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雨巷的课件模板6篇

2024-03-10 18:09:29 雨巷课件

【#实用文# #雨巷的课件模板6篇#】如果您对“雨巷的课件”感到好奇请阅读以下精心准备的资料,请认真品读本文同时也别忘将其收藏。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教案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雨巷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过程实录]:

一、分角色朗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师板书课题)

读毕,师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生①:忧愁的。

生②:哀伤的。

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一生朗读

毕,请一生评价。

生: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2、分析意象,深入赏析。

师:好,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呢?

生思考,沉默。

师启发:我带着感伤忧愁的心情独自徘徊在哪里呢?

生齐声答:雨巷(意象1,师板书)

(紧接着,师出示雨巷挂图)

师:“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生讨论,回答: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师:对,非常协调,那么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呢?

生苦思冥想,组织语言,一生表述:

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生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投向赞许的目光,师脸上洋溢着极为满意的笑容。

师:×××同学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我”(意象2,师板书)的心情。

一两分钟后。

生: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这撩人愁绪的梅雨季节里,在这阴暗狭长的巷道里,我一个人独自彷徨在雨中,孤独、冷漠、苦闷又忧愁……

生再一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意象3,板书),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引导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

师:姑娘,是怎样的姑娘呢?

生:丁香一样的姑娘。

师:为什么说丁香一样呢?

生:丁香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

师补充: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

生①: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生②:静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近。

生③:叹息般的眼光,充满忧郁的、哀伤的。

师:发挥你的想象力,姑娘为何如此感伤?

生答:也许她是为心爱的人儿离她远去而苦恼心伤,也许她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许,她是为理想受挫而苦闷彷徨。

师总结,是啊,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像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远……。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再次朗读,深入意境,读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

①生个别朗读

②师有感情朗诵

师范背朗诵,给学生极大的感染力,全场沉寂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营造的意境氛围中,稍后,生自发鼓起热烈的掌声。

三、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师: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生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生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师:说得好,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经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2、集体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问: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生略一迟疑)

师: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生顿然悟出:那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师板书)

师:对,说得好,那么姑娘呢?

生: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师板书)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毕,师:“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下课。

社会现实

[课后反思]:

《雨巷》是一篇抒情色彩浓烈的诗歌。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形象丰富且具象征意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形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最后达到认知形象意蕴的目的,用个别读、集体读、师范读、听录音等多种形式的读反复体验,深入诗的意境,造成情感上的共鸣。从初步感知、体会诗的情感基调到深入品味、强化感觉,对感觉和体验进行整理再到细节认知,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另外,置疑设问,集散有致。《雨巷》教学设计中共设置了十几个疑问。力图使学生的感觉、体验、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但这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只有三个:一是全诗有哪些形象;二是如何发现、体验形象所蕴蓄着的思想感情;三是我们是怎样解读诗歌,进而解读文学作品的。此外,运用适合文本特点的语体色彩是很重要的,《雨巷》抒情性浓烈,且调子低沉,在教学中,尽量采取诗化的语言并且始终保持符合该诗基调的情感色彩。

雨巷的课件 篇2

1教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思想。

2.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优美的音乐旋律。

3.分析“雨巷”“丁香”“油纸伞”等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象美。

4.理解“姑娘”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5.了解诗歌的的艺术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情感美。

3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主题。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诗意导入

在新诗的阵营里,戴望舒是一位别具一格的诗人。他带着晚唐温李诗派那绵密温婉的诗风走入诗坛,并将英美的浪漫主义、法国的象征主义融入诗歌,使古典与现代在诗歌里完美结合,《雨巷》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凡是读过《雨巷》的人,大多都认为它很美。《雨巷》美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寻。

活动2【活动】作者简介

戴望舒:原名戴朝安,望舒是他的笔名,源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诗人的名字就很美。

活动3【活动】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的美,首先在于它外在的韵律。你认为《雨巷》的韵律美吗?美在哪里?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雨巷》的韵律美是如何体现的呢?)

