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优选九篇#】教案课件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资料,因此教师需要花心思来编写教案课件。为了确保教案课件的质量,避免遗漏重要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教案课件: 1.经典教案课件:这些教案课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推荐,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是编写教案课件的良好范例。 2.优秀教师分享:许多优秀的教师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教案课件,他们的教案课件经过多次实践和调整,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对编写教案课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教学资源网站:现在有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站,可以提供各类教案课件的下载和参考,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网站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实用的教案模板。 这份特别的"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课件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源,希望它能激发您的兴趣,并为您编写教案课件提供宝贵的帮助!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1
目标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联想与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
3、体会诗人的内心感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中联想与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
在黑板上画一行点,要由大到小。问学生:“看到这些点,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你们的想象很丰富。看来,你们已经具备了做诗人一个条件。浪漫的诗人往往会借助种.种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诗人郭沫若写得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板书课题和作者)
2、作者简介。
先让学生说,然后老师补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县人,我国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
2、点一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点评,从而明确重音、停顿以及字的读音。
3、学生齐读。
4、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天上的街市有什么?(听读完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物品——珍奇(物) 天河——牛郎织女(人)
(1)你觉得是人所描写的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那里的人生活得怎样?(学生回答,老师引导、补充,最后明确:天上的街市是美丽的,人们的生活是自由的、富有的、幸福的。)
(2)你知道牛郎织女的传说吗?(让学生讲传说中的故事,学生讲不到的地方老师补充)
(3)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动?(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天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如果学生需要,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____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诗人陷入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个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这首《天上的街市》。
(4)品读诗 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处理好抑扬顿挫的节奏,努力读出自己的理解,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请同学们忘情的放声朗读这首诗。(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点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再让学生朗读,如果有必要,老师可范读)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你觉得这三节中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先学生自己找,在书上勾画、批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进行集体赏析)(启发学生用换词去词的方法体会这个词在这里的特殊含义或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赏析以下几个词:
①用“陈列”修饰“一些物品”,表明店铺中物品相当多,摆布很得当;
②用“世上没有”修饰“珍奇”突出了珍贵奇异物品世上绝无。
③这里诗人连用几个“定然”,似表达一种绝对肯定的语气,而其实是他在不断地想要说服自己天上的街市是存在的,他希望是这样的,但残酷的现实又使他难以相信,于是他只能靠喋喋不休的反复强调来证明。而这证明恰恰暴露了诗人内心的不坚定。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不满情绪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浅浅的”“不甚”“来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 表现出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温馨。)
3、朗读这一节,指导学生读出看到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喜悦心情。
1、联想 诗人由无数的街灯到无数的明星,明星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一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似事物的过程,叫做联想。
2、诗人又由明星想到美丽的天上的街市,天上的街市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这一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存在的新形象的过程,叫做想象。 四、拓展延伸 艾青曾经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联想和想象训练: (课后第二题: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 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 牵牛花开放了,??
2. 笼中的小鹦鹉,??
3. 月光照在地上,??
4.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2
五年级科学教科版教案:从自然到科技
作为一门学科,科学的接受和理解对于每个孩子的自主成长和日常生活都有着怎样的影响?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将科学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孩子的认知、思维、和实践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第一单元:关注身边的物质与变化
使用教材上对于五种物质状态的描述,老师在教学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水的沸腾,溶解等物质状态的可逆变化,可以让孩子们更加形象的理解物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原理。
第二单元:学会观察动植物
在学习观察动植物方面,教材上提供的是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特征,老师值得介绍和引导孩子们进行实地的观察,比如亲自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或者在自然中寻找和观察常见昆虫和鸟,引导孩子将物理和生理现象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观察和应用相结合。
第三单元:分析和探究光的特性
通过光路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反射的原理以及衍射现象等。教学也要注意结合实际和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让孩子们投身到生活中去感受科学的深刻意义,例如在夜间行车时,驾驶员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视线,会开启电车灯等科学应用。
第四单元:发现与利用声音
学习声音的原理和特性,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创作的扩音器了解声音的共振原理。可供选择的实验,例如创作笛子的基本原理性实验、利用橡皮球制作的“哨子”等等,都可以让孩子们自己从头开始进行实践,深刻认识声音传播和共振的规律并从中得到科学技巧和体验。
从自然到科技,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理念。而五年级科学教科版教案也充分贯彻了这个思想,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科学实践教学,将现象、问题、理论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世界的表象和科学的本质,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而教科版的教材因为其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生活,更容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超越理论的盲目追求,培养实践思维,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3
以下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五年级科学课本-1.5浮力-教材版(五年级科学卷2浮力课件教材版),供大家品尝。
《浮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科学》五年级第二册课件5个单位。
课本分析 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探索了物体的材质、重量、体积对起伏的影响,感受水中的物体具有浮力。从这节课开始,学生们专注于浮力,研究漂浮和下沉物体的秘密。本课共有四项活动,分别是感受浮力、测量泡沫块的浮力、测量不同尺寸泡沫块的浮力、解释漂浮的原因。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物体在水中的浮力与浸入水中的物体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物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学习情况分析 在五年级上册“力与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一定的“浮力”生活体验。本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帮助学生修正和提高对“浮力”的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漂浮物受水中浮力的影响。我们可以感觉到浮力的存在,我们可以用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2.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它所受的浮力就越大。
3.当水中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和方法:
1.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块在水中的浮力。
2. 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来解释物体在水中的起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改进方法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了解数据在分析和解释现象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所有漂浮物都会受到水中浮力的影响。我们可以感觉到浮力的存在,我们可以用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来解释物体在水中的起伏。
教学准备组实验一:烧杯1个,泡沫块1个。
小组实验2:一个弹簧秤、一个大泡沫块、一个底部有一个小滑轮的烧杯、一根细铁丝和一张记录纸。
分组实验3:在实验2材料的基础上,加入两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块,记录片材。
学生五人一组,一共五组。
教学过程 1. 题目介绍 让学生欣赏图片,问为什么氢气球和摩托艇可以漂浮在空中,为什么天鹅和轮船可以漂浮在水中?根据学生对黑板题目的回答:浮力。
谈话:浮力怎么这么神奇?在本课中,我们将一起学习浮力。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出发,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享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从生活走向科学。 】 二、感受浮力 1、在水面上放一块发泡胶块,用手按入水中,手感觉如何?做实验前的问题:你认为我们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中的每个学生轮流做实验,然后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浮力的存在,明确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下沉时感觉浮力增加,观察浮力的方向水面同时上升。 】 2. 浮力的描述性定义:当你将泡沫块压入水中时,你会感觉到水对船和泡沫块有向上的力。我们称这种力为水浮力。
3. 屏幕显示教科书第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解释图表的含义。 (当泡沫块还漂浮在水面上时,它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受到的重力,方向相反。)
三、测量泡沫块的浮力1 . 讨论如何测量浮力:当你将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所经历的浮力会发生变化吗?它有多大?我们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浸没在水中的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吗?你想自己试试吗?学生讨论:如何测量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浮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问题法,学生可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科学原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2.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示范标准化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事项。尤其要明确浮力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原理。
