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课件(集锦九篇)#】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编写教案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事情。教案在保证教学效果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课件”的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件(篇1)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句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春天是美好的,早晨的时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课文写了小镇的早晨是( )的、( )的、( )的。
3、你喜欢小镇早晨的什么特点,请你读一读吧!
指名读,喜欢这一特点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请同学一起读。
过渡语: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让我们坐上小船出发,来到江南的蚕乡小镇,去感受一下,小镇的早晨是怎么醒来的?
2、在细细地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哪里不懂的?
3、汇报学习情况:
(2) 我明白了城市的早晨是汽车短促的喇叭声惊醒的。是说----
你能模仿这种声音吗?老师请男同学来当汽车司机,发出的喇叭声。悠闲的摇橹声吗?这样的喇叭声短促吗?那应该是怎样的?又短又快,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是“短促”。
你能模仿悠闲的摇橹声吗?老师请女同学来当船夫发出悠闲的摇橹声。给人感觉悠闲吗?听了这种声音心情是很舒服,很愉快的,这种舒服与愉快能从脸上表现出来吗?
(3) 听了这两种声音,你认为课文中“惊醒” 与“唤醒”这两个词能互相换一换吗?形成了对比。
说得好极了。那短促的喇叭声,在夜里一响,人们会一下子被吓醒的,那悠闲的摇橹声飘进你的梦乡。你会慢慢被叫醒的。
4、指导朗读。
能把你学懂的读出来吗?
(1) 指名读 3 个,评一评。齐读 练背读。出示填空。
( )的早晨是( )声( )的。
2 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了小镇的早晨,是多么恬静啊!小镇还在什么地方向我们展示它的恬静呢?让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划出。板书-
(2)、写了哪些景物,用○圈出。 板书○
2、检查自学情况。
(1) 这段话是围绕“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来写的。这句话在这段中是什么句?这样的段式叫什么段式?
3、小组讨论。
同学们,你最喜欢这里的哪一句?按照单元的提示,细细地读读,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在与同学讨论交流一番。
4、学习反馈,体会情境。
你最喜欢哪句话,这句话主要写什么。你学懂了什么?或有什么感受?
A 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净的得透明,犹如一
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
(2) 你从哪些词看出恬静的美?你为什么选这些词?
抓住“净、透明、带子、淡淡的、碧绿”结合插图来理解恬静。
a淡淡的写出了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霞光是很柔的,万物好象都蒙上了一层薄纱。多美啊!
B 河水银鳞,使你想到什么?它本来指鱼身上的长满的小小的会发光的薄片,在这里我们作者说小河在淡淡的霞光下,闪烁着一片一片的闪光的鳞片,多美啊!
C多干净的河水,透过这“透明”的河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说话)
d条净得透明的河水,一眼望去,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这使我想起了朱自清写的一句话,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现在,你就在小镇的河边,你会怎么说?(看图)
e轻轻地”说明了河水流动时是多么的平静啊!静得仿佛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3) 指导朗读。指名读,看图读,背读,齐读。
B 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2)你读懂了什么?
遥遥相对的石桥,(看图)它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静静地坐落在小镇的两头。多静啊!
这半圆形的桥洞使我们想到了半月形,多美啊!
一叶叶,悄悄,轻轻,飘,都写出了小舟的轻巧与恬静。
(3)、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评。背读,。
多静的石桥,多轻巧的小舟,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读得多静啊!想把它记住吗?
C 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
(1)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一些油光发亮的物品乌篷船,翘起尖尖的船头,显得格外醒目。
指名说,你们觉得乌篷船怎么样? 油光发亮写出颜色,翘起尖尖的船头写出了形状(非常有趣)。你喜欢这些乌篷船吗?你能读读吗?
(4) 这么多的船,怎么会给人恬静的感觉呢?好好读读想想,哪个词写出了小船也是静的?(停)
五、小结。
1、同学们刚才游览了小镇的早晨,淡淡的霞光,净得透明的小河,有趣而悠闲的乌篷船,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现在,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向大家介绍这恬静的小镇。
2、播放音乐,齐读。多恬静的小镇,多美的小镇,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中吗?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试背。
3、小结学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用这个方法学习三四这两个总分段式。它们是如何紧张与热闹的?
