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1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最近很火的一部剧《人民的名义》,不仅剧情跌宕起伏,更是集聚了很多的老戏骨,吴刚,张丰毅,凯丽,许亚军等等,过足戏瘾的同时也让我们这些观众们大饱眼福了。
提起许亚军,他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老演员,前不久刚刚看了他和闫妮共同出演的《太太万岁》,应该说许亚军无论长相还是演技都算是一个不错的好演员了,这次他也参演了《人民的名义》,也让我们有了刮目相看他的另一面,一个很能拍马溜须,骨子里就透着深深的算计的一个官场达人。
从第一集看到现在的二十来集,再加上网上的众多剧透,其实对于许亚军扮演的祁同伟已经有一些浅浅的了解,悲剧型人物,最后的结局也甚是悲惨。
人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开始的时候我还觉得祁同伟的夫人梁璐略有些可怜,嫁了祁同伟这样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根本就不爱她的男人,做了一辈子鸵鸟,人生的幸福感于她没有任何意义,可当一切真相慢慢的拉开帷幕时,我顿悟了,她现在的一切恶果原来都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
当年梁璐爱上了自己的老师,后来怀了孕,结果人家不顾她怀了孩子竟然远走高飞出国了,丢下她孤零零一个人,她为了报复打掉了孩子,结果造成***流产,以至于后来她和祁同伟连一个孩子都没有,所以说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是在报复别人,其实往往报复的根源是自己,所以放下是一切恶行最好的结果,但是那时候的梁璐领悟不到这一点,她满心只有报复,用一个小生命来报复还不够,还要搭上一个风华正茂的有志好青年―――祁同伟。
祁同伟那时候不仅是比梁璐小了十岁,更甚是他已经有心爱的人―――陈海的姐姐陈阳,可是梁璐为了一已私利,硬是让她做省委书记的爹依仗着权势把这一对恋人分开了,一个分配去了北京,一个分配回原籍的一个很小的司法所,祁同伟为了前途,违心的追了梁璐,在汉东大学的操场上跪了一天,终于追到了那个可以改变他一生的女人。
这个女人真的是改变了他的一生,职场也罢,爱情也罢,统统有了质的改变,其实这一变也改变了梁璐的一生。
自作孽不可活,已过半百的梁璐终于醒悟了,如果当初自己不心怀报复,没有做那么多下作的事,后来的她也许也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其实善恶都有报,只是时候未到而已。
而祁同伟虽然是梁璐报复的牺牲品,虽然有些可悲,可怜,但是他确实无法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
当初他被打回原籍,分配到一个很小的司法所,对于他这个学生会主席是有些不得志,有些窝囊,但是他有没有想过“穷则独善其身”的道理,我们都是平头老百姓,没有背景,没有后台,不得志的人很多,难道我们都要不择手段的去争取一个好的未来吗,作为一个男人,为什么不自己努一把力,自己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呢。是,如果靠着自己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会很慢很慢,甚至有可能都爬不上去,但是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有付出总会有回报,即使没有,在你付出的过程中也会是美好的,流过汗,流过泪方可知道幸福的来之不易,才会珍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祁同伟没有修好自己,更没有整顿好家庭,他又怎么会做好他的公安厅长,而平定天下呢,古代的美德美言无论到了什么时代都是有道理的。
祁同伟既不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更不能做到达则兼济天下,身为公安厅厅长的他被各种**腐蚀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一样也没有做到,可悲可叹,正应了《红楼梦》里王熙凤的结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人哪,还是应该厚道一些。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2
近日,热播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因为“打虎”的巨大力度,获得了群众好评,充分体现了人民对反腐良好政治生态的期待。
相信追了这部剧的人,都会对电视刚开始出现的国家某部委项目处长赵德汉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赵德汉作案时,他清楚地记得他**的数额是二亿三千九百万九百五十四元。他家的冰箱、床上、墙上都是钱,但是他拥有了这么多钱之后,没有去吃山珍海味,而是在家吃着炸酱面,没有回乡盖别墅洋楼,而是依旧给自己农村的老母亲依旧寄300元的生活费,面对**来的巨额财产,赵德汉没敢花一分钱,每天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当犯罪事实不容辩解,证据确凿之时,赵德汉竟然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这样的话。
一个农民的儿子为这个职位努力工作并不容易,但他最终没能经受住金钱的考验,这让人心碎。
除此之外《人民的名义》中还有众多腐败案例,这些**放松了思想的改造,导致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扭曲,从“不拘小节”一步步变为巨贪,都是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权力成为私欲的工具,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警示深刻。这启示我们:时刻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我们党员干部是是党的执政根基,我认为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反腐斗士的浩然正气,自觉抵制各种**,保持对权力的敬畏,不忘初心,在平凡中坚守信念。二是知足常乐,珍惜拥有,坚守廉政底线,把握好人生的尺度,要守得住繁华,耐得住寂寞,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三是在工作中心怀感恩,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正能量。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3
