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2023-12-19 17:01:24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1

最初接触王小波,并吸引我阅读更多他的文字的文章是《工作与人生》。他的文字总有反讽的味道,并且怀持清醒的态度。就如爱默生在自立中所说:越是对方呼声最高的时候,我们越要心平静气的坚持我们自发的感想。王小波的思考最大的意义并非那些思考的结果,而是不屈服成服于他人高大言论而自持独立的态度。现今社会,书出版的越来越多,大道理也越来越多。千万的书来教导你做什么样的人,怎样赚钱,如何做一个淑女熟男,如何有魅力,怎样才是生活得意义。我们阅读他们,吸收他们,并了解那些书里的思想,大部分人跟随他们,就如圣经一样,大凡以作家的高大姿态出版的,就是圣言。但随着书籍阅读越多,你会发现那些每个人所声明的绝对真实的大道理互相排斥,又似乎个子都说得通。这时候,做他人思想的追随者就显得很不明智了。王小波的思想我无法同意他所说的每一篇文字,每一个体系,或许我根本不赞成。但是他让人敬佩并且令无数人有动机购买他文字的原因就在于:每一个字,每一个思想都是诚实且独立的。这就是他的价值。我在想,如果王小波可以活到现在,看到现今膨胀和激动的社会情绪,他又会有怎样的清醒和反思。再说这本书,如果不是同一个出版商出版的,杂文买一本就足够。他的杂文原本也没有太多,扣了不同帽子题目的图书,其实内容大同小异。书的排版还算舒服。纸张也比较满意。虽不如安妮宝贝的莲花那样的精致,但仅仅是阅读思想的目的而来,就不用那些计较。同时,也希望看到我评论的人,倘若有共鸣,或是反对,请让我知道。那将是很有意义的……

我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来自国美网上商城的网友:他说张爱玲的小说乃至中国近当代小说都是有忧伤无愤怒,有绝望无仇恨,看上去像个临死的人写的,他是不喜欢的。读王小波的作品,你能明显的感受他的愤怒,只是这种愤怒隐藏在幽默的背后,使他的幽默透着极强的力量,男子汉的力量,理性的力量。这种愤怒源于对所处时代的深刻否定。他说,知识分子最怕生活在不理智的年代,不理智的年代是老舍投太平湖的年代、是伽利略被烧死的年代。他对大革命深恶痛绝,认为那个时代杜绝了任何讲道理的可能,人因为狂信就不讲道理。他崇尚科学,对于任何事情总是愿意讲道理。他的这种愤怒与和对时代的否定酷似鲁迅。文章语言简单幽默,内在逻辑性强,不容辩驳,以达到讲道理的效果,这一点也酷似鲁迅。现实远比文学作品来得更荒谬。大革命如此,当下也是如此。比如在监狱里躲猫猫,比如千余人集体发作心理疾病。倘若王小波活在今天,不知又会讲出怎样的道理来。我的床头放一本《我的精神家园》,临睡前读一读。女儿从寄宿学校回来的夜晚,我也偶尔挑一两篇读给她听(怕她不愿看,她的读物都是校园小说和漫画),比如《肚子里的战争》《知识分子的不幸》,她很开心的听着。现在有时候会语重心长地对我讲,妈妈,要讲道理,不能狂信……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2

尽管作者在文学创作上,对小说比杂文看得重,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杂文创作的佳作迭出。杂文作为最贴近日常生活,最适宜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情思的一种文体。王小波运用起来犹如十八般兵器中最自如的一件,在其作品中更见性情中的光彩。王小波说,“作为一个人,要负道义的责任,憋不住就得说,这就是我写杂文的动机”。“除了文学,我想不到有什么地方可以接受我这些古怪想法”。在王小波杂文写作的视野中,关于智慧、关于人的精神生活问题的思考,是其作品中挥之不去的话题。读其文字,独特而态肆随意,但却有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他的作品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并且自嘲的表象下,隐藏着冷静、彻底了悟的大智和无可救药的真诚。

王小波对于“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的精神状态是极为不满的,认为“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心基于人的文化存在,作者努力探索人的精神世界,以弘扬人性的完整、丰富、全面为目的,以发展个人的内心世界,创造力为宗旨,大力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智慧良知,以求得社会的文明水准不断提高。因为在精神生活的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对旧我的否定,对新的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憧憬。

