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三字经》读后感(通用十四篇)

2023-11-26 13:51:59 《三字经》读后感

【#实用文# #《三字经》读后感(通用十四篇)#】为了满足您关于“《三字经》读后感”的需求,编辑准备了一些必要的信息。当我们阅读作家的作品时,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能从中汲取人生的启示。通过整理阅读笔记,我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请注意,所提供的文章仅供参考,请勿将其用于非法用途!

《三字经》读后感 篇1

从小父母就告知我:中国是文化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了太多的文化。《三字经》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它使我更懂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让我知道了人人都是好的,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从而让我懂得要以一颗珍藏和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

“昔孟母,择邻处”让我了解了我们的父母真是为我们操了很多的心,体现在生活、饮食、学习等各方面。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从而让我更加的知道要体贴和关爱父母。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未来。

“融四岁,能让梨”让我知道做人要懂得尊重和团结兄弟姐妹,要懂得血浓于水,兄弟情深。特别是作为我们小男子汉更要做到这点。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让我知道了民以食为天,吃是第一等大事。同时更让我明白了要爱惜每一颗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因为粒粒皆辛苦。

通过学习《三字经》,我知道了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爱手足、珍惜粮食。同时要珍惜时间,好好对待爱我和我爱的人。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三字经》读后感 篇2

1、春日暖,秋水长,

1、春季是播种的季节。春天气候温暖,适宜于草木生长,比喻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是全文的起兴。用“兴”的艺术手法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情生于景,理寓于情。

2、这一句仍是承接首句的起兴艺术手法。

时代社会的发展,像长江之水一样,滚滚向前。青少年生气蓬勃,像花朵一样绽放在祖国的百花园中,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茁壮成长。

3、青少年,有理想,

3、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最重要、最宝贵的时期,是形成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

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希望和方向,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青少年时期树立远大理想,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有着深远影响。立志是人生的首要问题。《尚书·周书·周官》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孔子重视人生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孙中山先生提出:要立大志,做大事。

我们应该牢记先贤们的教诲,在平凡的岗位上去干大事业,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立志做栋梁之材。极目云天外,志在九霄中。

5、天行健,人自强,

人自强:一种自我激励、靠己立身、努力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邦:国家。天道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谁也不能阻挡,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每个青少年都应该认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价值,不要虚度时光,把自己锻炼成为祖国建设事业中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贡献智慧和力量。

道德: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

构建和谐社会是广大民众的热切希望。只要全社会大兴道德之风,国家就会繁荣昌盛。政通人和日月齐明,鱼游春水燕舞惠风。丰衣足食百姓安宁,风雨同舟乐在其中。

9、人之春,在少年,

9、少年是人生美好的时期,犹如一年四季中美丽的春天,孕育着无限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宋代王安石在《少年见青春》中说:”少年见青春,万物皆妩媚。“少年强,中国强,少年一代的素质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

《颜氏家训·勉学》曰:”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题弟侄书堂》写道:”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光阴易流逝,少年时当珍惜时间,奋发有为。

11、生有涯,知无限,

《庄子·养生主》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这就要求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读书、学习、工作,不能得过且过。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人生需要刻苦学习,努力奋进,不能贪图安逸。一个人要有紧迫感、饥饿感、使命感,在人生道路上要顽强进取。艰难从懒惰生,苦处经偷安来。清代朱彝尊在《朱翁六十寿序》中讲过:”人生世上,寸阴可惜,岂可晷刻偷安耶?“我们应该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13、求学路,曲弯弯,

14、弓:”弓“字是个象形字。弓是古代一种近似弧形的射箭兵器,由有弹性的弓背和坚韧的弓弦组成。人利用张弓的瞬间爆发力,将箭射向目标。

箭:古代兵器,长约二三尺的细杆上装有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发射。现代射箭用的箭头一般用钢、铝合金等制成。

学习、求知没有一帆风顺的平坦大道,像弓似的曲折,充满着艰辛。”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应像弓弦上射出的箭那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5、头不回,弦不断,