52集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以检察院反贪局长侯亮平查处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为线索,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一一六”事件为辅线,讲述了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腐败案件,抽丝剥茧,深入虎穴与位高权重的**“老虎”斗智斗勇,最终将犯罪分子一网打尽,为民除害的故事。作为一名基层的市场监管局监察室干部,我认为《人民的名义》绝不仅仅是一部反腐**,还应该是广义的政治**,是对中国目前政治生态的写照,在许多细节方面,应该说现实生活比**更精彩。对市场监管一线的行政执法工作应该有很好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履行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职责。市场监管执法工作直接跟市场经营户打交道,特别是担负着市场准入和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的市场监管工作执法人员,如果手中的权利使用不当,或者用来以权谋私,像**赵德汉那样“收钱”办事,“请吃”办事,就有可能滑入腐败犯罪的泥潭,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有我们的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手中掌握着人民给予的权利,如果不努力工作,恪尽职守,认为干工作是多做多错,错要担责,甚至认为已经到了提拔无望的年龄,干脆就像影片中的光明区区长孙连城那样,得过且过,不考虑为老百姓办实事,而是“看星星”,懒政怠政,同样会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这些都是市场监管中的不存在和零容忍。都是腐败现象和“四风”在市场监管工作中的具体表现。那么,作为市场监督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发扬正能量,始终站在反腐败第一线,自觉为人民服务,树立市场监督执法人员的良好形象?
我认为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人民的名义》这部警示教育片,我们要善于学***用反腐倡廉的正面激励和反面剖析教育,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干部,要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钻研工作业务,用政策法规约束自己,规范市场行为。
用道德规范衡量自己,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吾日三省吾已”,查找差距与不足,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只有在思想上筑牢信念大厦的根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纪律约束,才能抵御住社会上的各种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使我们的工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市场监管和反腐倡廉“两个安全”。其次要慎重利用权力,服务百姓遵章办事。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知道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所以要为党办事,为人民谋利益。要继续加强作风建设,始终牢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政为德常育、贪欲常思、自律常怀。只有这样,才能站得住金钱的力量,才能保持共产党员和公务员的真实素质,才能真正做到勤政廉洁。
三要加强自律意识的培养,树立义气。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拒腐防变,加强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在市场监管的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过多的**和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思想的滑坡、意识的错位和行为的脱轨。
轻者蒙人生污迹之羞,重者受身败名裂之辱,害人害己,悔之莫及,教训深刻。要拒绝腐败,抵御腐败,唯有加强自律,管住自己和家人。只有坚持自尊、自警、自省、自立更生,树立正气,保持共产党员的本性,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要注重反腐倡廉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市场监管工作任重道远。反腐倡廉工作任重道远。作风建设始终在路上。首先,要明确党委的主要职责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责任。
平时在工作中要注重“痕迹”管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之间要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原则,日常工作中要经常扯袖子,出出汗,红红脸,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与干部职工开展心连心活动,要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教育工作的持久性,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实效性,防患于未然。以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不能为”和“不敢为”的防范机制。
“为”了就要被追责,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重代价。要充分利用我们的“省级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培养廉洁为荣、腐败为耻的风气和氛围,形成“不愿为”的自律机制。纪委要严肃查处工作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在干部职工中形成“不敢为”的惩戒机制。
