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课件(合集五篇)

2023-12-13 11:28:17

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掌握下列实词。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

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六)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1、完成书后练习三。

课件 篇2

积累运用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语文积累运用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形容词重叠后的表达作用。

2.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心理、情感的四字词语。体会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在习作中自觉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

3.巩固边读书边批写的读书方法。

4.能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们,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言清楚流畅。【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叠词的作用以及边读书边写批注的读书方法,学会分析人物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在习作中自觉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叠词的表达作用。2.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心理、情感的四字词语。二、出示学习方法与提示:

(一)温故知新

1.同桌对比读这三组句子,纠正字音,组内交流。

2、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规律和特点,谈谈你的发现。(组长在组员充分自学后组织组内交流)

3.试着说一说类似的句子。总结形容词重叠后表意的变化规律。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主读词语,不理解的通过查字典,与同伴讨论解决。2.说说这些词的共同特点和每组词的特点。

3.用多种方式记住这些词语(抢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尽量读熟。

4.你知道哪些这类的词语,根据每组的特点说词语并写在同类词右侧。

三、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自学。(师巡视指导)

四、教师引导展示:

“温故知新”主要展示带点词语的规律和特点以及自己对叠词作用的理解。

“语海拾贝”主要展示自己对各组词特点的归纳以及对同类词的补充。

五、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鼓励、总结。

六、当堂检测:(检测题:课堂练习册1---2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任选“语海拾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说一句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2.巩固边读书边批写的读书方法。

三、出示学习方法与提示:

(一)互动平台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对话(可同伴分角色对读、自由读),读通顺。2.说说你在对话中懂得了什么,做好批注。

3.把你读到过的课内外关于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片断介绍给大家。

(二)自主阅读园地 1.读课题,明白要求。

2.学生自读短文,根据要求边读边批。

四、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自学。(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学生活动时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进程,随时解答学生学习时的困难,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五、教师引导展示:

1、“互动平台”主要展示自己的收获和推荐优秀写人片段。

2、“自主阅读园地”主要展示所做批注。

六、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鼓励、总结。

七、当堂检测:

(检测题:课堂练习册3---4题)

第三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读过的书的魅力。

2、学会把自己看过的书推荐给别人。

3、能通过读书,推荐书,使自己更加热爱读书。

二、出示学习方法与提示:

1.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引导学生明白向别人推荐书应介绍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自己读书的体会。

2. 学生在小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组内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并在组内交流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三、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自学。(师巡视指导)

四、教师引导展示:

1、民主评选出数名推荐明星,请小明星上讲台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2、学生展示自己关于读书的名言。老师补充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五、当堂检测:

(检测题:课堂练习册5---6题)

教学反思

五语备课组6号:

课件 篇3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

2、正确、流畅地朗读,并能基本背诵课文。

3、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4、拓展延伸: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

2.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古文朗读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语言的精妙。逐步培养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对美好自然的关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哪些与狼有关的成语呢? 你还知道哪些与狼有关的故事吗?

由此可以看出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总不够光彩——反面的形象。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昔日的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不是险些被狼吃掉吗?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户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又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带给你独特的感受的。

二、了解有关蒲松龄的知识。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人。19岁中功名,但此后屡试不第,中年以后一边教书,一边应考,直到71岁才再中,4年后便死去.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一生,加深了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三、检查学生对本课字词的预习情况

zhuì jiǒng shàn bì chí dān

缀行 大窘 苫蔽 弛担 眈眈 míng shǎo kāo xiá 目似暝 少时 尻 尾 黠

四、朗读课文

1、请学生自渎课文,力争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

2、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加字。

3、请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4、朗读比赛: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生先读,女生再读,比比哪组读得好,读得准

五、请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讨论,疏通文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现在,如果有同学还有对文章的内容及字词不理解的话,请自由提问。…… 教师出示材料考察

1、解释字词

2、一词多义

敌: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胁迫,攻击 敌人 止:一狼得骨止 止增笑耳 停止 通“只”

意:目似暝,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神情,态度 目的 前:恐前后受其敌 狼不敢前 前方,表示与后相反 向前

3、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2).狼不敢前“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3).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4).意将隧入……隧”,名词作状语,“从隧道中

4、翻译句子

(1)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译:屠户处境十分危急,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3)苫蔽成丘 译:覆盖成小山似的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想要钻进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狼真是狡猾呀,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六、请看图片,复述课文

七、请展开丰富想象,从文中任选一段

1、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屠夫当时的心理。老师先来做个示范:

示例:[遇狼]天这么晚了,快半夜了吧!怎么这路上一个人也没有,真有点阴森森的,听说这儿常有狼出没,可别让我碰上了!还好,今天生意做得不错,肉卖完了,只有点骨头了。啊!前面有个黑影子,不会是狼吧?啊!天哪,真的是狼,而且是两只,我的天呀!

