕强教授所著的《易经的奥秘》,随着书页的翻飞,书中内容深入浅出,妙语莲花,《易经》的奥秘逐步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

《易经》是什么?所有文献都这样记载的:《易》是群经之首。因为不管是五经还是六经,都把《易经》摆在最前面,“实际这句话太客气了,应该是《易》为群经之始”,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这几句话首先让人震撼。

《易经》的完成,叫做“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三圣即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下古的孔子。《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样的注解,又有哪本书敢如此这般夸下海口。

那么,这么广大精微的一本书,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伏羲的八卦告诉我们一个宇宙最基本的秘密,叫做“阴阳”这是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文王的六十四卦,告诉我们,宇宙只有六十四个密码,数不等于数字,数是有生命的,是活的,不是死的。孔子给我们的《十翼》。孔子希望《周易》能够“飞起来”,飞起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世界大同,实际上,地球村就是世界大同。整部《易经》也不过四千多字。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讲一句现代的话:0和1构成了浩瀚无穷的互联网络,《易经》指出一阴一阳产生了宇宙万象。通过读《易经的奥秘》,我了解到《易经》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向自然,以自然为师,从自然中开发出来的。孔子之后,这部书除了自然科学的部分,又另外加了一部分,叫人伦道德。对现代人具有实际的意义。

一是《易经》可以纠正我们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如人应不应该自信,这个问题不应用应该或不应该来回答。《易经》里讲“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现在人太自我、太自信,一生都不会幸福,因为人有可控制的部分,也有不可控制的部分。

二是《易经》有神秘性,也有道德性。它的神秘性可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它的道德性,是没有办法取代的,二十一世纪还会得到很大的发扬。

三是《易经》求同存异的思想是实现全球化的必然之路,只有像《易经》这么广大包容的思想体系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易经》来源于自然,应用于生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伦理,是人与自己和谐相处的修养。一部《易经》四千言,一部《易经的奥秘》启开了通往中华文明的源头之门,从这里我看见了智慧的光芒穿越几千年历史让我心豁然开朗,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变得理所应当。然而,这只是思想深处的星星之火罢了,如果想读懂《易经》这本书,更重要的是用它的精髓来品味生活,化解人生矛盾,明白事态人性,体味成长的各种滋味,成就孟子所言的“吾养吾浩然之气”。读罢合书,吾为中华文明的深邃而叹为观止,不禁心生向往,《易经的奥秘》以智慧点亮人生,其中的丰富和韵味不是我几句浅薄的文字可以述尽的,我想我还有很长的路要思索,去实践,感受书香润心香。

《易经》读书笔记【篇9】

其实上个学期已经通过团校学习了一些有关人际关系的知识,但这学期在看过了《易经的奥秘》之后,我对这方面的知识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自身的专业素质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懂得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手段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多也显得更为重要了,越来越多的事都建立在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上。也许现在作为学生我们还不太能完全理解和体会到正确的沟通的重要性,但当我们真正踏上社会的那一天,我们就会发现现在所学到的知识会有多么重要了。

在《易经》中,分为乾卦和坤卦,代表阳和阴。很明显在任何事中,阴阳都需要互相扶持互相弥补。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曾仕强教授谈乾卦坤卦和上下级的关系。老板好比是乾卦,有权利决定任何事,而下属则好比坤卦,乾坤都离不开彼此,老板和员工也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如何跟老板沟通是一门学问。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在老板需要参考的时候可以提出我们的建议而且能顺了老板的心,让他乐意接受。在这点上,和珅无疑是个成功的典范。由此也可以看出,这种本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要在平时从各个细节去积累去学习。

曾仕强教授通过很通俗化的语言和例子从很多方面诠释了这本浓缩了中国古代众多贤德智慧的书。之后才发现,原来《易经》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也不是用来算卦的,只是通过乾坤卦象来告诉人们这个世界的一些本质,也讲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虽然只是看了短短的几次视频,但我感觉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希望能有所提高。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个人三年内职业规划范文1000字 下一篇:【热】端午节的活动策划案(系列9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