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论持久战》读后感实用

2023-12-19 13:22:23 《论持久战》读后感

【#实用文# #《论持久战》读后感实用#】阅读完作者的作品之后,我们的知识储备也有了一些增加。通过文字记录下我们的思考成果,希望这篇"《论持久战》读后感"能够满足您的期望,相信您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技能培训资料!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1

最近在老师的影响下对毛泽东战争期间的思想著作产生极大兴趣,选读《论持久战》后让我感触颇深,对毛泽东同志本人及其领导下的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主张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毛泽东同志卓越的军事能力和远远超越普通人民的战略眼光,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持久战》创作产生极其不易,抗战全面爆发户,在国民党**的主力部队接连战败之后,日寇来势汹汹,两国综合国力差距极大,国民**的主力部队接连战败。危局之下,人心惶惶。很少有人能对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各种奇怪的理论也在流传。

认为中国经济、科技、军事力量均不及日本,战必败的“亡国论”固然很有市场;不切实际地认为依靠外国,可以迅速战胜日本的“速胜论”也有听众。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抗日战争是场持久战,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

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认清别人的优劣长短固然不凡,可以正确定位自家的才能心性也是了不起的本领。能够把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从许多复杂的信息中分离出来,然后进行清晰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说明毛泽东主晰的才华非同寻常。

毛泽东主席认为抗日战争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战。

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出了人民抗日的正确道路。

这本书还体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哲学,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现在它只列出了:

1.事物的矛盾双方都是在不短的发展变化的,并且在不断的向对方转化。我们的胜利和成功是在这种不断的变化和变革中孕育出来的。

有时候我们可能暂时的处于劣势,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调查了解双方的实际情况,优点缺点,双方彼此的矛盾情况,着手于扩大对方的缺点,削弱对方的优点,慢慢的扭转劣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遇到事情要全面的分析问题,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忽略另一面;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优点,而忽略它们的缺点,这会导致盲目的傲慢或低估对方。

三。不要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混为一谈,不管它们的重要性如何。

4.不要因为胜利小进步小而不去争取,不要因为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小,影响小就不去实施。

我们处于劣势,就是要不断争取胜利和进步,一步一步地积累起来,才能成为为大的胜利,取得为大的成就。

我们的根本原则是互相削弱,保护自己,增强自己。

5.当对方锋芒正盛的时候,不要去硬碰硬,这样只会毁灭自己,要不逞匹夫之勇,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任对方送给我们女人的衣服,任对方嘲笑我们是缩头王八,只管让他们统统见鬼去吧,要看谁笑在最后。

对方气势汹汹,来势正盛,此时犹如刚出山林的猛虎,爪牙锐利无比,气力着实吓人。这时,我们要避开他的锐利边缘,给他一条前进的路,让他在广阔的田野里随意驰骋,等他累了我们再出来收拾他。

6.看整体而不只看局部,看未来而不只是看眼前。我们要有一定的心态,要能适应,要不断加强自己,要锻炼升华。

*****中,不堪其辱的人自杀了,他们的未来也就葬送了。小平同志历经三次风风雨雨,安然无恙,令人钦佩!

这就是伟人,不担心眼前土地的得失。他能忍受。有时他能忍受一段时间,有时他需要忍受一辈子,才能打最后一仗。他们看的是未来,是整体,是整个事情的发展趋势。

7号。在分析问题时,要着眼于事物的根本矛盾和特点,而不是随意下结论。因为事物的表象并不总是事物本质的真实表现,有时我们会为彼此制造一个虚假的形象来迷惑对方,而对方也在为我们制造一个虚假的形象,所以我们必须去掉虚假,保持真实。

比如毛泽东对国民革命即将到来的分析就是经典。当时革命处于低潮,红色政权和工农活动遭到国民党各部军阀的暴力镇压和破坏,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这时候很多人泄气了,很多人认为革命必不能成功,有的人更是写信提问“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所以毛泽东分析说,我们虽然处于革命的低潮,但是我们看看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是怎样的?由于军阀混战,必然增加租赋,这势必会加重农民和地主官僚之间的矛盾;外国资本压迫民族资本,民族资本必定会变本加厉的压迫工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必定会进一步加大。最后得出结论,虽然目前是革命的低潮,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明显激化。因此,国民革命的高潮一定会很快到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这并不是遥远的未来。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事情就是要“精确制导”,充分调研,就是找到治病的正确药方。