(1)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①读准字音,

②读清节奏,

③读出重音。

A.逻辑重音:主谓句中的形容词、动词谓语需重读;所有的修饰语、限制语需重读

B.特殊重音:需强调的。

④读出情感。感情基调——低沉幽怨

语气语调——低沉舒缓

(2)学生诵读,体会诗歌韵律。

(3)师生共同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雨巷》的音乐美表现为:

①音韵舒缓。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第3、6行押韵,并且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自始至终保持了一种低沉、舒缓、悠扬的音乐效果。韵脚为“ang”,悠扬舒缓,它与雨巷的悠长、春雨的绵绵交相辉映,仿佛使人听到了诗人的声声叹息,感受到了诗人那挥之不去的惆怅。

②回环复沓。A.韵脚。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反复出现,如“巷”“娘”“芳”“怅”,这样让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B.诗句。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而首节和尾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反复,可以说是诗歌内在韵律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并强化了抒情效果。C.词语的重叠:如”悠长、悠长”“哀怨、哀怨”“走近、走近”“远了、远了”。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内在的韵律拉长,增强了舒缓回环的效果,同时也强化了情感。

活动4【活动】品味诗歌的意象美

音乐美,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真正能吸引人的是《雨巷》的意象美。

1.在这首诗中出现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分别用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雨巷:悠长、寂寥、阴沉、潮湿、凄清。

丁香:美丽、忧愁、高洁、孤傲。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

(你喜欢这些意象吗,不喜欢是因为你不了解)

这几个意象给人的感觉不像《再别康桥》那样明丽,而是一种伤感甚至阴沉,它们为何有美的感觉呢?这就要我们对这些意象的作进一步的了解。

(1)雨巷

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忧郁、苦闷、怀旧。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

戴望舒的一生似乎都与“小巷”结下了不解之缘:1905年3月5日,戴望舒在杭州大塔儿巷11号诞生。他家的周围都是悠长的小巷,大塔儿巷和小塔儿巷从东向西蜿蜒,皮市巷和华光巷横贯南北。他八岁入杭州鹾(cuó)务小学读书。这所学校在他家西南方向的珠宝巷内。他14岁入杭州宗文中学,这所学校又在他家东北方向的皮市巷内。他上小学和中学,都得走过好几条长巷。戴望舒发表《雨巷》,时年22岁。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想,这位诗人对当时刚刚过去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那朝朝暮暮所走过的江南雨巷,一条又一条,一程复一程,该为他灵感的得来,意象的摄取,提供了多么厚实的生活基础。或者换言之,这便是他灵感的触发点。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

(2)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3)丁香花

①纯洁坚贞的爱情。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氷冷酒,一點兩點三點)

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

古时候,有个年轻英俊的书生赴京赶考,天色已晚,投宿在路边一家小店。店家父女二人,待人热情周到,书生十分感激,留店多住了两日。店主女儿看书生人品端正、知书达理,便心生爱慕之情;书生见姑娘容貌秀丽,又聪明能干,十分喜欢。二人月下盟誓,拜过天地,两心相倾。接着,姑娘想考考书生,提出要和书生对对子。书生应诺,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联:“氷(bing,同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

姑娘略想片刻,正要开口说出下联,店主突然来到,见两人私定终身,气愤之极,责骂女儿败坏门风,有辱祖宗。姑娘哭诉两人真心相爱,求老父成全,但店主执意不肯。姑娘性情刚烈,当即气绝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只得遵照女儿临终所嘱,将女儿安葬在后山坡上。书生悲痛欲绝,再也无法求取功名,遂留在店中陪伴老丈人,翁婿二人在悲伤中度日。

