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秋水》教案

2024-01-06 11:42:13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篇1】

一. 学情分析

本课采用“词串”的形式,介绍了金秋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学生现在接触到的事物可能没有那么多,就对课文介绍的美景无法有深刻的体会。可通过观察课文中的配图进行联想,也可以找一些优美的图片,通过朗读来了解词语,从而感受水乡的美丽富饶和风土人情,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金秋水乡特有的景色,引发对金秋水乡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情景中识字、朗读、联想,了解词语的意思。

3. 学会本课的7个词语,认识“火”、“欠”偏旁。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金秋水乡的图片或者照片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小朋友,我们生活在的这块地方啊,有青青的山,碧绿的水,蓝蓝的天空,粉红的鲜花,多么美丽啊!我们能够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是多么幸福的呀!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么称呼我们这块美丽的.地方的呢?小朋友,你想知道吗?(板书:水乡)恩,为什么说是水乡的呢?小朋友,你们来猜猜看呢?

我们水乡美,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但是啊,有一个季节是最美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季节吗?(板书:金秋)这是什么季节?(秋天)为什么说是金秋呢?有金色的秋天吗?(农田里稻子熟了,一片金黄色的)

金秋真的是最美的季节吗?老师这有几幅图,大家一起先看看,水乡的秋天都有什么呢?再想想,你会用什么优美的语句来赞美这些景色呢?

二.观察联想,读中感悟

1. 说到水乡就当然要说到水了啊!小朋友,我们来看这幅画。你都看到了什么呢?(板书:芦苇 菱藕 荷塘 )你见过这些东西吗?他们是怎样的芦苇,怎样的荷塘呢?相机补充板书。(注意“芦”的读音)

2. 仔细观察,引发联想:水乡的荷塘里还会有什么呢?(板书:荷叶、荷花等)谁能具体说说它们呢?(板书:挨挨挤挤的荷叶、千姿百态的荷花等)

3. 碧绿的荷塘中,挨挨挤挤的荷叶下小鱼在捉迷藏,千姿百态的荷花盛开着,放眼望去,远远的隐约有几只小船在芦苇丛中飘动。在这烟雾笼罩的荷面上美的就好象是在天上一样,好象我们就在云朵的中间,在仙景中那样飘渺。

《秋水》教案【篇2】

一、教材介绍

本篇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还用了对比的写法。可以说本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结构章法上都很值得一学。所以学习本文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感受,有所理解。

二、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学生的兴趣也是在阅读中获得体验而产生的。因此,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落实到本课的教学我主要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以读析问的方式去探究学习,不强设问题“挖坑”让学生往里跳,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让他们在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语感。

②学习文章用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语境翻译文言词语;

②读析问探究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

①养成阅读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以人为镜”对比反照自己的做人方法,等。

设定以上目标出于几点考虑。首先,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还要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疑难的词语。其二,语文素养总是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三,文中的情感价值观是自己体悟的结果,是再创造的结果。

四、教学重点

因为学生阅读量较少以及各种语文能力的影响,本班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较差,所以我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提高文言语感。

五、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感知能力、理解思维较差,影响了其对文章意义建构的能力,因此“自主探究课文,对寓言故事寓意有独立的见解。”应该会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六、学生情况

我所任教班级是九(3)九(4)班。他们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后,有部分同学形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主动去阅读思考课文,语文能力有所增强,基本能够感知文章的内容,掌握了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对文章的写法特色有能有所发现。但是对文章深层的意义难以领会,对课文的表达难有自己的看法。这些是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的。另外,这2个班差生面积都很大,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根本不读书,也读不懂书,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语言的鼓动性。

七、教法和学法

为让学生能自主去探究课文,并在探究中获得愉悦,我采用“读析问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八、教学时间

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所学过的寓言导入:我们学过许多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吗?这些寓言故事曾经给过我们许多人生或者生活的启示。如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不能操之过急。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秋水》也是一篇寓言故事,看看我们今天能不能从这个故事里悟出什么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二)、熟练朗读

1、提出难读,不好停顿的句子,教师指导。

2、指名试读句子。

3、学生齐读文章。

(文言文要多读,读出语感,这要读顺读好节奏,这里旨在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三)、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要多结合上下文或句子的意思去翻译词语)

2、检查词句翻译情况。(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秋水时至()于是焉()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东面而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学生质疑疑难词句。

四)、感知故事。

1、学生谈读后感受。问题:刚才读了课文后,你了解到了什么?请说给同学听听,与他们一起分享你的读书感受。

教师注意归纳。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

(此处教学设计,旨在养成学生阅读要有独立感受的习惯,同时也是为了使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生所不知。)

五)、深层探究

1、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还有问题没有?(学生齐读全文)

2、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注意归类问题,并找准一个切入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如:

①河伯为何望洋兴叹?