六、布置作业。
1、摘抄一、二自然段中,你喜欢的句子。
[小镇的早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课件(篇2)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1课。这篇教材通过一个儿童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真、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及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但文中涉及内容需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在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中,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教师通过挂图、课件等多种手段,创设故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读文体会不同人物的语气、神态、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质品质的影响和启迪。在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中体会了“夸赞、赞扬、称赞”三个词的意思,教师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本节课,既注意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又为学生养成边读,边标记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在指导朗读小牧童与戴嵩的对话这一段时,可以请学生上黑板亲自动手改画,这一实践活动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这其实也是文本走入生活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检验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学生只有认真读了书,读懂了书,才能将画错的牛尾巴修改正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读中实践可以使他们更直观,更有效地获得情感体验。
古希腊思想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贯穿在情境中读文,在情境中悟理,在情境中表演的思想,在创设的情境中,师生融入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中悟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师生在学习课文时,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以指名读、男女声比赛读、默读、齐读等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创设读书的氛围。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3、激发收藏名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懂得要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课前准备
1、收集著名画家的名画。
2、推荐读《皇帝的新装》等敢于挑战权威的故事书。
3、课件、挂图、词卡。
教学过程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1课,师生共同写板书(指导画、牧、童),齐读课题。
师质疑:“看到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
一、整体感知课文,巩固生字
1、请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中自己想积累的好词(指名读)。
2、综合大家勾划的词,全班抽读词卡。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5、指名汇报,指导句式“一……就……”,“一会儿……一会儿……”,指名造句。
二、重点指导人物对话
师:还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随机指一生)
师:“这位商人,你先来夸一夸吧!”(指名读)突破“绝妙之作”的词意。
师进入情境,师:“这位教书先生,看完画你想要说些什么?”
师:“商人和教书先生都说画得好,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夸赞呢?”
(想夸的同学站起来自由说)
师:“你们这么多人,你一言我一语,就是课文中所说的纷纷夸赞。”
师:“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夸赞这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意思来表达,快在书中找一找,自己划下来,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三、指导画家与牧童的情境
“就在这纷纷夸赞之中,看,人群中挤进来一个小牧童。”
(师贴图演示)
(指名生来演一演)
指名小牧童读出想说的话
(想读的同学起立一起读)
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呆住了。”
师:请生表演呆住的样子,指名说一说你此时在想些什么?
师:“可是戴嵩是怎么做的呢?”
(指名读,女生读,全班读)
师:“这幅画到底错在哪?小牧童会告诉你的。”
(自由读)
师进入情境,师生互读,请生上台当场改画。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戴嵩或小牧童说些什么?
师:进行总结。
四、欣赏名家名画
欣赏名家作品,进行主题升华,激发学生了解画技高、人品好的画家。
课件(篇3)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屏”,会写8个生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层层深入地理解科考队员面临的处境和他们表现。
出示实物火柴。在老师板书时跟着书写“柴”字。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问题。
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标记出生字词。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想什么办法解决?