15、头不回:接上句”人是箭“之意,说明”开弓没有回头箭“。

弦: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类之物,多用牛筋制成,有弹性。

就像射箭,人一旦选准目标,就不能中途断弦,要有坚韧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当我们踏上正确的求知道路,就应该像离弦的箭一样,百折不回头。

17、大海阔,踏浪尖,

浪:水面上涌流时形成的波浪,起时为浪,伏时为波。

浪尖:比喻困难最大、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北宋潘阆《酒泉子·忆余杭》词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人要敢于面对挑战,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敢于拼搏。

《荀子·劝学》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攀登高峰。

19、守琴心,抱剑胆,

19、琴:琴类乐器的统称。古代文人贤士常以”琴棋书画“来修炼自己的情操。

剑:古代兵器,长条形,一端尖,两边有刃,安有剑柄。战国时期男子佩剑风靡一时,文人雅士常佩剑而行。

元代吴莱诗篇《寄董与几》云:”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琴心剑胆喻指既有情致,又有胆识,乃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

《论语·述而第七》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谈、面部表情甚至体态语言,可以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修养。如能做到既温柔又严肃、既谦恭又庄重,那就掌握了为人处世的要诀。

21、铁可磨,石可穿,

21、铁可磨: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少时读书,中途废止。遇一老妪,磨铁杵(chǔ),欲作针。李白感悟,发愤读书,终成诗仙。这一故事在民间留下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谚语。

石可穿:只要意志坚定,石头也能穿透。”石可穿“来自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南朝梁陶弘景《真诰》中说:”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积七年,而太极老君诣之,与之木钻,使穿一石盘,厚五尺许,云:‘穿此盘,便当得道。’其人乃昼夜穿之,积四十七年,钻尽石穿,遂得神丹,乃升太清。“后人用心坚石穿这一成语来说明:只要意志坚定,石头也能穿透。

只要意志坚定,铁杵可以磨成针,石头也能穿透。一个人对于学习或工作上的困难,不攻则已,要攻就要把它攻下来。当取得成绩或取得胜利之后,我们也不要骄傲,而要保持谦虚。

23、我学子,重师礼,

24、恩:恩情。人梯:一个人让他人踏着自己的肩膀向高处攀登。此处喻老师为培养学生成人作出的奉献。

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二程集》说:”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说:”为学莫重于尊师。“学生对老师应该感恩报恩。老师是自己攀登知识高峰的引路人和前进的阶梯。古人云:”惟贤者,能为报恩“。知恩、感恩、报恩,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条道德准则,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25、燃红烛,化春泥,

烛:用蜡或其他油脂制成的供照明用的东西,多为圆柱形。

化春泥:语出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育桃李:桃,指桃树,春天开白花或粉红色的花,果实味美甘甜;李,指李子树,落叶小乔木,花白色,果实球形。”桃李“用来比喻老师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如”桃李满天下“。

教师为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品质,就像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直到烛泪流干成灰。教师辛勤育人的奉献精神又像落花,虽然飘落,但化作了泥土,仍然在培育更美丽的春花。教师更像园丁,为了学生的成才呕心沥血,他们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一代栋梁木,满园桃李花“。

27、授知识,传道义,

27、知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经验的总和。这里主要指科学文化知识。

28、人才群: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

韩愈《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正义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书育人“。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自然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29、学与思,琢与磨,

29、学与思:主要讲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惘然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迷惑。

磨:将不光之物,经过磨,使之光滑、锋利、美观。

琢与磨:此语出自《诗经·卫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君子的进修、德行的砥砺、学问的研讨或文章的修饰。

30、”知“、”行“问题是中国伦理学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庸·礼记》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明确指出”知“先”行“后。《荀子·儒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里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在宋、元、明、清的哲学中,程朱学派以为”知“先于”行“,有”知“而后能”行“。明则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分先后。王夫之则提出”行“先于”知“的观点,肯定了”行“的重要性。