②河伯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③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六)、学习总结

1、学生思考、交流: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启迪?(可谈思想上的、结构、写法等方面的)参考:

①寓意——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②写法——设喻说明哲理。

对比

2、教师结语:(略)

七)、巩固练习: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课文精讲】部分。

八)、作业布置: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课后检测】部分。

九)、板书设计

河伯见海神

经过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

︱︱

望洋兴叹:狂妄自大、盲目无知、贻笑大方

《秋水》教案【篇3】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涘(sì)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秋水》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六、教学反思:

《秋水》教案【篇5】

一、设计思路

本文以河神的故事设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合作讨论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给予适时的指导。

二、教材分析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大。比喻和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三、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四、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理解重点实词的意思以及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和对比的写法。

3.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4.熟练背诵课文。

五、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对全文进行翻译。

2、掌握文中注释的字词,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成语及较难翻译的句子。

(二)预习反馈

1、发放译文材料,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比,找出翻译错误的地方,并自己矫正。

2、文言常识整理: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到了(古)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今)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古)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今)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古) 相貌(今)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古)

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今)

(3)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4)难译句子: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特殊句式可由教师讲解翻译一下。

(三)朗读全文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四)研读课文

1.找一找: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2.想一想: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3.填一填:结合全文内容,在“这是一个 的河伯”中填入恰当的词句。

参考:开始盲目自大,又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批评。

(4)议一议:我们从河伯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五)理解寓意

讨论后概括寓言的意思以及对自己的启示: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真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觉得自己有许多的不足。因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寓言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

(六)了解作者

(以教师介绍为主)

1关于背景: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

2关于作者: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3关于特色:《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本文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北海若代表庄子思想,河伯则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通过两人对话展开说理,阐明主旨。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说话,避免了呆板、抽象说理的枯燥乏味,使哲理与形象结合起来,有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效能。

4关于评论:

鲁迅: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刘熙载: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评之,《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艺概》)

郭沫若: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思想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和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言故事,那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沫若文集》卷十二《今昔蒲剑今昔集》)

(七)自由背诵

背一背:个人背诵—小组背诵—班级背诵。

(八)迁移延伸

1作业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

庄惠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同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借助工具书,翻译这则短文。

(2)理解寓意,体会庄子寓言故事的特点。

2作业二:用正楷抄写全文。

3完成同步练习题。

附:

《秋水》同步练习

阅读《秋水》这篇文章,完成14—17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教案【篇6】

一、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二、学习对比的方法。

三、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四、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

教师适当讲解、点拨。 ·

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

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

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梳理语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或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

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词,以…·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近手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

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

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

词语:·

河与海的比较:

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

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

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秋水》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秋水》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补充: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骄傲自满)人的认识山外有山

有限天外有天

(设喻)望洋兴叹(大海)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叹不如)

《秋水》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有系统地整理各类文言现象;

2、梳通文字,探讨寓意;

3、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语言障碍;

2、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寓意;

3、初步了解庄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1、发放《庄子秋水》中的几则故事及庄子介绍,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庄子。

2、发放预习作业,包括三部分,第一是要求学生完成给文章加注释的任务,第二是让学生从语言、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第三是调查学生对庄子了解的程度。

一、了解庄子

投影:

“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蜮(yù)’的哲人身上啊!”(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

(学生齐读后)问1:这两段话中的他是谁?那么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也?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可以结合课前发放的故事,引导学生从《濮水之钓》中读出庄子的追求自由、回归自然,从《鼓盆而歌》中读出庄子的安时而处顺,从《濠梁之辩》中读出庄子的物我合一。)

问2: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庄子从来不一本正经地和人讲大道理,他通过什么方式让大家领悟他的思想?(写故事,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里,这就是寓言的写法。有同学问《秋水》是不是寓言,它就是寓言啊。庄子故事里的主角常是花鸟虫鱼,这正体现了庄子的大智慧,他能从一草一木中得到启示,能以慈悲的情怀去关照一花一叶。)

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和庄子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诵读体会

1、个别诵读,纠正字音

2、教师范读

3、集体诵读

三、解决字词

问题1:“于是焉”中的“焉”是什么用法?

