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有趣的课件#】期盼这份"有趣的课件"能够为您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问题建议你保存下来。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
有趣的课件【篇1】
一、游戏导入
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上课。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好不好?
1、老师带了一枚精美的图章(出示),现在我把它放在我的一只手里(避开学生视线),你能猜猜它在我的哪只手里呢?左手还是右手?谁来说一说?(指名学生说一说,还有不同意见吗?)
既然同学们很难确定,那么我提示一下,它不在我的左手。那么它在……(右手)对了!
这就是简单的“推理”(板书),其实推理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的,推理也是“有趣的”(板书)
2、我再来玩个游戏。这里有3只杯子,分别是1号、2号、3号,我把它(图章)放在其中的一只杯子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好了,你能猜出它在哪只杯子里吗?(指名学生说一说,还有不同意见吗?)
到底谁猜中了呢。我提示一下,它不在1号杯中,现在能确定吗?(不能)再提示一下,它不喜欢3号杯子,那么它在……(2号杯中)对了。推理很有趣吧。
二、新知探究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1)这三个小朋友,认识吗?(淘气、笑笑、奇思)
他们分别参加了不同的兴趣小组,你知道他们“分别在哪个兴趣小组”(出示)吗?谁来说一说?
老师提示一下,(逐条呈现信息)笑笑说:我不喜欢踢足球,淘气说:我不是电脑小组的,奇思说:我喜欢航模。现在能确定他们分别在哪个兴趣小组吗?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位同学交流交流。(指名汇报)
2、刚才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那么,怎样把说的推理过程呈现出来呢?有没有什么简洁的数学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谁的方法简洁明了,很清楚。(指名汇报)
3、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从奇思的话入手,奇思说“我喜欢航模”,那么,他就一定在……(航模小组),就在航模空格画对勾,那么,他会一会在足球或电脑小组呢?(不会),既然不会,这两个空格就应该画×了。既然奇思已经在航模小组了,那淘气和笑笑会不会在航模小组呢?(不会),既然不会,这两个空格也应该画×。这样一来,通过这一条信息,我们就能排除了4个信息。
再看,笑笑说:我不喜欢踢足球,那么,足球这个空格就应当画……(×),这样,可以看出他一定在……(电脑小组)
再看淘气,他说:我不是电脑小组的,也就排除了电脑小组,画上×,那他就一定在……(足球),画上对勾。
这样就很清楚地呈现了我们的推理过程。
4、巩固练习,一道有趣的推理题:桌上有三种水果,香蕉、苹果、葡萄,淘气、笑笑、妙想分别选了一种不同的水果,他们分别选了哪种水果?淘气“我不喜欢吃酸的”,笑笑“我喜欢吃红的水果”。(本题有一个信息隐含在题目中,重在引导学生先从已知入手才能很快推理出结果,体会推理的技巧性和简便性)
5、这里有很多飞机模型(出示),我想把它们分别放在这个柜子(出示)里,那么,它们分别放在柜子的什么位置呢?请看提示信息(逐条出示),能根据这些信息,推理出它们的位置吗?请同学们想一想。(指名演示)这种按照左右或上下分类的方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推理方法。
三、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运用表格的方法进行推理)
有趣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
尺子、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小一些)
问: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吗?
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
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
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
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
学生观察后得出:图3没有发生变化。
师:图1和图2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图3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
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
(1)出示原图和图3
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
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总结交流:
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
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
师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1
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图形的放大。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
师: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该怎么做呢?
2、尝试操作,加深理解。
(1)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
出示例2(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在课本上一画,指名说怎么样画的,集体核对,师演示。
(2)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放大的特点,谁来说说看图形放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验证后师说:看来你们的验证是正确的。
3、类推图形缩小的含义
师:图形有放大,那就会有缩小。(板书)
师:如果要把原来这个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方形会有什么变化呢?
小组交流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注意语言表述的完整性。
师:1:2表示哪两个数量的比呢?
