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大败局Ⅱ读后感

2024-01-11 08:57:20 大败局Ⅱ读后感

【#实用文# #大败局Ⅱ读后感#】想要更详细地了解“大败局Ⅱ读后感”吗?请仔细阅读以下资料。这篇文章让我感到快乐,让我觉得世界是如此有趣。它是一部让人深刻印象的作品,来自一位著名作者。读后感体现了对书中情感表达的深入阐述和评价。请您在浏览器中记下本页链接,以便以后查看!

大败局Ⅱ读后感【篇1】

一个人什么都不懂满嘴乱扯,太可怕,这就是宋鸿兵。一个人什么都懂还满嘴乱扯更可怕,这就是郎咸平。而吴晓波不像前两位“网红”,嘴炮功夫了得,他的书多是案例、史实,参杂少量评论。大学时初读他的《激动三十年》久久不能平息。中国现代企业史随时间不长,却也曲折宏大。近期读了《大败局》、《大败局II》读出了武侠小说的味,高手过招,场面最是荡气回肠,手眼最是欲壑难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也出现了很多名噪一时的企业,甚至有一些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知名度。而这些企业中的佼佼者大部分淹没在短短四十年的中国现在企业史中。秦池,巨人,爱多,玫瑰园,飞龙,瀛海威,三珠,太阳神,德隆,健力宝先后从地底跃上神坛,又迅速从神坛跌至地底。每一次的失败都让企业环境或者资本市场震动不已,其原因各有异同,吴晓波总结了三点:1、普遍缺乏道德观和人文关怀。2、对规则和秩序缺乏必要的尊重。3、缺乏职业精神。吴晓波没骂这些企业家,而是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的失败是后来企业成长的养料,他们利用市场与规则的空白迅速发家,又因为市场或企业的不完善迅速衰落。

我对书中“三株”的案例印象比较深刻。“三株”红火的时候正是我读小学的时候。记得那时候放学路上到处有人发送“三株”的传单,一些销售人员还会上门发送。传单做成类似报纸的形式,众多老年人在报纸上现身说法,记载着无数药到病除的案例。当时天天在学校接受科学知识的教育,对传单上的“故事”并不相信。但对当时信息封闭,知识文化欠缺,病痛缠身的老年人来说,这种宣传无疑是效果显著的。小学同学的父亲当时辞去厂里的工作,下海加盟当时另一个保健品“红桃K”,赚的盆满钵盈。用雷军的话说就是“站在风口,猪都会飞”。

三株相当多的做法为后来的保健品乃至家电等恒业的企业所效仿和放大,它的某些幽灵至今仍徘徊在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家的潜意识中。三株曾经无数次地发下誓言,要在20世纪内将人类的寿命延长十年,可是,他自己的“寿命”却不过短短的六七年。

一家年销售额高达80亿的公司,拥有十五万员工的庞大企业尽然崩塌的这么迅速,且听不到一声惋惜和同情。“这个企业怎会如此脆弱?”吴晓波在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在支撑三株这个企业,我想是那些传单和销售人员。至于产品,恐怕只是一瓶糖水而已。企业的第一桶金多半都是肮脏的。可是很多企业在拿到这样的第一桶金后不思进取,继续想靠肮脏的手段拿到第二桶金、第三桶金。投机式的发展迟早会付出代价的。只有稳步的增长才是好的增长,一把赢不可能把把赢。

现如今的中国企业更高端、更现代化、更庞大,也带有更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共性,即使满嘴跑火车靠忽悠运作资本的乐视,也跟上当下流行的“生态”、“互联网+”。 段永平的步步高,现在越发野蛮地生长,现在步步高vivo手机已经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中占领很高的部分。段永平惯用的手段是"敢为人后,后中争先"邓市场培育完成,然后强势抢夺,这样的战术在步步高学习机,手机等产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开创新的商业模式主打线上销售,以“质好价低”为标准,多元化为战略的小米继续站在风口浪尖。

产权、政府、股市、炒作、扩张、多元化等词语是本书的关键词,书中相当大一部分的企业都是从优质的产品起步,逐渐走上壮大、扩张的道路,最终迷失在资本游戏里。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也仅仅只有不到四十年,中国缺的还是百年老店,民企、国企都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那种静下心来做事的气度,也许发展太快,变化太快,挣钱太容易,让人心浮躁。在纷繁复杂的现在企业竞争中希望能看到更多有道德、有专注、有情怀的好企业,期待吴晓波先生在年老后回味这段历史,出版《大胜局》。

大败局Ⅱ读后感【篇2】

吴晓波,1968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1. 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只要自己开心了,就瞬间变得美好了。记住,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好好去爱,去生活,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不要辜负了美好的晨光。---吴晓波

2. 人生就像是高压锅,压力太大的时候你自己也就熟了.人的一切烦恼来自执着。我们执着什么,就会被什么所骗。心是工画师,把握住自己的心,让心境清净,安静。---吴晓波

3.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处处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那么人人都变成“坏人”,也就无法和平相处。以“恶”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无处不是破残的;以“善”眼光看世界,世界总有可爱处。少看社会阴暗面,多让自己的眼睛用于发现人间之美、自然之美则心怡。---吴晓波

4. 看不开,就背着。放不下,就记着。舍不得,就留着。等有一天,背不动了,就看开了!记不清了,就放下了!留不住了,就舍得了!生活如水,人生似茶,再好的茶放到水中一泡,时间久了,也就淡了。也许是棱角平了,或许是成熟稳重了,脚步越来越踏实,日子越来越平淡。---吴晓波

5. 人一定要有的五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 融进血里的骨气、两侧外泄的霸气、刻进命里的坚强!---吴晓波

6. 【一切,从自己做起】 1、只有你爬到山顶了,这座山才会支撑着你; 2、只有你的境界提高了,这个境界才来提升你; 3、只有你关心别人了,别人才会关心你; 4、只有你爱护这个环境了,这个环境才会爱护你, 5、只有你的亲人幸福了,你才会幸福; 6、只有你自己成功了,朋友才会离你更近。

7. 昨天再好,也走不回去;明天再难,也要抬脚继续。没有人能烦恼你,除非你拿别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没有放不下的事情,除非你自己不愿意放下。日子,过的是心情;生活,要的是质量。要懂得,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吴晓波

