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关于《苏东坡》观后感汇总(8篇)

2023-12-14 14:10:19 《苏东坡》观后感

【#实用文# #关于《苏东坡》观后感汇总(8篇)#】观赏影片得到的感悟不比阅读书籍来的少,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新的感受。观后感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生发感想,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作品,你知道写作品名观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经过一番筛选我们特地为大家推荐一篇好文章“关于《苏东坡》观后感”,请需要帮助的朋友来这里一探究竟!

关于《苏东坡》观后感 篇1

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从小时候我便读过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奔放,这些无一不透露着苏东坡的豪迈。

可我对他了解甚少,直到上周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这才激起了我对苏东坡此人的兴趣,也正是因此才让我有耐心地捧着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一页一页地翻着读下去。

《苏东坡传》这本书主要就是描绘了苏东坡的一生,它将苏东坡的每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示于我的眼前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月下的闲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是十分豁达开朗的,而这一点也最能够直观感受到的苏东坡一生坎坷,仕途崎岖,可这并不能阻止他。王安石变法时,近乎全体贤良忠士弃官而去,而苏东坡连上三书之后被贬谪,可他绝不放弃,仍将他对新政的不满以及新政的缺陷提出来,而因此得罪了当时许多掌有实权的群小,被一贬再贬,到了最后竟到了蛮夷之地海南岛。

但那些群小的阴谋诡计并没有得逞。无论苏东坡被贬到**,他都是一个和谐的**和人民,苏东坡深受人民爱戴。苏东坡也非常重视人民。他们互相照顾,安居乐业。

苏东坡被贬至杭州更是开始学起了瑜伽,修***,与同在杭州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正人君子结交朋友,探访山水,丝毫没有被贬谪应有的沮丧,而是好似一位来到杭州品味山水的观光客。林语堂是这样评价他的:苏东坡过的快乐,无所畏惧,像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

对于他的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我十分地欣赏。即便他做事有些冲动,有些莽撞,可这也让他更加有魅力。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有一段话:

别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更重要;别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人听你的;别以为你是学生,没有管理社会事务的资格。如果你今天不生气,不站起来说话,明天你和我,以及你和我的下一代,都会成为沉默的受害者和牺牲品!这番话就映照着苏东坡的性格。

苏东坡认为:不正确的东西不能让他延续下去。若想阻止他们,就得有个人带头。

可苏东坡带了这个头之后,可就苦了她自己了苏东坡一生四次被贬谪,而他四次都是因为自己直来直往的性格被贬第一次是因为苏东坡在乌台诗中讥讽朝政,被贬入狱,险些丧命,出狱后被贬黄州。第二次是在王安石变法中与旧党发生分歧,被贬颍州。这一次被贬我认为并不正确,因为王安石在变法中注重的是富国而贫民,青苗法和免役法以及保甲制度让人苦不堪言,而这时候的确是需要一个人站出来大胆地指出错误,批评错误。

第三次是被宋哲宗以讥讽先朝的罪名被贬。第四次是直接被贬至儋州。但这四次降级并没有改变他的性格,他还是直奔主题。

苏东坡的性格贯穿儒、道、佛三教。他的身上具备着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又同时具备着道家的豁达。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苏东坡能够在沉浮不定,变幻无常的苦乐人生前也能够适应它的原因吧。

关于《苏东坡》观后感 篇2

第一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想要去了解一个人,而这感觉是在听了樊登老师为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一书的解读,像是脑海中缺失了一块,而这块缺失正需要“苏东坡”来补缺。

正如樊登老师所说的国人是谁不知道苏东坡的吧,大师学者自不必说,幼儿孩童也能来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使是不识字的也会知道有道“东坡肉”吧。

现代教育教学中重视的“家庭教育”,倡导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等理念,在苏轼的家中完美的体现了出来。苏轼的父亲苏洵在儿子出生前是没有读书识字的,但就是这样的一位父亲以身作则不仅教育出了苏轼苏辙这两个极其优秀的儿子,与其子并称为“三苏”,更是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之地。同时苏轼的母亲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对苏氏两兄弟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苏洵的妻子教儿子读《范滂传》,小东坡就问道:“母亲,我长大后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是啊,对于孩子的教育鼓励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在苏家有个完美的体现,也应该就是这样父慈母爱的环境,才会造就出苏轼那多才多艺,天真纯朴的性格吧。