师:在课本39页例2上画出将原图按1:2缩小后的长方形。
指名学生说,你是这样画的?小组对改。
师:刚才我们把一个长方形按照一定的比分别进行了放大和缩小,放大和缩小的这两个比,有什么不同呢?
师: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师巡视,提示形状不变)
全班交流,小结并板书:图形放大或缩小,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三、巩固深化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如果给你一个三角形,你会把它按要求放大吗?
拿出课本,翻到39页试一试(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是怎么样画的。
师:斜边是不是原来的2倍呢?怎么证明?(量一量,比一比)
师:通过刚才练习,再次说明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对应的每一条边都是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集体订正。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五、课堂测试
1、看图填一填
1、图中②号三角形长直角边的长度是:
①号三角形长直角边的( )倍
②叼三角形短直角边的长度是:
①号三角形短直角边的( )倍。
2、图中②号三角形是把①号三角形按( )的比放大得到的。
①号三角形是把②号三角形按( )的比缩小得到的。
二、把下面方格里的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后画出来。
三、练习册26页1、2、3题。
六、拓展延伸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想想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知识呢?
七、作业
有趣的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巩固各种图形的特征,能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
2.学习按图形的两个特征标记分类并正确记录其数量。
3.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
活动准备:
PPT、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复习几何图形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的小客人,大家一起看看都是谁来了。
出示幻灯:引导幼儿一一说出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小结:正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所以叫三角形;长方形也有四个角四条边,它对称的边是一样长的。
二、图形分类计数
1.图形大变身
——老师:这些图形宝宝,他们都有一件非常厉害的本领,他们呀,会变身呢!只要一念咒语,它就能变身了:变变变!变成什么了?
2.用标记对图形进行分类
——老师:这只小鸡都有哪些图形组成的?(幼儿每说出一个图形的名称,老师出示相应的标记)
——老师:圆形我们送它一个圆形标记,三角形我们送它一个三角形标记,那这只小鸡身上有几个圆形呀?有几个三角形呢?
3.按标记记录图形数量
——老师:图形宝宝又要来变身啦!我们一起念咒语:变变变!变成什么了?
——老师:这是什么形状?(指着形状标记)谁能数一数?谁的对吗?你是怎么数的?
教师复述讲解正确的数数方法。
——老师:对了,这幢房子里一共有8个三角形,8个三角形我们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那把数字8写在哪儿呢?我们可以把数字8写在三角形后年的横线上,表示这幢房子里一共有8个三角形。
——老师:这是什么形状?谁来数数一共有几个这样的图形。
及时表扬幼儿,再次强调正确的数数方法。
幼儿看着标记图,说一说,图中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幼儿按标记记录相应图形的数量)
二、幼儿操作活动
1.分类游戏:看一看、写一写
看标记图写出相应的数量
——老师:图形宝宝还变成了许多漂亮的东西,就在我们的桌子上面,它要考一考我们,看看谁数的又快又准确。
2.记数活动
看图按标记记录
三、幼儿操作评价
老师将幼儿的操作结果拍摄下来,请以幼儿讲述他的操作结果。
——老师:都做好了吗?这是谁做的?你来讲讲你是怎么做的。
有趣的课件【篇4】
1、奇怪的142857。
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2: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有趣的算式”这节课,遵循数学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创设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几组规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迁移等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几个特色: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课内呈现的三个规律,老师都是只给出一部分规律,让学生观察、猜测、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2、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的空间,有效地突显学生的主体。整节课,学生亲身经历了问题发生、发展、形成到解决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
3、自主学习,全班交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发现,提出自己的见解,再全班交流。
本课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第一关“奇妙的宝塔”中应更多的让学生讨论并交流算式和得数之间的联系,这样能让学生更直观的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以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2、教师的语言应更加具有儿童化。教学的整个环节是设置在一个闯关游戏当中。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更加具有儿童化才能激起学生更多的兴趣。
3、应注重小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释放,培养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4、探究活动结束后,应鼓励学生反思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方法。同时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5、前面用时太多,在第四关中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太少。
有趣的课件【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材第44页:探索图形。
教材分析:
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材安排了“探索图形”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其中蕴含的数量上的规律,以及每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的思想。
原研究内容是这样呈现的:
(1)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棱长2cm的大正方体,把它的表面涂成绿色。三面、两面、一面涂色以及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
(2)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个棱长3cm的大正方体,各种涂色情况的小正方体是多少块?棱长是4cm,5cm,6cm的呢?