8. 我们时常仰望别人的欢乐,咀嚼自己的痛苦;仰望别人的幸福,舔舐自己的伤口;仰望别人的成就,郁积自己的平凡……于是,美丽总是别处,灰暗皆在心头——其实,你仰望别人的时候,也有人在仰望你。与其仰望,不如珍视,我们唯有感恩生活的赐予,感谢人生的丰足,芬芳的花朵才能长开不败---吴晓波

9. 太善解人意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很多时候委屈的都是自己。---吴晓波

10. 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反正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吴晓波

大败局Ⅱ读后感【篇3】

追求卓越是所有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所有人都希望通过研究“卓越”的公司,实践“卓越”的技巧,而取得“卓越”的成绩,《大败局》之读后感。事实上,这只是追求“卓越”的盲目,竞争中没有常胜将军,更没有长胜法则.竞争的本质不是比谁强壮;比谁敏捷;更不是比谁聪明;而是比谁少些愚蠢;少犯些错误。这是《大败局》里所对10大企业所总结的经验教训。

初次翻开《大败局》就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总结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是非常有必要的,里面提到了10个企业的失败经历。比如:巨人集团的覆灭,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来到了深圳,可是他却有着超出寻常的惊人的豪赌天性,这种天性在他日后的创业历程中将一再展现。在初到深圳的那几天,他就作出了一生中的第一个豪赌决定。这个决定让他得到了他人生的第一笔财富,随之而来的是他的成功,,并且创办了“巨人企业”,他的“巨人”企业已赫然成为了中国电脑行业的“领头羊”,这个青年也被评为“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广东省十大优秀科技企业家事业进入辉煌的时期在事业之巅傲然临风的史玉柱决定建造巨人大厦。但是由于战略的失策,,最终造成了各个战场的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在这一过程中,庞大的”巨人军团“最终分崩瓦解。这个青年也从公众的视野中逐渐消逝了。

《大败局》中的这个实例告诉我们:企业的管理存在一些基本的定律,即便是违反了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条,企业就会失败,企业的失败往往都是因为违背了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条或几条。但是,即使遵循了所有这些基本定律,企业也未必一定能成功,因为企业成功只有必要条件,没有充分条件。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无论应用什么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都必须首先遵循而不是违背这些基本定律,以它们为战略起点,只有这样,企业才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性。这是《大败局》披露企业的兴衰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一个成功了的企业,为什么会很快的萎谢呢?根据书中的内容,我归纳为主要是没有注意到下面几个原因;

书中提到巨人集团就是因为有段时间没有诚信,最终使他们走上了不归路。

据有关报道介绍,对全球的成功企业调查结果表明,成功的秘诀诚实被摆在了第一位。

诚信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社会信用的发达程度。如果企业只想”过把瘾就死“,那么诚信就可以抛在一边。但是如果企业要谋求可持续发展,诚信则是维持长期市场穿透力的基本前提。在信用不举的社会里,诚信的作用比较有限,甚至讲诚信的企业可能要吃点眼前亏,但即便是这样,现在很多客户为了减少交易成本,仍会对诚信给予特别的关注,对讲诚信企业情有独钟。

没有诚信,企业根本不可能建立市场资本,不能取得社会的信任,而社会的信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市场需求决定了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首先是现实主义的,因为企业是为利润而生成,为利润而发展,且有了利润才有可能发展的。那么只有符合市场需求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才能在商场获得成功!

巨人集团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每一个重大的经营举措缺乏严格的市场分析,没有清晰可见的目标市场,结果是企业大量的投资都没有对准市场,导致资金周转不过来,而最终破产。

《大败局》中提到的巨人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可以说是他们先把媒体给”营销“了,最终他们却反被媒体”营销“,因为他们成功与失败的背后都是媒体起着引爆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巨人集团”不按常理出牌的经营方式“,虽然创造了令人仰止的速度神话,但最终毁掉企业赖以生存的产业基础。

巨人集团由于没有利用企业发展鼎盛期的便利条件与金融机构建立互利关系,结果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竟然筹措不到可以扭转局面的”区区1000万元“,以致于巨人集团的'老总仰天悲鸣:”什么叫一分钱难到英雄汉,这就是。"

巨人因为诋毁竞争者(娃哈哈集团),被迫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公开向竞争者道歉,成为巨人滑坡的一个转折点。

以上是书上所提到的实例,说明了市场规律的重要性,企业在市场中存活,就必须懂得规律,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就好比人生活的自然界的规律一样。

《大败局》这本书给我们的经验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就是让我们知道了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政府、媒体等建立的市场链关系,企业与他们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而且还是一种依存关系、合作关系。脱离或破坏市场链的行为,必然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自食其果。

《大败局》里纰漏了许多的大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造成的失败,这些启示将会给正在创业的人或者准备创业的人带来巨大的作用。

这虽然上一本商业方面的书,但是我们只要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我相信对我们以后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有很大的作用,对我们的工作方法都有一定的帮助。

大败局Ⅱ读后感【篇4】

大败局该书是一本关于中国第一批民营企业失败的教案,全程回放了80-90年代创立的那批新兴民营企业中最著名的10家企业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企业家悲壮的损落,也揭示了企业如何由鼎盛到衰弱的失败原因。比较出名的如:三株口服液、太阳神、巨人史玉柱等。

企业如何从繁荣走向失败?吴晓波还总结了他们的失败基因。一。他们普遍缺乏道德和人文关怀。2。他们普遍缺乏对法律和秩序的尊重。三。他们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精神。

广告大事克劳德霍普金斯在他的《科学的广告》曾今写到:我所看到过的很多经营危机大都是因为下面这几种原因:做事太过分,在潜在机遇面前不够大胆,看不起保守作风而仓促行事,害怕竞争者可能比自己走的更远或爬得更高,所以自己不惜在一条未曾开辟的小路上贸然领跑。