林语堂先生说: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多年的人,并不困难。而我们要了解苏东坡最直接有效的便是他的诗了。丙辰中秋,欢饮大醉后,东坡想念子由,才会有后世晚辈,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我个人则更喜欢《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用”兄友弟恭”来形容子瞻子由两兄弟是再贴切不过了,进入仕途,东坡去陕西上任,弟弟苏辙一路相送,即便东坡先生在作古前还交待儿子说,他的墓志铭由子由来写,而苏洵和妻子的愿望也是希望他们两兄弟如此这般相互扶持的吧。所以才会给儿子们取名“轼”、“辙”。

钢铁硬汉心中也会有自己的一份“绕指柔”而感情细腻的东坡先生一道《江城子》让我们切身感受了一把“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茫然和“相顾无言,惟有泪两行”的思念,王弗小姐是幸福的,因为她嫁给了苏东坡,而在苏家做个下人,也是幸福的。因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自己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自己被关在门外不仅没有暴怒,反而觉的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能听到夜晚的江声,这就是苏东坡。

一个人的修养与适应能力,往往在逆境中更能有完美的体现,苏东坡被幽居苦寒之地黄川,环境特别差,可环境没有压倒他,不仅自己自足,下地种田,更是写下了大量的诗作。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包括二度被贬至岭南,还乐观的说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和苏东坡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人们也是幸福的,因为有苏东坡的诗给了他们希望与生存下去的勇气。

关于《苏东坡》观后感 篇3

《苏东坡传读后感》是我读过的一本非常精彩的传记类作品。本书以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为主角,生动地描绘了他的一生,使我深深地被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所打动。

首先,本书通过详细的历史背景介绍了苏东坡的家族背景,让我更好地了解了他成长的环境。苏东坡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母亲则是一位聪明而富有智慧的女性。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家庭成员的影响奠定了苏东坡卓越的人格魅力和出众的才华。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于他的人生选择和成就的重要性。

其次,本书生动地描述了苏东坡的文学才华和他在政治上的杰出表现。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巨人,他的诗文才华横溢,作品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他的诗作关注社会事务和人民疾苦,展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和正义感。在政治上,苏东坡以他的正直和勇敢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政治不对,并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苏东坡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此外,本书还揭示了苏东坡这位伟大文学家背后的智慧和努力。苏东坡不仅有卓越的才华,还注重学术研究和知识的积累。他读书无数,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涉猎。苏东坡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他不断探索和创新,以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的智慧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我明白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最后,我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充满钦佩和敬意。他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才华和努力成为伟大的人物的道路。苏东坡的一生是充满了跌宕起伏,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他的诗文使我深受触动,他的为民服务的精神让我备受鼓舞。我相信,只要努力奋斗,任何人都可以取得成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因此,我对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敬意和感动。

总之,《苏东坡传读后感》这本书通过详细的描述和精彩的描绘,使我更好地了解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令我深受触动,不仅让我对他本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追求。我相信,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坚持追求真理和追求卓越,也有可能成为像苏东坡这样的伟大人物。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会将苏东坡的一生作为我努力追求的榜样。

关于《苏东坡》观后感 篇4

重大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苏东坡》,以风云变幻的北宋大舞台为历史背景,通过落榜举子闹事风波、王安石变法、徐州抗洪、乌台诗案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再现了苏东坡大悲大欢的人生历程,也还原了这一绝代风流人物的历史真实性。观看之后,让我记忆尤深的是剧中王安石评价苏轼的那句话:“不知还要几百年方可出此等人物耳!”

若论官阶,苏东坡甚至还不如他弟弟苏辙做到了参知政事。若论事功,苏东坡有据可查彪炳千秋的功业屈指可数。可是确如王安石所言,千百年来苏东坡的骨灰级粉丝总是层出不穷,但大多只能望其项背。苏东坡到底因何而伟大?其魅力究竟何在?电视连续剧《苏东坡》给出的答案是六个字:率真、才情与豁达。

率真。苏东坡是一个始终忠实于自己,也忠实于文字的人。我们读他的作品,都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仿佛在听一位朋友如泣如诉。即使行走官场数十年,历经了人生各种各样的浮浮沉沉,苏东坡仍然是那个心无城府、率性而为的“愤青”。这样率真的人,怎能不令人引以为知己?正如苏东坡吹嘘的那样,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垂髫小儿”聊天。与那些自命清高的文人相比,率真和“接地气”正是其魅力所在。在电视剧《苏东坡》中,青年苏东坡不顾朝廷禁令开放城门收留灾民,既体现了其亲民爱民的情怀,更是其特立独行的性格写照。