不久,后山坡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丁香树,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书生惊讶不已,每日上山看丁香,就像见到了姑娘一样。一日,书生见有一白发老翁经过,便拉住老翁,叙说自己与姑娘的坚贞爱情和姑娘临死前尚未对出的对联一事。自发老翁听了书生的话,回身看了看坟上盛开的丁香花,对书生说:“姑娘的对子答出来了。”书生急忙上前问道:“老伯何以知道姑娘答的下联?”老翁捋捋胡子,指着坟上的丁香花说:“这就是下联的对子”。书生仍不解,老翁接着说:“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你的上联“氷冷酒”,三字的偏旁依次是,“氷”为一点水,“冷”为二点水,“酒”为三点水。姑娘变成的“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万字头。前后对应,巧夺天工。书生听罢,连忙施礼拜谢:“多谢老伯指点,学生终生不忘。”老翁说:“难得姑娘对你一片痴情,千金也难买,现在她的心愿已化作美丽的丁香花,你要好生相待,让它世世代代繁花似锦,香飘万里。”话音刚落,老翁就无影无踪了。从此,书生每日挑水浇花,从不间断。丁香花开得更茂盛、更美丽了。

后人为了怀念这个纯情善良的姑娘,敬重她对爱情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从此便把丁香花视为爱情之花,而且把这幅“联姻对”叫做“生死对”,视为绝对,一直流传至今。

②美丽忧愁

代赠(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作。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愁人眼里无春色,抬头望月,新月如钩。低头近观,只见芭蕉树的蕉心还未舒展,丁香树上尽是如结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各自含愁不解。

摊破浣溪沙(一名山花子)(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丁香结在这里也是用以象征愁心。

点绛唇·素香丁香(南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这首词结合丁香素雅的香性,先用“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烘托自己性喜幽静,接着用“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进一步表明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而接下来的几句,则道出了词人在离愁别绪的重重困扰下,暗结于心头不招而来,却挥之不去的深深痛苦和幽怨。这首词中丁香的独特形象反映的也是一种痛苦和幽怨的情绪。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外形单薄细弱。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雨巷》中出现的“姑娘”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戴望舒笔下的这些意象深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是实与虚的结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因而它是美丽的。

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我”营造了朦胧凄清、沉闷孤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

活动5【活动】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意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美丽的意象往往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将其带入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戴望舒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关键在于对“丁香姑娘”的理解。

(1)描述性意象

“丁香姑娘”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对象,她美丽、纯洁,像诗人一样忧愁、彷徨。诗人苦苦等待她得出现,但她转瞬即逝。所以,此诗是一首爱情诗,抒发的是爱情失败的苦闷、彷徨。

(2)象征性意象

戴望舒的诗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常常运用象征的意象和曲折隐藏的手法,委婉地展现自己的主观心境。“丁香姑娘”很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性。“丁香姑娘”有何象征意义呢?我们结合诗歌背景来作探讨。

诗歌背景见“导学案”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这首诗写作于大革命失败之后,这时的诗人理想破灭,内心极度苦闷、彷徨。“丁香姑娘”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又是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的,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尽的惆怅。

雨巷:阴沉、寂寥、悠长,象征着白色恐怖下社会环境的沉闷压抑。

所以,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追求的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彷徨之情。

不管主题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或者是其他,《雨巷》传递出的情感是朦胧的。无论哪种主题,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是其共有的基调。

有人曾说,戴望舒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兼具朦胧与婉约之美。我想,这正是《雨巷》美丽的原因吧。

活动6【活动】作业布置

1.作练习题。

2.预习《再别康桥》

雨巷的课件 篇3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诵读,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味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并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了解现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戴望舒的人生经历,更深刻地明白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抓意象把握诗歌意境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上海世博会是热门话题,去到那里旅行社给你安排的线路,一定会有苏杭,也就是人们常提到的江南。不论你是否去过江南,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古人写江南的诗里常常会有哪些意象?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杏花、春雨、杨柳、烟雾(雨)、画船这些意象总能代表江南,因为它们总能给人一种如梦如幻,迷离纯净的感觉。?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看看诗人在他的雨巷里又装扮了那些独特的意象呢来体现他的江南情韵。

初读诗歌 整体感悟

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体验这首诗的独特的江南情韵。

标注诗歌的韵脚和你认为易读错的重点字词。?

