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2024-01-13 20:23:19

【#实用文#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写作品名观后感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例如,可以从影片的剧情、人物塑造、视觉效果、音乐配乐等方面展开,以揭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此外,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心境下观看同一部影片,会对影片产生不同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写观后感的原因之一。 借助观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智慧的发展历程。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冲突与解决等元素,反映了人类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写作品名观后感,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这些智慧背后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智慧的演进历程。 写观后感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等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而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表达出来,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会,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义。 最后,我在网络上找到了一篇名为“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的优秀文章,特与大家分享。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觉得有用,请将它收藏起来,以便日后参考。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1】

如果从影片本身来说,虽我不是一个懂艺术的人,但是在我看来,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客观再现”本身已经摆脱了“艺术”粉饰、浮夸的束缚或者套路。没有粉墨登场、没有虚张声势、没有故作牵强,于是乎,影片的这种朴实的触角已自然而然触及到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或许,这种真实、这种纯粹、这种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动人心最强大的力量。

那是一个困难的年代,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受难,村儿里的树叶已被摞光当粮食充饥,村主任为了“面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向周总理汇报虚假的现实状况,正如今天有些领导干部为了“面子”搞打肿脸充胖子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忽悠上级领导干部。难能可贵的是,周总理没有“车轮转一转、手指一指”忽悠着“被忽悠”,而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搞起了真材实料的“调研”。他走进困难群众家、和老党员谈心请教、要求大家讲问题、摆事实、走上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劳作……他用笔记录下他所看到的、所亲身体验到的农村问题,他用心感知着农民生存的疾苦,他用一个总理应有的忧国忧民情怀与责任态度为群众能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而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夜色中的那扇窗映着总理的身影,也照亮了那个积贫积弱年代群众们心中的希望。周总理的“四个昼夜”何尝不是对“实地调研”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如何开展“调研”的最好鞭策。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活着意味着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精神不倒,眼里才能有光、脚下才能有路、未来才有希望!周总理亲自来到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伯延,他走街串巷,他为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赤脚江老师穿上那双已经不合脚的鞋,他吩咐把特意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分给群众吃,他把自己和夫人的工资拿来给孩子买衣服、给老人备棺材……这些对于那里的、那个时代的群众,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它超乎了党关心底层群众的感动,它意味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总理和苦难群众在一起!“在一起”,它所传递出来的淳朴与真挚的强大情感足以让群众心里有底气、有依靠、有寄托、有信心!他用爱、用责任、用担当为群众筑起不倒的精神丰碑。

有一种眼神,充满希望,那是群众望向周总理的“信任”;有一种信念,充满力量,那是百姓对党的信仰;有一种精神,充满正能量,那是中国苦难人民生的勇气与斗志。周总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那段困难的岁月,他像每日升起的太阳一样,给苦难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带去希望、带去温暖,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年代成了人民群众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导师,一个时代的命运需要伟人,一个民族的希望需要精神领袖。周总理,无疑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心中的精神领袖。

群众看见周总理就如突见很久不见而重逢的亲人会热泪盈眶,老大妈会那么幸福地将自己备的棺材拿去换成面粉给周总理做擀面吃……那种无法掩饰、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朴素地足以感染人心。周总理,之所以让人民群众如此爱戴,与其是说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不如说他把毕生的爱奉献给了人民群众。

“周总理”,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在几代人的心里,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职位,俨然已成一个爱戴的尊称、一份虔诚的怀念。席间,会听到浅浅的“唏嘘的叹息”,我知道如泉水般清澈而感动的泪水让气息的律动有了颤抖。我也深知在座的党员干部能有这样的情感流露—中国的未来值得期待!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2】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的工作求真务实。影片对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的工作处处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调研工作中,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的工作细致入微。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当邓颖超同志想要伯延的妇女好好学习知识时,她亲自与汪老师一起粘书,画画补充教材,使得汪老师在感动之余承诺“一定会在这里一直教下去”。他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教师党员,学习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3】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主要讲诉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大跃进的失误和苏联的连续逼债,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在毛主席的亲自率领下,1961年,中央领导人几乎全部深入到了一线调查研究。其中,周恩来总理从贵阳的花溪赶赴河北武安的革命老区伯延进行调研。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总理刚到伯延公社,下车伊始,就对前来迎接的公社领导说“一路上过来,看见树上的叶子都光了,这里的叶子也不多,哪里去了?”通过一路上的细心观察,总理就了解到当前公社农民的生活之疾苦。总理走进农家,和主人拉家常的时候,跟随的记者在一旁拍照,总理说“不要拍了,不要跟着我,你这个咔嚓,把人家吓住了”。这样就拉近了和农民的距离,了解到真情真话。通过细节的描写,体现了总理做事非常细心的特点,值得我们技术条线的员工,尤其是负责关键系统开发和运维的同事学习。我们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处处细心,保障生产稳定。