让学生综合运用正方体的特征等相关知识,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在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中,把握问题的共性,从而发现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大正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正是由于各个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不同,所以它们涂颜色面的个数不同。研究小正方体涂色面的规律,要分类整理各种小正方体的原来位置,与刚刚教学的正方体知识有联系,对空间想象力提出了新的内容与要求,有益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教材编排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同时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学习立体图形作好了准备。本单元前面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性以及两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操作、总结归纳,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教材以棱长为2、3、4的正方体入手研究规律,规律研究的最小数据棱长为2开始研究,从学生的实际反馈发现棱长为2的正方体对涂色图形的位置特征缺乏直观的感受,而棱长3、4的表格填写对规律的发现还有点薄弱。所以本课我在棱长为2教学时,切开让学生直观感受,里面的没有涂色。从棱长为3的正方体为切入点,通过观察魔方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涂色情况小正方体位置特征,再通过对棱长为4.5的正方体图形的涂色研究、数据填写,通过实验操作经历从具体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丰满学生的规律发现探究之旅。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方式探索、发现图形分类计数问题中的规律,体会化繁为简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
4、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阶魔方、活动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复习正方体知识
1、魔方大多数是正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这里有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要用它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需要多少个?
教师:这也就是拼成了棱为几的正方体。你们用到的小正方体的总块数是?
教师总结:我们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拼出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也可以拼出棱长为3厘米、4厘米、5厘米。。。的正方体。
引出问题:
1、教师:这是棱长为几的正方体?它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2、教师:如果现在给它的表面涂上颜色,会有什么问题发生,请大家在仔细看看,其中每一个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相同吗?对应的块数又是怎样的呢?
师总结:看来要想知道准确的答案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们不妨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入手,一起来探索规律(板书课题,探索图形)。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计数,深刻感受到原有的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有困难,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刻体会化繁为简、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意义,积累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经验。同时,复习正方体的有关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二)活动研究,探索规律
1、探究棱长为2时,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
2、探究棱长为3时,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利用正方体实物进行探究)
活动一:同桌两人合作,借助桌面上的三阶魔方进行观察,完成任务单活动(一)。
①在立体图形上找出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
②数一数,算一算,每类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③汇报交流
教师:刚才你们观察到三面涂色的在的顶点处,两面涂色的在棱上,一面涂色的在面上。
猜想:是不是所有拼成后的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正方体都在相应的位置上呢?
四人一组,小组合作研究,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探究大正方体棱长为3时不同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学生利用学具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答案。但本环节的意图并不在此,而是以探究不同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为主体,旨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具体感受不同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为找不同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大正方体棱的等分数的关系扫清障碍。
活动二:四人小组继续探究,当棱长为4,棱长为5时,每类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并快速填写任务单(二),看一看你能否发现规律。
学生汇报数据。
探究对应的数据如何得来的,验证答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学生抛开学具的基础上探寻不同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表面上看仿佛是上一环节在量上的增加,其实也有质的变化。上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感受不同小正方体所在的位置,至于答案是学生数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不作要求;而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用想象、推理加计算来找答案。由数出来到算出来,规律就在一步步的探究过程中悄悄萌芽。
(三)比较归纳,概括规律
教师:当小正方体的个数足够多时,我们再继续拼下去,这时棱长可以怎样表示呢?(用字母表示)
教师:回顾一下刚才的探究过程,你们觉得哪组数据最好找?
为什么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最好找,你有什么发现?
再来回顾下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回顾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你又有什么发现?仔细观察一面涂色的小正方形,它们构成的图形有共同点?