注意整体情感基调

(听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的感受?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低沉、伤感,迷蒙清冷,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他渴盼着和一位丁香般的姑娘邂逅,梦幻般的相遇与分离,只给他留下空空的雨巷,淡淡的惆怅,冷冷的寂寥。

读的方式:自由读、选读、齐读、单独读、男女生交叉读。

评价读的情况

诵读技巧:1、注意句子的节奏与停顿

2、注意词语的轻、缓、重、长

3、注意情感的起伏变化

品读诗歌 体味意象 (抓住特点,展开联想,深刻体会意象。)

如果要分成男女生交叉读,怎样安排合适?(整体齐读分三节男女交叉)

分三层:期盼邂逅 梦幻相遇 迷离分别 (如果安排表演,给它们取个名字)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雨巷、“我”、油纸伞、丁香、姑娘、太息一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对江南雨巷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寂静、幽深、湿润,小巷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背景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2.油纸伞。这是件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和幽深寂静的江南小巷相遇,飘着寂寥的雨,整个情景平添一份冷静、凄清氛围

品诗的技巧之一: 把握意象特点,体味意境

主要意象 特点 包含情韵 雨巷 悠长、寂寥、凄清 寂寞、迷茫 油纸伞 复古、怀旧 沉静、迷蒙 丁香姑娘 哀怨、冷漠、惆怅、太息般眼光、轻盈 稍纵即逝的希望

梦幻般的愁怨

雨巷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好处。

时间: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回顾

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运动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切期盼,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奔放豪迈的自由诗体为新诗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貌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这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齐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三:新课讲解

1,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完美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修改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十分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期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2,朗读

(1)教师朗读一遍(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2)学生齐读(学生结合生活阅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并叫一学生到黑板那画出来。)

3,课文分析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一)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因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怀着渺茫期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盼什么?

(二)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漂亮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能够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漂亮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样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2),“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明确:《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派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3),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飘”字改成“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构成了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地描述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4)诗人期盼的“丁香姑娘”什么这么快就不见了?

明确:1,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2,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5)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不见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明确:不可去掉。“在雨的哀曲里”,是这个杯具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这个杯具是漂亮的“丁香姑娘”从色彩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样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不见,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情绪,不可去掉。

(6)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因为她最佳的惆怅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能够理解为诗人透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而发出叹息。

(7)试概括本诗的特点,(先分组讨论,再归纳总结)

明确:1,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完美的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2,音节和谐,节奏优雅。

全诗7节,每节6行,尽管句子有长有短,但诗句停顿却很鲜明,如:丁香一样的色彩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4,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反复的手法,回环往复,低吟轻唱,不仅仅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同时也美化了声律。

拓展研究

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

明确:观点一:此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表达“诗人对革命失败的苦闷与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诗歌,它就是一首情诗,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就应是实指,绝不是“理想的象征”,诗人此时已22岁,为感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

观点二:这位姑娘既实又虚。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根本说不出来。这时“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诗中的两个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对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读,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对这首诗偶了新的熟悉。

五,作业设计

以“丁香”“雨巷”等为意象,写一篇关于江南小巷的短文,要求文采丰富,不少于300字。

六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期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1,姑娘有丁香一样的色彩,芬芳,忧愁

2,姑娘梦幻般的出现,带着太息般的眼光

3,姑娘梦幻般的飘逝,走进雨巷

期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巷的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雨巷》是语文必修二现代诗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和鉴赏,感悟诗情诗意,认识现代诗歌的特点。 《雨巷》是一首象征诗,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失败的现实脱节的悲剧感,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将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诗中描写的一切,悠长寂寥的雨巷,彳亍的丁香姑娘都可在现实中找到其象征意义。

(二)重难点

1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而后一点也是本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能力目标:1培养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关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课时安排及教具使用及课前准备

《雨巷》课时安排为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前准备: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自主质疑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

(二)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贯穿始终,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等。

(三)学习方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特引导学生采用如下学习方法:

1诵读表演法: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和表演中理解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读诗品诗的悟性及能力,以完成重点一为目标。

2质疑感悟交流法:继续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要求,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以完成重难点二为目标。

(四)设计说明

授课计划设计的出发点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重视讨论、交流和合作,重视探究问题的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1

复习引入同学们,今天现代诗歌的学习就要落下帷幕了,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大气,风流才子徐志摩的潇洒飘逸,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对多难的祖国面对多难的父老乡亲诗人闻一多艾青所发出的痛苦呼喊,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惆怅

