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读《教师》有感精选7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渐渐离不开文档,我们会用各种优秀的范文作为参考。熟悉范文的写作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组织语言,我们挑选出这篇优质的“读《教师》有感”希望大家都能收获满满,请认真分析本文中的内容!
读《教师》有感【篇1】
做一个博爱的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的灵魂。这是老师们的智慧。欢迎阅读。
教师的智慧读后感范文1假期里,有时间捧起早已借入的《教师的智慧》,许是因了著者焦晓骏老师就在我们园区,地域的拉近,连文字读来都感觉那么亲切。不时地,熟悉的身影掠过文字,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差不多读完了书。教育专著啃这么快,细细想来,焦老师的文字功底颇为了得,从书中也是可见一斑。
英语学科的专家,之所以有这么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因为孜孜不倦的阅读和思考,书中了解到扬州大学里,老师在学生时代所读的书,已是文学专业水准,加之工作后的日积月累,写出这么优秀的著作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该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智慧使者,第二部分是人文校园,第三部分是热点,第四部分是页码,第五部分是在英国学习,第六部分是在英国行走。每一个系列都有许多小章节,在阅读时都充满收获,或充满灵感,或发人深省,或双眉微锁,或微笑,仿佛跟着老师来到书中的时空。
书中有对个人教育行为的记载与思考,有对社会教育现象的归类与驳诘,还有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探寻与争鸣,许多都能引起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的共鸣,现挑举一二。《每天,面带微笑走进课堂》一文提到,微笑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语言,微笑让获得者感到富有,却不让付出者有任何损失。相反,它还在不少时候让付出者得到丰厚的回报。
微笑可以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就像没有人愿意与一个心理阴暗的人打交道一样,几乎没有一位孩子喜欢总是板着面孔的老师,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是“很阳光的朋大友”。微笑还可能以表达自信豁达的精神境界。
其实在学生的心目中,严肃的面容未必意味着教师严谨的治学,严厉的未必表现出老师过人的才智。相反,老师“凶巴巴”的样子会使学生心理紧张,也容易使之产生厌恶的情绪,只有微笑才能显示出老师的宽容的本真和深厚的学术修养。焦老师对微笑的思考使我决定在新学期把更多的微笑带进课堂。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从书中,我读到了老师应具备的教育智慧,从书外,我更从焦老师的身上,学到了怎样做一名不停实践、不断阅读、认真思考、勤奋写作的老师。
教师的智慧读后感范文2合上张平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基础。
思维是智力和智力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不仅要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而且要发展学生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
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有问题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力,也取决于非智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四项主要措施:培养兴趣、兼顾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
从兴趣出发,可以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程颐说过:
“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课件提高学生的学***。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
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
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完善一套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的强大凝聚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集温暖的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中自我约束。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和智慧,我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的情怀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联系实际,这也引起了很多困惑和思考,但给了我更多的精神净化和启迪。
教师的智慧读后感范文3最近看了《教师的智慧》一书,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这本书阐述了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在教师和家长方面,本书教教师如何更好地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与家长沟通,使家庭合作更加有效。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任务,使双方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们总是认为他们的孩子只是在幼儿园里玩耍。有些家长早上想睡觉,所以他们很晚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他们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可以让家长和教师保持一样的教育观念。
家长可以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可以更快地改变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每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好几次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来。