才情。苏东坡集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美食家等于一身。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星空中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经历多少沧海桑田、改朝换代,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芒。如果仅仅有才,还不足以成就其的伟大。史载苏东坡的才情极其丰富,我们今天读到的许多千古名篇,往往都是他在喝酒喝到三分醉的时候挥毫泼墨,一气呵成的。比如在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还特别注明“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足见其对自己诗词才情的自负。电视剧《苏东坡》把家人四处寻找酒醉后的苏轼、穿插在他写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过程中,更具有了悬念和趣味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真实可爱又才华横溢、如痴如醉的苏东坡。

豁达。“男人的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这句话用在苏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已出狱,但仍作为罪官被看守。苏轼家里人多,显然靠其俸禄难以为生,于是带领家人在黄州开荒种地。文化人兼职做农夫,就是在当今社会看来都有失颜面,可是他不以为然,还常以为乐,在黄州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前后有《赤壁赋》、《卜算子·州定惠院寓居》等。

早在青年时期,苏东坡就被宋仁宗视为“替子孙选定的宰相之才”,可是历经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他非但未能位极人臣,而且在晚年还被一贬再贬,最终死在被召回朝廷的路上。无论是在不毛之地的岭南,还是在天涯海角的儋州,苏轼的豁达与乐观是非常人能比的,把被贬谪之路当成了一场生命的旅行,历史上也许仅此一人!

《苏东坡》,这是一部被忽视的上乘历史传记剧。恰如广电总局的评价:“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文化底蕴厚重,雅俗共赏。”感谢导演王文杰、主演陆毅忠于历史,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栩栩如生、有着生命厚度的苏东坡。透过这部电视剧,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也看到了人生中的种种无奈,启迪了人们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在这个聒噪、骚动不安的年代里,我们该如何淡定、冷静、甚至智慧地处世呢?

关于《苏东坡》观后感 篇5

心似巳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

公元1100年,被贬谪至八府的苏轼终于获得赦免,回到北海,结束了他十多年的流亡生涯。第二年,他游览金山寺,见到了寺中珍藏的自己十年前的画像,只见那时的他闲淡飘逸、意气风发,而今却巳是两鬓斑斑、垂垂老矣!岁月如这样,沧桑沧桑,他回首往事,不禁感慨万千,用颤抖的双手在肖像画上写下了这种感觉。

仅仅两个月后,这个永恒的奇迹就消失了,完成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人生旅程!

年轻时,他也曾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夙愿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理想,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也曾幻想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希望能实现其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是由于他耿介、宁折不弯的个性,使得朝中新旧两党都视他作敌人,排挤他、容不下他。

乌台诗案成了他一生的重大转折点,从政治斗争的倾轧下死里逃生的他,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根本应付不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腥风血雨,从而明智地为自己选择了轻“官人”而重“诗人”的路子,为后世的人们捧出了一篇篇万古流传的诗文佳作。

乌台诗案后,他被贬谪黄州。在友人的大力帮助下,他在郡城旧营地东面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并自号“东坡居士”,完成了由“官人”苏轼到“旷达文人”苏东坡的优雅转身和变型。此间,他创作出了大量优秀词作,写下了诸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样或是气势磅礴,或是超然旷达,或是孤独旁徨的优美词句。

贬到蛮荒之地惠州后,他没有消沉颓废、怨天尤人,而是随遇而安、平静乐观,写下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清新诗句,俨然有了“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味道。后来,只身陪伴他来到惠州、当初被他赞誉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爱妾王朝云病故,他悲伤地为她写下了“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夜雨倍思卿”的句子,并在惠州西湖修筑了“苏堤”以示纪念。

第二次贬到更偏远的瘴疠之地儋州后,他巳是垂暮之年。面对如此变故与打击,他仍是云淡风轻、从容达观——“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他不计自己的苦难得失,仍一如既往地对国、对民抱着一片忠义仁爱之心。

他在当地着书、办学、培养青年才俊,以无生的觉悟做着有生的事业。后来,他在儋州写下了《雨夜宿净行院》:“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他早巳看淡名利,清心淡泊,宁静致远,向往着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悠闲、隐逸生活。

黄州、惠州、儋州磨砺寿司,成就东坡,使后人有幸仰望一位有着杰出诗词和博大才干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回首平生事,得失我自知。几度宦海浮沉,贬谪流离,身如浮萍飞絮、不系之舟;看取眉头鬓上,形容枯槁,心似秋空霁海、巳灰之木。不如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我只是不知道凤凰山脚下的芙蓉花是否开过?

