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比例问题教案

2023-11-26 13:42:57 比例问题教案 比例教案

【#实用文# #比例问题教案#】教学课件的规划对于老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帮助老师更好地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每个老师都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案课件,以便顺利进行课堂教学。下文将简要地介绍和阐述“比例问题教案”,希望能给您带来新的体验和想法!

比例问题教案(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再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变式练习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强调的是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也是以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的。整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数学活动氛围。

(一)、联系生活,习旧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再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我以复习导入,说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反比例,接着判断各题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然后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生活用水、包装图书等信息,让学生判断题中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列出等式,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再生活中也有用水收费和包装图书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解题方法: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1)我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我出示思考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集体交流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什么都可以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在这当中教师要逐渐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自己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在给以指点和总结。所以在学生完成例题后,紧接着进行变式练习,进而总结解题方法,为学生独立解决例6做准备。

2、再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再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

(三)、巩固应用,提升认识

1、练习的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再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所以我设计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测量计算学校旗杆的高度。

(四)、课堂小结

意在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深化认识,加深理解。

比例问题教案(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第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第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水资源。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藏有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3、解决问题。

(1)尝试解决。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激励引新。

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先求出每吨水的价格,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请大家再认真想一想,能不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比例来解答呢?

思考:

①题目告诉我们哪几个量?

②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③怎样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完成填空。(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用水的吨数和水费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相等。可以根据比值相等列出等式。)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验算: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3、变式练习。

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学以致用。

1、用比例解决下列问题。

1、万老师骑摩托车从家到学校上班,6分钟行使了480米,照这样计算,他从家到学校共行使了20分钟。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有多少米?

2、今年元旦那天,小丽的妈妈到银川商城购物,发现有件保暖内衣质量不错,于是买了3件,共付了180元。回来后,邻居张大妈也想买几件,于是乘车到银川商城买同样的保暖内衣,她共付了300元,能买几件?

3、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学校旗杆高一般由学校面积大小而定)

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独立解答,也可以讨论解答。

4、实践作业。

1、一根粗细均匀的圆木,锯成了5段共用了326分钟,照这样计算,如果把这根圆木 锯成7段,需要多少分钟?

2、请同学们利用上一题的原理测一测咱们学校的教学楼的高度。

第五、课堂总结。

说说你的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

比例问题教案(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水资源。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藏有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是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阶段准备的,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比例问题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的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二、教学重难点、生长点:

1.重点: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三个数量连比的意义,正确计算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生长点:学习了比的意义、理解部分与整体的比及分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教学本课时。

三、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应用比的意义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探索并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认识连比。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六(3)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13:7。

()人数是()人数的()/()。

让学生填出不同的答案。

(二)教学例5

1.出示例5: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

问:你是如何理解3:2的?(估计学生能说出红色与黄色的比是3:2,黄色与红色的比是2:3;红色与格子总数的比是3:5,黄色与格子总数的比是2:5)

当学生说到红色(黄色)与格子总数的比时,问:格子总数是多少?那你能算出红色的有多少格、黄色的有多少格吗?

学生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并不只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使每部分都一样多,而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道题就是把30个方格按3:2进行分配。

2.验证。你做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把得数放到题目中去检验一下。与同桌说说你的检验方法。

板书检验方法:18+12=30(格)18:12=3:2

3.教学试一试。

学生读题后,说说是如何理解1:2:3的?(引导学生说出是把30格按照红色1份、黄色2份、绿色3份来涂色)

谈话:三个数或更多个数组成的比叫连比,它只表示三个量或更多个量各占几份,而不能理解为连除,这与两个数的比是不同的。根据红、黄、绿的比是1:2:3,你能想到格子总数被平均分成几份了吗?每种颜色的格子数各有几格?

学生做题,交流算法。

引导学生认识:都是把总数按照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求每部分是多少,解答时都可以把比看成各占多少份,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分别求几份是多少,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即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计算。

4,做练一练。

做第1小题。本题较为简单,让学生独立解答。

做第2小题。

本题稍有难度,先让学生读题。

问:你觉得怎样分配这些巧克力比较公平?(估计大部分学生会说按人数平均分;可能会有极少数人说按班级平均分)

问:按班级人数平均分,也就是按怎样的比进行分配?再让学生算一下每个班各分到多少巧克力。

问:如果按班级平均分,又该怎样分?口算出结果。能不能把平均分也看作按比分?按什么样的比分?(1:1:1)可见平均分是按比分的一种特殊情况。

(三)巩固、拓展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2题。

让学生先看图估一估比赛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交流结果。

学生按要求计算。

2.做练习十三第4题。

引思:题中只有比,没有总量,如何解决?(引导回忆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本题就是把90度按3:2的比例来分配。)

再让学生独立解题。

小结: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先找到题中的隐含条件,再思考如何解题。

3.弹性题:建筑业中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按规定,某种建筑用的混凝土中,水泥、黄沙、石子的比例为2:3:5。现在某小区建筑工地上水泥有4吨,黄沙有12吨,石子有24吨,够配成40吨这样的混凝土吗?为什么?