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什么规律呢?生汇报。
师:没有涂色的怎样找更快,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他们都位于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那就是需要我们揭开它表面的一层,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ppt播放)
师:你有什么发现?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形状有共同点吗?那它的数据还可以表示成?当棱长为n时,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就为?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不能简单理解为学生认识到什么就总结什么,而应该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顺势而为,作适当的延伸和提高,不仅使学生有机会感悟研究规律背后的数学思想,为以后的数学研究做好铺垫,也实现相关研究方法和数学思想由“外显”变为“内化”。
回到棱长为9。
师:现在你们能解决棱长为9时,每类小正方体的块数吗?生汇报数据。
(四)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1、回顾刚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说说你的体会。
其实刚才的探究方法,就是数学上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叫做“化繁为简”,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用到了这种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回顾下吧。(ppt播放)
在今后的学习中,这位老朋友还会陪伴我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老师把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这句话能激励着你们不断探究。
板书设计:
探索图形(化繁为简)
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棱长
三面涂色的块数
两面涂色的块数
一面涂色的块数
没有涂色的块数
有趣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小正方体学具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提问:棱长为10厘米的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
3、导入:如果给这个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涂色的部分会一样多吗?
学生观察分类: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
师:你们能数出每一类小正方体到底有多少块吗?
师: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我们很难数出。这样吧,我们先来研究简单的图形,探索图形中蕴含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图形,好吗?(板书课题:探索图形)
二、探索新知
1、发现规律。
用棱长1c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的大正方体(即①号),问一共有多少块小正方体?然后讨论:如果把它的表面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涂色?
观察②、③号大正方体,想一想:每个小正方体会涂色几个面?看一看: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
(3)汇报交流
各小组汇报时,配合演示,集体订正。
A、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8个?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8个顶点的位置。
B、两面涂色:可能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也可能有的学生是用2×12算出来的。 先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12”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体会可以从一条棱上有2个两面涂色的,推算出12条棱上就有24个两面涂色的。 引导比较“数”和“算”哪种更简便。
C、一面涂色:着重交流明确可以由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推算出6个面一共有4×6=2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还要追问:4从哪来的?
D、利用经验自主探究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与原来大正方体的关系。
a、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b、学生讨论方法。估计大部分学生是用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减去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
c、实物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
2、验证猜想。
(1)如果拼成棱长为5c、6c的大正方体后,你能猜想一下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2)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
3、演示,总结规律。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的位置。不论棱长是几,分割后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都是8个。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只要用每条棱中间两面涂 2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12,就得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即 (n―2)x12。
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面的位置。(每一面上除去外圈的位置)只要用每个面上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6,就得出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即 (n―2)x(n―2)x6。
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正方体里面除去表面一层的位置。所以有用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减去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或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是(n―2)x(n―2)x(n―2)。
三、巩固拓展
现在能解决我们开始遇到的问题了吗?
三面涂色:8块;
两面涂色:(10―2)x12=96(块);
一面涂色:(10―2)x(10―2)x6=384(块);
没有涂色:(10―2)x(10―2)x(10―2)=512(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有困难时,可以尝试先从简单的情况开始,看能否发现规律,再应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是一种解决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繁为简)
有趣的课件【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3-45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一张正方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任意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玩过走迷宫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张迷宫图,大家一起来玩一玩。请你把这只小白兔安全送回几何城堡,不过在送回的路上还要过白菜老师一关和茄子老师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闯过去?现在就让我们出发。(出示兔子舞的音乐)学生跟着音乐做动作。
二、认识三角形
1.走着走着,从几何城堡中飘出了一张正方形的纸。提问:你能用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小朋友拿出你们桌上的正方形纸试试看。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反馈:哪一个小朋友愿意上来说说你是怎样折的?电脑逐一演示
3.电脑演示正方形纸对折成三角形,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呢?演示另一个三角形,这一个是不是三角形?老师手里这张纸的形状是什么样的?这些其实都是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4.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三角形?