只是不知,霁雨初晴的望湖楼下,是否依然水如天碧?

只是不知,水光潋滟的西子湖畔,是否依然可见当年那宛若清水芙蓉的倩影?

关于《苏东坡》观后感 篇6

看完纪录片《苏东坡》第六集,为他和王朝云的惺惺相惜不胜唏嘘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然而,更让人心中一动的是苏轼人格魅力上的两个闪光点:一 “苏东坡是一个容易感伤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发现快乐的人。当个人命运的悲剧一再降临,他就用这样细小而具体的快乐,将苦痛化于无形”——指苏轼被贬官后,没法买羊肉,就买来羊骨头,自己动手发明了一道美食“烤羊脊骨”的事情。

二在一个就面对生死时的豁达和现实态度,是常人不可及的苏轼在常州病重之时,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嘱咐说,我一辈子没有做过亏心事,所以不会下地狱的。我心里毫无畏惧,你们也不用为我而心里难过。——在家人面前,他是慈祥开通的长辈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在苏东坡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维琳方丈的意思是说,你不是信佛吗,你苦了这么长时间,现在要走了,你嘴里念叨念叨自己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就真的能去了。然而苏东坡的回答,却很让人意外,在苏东坡看来,西方极乐世界和我的现在不是分离的。如果我曾经用心的过了每一天,那西方极乐世界就存在于我生命的每一天。不存在我生命结束了,要往生到一个独立的西方极乐去!——在世人面前,他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者!在家人面前,他把实事务虚以宽慰亲人,在好友面前,他又把虚事务实以坦然面对寂灭的轮回。

关于《苏东坡》观后感 篇7

今年国庆七天,奉师令借了一本厚厚的林语堂《苏东坡传》。本来想匆匆读完的,却不想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身世深深震撼,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怀有无限的敬意。

我很佩服苏东坡,因为他的天赋无与伦比。说起苏东坡,就不得不提他那前所未见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荡江湖,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十年生死无边,无思而忘返”的深情风格,有“欲将西湖比作西湖,小则清新淡雅,有“人有悲欢,明月阴晴”的人生哲理……其境界空前。古今中外,世间万物,笑笑,无不以笔为灵感。通过东坡,我触摸了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裳,聆听了中国文化的脉脉。

我很佩服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有诗,败有诗”,这句话用在东坡身上。“五台诗案”让人感叹:天才往往被别人羡慕。如果不是苏东坡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和他是朋友的同事不会排斥他,他也不会。东坡是一个绝望的乐观主义者,这很好。他并没有感到不快,而是顺其自然。与此同时,他的创作天赋也越来越丰富。在密西西比州,他写出了最好的中秋抒情诗《水调歌头》,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一直延续至今。在晚年生活的岭南荒野,“一日饮三百荔枝,不辞岭南人”,也是苏东坡豁达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很佩服苏东坡,因为他的傲慢。当王安石的改革进程出现种种弊端时,苏东坡等人立即表示反对。苏东坡用他最好的武器——笔,书写了《神宗完颜书》,其中包含了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达了他个人的气质和风格,他的机智和勇猛的精神,清晰可见。后来,苏东坡反对改革失败,被贬到杭州,远离喧嚣,回归清纯空灵;他习惯了冷漠,天赋变得更加帅气洒脱; “一点点嚣张,千里极乐”苏东坡那傲慢干练的震撼话语告诉世人:一个人只要有最大最嚣张的气场,就可以不凡、正直、从容、自在, 在任何情况下。 ,可以安心享受千里的荣耀,让人感到无限的快感!

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死了,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内心的喜悦和心灵的喜悦,这是不朽的。苏东坡的狂傲精神,将永远如诗如画!