3.学生测量泡沫块浸入水中的浮力,按照课本要求测量三个条件,并将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水量)记录在桌子。团队成员应该一起工作。
学生实验,教师参观。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实验,体验正确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泡沫块在水中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一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整体浸入水中在水里。牛)
要排出的水量(毫升)
【设计意图:由于泡沫块很轻,学生无法测量它的重力,所以告诉学生它的重力是牛顿。 ] 4. 投影表格,仔细分析数据,让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板书)浸入水中的物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设计意图:创造一个类似于科研的场景,让学生充分动用手脑嘴,在全员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方法;
逐渐形成善于提问、乐于探索、求知求知的心理倾向;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四、测量不同尺寸泡沫块的浮力 1、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同样的泡沫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如果不同大小的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所经历的浮力是否也符合刚刚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再做一个实验。第 1 组和第 2 组测量小泡沫块的浮力,第 3、4 和 5 组测量中等泡沫块的浮力。
提问时要注意什么? 2. 学生参照上一实验的测量方法,每组独立完成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要求的位置。
在竞争情况下进行实验,看看哪一组跑得最快并产生最准确的数据。
学生实验,教师参观。
不同尺寸泡沫块遇水浮力记录表小泡沫块和大泡沫块(公牛)中泡沫块的重量
拉力(公牛)
浮力大小(牛)
排水量(毫升)
【设计意图:直接告诉学生泡沫的重力堵塞。 ] 3. 整合表格、投影数据、分析数据,与学生充分交流后,发现实验结果也符合刚刚得出的结论:物体浸入的体积越大,水,它受到的浮力越大。
把两个实验的表格放在一起,问:你认为泡沫块在水中的浮力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注重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5.解释浮动的原因。谈话:请用今天的学生的知识来思考一个问题。 (教师示范)将泡沫块压入水中放开,为什么会浮起来?同学们交流后得出结论,此时浮力大于重力。
问:发泡胶块浮到水面后,为什么不再向上漂浮?同学们交流,得出了此时浮力等于重力的结论。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当水中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会浮起来,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力相等到重力”。 】 6. 总结与延伸 1. 你从这门课的学习中收获了什么? 2.播放潜艇视频。
谈话: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以后你们也会像我们的科学家一样,发明更多的东西,为保卫祖国、造福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设计意图:从科学知识的体验和学习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保卫祖国,造福人类。 ]板书设计 5.浮力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教学反思《浮力》是该教材五年级科学教材第二册单元“沉浮”的第五课。本课内容主要是感受浮力,测量泡沫块的浮力,测量不同尺寸泡沫块的浮力,解释漂浮的原因。
比赛课上,由于准备时间不够,全班出现很多问题,学生在实验中犯了很多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意事项不了解;
2.排水量,学生无法从烧杯中读取数据;
3. 一节课完成三个实验。时间很紧;
4. 做实验时,小插曲不断出现:有时学生打不动泡沫块,有的学生把线拉断,学生不知道如何配合等等。
在视频课的后期,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去挖掘课本。同时,在我校业务总监和王荣老师的指导下,我对这门课有了新的认识,中途会去试一试。三次,每次我都有不同的认识。视频课的效果要好很多,教学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反思如下:
1.设计的教学思路适合学生,符合新课改理念。
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开始,由浅入深,学生对浮力的理解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建构新的知识。
第二,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体验科学研究。
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和教师的分工不同。在这堂课上,我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第三,发挥团队合作优势,促进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让所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掌握学习内容。本班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协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推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
第四,加强表达与交流,理解科学认识的意义。
表达和交流在科学研究领域非常重要。在这堂课上,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汇报和交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尤其是在分析实验数据的时候,我让每个小组讨论和研究。然后汇报最后的结论,同时在各组之间交换意见和交换意见。
本课程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
1. 测量浮力的装置提前放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猜出如何测量浮力。看到这个装置的浮力,所以问“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泡在水中的泡沫块的浮力”,学生的思维是有限的。
2. 泡沫块的重力很难测量。我准备的泡沫块很轻,用1N的弹簧秤无法测量。我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如果条件允许,我认为这里可以用木块代替泡沫塑料块,这样可以很好地衡量它的重力。
3. 测量排水量时,数据不准确。学生主要是估计的,这里需要改进。我准备的烧杯是一升,旁边的刻度是100毫升,需要测量的小发泡胶块的体积只有10毫升。这里可以用白纸细化刻度,然后贴在烧杯上,方便学生阅读。
科学教育版 5 年级科学课程计划完成
5 年级科学课 2 - 橡皮泥在水中的起伏 5-教科书版
5 年级科学 2第 2 卷教案 - 漂浮在水中的橡皮泥 6 - 教科书版
五年级科学教案 - 漂浮在液体中的土豆 1 - 教科书版 五年级科学教案 2 - 土豆在液体中的起伏 18-教育版本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4
2、认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学会保护蜻蜓。
学习过程: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词都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帮对互相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快。
2、同学们把生词都会读了,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检查读。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老师一会儿检查。
(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
(4)、小组间解疑。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在精读时解决。
4、精读感悟,感情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6、7、8、9、10自然段,思考蜻蜓是怎样的蜻蜓?读后谈一谈,随即指导朗读,对蜻蜓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课后第四题。(1)、分自然段读课文。(找5个同学读)师在读中随机指导,读到位。
(2)、全体练习读。每个同学都像刚才老师指导那些同学一样练习读一读。看哪组读得最认真
7、指导课后第四题,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三、分配下节课展示任务。
1、组搜集有关蜻蜓的资料。
2、组搜集有关动物与人之间感人的故事。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缄、霹、雳”3个生字,理解缄默、霹雳、铁树开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星火可以燎原,水滴可以穿石,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一担爆发,就会有很大的震撼力。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来感受《一句话》的威力。
这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散文诗,对于闻一多先生大家了解多少?
1925年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回来,当他踏上祖国的土地时,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他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想改变中国的命运,他也坚信:中国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这首散文诗就是闻一多先生心灵的独白。
二、扫清阅读障碍。
让我们走近这篇散文诗吧!
1、初读诗歌,找出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字词。
2、汇报。
学习“ 缄默”:找一名学困生领读、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造句、找近义词……
学习多音字:着zhe(看着) zhuó(着色、 着手) zhāo(高着 花着) zháo(着火 着急)
三、把课文读流利。
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流利。
2、指名读。
3、范读。——请同学们注意划分断句、重读、声调。
4、和同桌练读,互相指正。
5、师生对读。
6、男女生比赛读。
四、品读诗歌。
2、抓住重点次默读诗歌第一节。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并写下批注。读不懂的就做以下记号。
3、汇报并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祸——封建军阀统治十分黑暗,百姓不敢发表言论,说错了话就会引来祸患。
火山的缄默——人民群众沉默了千百年,他们饱受欺压和凌辱,一旦爆发,就将显示无比巨大的震慑力。
青天里一个霹雳——民众反抗声势浩大。
发抖、伸舌头、顿脚——恐慌、畏惧。
5引读:
百姓沉默了五千年了,他们受压迫五千年了,今天他们终于爆发了,他们擂起了反抗的战鼓,如青天里的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从此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了,看,山坡上胜利的红旗迎风飘扬;听,远处吹响了胜利的号角 ,青天里想起了一个霹雳——咱们的中国!
这说明你已经融入了是个当中,你已经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主义所感染,假如你就是作者,你会怎样朗读这首诗歌呢?
6角色读。
7汇报读。你的朗读感染了我,相信也感染了大家。
同学们,当我倘佯的闻一多的这篇作品中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的灵魂受到了洗礼,那么能说一下你们的收获吗?
就让我们带着对先烈的缅怀,对祖**亲深深的祝福,一起朗诵这首诗歌吧!
整体朗诵诗歌,再次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6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时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言条件;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重点:能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
教学难点:会提出种子发芽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导学生阅读P1上的文字。2.谈话引入。
师:“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
二、探究内容: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
2)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板书: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3)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板书: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
2.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
1)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 2)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
3)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 3.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1)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2)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计划。教学难点:修改实验计划。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每盒两格),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发表一下?”
