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系列5篇)#】读书方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相信很多读者的内心是难以平静的。如何避免自己的读后感枯燥无味呢?“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为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并提供。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1】
心的颤抖伴随着《相约星期二》扉页的翻开。而后,一句话扑面而来:“临终前,他要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名称是人生。
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礼。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来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
我对过世的朋友们喊道:来吧,值得进去。”余秋雨先生的话让我的心更加颤抖,而我也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咀嚼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当然也影响着我。爱的确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了,我们都要爱自己,因为这是对爱着我们的人的一种回报,通过爱自己,我们也能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爱家人,特殊的血缘的纽带把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彼此之间会付出很多但也会有收获,因为我们互相深爱着;我们也要爱自己的朋友,友谊让我们知道,除了亲人间的爱还有友情能让人们真诚相待,无私奉献;我们也要爱大自然,她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让我们得以世代延续;我们甚至应该爱身边的一切,因为爱是这世界上最最伟大的力量,它超越一切语言,超越一切行为,它能使我们全人类生活的更加美好。所以,用心去爱吧!
当世界充满爱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爱包围!
此外,莫奈对待疾病和死亡的态度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主人公莫里却以特有的乐观和达观,痛苦而清醒地面对,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这又让我想起了很多类似的人,丛飞在身患绝症的时候,萦绕于心的并不是他的生死,他对此同样的豁达和坦然,他始终记挂的是他的“孩子们”;江涛也没有被病魔压倒,他也乐观,他也坦然,他写下《再给我十年》作为对病魔的抗争。
为什么他们能如此乐观、平静地面对人生的最后阶段?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就是“爱”,而他们又都是对身边的一切如此得热爱,这就难怪为什么他们会如此乐观坦然了。莫里他热爱生活,所以他不愿让如此美好的生活在一天天的怨天尤人中虚度,因此他选择了积极的生活下去,乐观坦然的和绝症进行着痛苦的挣扎;丛飞也同样,他深爱着他那些“孩子们”,那些虽然极度贫穷但淳朴善良的人们,对身边一切的爱早已把他的心填满了,又怎么能够再装下恨与怨呢?
周涛也是如此,所以能够笑对生死。
我们也应该爱,用爱充使我们的生活,用爱填满我们的心,用爱让我们无所畏惧。
然而,当我们回头想想自己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似乎并没有做到这两件事。生活在上海钢筋混凝土森林里,我们似乎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忘记了灵魂的洗礼。因此,人们愿意为物质欲望而牺牲自己。家庭成员互相仇视,朋友疏远,对身边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最终将会导致的结果就是,爱会离人们渐行渐远,而潜滋暗长的恨必将随之鸠占鹊巢,嫉妒与仇视也将接踵而至。那么,整个社会的摸样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着爱吧。
朋友,请大胆得爱下去,尽可以把将来想得美好些!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2】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安排,本公司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与我司联系,我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采用word格式。在**之后可以很容易地编辑和修改! ==
关于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这里讲的是一个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恶病缠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陪伴着老师,聆听他最后的教导,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教导汇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瞩目的文集,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还著写了一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则是另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一人生历程,不仅震撼了作者,更以其精彩的笔触触动了整个世界。
这本书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已经有四年了。它已经被翻译成31种语言,包括中文。这译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一个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争了很久。毕竟因为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深感是那样的正经,那样的正襟危坐。好在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只要对生死书有一个真正的了解,总会有吸引人的地方,这总会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也总会让我感受到所表达的内涵。
一个身患绝症的老教授面对死亡会怎么想?这是真正的书的吸引力和有趣的地方。但在书中,他不是那种与死亡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竞争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第一个只是一个,那么第二个呢?