关于《苏东坡》观后感 篇8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不长也不短。六十五年,包括在黄州、惠州、儋州的诗年零六个月。有人说,被降职的经历,使苏东坡的诗歌生活和豁达、乐观、超凡的人生。

都说苏东坡是圣人,达观积极,其实不然,他也是普普通通的常人,也有悲悯伤怀的一面。当四十三岁的苏东坡任湖州太守时,第一次经历写诗惹祸,被押送至京城的水路上,他也曾想过跳太湖,一死了之,然而一想到弟弟苏辙,手足情远远深于这太湖水,为了不辜负老弟,才打消了自杀的念头。这次入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不过他的豁达确实是常人不及的,苏东坡五十八岁被贬惠州时,却乐于欣赏罗浮山的奇特风景,乐于享受当地的美味荔枝,甚至乐不思蜀,写下千古佳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六十一岁流亡儋州时,更是脱离了庸俗。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明确表示,到海南后,先做棺材,再建坟墓。如果你死在海外,让你儿子把你埋在海外。

或许,正因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无惧生死,才能活得坦然。这些经历何尝不在告诉我们,将生死、名利、地位置之度外,才能无惧人生低谷,才能有翻身的那一天。

苏东坡的面貌比一般人好。另外,他的智慧也不同于普通人。苏东坡和弟弟苏哲21岁十一起参加首都礼仪考试。但考试前,弟弟生病,不能如期参加考试。宰相听说此事立马禀告宋仁宗,今年参考的人员中苏轼兄弟最有声望,然而如今缺考一个,岂不可惜?

结果当年的礼部考试就破天荒地延期举行。由此可见,苏家兄弟是多么的有名和有才华。苏东坡的智慧才能在生活中也处处可见。

苏东坡有一个姐姐嫁给了表兄程之才,姐姐成家后受到虐待,最终抑郁而死,因此苏东坡家和表兄家绝交四十二年之久。苏东坡降智慧州时,章惇利用程之才与苏东坡打交道,苏东坡却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解决了这一隔阂四十二年。前前后后给还在来惠州路上的程之才送达了两封信,其言语之诚恳,其行为之智慧,其自身之才华,无不让程之才为之动容。

即使被降职到儋州,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的地方,一个不敢和朋友交流、很少友人敢和他交流的地方,苏东坡的智慧也可以从一个小地方表现出来。一次,外面下了大雨,苏东坡脚踩木屐,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一身泥水,回到家中自家的狗竟然冲着苏东坡就是一阵狂叫,苏东坡慨然而叹:不过换了身衣服,自家的狗都不认识我了,如今我这般境况,谁又会记得我呢?

狗尚且如此,人又有何不同?善于从生活中反映生活的智者,也是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人。倘若人在一生中懂得触景生情,大事小事有所思,有所想,那又何尝不是一个生活的智者?

如此看来,人的一生也是失中有得,得中有失的一生,正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苏东坡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善于理财之人。四十四岁的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俸禄一个月四千五百枚铜钱,中年苏东坡要养活一大家子,怎么办呢?他把钱分为三十串,每串一百五十枚铜钱,并悬挂在房梁之上,一天只取一串作为家庭开支,剩余的钱就存起来,如此一来,即使日子过得紧巴巴,每个月也能吃上肉,家人的温饱基本解决。

这般精打细算,也的确让人佩服,古人尚且计划着过日子,今人怎能不规划,等到人至中年,凭什么去担起一大家子的重担?凭什么让老少一家过得安稳又舒坦?

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有三个老婆,但我们不知道苏东坡一次取三个老婆。第一任妻子王弗德既有才华,又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她陪伴苏东坡11年,终年27岁。于苏东坡而言,这何尝不痛彻心扉?

三年之后,三十二岁的苏东坡续娶了二十一岁的王闰之,此时苏东坡父母早已相继离世,和苏东坡做了二十五年夫妻的王闰之,受过乌台之惊,吃过黄州之苦,也做过**之妻,尝遍人间酸甜苦辣。既要做苏迈的继母,又要照顾亲生的苏迨、苏过,并且三个儿子一视同仁,或许只有真正经历的人才能品味其间的不容易,没有真情真性,哪能经受这大灾大难?王朝云是苏东坡的妾。也许王闰之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不长了。他不忍心把三个儿子交给苏东坡照顾。王闰之劝说苏东坡收留他为妾。

不过,王朝云也先于苏东坡去世,为苏东坡出生的苏遁也早逝。三妻三死,命运似乎总是在捉弄苏东坡,以及他的三个妻子。

三次被贬,三次丧妻,三十丧父,只剩三个儿子,三三三,伤伤伤。即便如此,苏东坡也成了一代伟人,一代伟人,真实令人钦佩。然而苏东坡的一生以及苏东坡身上难能可贵的种种品质又岂是我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

不管后人如何评判苏东坡,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最不普通之处,大概在于,管他命运何其多舛,只管活出本真自我。

推荐阅读

上一篇:学前教育实习报告范例十三篇 下一篇:设备维修工工作总结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