毛泽东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话一点不错。

9.光明前夜的黑暗,分娩前的阵痛。我们必须有耐心,不放弃。

有时候我们的实力大大增强了,对方的实力大大削弱了,但我们还是赢不了。现在不要担心,甚至不要放弃。我们的力量虽然加强了,但还不足以打败对方;虽然对方的力量减弱了,但还不足以打败对方,所以我们需要耐心,在这个时候继续下去,希望最后胜利。

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宝贵的军事思想财富。他经常从超越军事的角度来表达军事行动。这是毛泽东不单纯是一个军事家的体现!它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哲学家。

因此,他的思想方向应该首先从政治层面出发,然后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理论加以理解,这样才能看得更深远、更深刻。

我们伴随着祖国的迅速成长而成长。感受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我们伟大民族,决不屈服于任何世界其他民族的那份壮志雄心!

21世纪的我们,更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用信心百倍、百折不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投入到我们日常工作当中,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好主席当年的那种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2

读了毛泽东《论持久战》后颇有感受。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最后,毛主席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会输吗?答复:不会。中国会速胜吗?答复:不会。这个战争会持续很久。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国内,当时有着“中国会输、中国能速胜的错误思想。为了人民,毛主席告诉了我们正确的看法。

毛主席还指出,这个持久的战争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读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近在咫尺。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我想,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毛泽东,提到这个名字我们很多人就会心生敬意,即使是他曾今犯下的错误也掩盖不了他创下的辉煌。我们伟大的毛泽东领袖,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拥有令人惊叹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亦怀有令人折服的文学创作能力。在那个急需有人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他创造了令全世界都赞叹的军事奇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等都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的军事思想财富。

《论持久战》明确的点出了中国与日本打的是一场持久战——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文中还明确指出“亡国论”、“速胜论”这些思想的错误性。毛泽东同志是站在一个超越了军事的角度来对军事行动进行表述。他的思想方向实现从政治层面着眼,再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思想理论来进行认识,使我们能看得更加深远更加深刻。以下就知我对其中的一些片段的认知和理解。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这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讲述的一段话。从中看来,我们平时看问题不能太片面也不能太极端,要学会全面的思考,而不要走两个极端,要权衡这件事情的利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透它,从而解决这件事。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有顺心的也有不顺心的,那些不顺心的事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事情都有两面性,换一个角度看,或许坏事就会变成好事,那我们面对这件事情的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进而就能够更好的处理这件事,做出理智,正确的决策。

“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例如在抗战初起时,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这也是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段话,总有人会认不清中国现在的实力以至于对日本作出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判断。这样就会影响我方的作战力。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的,面对困难时不要过度悲观也不要过于乐观,这都不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心态,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低估对方的实力都是失败的隐患。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弱点,才能扬长避短或者是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从而游刃有余地解决自己面度对的困难。

“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平型关和台儿庄是抗日战争中少有的大捷,之后几乎就没有打过什么胜仗,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人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就告诉我们:不能被一点点小小的胜利就冲昏了头脑,我们要冷静的面对一切。骄兵必败,这是历古以来的规律。冷静分析当前局势才是上上之策。

以上只是读了这篇文章后的一部分感受。现在新世纪的我们,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以高昂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学习毛泽东思想,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3

(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

《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

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他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人战略进攻和我们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总战略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

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战。

毛泽东的伟大创新和伟大应用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论持久战》的思想也会一辈辈传承下去,一次次散发魅力。《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正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

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我想,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4

最近我拜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感触颇多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日本皇军之间在**装备上有很大差距这就注定了抗日战争必须打持久战但如何打持久战怎样打持久战, “持久”到何年何月这又是一个令人费解党的问题。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充满了未知的迷雾。面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前途命运,谁能做出正确、科学的分析和判断?答案不言而喻:毛主席,我们伟大的人民领袖。

徐州会战结束之际毛泽东开始撰写酝酿已久建立在科学判断和分析之上的时政**——《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日本必亡最后胜利的是中国”。他鲜明地批评了“亡国论”和“速战轮”。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部作品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战争性质、战争因素的强弱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他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