师提示:这个词在这里没什么意思,就是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乎”

问题2:“莫已若”参考书上翻译成“莫若已”,是为什么?“我之谓也”是什么句式?

师提示:这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以前咱们学过这种句型吗?举个例子:

“我之谓也”怎么翻译?“说的就是我”,也就是“谓我也”,这是什么句式,是宾语前置,以“之”作提宾标志。

问题3:“野语有之曰”中的“有之”如何翻译?

师提示:“之”在这里作代词,代后面的俗语,可以理解为“这样的说法”。

问题4:“北海”怎么解释?

师提示:就可以理解为“北方的大海”,联系上下文,应该指黄河东端北面的大海,有些同学考证说是不是北冰洋,或者说是不是东海,我觉得不必这样去做地理上的考证了。这不会防碍我们理解文章的。

问题5:大方是什么意思?

师提示:在现代汉语里大方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一是指专家学者;内行人。咱们根据上下语境来选择一下,该是哪一种?

问题6:“伯夷之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师提供资料:伯夷,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他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的,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所以古人称他为义士。

四、文本研习

问1: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物?谁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书:河伯北海

问2: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用原文句子回答

板书:百川灌河不辩牛马

问3:不辩牛马说明黄河的什么特点?(板书:雄壮开阔)

问4:如果在这段描写中,去掉“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那么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看到自己雄壮开阔,有欣喜的感觉是正常的,但是加上“自喜”并且还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这样就难免显得?(参考:妄自尊大、夜郎自大、洋洋自得、踌躇满志等)

问5:见到大海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从原文找出答案。

板书: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6:不见水端说明大海的什么特点?(浩淼无边)

当河伯怀着洋洋得意的心情顺流而东行,来到北海,触目所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种浩淼无边的气象和自己的“不辩牛马”有天壤之别,河伯百感交集,发出了深沉的感叹,但在他感叹之前,先有一个动作“旋其面目”,问7:怎么理解这个词?这里表现出河伯什么样的心态?(顺带解释“望洋兴叹”这个成语)

(参考:对“旋其面目”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传统的解释是“旋”,“掉转”的意思,“面目”,是“脸”的意思,整个词是“转过头”的意思。还有一种现在很流行的解释,认为“旋其面目”是“改变神色”的意思,把“旋”理解为“改变”,把“面目”理解为“脸色,神色”。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一喜一叹,河伯的心理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一“叹”,显示了河伯认识到自己很渺小之后的反躬自省精神。(板书:个人渺小,天地无穷)

但是面对浩淼无边的大海,河伯仅仅感到自己很可笑吗?他有没有得到更深刻的启发呢?请同学集体把河伯感叹的话读一遍,然后将这段话口头翻译给同桌听,注意思考,这段话内部有什么问题。

咱们班的陈婧忆同学(3班)在课前提出了一个很有水平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幻灯投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两句之间有什么联系。看到大海的'广阔无边与先前不相信有轻视孔子和伯夷的人有什么关系?”

分解难点1:思考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到底是什么态度?开始是“弗信”,那么看到北海之后呢,应该是信了,那么他“信”的又是什么呢?

(预想1:学生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河伯是崇拜孔子和伯夷的,认为他们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仁义的人,认为小看他们的人是狂妄自大的,世上不可能有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后来看到大海后,想想先前自己也曾自满自足,不正和那些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一样吗?所以相信世上的确有这样轻狂的人,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种一开始河伯不相信有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对这种人持否定态度,因为他认为孔子和伯夷就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义的人,但是后来他看到了大海,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所以明白孔子和伯夷都不是天下之最,所以相信有小看他们的人存在,并且对他们持肯定态度。)

(预想2:有可能学生只能得出前一种理解,而得不出后一种理解。师可以先出示“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问:根据这段话,再反观前一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理解?然后归纳得出:

理解一: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天下的确是有这样轻狂的人存在,而我就是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理解二: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仲尼之见闻,伯夷之仁义的确不是天下之最,我不该盲目崇拜他们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师发表看法:《秋水》的主体是河伯和海神的七次对话,课文不过是开头的一小段,下面还有很长的对话。河伯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谈话逐渐深入的,我在下文海神的回答中发现了一句话:“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的样子吗?在海神眼里,孔子、伯夷这两个天下之最是不存在的,这里体现出海神的无限相对思想,这是一种大智慧。但我想在一开始河伯决认识不到这一层,所以还是取第一种理解较符合逻辑,但能领悟出第二种意思的读者却是和海神一样有着大智慧的。应该赞扬。但是不管是那一种心理活动,他们最后得出的认识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天地是无限的,在这里河伯由慨叹天地无穷又进一步想到了学海的无涯,正如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啊。(板书: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有同学课前提问,说这里的“河伯”是不是儒家门徒的化身,庄子是不是借“海若”给儒家门徒上课。还有同学说,庄子写这篇寓言是不是为贬低孔子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儒家门徒看来,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学之人,而伯夷是天下第一大义之人。但在庄子看来,这两个“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脚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庄子写《秋水》可不是专门来贬低孔子的,只是让儒家门徒领悟他的思想。在其他篇目中,庄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传道家的思想,这时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分解难点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是危险的意思,大家想想看,河伯如果没有看到大海,他会怎么样?有什么样的危险性存在?

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生活中,像河伯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何其多,河伯先前的沾沾自喜又是多么普遍的人类心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只井底之蛙,跳出了井台,看到了天地之大,能勇于自省,自我剖析,没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这是很可贵的精神。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不仅洗清了河伯的双眼,更荡涤了他心灵中的尘埃,让他成了一个明智的人。

河伯先前的自满是因为他只看到过黄河,“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后来看到了大海,有了比较,才明白自己的浅陋的,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一点: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要发现和认识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板书:有比较才有鉴别)

六、探讨寓意

1、读了《秋水》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参考: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让人固步自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2、有好几位对庄子有些研究的同学说,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均可相互转化的,但这似乎与本文的寓意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读的是《秋水》的开头一节,采用的是断章取义的读法,虽然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方法。但是毕竟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我真要表扬这几位提出异议的同学,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读过完整的《秋水》,但是他们的确说出了庄子在《秋水》里要表达的思想: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河伯认为大海是大的,而自己是小的,所以有惭愧心理,但在大海看来,却并不是这么回事。请大家根据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想像一下海神若会怎么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翻译)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大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像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

五、总结

读了海神若的回答,我们更领略了庄子的大智慧。南怀谨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的无为思想,构筑起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后院,多少不得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的安抚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老庄的生活哲学仍可以做为我们精神疾病的良药,但是任何药都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我们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六、拓展阅读

1、《庄子秋水》全文

2、鲲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3、蔡志忠漫画系列《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4、于丹《〈庄子〉心得》

附:板书设计

河伯海神

喜百川灌河不辩牛马(雄壮开阔)

妄自尊大

叹自愧不如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浩淼无边)

悟:个小渺小,无地无穷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有比较才有鉴别

作业设计:知识归类

分组归纳几类文言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5、一词多义

之①泾流之大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结构助词的

③野语有之曰代词,一种说法

④我之谓也提宾标志

若①望洋向若海神名

②以为莫已若者比得上

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听说;见闻,学识

而①顺流而东行表修饰

②东面而视表修饰

③望洋向若而叹曰表承接关系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表并列关系

6、词类活用

秋天时至时,按时令名词作状语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有多种理解:一说东是名词作动词,向着东方;一说东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小看,轻视。

7、古今异义

于是古:于,在;是,这个时候。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至于古:到达;今,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古:面朝东;今:东边

8、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往

不辩牛马辩,通“辨”

9、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已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非……则……不是……就……

《秋水》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高中文言知识表解》)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因此应把反复阅读作为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通过范读、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促使教学任务的完成。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3.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庄子。

教学要点

了解庄子及他的哲学思想,学习课文,整理和归纳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殆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了解庄子

1.庄子简介(多媒体显示)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天、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能将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为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构思奇特,想像丰富,汪洋恣肆,仪态万千。

2.检查预习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面叹”?

明确: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明确: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之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师问:庄子的思想主要通过什么形式来后人传达?你对《庄子》一书感兴趣吗?

明确:寓言故事。

教师:对。庄子非常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下面的故事蕴含了庄子的什么哲学思想?(媒体展示)

故事一:相传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想聘他为相。他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

他还问了两个使臣:“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水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活着。”

教师:看来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故事二: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教师: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故事三: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教师:这个故事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小结庄子思想:

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点评;闻一多先生对于庄子曾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当代作家李怀宁看了庄子的书,就写了一篇文章《忙里偷闲读庄子》,其中这样形容庄子: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教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学习《秋水》一文。

三、学习课文

《秋水》这篇课文节选了《秋水》的第一段。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多媒体显示:)

(1)给加点的词注音并加以解释。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望洋向若而叹睹子之难穷也