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王小波认为“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从这种立场出发,人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参照系,因此在衡量一种精神价值时,主要标准就不再是眼前的自身实利。人因受其局限而许多不可理喻的事情,在更广大的范围就能得到理解和赞同。倘若怀有这种想法的人多了,人性必能进步。人如果没有这种想法在背后支撑,并作为存在的根据和源泉,就会丧失其精神内容,沦为世俗利益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把文学、艺术真正当作精神事业和人生使命的人,必定对于精神生活的独立价值怀有坚定的信念,给其生活注人一种高尚的严肃性,赋予心灵一种真正的精神历史。在王小波的杂文作品中,就贯穿这么一种思想,传达出对于整个世界和人生独特理解和信念。这是作者长时间地集中全身心于精神方向上探索的结果,也是他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沉思交互作用,在独特人生体味上不断积累的结晶。对此,可以称之为经验理性的硕果。王小波生前曾说过:“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对于一个推崇有精神生活价值的人来说,这种想法应是必不可少的。凡精神性的追求,必隐含着一种超越性的信念,即超越自身之得失、惠及人类的思想追求。这就使人不禁想起以热爱智慧著称的苏格拉底,恐怕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因思想而献身的哲人。他的不为物役、不畏权贵,追求真知,不愿为放弃所爱的智慧而苟活的精神,一直未被历史所磨灭而昭示着后人。在王小波的精神生活中,这类先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然这种信念的产生,首先是与王小波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也是与对那个非理性时代,蒙昧主义的恶性发展给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命运造成巨大的残害的理性反思紧密相连的。由此,王小波所倡导的智慧、良知等等理性文明就愈加显示出其积极的意义。在王小波作品中,这种对比是极其鲜明的,使人在既不忘记苦难的历史之时,又能超越个人祸福得失而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作为知青出身的王小波,与那个年代的同代人一样,经历着无数次的运动、上山下乡……,同时也经历着由此所带来的家庭不幸、个人的坎坷,精神上的被愚弄,纯真的情感被裹读……,但与之俱生的是作者以其独特的、不停顿的思索与追问,表现着生命的尊严和顽强不屈的自由意志。其思想的成熟过程,也就是靠自己的判断力找寻真知的过程。王小波由此终身保持着对精神自由和理性思索的信念。在这个方面,他与同代人一样又不一样,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独特的一个。

王小波在《承认的勇气》一文中说道:人生在世常常会落到一种“说法”之中。有些说法是不正确的,落到你的头上,你又拿它当了真,时过境迁之后,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就是个严肃的问题。王小波针对一些人对过去自己出的洋相,解释为时代、历史使然而自己没有责任的说法大不以为然。对此,作者反思自己是被人塞了一脑子教条,情绪又受到猛烈的煽动,只会干傻事。不幸的是好多同年人连这种智慧都没有,作者称之为:错过了在那个年代里能学会唯一的智慧-知道自己受了愚弄。不肯承认自己傻过,仿佛这样就能使自己显得聪明,还要以审美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丑态。在(我看老三届)中,王小波认为“”这种特殊经历可能会有益于写作,但整个事件的性质却不可因此混淆。这就犹如不良之人将脑子有病而致盲的人踢下楼梯因此复明,而说踢人者是好人一样。对此,作者指出,这个论域貌似属于科学,其实属于伦理;它还是一切法西斯和偏执狂的策源地。

人的成就、过失、美德都不该用他的特殊来解释。王小波说,看看傻不傻,疯不疯?有各种各样的镜子可供自己对照,中国的传统是一面镜子,外国文化是一面镜子,还有一面更大的镜子,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经历过的时代,是一个动荡的、充满悲剧、荒谬的年代,社会、道德和审美方面,充溢许多极不和谐处。王小波认为,文学就应真实地揭示其精神面貌,而不应人为地掩饰它们,正如他所倡导的“假如要反对不幸,应该直接反对不幸的事实,此后才能减少不幸的信息”,而不是相反。可惜的是“营造出了好消息,更容易找到买主”的人多,“‘做好消息信使’的人很多”。对此,王小波是十分厌恶的,称之为“花刺子模信使”(中亚古国名),喜作妙语以动天听。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3

早就听说《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这次局文明办推荐,读完全书后,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但并不起绝对作用。我坚信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价值。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我想,这就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追求和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