作为每一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特别是我们的幼儿园教师,都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研究。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才能共同做好儿童教育工作。
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如何艺术地向家长宣传和引导健康教育知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如何解决与孩子家长沟通中的一些困难?我认为我们应该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入手,不断改进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方式和技巧。
教师每天与家长接触时间虽然短暂,但三言两语中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掌握交谈技巧及说话的艺术。过去,我总认为时间短,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截了当的说。于是有时当着孩子和家长就告状,弄得家长十分尴尬,孩子也害怕。
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克服缺点,也不利于家园配合。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窗,成为我学***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窗需要开,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读《教师》有感【篇2】
“我小时候笨得出奇,现在想起来还会脸红……记不清报告单上挂过多少‘红灯’,从小学到初中二年级,竟创下了累计留级四次的‘辉煌记录’!”这是钱梦龙先生的一段回忆,在我看来,这并不影响踏着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恰恰更加证明了他人生的传奇性。
初读《教师的价值》,便深深感受到这位老先生的人生真是丰富精彩。从“差生”到中学教师,从“优秀教师”到“极右分子”……到最后的特级教师,他从未放弃,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也正因为如此他抓住了每一的机会,从而破茧成蝶。
钱先生在“我的教学传奇”中,从混入教师队伍开篇,告诉我们他的人生传奇与教学传奇是特殊年代与自身因素共同作用。这样的开篇亲切中带有几分释然,不由得让我走进这本书细细品读。
从教师职业角度看,钱梦龙先生,他的“打破常规”的语文教学在现在依然绽放着属于他的光彩。从一位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不知怎么去交,怎么不误人子弟到从自身考虑,找到教好语文的门径,与其说是幸运,我更相信是这是必然的。钱先生在备课便已与众不同。
他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而是怎样鼓励学生自己读文章。在教前自己反反复复地读,一直品读到味,才决定怎么去教。“教”是让学生自己钻进课文找到老师想要的结论。
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文章中“遭遇‘杂牌兵’”这一章节。《中国石拱桥》是初二的课文,但钱先生的课堂上却跨越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这样的课堂我们如何去上,这对老师的经验以及应变能力有着极大的要求。
钱先生在这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一份心灵沟通便将学生工作分配清楚,让原先各怀不同心态而来的学生带着新的心态进入到学***色中去,学生在课堂上个个表现积极,完成难以完成的学***。
而这种教学也为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埋下了种子。1981年,多年教学探索,在思维的整合下终于形成了他自己的教学观的“语言外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模式。
而《故乡》的教学模式也成为历史铭记的扉页,就像钱先生说的那样“三主”它就像一道阳光,一下子照亮他的全部教学活动,岂不知也为我们后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信念明确了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教授知识,而是教学生学***法,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学习。看到语文教学四境界,不由感叹我们还在“不言春做苦,常恐负所怀”的第一境界上苦苦追寻。对第二境界“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可望而不可及,即使思维上有所感亦不敢努力的实践。
读到钱老的寄希望于后来者,心中热血澎湃,也希望自己能踏入到第
三、第四境界。纵观他们目前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依然突出。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是被动的。同时,儿童依赖参考书的现象明显,教师教厌学生学厌。也不由得让我反思,自己在今后如何去教。
愿这成为我的坚持,怀着感恩的心,为每一次挫折,这不是不幸,而是我们成长的垫脚石。读过之后,我看到钱老说他的传奇还没有结束,我想说我们的传奇即将开始。
读《教师》有感【篇3】
在潜心阅读了《教师最伟大的智慧》这部教育经典之作以后,慢慢品尚其中滋味,感觉到教师的智慧是内心里涌动着的无声的爱。这爱博大,深厚,润物无声,在真爱的交融中,孩子们会增强学***趣和信心,在赏识的言辞里,让孩子们懂得了更多的为人之道,处事之理;在鼓励和。爱使教师的职业更加神圣高尚,欣赏识教育过程更加精彩。
从教如许,自然感受的是教师这一职责的神圣,是自己和学生们共同成长时的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悦;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的那份真挚祝福。也许这份无声的爱会决定学生一生的命运,所以面对不同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们教师都必须给予关心和帮助,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之一,因此要正确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人格,做到因材施教,以求得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用智慧的力量,用真诚和耐心,不吝啬的鼓励和表扬,陪伴孩子走过这一过程!