旋其面目则殆矣

明确:“秋水时至”的“时”读作“shí”指“时令、季节”。“百川灌河”的“灌河”读作“ɡuànhé”,“灌”是“注入”的意思,“河”指“黄河”。“泾流之大”的“泾流”读作“jīnɡliú”,指“畅通无阻的水流”。“两涘渚崖之间”的“涘”读作“s씓渚”读作“zhǔ”。“涘”是“水边”的意思,“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向若而叹”中的“望洋”读作“wànɡyánɡ”,“若”读作“ruò”。“望洋”是“仰视而望的样子”,“若”指“海神名”。“睹子之难穷也”中的“难”读作“nán”是“难以”的意思。“旋其面目”的“旋”读作“xuán”,是“掉转”的意思。“则殆矣”的“殆”读作“dài”,是“危险”的意思。

2.诵读文本,整体感知(多媒体显示:)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板书:骄傲自满自叹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板书:人的认识有限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板书:设喻

④这篇文章的寓意的启示

明确:《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秋水》一文的启示我们:有限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3.三读课文,尝试背诵。

四、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

(1)整理归纳下列各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③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④寒暑易节,始一返焉。(语气助词。)

⑤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①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了行为的对象。)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用在形容词后及被比对象之前,表比较。)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用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表被动。)

①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表修饰被修饰关系。)

而②性贪而狠。(连词,用在并列词语中间,表并列关系。)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关系。)

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尔”,当作“你”讲。)

(2)与“莫己若”的句式完全相同的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厌之有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国人莫敢言

(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伯夷之义(轻视)B.少仲尼之闻(名声)

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危险)D.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

明确:第(2)题答案是A项。因为“莫己若”与“未之有也”均为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莫己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莫若己”,译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未之有也”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译为:没有这种情况。B项是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应译为:有什么满足的呢?C项“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句中介宾倒置,“何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可译为:凭什么。D项中没有宾语前置的情况。第(3)题答案是B项,“少仲尼之闻”的“闻”当作“见闻、学识”讲,“少仲尼之闻”可译为:小看孔子的学识。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六、布置作业(《学海导航》“语段精炼”)

板书设计

《秋水》教案【篇11】

一、设计思路

本文以河神的故事设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合作讨论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给予适时的指导。

二、教材分析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大。比喻和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三、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四、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理解重点实词的意思以及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和对比的写法。

3、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4、熟练背诵课文。

五、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对全文进行翻译。

2、掌握文中注释的字词,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成语及较难翻译的句子。

(二)预习反馈

1、发放译文材料,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比,找出翻译错误的地方,并自己矫正。

2、文言常识整理: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到了(古)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今)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古)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今)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古)相貌(今)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古)

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今)

(3)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4)难译句子: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特殊句式可由教师讲解翻译一下。

(三)朗读全文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四)研读课文

1、找一找: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2、想一想: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3、填一填:结合全文内容,在“这是一个的河伯”中填入恰当的词句。

参考:开始盲目自大,又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批评。

(4)议一议:我们从河伯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五)理解寓意

讨论后概括寓言的意思以及对自己的启示: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真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觉得自己有许多的不足。因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寓言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

(六)了解作者

(以教师介绍为主)

1、关于背景: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

2、关于作者: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3、关于特色:《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本文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北海若代表庄子思想,河伯则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通过两人对话展开说理,阐明主旨。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说话,避免了呆板、抽象说理的枯燥乏味,使哲理与形象结合起来,有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效能。

4、关于评论:

鲁迅: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刘熙载: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评之,《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艺概》)

郭沫若: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思想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和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言故事,那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沫若文集》卷十二《今昔蒲剑今昔集》)

(七)自由背诵

背一背:个人背诵—小组背诵—班级背诵。

(八)迁移延伸

1、作业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

庄惠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同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借助工具书,翻译这则短文。

(2)理解寓意,体会庄子寓言故事的特点。

2、作业二:用正楷抄写全文。

3、完成同步练习题。

附:

《秋水》同步练习

阅读《秋水》这篇文章,完成14—17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1.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齐(以…为同)大小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齐生死→

小米粒—大粮仓齐物我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师小结: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秋水》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平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近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总结性复习问答。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即按照易错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以便复习巩固,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这篇课文比较浅易。这让我有点担忧:因为感觉浅易,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这篇课文是节选,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个开头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讲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介绍的了庄子的“知量无穷”的观点。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孔子及其门徒们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1)班的叶莹莹同学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在讲解过程中,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推荐阅读

上一篇:公司召开会议通知范文1000字 下一篇:设计抽样方案必备六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