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应该尽情体会个中滋味,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可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和教授在一起,倾听他的心声,思考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有他的琐事和反复无常。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3】
教师所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是永无止境的。
——亨利·亚当斯
读这本书的原因是由于看了余秋雨的《最后的课程》一文,那是他为《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图书所作的序,余秋雨在文中说,“我曾设想过,什么样的人谈人生才合适。想来想去,应该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却一生大节无亏,受人尊敬,而且很抱歉,更希望是来日无多的老人,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告别意识,因而又会对人生增添一种更超然的鸟瞰方位……他不太重要,不必在临终之时承担大多的外界使命;他应该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绝壁上居高临下地来俯视众生;他应该很了解世俗社会,可以使自己的最终评判产生广泛的针对性;他,我硬着心肠说,临终前最好不要有太多子女围绕,使他有可能系统有序他说完自己想说的话,就像一个教师在课堂里一样——那么对了,这位老人最好是教师,即便在弥留之际也保留着表述能力,听讲者,最好是他过去的学生……这种期待,来自多重逻辑推衍,但他果然出现了,出现于遥远的美国,出现后又立即消失。一切与我们的期待契合。
” 这段话激起了我对这本书的浓厚兴趣,让我想要看看一个教师临终前对于人生的感悟是怎样的。怀着好奇和郑重的心情,我阅读了《相约星期二》。
这部书内含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阿尔博姆,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一经在美国出版,就轰动一时,连续40周被列入图书销售排行榜。
莫里教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灵魂和幽默的精神导师。他最后14周的课程包括生活和生活、家庭和感情、世界和自然、婚姻和文化。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莫里却以特有的乐观和达观,痛苦而清醒地面对,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
这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莫里和米奇对衰老的谈论——莫里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顾过去会给你一种竞争的感觉,但年龄不是竞争的。……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很高兴成为一个孩子;当我应该成为一个聪明的老人时,我也很高兴成为一个聪明的老人。
我愿意接受我所得到的一切力量。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你能理解吗?
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经历过。”这是怎样一种豁达坦然的心态!这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然而作为教师,莫里又必须把这种化解上升为课程。
他告诉学生们,要记住一个重要的哲学:拒绝衰老和生病,一个人就不会快乐。因为衰老和疾病总会来,你害怕它,但你不能拒绝它,会有幸福吗?
环顾我们四周,有的青年人或漠视青春,或炫耀强壮;有的中年人悲伤或扮演成熟的角色;有些老年人要么忌讳年龄,要么就靠老去卖老这有点可怜。我们都应该上老莫里的最后一课。虽然我现在年纪轻轻,涉世未深,但是亦从这个章节中感悟出一份豁达和从容,人生在世,就该经历喜怒哀乐,享受每个人生阶段,你会发现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它自己的美好,都有别的人生阶段所无法比拟的幸福。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莫里教授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也包括读了这本书的我。我将继续从中理解和挖掘,体会到教师的伟大和生命的意义。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4】
对我来说,存在和生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我看来,生活就是生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生活。而生存也是最简单的生活,或者严格意义上说,生存不是一种生活。
生命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所有活动的总和,是对人类生命的完美诠释。生活与生存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活是以幸福为精神基础的,即使不是更理想、更美的装饰。
影片中的莫里教授是一个坚持追求生活的人。他总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从不忘记自己的初衷,坚持自己的初衷。虽然上帝没有给他一个平稳的生活,他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但他没有抱怨上帝的不公,而是乐观地看待属于他的苦难。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放弃。
他喜欢跳舞,哪怕自己的生病后的自己双腿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在舞池中旋转,但是他依旧有一颗爱跳舞的心,看看**里的自己,回忆美好的从前,他也一样感到满足。他喜欢美食,哪怕得知自己无药可救,也没有绝望到不吃不喝,反而像个孩子,满足地吃着好友亲人为他准备的美食。他用生命的状态走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实践自己的风格。