(……无人区……突然遇到暴风雪,迷失了方向。天渐渐黑下来……营救的队伍无法到达这里……这里夜间温度将达零下37°c……在野外熬过一个晚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1、齐读第二自然段。我们在遇到这种恶劣的天气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2、他们发现一块上部(凸出)、下部(凹入)约一米的巨岩。
3、B、干枯的灌木。
6、那这几根火柴到底给他们带来生的希望(板书)了吗?从哪里看出?(默读3—5小节,适当地在书上写上旁批。)
齐读第一段。
四、总结
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样的取暖方法有用吗?科考队员到底是怎样渡过难关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1、学生练习描红、写字。
课件(篇4)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内容引人入胜。一封被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把它丢在台阶上,妹妹娃丽却冒着风雪把信送到了收信人手中。
课文以信箱钥匙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叙事清楚,脉络清晰。爸爸把信箱钥匙交给哥哥管哥哥把邮递员送错的信丢在台阶上娃丽担心信被弄丢娃丽冒着风雪送信娃丽拿到了和哥哥一模一样的钥匙。作者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娃丽的优秀品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培养学生多读多想和复述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优良公民道德品质的熏陶与教育。
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娃丽具有高度责任感,急人所急的美好品质是教学重点;复述课文是教学难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学习用较快速度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3.体会娃丽的美好心灵,学习娃丽关爱他人的优良公民道德。
三、教学建议
1.这篇略读课文较长,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读,边读边思考。
2.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把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提出1~2个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3.学生再次读一读石铁潘诺夫给娃丽的信,想象那封邮递员送错的信主要内容是什么,自己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同学互相交流。
4.自由组合成小组,自排课本剧表演。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5.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并听听对方对你的评价。评价参考条件:声音响亮,叙述清楚明白,有条理。复述课文是本课训练的难点,因为课文很长,复述起来有难度。可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每个部分编小标题或列简单提纲。先复述每个部分内容,再连起来复述全文。复述有困难的学生可看着小标题或提纲说。
6.如果有条件,举行小小辩论会。红方观点:哥什提亚没有错。蓝方观点:哥什提亚错了。可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红方与蓝方,按照本组的观点作好辩论准备,通过辩论使学生深刻体会娃丽的美好品格,并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一、读读背背
古诗《三衢道中》是一首著名的写景小诗。教师不用把诗句意思告诉学生。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把不懂的词句提出来大家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参考资料
《三衢道中》的作者是曾几(1084—1166)字吉甫,宋代诗人。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县。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泛”,指乘船。“却”,再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梅子成熟的季节,天天都是晴天,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以后再走山路。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黄鹂”,黄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苍翠的树阴还和来时路上的情形差不多,只是在山林中添了几声黄莺清脆的叫声。这里用黄莺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又通过写黄莺、绿阴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这首诗,第一句强调“晴”,第二行主要讲“行”,第三行主要讲绿阴,第四行突出黄莺,是山行中的景色。作者在诗里描述了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阅读
阅读短文《小海龟找到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学,质疑,讨论,体会到居里夫人不仅善于调查研究,分析判断,而且善于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阅读的重点是“说说伊芙是根据什么找到小海龟的。”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读居里夫人的话,让学生体会,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参考资料
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原籍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895年和巴黎大学物理学教授比埃尔·居里结婚后,成为人们熟知的居里夫人。她和居里既是恩爱的伴侣,又是勇攀科学高峰的亲密战友。他们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获得诺贝尔奖。1906年居里去世后,她接替了丈夫的教授职务,负责主持物理实验所,1910年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块纯净的金属镭。科学名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她是唯一的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内容是“请教”,目的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谦虚、诚恳的品质。
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想一想,平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不了解的情况或遇到的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再准备一两个需要向别人请教的问题。
上课时,先引导学生分小组说说自己向别人请教过什么问题,是怎样请教的;别人向自己请教过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准备好的问题,小组内互相请教、解答。提醒学生注意,如果有的问题小组内解答不了,可以在全班提出来,大家共同解答。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汇报。可以说说小组同学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答的;也可以将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请教班上同学或老师。再共同总结一下,向别人请教应注意些什么。
四、习作
本次习作是写一种水果或蔬菜。目的是使学生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培养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能力。
教学前,可布置学生选择一种水果或蔬菜进行观察,着重观察形状、颜色,也可以品尝味道。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其有关知识,如产地、栽培、生长等,增加对自己观察的水果或蔬菜的了解。
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和描写的。再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在各自练说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说说,看是否将水果或蔬菜的特点说清楚,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然后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写完后,可以读给同桌听听,互相提提修改意见。