锲而不舍,追本溯源。总理为了完成好伯延公社的调研工作,和公社领导进行了多次座谈会。在第一次座谈会上,公社领导老蔫说“就现在这吃法最好了,同甘苦共患难,国家有了难处,大伙勒紧腰带一块挺,挺过去了,腰带一松,想吃啥不就有啥,啥灾害也不能老冲着咱呢,总理,您放心,一个字,就是好”。第一次座谈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接着总理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座谈会。在第四次座谈会刚开始,总理就说“我们牺牲无数先烈才建立的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毛主席在转战陕北的时候,就明确指出了,要让老百姓六个有: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地种、有工作、有书读!是,我们新中国成立才刚刚十一年七个月,一切都在恢复、在摸索经验,我们的经验从哪里来?就是需要你们实事求是的反映情况,通过实践调整不足,完善各方面的政策,真正达到毛主席说的六有的目标啊!”总理真诚的态度打消了大家的疑虑,取得了大家的信任,打开了公社社员思想和语言的闸门,大家踊跃发言,指出了当前公社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建议。总理这种只要有一个问题不清楚、一个问题不解决,就绝不放弃、绝不离开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绝对不能放过,一定要刨根问底,彻底解决问题才行。

宽严相继,赏罚分明。公社为欢送总理,特别准备了落子戏,其中“端花”这个节目,原本是一个人来端的,但这回却由八个社员来完成。有人指出这是糊弄总理,总理却说“继续演吧,这样很新颖,每个人端花的喜悦心情都不同,从前只有一个人演,只能感受一种情绪,这样,等于我一下看了八次端花这出戏,非常好,继续吧”,这样的胸怀和智慧折服了现场所有人。而遇到公社领导多吃多占时,总理说“这是你们领导班子的事情,你们自己处理。第一要还,如何还,自己想办法。第二要深刻检讨,如果人民不原谅,要离开领导班子,如果严重的,可以党内处分”。宽于群众,严于党员,这才是人民的好总理!

充分的调查研究,加上总理敢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使伯延公社终于纠正了之前错误的做法,解散了大食堂——这是当时全国第一个解散公共食堂的公社。伯延人民感恩总理,感恩共产党,直到今天他们仍然在诉说:他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周总理给的,周总理永远活在他们心里,五十年,一百年,永远,世代相传!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4】

在中国电影百花园中,特别是伟人题材的作品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只能算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却在认真回答党的群众路线怎么走的大问题。纵观之,电影给出了三个建议:即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

听一听什么?听一听以刘邓大军为代表的党的队伍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伯延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人民群众和革命队伍水乳交融。抗战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部带领人民群众在这里抵抗侵略;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曾在这里会晤高树勋,揭开了着名的邯郸起义序幕。

为了避免喧宾夺主,影片并没有影像重现这些历史画面,只是借众多人物零星的语言来构建这段史实,用以说明伯延人民对党的深厚情感有着历史渊源。来到伯延的第一天,周总理就曾深情地回忆刘邓大军在伯延的战斗经历。然后,片中的其他角色如连弟奶奶、老党员郭百岁等也经常在关节眼上提及刘邓大军的往事。