教师最伟大的智慧读后感(二)
文/黄赟刚
丰富的知识和人文修养是成为一名聪明教师的基础。
具有丰富的学识和人文涵养,掌握了教育发展的学术、实验动态,知晓教育教学的原理原则并善于以此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丰富的学识底蕴,是教师智慧的基本源泉,是教师能够成功的基础。
如何具有丰富的学识和人文涵养呢?
综观所有超级教师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聪明的学者,都是有意师的学习者。优秀教师的学***自觉的。学无止境。
我先天不足,唯有后天勤奋补上!为了弥补自己没有经过系统科班学***陷,吴正宪给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
在繁重工作的同时,坚持学习是优秀教师的另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学***强、自觉有时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有的几年来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有的工资不高,但是那几年买了近40000元的书;在最初的几年,我阅读了50多部理论书籍和2000多本教育期刊,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笔记。
因此,教师的学习不仅限于教育理论的学习,还包括其他学术领域的学习。其次,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理论学习。如果我们以学习理论为目的,不顾自己的风格、个性和专业,忘记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这样的学习对实践知识的积累,甚至对教学都是有害的。
再次,通过学***的理论创造富有个性化特征的个人理论。一线教师的理论研究,在于理论家的理论研究。他不是为了追求理论和学习,而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和更好的教育实践。因此,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教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即既要坚持理论,又要不拘限于经验。
教师最伟大的智慧读后感(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和价值。爱是教师职业特有的道德标准,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就必须真诚地关心你的学生,否则教书育人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教师最伟大的智慧》一书中,就有这样一位老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地用全部身心践行着爱的教育。她就是霍懋征,全国特级教师。霍老师说:
没有好学生,没有坏学生,没有先进学生,也没有后进生。只有内向者和外向者。所有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在教育学生时,老师不能说伤害学生的话,爱学生应该像爱孩子的母亲一样。的确,在书中,霍老师用爱心、耐心、自心和细心改变了小山,师她最终成为一个善良可爱的学生。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增加,我越发感觉到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能来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师德和博大的师爱,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接下来,我要谈谈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
刚升入初中的时候,我的学***突出,书写也一般。但是有一天,我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的书法作品被贴在了校园的橱窗内,那里赫然写着优秀书法作品展,原来是教语文的姚老师在我们班的书法作品中挑中的从此,原本不怎么认真写字的我,变得格外用心一直到现在,我都对姚老师心存感激。
现在,站在月台上,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照顾每一颗小小的心,生怕自己会不经意地伤害到他们。作为一名教师,我对他们没有欲望。我最大的愿望是,多年后,我的学生们将站在另一个平台上,讲述我们之间发生的温馨美丽的故事。
读《教师》有感【篇4】
从教三十年,每每想起刚站上讲台的那一天,还是记忆犹新。当时,因为时代的原因,很多学生跟我差不多大,甚至比我还大,当时很年轻,觉得教书只是一份工作而已,虽然有很多名句警言歌功颂德老师,什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类之类的,对于刚当上老师年轻的我来说统统无感,那时的我只是教课,想尽办法把知识点讲明白。
后来,人到中年,时代变了,生活也变了。教书已不再是一份工作,已变成职业了,教学倾注了我的心血,实现了我的使命,我上课不单单是只简单的讲知识点了,而是想办法将知识深入浅出,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孩子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当然,这些半大的孩子可不是乖乖就范的洋娃娃,他们淘气、叛逆、一小部分不爱学习,我与他们斗智斗勇,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用现在的话来说,叫“相爱相杀”。
再后来,我过了不惑之年,奔向知天命的年纪,我在讲台上也站了三十多年了,教书已经浸润了我大部分生活,我感觉它已经流淌在我的血液里,与心跳共鸣了。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技空前发展,在新鲜事物上,学生已经可以当我的`老师了,现在的我也与刚工作的我完全不同,现在的我更注重与孩子心灵的交流,做他们的好朋友,因材施教,上课方式也融入当前的流行语,让学生体会到讲台上不是喋喋不休的老学究,而是每天都有新鲜事儿告诉他们的好朋友。
教学生涯,虽然很辛苦,但是也有很多欢乐,痛并快乐着。现在的我明白,当教师不仅仅是奉献,还很荣幸,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与我的每个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学习,跟他们一起年轻着,快乐着,成长着!