对于身患绝症而言,大多数人的想法是能活下去就好,能生存下去足矣。但是莫里教授以他坚强的信和坚定的信念继续他的生活。这背后的痛苦和辛酸,大概只有晚上躲在被子里默默流泪的人才能体会到。
作为一名教授,我用我生命中最后的力量告诉我最喜欢的学生米奇,如何生活,而不是简单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用我自己的生命诠释生命的意义。对于莫里而言这最后的课题,这最后的十四堂课也是自己一生最后最合适也是最好的归宿。
得意门生米奇在毕业后的确在事业上小有成就,但是在社会的追逐名利的大流中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内心,在个人的奋斗路上慢慢地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了被动者,被时间、人际、工作甚至更多的事物逐渐控制,他觉得自己就像个机器,日子过得了无乐趣,忙碌的时间里更多的是空虚而显得不够真实,事业爱情都遇挫的同时他开始反思,最终选择拜访昔日恩师,才渐渐地走出生存枷锁,走上了追求生活的路。
在与穆雷的交谈中,他找到了失落的心,逐渐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他不再为生存而忙碌,而是为生活而努力。相约星期二是为了圆莫里教授最后的梦,似乎也是在圆米奇自己的梦。就这样,每周二,米奇都天气很好。14周后,米奇正在改变。爱情又回来了,事业又回来了。莫里教授彻底改变了米奇。
其实,并不是因为莫里教授的话有什么莫里,而是在那些普通的句子里,每一句话都戳破了生存的要匙,每一句话都提醒米奇去发现生命的美。
生存是所有人心中唯一的东西。那就是生活。没有比这两个词更好的方式来解释我们心中生存的意义。但是生活呢?生活可以大也可以小,可以变化无常,也就是说,它是为每个人量身定做的。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活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精彩的生活。
“受困于床,无异于死”。也许这才是我对于这部电影中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因为说再多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到头来成与败都是在与一个“做”。对于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模式而言,行动往往是前往生活追求的最大敌人,我们似乎已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侧重于“想”,而过多的忽略了“做”。
受困于单纯的“想”,无异于死,我们是该行动起来挽救自己。毕竟生存不是我们人生理想的归宿。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5】
诸蕾芳“为什么沉默让人感到不安?”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症的老教授莫里问毕业了十五年、因偶然得知老师来日不多而来看他的学生米奇。
其实何止沉默,寂静都常常让人不安。很多年前,我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安于孤单了。所以,哪怕不能同日生,也想求得同日死。人总是这样,孤单而来(双胞胎出生例外),却奢望结伴而去,但结果是,人最终多半还是要一个人上路。
为什么人怕独处?仅仅只是因为独处令人不安吗?就像莫里问的那样:
“你独处时内心平静吗?”记得曾与一位修行者作过讨论:人的物质幸福感的持久性。
这个问题就像“你幸福吗”一样,其实不只是一个你内心感知的问题,而是你内心欲求的问题。“知足常乐”、“无欲则刚”的道理谁都能说上几句,真正能落实到行动的却是不多。
《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看,这定、这静、这安都来自一个字——“止”,人要“知止”。
当人懂得“知止”时,正是最为丰富的时候,当然,这丰富指的是内在的丰富,否则人就会沦落为那个寓言《农夫与金鱼》中的老太婆。
叔本华说得更直白些:“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就会接踵而至,这种生活难免会伴随着人们的谎言和哄骗。
”看,正是这些超载的欲求使得人生的刹车常常失灵。存在主义说:“拥有即是被拥有。
”这就是凡事的一体两面,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全然忘却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因为对失灵的担心,“我要作充分准备”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借口,同时也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幌子。怎样才算充分准备?
这是我做自我分析时留给导师的第一个问题。
准备充分就能尽善尽美了吗?孔子评《韶乐》“尽善尽美矣”,评《武乐》也只是“尽美不尽善”,可见,第一名,一百分、巅峰状态从来就不是人生之常态,那么,人真正能得到的又是什么?如果你想要完善自我实现自我,那么,你要的只是“高峰体验”,而非“勇攀巅峰”。
但是,我们似乎总是搞错,拼尽全力,拼到头破血流,却拼得一头迷茫——每个攀上巅峰的人首先要面对的是下降以及由下降而引发的失落感。我们以为承诺总会兑现、梦想总能实现、每个问题最后都会得到答案、堆积的东西最终都能用上、幸福也早晚会与我们如影随形、攀登的高峰永无止境……可现实是,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攀登遭遇滑坡,承诺变成谎言,梦想破灭成灰。
没有人停下来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但如果你不冷静下来让浑水沉淀下来,你就永远看不清楚。
因为,你无法在一池污水中看清水中的自己以及水中之物。就像米奇的伤心:“我们学会了爱又怎样?
都会死去。”
是的,人难免都会死去。但,过程就是全部的意义,如果明白,“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又在**?
“道”不在别处,它正在你的心里。所以,静止是必须的,为了沉淀、为了静下心来与“道”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