最触动我的是郭百岁的那句:过去刘邓首长都拿我当块干粮呢!干粮在战争年代就是宝啊!着墨不多,但一个纪律严明、团结群众的刘邓大军形象,就已经出现在观众的心目中了。而且这个形象如同影片的潜在布景一般,始终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正因为刘邓大军当年在伯延成功播下了走群众路线的种子,才使遭受大灾之后的伯延群众仍有那么高的革命觉悟,愿意相信党,替党分忧。因此,我们不妨认真听一听群众的口碑。

看一看什么?看一看周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周总理是中外政坛的一个奇迹,现在仍有许多人每每提及他,眼角都会情不自禁地湿润。群众对他的赞誉发自内心。作为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不是以驾驭战争的魅力征服群众(那是毛主席的活儿),而是以诸多执政细节来打动人民的心灵。《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导演陈力无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为了再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在调研伯延、戳破谎言、改变政策的大框架下,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来处理细节,使整个故事丰满真实。我可以信手拈来:总理去吃饭,一条腿已迈进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又迈了出来;而后来吃连弟奶奶的拽面,却毫不犹豫地迈进门去;他到连弟奶奶家,往炕上一坐,听老人唱落子戏,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一样自然;他到张二廷家里去抱养孩子,就坐在门坎外和二廷像两个老朋友对话;在地里种红薯藤,被一位有些调皮的女社员三番两次纠正错误这些,仅仅是电影技巧吗?不!这是一位人民公仆坚定地走群众路线的清晰脚印。他用自己的行动把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不搞特殊化等等词汇激活了,我们不应该认真看一看吗?

想一想什么?党员干部们必须想一想自己的脚应该怎么走在群众路线阳光大道上,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既避免让自己身败名裂,也避免让群众利益受到侵害,更避免让党的事业遭受损失?这个建议电影屏幕没有直接提出,但却是少不得的题中应有之义。

影片中有个好干部伯延公社主任郭凤林。他父亲是老革命郭百岁,他自己也为革命做过很多贡献,在面对困难时总能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可在周总理调研过程中,他却专门和总理对着干:总理要听真话,他就说假话,并威胁公社其他干部不许讲真话;总理要见群众,他就把落后分子都关起来,把老父亲也瞒得死死的;更有甚者,纸包不住火之后,他居然善意地劝周总理也不要对毛主席讲真话。而这一切的理由,居然是不想让主席和总理看到农村的困苦实情而堵心。真是一个替党分忧的好干部、好同志啊!

想一想,如果今天的干部都这样冠冕堂皇地走领导路线,对上做报喜鸟,对下做猫头鹰,长此以往,将置人民福祉、国家兴亡于何地?这难道不是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吗?影片最后让郭百岁在周总理面前为儿子说情的情节,虽然合情合理,而且具有一定的喜剧效果,能搏一直有泪意的观众一笑,但我却认为这是影片的败笔:对报喜鸟们的处理太轻了!用一笑而过的手法处理欺上瞒下的官员,不就是在姑息纵容他们吗?长此以往,假如党和国家再遇到重大困难,群众们还会和党并肩站在一起吗?

影院的灯亮了。听过、看过、想过之后,我们的党员干部们,但愿你们能走好自己的群众路线。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5】

前几天,在课余时间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以上世纪中期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难为背景,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深进革命老区调研与当地农民相处的四个昼夜发生的感人故事。

周总理走进革命老区一线、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是群众线路的具体实践,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在此进程中,非常值得我学习和鉴戒。

周总理认真听取群众呼声,工作不走过场。我们在工作中,要经常与学生、学生家长及老师们交流、沟通,在工作中,不走过场,要扎扎实实,用心与学生沟通。要时时记住一个问题,我们的工作究竟是为了谁?我觉得,应该是一个一个的学生,我们要让他们考上大学,要让他们优秀,要让他们成功,但我觉得,我们更要他们幸福。我个人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有句话流传很广:“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我觉得,我们当老师的.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

周总理态度恳切,勇于承当责任。面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困难,周总理一点也不寻觅借口,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是啊,在我的工作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有责任去帮助他们,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去帮助他们,虽然我的力量有限,但去做总比不做强,比如高二体艺班同学,数学基础大家可想而知,现在,他们的数学仍然很差,但是很多同学在学,他们说以前是从来不学的。咱手把手地教,弄懂一个算一个,多懂一个是一个。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学生文化成绩不好,但他们懂礼貌,做事踏实、认真,愿意为集体牺牲自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勇于担当。当然,这与班主任胡远梅老师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有人可能不以为然,但走自己的路,让你去说吧。