读《教师》有感【篇5】
寒假时读了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撰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全书共有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现实作为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给予合理的分析,那全是他的闪光的思想,至今课余仍对它爱不释手,不愧是一本值得我们教师读的好书。
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在课余聊天谈到学生时,很多时候讲的是“后进生”, 即使“后进生”虽然只是少数,但他们就好像一个患了严重疾病的病人,“病去如抽丝”,决不是轻易就能**的。他们的落后行为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进步,而且往往对班级、学校、家庭乃至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可以说是大多数教师心中的一块石头。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我们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新世纪的新教育,面对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对我们教师的新要求,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型。在我教书的十年里,我个人认为教育转型中,后进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对后进生充满爱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在我的教育转化工作中,我常常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提高后进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他们是非观念,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用师爱去打动感化他们。教育实践告诉我,爱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让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2、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自尊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后进生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教师要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相反,不尊重、斥责、批评、挖苦或变相体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导致叛逆情绪和对抗行为,也会暴露教师的不宽容和无能。让我们一起来重新温故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我们教师的一句话吧:“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3、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赏识后进生的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
可见,在后进生改造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十分重要。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
”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
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及时表扬后进生,满足他们的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求,可以为转型创造机会。
4、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当学生喜欢某一门学科时,他们的自然素质才能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天赋、才能和抱负才能自动建立起来。我们经常可以从书籍和报纸的各种事实中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可能与他小时候所爱的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特别是后进生,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那如何让后进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需要太多的条件。教师依靠高尚的品格、积极向尚的智慧和优秀的教育艺术来吸引学生。学生们喜欢你,自然也喜欢吴老师和他的房子,所以他们喜欢你教的科目。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他希望你能为学生的思想和思想而奋斗。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情况,课前课后,学生们快乐地围着老师转,和老师谈论他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听到的或讨论的问题。这样的话,转化工作就容易上手多了。
5、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树立他们转化的信心。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后进生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
我们的老师应该努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方法和效率。后进生在努力中取得成绩时,不仅要立即肯定,而且要提出新的目标。不能只是“恨铁不成钢”,而需炼铁成钢。因此,在转型工作中,我始终打算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的工作,让他们有机会锻炼和展示自己,发挥应有的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树立不断进步的信心。
不要错过照顾他们的机会,引导和鼓励他们站起来向前。转化效果果然不错。
以上的方法和技巧是我在阅读、学习和工作之后的经验。如果不正确,请批评和纠正。
读《教师》有感【篇6】
孙卓慧的艺术是无国界的,教育也是无国界的。在国人们抵制日货的时候,我想说:“国家政治由领导人去决定,我们要理智的对待日本”。
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看日本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编写的《教师的挑战》,或许你会发现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进行,这里有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挑战,你敢应战吗?
佐藤教授认为,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核心是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过程。在这段旅程中,学生们将遇到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新的伴侣和一个新的自我。
只有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小林老师要在一节课中通过一道例题理解“比例”的四种不同的解法,刚开始教学开展得很顺利,突然学困生健治说,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讨论的解法。小林让一位同学解释,但他还是不明白。他又请好几位同学解释,直到他明白为止。
在我听过的课堂上教师一般会说“坐下”、“哪位同学能帮帮他”、“等下课我再帮你解释”。但很少有老师能让几个学生帮他解释,直到他明白。教师一般会怕耽误时间而直接讲解或一笔带过,尤其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更是惜时如金。
但小林老师应该在3分钟内完成的教学环节,对一个孩子来说,却花了20分钟。
“为了一个孩子而用了整整20分钟,有必要吗?”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无知。
同学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健治理解时,其实更多的人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越说越详细,不断地把知识分解内化。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他在课堂上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
不懂就问,而且无论何时提出疑问,老师和同学就愿意帮助你。
“不懂就问,老师和同学愿意帮助你”,正是这个最基本的思想却常常被我们遗忘。老师经常抱怨高年级学生上课积极性差,只有少数人回答问题。现在想,错的是学生吗?