请学生先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相互交流看法。

2、要学生来揣摩狼当时的心态,又该怎样描述和表演呢?这次请同桌两人一组作准备。

八、把握课文

1、请分别概括屠户和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狼:

(1)“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 “犬坐”“目似暝,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屠户:

(1)“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2)“顾”“奔倚”“弛担持刀”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

(3)“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2、课文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与前面有何区别,起什么作用?

文章前文是记叙,最后一段是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3、“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象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也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让步,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4、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审视问题的传统视角,从狼的角度说一说,作为狼,它们从同类失败的遭遇中,又能汲取哪些教训呢?

(1)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

(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机(在屠夫“弛担持刀”之前下手)最重要

(3)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贵有自知之明

九、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恶吗?抛开课文,联系你所知道的资料,你对狼还有别的认识吗?

教师出示材料:

1、狼,是陆地上生物最高的食物链终结者之一。由于有狼的存在,其他野生动物才得以淘汰老、弱、病、残的不良族群;也因为有狼的威胁存在,其他野生动物才被迫进化得更优秀,以免被狼淘汰,所以狼使生态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没有狼的存在,生态上将出现莨莠不齐、传染病众生的局面,不利于生命的稳定、健康的平衡发展。况且狼是群居动物中最有秩序、纪律的族群。--阿奎利斯·爱克斯

2、狼的十大处世哲学

①卧薪尝胆:狼不会为了所谓的尊严在自己弱小时攻击比自己强大的东西。②众狼一心:狼如果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东西,必群而攻之。③自知之明:狼也很想当兽王,但狼知道自己是狼不是老虎。④顺水行舟:狼知道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

⑤同进同退: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狼却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

⑥表里如一:狼也很想当一个善良的动物,但狼也知道自己的胃只能消化肉,所以狼唯一能做的只有干干净净的吃掉每次猎物。

⑦知己知彼: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它,所以狼一生的攻击很少失误。

⑧狼亦钟情:公狼会在母狼怀孕后,一直保护母狼,直到小狼有独立能力。

⑨授狼以渔: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的时候坚决离开它,因为狼知道,如果当不成狼,就只能当羊了。⑩自由可贵:狼不会为了嗟来之食而不顾尊严的向主人摇头晃尾。因为狼知道,决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所以狼有时也会独自哼哼自由歌。

3、欣赏一首关于狼的歌曲

对于以上材料,同学们看完,听完有什么感受呢?

课后习题

1、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狼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

2、展开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课件 篇4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冷漠”处理独自看病

母亲──────儿子────

尽责的“爱”“路线图”

教学细节设计说明:

师:你还抓到哪些词?

生:疼痛。

师:疼痛过吗?(有)说说看是什么样的感觉?

师:疼痛到什么程度?

生:收缩成一团。

师:这是怎样的疼痛?

生:心痛。

生:母子连心,揪心的痛。

师:这种疼痛远远胜过病痛的十倍、二十倍……母亲的心为什么如此疼痛?

生:担心孩子。

想象一下:这时候母亲担心孩子什么?这时候母亲可能做什么?

填空:一分钟过去了,儿子没有回来,母亲(),心疼痛的收缩成一团;

十分钟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母亲(),心疼痛的又收缩成一团;三十分钟过去了,儿子仍然没有回来,母亲(),心疼痛的再次收缩成一团;……两个小时过去了

师:心疼得再一次读。(生感情朗读这两段课文)

孩子,此时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母亲?

这一细节设计通过当今中国家庭中的“小皇帝”越来越多,父母承担一切天经地义,孩子很少体会父母的情感这一实际状况。引导学生生活经验,换位体验引起共鸣,从而对课文的语言文字有了自己的理解,深刻体会文中情,体验到母亲这种特殊的爱。其中设计文本补白,更能让学生联系实际体验,心灵受到震撼。

课件 篇5

内容:

1.阅读

1.你喜欢吗?为什么?

2.师相机归纳板书:大胆想象

3.读了这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三、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法。

1.巧用比喻:

2.妙用拟人:

3.运用夸张:

4.运用假设

四、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六、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推荐阅读

上一篇:服务员工作总结(精选七篇) 下一篇:2024招标邀请函(优选9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