课件(篇5)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以精练、生动的语言介绍了长城,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4.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和阅读有关长城悠久历史的文章和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或者是有关长城的图片、音像资料等等,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对长城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13个,要求会写的字有12个。“戍”“崇”“砖”“智”“敞”是翘舌音,要读准确。“戍”在写时不要少点,要注意不要和“戊”字混淆。“膀”和“榜”,“峭”和“悄”“稍”等几组字也要注意区别。
2.朗读指导
课文篇幅短小而饱含深情,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
1、2自然段写的是实实在在的景物,表现了长城的特点,具有说明的性质,朗读时要注意把事物的特点突出出来。第3、4自然段是作者产生的联想和抒发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当时劳动的场面,理解作者对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是作者民族自豪感的自然流露。
3.阅读教学
在教学中充分使用直观教具及电教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虽然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但仍然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亲眼看过长城。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以直观的感性认识。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找找山海关和嘉峪关的位置,数数长城经过哪几个省市,使学生对长城的长有所了解;找出长城的近照,让学生与文字相对照,认一认“城墙”“垛子”“望
口”“射口”等。
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本文的第
1、2自然段从不同角度表现了长城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比如在教学第1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样子,想象长城有多长,让长城在脑海里“活”起来。第2自然段中,引导学生从“城墙顶上……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想象长城的高大,从用料和构造特点去体会长城的坚固和建筑的合理。用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长城的构造特点是:“城墙外沿设有两米高的垛子,一座连着一座。垛子上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这样的构造,便于保护自己,消灭敌人。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旨在巩固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其中,要注意“戍”“”字的读音。
(2)“填一填”。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要求能够正确读写“五洲四海、容颜焕发、油然而生、固国安邦、遥相呼应、高大坚固、波涛滚滚、崇山峻岭”这几个词语。
(3)“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意在引导学生对两个句子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要使学生认识到第二个句子在表达上更为具体、生动,突出了长城“长”这一特点,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
(4)“句子的研究”。这里列出了文中的三个句子。这三个句子都是对长城的概括。第一句话从建筑和结构角度去评价,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的建筑工程;第二句话从赞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角度评价,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第三句话从世界历史、世界文化角度去评价,长城是伟大的奇迹,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这三句话在语意上来说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在文中,这三句话分别是2、3、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精华所在。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在本课教学中,体会作者由看长城引起的联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可能会有困难。可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老师针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加以指导。
相关资料
长城: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57年,“楚国方城以为城”,这是关于长城的最早记载。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起来。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至今还有遗迹残存。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异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课文中讲的这段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八达岭长城位于延庆军都山上,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庸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地势险要,气势雄伟,为古今重要的战略要地。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世界八大奇观之一。八达岭段长城城墙沿山脊建筑,墙体以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坚固雄伟。中国的万里长城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垛口:指城墙顶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不要只把它理解为一个“口”。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明白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句应表达出的语气,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3)创新目标:通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讨论“你是怎么看这四位动物伙伴的”。
4)德育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懂得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2)正确朗读课文,从小动物的对话、表情中体会它们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读出不同性格特点的小动物的说话语气,感悟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出示一串葡萄: 这是什么?喜欢吃吗? 谁来吃一颗?什么味道?
1、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藏在书的第74页中,请你看看图,读一读它,顺便和生字交个朋友。 学生借助图画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在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之前,我们先和汉字朋友打声招呼。
4、现在汉字朋友跑到课文里了,还能认识他吗?老师要求大家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同桌互读、互听、互评。
5、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读明白了些什么?(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出现了哪些小动物?)
2、这些小动物分别认为葡萄是什么味道,为什么这样认为?
3、狐狸认为是酸的,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看谁能读得让别人觉得葡萄是酸的?指名读----齐读。
4、狐狸说葡萄是酸的,小兔子和小松鼠听了,心里是怎么想的?请大家自己读一读2、3自然段,体会一下他们的心情。自读。
5、这时来了一只小猴子,他做了什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4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有什么不懂的?
6、现在请你把小猴子迫不及待吃葡萄的情景读给你的同桌听读出感情。(同桌读)看着大家读得这么带劲,老师也想读一读。生评价后,指名读
7、看见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吃葡萄,小动物怎么做的?小组里读一读4、5、6自然段。指名说。
8、 三只可爱的小动物你喜欢谁?你喜欢谁就读它说的话,一会儿,你就把你喜欢的小动物介绍给大家,并把它说的话读给大家听,让大家评一评你的声音是否洪亮,有没有适当的动作和表情。学生自己练读----指名读----评价---挑战读
9、猴子听他们的话了吗?自读7、8自然段。猴子听了反而大口大口地吃,太奇怪了,为什么呢?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想想这时小猴子是怎么想的?