古语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作文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王小波还说,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选择幸福,实现理想,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有宏大的志向后,还必须有博大的胸怀。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多向他人学习了。毛泽东曾经豪迈地写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正沧桑。”其中抒发的正是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啊!他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联系在一起。

总之,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不断的经历成长,这才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4

从事杂文写作,常常是对事不对人的,而且也一般不就事论事的。如仅就某一具体人、某一具体事作文立论,则时过境迁,文将安附?所以杂文当在每从具体人、事人手,而所针贬的、所讽刺的,乃是一种存在的现象、倾向、思潮、心态,具有历时性,非局限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因而就有了一种历史穿透力和理性的思考特色,这是一切优秀杂文的力量所在。从这一意义上说,也正是王小波的杂文颇具特色和可贵的地方。

读王小波的杂文,会发现他对精神生活问题的思考,常常是与对中外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和文化的审视紧密相关连的。对这一问题,是王小波杂文中关注的重点,也是其文章中颇有份量的部分。当然这是与作者的知识分子的家庭出身和在经历了“”后上大学读书、出国留学、回国在高校任教、辞去公职后成为专事写作的文化背景分不开的。这一点使他对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中外文化传统有了深切的体悟。无疑,这也是作为知识分子王小波个人精神发展史上的继续。不仅如此,还在于王小波深知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所承担不可推卸的义务和重要角色:肩负社会道义的职责和代表社会的良知。这一角色决定了知识分子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影响的重大。王小波说:对人类来说,更大的恶梦是社会,更准确地说是人文生存环境。假如一个社会长时间不进步,生活不发展,也没有什么新思想出现,对知识分子来说,就是一种恶梦。。因而,王小波对知识分子的自身精神状态与生存环境及其文化进行了深人的剖析和反省。

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一文中,王小波认为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时代。而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理智。其中“狂信”则会导致偏执和不理智并造成这样的年代,如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老舍跳进太平湖,这种年代根绝了讲任何道理的可能性。而只要到了无理可讲的地步,肯定也要遭逢浩劫,“”即是例子。“”中的这种狂信就是与丧失理智相伴生的。这也是与人滥用信仰,将其制成打人的棒子、迫害别人的工具相关的。王小波着重指出,信仰是重要的,但要从属于理性。它是一切知识分子的生命线。作者举例说:在古希腊,人最大的罪恶是在战争中砍倒橄榄树。在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砍倒橄榄树是灭绝大地的丰饶,营造意识形态则是灭绝思想的丰饶。前者的罪过顶多不吃色拉子,后者则是没有思想人就要死了。而过去人文知识分子给思想流氓造了多少凶器、多少混淆是非的烟雾弹。所以说,知识分子的不幸,就从这里开始了。为此,作者对那些想在思想领域里巧取豪夺的不良分子,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提醒大家注意那些以高举招牌,抢占制高点来压制不同意见的人,以免遭头上鲜血淋漓。作者强调说: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精神信念,它是在自我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中产生,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作者调侃的说道,如将其从生活中抽掉,不如把我阉了。所以作者说不想最终饭依什么-这块地方我给自己留着,它将是我一生事业的终结之处,我的精神墓地。

这是因为,作为知识分子处世立身,就在于有其独有的求知领地,依据于知识的至上性和自怡性。知识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求知本身。知识是好的,求知的人生是更好的。爱知者,必乐知也;并力求在知识上有所成就。对知识分子而言,知识是思想的基础,也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最终凭籍。

可以说,一个真正底得了精神生活的人,他虽然也生活在现在,但同时也拥有了永恒的现在,即包含一切时代和人类一切有永恒价值的成就的现在,从而也就有了居高远望的立脚点和不随波逐流的立场,与不断进取的创造力。作为知识分子的王小波,正是由此以批判精神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来揭示社会的众生相,追踪灵魂进行拷问,寻觅人性的良知,从事着自己的精神事业,从而去促进人的进步、社会文明的提高。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5

我的精神家园

昨天晚上读完了这本书,想正式的写一下书评,看到别人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自己就感觉写不出来,就算写出来也皱皱巴巴。仔细想了想,不应该这么妄自菲薄,并且还有书友的鼓励,我觉得写的好与不好都没多大关系了,毕竟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书评。