书中早期白手起家的草根创业者认为,只要敢打敢做,就一定有利润空间,因此他们有时不顾市场容量而忽视了对消费者智力的盲目提升。

成功和失败需要总结。很难想象这么大的企业怎么会从舞台上消失。伟大的失败是一个总结,是早期企业家成功与失败的总结。它帮助那些不成功的人了解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从中吸取教训,让那些成功的人了解别人是如和失败的,他们是否也在失败的道路上,这可以敲响警钟。我们看书写笔记其实增加自己的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和总结,提炼出哪怕一句话都是自己的,看着他们风云崛起,然后黯然出场,我们学会一点就少走一步歪路。

不要嘲笑任何人的梦想与追求。一个人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自己生活的使命,书中举了80年代温州一个民营企业家,关掉年收益上百万的塑料厂,打造中国第一辆电动轿车的故事。技术落后,资金耗尽也没有实现。

对于别人的追求和梦想,我们应该理解和掌声。也许他失败过很多次,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仍然满怀激情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我们笑别人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活着?这个问题突然清晰了。

还有诸如诚信是金的企业经营之道,诚信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发展战略和社会信用的发达程度。如果你想死,那么正直可以在一本书中被抛弃。如果你想维持一个长期的市场,那么诚信就是别人给你的标签。做人做事,人要讲诚信,我们的团队精神也有真诚,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不要被短期的利益迷惑自己,说出不符事实的话或做出违心的事,我们讲诚信挂于嘴边不如做事踏实,虽然很多时候讲诚信会吃点亏,但即使这样,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和诚信的人交流合作。

置业顾问在工作中也是这样。毕竟同一个城市下,你想朋友多还是敌人多。

市场需求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公司拿地规模大,没有市场需求就没有土地市场交易。原来的观点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行势越来越冷,人们不买房,投资和购房基本消失,国家政策导致的刚需人群房价下降继续观望。大环境如此,小小一个盘如何撬动他们的需求,一直也让自己迷茫不容乐观。

看问题的方法是从正面和侧面看问题,就像画苹果一样。现状就是这样了,别的楼盘也卖得不好,我们怎么可能卖好?这也许是普通人的想法,那我们怎么解决呢?让我们看看这个市场是否有真正的需求,然后找出这批客户的特点:

处于中高阶层人群,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对目前居住不满,喜欢独立私人空间,喜欢庭院生活,有集聚性,圈子大,有许多投资理财的方法,在各种领域有一定带头作用等等,然后告诉他们你们的房子需要换了,扩大目前居住与自己的身份不符,产品带来的痛苦,告诉她们我们可以帮助你理财,帮助你改善生活,帮助你提高品味。。

需求是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会有希望的。只是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客户,了解市场,而不是依靠市场来刺激客户。当我们谈论顾客时,最基本的是了解顾客的需求,判断他们需求的大小和强度。

大败局让我们获得是对企业生存之道,也是我们自己的立足之道。

大败局Ⅱ读后感【篇5】

角度1从中国企业的诚信来看

今天,当我看到抽屉里的南孚电池时,不禁想起了俊能戒指的广告。聚能环不过是个普通橡胶密封圈而已。如果撕下南孚电池的塑料外壳,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底部的负极外,电池的所有外露部分都是正极,所谓的能量收集环就是将正极和负极分开,防止短路。

但不得不说,那时候的广告真的很有影响力,愚弄了很多人。

说到南孚,我想到2003年左右,南孚电池被竞争对手吉列收购。

再后来,吉列被宝洁收购了。所以我惊讶地发现,我使用的电池和洗发水来自一家公司。

南孚一夜之间从民族品牌变成了外国品牌,许多人深感遗憾。当我第一次知道南孚不是民族品牌时,也是这样的感觉。但后来,我发现我不太在乎这些东西。民族品牌和合资企业或外国品牌真的那么重要吗?

当年国外的thinkpad到了国内,就没有了全球联保,被联想收购以后,美国的thinkpad在中国大陆依然得不到保修;外资厂商的汽车在国外召回在大陆没有,国内的汽车厂商不也是一个鸟样;有人说苹果的东西价高坑钱,君不见国内的平板厂家哪家不在坑钱?最让人觉得无耻的是汉王,苹果一代ipad降到2888以后汉王的副总说苹果的做法“断了国内厂商的后路”。还有什么饥饿营销,一天到晚各种吹风,产品从来不见上市,人家苹果好的没学到,尽学些什么东西!

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我几乎不在乎我使用的产品来自哪里。甚至有时候我会想(尽管很荒谬),如果国产的东西没人买,是不是就会少几个富二代,从而减少被汽车撞到的概率呢?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也许正是应了这句话。

角度2中国的政商关系

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中国的政商之间的关系。因为在世界上这么多国家,我认为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的**和企业(我只是指私营企业)之间的关系那样复杂和美妙!

中国政商的关系处于这样的经济背景:中国的经济体制现在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之中,现行的经济体制之中还夹杂着许多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不提倡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但很多地方**都在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

同时,由于我国法律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有时为了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干预市场。这使得**能够控制企业的生死和一些重要生产要素的分布。也是由于法律与经济体制上都存在大量不完善,一些民营企业有时就需要穿行在一些“灰色”的地带,当国营企业在其中时就十分安全,但是民营企业在里面却十分危险,民营企业要想减少其中的风险,就必须要找**来做自己的保护伞,利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科龙创始人潘宁曾经常被问道香港(当时为了科龙在香港上市,他经常往返香港与内地之间)与内地经营环境的差别时,他回答“在香港不需要结识**,百分之百的时间可以用于市场和业务;回来呢你非应酬不可!”这侧面反映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的必要性。再加上在市场上相对于国有企业的天生劣势,这样就形成了民营企业对**进行依附的关系,**对企业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企业与**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企业是有利的,但如果企业与**之间的关系过于密切,可能对企业不是好事。**对民营企业进行大量关照,也是有它自己的目的的,大多数不是由于收受了大量的贿赂,就想让企业帮自己来提升政绩。在前一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与**之间的关系过于密切、过于深入,甚至无法进行自我分配,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由于行贿而企业倒闭或者自己深陷囹圄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后一种情况下,如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企业与**之间没有冲突和利益冲突,企业只会得到很多礼遇,就不会有问题。可是**为了培养企业下了大力气,企业却想把主要转移生产中心时或者出现其它的较大矛盾时,我想**一定不会善待这个企业。