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收到学习实效。读书忌死读,否则变书奴。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思考,成为自己头脑里”会发酵“的知识,才能做到”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叶圣陶语)。我们既要重视伦理道德的实践行动,也要注意道德精神的.认知和主观修养,两者相交运行,相与促进,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31、成于勤,毁于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奋。一勤敌万难,苦练出英华。我国有句古训:“大抵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许多失败的人是被懒惰所“毁”掉的,一个人过于贪玩、贪逸,就会自己荒废自己。只有勤奋才能获得成功。“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节俭败由奢。”人不能过度地追求享受,否则就会败在自己的手中。

33、省吾身,思己过,

“省吾身,思己过”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都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温习了呢

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善于进行自我批评。省吾身、思己过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修养方法。这种自我修养方法在当代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中国人历来注重为人要讲诚信,如“一”开头的成语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论语·为政篇第二》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都强调言出于衷,说话算数,要有信用。言而有信的另一个方面是说了就要做,付诸实践。孔子认为,君子以言过其实、说了不做为耻辱,为人应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35、败与胜,非天命,

非天命:指不是靠上天决定的,还有人主观努力的因素。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不要产生宿命论,不要产生自卑心理,不要产生听天由命、消极颓废的悲观情绪。

人生的所得与所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懂得了这一道理,我们就可以在“得”与“失”之间做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

37、勤奋者,功必成,

天道酬勤。不懈努力勤奋学习工作的人,必定能掌握本领,取得成功。

君子敢为天下先。开创者免不了会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但也会欣赏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奇丽风景。克服困难、勇于开创事业的人,必能兴旺发达起来。

39、贪逸者,手必空,

40、爬行者:原指爬行动物。这里指那些没有开拓精神、只会跟着别人脚印走的人,难以成为出众的优秀人才。

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贪图安逸享受、不肯付出汗水心血的人,最终会两手空空,一事无成。不开拓进取、得过且过的人,终将只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高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

41、图小利,毁名声,

丧命:凡贪大财的不正义之人,均为违背道德、触犯法令的罪人,这种人容易丧掉性命。

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人应该像鸟儿爱护自己的翅膀一样珍惜爱护自己的名誉。假如因为一时贪图小便宜而使名誉受损,实在得不偿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历史上因贪财而丧命的还少见吗?我们每个人都要引以为戒。

43、私欲烈,弊丛生,

私欲烈:这里讲的私欲,指那种强烈的个人私欲,个人私欲一旦达到了“燃烧”的程度,就会变为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乃至陷入犯罪的深渊。

一个人强烈地追求个人私欲,各种各样的毛病和危险便会接踵而来。相反,一个公平正直之人,一个为群众利益着想、为民造福的人,不管他做什么事,都能得到民众支持,都能行得通。

185、正清和,是三经,

185、“正清和”三字经是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不信邪,曰为正;不混浊,曰为清;不暴戾,曰为和。

文怀沙先生认为: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志在贯通斯三气也。这是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他生活感悟和时代感受的升华,是为人处世的经典要义。因为“正清和”三字很经典,所以说它“是三经”。以“正、清、和”三字经为座右铭,做人做事就一定会成功。

187、不信邪,曰为正,

中道行:儒家伦理思想,意义与“中庸”相近,不偏不倚,允执其中。

不信奉邪说,不动邪念,不走邪路,就叫做正。“步步走在路中央,不怕别人论短长。

儒家学说信奉中庸之道,我们的祖先不仅把它当作为人处世的方法,而且把它作为执政治国的方略。一个人走在人生的大路上,要看准方向,不能偏歪,才能在康庄正道上前进。

189、脚不斜,心不惊,

不走歪门邪道的人,心里是不会一惊一乍的。正如古人所云:”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不走正路的人,那些搞坑、蒙、拐、骗、偷的人,总是心惊胆战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恪守中庸正道的人,一生都是快乐安宁的。正如一首歌词中所说:好人一生平安

191、不浑浊,曰为清,

192、阴阳:我国古代哲学指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这里指人品的清与浊、静与躁、正与邪等对立的方面。

泾渭明:是泾渭分明的简缩。泾河水清,渭河水浊,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两股水很分明,比喻界限清楚。

我们应该做一个心中纯洁不浑浊、灵魂高尚、清廉自守不染尘的人,做一个”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人。一个人内心的思想和外在的行为有清与浊、静与躁、正与邪之分,二者势不两立,界限分明。我们应该扶正祛邪,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193、欲不贪,情不纵,