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 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日战争以后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项工作的远见是完全正确的。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方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方强于我方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

本文论述了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胜利的思想。三。明确了抗日战争的形式主要是流动战争,其次是游击战争。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所描绘的战争过程的轮廓,是一个科学的、反对战争发展趋势的纲领。他对讨论持久战的特点,特别是对峙阶段的特点,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这不仅反映了毛泽东非凡的军事能力,也反映了毛泽东从长远看问题的能力。

日本在工业上和军事实力上是大大超过中国的但由于日本是小国财力、军力、人力和物力资源有限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而我们具备**主场优势拥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基础作后盾所以打持久战最后胜利的一定是我们中国。这就是毛泽东所强调的“兵民是胜利之本” 所以要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读完《论持久战》 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一生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生都注定失败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就近在咫尺。《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 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正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人生我掌控。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家。我们的人生已经快走完1/3了在接下来的道路中应该如何走往哪走相信我们都应该认真思考过了我希望无论未来怎样大家都不要后悔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不管我们将来会否见面,至少现在我们仍然在同一个起点上。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找去吧。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5

毛泽东是伟大的军事家,在这一点上不得不令人十分佩服!《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极其困难,亡国论和速胜论在人民众广泛传播的一篇报告。有人认为另一场战争将是注定的,有人认为他们可以立即获胜,把日本赶出中国。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都会对中国的抗日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出来了,令人耳目一新!

论持久战本身的内容,更不要说持久战的内容,分析唯物主义哲学在生活中的反映。现在不成系统的罗列几点:

1. 遇到事情要全面的分析问题,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忽略另一面;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优点,而忽略其劣势,这样就会造成盲目自大或者对对方估计不足;也不能只看到事情的缺点而忽视我方的优势,否则就会造成悲观的情绪,看什么都是一片阴暗,不能主动积极的去想对策,解决问题。

我们不必追求全面胜利,当然,全面胜利是最好的,但通常很难实现全面胜利。只要我们最终战胜对方,也许我们是弱者,但对方并不一定是强者。

2. 事物的矛盾双方都是在不短的发展变化的,并且在不断的向对方转化。我们的胜利和成功是在这种不断的变化和变革中孕育出来的。

有时候我们可能暂时的处于劣势,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调查了解双方的实际情况,优点缺点,双方彼此的矛盾情况,着手于扩大对方的缺点,削弱对方的优点,于此同时扩大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不足,时间长了,我们就可能相对来说慢慢的扭转劣势被动地位,进而变成优势方,主动方。在这里,面对面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不要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混为一谈,不管它们的重要性如何。

有时候我们可能失败很多次,对方可能赢很多次,这不一定注定将来会失败。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次关键的对抗中,我们可以一战定江山;而对方也有可能因为屡战屡胜,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从此一蹶不振。这次我们赢得了对峙,说明以前的失败是次要的,不是主要的矛盾,而这次的胜利是主要的矛盾,这足以决定双方的命运。

屡战屡战有时候可能比屡战屡胜更有利于人的发展。

4. 不要因为胜利小进步小而不去争取,不要因为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小,影响小就不去实施。

我们处于劣势,就是要不断争取胜利和进步,一步一步地积累起来,才能成为为大的胜利,取得为大的成就。于此同时,我们要不断的给与对方于杀伤,不断的动摇对方的决心,不断的给对方制造不良情绪,长久下去,就可能给对方造成巨大的杀伤,使对方变得疲惫不堪,使对方失去胜利的决心和勇气,这就是积小成大,积少成多的道理。

我们的根本原则是互相削弱,保护自己,增强自己。

5. 当对方锋芒正盛的时候,不要去硬碰硬,这样只会毁灭自己,要不逞匹夫之勇,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任对方送给我们女人的衣服,任对方嘲笑我们是缩头王八,只管让他们统统见鬼去吧,要看谁笑在最后。

对方气势汹汹,来势正盛,此时犹如刚出山林的猛虎,爪牙锐利无比,气力着实吓人。这时,我们要避开他的锐利边缘,给他一条前进的路,让他在广阔的田野里随意驰骋,等他累了我们再出来收拾他。