二、探究内容:1.交流实验计划。
①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②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③ 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④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2.配备实验装置。
① 认识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
② 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 准备实验盒;
? 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 ? 往纸巾上滴水;
? 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3.猜测实验结果。
① 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归纳成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
② 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③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① 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② 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准备:
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
二、探究内容:
1.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1)汇集各组数据。
(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
(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2.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
(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3)“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3.扩展与思考。
(1)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秋冬季的生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2.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教学重点: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
教学难点:会做资料收集,明确观察对象。教学准备: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春天,蝴蝶的卵变成了小毛虫,小树长出了嫩叶,嫩叶正好是小毛虫的食物。到了夏天,小树变了,小树开了花,小毛虫长成了蝴蝶。小毛虫、小树随春、夏季节的变化发生着变化。”
问:(1)一年中气候怎样变。
(2)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小毛虫从哪里来?(3)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4)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
二、探究内容:
1.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1)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
(2)冬天呢?蝴蝶怎样过冬?小树怎样过冬?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3)别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
师:“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2.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1)猜测这些植物、动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2)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
(3)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4)指导学生看教材上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植物进行跟踪观察。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气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
2.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学重点:会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教学难点:找出鱼和蚯蚓的是生活环境的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建立气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和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内容:
1.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
(1)让学生逐一列举生活在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2)小组活动: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让学生阅读资料,知道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4)让学生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
2.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1)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与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3.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准备。
(1)对照资料,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填写建立栖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4.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1)说说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科学家观察动物的事情。
(2)介绍法布尔、珍妮?古德尔等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3)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从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准备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材料。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建立栖息地 教学目标:
1.经历建立和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
2.通过观察栖息地内生活的鱼和蚯蚓,增强学生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3.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教学难点: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教学准备:
纸盒、水槽等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资料。动物观察研究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了解的动物园里大熊猫、猴子的栖息地、养鱼场、养虾池或学校附近的其他养殖场所,为了满足动物的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动物健康、鱼虾产量高说明什么?动物不健康、鱼虾产量不高说明什么?”
(我们要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并且要管理好,让动物在栖息地里健康生活。)
二、探究内容:1.建栖息地。
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需要什么材料? 建好栖息地后,讨论以下问题:
(1)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上标记?(2)栖息地放在哪里?
(3)怎样进行每天不间断的记录?
(4)怎样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
通过了解可以进行的观察活动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动物栖息地目的。讨论:(1)你对哪一项观察内容感兴趣?
(2)你还准备选择教材提示以外的什么内容进行观察?(3)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本组建立的动物栖息地的变化。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图画和文字补充说明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2.学习从动物的器官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动物; 3.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教学重点: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教学准备:
几种动物的图画和文字说明、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让大家共享呢?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的。”
二、探究内容:
1.看科学家的记录。
(1)向学生概括性地介绍科学家用图画准确地说明动物的特征,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图画和文字进行阅读、思考。?科学家运用图画记录了动物的什么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科学家运用文字补充说明了动物的哪些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文字补充说明动物的特征?
2.说说我们怎样学着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记录。
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的举例,着重说明什么是动物的特征。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教学目标:
1.能以表格的形式、简要的语言总结整理出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2.能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重点: 会设计实验方法研究栖息地里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教学难点: 观察到动物的特征。教学准备:
动物特征记录表。
动物实验设计记录表。
闪光灯(或大功率白炽灯)、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水。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观察,我们有哪些发现?下面我们来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二、探究内容:
1.交流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1)交流各自在探究活动中的发现。
(2)按照教材中所列举的项目对观察中的发现进行整理。(3)总结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2.设计实验研究动物。
选择本组有兴趣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3.扩展。
讨论:气温降低了,我们会多穿衣服。这时,鱼和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它们开始发生变化?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栖息地的动物。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鱼、蚯蚓和人的相同行为,整合前8课的学习,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
2.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找出动物的形态、习性与它们生活环境相互关联的地方。教学准备:
香蕉、松树、仙人掌叶的实物或图片;天鹅、白鹤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实物或图片。
师:“你们认识这些植物是什么植物吗?知道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吗?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内容:
1.讨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2)香蕉、松树、仙人掌本来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讨论天鹅、白鹤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1)向学生介绍这两种鸟。
天鹅主要吃水生植物,也吃水中的软梯动物和昆虫,在水面游动获取食物。白鹤主要吃鱼、虾,在浅水中行走获取食物。它们都是候鸟。
(2)找出这两种鸟身体结构的不同。
天鹅的啄扁而短,颈长,脚短,脚趾间有蹼。天鹅身体浮在水面上,会游泳,捕食时头伸进水里。鹤的啄长而尖,颈长,脚长,啄食水中的小动物。
(3)分析它们的身体构造与获取食物之间的联系。
(4)想一想它们的数量的减少,可能同什么因素有关系? 板书:生存空间变小、食物环境受到污染和非法捕猎。3.找相互关联的地方。
(1)选择鱼、蚯蚓和人的一种行为,填在表格中,进行比较。(2)鱼、蚯蚓和人感到危险时怎样做出反应?
(3)鱼和蚯蚓的哪些特点,使它们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
(4)鱼、蚯蚓和人有各自的特点,让它们的生活环境互换,它们还能生存吗?(5)现在能说出动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关联的地方吗?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观察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 教学目标:
1.整合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 2.了解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3.了解人的栖息地是整个地球,要爱护我们周围的有生命的环境和没有生命的环境; 4.通过比较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人能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适应环境。教学重点:收集我们的栖息地资料,了解人类生活环境。教学难点:区分植物、动物、人的基本需要。教学准备:
整理前几课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认识了动植物的栖息地,那我们的栖息地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内容:
1.讨论哪里是我们的栖息地。
(1)师:“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吗?学校是我们的栖息地吗?”
(2)“我们在家里进行哪些活动?家里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3)我们在学校里进行哪些活动?学校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4)家有“栖息地”的特征吗?家和动物的“避难所”有哪些相似之处? 2.比较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1)分别说说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2)把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归纳成生物的基本生活需要。(3)比较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 ?人怎样过冬?
?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同?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未来人类的栖息地。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在阳光下
第一课时 我们知道的太阳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
2.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
4.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5.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6.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 7.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讲述有关太阳的故事。
教学难点:能把搜集到有关太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教学准备:
师备: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生备: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同时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让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请听我们关于太阳的故事吧!”
二、探究内容:
1.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
(1)任选两幅插图,在小组内讲讲你知道的太阳的故事。我所选择的两幅图片 我认为它们的联系是 我编的故事
(2)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讲讲小组收集的关于太阳的故事。
(3)简单地为这些故事分类。(如:科学家的故事,太阳与人类生活的故事,太阳奥秘的故事等。)2.交流感受。
(1)讲故事的同学谈谈自己是怎样搜集到这些资料的,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讲故事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收获。
(2)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3.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
(1)拓展视野,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关于太阳的诗歌、传说、图片等资料。(2)按自己喜爱的方式整理资料(如剪贴、音像解说、图画、故事等)。(3)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一张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并举办一次小报展。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
1.会持续观测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 2.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与记录;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 4.能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5.通过对阳光下竿子和影子的研究,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6.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
7.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8.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教学重点:研究阳光下影子的特点。教学难点:能测量好物体影子的长度。教学准备:
师备:课前考察好教学地点,事先布置好场地。生备:竿子、尺子、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的光线以大约30万千米/秒的速度传播到地球上,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阳光,同时也带来了影子。今天,就让我们对这个平常的自然现象作一番科学的探究吧!”
二、探究内容:1.观察影子。(1)讨论。
① 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子的哪些秘密?
② 关于影子,我们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2)观察影子。
① 讨论观测记录的方法。
② 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③ 到户外进行观测记录活动。将观测结果填在书上P25的表格上。
④ 将竿子和开始测量时影子的长度表示在方格内,用直线把竿子和影子的顶端连接起来,能有什么发现?
2.阳光下影子的特点。(1)讨论。
① 比较、分析各组观测影子的记录情况。② 把几个小组的方格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什么发现?(2)交流新的发现。
① 你们发现了哪些现象和问题?
② 你们发现了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③ 你能说说太阳、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吗?(三者的位置始终在一条直线上。)(3)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你能通过影子的特点联想到阳光的传播问题吗?