10、猴子和小松鼠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谁能告诉他们俩,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11、那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指名说。 是呀,我们做事也要学会亲自尝试 (拿出那串葡萄)每人吃一颗,说说味道和你想的一样吗?
1、游戏:老师我是某某剧团的制片商,想物色好的剧团演员。要求演员表演时声音好,动作好,表情好。哪个小组合作排演得最好,就正式聘用他们。
2、质疑:学完了这有趣的童话故事,再仔细的默读课文,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或者是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酸的和甜的 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喜欢阅读古诗,有主动积累古诗的愿望。
2.借助拼音认识7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6个字。
3.诵读课文,感悟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诵读课文,感悟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了解诗人及诗意。
学生:观察春天小草生长的情况,或读读写小草的儿歌。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引入新课
1.会背古诗的小朋友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课内和课外学的古诗都可以)。
2.教师引导学生背诵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并揭示课题:草。告诉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二、初读全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标出生字多读几遍。
2.相互交流,提醒读准难读的字因。
3.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可以采取开火车、个体与集体的形式认读。
4.抽读课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反馈矫正。
三、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看图读课文,想象画面的内容。
2.说一说:一边读,一边想到了什么?
3.教师描绘古诗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四、诵读古诗,体会意境
1.自由朗读、抽读课文。通过读来表现小草的勃勃生机。
2.教师范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意境。
3.指导朗读,并背诵古诗。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六、扩展学习,提示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早春》、《咏柳》等古诗,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课件(篇8)
授课教师:苏元德 班级:高二(1) 班 时间:2006年9月21日
教学目标:
一、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他们宽广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友谊观。
二、学习本文不同于一般葬词的写作特点,鉴赏里面蕴涵着的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
三、鉴赏这篇葬词中高度浓缩、既诗化有哲理化的语言,充分体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鉴赏这篇葬词的语言,体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与理的认识。
教学设想:
学习本文,要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再通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再运用比较阅读使学生对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与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代伟人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确实无愧“批判”二字,那里面有资产阶级社会金钱关系的无情揭露,有对有志青年在黑暗社会中的毁灭的深刻同情,有对贵族在资本主义社会没落的直观描画。巴尔扎克,以他的全部热情投入创作,投入对社会的关注,甚至他创作完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时情不自禁地对之厉声痛骂。如今,巴尔扎克已永远离我们而去,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从雨果先生的评价中缅怀这位伟人吧!
鉴赏文章的情与理,本文是悼词,有时说理散文,应抓住文体特点,鉴赏时可用两节课的披文入情的方法进行。
三、教师(或学生)激情朗读,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
四、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落实到对本文情与理的鉴赏。
1、一般悼词,其内容不外乎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人们的哀思。除此而外,本文还有没有涉及到别的内容?
明确:
从第10 段开始,作者表达了强烈而独立的思想意识,即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除此而外,本文也有普通悼词常见的内容。
2、全文的基本思路、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3、本文评价巴尔扎克,主要涉及他的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本文主要从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等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表达了对他的哀悼、敬仰、赞颂之情。
4、完成课后练习二。
5、第5段开始说“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明确:
指巴尔扎克用他的作品来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唤起人们去改造现实。
6、第9段中说“站在这里的诸位先生,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请问,雨果认为人们应该羡慕巴尔扎克什么?
明确:
羡慕他的非凡工作,羡慕他的饱满的人生,羡慕他的伟大而崇高的品格。
8、课文前的背景介绍中认为这篇葬词“感情激越,文采华丽”,能否在文中找到例证?
明确:
例如:第五段第2句和第四句;第八段最后一句 ;第十二段第2句等。(学生各自朗读品味)
9、这篇葬词的后三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生死观的?