6. 看整体而不只看局部,看未来而不只是看眼前。我们要有一定的心态,要能够适应,不断加强自我,锻炼升华。

*****中,不堪其辱的人自杀了,他们的未来也就葬送了。而小平同志经过三起三落,安然无恙,最后还登了大典,这不得不让人佩服!我估计当时小平当时绝对没有把挫折放在心上,估计他心里想的是,**啊,你总有撒手的一天,到那个时候我再蹦出来,现在你就拼命折腾把,等我蹦出来再给你弄个底朝天!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战国时期的甘龙和汉初的韩信都是这种方式的主人。

这就是伟人,不担心眼前土地的得失。他能忍受。有时他能忍受一段时间,有时他需要忍受一辈子,才能打最后一仗。他们看的是未来,是整体,是整个事情的发展趋势。

7号。在分析问题时,要着眼于事物的根本矛盾和特点,而不是随意下结论。因为事物的表象并不总是事物本质的真实表现,有时我们会为彼此制造一个虚假的形象来迷惑对方,而对方也在为我们制造一个虚假的形象,所以我们必须去掉虚假,保持真实。

比如毛泽东对国民革命即将到来的分析就是经典。当时革命处于低潮,红色政权和工农活动遭到国民党各部军阀的暴力镇压和破坏,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这时候很多人泄气了,很多人认为革命必不能成功,有的人更是写信提问“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所以毛泽东分析说,我们虽然处于革命的低潮,但是我们看看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是怎样的? 由于军阀混战,必然增加租赋,这势必会加重农民和地主官僚之间的矛盾;外国资本压迫民族资本,民族资本必定会变本加厉的压迫工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必定会进一步加大;而学生。。。。等等这么分析以一般,最后得出结论,目前虽然是革命低潮,但是个阶层间的矛盾分明是加剧了,所以全国的革命高潮必定会迅速到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且这不是遥远的未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你看看描写的多贴切,分析的多透彻,简直让我佩服的“无地自容”!

8.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三把火烧对了尚好,如果烧的不是地方,恐怕有百害而无一益。如果某一个领导调任一个新的领导岗位上,在还没有对这个单位充分调查分析的情况下便忙着立规章,订制度,多半是要归于失败的。

比如我们找客户,不好找,那么就走出去,到市场上每天多跑跑 ,多转转,多了解信息和客户需求,了解我们的不足和优点,这样时间长了,客户自然做不完。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事情就是要“精确制导”,充分调研,就是找到治病的正确药方。

中医案例集里面有一个清代名医治病的案例很有说服力,其实这个医生医术平平,也没有特别的过人之处,他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名医,就是他凡病都认真调研。有一次一个新婚的年前人去看病,全身肿的厉害,腰像水桶,五官都肿到一块了,叫苦连天,很多医生束手无策,而这个医生一时也找不到原因,于是他便搬到了这个男青年家里,与男青年同吃同住,忽然他发现由于是新的家具,油漆味很大,于是他断定是油漆里面的有害物质使青年生病。后来这个年轻人搬出了新屋,没过几天,病就好了。

倘若名医不到年轻人家里去做调研,而只是在案头苦思冥想,是断然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既是调研的魅力所在。毛泽东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这话一点不错。

9. 光明前夜的黑暗,分娩前的阵痛。我们必须有耐心,不放弃。

有时候我们的力量大大的增强了,对方的力量大大的削弱了,但是还是不见我们的胜利,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着急甚至放弃。我们的力量虽然增强了,但是还不足以强到打倒对方;对方的力量虽然削弱了,但是还没有弱到必败的程度,所以这时更需要忍耐,继续,以期最后的胜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方的进一步的增强和对方的进一步削弱,胜利必定是属于我们的。

2012/5/30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6

一九三六年,面对着中华大地局部抗日重点“剿匪”艰难形势,中共顽强地实现了长征来到后方,保存下了燎原希望的星星火种。而眼见这般如此无可救药的中国人,日本从不会心生怜悯,而是选择了趁这大好机会举兵入侵,悍然以一九三七年的一场卢沟桥事变宣告野心,就此加码掀起了中日对抗的烹油烈火。