预计通过讨论、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法有:

(1)计算配40吨混凝土需要三种量各多少,再与条件进行对比。

(2)将三种材料的现有吨数进行比较,看化简后的比和条件中的比是否一致。

六、总结全课:

今天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点?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七、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1、3题(这两题较为简单,学生应该能自已做)。

弹性作业:

1.甲、乙两人每天加工零件个数的比是3:4,两人合作15天后,甲、乙两人各自加工零件的个数比是()。

2.从六(3)班调全班人数的1/10到六(4)班,则两班人数相等。原来六(3)班与六(4)班的人数比是()。

比例问题教案(篇5)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用比例解决问题》,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首先我说一下对教材的认识。(课件)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在前面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好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课件)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说重、难点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件)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四、说学情(课件)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

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家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而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安排:(课件)

1、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新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问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3、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4、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整节课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六、说教学过程(课件)

新课标指出: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能够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时间、空间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让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共同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获得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设计的教学程分为四大块:

(一)联系实际,习旧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如何用米尺测量校园内最高的一棵树的高度这一情景,(课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用比例解答正、反比例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他们成什么比例,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

列出方程。所以在教学前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课件)让学生判断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探索,领悟方法:

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次: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例5情景图,(课件)

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数学信息填入记录单中。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进一步说明:这样的问题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引入新课:用比例解决问题。

(2)让学生尝试用比例知识分析解答,我出示了学习指导(课件)

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一组等式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比例,独立完成。提醒学生进行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集体交流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变式练习。(课件)

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层次:总结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总结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课件)

五步曲:一找(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四解(解比例)、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第三层次: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件)

应用例5总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

独立完成例6的学习。

什么都可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教师逐渐打开学生独立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自己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参与到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体现了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提升认识

练习的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为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两部分

基础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中,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

1小明买了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1)题中的(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解:设要用x元。列比例是( )。

2、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枝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枝?

(1)题中的(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解:设可以买x枝。列比例是( )。

拓展练习:

1、解决引入的情景问题

小兰的身高1.5m,她的影长是2.4m,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长4m,这棵树有多高?

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2、喜洋洋带领羊羊队参加广播 操比赛。如果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解答这两个练习,既使学生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和运用,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一环节的内容设计我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以基础题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形成技能。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七、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意在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深化认识,加深理解。

比例问题教案(篇6)

第五课时按比例分配的问题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第59

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更好地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

2、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二、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先解答410克药水中,药粉和水各有多少克?再解答书上两个问题。

说说与补充问题条件有什么不同,怎么解答?

学生尝试解答,说说各自的解题方法和理由。比较三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2、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解题方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提示学生:用列举法列举出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可能是几厘米,再找出符合长和宽长度的比是3:2的一个。

想一想:周长16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和是多少,根据长和宽的比是5:3求出长和宽的长度。

2、思考题

引导学生理解: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比是1:1,说明这两部分的面积相等。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认识到:要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只要把原来的三角形的底按1:1进行分割。

教学后记:

比例问题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5以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1、填空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 )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 )比例。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 )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3、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

生1:把旗杆放下量。

生2:爬上去量。

生3:利用影子的长度量。(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这习欲望,欲望是产生动机的催化剂。】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小黑板出示例5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1) 学生自己解答。

(2) 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想法。

算式是:12.8÷8×10

=1.6×10

=16(元)。(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10÷8×12.8

=1.25×12.8

=16(元)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3)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说说变化情况。

2)(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

3)用关系式表示是( )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 水费 用水吨数

12.8元 8吨

?元 10吨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8

12.8

10

χ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

8χ=12.8×10 8χ= 12.8×10

χ=128÷8 χ=128÷8

χ= 16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交流,汇报。

2、变式练习。

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概括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他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设计意图: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小明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集到了下面信息:在下午1时旗杆旁的一棵高2米的小树影长1.5米,旗杆影长9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求旗杆高吗

师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学生读题后,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题中已知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② 你能列出等式吗?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解答过程。

2、教科书P60“做一做”。

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生活实践,从中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3、5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水费 用水吨数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元 8吨

?元 10吨 12.8 :8 =χ:10

8χ= 12.8×10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比例问题教案(篇8)

第四课时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75页的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5中的实物图。

提问:图中共有30个方格,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涂上黄色,一份涂上红色,每种颜色涂多少格?如果红色涂20格,黄色涂10格,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多少?

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5

(1)提问:3:2要表示的哪两个数量的比?这两个数量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思考: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还可以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

①想: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比例问题教案(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第76页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类问题的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白球的只数与黄球的比是1:3。

师问: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白球占总数的1/4,黄球占总数的3/4

生答:白球占黄球的,黄球是白球的3倍。

。。。。。。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弄清题意,让学生说一说3:2所表示的含义。

提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你能想到什么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揭示课题。

(2)学生尝试练习,用学过的方法来解答并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大组交流。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3053=18(格)3052=12(格)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说红色方格有3份,黄色方格有2份,一共5份。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总格数3/5=红色方格数;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总格数2/5=黄色方格数。

师小结:这种方法我们是用分数来解答的,根据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用总数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4)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答案的对错呢

生答:可以把两种颜色的格子数相加,和是30。

这里可以让学生通过涂色来验证。

生答:计算的两个结果组成的比是3:2,就对了。

(5)比较两种算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6)说说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教学试试。

师问:如果把上图的30个方格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你能算出三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吗

(1)指名说说1:2:3所表示的含义。

(2)学生尝试练习。

(3)汇报交流。

提问:三种颜色的方格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小结:观察以上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4)怎样解答

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解答,用总量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出部分量。

3.完成练练。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你想到了什么

(2)练练第2题。

问: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班,就是把180按什么来进行分配。

学生相互解答,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四第2题。

(1)先估计比赛已用去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统计的。

(2)再计算出这场比赛大约还剩多少分

3.练习十四第3题。

(1)提问: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为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核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问题教案 | 比例应用题教案 | 反比例函数教案 | 解决问题教案
上一篇:甲午读后感(优选9篇) 下一篇:申请创业房的申请书九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