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跳水教案四篇

2023-12-22 13:52:28 跳水教案

跳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写好“肆”等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结合课文内容感受水手的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水手的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

2.能结合课文内容推理出猴子与孩子当时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提问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7课。这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2.检查自读情况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好字词

出示第一组:

【设计意图:(平舌音)】

出示第二组:

【设计意图:(船的各部分名称)】

(3)结合图片弄清船的各部分的位置,和楼房的图片比较,感受桅杆的高。

3.学写“肆”字,理解“放肆”。

(1)读好句子:

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2)学习“肆”,观察字形特点,说说写法,怎样写美观,指导关注横画多的字写时横画之间要等距,每横长短有变化。看笔顺,范写。

(3)理解“肆”的意思,结合字典解释理解意思。

生活中你见过放肆的现象吗?用上放肆说一说。

4.再读这句话。猴子为什么会更加放肆呢?

三、合作探究,初感思维

1. 自主学习,探究“放肆”。

2.合作交流,理清因果。

分享猴子放肆的词句,说说感受。

(1)猴子为什么敢更加放肆?说说猴子是怎么想的?

相机板书:拿猴取乐

(2)关注水手的三次笑,圈出相关词语:哈哈大笑、大笑起来、笑得更欢。想一想:水手们当时是怎么想的?

(3)引起的后果,说说孩子的表现,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生气?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关注人物思维。】

(4)出示表格:选择恰当的关键词,填写表格。

吓呆了、大叫

逗、挂、龇牙咧嘴

气极了、放、张、取

笑得更欢

转身又往上爬

气得脸都红了、追

大笑起来

撕、咬、逗

哭笑不得、吓唬

哈哈大笑

放肆、摘、爬

笑得很开心

水手

猴子

孩子

观察表格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体会在水手越来越放肆的笑声中,猴子越来越放肆,孩子越来越生气,最终使自己落入危险的境地。感受作者是通过水手的三次笑推动了故事的情节发展。

3.出示插图,体会危险。

看图想象,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文中没用“命悬一线、生死攸关”这些表示危险的词,作者是怎么把这种危险写出来的?

(1)关注文中水手和孩子的表现。

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2)关注表达,体会孩子身陷绝境。

重点感受作者使用关联词的方法,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读好这两句话。

相机板书:追猴遇险 只要……就……

即使……也……

4.有什么好办法让孩子脱险呢?故事的结果如何?

相机板书:跳水获救

5.回顾全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水手拿猴子取乐——( )——( )——(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事的起因和发展部分,故事的高潮和结果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文续航,体会思维

课后继续研读课文,思考:

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把他的思维过程写下来。

板书设计:

跳水

拿猴取乐

只要……就……

追猴遇险

即使……也……

跳水获救

跳水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通过直接的感官的接触,更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并且情趣浓厚。同时在孩子们的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各自带着兴趣和需要直接和木珠接触。通过看看,摸摸等感官的使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粗浅的探究方法和学习技能。孩子们由探索得到了知识,自然积累了经验,之后经验又使活动升华,这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最终目标:让宝宝主动去学习,去观察、去认知、去生活、去创造!

二、活动目标

1、乐于将珠珠抛进水中,初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产生好奇。

2、喜欢抛珠子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3、愿意向同伴、老师表述:“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木珠、玻璃珠若干,将木珠、玻璃珠放在几个筐子中

2、塑料大盆2个,里面装一半水。

3、在活动前组织幼儿看“跳水”的体育比赛,让幼儿了解“跳水”这一运动。

四、活动过程

(一)以“跳水表演”引出

1、孩子们你们看过跳水表演吗?今天,有2位朋友也要来表演跳水,你们看,是谁?(分别出示木珠、玻璃珠,引导幼儿与珠珠打招呼)

2、木珠是什么样的?(颜色、形状)玻璃珠呢?

(二)跳水表演(教师演示,幼儿表述)

1、跳水表演现在开始,首先出场的是木珠。(教师演示木珠跳水)听“咕咚”,木珠宝宝跳到水里去了。(学说“咕咚”)

2、木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

3、玻璃珠也来跳水,它跳到水里后会是怎么样的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演示)

4、玻璃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它和木珠一样吗?(幼儿学说:“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幼儿操作

1、仔细听,谁在说话啊……原来还有很多珠珠也想来跳水,我们一起帮助它们吧!