如果你对**的依恋或联想太多,企业就不会有很好的发展,所以企业仍然需要与**保持一定的距离。

对民营企业来说,与**建立良好关系的目的是获取**手中的大量经济资源,如土地审批权、贷款发放等。他们大多数并不想成为**的附属,只是由于他们相对国有企业的劣势地位,只能利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就要求企业尽量与**搞好关系,甚至贿赂一些**。

以致于现在民营企业要发展,就要对****“送礼”、“搞关系”,这已经是民营企业之中的一个公开的秘密。虽然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但可以看出,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学会借助**,同时**也必须借助企业来提高自身的政绩。这种相互利用、相互补充的关系有时非常微妙。如果处理好,不仅可以为企业的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还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政治策略对一些真正的民营企业家应该有借鉴意义。

私营企业与**之间的关系不应太远或太近。企业不应利用**自救或让**过多地帮助企业。它们之间既要相互合作,互利互惠,又要为各自的得利益互相博弈。也许在未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与**的关系会越来越简单。企业家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企业打交道。

角度3企业管理方式

在《大败局2》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种"工程师+赌徒"的商业人格模式.他们往往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在某些领域有超人的直觉和运营天赋,同时更具有不可节制的豪情赌性,敢于在机遇降临的那一刻,倾命一搏.这是这是企业家职业中最惊心动魄的一跳,成者上天堂,败者落地狱,其微妙控制完全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

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莫不一次又一次的叹息,他们都曾豪言壮语,如日中天,光芒万丈,让人不可直视!运用他们自身的优势,资金运作手段,把自己的事业一次又一次的疯狂扩张.但我们分析其中的案例,里面不缺乏专注自己事业的人.

资本市场运作不缺专家,国有企业不缺具有政治地位的企业家。然而,很少有人能把几个因素完美地结合起来,并给予充分的考虑。在今天的中国,国有资本、民营企业和外资之间存在着三方博弈。民营企业在三方博弈中处于劣势

书中提及的民营企业其实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他们的失败分析起来却归因于基本因素:如企业扩张得太快,只专注于重组、融资、整合等操作手段,却没实业根基;或缺少与**有效的沟通,形成了一幅不可逾越的鸿沟,当问题发生想脱离国企包袱就受到**的致命干涉与打击;或者企业一开始就是违法经营,却能违法扩张,而且牵涉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最后形成了一大群企业集体违法,问题一发生就产生难以估计的损害。因此,他们看似偶然的失败经历是“中国式败”基因的根源

这不是老年。我们的中国企业家正在经历从智慧到命运的“牢狱之旅”。从他们的失败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未来。真诚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大败局Ⅱ读后感【篇6】

《大败局》的主要目的是探寻著名企业“中国式失败”的基因。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在任何一个商业社会中,成功永远只是偶然和幸运的,而失败却无处不在.或许商业的本质,就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戏,在这个由市场规律操控游戏规则的博弈过程中,对于企业家而言,失败注定会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这看似遗憾,但并不可耻,因为失败往往伴随着伟大的创新和冒险。

本书是作者对过去20年中国企业最著名的失败案例进行研究的结果。在那个年代,曾经激动人心的大企业如作为央视标王的山东秦池酒和爱多vcd、无数青年崇拜的史玉柱的巨人集团、保健品行业的巨头三株口服液等等在改革开放之初都迅速崛起并在各自领域独领**,然而他们又同样在经历巨大辉煌之后迅速陨落。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无法逃脱这一悲惨结局?

本书作者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作者总结的“失败基因”可谓是一针见血,中国企业家在追求高额利润和急剧规模扩张的心态下不注重自身产品质量的提高和道德意识的建立,热衷于资本运作、金融**,企图通过破坏市场规则达到目标,这些问题即使现在看来,也是制约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深度发展的关键因素。

《大败局》的案例中,最令我佩服的是“请人民作证”的巨人:史玉柱。他是唯一一个在失败中抓住最后一根稻草的幸存者。

他也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文弱书生,有着一股天生的充满草莽的豪赌天性,这正是创业型企业家所必备的一种禀赋。因为他的才华,促使他赫然成为中国电脑行业的领头军,史玉柱在20世纪90年代的企业家群体中,算得上是一个“神童”和异类。在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圈中,能够独立门户、开疆拓土的一代宗师们,几乎都没有太高的学历背景。

而史玉柱不同,才华、智慧、年轻,对商界气息具有敏锐的观察和判断,对潜在危险因素有着高度的警觉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在机遇稍纵即逝的商界中,思维敏锐、敢想敢为、埋头一冲,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当史玉柱在电脑行业里如鱼得水的时候,不安于现状的他决定建造巨人大厦,“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经过市场实际需求调查和可行性分析,将自己的豪赌天性用在巨大的投资之上,在资金问题上犯了一个很多青年企业家都容易犯的错误:

将预期利润作为实际收入,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自己的计划。而1993年的中国电脑市场上风云突变,史玉柱很快意识到危机,在内有资金忧患,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必须走多元化道路。同时,创业不久的巨人集团内部也出现了管理上和体制上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巨人提出了“管理也是生产力”的口号,也是国内第一家提出此口号的现代企业,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管理机制。

尽管很早巨人集团就有了危机意思,但在行业扩张转向保健品行业之路上,史玉柱犯下了一个错误:他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发家产业和已有项目——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与外资合作、资产股权化、获得跨国公司的技术支撑等等。相反,他希望能携手并进,最终导致多线作战的局面。

这让我想起了“28”的原则。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扩张时,不能一视同仁地分析、处理和处理问题。同时,企业经营和管理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相反,史玉柱走上了一条多线作战、荣辱与共的大胆道路。

在当时,如果巨人集团确实已经定下了产业转移的战略目标的话,它完全应该对电脑公司和已开工的巨人大厦建设项目进行资产和管理上的剥离,使之独立运作。如果从一开始搞多元经济的时候就错了,那么后来的一切恶果便是在意料之中,史玉柱的巨人最终也没能逃脱噩梦的青睐。好在,在经历刻骨铭心的镇痛之后,他能够在惨败的教训中冷静地总结出经验,在“史玉柱的四大失误”中他谈到:

盲目的追求发展速度,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巨人”的决策机制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以及没有把主业的技术创新放在重要位置是导致巨人失败的重要因素。的确,是因为如此。能够如此深刻地分析自己的企业和错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

当然,这些智慧和才华的存在,也是史玉柱在未来凤凰涅槃复出的有力见证。之所以如此佩服他,是因为在经历过事业的如日中天和惨败收场后,还能够冷静的思考问题,乐观的面对生活,并做好足够的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或许,战场就是他最终的墓地。

可是,人生经历如此般成功的喜悦和凄婉的挫折后而不至于一蹶不振,这断然又应该是一种淡然的人生之道吧。即使有一天,真的醉得要死,也不会浪费英雄的生命。

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岁月,一代中国人在逼近现代工业文明时的种种追求和狂想,甚至他们的浮躁及幼稚,都是不应该受到嘲笑和轻视的。如果我们记起他们,我们就会记起中国改革的所有曲折和悲剧。人谁无过?

静下来,给悲剧一点掌声!

大败局Ⅱ读后感【篇7】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话,它们突如其来,在不经意间打动了你,然后改变了你的一生。在遇到它们之前,你活得不明不白,如在暗夜独行,一旦遭遇,你就如遇导路的知音,终生活在这些话里。”

昨天下午,吴老师如期出现在上海复旦,与200多名从各地赶来的书友以及复旦的学弟学妹们,一起见证他首部散文集《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发布。

前那个挥斥方遒的少年,再次回到这个曾挥洒过青春,并初步形成价值观的母校,娓娓道来他的前半生——“我的写作与我的时代”,并将曾经影响自己人生的8句话传递给现场的每一个人。

没有亲临现场的书友莫遗憾,快看上海书友发来的前方报道。

有人在定义“知识分子”时,设定了这一准则,我幸运地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读到了它。它的意思非常之明确:一位知识分子要保持独立的思考精神和发言姿态,便必须首先在经济上实现独立。这句话让如此我刻骨铭心,以至于影响了我之后的所有职业态度和生活选择。

这句话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对26岁的《新共和》编辑沃尔特·李普曼说的。我是大学时期在翻《李普曼传》时读到的,也许没有一个新闻从业者不以他为职业的偶像。于是,这个场景成为我走向职业场时最大的梦想。与此相关的另一句更耳熟的话则是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迟了快乐也会少一点。”

我在走遍了中国所有省份之后,仍然对这个国家正发生的一切懵懂不解,直到一个傍晚,我

跟创办了第一个中国农民城却又被官方人士不断“追杀”的温州龙港镇镇长陈定模在一间街边小铺上喝酒时,他冲口说出的这句话,让我酩酊开窍。从此之后直到今日,我考察中国改革史,无一不是从这句话开始,而我竟还发现,当今所有的社会后遗症和原罪也无一不与此相关。

如果99%的经济学论文没有发表,

张五常的这句话让我放下了对职业的无妄执著。在此之前,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莫名和不着边际的使命感,总以为天下的变革都是从这些思想开始的。张五常的话让我突然明白,历史其实有它自己的逻辑和轨迹,我们所能为的,无非是论证它的慈悲与邪恶。当那些文字从我们的头脑中释放出来的时候,我们便已经尽职,它的机遇与事实的结局已经与我们无关。

记不得是不是写《富爸爸穷爸爸》的罗伯特·清崎说的,反正这句话的出现最终改变了我的个人理财观。尽管我对富人从来没有任何好感,但是我还是要承认,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进步都是他们创造的`。你去看全世界遗留下来的文明遗迹,没有一个不与财富和权力有关。我所希望的是,自己站在富人堆里,但永远怀着廉耻之心。

这是一句大实话,乍听上去很难听,但是一细想却是一条真理。吃饭的时候,我就想“吃一顿,少一顿”,快乐的时候,我就想“这样的快乐有一场,就少一场了”。西方人说“珍惜当下”,中国古人说“人生苦短,秉烛夜游”,说来说去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当我在30岁那年听到并甚为认同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便是皈依了一种生命观。

写出《城南旧事》的林海音一生当编辑、做刊物、办出版社,然后换成了二十多套房子。到65岁,她突然宣布关掉出版社云游四海,每过几年钱花光了,她就卖掉一套房子,到82岁去世时,竟还有数套房子没有卖光,于是留下上述遗言。我读到这段轶事时,竟非常感慨。我喜欢的作者沈从文去世时,弟子问他,还有什么遗言。这位毕生倔强的湘西人说,“对这个世界,我已无话可说。”相比沈老头和林老太,我更羡慕早年的前者和晚年的后者。

这是台湾黑松汽水的一句广告词,在听到它之前我一直被职业和工作所驱赶,我不知道生活的快乐半径到底有多大,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则是无效的,我想,这种焦虑一定缠绕过所有试图追问生命价值的青年人。是这句广告词突然间让我明白了一切,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当我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便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

大败局Ⅱ读后感【篇8】

《大败局》一书,作者吴晓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记者出身。本书被平稳“影响中国商界二十本书之一。

本书的主要目的便是探寻著名企业“中国式失败”的基因。详细分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失败的著名企业的原因以及给后来者的警示分析了瀛海威、秦池、爱多、巨人、玫瑰园、飞龙、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健力宝、科隆、德隆、中科创业、华晨、顺驰、铁本、三

9、 中国新兴顶级企业兴衰的失败基因。

他们中的大多数企业都曾经创造过另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震撼的,辉煌的成绩,以至于同行业中很多后来者至今仍无法启及。但他们的辉煌仅仅是昙花一现,在那个到处是商机的,另所有有志青年都为之燃烧激情的非理性年代,战略上或人性道德把握上的稍有偏颇就可能会葬送一个企业或企业家的命运,而非系统、非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无疑更会使这种偏颇越走越远。这许许多多近乎悲壮的失败背后,却带给后人更多参考和解读的价值,提醒我们在现实面前不得不保持高度警惕,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其实从案例中,不难看出,这些当年的“英雄”企业和企业家都是一群有勇有谋的人,起码在企业初创的时候具备有勇有谋。惯用的招数无外乎就是营销策划+广告狂轰滥炸。