总之,看了这部电影,收获颇多。向周恩来总理表示深深的敬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6】

8月21日上午,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全体党员、职工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中共中央领导得知后,都亲自奔赴各个受灾区域,进行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来到了河北邯郸的革命老区,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探寻解决措施。

看完影片后,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和动人情节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影片一开头,伯延公社主任请用餐一场戏触动人心,周来到大食堂门口,他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鸡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得知群众只能吃树叶、喝菜汤,而自己却有如此奢侈的待遇,说了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便收了回来。周坚持和大家一样吃树叶喝菜汤,体现了周的廉洁自律,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这就说明想为人民做事,想与人民建立鱼水之情,只有廉洁才能获得大家的真心。

之后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农民家庭,亲切的与村民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情况,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种植庄稼。在插秧时,一个农妇送来一碗清水给周喝,又热又渴的却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因为事先他已知道,这水是村民跑了十几里山路自己挑回来的。周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了解到村民为了给他吃一顿面把自己寿材都卖了的事,便主动掏钱把寿材又买了回来。周坚持和村民吃一样的饭菜,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就这些细小的动作,无一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大爱与奉献。

周来伯延调查的目的就是想听真话,想知道人民的真正诉求与愿望,所思所虑的是如何纠正错误、改善民生、振奋民气。而公社主任觉得周日理万机,能到这个穷地方来看望乡亲们已属莫大的幸福,他不想给添乱,便要求村民们也不许说出难处。最终,在的自我批评以及不断真诚的引导和鼓励下,大家终于勇敢的说出了真心话。周连夜整理这些内容,如实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些情况。周这种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着我。

电影结束后,我不禁反思,作为共产党员的自己,有没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有没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将周的精神品质作为我们党性修养的镜子,更要学习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7】

有这样一个人,玉树临风,风度翩翩;有这样一个人,艰苦朴素,任劳任怨;有这样一个人,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有这样一个人,活得低调,活得艰苦,却活得如此伟大;有这样一个人,无论经过多少时间的冲刷,都在我们心中永不褪色。他,就是周恩来,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最后一节党课,沉郁悲壮的音乐声中,我们走进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走近了周总理生活。周恩来总理来到了伯延镇体察民情,看到光秃秃的枯树,周总理问起了村民们的生活,但是从公社主任到老乡们,为了不给周总理添麻烦,不给国家添麻烦,没有人愿意告诉总理饥饿的实情,这时意外跑出的一个小姑娘说出了大家连树叶都吃不上的现状,让周总理心酸无比。一次座谈会,社员黑压压挤了一大屋。开始大家不敢说话,周恩来笑着指指身后墙上的画像:我叫周恩来,就是墙上的那个人。你们看像不像?这次我来是想听大家的心里话,有话只管说,说错了也不要紧。蹲在总理身边闷头吸烟的村民张二廷在总理问到他时,头一个跳起身“放炮”:要说食堂好,全是假话。食堂吃不饱。还愣冲冲来了一句:你要是糊弄我们,总理,再过两三年,你也会饿死的。周恩来闻言猛然一震,沉凝片刻,眼里噙满泪水:还是我这个总理没当好,我先道歉,对不起大家。四天四夜里,周总理走访了几十户农民家庭,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走访调研考察中,了解了真实情况,伯延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人民公社。

录像结束了,感动却永远不会结束。我难以忘记,那个坐门槛上和村民们一起吃糠咽菜, 唠嗑谈心的身影;我难以忘记,那个农田里帮着农妇们锄地插秧,挥汗劳作的身影;我难以忘记,那个暴雨中疲惫虚弱,却依然奋不顾身的和群众抢救地瓜苗的身影;我难以忘记,那个夜色下依然在书桌旁忙忙碌碌,只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身影……他的身影并不壮硕,也不威严,更不可怕,但他就是有这样一种人格魅力,让每个接触他的人信服,尊敬,不由自主的想要说出心里话。