贪:贪得无厌;贪婪。情:情感;情绪。纵:放任;不约束。为人要本分、谨慎、正派。内心要保持清静,不可有贪婪的欲望,不要放纵自己的情感,更不要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人。一个心清如镜、淡泊名利的人,必定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195、曰为和,不纷争,

196、和为贵:语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指事事做得恰当,因而和谐,最为可贵。

什么叫做和呢?就是彼此谦让,不争执,没有纷乱。要人和,首先要心和,要戒争、戒吵、戒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要”和“不要”争“。正如古人云:和则胜,争则乱。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把”人和“摆在比”天时“、”地利“还高的位置。和谐了,一切就会兴旺起来。”和“是各种道德规范的共同指向,人们用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要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和谐一致。

197、一人力,难经风,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难以经受大风、狂风的冲击。换言之,一个孤立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生存的。南北朝时北齐的刘昼在《刘子·荐贤》中说:”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钱穆先生也说:”一木难以撑大厦,一苇何以障狂澜?“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创大业的。

若一百个人团结起来,其力量、智慧会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团体,其力量比一百个人各自单独的力量相加,不知要大多少倍,就会成为对不公平的一种抗衡力量,能和任何外在力量相持抗衡。正如施耐庵所云:”须知豪杰同心处,利断坚金不用疑。“(《水浒传》第三十五回)

199、千人力,大无穷,

199、千人力,大无穷:众多人的力量、智慧凝聚在一起,就会成为”合金刚“这种”合力“,是巨大无穷的。

《三字经》读后感 篇3

终于《三字经》开播了,遗憾的是,因为春节串亲,有两讲没听。听过的几讲中让我最感动的有:融四岁能让梨,虽然孔融让梨的故事我很早就知道,但是经过教授系列的讲解,我才觉得真是很值得我去学习,我们平时在家里,吃好的穿好的,从不知礼让父母和他人,不知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种自私自利的性格比起孔融和黄香真是太惭愧了。还有朱熹写“桃”字的故事,朱熹小时候练字,书写“桃花潭水深千尺”的诗句时,不慎将“桃”字写错,父亲看了后写到:“心正则字正,心不正则字不正也”。朱熹看后自觉地把“桃”字重写了1000遍,正是他这种认真对待错误的态度使得朱熹成了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现在,我已经喜欢上《三字经》了,我希望在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我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也读一读《三字经》,吸取中华民族古文化的精华,让我们一起努力做祖国的栋梁之材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4

《三字经》里我最喜欢这两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这两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懂得要孝顺长辈、要懂得谦让。想想我以前,都是衣来张口、饭来张口,所有事情都是爸爸妈妈帮我安排好。我知道了这两个故事后,觉得非常惭愧,决定要向他们学习,不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并要孝顺父母;在和同学、朋友们一起时,不要逞强,要懂得礼让。

有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到家,看到妈妈躺在床上睡着了,我忽然想起妈妈昨晚上夜班,天亮了才回来。“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把书包轻轻地放下,蹑手蹑脚走到厨房,学着妈妈的样子,系上围裙、淘米、洗菜……

当我把饭菜端到桌子上时,爸爸回来了,一脸惊讶地看着我:“我们家的'小公主什么时候学会做饭了?”“我不知做得好不好吃,请你先尝一下吧!”“只要是你做的,一定是吃的!”妈妈不知什么时候也凑了过来,满眼泪花地对我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又大声地读起了《三字经》。《三字经》,我人生的路灯,它将照亮我前进的征途。

《三字经》读后感 篇5

在我五岁的时候,我和爸爸就开始学三字经了,每天晚上,上床睡觉的时候,爸爸就跟我讲一段,再让我背一段。日积月累,差不多一年,我和爸爸把一整本三字经看完了,也背熟了。

三字经的特点是每三个字一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特别容易记。这本书讲了很多内容,有历史,有读书的方法,著名的人物,还有自然……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些内容: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上面用三到十的数,表示了天文、人文、地理、术数、植物、动物、感情、音乐……等各方面的内容。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三字经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呀!