这些企业的成功总是很快的,它们在成立之初就处于暴利期。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中国的国情是很重要的原因。在中国的商界,有一种特殊的土壤适合奇迹的萌发。

如果你正巧发掘到了此种土壤,你是一个幸运儿的同时,更需要高度的警惕和冷静的觉察,任何一个奇迹的基因中,总无非生长着这样一些特质:非理性的、激情的、超常规的、不可思议的。

该阶段辉煌企业都有几个显著特征,首先是企业家胆大,这时期,胆量是决定企业大小和是否成功的重要标识,有胆量就有市场;其次是营销无章法,这各阶段营销是粗放式的,是奠定的企业家策略,如秦池进攻沈阳市场时,老总租了一架***,在天空中洒传单,带有明显军人色彩,这跟其老总军人出身有着直接关系。其次,快速成长超乎想象,无论是爱多、秦池、健力宝等一些企业的成长速度,远远超出了企业的最初设想,造成企业的管理、人才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速度,从而为未来埋下了发展阴影。

大败局Ⅱ读后感【篇9】

吴晓波,我个人心目中国内财经作家的TOP最家喻户晓的。

《大败局系列》作为吴晓波的成名作,使这位出生于宁波,学成于上海,目前长居于杭州的江南才子声名鹊起。一直以来,中国企业的种种管理理念和方法等企业管理经验都是效仿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又使大部分中国明星企业很少能够基业长青,它们的陨落往往具有鲜明的中国烙印。

通过阅读《大败局系列》,让我明白在华夏大地上,一个知名企业从巅峰跌入谷底是多么的正常与无奈。秦池酒厂、巨人集团、爱多DVD、三株口服液、健力宝、科龙、德隆、华晨、三九、铁本集团等十九家中国知名企业从不可一世到日渐式微甚至完全消亡,背后的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深思。而“政商博弈的破局”、“创业原罪的困扰”和“职业精神的缺失”等中国式企业失败的“基因“依然流淌在如今无数中国企业的”血液“中。

史玉柱的东山再起、李经纬的仰天含泪、牟其中的“中国首骗“、宋如华的”纵横捭阖“等等,书中的每个故事和人物、每个场景和画面都让我记忆犹新。在1990年至2001年,这段***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蛮荒年代中,无数的商业狂人运营并不高明的手段和策略攫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促使其挖到了金矿,更有甚者成为中国首富。

但是挖金矿容易,守金山难。很多企业家成功之后,比如巨人集团、三株口服液等案例中,在企业成功之后,其领导人往往犯了盲目自大和激进夸张的错误,而无视市场规律,最终只能自食”恶果“。而从健力宝陨落、华晨易主的案例中,”初创阶段“的产权结构不明晰,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埋下了“祸根”。导致企业的”创始人“要和”背后控股集团“陷于长期的权力争夺,进而导致企业从内部开始分崩离析。还有就是在铁本案例中,我则明白了在政府进行市场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企业如果逆势而为,面临的结局也许不仅仅是逆水行舟不进自退那么简单。

看过一则新闻报道,说国内企业的平均寿命是腾讯和华为,中国就难以诞生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和享誉全球的跨国公司?我想,这是一道需要国家、社会和我们每个人都要花心思,下苦功夫去不断解开的难题吧。

大败局Ⅱ读后感【篇10】

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共和国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回眸历史,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扑面而来……

今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毛毛雨,让长沙突如其来的秋意淋漓尽致。这个秋天有点冷,这让我有点困惑,有点忧郁。历时一个多星期,我终于把《大败局》看完了,一种理性的冲动让我觉得很有必要写点什么,的确很有必要的。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经济,欣喜之余难免有些遗憾,《大败局》让我在对中国经济体制失望的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失望背后潜藏的希望。或许,他们的失败是历史与机遇的必然交汇,是历想与现实的交汇,是血泪的记忆。毕竟,任何时代的变化都要付出流血的代价,让过去更加难忘,更加发人深省。

80,9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只是冰山一角,然而对于一个被压抑了几十年,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一刻似乎来得太晚了但来得也恰是时候。该书以19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为重点,浓缩了这一时期的中国。从当时的时局来看,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无疑是中国经济复苏的主要活力与动力,被束缚了几十年的国有企业除了对生产资源与市场的垄断性占有以外,犹如“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国有企业高度集权的生产体制与分配式的消费既不能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能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使国家丧失发展经济的信心,使人民产生极大的失望心理。

一元化的经济格式,政治化的管理体制,模糊化产权结构,低能化的生产方式……这一切让众多的国有企业走到了历史的边缘,一场惊心动魄的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当时的国家**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考虑一些支柱性的国有企业,而在其它方面则不得不下放权力。鉴于当时法制不健全,经济性质又不十分明确,很多胆大心细的“民营企业家“应运而生,他们充分洞悉到国有企业的漏洞并且以其敏锐的眼光窥看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倾其全力去施展压抑在心中的抱负,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

虽然,现在看来他们当时的很多所谓创造性的经济举措看似是游走在法律与政策的边缘实质上是法律与政策的投机者。

在这个看似不受监管的市场中,发展无疑是硬道理。与国有机构相关联的“企业家”依托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而构筑自己的商业帝国,而纯粹草莽出身的“企业家”完全依靠自己的勤劳与聪明来实现自己的商业梦想。两相比较而言,前者不仅拥有雄厚生产资源与技术基础,还拥有强大的政治背景与丰富的人力资源,看似只需稍加改造便可使国有企业活力四射,恢复元气;后者似乎很弱,不能摆在桌面上。即便如此,后者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虽是草莽出身无依无靠,但却没有日后的产权纠纷带来的困扰;虽然基础薄弱,但更容易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吸收科学的管理经验;他们虽然卑微、受歧视,但可以克服国有企业的官僚主义作风,贴近人民群众。也许正是基于上述巨大差异,这两类性质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历史命运。

的确,在一个经济体制不成熟,法制建设不健全的市场背景之下,忽视道德的底线来吸取暴力无疑是众多刚刚崛起的“企业家”的必然选择,因为他们坚信“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当然,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人物,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桎梏,然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破坏市场经济规则的害群之马。作为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家“能把自己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固然难能可贵,但是这种发展是绝对不能以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破坏某种社会制度作为代价的,否则他个人的成就越大对人民的危害就越深。