于中国**而言,短短几个月,几可以溃败来形容。一切的抵抗,正面侧面,前方后方,仿佛仍有成效,又仿佛还是一败涂地。

亡国?还是不亡国?胜利?要怎么胜利?能在几时胜利?几乎所有人都在因这情势而心神不安,不知前路,各方混沌,不知所措,崩溃绝望几欲投降者有,信心百倍已待胜利者亦有。

持亡国论者不过是被日本强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形象吓破了胆,因此时中国的混乱和弱小而失了信心;持速胜论的虽不至于妄尊自大,却未免自估过高,却是欲速不达,失了平常心。

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放任人心混杂,没有人指出一个真理,没有人提出一条明路,亡国论者的不加抵抗和速胜论者的焦躁急进加起来,束手就擒的,骄纵惨败的,面对漫长战斗渐渐无望的,乱做一盘散沙的中国恐怕就真应了日本自大之下做出的几个月占领中国的计划了。

这是抗日战争将满一年之时,已经足够看清人们的问题,而现在,如若再不行动,只会招来更多的跌倒和损失,甚至最终的失败。于是,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面临抗战初期严峻而复杂的人心形势,在延安花了整整八天,做了《论持久战》的演讲。

每一个中国人都渴求着胜利,但是“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

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说最后的胜利,但为什么会有最后的胜利呢?

怎样争取最后胜利?”他发出了疑问,这可能也是所有人在战争中日思夜想的疑问,而有的人得出了亡国的答案,有的人得出了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很大力气的结论,但这两个答案都是不对的。而在抗战了十个月之后,毛泽东终于有了证据好来堂堂正正谈一谈持久战这个问题了。

“‘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个公式是对的。”他首先如此肯定道,然后又指出:

“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那就是这个公式的成立离不开团结一致对外的中国、敌国的反战者、各国的努力和支持,我们需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

然后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两种观点:“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主观的,片面的,总之是不科学的。”

事实上就我们所知道的,使得亡国论甚嚣尘上的不仅有一路失利丢掉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重要城市和大批国土的惨痛经历,中国弱小日本强大的客观现实,还有亲日方面汪伪**一直鼓吹的“再战必亡”的消极思想。甚至连国民党面对日寇时仍冥顽不化以“安内”为重消极抵抗的态度也是一大原因。毛泽东果断批评了这些思想:

“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了,那些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大势所趋,是降不了的,日本战争的坚决性和特殊的野蛮性,规定了这个问题的一方面。”“某些人在战争形势稍为好转的时候,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之间加紧磨擦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

这种情况,差不多每一个较大的胜仗之后,或敌人进攻暂时停顿之时,都要发生。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但纵使是面临着如此缺乏团结和胜利因素的情况,毛泽东仍给出了中国必胜的理由: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发动战争就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这种方法源于德国,但日本选择了错误的对象。他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低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受限于自身狭小的国土面积、贫乏的资源和较少的人口,注定了日本耗不起一场持久战,而中国又太过广大人口太多,若不能一鼓作气达成目标,一旦陷入拉锯战之中,日本的优势就将被中国通过庞大却可以继续的牺牲逐渐磨掉。

而且中国也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弱小。因此日本在步伐被迫放缓之后选择了“以华治华”的做法来诱使投降、降低人员消耗。

但即便如此,中国速胜论也是不切实际的。

谁不想速胜?但我们也不能忘了现阶段的中国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虽然我们有了资本主义、甚至有了共产主义,但我们对比起日本来仍旧是落后的、弱小的,我们不能因为渴求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客观事实,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或者根本忘记了强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或则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像一些亲英美派那样一味试图靠他们的帮助而获得速胜的想法是没有出路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承认我们的弱小,然后再秉持着这份承认,团结一切力量,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以赢得胜利,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们客观地并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论。我们主张为取得最后胜利的一切必要条件而奋斗。如果我们还有一点,早一天,我们就有一点把握胜利,胜利的时间就早一天。”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

所以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敌人强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

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这样我才能最终胜利,避免灭亡,敌人也会最终失败,而不是整个帝国主义体系的崩溃。

因此,毛泽东提出了胜利的三个条件: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然后他还强调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重要性,并科学地预言了抗日战争将会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日本试图快速占领中国,中国虽有颇大的损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还获得了苏联的援助,这些都将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主要基础;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试图保守占领地,以组织伪**的欺骗办法据之为己有,而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括东西以战养战,中国将一直采取运动的方式慅扰消耗日军的实力;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阶段,战争形式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