2、你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目标:
1.能与同学合作设计一种让阳光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方法; 2.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4.能与同学愉快合作进行科学探究;
5.意识到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6.认识到借助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7.了解光的发射与折射;
8.知道一些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教学重点: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教学难点:能解释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小木板1块、纸板1块,塑料板1块,玻璃板1块,平面镜1面,乒乓球1个,自制观景箱1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白天,当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世间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各显风姿。”
“阳光照射到物体后会自然产生影子。你们有办法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吗?”
二、探究内容:
1.照亮阴影里的小球。(1)讨论。
① 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② 选用什么工具?(2)探究活动。
① 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 交流探究活动的体会和想法。(3)拓展活动。
① 什么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 利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设计一件物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2.自制观景箱。
(1)看图了解制作方法。
(2)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观景箱。(3)解释从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
(4)在学生记录本上画出光线在观景箱中走过的路线。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利用这一原理制作课后其他玩具。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美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分解阳光实验和光的混合实验;
2.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3.能够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4.能够大胆想像阳光的色彩;
5.愿意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6.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7.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 8.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教学重点:能利用原理制造彩虹。
教学难点:制作牛顿盘,研究牛顿盘将分解成的各色混合成白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白色卡片纸、制作牛顿盘的套材。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见过彩虹吗?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充满诗意,令人神往!我们能不能也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
二、探究内容:1.做一个水棱镜。
(1)教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在室内可用投影仪射出的光代替阳光。① 认识分解阳光的方法、工具。
② 认识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赤、橙、黄、绿、蓝、靛、紫)。③ 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2)用水棱镜分解阳光。
① 用小镜子、水槽和水制作水棱镜。② 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
③ 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3)拓展活动。
① 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② 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
③ 试试在课余时间用其他方法制造彩虹。2.制作牛顿盘。
师:“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了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混合后还会形成白光吗?”(1)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2)制作牛顿盘。
① 用7张彩色纸板、圆珠笔、剪刀等完成牛顿盘的制作。② 逐一选择两张至多彩色盘,探究各种组合产生的效果。③ 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疑问和有趣的发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讨论并设计一至两个小实验,研究如何由单色光混合得到白色光。
2、创造条件实验自己的想法。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阳光下的物体 教学目标:
1.会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处地表的温度,并进行比较; 2.能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根据的解释; 3.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
4.能够对纸筒温度的细微变化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能作好观测记录; 5.能坚持观测、记录;
6.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连续的探究活动;
7.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存在差异; 8.知道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引太阳热量的多少有关。教学重点:感受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不同。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在阳光下的反射。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温度计、白纸、黑纸等多种彩色纸、木板、铝箔、垫子、钥匙、剪刀、玻璃杯、塑料杯、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太阳是人类光明使者,在大白天即使没有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室内,也是亮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光是从哪儿来的呢?”
二、探究内容:
1.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1)讨论。
① 商讨研究物体反射光的方法。② 如何记录物体反射光的强弱。(2)探究活动。
① 根据预测将多种物体按反射光的强弱排序。② 科学、准确地记录。
③ 找找实际结果和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物 体 预 测 实际结果
(3)交流。
① 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新的发现。② 物体的什么特征影响物体反射光的本领? 2.测量温度变化。(1)讨论。
① 为什么要选用白色、黑色的纸筒? ②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③ 还需要什么工具?(2)探究活动。
① 研究并制作纸筒。(注意在纸筒底部放石子等重物,使纸筒能够稳定。)② 让两个纸筒同时在阳光下工作。
③ 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两个纸筒温度的变化。④ 预测多种彩色纸温度变化的情况。⑤ 用手感知多种彩色纸在阳光下的温度。⑥ 用表格或拄形图分析整理数据。(P31表)(3)交流。
① 经过研究和数据整理,得到什么结论? ② 多种彩色纸中,哪种纸的温度上升得快? ③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找找家里有哪些物体能反射阳光的?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光强与光弱 教学目标:
1.会连续观测不同颜色的纸筒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
2.经历对纸筒温度变化的预测、观测、比较、分析的过程; 3.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4.爱护环境和测量工具;
5.认识物体温度的高低与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有关; 6.知道物体阳光下温度高、阳光越强烈温度越高;
7.意识到将光集中反射可以提高温度(增加热量的吸收)。教学重点:探究不同强度的阳光与物体的关系。教学难点:设计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研究活动。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两支温度计,架温度计的支架、学生活动记录本、挖土的工具。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操场上,你喜欢站在向阳处还是背阴处?”
“不同季节,同学们的选择不同,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内容:
1.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1)讨论。
① 测量地温的正确方法。
② 应注意的事项和使用的工具。(2)测量。
① 科学、准确地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数据。组 别 地 点 向阳处 背阴处
楼房
大树
② 整理数据。将全班的数据汇总后分析整理。(3)交流。
① 交流测量活动中的体会。
② 整理数据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光的强弱与温度。(1)讨论。
① 如何控制光的强弱这个条件? ② 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和工具? ③ 判断温度差别的方法有哪些? ④ 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2)测量。
① 按设计的方法完成探究活动。
分析探究的结果。用自己设计的条件进行实验和记录,亮度和温度用柱状图表示。亮 温 亮 温 亮 温 亮 温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② 分析探究的结果。(3)交流。
① 设计的方法是否合理、科学、有效? ② 可以改进的措施。③ 探究出了什么结论?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使用多面镜子会怎么样?
2、创造条件试试看。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 教学目标:
1.会整理科学探究所获得的信息;
2.能从分析搜集的信息中得出正确的解释;
3.通过整理、分析、解释等,形成科学探究要重视科学证据的品格; 4.学会在探究中与同学愉快合作;
5.意识到我们研究的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被应用;
6.认识太阳光下的物体在吸收光的同时也吸收热,反射光越强的物体吸热越差,吸收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收热的本领也越强;
7.了解物体发射光、吸收热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8.了解科技的进步。
教学重点:学会整理大量的事实,提炼它们的逻辑关系并做出科学的结论。教学难点:探究获得的现象、数据、事实作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整理活动。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记录本。
搜集各种光的反射、吸收热等性质应用的实物或图片、多媒体资料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这几节课我们记录的大量信息,它们告诉我们什么?科学记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科学的结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会整理我们所获得的信息吧!”
二、探究内容:
1.整理获得的信息。
(1)学习必要的研究步骤。第一步:获取原始资料;
第二步:科学地推理、大胆地假设和猜想; 第三步:做出合理的判断或结论;
第四步:用更多的事实验证判断或结论。(2)整理有关阳光与影子的信息。
① 找出所有阳光与影子的科学记录资料。② 讨论与交流。③ 得出结论:
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遇到障碍物后就形成照射不到的阴影;阴影的方向及长短与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
(3)整理有关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的信息。(分小组进行)① 找出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的科学记录资料。② 讨论与交流。③ 得出结论:
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和吸收与物体的材料性质和表面光滑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粗糙的反光弱,光滑的反光强。
(4)整理有关强光弱光照射下物体温度变化的信息。① 找出强光弱光照射下物体温度变化的科学记录资料。② 讨论与交流。③ 得出结论:
强光携带的热量多,弱光携带的热量少。
(5)整理有关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不同的信息。① 找出相关的科学记录资料。② 讨论与交流。③ 得出结论:
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吸收热的能力强,浅色物体反射光能力强、吸收热的能力弱。(6)整理汇总全部信息。
① 物体对光的反射或吸收与吸收热有怎样的关系? ② 讨论与交流。③ 得出结论:
阳光下的物体在吸收光的同时也在吸收热。反射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热本领越差,吸收光能力越好的物体,吸收热的本领越强。
2.科学道理的应用。(1)合作与讨论。
① 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太阳有关的问题? ② 夏季和冬季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比较适宜?
③ 为什么宇航员的宇航服外层要用有金属光泽的材料制作?我们穿着的太空棉为什么要将有金属光泽的一面贴近身体?