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单靠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忽视客观商业规律才让他们的一切成为梦幻泡影。

哪些曾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几乎都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那些曾经辉煌的企业在人们的记忆中几乎被冲淡;而那些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不仅是后人学习的,也是人们饭后谈论的。在本书收录的19个案例中,只有少数企业破产,被并购。可想而知这种悲惨的局面。他们的成功过程几乎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失败的原因却惊人地相似。

透过历史的门缝我们可以隐隐约约地窥见到当时的社会背影,30年前的中国还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人们的思想保守而僵化,政治色彩及官僚主义相当浓厚,市场观念淡薄更无竞争可言……一切似乎还都处于混沌之中---旧的制度趋于被打破而新的制度还未建立。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大多数是从国有企业的产业制度改革中崛起的,而大多数是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而崩溃的。他们的发展的确创造了奇迹般的速度,然而素来信仰“欲速则不达”的中国人却在暴利的**之下用“作古”把自己非理性的血性诠释得淋漓尽致。

深思之后,我觉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企不分,产权模糊。当时的地方**迫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进而大张旗鼓地响应国家放权的号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他们既想充当改革的先锋,又唯恐误入国家政策的禁区,于是乎,建立在国有企业基础之上的民营企业无疑是个一举两得的新选择,官企不分家的理念毫无争议地被人们接受了。

在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和“民营企业家“的智慧的双向推动下,这些企业奇迹般的崛起力度和梦幻般的发展速度一次又一次书写不朽的传奇,然而,背后潜藏的危机正在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而风起云涌,正是因为产权模糊的困扰致命性地阻碍了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国际化知名品牌的道路。

2.理念落后,缺乏远见。对一个企业来说,效益是重要的,但有远见的发展理念似乎更为重要。

再想想这些企业的成长足迹,突然发现他们的生命如此短暂,如此短暂,让人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虽然其中不乏浙江大学的史玉柱,中国科技大学的张树新以及清华大学的孙宏斌,但终究还是因为缺乏科学的理念而被迫出局,更不用说那些所谓的”具有敏锐市场洞察力“而只是为了盈利的”企业家“。在那个暴利的时代,他们的心倾斜了。

当连续获得7年f1赛车总冠军的舒马赫认为赛车最关键的是懂得刹车的时候,当通用电器的传奇总裁杰克·韦尔奇在听了中国知名企业家激情澎湃的演讲后说”他们好像在演戏“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感性代表不了理性,梦想更代表不了现实,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在其高速发展壮大的时候更应该懂得节制,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激情澎湃的演讲固然能激发人的斗志,空前绝后的规划也固然能满足人的欲望,但是企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做到比说到似乎更有说服力。落后的理念注定了中国企业不会走得很远,而有些理性的企业家却因为”过于保守化的理念“而被时代抛弃,此时此刻,或许在大雾中领跑而迷路的女强人张树新(瀛海威的创始人),仰天长叹的李经纬(健力宝的创始人),愤而不言的潘宁(科龙的创始人),出局的”拯救者“仰融(华晨的创始人),心怀钢铁梦的农民戴国芳(铁本的创始人)更能够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

3.体制涣散,管理不善。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们开始深刻地意识到”科学的体制也是一种生产力“,而这种用血性换来的教训似乎来得有点晚。

如果教训可以移植,或许十几年前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信不疑的他们还能幸存些许吧,但是现实就是这般的冷酷无情,而死去的不一定就是残渣,活下来的必定是精华。或许,把一个企业的成败过多的归咎于体制问题难免有失经济的本分,但是对于”大败局“的思考,又不得不从体制上寻找问题的根源。这当然会谈到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官僚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极其严重,不仅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市场化发展,而且还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进行强行干预,特别是在企业的人事管理方面,有些****出于个人私利认亲不认贤,既损害了有才华的人才发挥其才能的积极性,又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低下,责任混乱。

效益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没有生存,就没有发展!浓厚的政治色彩不得不让企业家与政治有所染指,以至有些企业家在入狱之后还分不清楚自己的真正角色。而”饭桌型的经济“和”会议型经济“似乎成为中国经济独具一格的企业文化,明明知道不行,但还是主动的去应对这一切,这就是企业发展的宿命,被迫的承认与主动的接受让中国民营企业丧失诸多的自由发展空间而无形之中为自己戴上了沉重的镣铐----颇有些负重前行的风味。

更为重要的是大多数企业家都非管理出身,忽视管理只重技术的现象甚为严重,有些企业家甚至还天真的认为,管理的缺陷可以用技术去填补。新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只得用旧的,落后的制度去代替,这使得新兴成长的企业颇有点”新瓶装旧药“的意味。畸形形态的成长、掠夺的发展和神秘感的消失,为中国企业的失败增添了一些独特的魅力。

再次回首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如今的成功者踩过失败者的身躯一路走来,这一路走得实在太艰辛,太久远了。我想,任何社会的改革和进步都得付出血的代价,甚至更为惨重的代价,没有刻骨铭心的痛苦,就没有绝地重生的欣慰,没有叫人扼腕的遗憾,就没有后发有为的冲动,没有惨不忍睹的代价,就没有带着血性的奋进。他们的创业历程是中国经济在黑夜中凭空而来的一道闪电,劈开了黑夜中的黎明,然而,当我们苏醒过来之后他们又都睡着了----起了过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我很想知道,大家现在来谈海尔,联想,tcl,华为……的创业经验的时候还会不会提到当年的爱多,健力宝,中科……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定论吧。对于那些曾今辉煌一时的企业家:一些在牢狱中已经度过了几度春秋,一些被迫流亡海外,漂泊不定,幸存的则早已泯然众人已,安享晚年度尽余生。

对待他们,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几分理解与宽容,少几分挑剔与怨言,用自己一颗真诚的心去尊敬他们,如今只能为死去的祈祷,为活着的祝福!