我依然记得,小学五年级的课本上,那一篇催人泪下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其中描绘的场景我至今都印象深刻。“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大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周总理从来都不是一个高调的人,他不会说出他的生活有多清苦,有多节俭;也不会说出他每天的疲惫,每天的劳累;更不会说出他对人民的忧思,对人民深切的爱……但是,我们记得他,人民记得他,世界记得他,历史也记得他!周总理的身影在我们心中,永不泯灭,永不褪色!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8】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总理的工作求真务实。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总理的工作处处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总理的工作细致入微。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当邓颖超同志想要伯延的妇女好好学习知识时,她亲自与汪老师一起粘书,画画补充教材,使得汪老师在感动之余承诺“一定会在这里一直教下去”。他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教师党员,学习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9】

2013年8月14日,洛阳铁路运输法院全体干警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是一部农村题材电影,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从1958年开始,由于工作上左的错误、持续的天灾和前苏联政府逼债,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为纠正错误、扭转局面,1961年春,在毛泽东的亲自率领下,中央领导分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风尘仆仆地来到革命老区河北武安的伯延公社,与那里的广大农民一齐生活了四个昼夜。在充分掌握时弊和民意以后,周恩来立刻与毛泽东长时光通话,当即做出了取消大食堂及其他政策调整的决定。由此,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民分户吃饭的公社。电影透过不一样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两个多小时的放映中,不少同志流下了泪水。

周总理深入革命老区一线、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具有极高的现实好处。在此过程中,有几点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认真听取意见,工作不走过场。周总理像拉家常一样,就坐在门坎儿外和张二廷对话,认真了解了大食堂及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总理这种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使得人们愿意讲真话,敢讲真话。征求干警意见、走访铁路企业也是一个与群众交流、沟通的良好平台,我们要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加以推进,并把它作为一个长效机制固定下来。

二是与人真诚相待,遇事勇于担当。应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困难,周总理一点也不寻找借口,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职责啊!现如今,法院各项工作繁忙和艰巨,各庭室均有各自的工作职责,我们要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杜绝在工作中相互推诿,敷衍了事。

三是事事廉洁自律,处处勤俭节约。周恩来在吃饭时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就将一条已迈进屋子的腿又迈了出来,而之后吃连弟奶的拽面时却毫不犹豫。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清正廉洁,自觉理解群众监督。

四是解决问题迅速,落实措施果断。周总理武安听民声,大食堂从此熄了火。群众主动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紧紧抓住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注意从实际出发,研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才能使我们的纠正措施行得通、办得到,杜绝拍胸膛做决定的官僚作风。

我们要以这部电影作为生动教材,联系法院工作实际,在工作中遵循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急,以身作则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推动法院各项工作深入扎实开展,使活动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双丰收。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10】

3月30日下午,****队和市**局统一安排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将周恩来同志四个昼夜里的一言一行浓缩在100分钟时间里,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凸显,感情真挚细腻,尤其是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堪称新形势下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观后感触颇深,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总理日理万机,深入基层**研究,体察民意,以及村民们的真诚、纯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周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电影带到了那个岁月。总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糊糊,在炕上听连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温暖人心。电影中用三次镜头描绘了总理深入调研后不顾白天的劳累工作到深夜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体反映革命老区人民质朴的思想,和淳朴的民风。旨在告诫我们当代党员干部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那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

的确,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表达一下内心感受了。我是出生在80年代的农村,从小就常常听爷爷奶奶讲他们过去的故事,说过去遭遇过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我姥爷,当时的家境很贫寒,缺衣少食,生活非常拮据。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告诫我要爱惜粮食,吃饭要把碗里吃干净,不能剩饭或者留有饭粒,这看似普通的话语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挥之不去印象。后来我上学了,家中的生活水平渐渐的好转起来。时隔多年,我业已工作七年有余,奋斗成长的足迹清晰可见,在这个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今天当我们再次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国家与人民遭受那段磨难的历史,意义深远!