当他们一开始愿意回答问题时,有没有被老师忽视甚至批评过?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即使他的答案不完美,甚至只是只言片语,我们也不应刻意扼杀他们想要发言的机会,我们要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仔细观察过善于倾听的教师,他们多数会通过坐下来,俯下身等动作,降低自己的高度,在与学生平行的视线范围内来关注他们的动作和发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看作学生的一分子,以他们的身份和姿态来从旁认真地观察和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在教学时从不会拖泥带水,语言冗长,相反他们的话语经过高度的提炼和雕琢,没有一句无关紧要的话,他们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同时,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希望表达的学生们。这些老师不仅语言简练,而且语调低沉,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柔润的氛围。
滴水之富,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普通的教师正在用实际行动宣示:保护每个孩子的学习权利。我希望你们读读这本书。让我们开始一场安静的革命吧!
读《教师》有感【篇7】
“静”里花开
读《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
一开始拿到《教师的挑战》这本书的时候只对书名发生兴趣,这是意味着教师新时代要被新技术淘汰了吗?这是**最爱渲染的吧!大略翻了翻,看到合作学习、课堂观摩这样的案例记述,觉得也不过老生常谈,没什么新鲜花样。
翻到后记《继续课堂之旅》,却被作者的直言不讳和对于“小”的阐述给震动了心弦。
“谈到学校改革,总能听到高谈阔论,但都是骗人的。”“这些大谈学校改革和制定政策的人们是否曾经仔细观察过课堂并从教师的工作和儿童的活动中学习过。”如果对儿童的未来和教育的未来寄予希望的话,就不会允许那些学校和教师之外的裁断、评论和批判,就不会允许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如果不能从这点出发,无论怎样的改革论断和政策都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果。
“佐藤学的这些话真的非常直接地捅到普通教师的心窝。如今各种**网络发达,教育是人人可以指手画脚的,不论懂不懂,各种对教育的批评责骂铺天盖地,各种教育理念和改革一波又一波,教师就在这些应付中和分数里成为鄙视链里的最底下一环,甚至很多时候为了饭碗被迫斯文扫地。
“本书潜心于日常实践的‘小事’ ……本书提及的老师,除了美国的狄波拉玛雅和意大利的莱加艾米丽以外,都不是有名的教师,也不是最好的实践工作者,……是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普通公立小学、日常实践这样的字眼,一堂堂具体的课例,在讲究工匠精神从小处做到极致的邻国教育学家的笔下有什么特别的值得借鉴学***方呢?
从头到尾泛读一遍,又仔细地回头精读了一些片段,翻看作者写作时间为2001年至2003年,不禁深思:那时国内也是大规模推广合作学***自主学***主义等,声势浩大,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除了公开课上的合作学***和平板电脑的技术利用,我们学到了精髓了吗?