再抬头,中国的市场经济犹如一场在30年前就开始的马拉松长跑,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原因,一些人跑在了前面,一些人在后面追赶,然而,他们也只是跑了几百米而已,跑在前面的人不一定就是最先到达终点的人,更何况跑在前面的人说不定就是最先出局的人,没有到达最后的终点,我们就很难定论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大败局》是一部中国企业发展征途中的血泪史,它目送一段峥嵘岁月的远去,注目辉煌年华的到来,从过去但现在,3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也一起走了30年,无怨无悔,永不言弃,奋然前行吧!

近来一直在看吴晓波的《大败局》这本书,由于时间太紧张而且每天大脑处于疲乏状态所以进度很慢。到目前为止,我只看过关于史玉柱的那一章。

在我个人看来,很多时候,一个经理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然而,它忽视了一个现实问题,为民营企业的成长提供了一个不成熟的环境。我想说的是**,央视的招标根本忽略了民营企业的是力,只要你能拿到钱。

这样的**是成熟的吗?是不是有违国家**喉舌的本质了?还有**的本职是什么?

怎样才能成为宣传胜利者是国王还是失败者的工具。

从秦池的崛起以及败走麦城说起,如果不是央视招标,如果不是央视一再宣称自己的影响力以及宣传之后的效果,那么秦池也许正处于缓慢的发展中,也许不会那么快的老化死亡?

从史玉柱巨人大厦从38层向70层的变化,**以及**充当了一个加快其死亡进程。史玉柱关于私营企业的13条死亡法中,许多设计**和**监管部门。在这样的环境下,**和**会为民营企业的生存负责吗?

大败局Ⅱ读后感【篇11】

关于中国式失败的几点思考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大败局一书,本来是抱着随便翻阅的想法看下的,可没想到结果却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此**下个人的几点感受.

在这本书中作者共收录了九个经典案例,一部九个企业的兴衰历史.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在任何一个商业社会中,成功永远只是偶然和幸运的,而失败却无处不在.或许商业的本质,就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戏,在这个由市场规律操控游戏规则的博弈过程中,对于企业家而言,失败注定会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这看似遗憾,但并不可耻,因为失败往往伴随着伟大的创新和冒险

相信看过吴晓波这本著作的朋友都知道,作者在书中把这些中国企业的最终失败归结为三个原因:政治因素的干扰,现行企业规则的困扰以及企业家道德精神的缺失.

这本书我是看过几遍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过程中,我更加深信作者的以上三个观点,现在仔细谈下自己的几点看法,这也是我今天演讲的重点吧.

关于政商博弈的败局景象,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企业产权明晰化过程中政商关系的破裂.从1998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国退民进战略,也就是国有资本逐渐从完全竞争性领域中次第退出,民间资本渐进涌入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家选择与地方**合作共同努力创建企业,可是伴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强大,地方**与民营企业家在企业产权明晰化的思路上逐渐产生分歧,沟通破裂,最终,前者因种种原因选择了抛弃后者的策略.

科龙和健力宝是两个经典案例

关于中国式失败因素之二,企业家职业精神的缺失.在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家们往往都有着比较好的专业素养,在某一领域,他们甚至有着超人的直觉和运营天赋.但他们又有着不可遏制的豪情赌注,急速膨胀的野心,甚至不惜违背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

如果戴国芳不去长江边建他的大钢厂,如果宋如华专心经营一个软件园,如果顾雏军买进科龙后再不去从事其他收购,如果唐万新只是专注于他的三驾马车,如果……可这只是如果,否则也不会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站在这里评说的机会.

三,现行企业规则的困扰.在任何一个转型时代,任何细微的变革便意味着对现有体制的突破.因此,企业家们的某些行走在现行规则边缘的尝试,不是某一群体的原罪,而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过错.

中国企业改革的自下而上的特征,已经决定了制度的变革往往会落后于企业的实践这一天然法则.在书中很多案例中,我们看到,企业家们因为自己的行为不被制度所容而铤而走险……

在失败中学会成长,企业如此,国家如此,个人亦是如此.当下正值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上任之际,我们更应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下一个更大的新的胜利!谢谢.

大败局Ⅱ读后感【篇12】

每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船。不同的是,开车的人和船上的设备。没有人能保征克服一切困难,只有在困难来临之前增加战胜困难的几会。读完这本书,这句话跃然纸上。虽然我没有说不出话来的感觉,但我还是为失败者感到一种莫名的悲伤。

前仆后继的创业者像潮水一般涌来,有坚持到最后取得一定成绩的,但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创业者败在无奈中。感叹创业的艰辛,我现在虽然还没有经历过创业,但在将来我一定也是其中的一员,在那一天还没有来临的时候,我用一位过来人的话激励自己“创业不是儿戏,如果你还有堵上一切的决心就别轻易尝试”,《大败局》中的主人公们是否已经有这样的觉悟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敢说他们还没有做好创业的准备。

从《大败局》中我悟出一个创业者必须意识到的东西,首先你要适应环境,其次你要知进退,最后你要明危机。这些都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从创业者的心态细节、知识储备、项目准备等方面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创业不是做题,说你知识点都会了就一定能拿高分,实际跟机遇和运气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尽量的多做准备就一定会加大成功的概率的。

想要创业就别怕困难,一颗创业的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仅仅依靠上述因素是不够的。企业要想长期自豪地站在市场上,就必须有正确的战略和决策,即所谓的“看与听”,提高其可预见性。再次翻开《大败局》就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总结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是非常有必要的,里面提到了10个企业的失败经历。 比如:

巨人集团的覆灭,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来到了深圳,可是他却有着超出寻常的惊人的豪赌天性,这种天性在他日后的创业历程中将一再展现。在初到深圳的那几天,他就作出了一生中的第一个豪赌决定。这个决定让他得到了他人生的第一笔财富, 随之而来的是他的成功,,并且创办了"巨人企业",他的“巨人”企业已赫然成为了中国电脑行业的“领头羊”,这个青年也被评为“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广东省十大优秀科技企业家事业进入辉煌的时期在事业之巅傲然临风的史玉柱决定建造巨人大厦。

但是由于战略的失策,,最终造成了各个战场的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在这一过程中,庞大的“巨人军团”最终分崩瓦解。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中班幼儿数学认识数字教学反思8篇 下一篇:依法行政工作总结七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