明确:
后三段虽然还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等,这样,作者已经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
五、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四,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2、阅读《在左拉葬礼上的演说》,试与本文比较。
1、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一、师生共同讨论思考课后练习四,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左拉葬礼上的演说》(原文附后)篇幅短小,与《巴尔扎克葬词》相比,少了什么内容?
2、《巴尔扎克葬词》用了大量篇幅分析、评价死者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3、4两段,第4段尤其重要。这样的评价分析充分表现了巴尔扎克的可贵之处,为后文的再评价做好铺垫。
3、法郎士主要从什么角度对左拉进行评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题要紧密联系后面的“背景材料”。这篇悼词主要是高度评价和赞扬了左拉的高贵品质,即具有人的同情心,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可以抛掉一切,包括名誉、财富和安全,表达了作者对左拉的高风亮节的赞扬、崇敬之情。
4、比较分析两篇悼词之中的相关词句,达到对本文的深入理解。
(1)我们不要因为他受苦受难而怜悯他。
(2)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
明确:
(1)句中说左拉受苦联系背景可知,他是为真理和正义而受苦,因此,我们丝毫不应采取怜悯的态度,比较可知。(2)句中写巴尔扎克可以指他每天伏案十多个小时,努力创作所受的辛苦,当然也包括别的方面;而“净化”一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净化自身,而应理解为使社会得到净化,巴尔扎克与左拉的奋斗理想是有共同之处的,因此他被大家称为“大丈夫”,受到景仰。
(1)让我们嫉妒他!
(2)站在这里的诸位现实,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明确:
“嫉妒”贬词褒用,表达的思想感情与(2)句中“羡慕”是有相同之处的,强调“我们”应向巴尔扎克和左拉学习,即使不一定能达到他们的高度,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三、提供材料,创设情境,作迁移训练。
教师要求:同学们,鲁迅先生早已离我们而去了,然而直至今天,我们还在捧读他的作品,“聆听”他的教诲。刚才听了为鲁迅先生送葬的场面描写,大家一定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下面就让我们作一个假想,假想你出在当时,参加了当年的送葬队伍,亲身感受了那个动人的场面,而你又联想到了很多很多,想到先生的作品,想到先生的人格,想到先生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想到先生荷戟独彷徨的无奈与悲哀……
下面,请大家为鲁迅先生写一篇葬词。
课件(篇9)
第一课时
一、导言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要求会认的生字,作上记号,重点拼读这些生字。读一至两遍课文后,同桌相互指读生字。
2、找几位同学试着读一读课文,大家评价。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指导或提示:
⑴“餐”、“糟”、“粗”都是平舌音;
⑵“餐”、“糟”、“糕”、“概”四个字笔画多,字形结构复杂,要引导学生多读读,多记记。
4、给生字组词。
5、教师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常用词语,学生认读,巩固识字并积累语言。如:
早餐铜矿糟糕蛋糕粗细丢三落四
大概共同汽油日记保安管理夹竹桃
6、写字:
指导写“问、间、伙、伴”四个字。“问”和“间”,“伙”和“伴”,结构两两相同,可各指导写一个,另一个由学生独立练习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二、指导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或录音朗读课文。
2、学生模仿教师或录音,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⑴要读出小伙伴的询问、责怪、教育和关心玛莎的不同语气来;
⑵玛莎同学丢了东西,没吃的了,心里一定很难过,因此读她的话声音要小一些。
4、小组合作学习:
⑴分角色朗读四个小伙伴的对话,朗读熟练以后,可以边读边配上动作表演;
⑵议一议: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谁做得最好?为什么?
5、各组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角色读得最好;
⑵汇报小组讨论的问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或挂图、投影),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三个小伙伴的不同表现(维加:问,说;安娜:说,说;安东:掰,放,说),让学生体会到安东才是给玛莎具体帮助的。
6、设问导思:
安东看到玛莎丢了吃的,又听了小伙伴们的话之后,他决定把自己的面包分一半给玛莎吃,当时他心里会是怎样想的呢?
三、读课后词语
1、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2、学生试着在这些词语中找出“忘记”的反义词,在课文中找出“共同”的近义词,并说说“粗心”的反义词(细心、仔细)。
四、指导学生练写“共、汽”两个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