《三字经》读后感 篇6

刚拿到《新三字经》这本书,我觉得特别有趣。心想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内容,与《三字经》又有什么不同呢?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来阅读。

原来,这里讲的是许多学习和做人等许多方面的道理,其中还讲述了许多伟人的事迹。比《三字经》更贴切我们的生活,更通俗易懂。

例如:“亲养儿,多苦心;报春晖,寸草心。"讲的就是父母养育儿女,非常的辛苦,很不容易。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不足以表达父母养育儿女付出的辛劳。使我感觉到,父母对我们的细心地呵护,用我们对父母的孝敬,是无法报答完的`。

再如:“求学者,贵恒心;磨铁杵,可成针。"在学习生活中的人,贵于坚持努力不懈。如果肯坚持磨“铁杵”,终究有一天会磨成“针”的。这使我懂得了,学习如果一直坚持不懈,方法得当,肯定有一天会成功的,在学习中我也一定要有这样的精神。

《新三字经》让我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这可真是一本好书呀!

《三字经》读后感 篇7

这是一片洋溢着轻松快乐的世界,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彩,绿色的草坪,红色的花朵,纯真的笑靥,五彩缤纷的梦想。我们的童年时光,因为有了阅读便有了许多快乐或忧伤。我们的天空幻化出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哪怕岁月流逝,我们日渐长大,那些曾经不朽,再过很多年,仍旧不朽的故事和经典名著依然会留存心间,让我们久久回味。经典是永恒的,与美图共奏,将会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三字经灵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画,还可以感受其中深刻的思想情感内涵,在不知不觉间增长智慧。

美妙灿烂的经典将会给我们无限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些富有创意的图画,在我们幼小的心里埋下一粒梦想的种子,让我们受用终生。

三字经读书心得精选5

今天我背诵了《三字经》,有一段话我记忆非常深刻,就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说的是黄香九岁时,在寒冷的冬天里能用身体为父亲暖热被窝。他真是个孝顺的孩子。孔融四岁的时候,能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读了这些,我感到非常惭愧,前两天,我还因为和弟弟争一件玩具,打的不可开交。以后我要像黄香、孔融学习,再也不和弟弟争玩具了。

《三字经》读后感 篇8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国学经典,名字叫巜三字经》

这本书的作者是宋朝的王应麟等写成的。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其中中国传统国学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其中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释义是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所处的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和坏的差别。

有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两个兄弟,他们刚出生,一个哭了,另一个也哭了可是,他们办满月酒算卦的时候,一个孩子是状元命,另一个是乞丐命。那个乞丐命的妈妈不信这命,努力教育孩子,最终变成了状元。而另一个算卦是状元命的孩子,妈妈忽视教育,结果则成了乞丐。他哥俩相遇的时,哥哥感到很羞愧。

我想根本没有命中注定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不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孩子从小都是一样的,都是善良的好孩子。只可是是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了不一样的教育,才使他们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释义是战国时期,孟子母亲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断织机的布来教子。我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是孟子在治学方面有许多格言。学问之道,最贵用心,用心思索才能有所收获,不然就不会有所得。

这本书让我懂了许多道理:比如一个人不能认命,要改变环境,主动找人学习,我以后学习会持之以恒,而不能一步登天。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字经》读后感 篇9

在这个暑假期间,爸爸帮我买了本《三字经》,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很无趣,可读着读着,让我越来越感兴趣。因为我经过一次次的阅读,感触也越来越深。

在《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它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香的孩子,九岁的时候,母亲早故,从小跟着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而黄香对父亲非常孝顺。炎炎夏日,他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席子枕头扇凉,伺候父亲安寝。寒冬腊月,黄香自己先睡下,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席子和枕头,等把席子和枕头弄暖和了,再让父亲安寝。