(2)设计活动。
① 对我们感兴趣的问题详细分析。②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 为特殊环境里的人设计合理、安全的服饰。(3)讨论。
日常使用的照明电灯、车灯、手电筒发出的光是否与太阳光的性质相 同?什么事实可以说明?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一件特殊环境里的人所穿的服饰。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交流和修改完善的过程; 2.能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3.能够写出比较完整的设计方案;
4.能认真负责地承担自己的设计任务; 5.能与同学友好交流,分享智慧; 6.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
7.了解制造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要求; 8.能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
教学重点:会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难点:掌握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原理。教学准备:
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图,学生活动记录本。教师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模型。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人们一直都在研究如何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光从中获得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利用太阳能的具体方案。那么,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
二、探究内容:
1.设计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1)设计前的准备。
?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熟悉设计方案的写作格式。
(向学生提供一个初步成型的设计方案供同学学习,主要是学习设计方案的写作格式。)(2)明确设计要求。① 能够装200毫升水;
② 要利用容易得到的材料; ③ 能够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使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上来。(3)讨论并撰写设计方案。① 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② 采用哪些有效的措施?
③ 按要求的格式撰写设计方案。2.交流与优化设计方案。?交流设计方案。?优化设计方案。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准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工具和材料。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太阳能热水器; 2.能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调试实验;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制作方法和实验工具;
4.能对自己或他人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5.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
6.认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效能与多个因素有关系(材料、颜色、放置方式等); 7.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简单原理。教学重点: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难点:记录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自备材料,温度计,学生活动记录本、手表。
教师准备:太阳能热水器的简单工作原理图,以便指导学生制作一个性能更加优良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有了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要将它制作出来。并想亲自看看它的效果吧!”
二、探究内容:
1.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制作材料。?按设计要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交流制作过程中的体会。2.检测太阳能热水器。(1)讨论。
?用什么方法来检测太阳能热水器性能的优劣? ?需要测定哪些指标或参数?(2)检测。
?开展严格控制条件下的检测活动。?科学地记录。
每隔5分钟测一次水温,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开始时的气温 开始时的水温 5分钟后的水温 10分钟后的水温 15分钟后的水温 20分钟后的水温
3.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1)整理检测参数。?汇总所有的科学数据。
?分析、整理这些检测参数。?汇报分析结果。
(2)研究影响的因素。?材料性质的因素。
?太阳能热水器的摆放的方式。?交流。
“我们认为影响太阳能热水器的因素有哪些?” 4.设计活动。
?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是什么样的? ?设计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改善自己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利用太阳能 教学目标:
1.对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未来提出大胆的预测; 2.能对本地区利用太阳能的情况开展调查; 3.体验到太阳能的利用也有一些困难(科学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技术在科学推广中是重要的); 4.意识到人类还需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促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5.了解太阳能的基本特点;
6.了解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利用。教学难点:了解太阳能的利用所遇到的难题。教学准备:
太阳能的相关资料或科普读物。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自太阳,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如何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却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探究内容:1.讨论。
?太阳能有哪些优点?(将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相比较。)?太阳能的利用遇到了哪些难题? ?有哪些办法能解决这些难题?
?我们所在的地区对太阳能是怎样利用的? 2.查阅资料。
让学生将查询到的资料进行收集,可以展评的方式相互学习。?利用太阳能的历史概况。
?世界各国利用太阳能的现状。?我国利用太阳能的概况。?利用太阳能的各种技术。
3.展望人类利用太阳能的美好前景。?解决人类能源缺乏的办法。
?我们对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最新认识。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你对利用太阳能的想法。查询网站:
1、中国新能源网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
第一课时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功能,培养学生通过间接的手段获取有关人体内部器官知识的能力、查阅资料进行对照的能力;
2.使学生懂得保护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样爱护消化器官,促使学生自觉地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
3.初步认识人体消化器官及功能,能在自己身上指出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消化器官。
教学难点: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消化过程。教学准备:
每人一小块馒头。
做消化器官模型需要的纸(挂历纸、卫生纸等)及剪刀、胶水等。有关人体消化器官及作用的资料。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人体的消化器官。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健康的认识,包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2.在讨论的基础上,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进行整理,并记录在书上。3.“健康从饮食开始。吃下的食物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消化后人体才能吸收,我们首先来学习有关人体消化器官的知识。”
二、探究内容:1.认识消化器官。
?体验活动:把一小块馒头放进嘴里,咀嚼后慢慢咽下。根据我们的感觉和经验,说说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经过哪些地方?我们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交流: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教师板书)
?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小组活动:制作一个消化道模型。
?对照人体消化系统的挂图,检查连接是否正确。2.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人体的消化过程。?刚才咽下的馒头在我们身体里是怎样被消化的?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路线。
?在这个过程中,消化器官的各部分起什么作用?对照图写出各部分的作用。?看课件了解消化器官各部分的作用。
?思考:人体的消化道大约长9米,食物在人体中停留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这些数字使你产生了什么想法,和你原来的想法一致吗?
3.理解使用人造材料的好处。
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大量使用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有什么好处? 4.保护消化器官。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怎样保护我们的各个消化器官呢?(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吃食物要细嚼慢咽。
?不用开水或汤泡食物吃。?不能边吃边看电视。
?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偏食,少吃零食。?不吃腐烂变质和不清洁的食物。?饭后不做剧烈运动。
(3)我们有过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吗?原因是什么? 5.小结。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向家里人讲述你学习的知识。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饮食和健康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是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维护人体正常活动中的作用;
2.通过计算我们每天需要的能量和实际摄入的能量,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判断自己每天摄入的能量是否适当;
3.试用科学的标准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做到热量分配合理,营养均衡; 4.对照检查自己的饮食习惯,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教学重点:知道摄入的能量要适当。
教学难点:研究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教学准备:
有关各种食品能量的资料,可以把它们做成图片。让学生课前记录自己一天当中的食物种类及数量。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人为什么要吃食物?人的哪些活动需要能量?
2.人体维持呼吸、心跳、一定的体温需要能量;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及废物的排泄需要能量;学习、工作、劳动、锻炼等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三种能量消耗的比例大致50%、40%和10%。
二、探究内容:
1.摄入能量要适当。
(1)食物中的哪些营养素能够给我们提供能量?能量的摄入是不是越多越好?(2)计算我们每天大致需要多少能量。2.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
(1)拿出自己一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的记录,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食物能量表,计算自己一天摄入的能量。
(2)对照标准检查自己一天饮食的能量符合标准吗?差不多或超过多少?
(3)统计小组、全班同学中,某一天摄入的能量基本正常的有多少,不足和超过的同学有多少?(4)讨论:如果长期摄入的能量相差太多或超过太多有什么不好? 3.我们的饮食科学吗?