《人民的名义》**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市场监管工作中,要认真吸取深刻的历史教训,远离社会上的各种**和陷阱,牢记前车之鉴,筑牢拒腐防变的围墙,以积极的工作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市场监管工作,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发展的理念,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健康生活安全,树立我们良好的市场监管形象,做出我们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优秀的课件,意义不够,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4
《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自播出以来,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它不仅是一部高收视率的电视剧,更是一部反映现实、引人深思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对于正义的坚守,对于腐败的痛恨,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度挖掘。
这部剧的主题非常鲜明,那就是反腐。通过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以及一众正面角色的共同努力,成功破获了一系列贪腐案件,揭示了官场腐败、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以及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这种主题的设定,无疑是对现实生活中的腐败现象的有力批判,同时也传达出对于正义的追求和坚守。
这部剧的情感表达非常真实。剧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他们有的正直不阿,有的圆滑世故,有的心怀鬼胎,有的忠诚可靠。他们的行为、言语、思想,都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人物。观众可以看到,这些角色在面对权力的诱惑、金钱的腐蚀时,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底线,或者如何一步步堕入深渊的。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使得观众可以深入地理解剧中角色的心路历程,从而引发更深的思考。
这部剧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和情感体验非常丰富。它既是对现实生活中的腐败现象的批判,也是对正义的坚守和追求;它既是对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的探讨,也是对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呼唤。这种信息和情感的传达,无疑会对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他们思考现实问题、坚守正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5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作,如同一面照见现实官场的镜子,将那些深藏于权力背后的面孔一一揭示。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官场的贪腐、权力的较量以及人性的挣扎。
深入剧中的每个角色,我们能感受到导演与编剧对于人物的精心塑造。侯亮平,这位正义的检察官,是整部剧的核心人物。他深入各阶层,与位高权重的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遗余力消除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苍蝇老鼠。他的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决策,都彰显出对于正义的坚守与执着。
剧中所展现的并不仅仅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更多的,是对于欲望和失控的人性剖析。当权力与欲望交织在一起,往往是最考验一个人道德底线的时候。剧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角色,让我们看到人性的脆弱与复杂。那些看似风光无限的官员,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贪婪与恐惧。
这部剧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和情感体验是深刻的。它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正义,什么是应该坚守的原则。在权力与利益面前,我们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欲望所驱使?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不让“人民的名义”成为一句空话?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它不仅揭示了现实的黑暗面,更给予了我们对于正义和人性的重新认识。希望每一位观众在观看后都能有所思考,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6
近日,《人民的名义》在荧幕上热播,片中“陈岩石”角色尤其让人侧目。影片中的陈岩石是一位已经退休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他的一生极其富有传奇色彩:16岁时为了能扛炸药包冲锋,他虚报了2岁“火线入党”;退休后,他卖掉分配得到的住所,把几百万元全部捐给了公益事业,自己则搬到了敬老院居住。
其实,陈岩并不是一个虚拟的角色。他是无数革命老前辈和老同志的缩影。战争年代,先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倒在了冲锋陷阵的路上;新中国成立以后,老党员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当中,以“钉钉子”精神扎根在了干事创业的第一线,用强烈的大局意识谱写了一曲忠诚的赞歌。