黄香年纪虽小,做事却不顾劳苦,对父亲极为孝顺。而作为当代小学生的我,年龄和他差不多,行为却与他恰恰相反。我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为了让我多吃长个子,爸爸妈妈总是绞尽脑汁换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为了让我不用步行回家,爸爸妈妈总是无论多热还是多大雨都等在学校门口接我回家;为了辅导我学习,爸爸妈妈总是上了一天班还不知疲倦地陪我写作业,为我检查作业……而我,却不知道关心爸爸妈妈。好吃的东西我总是抢着吃,不喜欢吃的还嫌七嫌八,却不会主动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学习累了还不乐意爸爸妈妈关心我的学习,喜欢冲他们发脾气;爸爸妈妈总是半夜起来看看我有没有踢被子,我却从没想过关心下他们有没有休息好……想到这些,想到黄香,我觉得好惭愧。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像黄香一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都来继承这些美德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10

在暑假里,我做了一件错事,妈妈就让我看《三字经》,让我懂得多一些道理,不再做这些愚蠢的事情。一开始,我就想:“看这本书有什么用呀?”看了之后,我真的学到的了许多道理。比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从那以后,我就发奋起来,对自己说:“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做个没用的人。”还有这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意思是: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所以,我就又对自己说:“一定要勤劳,让自己活得更加真实。不要浪费时间,否则,就会后悔,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的。”

它虽然短小的篇幅,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

中国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无可抹灭的,这为中国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11

今年上五年级的我,读过很多书,有《父与子》这样幽默好玩的;也有《冒险小虎队》这样推理,让人思考的;更有启迪人生,让我懂得做人道理的,今天我写的就是让我懂得做人道理的“千古第一奇书”——《三字经》

《三字经》相传为宋人王应麟所做,从南宋起就被广泛用作蒙学教材,直到明末清初。它包含了广博的内容,即讲教与学,又讲礼仪规范。它是我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本书。全书一共380句,结构严谨,文字简练,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读完《三字经》,真的能够感觉它开启了人们的智慧,能够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能培养一个人的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所以《三字经》是千古第一奇书”非常恰当。

《三字经》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有教人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也有劝人学习的。我最喜欢的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司,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它的意思是,狗能为人们守夜,鸡能为人们报晓,而人生在世,倘若不努力学习,混混噩噩,对社会无用,连鸡狗都不如了,能称的上是人吗?蚕吐丝为人们织成绢帛,蜜蜂给人们酿蜜,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不为社会做贡献,那就连动物都不如了。这几句话用简单的词语表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人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不要游手好闲,贪图享受,因为这样的人连物都不如。

虽然这是古代的文字,但是对我们想在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读了《三字经》使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也明白了妈妈让我背诵三字经的良苦用心。虽然现在我只能背过二分之一的内容,但是我却学到了很多。我会坚持下去,把整本《三字经》都背会,也希望朋友们有时间也读读这本书。

《三字经》读后感 篇12

《三字经》把我国从古到今的许多故事、知识,以三字经文的方式展示给我们,其中有教我们做人的,有教我们做事的,还有教我们學习的等等。

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學,断机杼”,讲得就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學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學习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环境,特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得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學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经》里还有很多哲學故事,给我们树立了许多榜样,告诉我们很多深刻道理,让我们受益无穷。

国学《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读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通过学习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优良的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三字经》读后感 篇1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是中华典故,主要是偏重于历史知识、自然知识、生活常识的传授。三字一句,文字浅明,句子短小易懂,每两句押韵,容易念也容易背,可以巩固记忆。

我认为《三字经》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教”和“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讲封建伦常的一些话;第三部分介绍时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第四部分介绍历史;第五部分则说了一大串历史上勤学发奋的人物故事。

我认为《三字经》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读了《三字经》后,我由“玉不琢,不成器”得知人不经磨练不会成功;由“人不学,不如物”得知一个人不学习,没有知识就连一个物品都比不上;由“古圣贤,尚勤学”得知即使是古代圣人孔子也勤学好问,何况我们呢?由“幼不学,老何为”得知如果青少年不学习,到老就不会有什么出息。

总之,《三字经》是一本好书,让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读后感 篇14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这几句讲的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通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变迁,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因为人性格的养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三字经》读后感 | 三字经教案 | 三字经课件 | 三字经窦燕山
上一篇:质押借款的合同汇总四篇 下一篇:个人销售工转正总结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