在演讲接近末尾的时候,毛泽东道:“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

但我们相信,由于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努力冲破一切障碍,已经发动的抗日战争将继续向前发展。”

长久的战争必然是残酷的,甚至于处于这长久战争初期的人就已经被他夺走了心智陷入了偏视。但走向胜利需要的是清醒的头脑,我们可以从后来的时间印证中看出毛泽东预言的极其精准,他甚至在战争初期就已预见了这场战争所需要的漫长抵抗和巨大牺牲,这些无疑都是痛苦的,痛苦到足以让人丧失坚持的能力,所以他才会在预见这些后在最初就详细清晰地,向广大人民指出说明了我们将会遇到的重重困境,和将要付出和坚持的一切一切。是他的演讲使得万人渴望胜利从心中梦中的模糊影像变成了可视的、可想的、甚至可以等到的清晰模样。

尽管如此,他还是提出了许多应对困难的对策。

何其有幸。

如果没有对天堂的描述,地狱里的人们最终会失去信仰。从作为精神支柱、思想指导的角度看,《论持久战》不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甚至于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作为一份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初期就已被提出的预言,如当头喝棒,叫醒了许多混乱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中国能够获胜的原因之一。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7

读《论持久战》有感

本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课,感触颇多,由此我利用课余时间,想继续加深一下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故读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下面便是我读后的感触。

具体来说,1938年5月,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日战争已进入全面抗日战争的第十个月。在国民当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而且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希望于国民党的抗战,从而忽略了共产党的游击战争。总之,无论是亡国论还是速胜论,国内外各级各方面都有拥护者和共犯。

然而,迫切需要一种既能解释抗日战争现状,又能倡导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理论。于是,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发表《论持久战》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透彻地分析当时敌我双方在各方面的优劣,驳斥速胜论和亡国论,强调只有持久战才是最符合当时的战局,使全国人民看到胜利的曙光,增强必胜的信心。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这是反侵略战争,所以中国是正义的,同时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使日本战争力量比中国强大,但它毕竟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物力和人力都非常的缺乏,难以经历长期的战争;相反,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力量大,因此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从国际方面讲,日本的侵略行为即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地区的行为损害且威胁到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亦是反法西斯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及援助。

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从而有效地批判了当时中国存在的速胜论和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还指出:

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方的战略进攻、我方的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要准备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方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作为辅助,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必定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战。同时,毛泽东还强调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这样就能实现全民抗战,调动全国的统一积极抗战,更能保证抗战的胜利,即毛泽东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其中毛泽东分析并指出了中国能战胜并能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和条件:第一就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第二就是国际抗日亦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就是日本本国内的革命运动即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

这三个条件的结合对中国是非常重要和非常有利的,中国处于有利的地位。如果中国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比较好的话,且国际上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认识及时且迅速的话,还有就是日本本国国内的革命来的比较快的话,中国的抗战就会比较迅速且容易,而且不会有太多的损失。相反,中国必须延长抗日战争的时间,但结果是一样的。中国还是会赢的,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损失会增加,会造成一个非常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

充分考虑到了这些问题,中国采取了拉长战线,抓住日本人力的缺点以及他们的战争机构的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从而分散日本的战力,从而为抗战的胜利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战争初期,要避免一切重大决战,首先要用运动战逐步摧毁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除动员训练有素的部队进行运动战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许多游击队。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疲于奔命,而且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很被动地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们还要用重兵去保护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另外,还要有一大部力量驻扎满洲和日本内地,这样更使原本军力就不足的日本更显得力不从心。

这样,日本在中国长期抗战的消耗下,它的经济将会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也会变得低落。在中国方面,抗日战争的潜力将上升,大批革命人民将继续走在前线,为自由而战。所有这些因素,再加上其他因素,将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区进行最后的、致命的进攻,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而发展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是人民彻底地看清了当前中国的具体情势,使人民看清现实,纠正了存在的错误观点,既巩固了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指导了全民族的抗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指导纲领,引导中国的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

推荐阅读

上一篇:合同电子版(热门九篇) 下一篇:检讨书结尾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