(1)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营养不良或能量过剩的主要原因,对照检查自己是否有不好的饮食习惯。(2)这些不好的饮食习惯为什么会早成能量摄入过多或不足,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使能量摄入适当?。5.活动。
根据能量摄入的标准和一日早、中、晚三餐能量的分配比例,试着给自己安排一周营养丰富的早餐或某一天的膳食。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自己安排一周营养丰富的早餐或一天的膳食。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选择健康食品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交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食品、食品受污染的途径,以及如何选择健康食品;
2.增强学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关擦黑能力、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和调查、交流的能力;
4.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对有毒有害食品进行抵制和投诉举报,使学生养成尊重和维护法律法规的意识和习惯;
5.用科学知识指导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教学重点: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挑选绿色食品。教学准备:
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被污染的蔬菜、水果、肉、鱼等食品的实物或照片。有关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包装袋。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如果一个人能活到70岁,按每天吃300克粮食、500克蔬菜、250毫升牛奶、一个鸡蛋来计算,那他这一生分别要吃掉多少食物?如果所吃的这些食物中含有对人体有毒害的成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2.讲述一个因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导致人生病致死的真实事例。
20世纪50年代初在日本水俣(雨)湾附近的小渔村中发生的奇闻。1953年,也是在水俣湾,有个人起初口齿不清,面部痴呆,后来耳朵聋了,眼睛瞎了,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高声号叫而死。当时,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病。直到1956年,又有96人得了同样的病,其中18人死亡。此后,以熊本大学为主组成医学研究所,开展流行病学研究,并把猫死人病的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终于找到了致病的根源。原来,这是由于摄入富集在鱼类、贝类中甲基汞而引起的中枢神经性疾病。如果短时间内摄入甲基汞1000毫克,就可出现急性症状(如痉挛、麻痹等),并很快死亡;如果短期内连续摄入500毫克以上的甲基汞,就可相继出现肢端感觉麻木、中心性视野缩小,语言和听力障碍,运动失调等症状。那么,甲基汞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建在水俣镇附近的一家氮肥厂,在三四十年代相继采用汞催化剂生产醋酸乙烯和氯乙烯,大量含有甲基汞的废水、废渣排到水俣湾。这些废水、废渣进入水体后,靠水体自净难以消除,就使鱼、贝类体内富集了甲基汞。人或猫吃了含油甲基汞的鱼和贝类,就生病死亡。
3.为了身体健康,我们的饮食除了营养均衡、摄入适当的能量外,还要注意食品中是否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要吃健康的食品。
二、探究内容:
1.什么是对健康有利的食品?
(1)说说自己判断健康食品的标准。
(2)看教材或自己搜集的资料,读读什么是健康食品并相互交流。
(3)健康食品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食品,具体的标准是安全、无污染、优质、有营养。(4)讨论、交流。
“哪些我们不能吃?哪些要少吃?为什么?”(教师可在课前做调查。)
(5)小结:以上食品中“无检疫标志的肉类、霉变的粮食、酸败变质的油”绝对不能吃,其余食品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害,不要经常吃。(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2.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
(1)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到商品周转快的商店购买?怎样辨认食物的新鲜程度?)
(2)讨论、交流:可以从哪些方面选择我们放心的健康食品,为什么?如果有几种不同的保质期的食品,我们选择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3)教师小结。
(4)指导学生认识绿色食品标志,介绍了解常见的绿色食品。
(5)调查:让学生在课余到商店看看哪些是绿色食品,问问买这些食品的人多不多。留意家长买来的食品中有没有绿色食品,记下食品名称、商家、产地等信息。
3.报告会(或调查、走访):
请有经验的人谈谈怎样选择蔬菜、水果、鱼、虾、肉,怎样有效地除掉蔬菜、水果上的残留农药。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调查自己家里买的食品中有哪些是绿色食品。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水——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实验、计算、观察剖开的动物等途径了解水在人体内无处不在,提升学生关于水对于人体生命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观察剖开的鱼、鸡体内哪些地方有水,推测人体哪些地方有水,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 3.通过实验认识水在消化食物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食物被消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以及实验中应有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生命活动中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剖开的鱼和鸡观察它们体内哪些地方有水。教学准备:
小组活动材料:每组1条小鱼或1块肉,植物全株或部分;放大镜、大小相同的馒头、盘子、稀释的碘酒、滴管。
展示食物在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你们还记得种过凤仙花吗?做过绿豆种子发芽时需要水量,谁说说水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你自己如果半天或一天喝不到水的感觉。
2.人在饥饿或无法进食的情况下,只要提供足够的水就可以勉强维持生命。但如果体内水分损失超过20%,生命就无法维持,所以水对人来说是粉肠重要的。身体健康仅仅靠食物来保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水。
二、探究内容:
1.我们身体里哪里有水?有多少水?(1)讨论:喝下去的水到哪里去了?
(2)观察活动:剖开的鱼或鸡,看看鱼或鸡的哪些地方有水。(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或借助放大镜观察。)
(3)提问:猜测一下我们的身体中哪些地方有水?
(4)教师小结:水不仅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生命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就人类而言,构成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大致如下:蛋白质占17%,脂肪14%,碳水化合物%,钙等矿物质6%,剩下的%为水,也就是说,体重的2/3为水。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也大都由水来支持,人体器官组织的含水量大致如下:血液90%左右,肌肉76%,肺、心脏80%,肾83%,肝68%,脑75%,就连骨骼也含水10%~22%。
(5)计算自己身体中有多少水。2.水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1)体验、思考:慢慢咀嚼一块馒头,它有什么变化,是谁使它发生变化的。
(2)对比实验:把馒头放在嘴里,嚼不同的时间,仁厚滴上碘酒,观察馒头糊的变化。分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变化?唾液的作用是什么?
(3)食物的消化还要经过哪些器官和过程?其中有哪些消化液参与消化?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查阅资料:人体还有哪些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2、观察统计:自己一昼夜大约排出多少尿液。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怎样科学饮水,即必须保证每天吃进身体里的水量和排除的水量保持基本平衡;要饮用优质水;要注意饮水卫生;
2.通过统计自己一昼夜中排出水量的多少,计算食物中的含水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统计、记录、测量、计算的科学探究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饮水习惯。教学重点:统计我们每天排出多少水,得出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教学难点:学习计算从食物中吃进多少水。教学准备:
西红柿、小碗、小棒、纱布、量筒等。食物含水量情况表。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你们知道自己一天喝了多少水吗?知道自己一天喝的水够不够吗?” 2.“我们每天喝的水量必须和排出的水量基本平衡。”
二、探究内容:
1.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
(1)怎样知道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要统计计算自己每天排出多少水)(2)怎样统计计算每天排出多少水?
(3)统计计算每天的排水量。(全班只要有几个学生统计了就行。)
(4)汇报、小结:我们每天应该补充多少水?(我们每天应该补充1800毫升~2500毫升水)
(5)讲解:水通过两个渠道进入我们的身体,一是食物,二是喝水。我们要知道每天喝的水够不够,必须知道通过进食吃进多少水、直接喝下去多少水。现在我们来看看怎样计算。
?计算每天自己直接喝下去多少水。
?计算自己每天从食物中吃了多少水。(教师要进行指导和示范,先以西红柿为例讨论怎样计算,然后再计算米饭和其他食物。教师可以先统计自己或某位同学一日三餐的饮食,在这基础上学生再开始活动。一个小组可以只计算某一位同学一天从食物中的获水量。)
2.我们应该喝什么样的水?
(1)交流:平时我们喜欢喝什么样的水?
(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纯净水、蒸馏水、白开水、矿泉水各自的性能、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饮水的情况,再对其他一些大家爱喝的水进行补充介绍)。
(3)我们应该经常饮用什么水?为什么?为什么饮料和果汁不能多喝?
(4)教师讲述有关饮水卫生的常识。比如不要暴饮、狂饮,不要等口渴时才喝水,每天清早要多喝水,饮水机里的水不能存放太久,等等。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把学到的有关科学饮水的知识告诉家人,向他们宣传有关饮水健康的知识。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健康需要新鲜空气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认识人体呼吸器官,对人体呼吸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3.通过比较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教学重点: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教学难点:分辨吸进和呼出的气有什么不同。教学准备:
人体呼吸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模拟呼吸装置。
分组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片、乳胶管、水槽、火柴、细竹棍。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的生命除了需要食物、水,还需要什么呢?如果你们生活在空气污染很大的地方会怎样?”