2、每个幼儿1盒珠珠,把它们抛入水中,观察珠珠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语言进行表述。

3、收拾整理玩具,活动结束。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跳水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认、会用。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机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文题目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给小朋友们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齐读课文题目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认真读课文,想个办法个让别的同学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1)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2)列提纲或小标题

(3)画图

(4)小组表演

(三)指导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或图示法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

1.认真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2.交流: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读读写下的感受

3.讨论:你为船长的办法怎样?你觉得还有别的办法吗?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地方,小组内相互解答。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课时

就学目标

体会船长在危机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就学过程

(一)读课文,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

1.回顾导入:这节课继续学习《跳水》,齐读课文题目。

2.用逆推法回忆课文内容。

谁跳水?为什么跳?从什么地方跳了?孩子为什么会到那个地方?猴子为何这样放肆?

3.读课文,完成跳水图。

(1)故事的发生、发展是在水手、猴子;孩子和船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进行的。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箭头标出来,并用最简洁的动词连起来。

(2)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3)指名到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

(4)师生交流。

4.看图讲讲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

(二)指导朗读精彩句段。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

具体表现在文中拿起地方?找出有关句子

1.趣:猴子的、淘气、顽皮。

2.险:孩子爬上最高的横木顶端的危险处境。

3.智: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化险为夷。

提示学生:朗读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三)换角色讲故事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讲给别人听?

1.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想?

2.你如果你是那条船上的一名水手,你会怎么讲?

4.如果你是船长,你会重点讲些什么?

5.那只种顽皮的猴子也想把这个惊险而有趣的故事讲给别人的猴子听,你能替那只猴子讲讲吗?

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角色分组联系生活讲故事,然后分别请四名学生担任一个角色到前面讲

想象表演,完成作业

孩子被救上甲板后,船上的人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然后以“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跳水

跳水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跳水》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展示给读者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文中人物各有特点,语言运用熟练,人物刻画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训练重点以外,还应让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二、指导思想

1.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使学生自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2.教师为主导。教师带领学生读得更深,体会得更细,悟到得更多,发现得更快,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得通过读或写表现出来。

3.语文本体观。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同时在精神与情感上获得满足。

三、总体安排

第一课时,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跳出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组织及运用语言材料的精妙之处,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2.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明确学习目的。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3.看音像资料,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看完后提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4.自由读课文,弄清事物间的联系。把描写事物之间联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5.交流汇报。

①这些事物之间发生了哪些联系?指名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②画出了哪些语句?指名回答,要求把画出的句子读出来。

6.画图加深理解。

①大家知道了这些事物间的联系,下面我们用一幅图把这些联系表示出来,看谁做得与众不同。

②大家画完了,谁认为自己画得好就到黑板上来画给同学们看。指名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把自己画的讲给四人小组的其他人听。学生在黑板上画完后,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价。

7.自由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8.汇报交流。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讨论。

9.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用标点的独特之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跳水》一课,上节课我们弄清楚了两个问题。这节课呢?我们还要弄清楚两个问题:①怎样写的?②写得怎样?(板书)

(二)弄清作者是怎样写的。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事物之间的联系写清楚的?

读后指名回答。(事情发展的顺序)

在这一课中,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怎样的?

(起因:风平浪静,水手逗猴子。经过: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上。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三)体会写得怎样。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自然段或标点符号。用铅笔画下来,并且想一想好在哪里?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谁把自己画的讲给大家。教师提示:每人只有一次机会,一次只能讲一个地方,所以要把你自己认为最好的地方说出来。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件中的句子,指导全班同学朗读。如果读不了,可以寻求帮助。你认为谁能帮你读好,就请谁。

①关于孩子的一段的读,要突出当时的紧张气氛及危急情况,主要从“情感”入手指导朗读。提示:现在就是你站在那个高高的桅杆的横木的一头,摇摇欲坠。

②关于船长的一段的读,除了提醒感叹号的语气外。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③关于最后一自然段的读,要突出水手的心情。这个不愿看到的结局与水手有关,因此他们的心情更是希望孩子能活下来,所以应该这样读。

可在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让学生读。

(四)课外练习。

孩子得救了,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出示课件,课下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集。

【评析】

1.教学思路清晰。

从教学设计来看,两课时的.重点非常明确。第一课时,重内容的理解;第二课时,重语言形式的感知。能带领学生在语文教材中走一个来回。第一课时,改变了以往讲深讲透的做法。对文章的理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解是到位的。第二课时,重点转移,使学生能跳出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真正成为一个例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知语言形式,为“写”做好铺垫。

2.学生主体性突出。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找联系、说联系、画联系;第二课时中让学生画语句、读语句、评文章。即紧扣教材的重点,又敢于让学生去读、去说、去评。反映出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指导,如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去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充分发挥。

3.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

教师重视了读。第一课时中的感知读、理解读,第二课时中的体会读、感情读。整个教学过程 读的分量很重。读的形式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读的基础上,教师不是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学生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了情感体验。应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认知与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跳水的作文 | 一二三四教案 | 四季教案 | 跳水教练工作总结
上一篇:年终团委工作总结(十五篇) 下一篇:公司大型年会主持词精选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