(二)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之一:参读------------------4分

(三)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之二:美读------------------15分

1齐读---------初步自我体悟诗境--------1

2听配乐朗诵-------3

3由朗诵-------3

4给画配诗朗诵-------3

5表演现场版《雨巷》 --------5

(四)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之三:议读-------22分

(五)总结:象征诗-------3分

写作练习:

请仿照象征诗《墙角的花》,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墙角的花

墙角的花,

当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雨巷的课件 篇6

一、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黎平四中学生缺乏自觉性,没有良好学习习惯,这些学生智力不差,关键在于情商,在于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让他们从中领会到学习的快乐及成就,他们将能够投入到课堂中。

二、教材分析

《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高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用诗歌的美感染熏陶他们,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雨巷有着极其浓重的象征意义,人生处处有“雨巷”,诗人在黑暗孤独中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寻找人生出路,让青春之树结出灿烂饱满的果实。此外,《雨巷》这篇课文抽象,只有将学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辅导书疏通文章,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感知文章内容。品味重点语句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内涵,把握作者感情。

过程与方法互助合作,通过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了解自由诗的特点。通过自主思考探讨交流,了解诗人创作风格,品味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表达技巧,领悟作者感情。生动讲解分析归纳,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在孤独迷茫中收放自如的宽远情怀。

四、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本文,重在指导学生感悟文中内涵,培养语文能力,既学会又会学,领会文章内容,情感,写作技巧,掌握诗歌鉴赏方法。这篇课文抽象,难点较多,是探究性学习的好材料,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有步骤地进行探究。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2、运用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导入法,点拨法等技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发散思维的良好习惯,构建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课堂。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理解。

3、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局部性疑难问题,体会作者感情。

4、运用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把课堂带入学习的气氛中,尤其是本诗歌的情境中,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看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作者戴望舒的告白词)从这句话大家可以看出诗人对爱情有着浪漫而美好的追求,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以联想诗人对生活的向往是何其唯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戴望舒的《雨巷》,一起感受他的多样情怀。

2、检查预习情况。

一抽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生词含义,扫清阅读障碍。

二提问学生“本文用了哪些意象?”(问答,点拨,讲解)

明确:雨巷,油纸伞,哀曲,篱墙,丁香姑娘,我,大息般的眼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共同探讨,抽代表回答)

带着问题“全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何特点?”朗读。

4、深入文章的准备(师生共同完成)

一与文章相关的知识

(一)作者

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二)写作背景介绍

1927年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

(三)文学常识

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施蛰存。他们提倡“纯然的现代诗”,追求诗歌的散文美,内涵丰富。

5、精读,鉴赏课文,突破重难点。(学生齐读,自由思考,老师点拨讲解)。

a、第一节“独自”写出“我”的孤独寂寞。“悠长”“寂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孤独的。“我”,寂寥的“雨巷”,都凄清迷茫,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雨巷”的泥泞阴暗,没有阳光与温暖,正是沉闷窒息的黑暗现实写照。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希望,理想与一切美好的事物。

b、第三节丁香姑娘是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的渺茫憧憬。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颜色”“芬芳”“忧愁”,由实到虚,切合诗的意境。

c、“我期待的姑娘和我一样彷徨而又迷茫。”这说明丁香姑娘和作者在某个层面上相契合,她象征着作者某一方面的性格特质。

6、小结

彷徨,寻找,期待----遇见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消失,继续彷徨,寻找,期待。

7、作业布置

掌握生字词,思考诗人为什么使用丁香这个意象?

六、教学反思

“学生能做的我不做,学生思考不及的点拨引导,重难点一起探究。”我在狠抓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及勤于思考习惯。本堂课整体性良好,目的明确,逻辑严密,重难点突出。学生表现积极得益于课堂设计灵活科学,紧扣新课标,让学生成为主人,会思考,愿思考,勇于思考。

缺点在于时间分配欠妥,学生归纳能力有待提高,能抓住关键点,却不能完整组织语言。

推荐阅读

上一篇:讲担当演讲稿必备 下一篇:129运动的演讲稿锦集15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