二、探究内容:
1.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1)体验活动:把手放在鼻子前面,用手掌对着鼻孔,感觉到自己在呼吸。(2)体验活动:感觉我们一刻也不能停止呼吸。
(3)讲解我们为什么要呼吸,为什么每时每刻都要呼吸。
2.认识呼吸器官。
(1)体验活动:我们在呼吸时,胸、腹部有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呼吸器官有哪些?在图上标出它们的名称。
(3)小结:人体的呼吸器官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和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幼.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
(4)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模拟演示肺如何进行呼吸。(5)计算我们一昼夜需要多少新鲜空气。3.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1)讨论:怎样收集这两种气体?它们会有什么不同?怎样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2)指导实验操作。(让学生看看书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然后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并进行演示。)
(3)学生分组实验。(按书上的实验方法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4)汇报、交流。
实验中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现象?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我们的猜测正确吗?(5)阅读资料。
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提供的资料,并对照自己的猜测,看看是否完全正确,什么地方需要修正。4.小结。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气体交换,如果没有氧气,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停止。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开展考察空气质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的意识;
2.记录一周的空气质量报告,初步学会看空气质量报告,养成关心空气质量的习惯;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综合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判断周围空气质量是否受到污染的能力; 4.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创建优美校园、社区、街道、城市的活动中,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根据空气质量的好坏判断空气污染的程度。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教学准备:
空气质量预报的多媒体资料或图片。周围环境空气质量考察记录表。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资料。测试空气质量的简单材料和仪器。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我们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怎么样?是否受到了污染?这是我们人人都关心的。”
二、探究内容:
1.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1)“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我们来说说周围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空气质量差就表示空气中混入了许多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还有粉尘、烟尘等颗粒物。人体如果吸入二氧化硫,会影响呼吸道,使呼吸道系统功能受损;吸入二氧化氮可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从而引起肺水肿。对于儿童来说,二氧化氮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障碍。可吸入颗粒物呢功能随人体呼吸作用深入肺部,产生毒害作用。)
例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
态下蓄积木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飞机被迫取消航班,汽车即便白天行驶也须打开车灯,行人走路都极为困难,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
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就连当时举办的一场盛大的得奖牛展览中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一头牛当场死亡,52头严重中毒,其中14头奄奄待毙。2个月后,又有8O00多人陆续丧生。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
酿成伦敦烟雾事件主要的凶手有两个,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是元凶,逆温层现象是帮凶。伦敦工业燃料及居民冬季取暖使用煤炭,煤炭在燃烧时,会生成水(H2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碳氢化合物(CH)等物质。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附着在飘尘上,凝聚在雾气上,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后会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脏病。当时持续几天的“逆温”现象,加上不断排放的烟雾,使伦敦上空大气中烟尘浓度比平时高 10倍,二氧化硫的浓度是以往的6倍,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一样。
可悲的是,烟雾事件在伦敦出现并不是独此一次,相隔10年后又发生了一次类似的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直到70年代后,伦敦市内改用煤气和电力,并把火电站迁出城外,使城市大气污染程度降低了80%,骇人的烟雾事件才求在伦敦再度发生。
(2)怎样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3)学习如何看空气质量报告。
?平时看到或听过环境空气质量报告吗?空气质量报告有哪些内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讲解一些空气质量指数的含义。(环境空气质量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空气、污染指数;二是首要污染物;三是环境空气质量等级。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等级就越高。空气质量一级为优;二级为良好;三级为轻度污染;四级为中度污染;五级为重度污染。)
?出示某日我过各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报告,让学生说说各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4)怎样用感官观察周围环境空气是否受到污染。
?除了看环境空气质量报告,我们还有什么办法知道周围环境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
(可以用眼睛观察远处的物体,如果空气里的粉尘、烟雾等颗粒物污染严重,远处本来可以看见的物体就看不清楚了,天空灰蒙蒙的;树叶上、建筑物上就积有较多的尘埃;把湿润的纸巾挂起来,上面会粘有很多灰尘。如果空气里有较多的有毒有害气体,鼻子就能闻到刺鼻、呛人的气味,喉咙会发痒,引起咳嗽。)
2.居室空气质量的考察。
(1)除了室外的空气会受到污染外,我们家里的空气质量怎样?有什么事实依据?怎样验证我们的看法?
(2)阅读资料。
(3)布置考察任务。分组对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进行考察,每组可选择室外或室内的一个地方进行考察。考察前要制订考察计划,计划包括考察目的、地点、内容、方法等。
(4)各小组制订考察计划。
3.改善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创建空气清新、优美的学习环境和居室环境。(1)提出改善空气质量,创造优美环境的建议。
(2)和家人一起商议如何改善居室环境,减少居室污染。(3)用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环境空气质量。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回家和家人一起商议如何改善居室环境。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运动与健康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对运动前后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对比,探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义;
2.指导学生准确地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及运动前后每分钟吸入空气、泵送血液的能力,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3.亲历模拟心脏舒张和收缩的活动过程,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 4.尝试对运动时心跳、呼吸频率加快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教学准备:
测试运动前后心跳、呼吸频率的记录表、皮球、海绵、水槽、血液循环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兔子、鸽子从小就关进笼子里喂养。这些小动物长大后看起来好像发育正常。但是,把它们放出笼子后,兔子跑不了多远,就会倒地;鸽子在空中飞了几圈便栽下来。解剖分析发现,兔子死于心脏破裂,鸽子则死于动脉撕裂。”
“听了这个事例有什么想法?体育运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好处?” “让我们通过活动来探讨体育运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的意义。”
二、探究内容:
1.运动起来会怎样。
(1)跑步或踢足球后我们有什么感觉?呼吸和心跳加快了吗?我们来比较一下。(2)怎样比较呢?怎样测试才比较准确呢?(3)分组活动。
?测试并记录平静时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测试并记录运动后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4)交流、汇报。
(5)运动后心跳和呼吸次数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心跳会加快。
(1)为了弄明白运动后为什么心跳会加快,我们先来了解我们的心脏。
(2)(挂图或多媒体出示)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心脏的形状像桃子,大小跟本人的拳头差不多。我们平常都能感觉到心脏在不停地跳动,它是在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3)模拟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反复挤压、松开一个皮球,体会心脏肌肉的力量。
?反复挤压、松开水中的海绵,体会水被挤出和回流的变化。
(4)心脏不停地推动血液在身体里循环流动有什么意义?说说自己的看法。
(5)小结:血液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把营养和氧气输送到身体的每个组织和细胞,同时把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带到一定的器官,排出体外。
3.计算。
(1)如果平时每分钟呼吸20次,每次按吸进500毫升空气计算,运动时每分钟吸入的氧气比平静时多多少?
(2)如果平时每分钟心跳80次,每次泵送血液70毫升,运动时每分钟泵送血液比平静时多多少?(3)运动时吸进的氧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说明了什么?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对心、肺功能有什么好处?
(4)小结:人体在运动时,氧气和能量的消耗量大大增加。所以需要肺部尽快多地吸进氧气,心脏更有力的搏动,使血液循环流动加快,以便更多更快地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脏搏动有力,使心脏输出血液的量成倍地增加。这样的心脏能够担负繁重的工作,而且工作能持久。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观察了解自己的亲属和周围邻居中,有没有因为加强体育锻炼而使身体壮起来的事例,和他们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做法。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让我们的精力更充沛 教学目标:
1.体验运动对骨骼、肌肉、关节的锻炼,知道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2.制订自己的锻炼计划,并能长期坚持锻炼。在运动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了解一些有关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生理知识及保健知识,注意保护自己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知道一些在运动期间如何测检自己的运动效果的简单方法。教学重点:会制订锻炼计划。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认识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好处。教学准备:
人体骨骼和肌肉的课件或挂图、手臂骨骼和肌肉模型、装满水的塑料瓶、口袋、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上节课我们探讨了运动对呼吸和心脏的作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加强运动对身体还有哪些好处。”(出示教材上的图片或体育运动员的照片)“他们的身体和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明显特征,为什么会这样?”
二、探究内容:
1.运动对加强骨骼、肌肉的好处。
(1)做曲臂、伸臂动作,多做几次,看看手臂上的骨骼、肌肉、关节有什么变化?想想手臂是怎样运动起来的。
(2)汇报、交流。
(3)小结:曲臂、伸臂运动是由手臂上的肌肉牵动骨骼、关节产生的。骨骼肌在大脑的支配下舒张或收缩,引起骨骼和关节的运动。
(4)再一次体验。(注意观察曲臂时上臂的哪一块肌肉鼓起来,伸臂时,肌肉发生了什么变化?鼓起来的肌肉发生了什么变化?)