现如今,中华大地各民族儿女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在为强国梦的征途上勤奋工作。对于我们****系统也不例外,全体干部职工正在为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和打造现代化服务型**而披荆斩棘、继往开来。现在正值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系统的党员,更要深入一线,勇于作为,敢于担当,深刻剖析我们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批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通过实践活动让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自我警醒,自觉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每个人要真诚,正直,要有正义感,不带有个人感情!要敢于给领导献言纳策,让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主人翁思想,都有集体荣誉感,都有大局观念,都能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更能在为推进****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11】

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始终处在激动中,细节之处,眼眶发热。一部主旋律影片,有如此强烈的精神感染力量,让人意外,堪称近年来重大题材创作的新突破。

影片以领袖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为精神切入点,紧紧抓住周恩来透过调查研究后决定停办公社大食堂,以解决群众挨饿问题为中心叙事线索,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到达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自然灾害、苏联逼债和中央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导致三年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央领导同志几乎全部出动,分路赴农村调查,在多路调查的基础上作出了停办公社食堂的决定,全片在确保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围绕着领袖和人民的关系来营造故事,围绕着真话与假话、好与更好之间设置矛盾与悬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在被深深吸引感染中已分不清,也不想再去分清哪些是历史真实,哪些是艺术虚构。个性是结尾处随行记者拍摄“定格”手法的使用,更有效地强化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艺术震撼力。

老区人民国家主人翁精神的照亮了全片,从一个独特视角唱响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镇是有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伯延人民作出了卓绝贡献和伟大牺牲,他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伯延人民深入骨髓的国家主人公精神的新发现是:所谓老区精神不只是吃大苦、耐大劳,勇于牺牲,艰苦奋斗,而且是即使在党的决策出了问题、国家面临巨大困难的状况下,他们首先想到的也不是消极等待、怨天尤人,更不是向国家伸手,而是要为党分忧、为国解难,勒紧裤带去履行国家主人公的职责!影片真实而又巧妙地反映出伯延并不是真空地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镐风和共产风也刮到了伯延,老百姓一样忍饥挨饿,当地的树叶和树皮也被吃光。但是当周恩来带队到那里搞调查时,许多干部和社员却为总理的操劳而忧心,不愿因自我的困难给总理增加负担。公社主任郭凤林为掩盖真相甚至把“落后分子”关了起来,这无疑是错误的,但他激动地对大家说:“解放前咱啥苦啥罪没遭过,饿几天肚子周总理都来了,犯不上鸡一嘴、鸭一嘴地喊叫,眼下国家建设比咱这重要。”这又分明透露出他的本意是要靠自我勒紧裤带渡过难关。这不正是老区人民的国家主人公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延伸和闪光吗?从片中我们还看到,那些“落后分子”急于找总理说出伯延的真实状况,目的也是要和中央一齐找出解决难题的办法,而这样做的前提是对党的信任,相信中央必须能改正错误,带领人民走向胜利。影片中连弟奶奶以当年曾给刘伯承、邓小平做过拽面为荣耀,这次宁肯卖了寿材也要让总理吃她做的拽面,这一笔更是入木三分地揭示出真正的老区精神永远是党领导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在这种老区精神的光照下,影片表现了困苦和灾难却又没有陷入悲观失望,反而贯穿着一股团结起来共同渡过难关的激情。