怎样才是一堂好课?我们对公开课优质课的评价标准除了教师的基本功、课堂设计的精巧、任务的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回答问题的热烈程度,还注意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式。我们在师生互动中衡量答****性和精彩度,所以我们会说,在好学校的好课堂上,最好选择学生回答。
以至于很多老师会吐槽公开课不过是热热闹闹的演戏而已。
然而,在佐藤的课上,我看到的是这样的评价:
例1:藤田老师穿着一身忍者的戏服,儿童们的额头贴着符咒的封缄,根据预定的规则来回跑动。兴奋的孩子们大声喧哗,沉迷于藤田先生设计的游戏。坦率地说,那是一堂可怕的公开课。
例2:西冈正树老师《一朵花》的教学。整个课堂寂静而沉着,充满了宁静的气息。老师和孩子的言行自然得体,柔和的声音构成了交响乐。无论教师还是儿童,都能够自然、逐
一、细腻地表达并体味在以往的日常教学中积累起来的知识,能够侧耳倾听并赞同同学的话语,能够琢磨生成自己的话语,能够表达自己阅读的感悟,能够把同学之间的见解链接起来”
例3:藤田老师改进后的课堂“儿童们是是的吵杂声消失了,渐渐地,几乎每一个儿童都能说出沉稳而精当的话语,而且能够进行基于深刻思考的课堂交流。”“8个月前让儿童高声齐读,这堂课每一个学生自由自在地以轻轻的声音按照自己的步调来阅读。
读完的儿童则静静地等候着其他同学读完……”
在这样的比较评价中,很明显,尊重每一个人,培养学生的倾听和交流的社会品质是第一位的。课堂表面是否活跃,根本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甚至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远远不是我们放在第一位。
看看另一堂课的评价:
有一堂福谷老师的课。这堂课在刚刚有点线索的时候就下课了。事实上,福谷老师的教案只用了一半。
多数观摩老师无疑感到消化不良和困惑。但是,这节课却上演着多幕剧。光彦常常逃学,……但是他还是参与了这节课,在小组其他同学的支持下,一边认真地看示意图一遍自己**,虽然没有发言,但是福谷老师说:
”光彦,明天上课你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时,他高兴地点点头……课后光彦把自己的思考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于保老师。龟彦性格异常腼腆,纸钱从没有说过“我不知道”。突然站在黑板前面向全班人求助:
“我不知道这个空间是做什么”班级的学生们完全接受了龟彦的请求,这是多么了不起啊。
如果换成我们的课堂,越往高年级发言的越少,如果有人直接站起来说我不知道,估计底下一大片的嘲笑鄙视,然后这样的学生在角落默默,课堂上的**合作发言永远是那么固定的几个同学。
福谷老师的课这样一堂没有完成任务的课却被推崇,体现对儿童相互支持相互学***力,体现对每一位学生思考的尊重,对个体成长的关注,对每一位学生学***保障。
想起去西欧自由行的经历来。当有语言障碍时,我们遇到的所有欧洲人都会听我们蹩脚的口语,耐心地低声回答我们的问题。在餐馆里,车里、车里和超市里总是安静有序的。当然,原因之一是缺乏**。遇到很多人总是很开心很热情,但也有一些人很不开心。
中国熊孩子穿着名品,大声吵闹,拿小石头砸天鹅,我也带着孩子,于是去搭讪大人,对方第一句话就是瞪眼:“你干嘛?!”我觉得很是丢脸。
究其原因,大抵我们的教育从不曾从小处关注人的基本素养、品性和未来,只关注当下的分数,只在意比较,比名校,比分数,比资源地位。于是,这一代青少年要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么就是坑爹的熊孩子。
十年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素质教育、班级制等都能很快学会,但我们是否失去了教育的本质?央视名嘴董卿半跪在轮椅上采访采访者,耐心地听老教授的演讲,这也可能成为新闻。社会也开始关注这一点,那么在学校相对封闭纯洁的环境中,我们学校评价机制和教师能不能真正实行“宁静的课堂革命”?
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学生学***,尽可能提高学生学***量。
为了实现全体学生的学习,有必要在课堂上建立以种以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方式。这是这本书想表达的。
倾听、对话、合作、反刍,需要的是静静的内心和环境,呈现的是沉静的氛围,这种静静的努力是在一件件小事一个个普通教师的手里进行的。
也许中国人太多,竞争压力太大,阶级太多,评价标准难以量化,思想观念难以扭转,但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从小处开始的吗?
愿你我都不曾忘却初心,静静努力,从一件件小事一堂堂课里。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静”里萌芽开花,尊重他人、学会表达和交流,学会学习,成为更好的自我。
绍兴市高级中学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