5.小结:在我们生活中,(电脑演示)像红领巾、三筒形小旗、三角板、马路上的路标的形状都是三角形。三角形有这样的,还有这样的(配合实物演示),这些都可以叫三角形。电脑演示不同的三角形。
6.小朋友们刚才自信、响亮的回答把我们的老朋友钉子板给叫醒了。钉子板说:你能在我的身上围出一个三角形来吗?试着用橡皮筋围围看。学生操作。围完以后可以给你小组内的小朋友看一看,让小朋友自己来评一评。
7.反馈:谁愿意把你围的三角形给大家看一看。指名评价。
8.小朋友们用灵巧的小手在钉子板上围出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还能用彩笔在格子纸上画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三角形吗?请把你画好的`三角形高高举起来,让大家看看。你能再画一个和刚才不一样的三角形吗?画好了也让大家看看。
9.白菜老师又拿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说:“小朋友,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如果能折出就能闯过我这一关了。”学生操作,指名演示。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
1.我们过了第一关,跟着小白兔跳啊跳啊,不小心撞到了茄子老师,把茄子老师的两个三角形给撞飞了。小朋友找一找有没有飞到你的桌上?请小朋友拿出来比一比,看看这两个三角形怎么样?你能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这种图形吗(指平行四边形)试试看。在大部分小朋友拼出平行四边形后,提问:“有人知道它们的名称吗?”(若学生说不出,教师讲述名称)
2.跟在小老鼠尾巴后面的这一个是平行四边形吗?第二只小老鼠推来的是个什么图形呢?老师手中的这一个是……不错,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3.走着走着,小白兔又顽皮起来了,瞧它跳过篱笆,滑下楼梯,钻迸铁门。它玩的篱笆、楼梯、铁门上有我们刚才认识的平行四边形吗?指名上来找一找。
有趣的课件【篇8】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马惠玲小学
黄雅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相乘的计算规则,熟练计算。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经验概括分数乘法的计算规则,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乘法定律。我们可以转移知识,帮助学生独立探索,理解和应用分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2.因为他们是小学生,他们对使用数学意识的思考比较薄弱,不够灵活。在这些方面,应进一步加强指导
3.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了解所学内容,可以主动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相关资料
3.学习内容分析
1。本课的作用和地位: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讲授的。 是学习分数除法意义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重点
2.本课主要内容:分数乘分数 整数介绍分数乘法的教学内容。首先通过例题讲解分数乘法的算法,然后要求学生解决相应的分数乘法练习,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分数乘法的学习收获。终于,本次教学完成了。
strong>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算术
strong>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水彩笔、尺子等。
4、教学方法与策略:通过教师讲课、教师提问、学生自主进行教学探索,学生自由讨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①计算下列问题并说明计算方法
?4??4
2?9
21 8
3②题:以上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③导言:本课我们学习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2)。新教
1.分数乘以一个数的意思①投影例题2 问题1:3桶水有多少升?给公式命名:12×3 问题:你觉得怎么样?想一想:求 3 个 12L 就是求 12L 的 ( ) 次。问题2:2桶是多少升?给公式命名:12?2
11 问:根据什么公式?想一想:要找到 12L 的一半,12L 的分数是多少?问题3:4桶有多少升?名义公式:12?4
11 问:你怎么看? ②结合以上问题,你知道12?2和12?4这两个公式所表达的含义吗? ?
11③小结:小组讨论分数乘法的意义,然后提名报告
④完成课本第三页并做(指导:你吃多少公斤这个问题,也就是3公斤的10是多少公斤)
2.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投影示例3
3
问题1:有多少公顷可以种土豆?
问题:“有多少公顷可以种植土豆?”你实际上要求什么?如何列出?探索21-15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拿出一张准备好的长方形纸,代表1公顷,先画一半,代表半公顷,再画一个-五分之一半公顷指导 了解
问题2:玉米种植面积是多少公顷?
学生独立列出公式,用上述方法重复练习过程,交流计算方法和想法总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报告)(3)巩固练习课本的第一部分。 Do Do Do It (4) 课堂小结 在本课中,我们在整数乘法的含义的基础上,探讨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含义,即一个数的分数是多少。对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也进行了探索: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再次用数字和形状的传递和组合的数学思想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