说实话,读王小波的这本书,首先觉得说话风趣。像一个说单口相声的人,但又与相声不同,接地气的同时,对事物看法,见解深刻。文章中的衣食住行审美观,科技社会日常见闻追星族说了一个遍。对生活细节把握到位,总是能以幽默的文字,带我了解20多年前他的生活。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次甚至更多次认为王小波他是活在20xx年,不然他怎么看的到那过去的未来那么远。这就不得不说王小波是个有才的人,从他的文章中他到过很多地方(包括德国,美国等很多国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盲目跟风,国外的都是好的,他认为国内国外都有各自的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就比如说,他把国内外当时的环境、饮食等做比较。他对国内环境比较失望,对国外美好环境的向往。特别写了德国的海德堡,问过在德国的书友,他就觉得2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很漂亮。而中国的历史只是在文字中,活的历史也就是人文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我觉得读本书收获最大的,给了我一个参考,如何去向他那样观察生活与理解生活。他在文中说,他向读者发出了信,现在我收到了此信,这就是我的回复。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6

我可不是说王小波先生脸丑,是他自己说的。他对李银河女士说,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王小波,4月11日去世,我买了纪念版的《我的精神世界》,想一窥大师的精神世界,怀着敬畏之心。193月20日,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到;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若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地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知道王小波,始于初中语文阅读题中的一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对文中的猪很是敬佩,那是一只有个性的猪。

王小波定义的成功里谈到有趣,我们都喜欢有趣的人,什么是有趣?怎样才能有趣,前不久读到晴妈也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说,我们想采访一系列有趣的人,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而自我抉择的人。读后感他们倒不一定是从传统路径上含着金钥匙成长的人,但都在生命的某个时刻,让自己成为自我推动的人。他们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也有能力沿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行进。

《好好说话》中说,有趣的人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才会产生兴趣。但真正的成长和学习不光是靠兴趣支撑的,哪个钢琴大师不是把枯燥的乐谱一遍一遍地练?哪个语言大师不是把经典文章一遍又一遍地背?

老师一般都有这个技能:不管离题几万里,都能回到主题,不管是老师本人,还是学生。我再回到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这是一本杂文自选集,分为文化、艺术、社会三大块内容,最后是书信,两封是写给新年的,其余是写给爱人李银河的,大部分都在另一本他俩合著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里出现过。

语言直率幽默。在音乐学院的小礼堂里看到外国老太太唱歌的时候把假牙吐出来了,他说请相信,我坐在那里很严肃地把这一幕听完了,才微笑着鼓掌。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

打开这本书吧,看王小波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7

一下子读完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我感觉到了他的苦口婆心。他真是很天真,信仰科学,更讲道理。我们知道,现在纯情的潇洒的实惠的财经的书有很多,真讲道理的书却是越来越少了。从文章看,他是有资格嬉皮的,但他不肯嬉皮。他讲的道理,许多人是知道的但忘记了,许多人也许不认为是道理,他的苦口婆心有人也许认为是别有用心,这时候只好这样说,他的道理不是对他们讲的。我感觉他是在寻找同类,仿佛酒后的颇有古风的谈天。——著名评论家陈村文字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都是一门艺术。

语言也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也都是一门艺术。在这两门艺术里,王小波是个天才,因此他的语言、他的文字有一种未经琢磨的"美",有一种盛气凌人的"威",有一种宝剑出鞘的"锋"……他的语言及文字技巧发挥到极限,可以让你正着进来横着出去。——著名作家卫捷王小波在世时发在报刊上的文章我就零零星星地读过,自然很是喜欢。人死了以后,我又将买到的他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再三品读,集中享受了一下这个文坛怪才无与伦比的运思行文给人带来的种种绝妙乐趣,会心之处,惊喜莫名,俱妙不可言。我想,面对好文章,一下子患了失语症,只顾浸淫其中,口中赞叹不绝,以至于得意忘形,也许是表达对作者的由衷敬意的最佳方式了。

青年作家陈坪师承王小波博尔赫斯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每个国家都由一位作者来代表的话,仿佛每个国家都想由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来代表,以补救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缺陷。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人的亲和力是如此之大,能有人脱颖而出吗?有的。那就是王小波。虽然他的早逝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虽然他的结果是——至今仍未受到广泛的(特别是文学界的)认同。纵观《我的精神家园》,看一看小波是如何地与众不同的: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许我们心存向往而自己却做不到。

推荐阅读

上一篇:教师年终自我评价10篇 下一篇:2023财务工作总结(汇总11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