共产党人看《人民的名义》,不能只当“看客”,要有代入感和使命感,将影片中的人物当做一面镜子,认真对照检查自身的不足。陈岩石等一众老同志怀揣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在大局面前不谈条件、不讲价钱,用一腔赤诚诠释了大局意识的真正内涵。反观当下,我们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滑坡严重,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认识不足,眼前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扛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比之老前辈们着实让人汗颜。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前,“全面小康”战略已进入了攻坚阶段,中华民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梦想即将实现,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持续深化“四种意识”,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践行政治诺言、实现个人理想信仰结合起来,以坚定的大局意识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7.04.10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7
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将于今晚在湖南卫视**档开播。昨日,该剧在清华大学举行开演仪式。编剧周梅森、导演李路,主演陆毅、张丰毅、许亚军、吴刚、赵子琪等齐聚现场助阵开演。回忆起从准备到拍摄的艰辛,周梅森和李路依然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李路坦言,真的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他打算今后出个相关的报告文学。
《人民的名义》围绕一场工厂拆迁案展开,聚焦利益之下的百态人性。“空降”的反贪局局长侯亮平(陆毅饰)正在陷入一场网系庞大的贪腐案中,在团团迷局里,检察官们层层剥笋,悬念环环相扣。而整部剧中不仅有匪夷所思的迷案,也有明枪暗箭,以及难以捉摸的人心。
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推进,反面内容让真相慢慢浮出水面,人性的多面展现也层出不穷。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人物个性十足。有让人又爱又恨的李达康,有摸不清真心的高育良,也有一个欢乐接地气郑胜利,带着大长串网络流行语显现了年轻一代的朝气与小心思。无疑,近40名老中青实力演员的聚集,在《人民的名义》碰撞出来的火花不容小觑。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你听说过《人民的名义》吗?”这是句虚拟的问话,但却颇为贴合近几日不少社交场合人们的讨论。日前,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短短几集就让很多人成了这部剧的“自来水”———各种场合都有人在自发推广和“安利”。
一部由最高检影视中心参与出品、“没有流量明星,不是仙侠古偶”、“从名字到内容都正得不得了”的正剧,却凭借紧凑、真实的剧情一开播就表现不俗。豆瓣评分9.1,很多国产剧对此恐怕可望不可即。
社会在发展,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这是此前不少抗日神剧、玄幻戏说虽然收视业绩好像也不错却同时饱受诟病的大背景。反腐题材吸引人,又有40多位老戏骨同台飙戏,这还不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受到追捧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公众可能感兴趣的是,在目前披露的情节中,有多少**腐败的细节和国家反腐的过程被详细呈现和描绘,符合实际。
甚至说,已经有人在热衷将已落马**与剧中人物对号比较,比如“小官巨贪”家里的钞票墙,以及那些被烧坏的点钞机。
中共十八大至今,不断加码的反腐力度得到民众的认可。在对“反腐没有休止符”这句话从一开始的些许疑惑到内心确信的同时,人们对已查处重大案件和落马**的知情需求,已经从简讯式案情通报向特别想知道更多细节发展。这也是此前中纪委反腐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上述专题片的影像资料中获得海量传播的多是一些落马**的出镜片段。
公众对反腐进程的关心,除了**“被带走”消息传出后的街谈巷议,自然也投射到对反腐题材剧集、专题片的围观热情上。
“人民的名义”,这么正的标题在作者周梅森看来,代表了“两种含义”:一种是坚实的信仰,另一种则是以“人民”为矫饰去谋取私利。后者是当今许多腐败越权者的生存逻辑和土壤。他们以人民的名义侵犯人民的权益,以法治的名义践踏法治精神,这也是在制度化反腐的最终需要中必须持不可调和态度的对手。
腐败侵蚀公共利益,反腐呼应公众呼声。观众对一部反腐剧集的追捧,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人们对具体反腐过程的好奇心,诸如检察机关办案程序细节到底是怎样的,可能还有个案化的腐败**的堕落程度是否真的如传言般糜烂?对相关信息的严重关切,是人们对公共利益、尤其是公民切身利益被腐败现象所伤的真实反映。
正如《人民**》对反腐剧热播所诠释的,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内幕”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公众对反腐话题的热议,不仅在于求新,更在于公众对腐败这一社会痼疾的憎恶和对反腐进程的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反腐进度,**披露的**腐败细节,反腐剧集(以及作为蓝本的官场文学作品)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更细节、更生动、更直观的呈现。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生活探索的广度和深度。
是否“接地气”是一种常见的评价标准,所谓“接地气”其实就是用读者、观众的切身体会、现实感受来对文学、影视作品做衡量。由最高检参与出品的反腐剧集与现实的反腐进程之间有怎样的参考、映照关系,具体的反腐案件的程序、节奏是否如影视剧呈现的一样节奏紧凑、波诡云谲。艺术毕竟是艺术,但公众对艺术的关注往往**于对现实的渴望和对反腐的热切期待。
正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段对白所言,“从检察的角度来说,应该按照司法程序办。”一句话道出反腐的根本依凭,也让人明白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核心,在于深入权力执掌者之心,依法治国的核心也在于依法治权。反腐的过程是在摸索一条制度化约束权力的路,反腐剧热播是好事,从公众对《人民的名义》的追捧中可以看到民心向背,看到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