影片牢牢抓住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为人民鞠躬尽瘁这个最本质、最突出的人格特征,《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周恩来形象的塑造出人意料地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新的震撼。自始至终用平视的角度拍摄人民总理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对周恩来坐在炕头、门槛上与社员谈心的情景的拍摄和氛围的营造,真实地凸显出周恩来不在人民之上、人民之外,就在人民之中,他就是人民利益和愿望的代表,除了人民利益他没有自我的特殊利益。用真实的艺术细节去表现当时已承受很大精神压力的周恩来,应对群众的困苦首先不是指责,而是检讨自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向伯延的百姓真诚道歉,对犯错误的干部有批评更有理解和爱护,那样发自肺腑,那样催人泪下!从平易中写崇高,越显其崇高;以自律来写博大,更显其博大。生动地呈现周恩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活得有尊严而倾其所有、鞠躬尽瘁。用自我身上最后的钱给张二廷的孩子买了一身新衣服,连弟奶奶卖了寿材请总理吃拽面,周恩来出钱把寿材悄悄赎回来,安排人在自我离开伯延后再把寿材送还老人家。如此周到,如此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如此能体悟和尊重每个底层百姓的主体愿望和生命尊严感,这就是周恩来最伟大而又独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鞠躬尽瘁。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诗神,观看后不仅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大好处,也使我们透过回顾党克服各种困难、改正自身失误的过程,更加坚信党的伟大。周恩来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这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持续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透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状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12】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的国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国连续三年大旱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一切援建项目的经济压力,使新中国和新中国的人民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无论经受着多大的困难,党和人民依然充满着不可动摇的激情,人民始终想着国家的困难,党始终牵挂着人民的艰辛。面对国家遭遇国际关系恶化的困境,面对全国老百姓忍受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饿,党中央及时派出多路调研组,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进行实地调研。尤其是周总理通过在**伯延公社四个昼夜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这时执行的全民吃大锅饭的政策,很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周总理从对党负责的角度,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向毛主席实事求是的汇报和反映了吃大锅饭的弊端,并建议党中央考虑对吃大锅饭的政策进行调整。最终党中央毛主席立即决定对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全民吃大锅饭的政策进行调研。至此,全国上下全民吃大锅饭的历史被伯延公社先行一步停止的做法而终止。

这是影片反映的当时我过的历史背景和国家面临的经济困难,结合今天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看完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后,我有以下几方面的触动和感受,想与大家共勉。

一、国贫家穷,精神不倒。中国共产党经过近三十年的浴血奋战,在历经百斗战乱的沧桑国土上建立了新中国。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不容易,但建设新中国更不容易。影片虽然反映的是1961年,国家遭遇三年大旱,苏联老大哥又撤回所有援建项目和资金的历史背景,新中国处在极端困难的境地。那一年,我还没有出生,无法感受当时的艰难困苦,但通过观看影片,我真的切实感受到,当时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虽然面临着和经历着极端的困难和贫穷,但实际上国家和人民并不贫穷,国虽贫,家很穷,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的精神却不贫穷,真是由于这种全党全民上下同心,团结一心共同战胜困难的精神,使新中国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调整期。而如今,虽然社会发展了,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但全民的精神却,人心涣散了,价值观扭曲了。

2、官民平等,同甘共苦。影片反映的是老一辈革命家、老一代党的领导干部,深知”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所以,在自然灾害面前,在社会经济发展遇到困境时,没有哪一个领导搞特殊性,更没有哪一个领导搞腐化,完全是上下同心,官民平等,同甘苦,共患难,团结一心,与天斗、与人斗,最终战胜一切困难。而如今,官民不平等、上下不同心,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腐败现象不断滋生,”四风“问题日趋严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是为了彻底解决”四风“之害而进行的一场思想教育活动,”四风“问题不但害己,更危害党的统治基础,危害人民的切身利益。目前,全国上下先后开展的两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在与解决上至下的存在的”四风“问题,从而最求我们党倡导的官民平等,官民一致的从政原则。

3、深入基层,实地调研。治理国家,造福人民、安邦兴国,国家的政策必须先行,但先行的政策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是否符合治国安邦的实情,则要通过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实地调查研究,才能界定制定的政策是否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切合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否则,制定的政策可能无法下行,甚至不能下行,即便是强力推行了,()也有可能对社会发展,对造福人民,对安邦兴国是百弊而无一利的,就像当年实行的全民吃大锅饭的政策一样,对社会发展,对创造幸福生活、对提高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大力弘扬求实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了解实情,用掌握的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制定政策,管理社会,治理国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践是标准,实际是依据,实干是导向。

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说的干部就是人民的干部,党员干部一定要从为了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都要牢牢树立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管一生,必须为民服务。为官就得心向群众,为官就得清廉为民,否则,为官者就有可能成为庸官,贪官。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好就好在他能完全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这次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每一个党的干部都必须对人民负责,做为人民服务的先锋和表率,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前提下,从思想深处,从为政之德,从履行职权等方面,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官为民履职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个人求职信(汇集8篇) 下一篇:自我评价怎么写好范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