(5)师讲述:骨骼、肌肉、关节是人体的运动器官。骨的质量,关节连接的牢固性、灵活性,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体的运动能力。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能促进骨骼的生长,使骨骼加长、横径变粗,骨密度增大,骨重量增加。经常锻炼,也能使肌纤维变粗,肌肉横断面积加大,肌肉收缩能力和张力增强,从而不断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久力。据测定,一般人的肌肉重量要占体重的40%左右,而经常锻炼的运动员的肌肉重量可达体重的45%~50%。
(6)比比在相同体重的情况下,谁的力量大。调查他们是否经常参加锻炼。2.运动对我们还有什么好处。
(1)运动对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好处? ?增强体质,少生病。?保持充沛精力。?增强竞争意识。?磨练意志。?增进友谊。……
(2)阅读资料,了解体育运动的历史。3.让我们开始锻炼吧。
(1)讲解:制订锻炼计划要注意什么问题。(2)每人制订锻炼计划。(3)交流锻炼计划。
(4)介绍检测锻炼效果的方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按自己的锻炼计划进行锻炼。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教学目标:
1.回顾、小结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健康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制订健康生活守则; 2.评价自己和同学通过本单元学习,在思想认识和行动上有什么进步。怎样进一步保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制订健康生活守则。
教学难点:讨论为了健康,我们还应该怎样做。教学准备:
单元学习评价表、有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健康生活的内容?”
二、探究内容:1.评价、总结。
(1)指导评价,定出评价内容和方法。(2)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3)我们通过本单元学习有了很多收获,在健康生活方面我们改掉了不少不良习惯,为改善周围环境也做了不少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
2.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1)为了健康,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2)制订健康生活守则,交流健康生活守则。
(3)总结。宝贵的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我们要为美好的未来打下健康基础。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7
第二单元
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读作:guǐ))。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1、(太阳)是地球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1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二、解释概念。
1、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
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电影、手影表演、工业生产和设计中采用的投影制图……
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①汽车反光镜②医生带的额镜③照明灯上的灯罩④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
⑤利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⑥潜望镜⑦万花筒⑧观景箱……
4、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
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⑤奥运会圣火火种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
5、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花、太阳灶、太阳能温室……
四、简答。
1、影子有什么特点?
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
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②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师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8、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
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9、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
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0、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五、画图并分析。
1、凹面镜汇聚光的原理图。2、凸透镜汇聚光的原理图。3、潜望镜光线图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同学维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充溢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点:
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身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维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充溢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俺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婴幼儿,让俺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读一读。(出示词语)
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俺们知道小伙伴们将自身捉来的蜻蜓又放了。
二、抓一“放”字,了解蜻蜓是益虫。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
同学1:因为蜻蜓是俺们的朋友,所以小朋友们放飞了蜻蜓。(板书:俺们的朋友。)
同学2:因为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俺们的朋友啊!(吃食)
同学3:因为 陶行知 先生告诉俺们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所以俺知道了蜻蜓是俺们的朋友。
同学4:俺通过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得到蜻蜓是吃害虫的,所有它是俺们人类的朋友。
老师:是啊,蜻蜓是俺们的朋友,让俺们再来读一读1—6小节,从而加深对蜻蜓的了解。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要想读好,不只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谁来说一说,这段话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随机引读2—6小节。
三、再抓“放”字,了解蜻蜓。
老师:小朋友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吗?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七至十自然段,俺们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生5:从对话中,俺知道了蜻蜓的眼睛结构很复杂,可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板书:眼睛)划出有关语段,指导朗读。
尾巴的作用:相机划出有关句子,指读,再读,个别读(多读几遍)读出蜻蜓
生6:从对话中,俺了解到了蜻蜓尾巴有坚持平衡、调整方向的作用。(板书:尾巴)
对于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身的尾巴吃去一截的说法,陶行知也很难确定,所以用了“据说”一词。其实呀(出示注释)
老师:通过课前的资料的收集,你对蜻蜓的身体、结构、作用还有哪些了解吗?
同学汇报。
①蜻蜓点水(人们经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时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时地点水。)
——评:“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齐读。
(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出示无数小眼的课件)评: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
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 9米 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局部,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
关于眼睛,还有要补充的吗?
过渡:除了蜻蜓的吃食、尾巴、眼睛,你还想补充介绍点什么?
③身体细长,胸部反面有两对膜状的翅,休息时翅展开,平放两侧。——你读书很仔细,补充了翅膀的特点,你能用自身的话,把它说得更生动一点吗?(同学说)你真不简单,不但补充了丰富的内容,还把它变成了自身的知识。
④口内生着一对坚硬有力的紫色大鄂,脑袋可任意优美转动。
⑤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在作急促的冲刺飞行中,每秒的速度可达 40米 左右;还可以连续飞行一小时不着陆。——评:奥运冠军刘翔跨越 110米 栏用了12秒88,蜻蜓每秒飞行 40米 , 110米 只需要两秒多钟,你看,比奥运冠军还快上好几倍,真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家”!)
老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课文和补充知识,对蜻蜓有了很多的了解。老师也感觉到受益匪浅,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了蜻蜓,瞧,这位同学他也很喜欢蜻蜓,[出示图片]他在干什么呢?
师:好,现在你们就把老师当作这位捕获蜻蜓的小男孩,你想对俺说些什么?
师:你能告诉俺为什么不能捕获它吗?……为什么说他是俺们的好朋友?
奥,其实俺捉蜻蜓并不是要伤害他,只是想要观察观察,瞧,他的眼睛大大的,和俺们人类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呀?他的尾巴又细又长,又有什么作用?
老师:同学们,谢谢你们!俺明白了。俺们看看文中的那群小朋友此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朋友们入神地听着,告诉俺们小朋友们从想了解蜻蜓,到喜欢上蜻蜓,甚至爱上了蜻蜓,所以,小朋友们纷纷说:引读……
老师: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小朋友们会放飞蜻蜓。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品读课文,感悟人品。
老师:同学们,是谁让小朋友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老师:又是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及作用的?
老师:(出示头像课件)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小朋友们的呢?大家打开书,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陶行知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慈祥地抚摸”“拉着小朋友们坐在田埂上”——从这里你看出了 陶 先生的什么?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名2、3人读)
“高高举起” ——为什么要高高举起?(举得高,小朋友们才干看得清。)多么关心小朋友啊,处处为小朋友着想。俺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小心地翻过去”——你读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小朋友们放飞蜻蜓,他自身也十分保护蜻蜓。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用商量的口吻”“还给”—— 陶行知 先生没有居高临下,他非常民主,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小朋友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指名2人读)俺们一起来读。
老师:同学们,你们真得走进了陶行知的心理,他就是这样一位尊重小朋友、热爱生命、提倡民主的大教育家,从他的一些名言中俺们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他。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小朋友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小朋友们主动放飞了蜻蜓。……读课题——放飞蜻蜓!。小朋友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不!那是小朋友们对有益动物的一份爱、维护有益动物的一份责任、人和动物之间和平共处的一份真情。
(出示作业)(查资料,学会介绍一种或几种有益动物,做好一份读书笔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9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明白力的概念。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 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 …… 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 ……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磁铁吸引铁钉;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问: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
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老师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学生举例:有些衣服吸引毛发,在毛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同样吸引纸屑 ……老师演示实验: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提问:铁钉为什么会运动?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测 ( 木板后有磁铁 )。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总结: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教材图8-1-1中谁是受力物体?谁是施力物体?学生通过分析,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老师做实验:
(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其他也是这样。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通过观看实验、投影、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