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优选13篇

2023-11-25 08:48:57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实用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优选13篇#】今日我们特为大家整理了一则有关“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的文章,许多読者阅读后获益良多。鼓励您毫不保留地试着将其写出,或许这篇作品能为您解决疑惑!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

接触到的大多数朋友都说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翻看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后,我才发现心理学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超越自卑》一书中,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 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材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自卑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而选择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目标,最后,自卑就会演变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超越自卑,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角逐,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一个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更是另外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你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决定了整个世界对你的态度。”超越了自卑,也就获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与成功的康庄大道越来越近。希望此书能够让广大的教师、家长们完整地认识自卑,并从其中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2

每个人心中都有潜在的自卑感

对于自卑,阿德勒给出的定义是:当一个遇到问题,如果他没有能力采取应对措施,并且坚信自己没有能力解决,此时出现的便是典型的自卑情结。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哭泣、推诿责任都有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自卑感的心理逃避

没有人愿意永远活在自卑的情绪当中,当人们疲于利用正确的方法去消除自卑带给他的压力的时候,他就会采取一些自欺欺人的方式来补偿自己,从而获取虚拟的优越感,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接受父母的管束,公然对其进行反抗,从而获取自由的优越感;犯罪分子失去了对社会的兴趣,他们逃避那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捷径--犯罪解决困难,甚至以作案之后没被抓到为荣,以为自己就是英雄;脾气暴躁的人缺少处理事情的耐心,其本质上是自己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认为自己不行,从而利用暴躁的脾气掩饰自己的自卑感。总体来说,错误的处理方式好似海市蜃楼,它并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它只会无限的温养我们的自卑感,从而是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自卑的来源

为了更好的解决自卑情结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卑情结的来源。

早期记忆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儿童在5岁左右便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生活风格,这足以证明早期记忆对其人生的重要性。记忆并不是偶然存在的东西,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记忆只会存储那些他认为对他有用的东西。但必须强调一点,经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于本次经历的看法,而早期记忆便是我们人生观的雏形,后期的人生观,价值观肯定是建立在最初的记忆之上的。

梦的影响。

梦境与人清醒时的生活并不对立,相反梦中追求的目标和现实生活都具有统一性,梦是人生态度的产物,是强化生活风格的方式。人只有在没有紧张感的压迫时,睡眠才会真正的放松,梦境是对睡眠质量的干扰,当现实中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时,现实的压力就会潜入我们的睡眠,我们就会做相关的梦。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在梦中没有现实问题的紧迫感,我们可以不利用常识来解决问题,从而为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违背常识提供理由,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正确性。例如当一个人总想象着一夜暴富,但他又不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财富,他脑中可能会迸现出赌博的念头,而梦中富有的画面激起了其行动的欲望,从而战胜了现实生活中的理智,最后成了赌徒。

家庭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对不同出生顺序孩子的关注度会对后期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母亲是孩子第一个关注的‘别人’,母亲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当母亲和孩子关系变得稳定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将这种关系引导到父亲身上,而父亲不能将自己是做当做家庭的权威,而只需将自己视作家庭的成员,只有和睦的夫妻关系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而孩子不同的出生顺序导致的孩子对于父母的关注度的竞争关系也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父母需要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的影响

学校对于儿童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生活考验,本次考验会毫不留情的暴露其成长过程中的缺点。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环境,教师需要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纽带,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用正确的方式激发孩子的长项。我们必须清楚,对于所谓的‘另类的孩子’,打骂、批评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教师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的价值,而不是从问题少年组织中获取成就感。另外学校也不应该以IQ测试以及遗传因素来对学生的成长下定论,这样只会给孩子更多的负面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

如何实现超越

阿德勒主张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在于与他人合作。拒绝合作的人只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通过合作能得到帮助,他们关心的是‘我有哪些好处’,如何逃避责任,从而获得自我的满足,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任何价值体现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问题可归为三类:职业、社会与两性,这些都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人只有在合作中才能体会到被他人需要,被需要才能使人获得成就感,有成就感的人是很难自卑的。

自卑感并不可怕,它是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原动力,自卑感并不会决定我们的命运,但是我们面对自卑感的态度却可以决定我们迈出的下一步的方向。正确的认识自卑,学会合作,我们才能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3

初次看到书名就是吸引我翻开此书的动力和理由,相反而又递进式的书名让我有十分有兴趣去阅读并且学习怎么克服自卑情绪,从而进行自我超越,自我成长。

毫无疑问,本书主要通过分章节阐述两部分的内容:认识自卑以及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本书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相结合,以自卑和超越这两个核心词组贯穿全书。第一章和第二章引领读者去认识和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身——心——灵的简单探讨,第三章对本书核心词组自卑和超越进行细化剖析,第四章到第十二章分领域分阶段将个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学术词语融入进实际例子和实物中探究深化阐述。

本书虽然存在心理学科理论,相对于外行人的我而言也许会有一点难度,但由于自身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也会涉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因此基本能够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阅读完本书后,我不得不被作者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的写作功底和形式深深折服,每当看完一章都会有所启发,是一本真正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好书。

自卑感其实每个人都会存在且不可消除,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当面对自我的不足与他人的优点相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落差感,从而形成自卑情绪。自卑本身而言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至于自卑带来的影响在于个人和环境,尤其在于个人。于心态乐观积极的人,自卑让其认识自身的短板从而激发其潜力,挖掘局限的潜能,从而完善自身,扬长避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长处;而于消极彷徨的人,自卑自然会使其加深自我不足的事实承认,意识形态不利于个人和家庭社会的发展。

本书对我的另一个启发便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的重要性。个人追求发展,横向的联系是交际圈行业圈的发展,纵向的联系便是个人身心灵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发展,而无论两者中的哪一方面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社会,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人,具有社会性,通过社会联结人脉,资源,大自然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而两者的关系则可细化到合作,我与世界,我与社会,我与他的联系。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明灯,并且学习发挥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能够读懂作者的作品已经是一种幸福,而能够于己而言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作者的作品《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4

一年以前遇到过这本书,当时读了几页便放弃了。一年以后再重新拿起来,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可见,读书也是要靠缘分的,然书可再读,人难再遇。

我对心理学方面的书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很早以前,通过某本书了解过弗洛伊德,到底也没有用心记过相关理论。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主要阐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关于自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类会有自卑感,才会有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记得之前在某篇文章里就看过类似“我们之所以自卑,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更好”。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我最喜欢他关于婚姻的态度,对于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种平等合作的态度,他反对传统要求的妻子对丈夫的顺从,认为婚姻的和谐以夫妻双方的平等互惠为基础,夫妻二人都应该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从而建立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虽然这个“伙伴关系”听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其实婚姻真的是一种长达一生的合作,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并没有高低之分。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突然想起,“奇葩说”关于social的一个辩题,人怎么可以不social呢?即使名声地位到达一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时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则哪能存活于世。毕竟我们存在于与他人的联系的社会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带着我们的经验认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这个观点似乎和马原中,“唯物”“唯心”还是“存在”的关系时相似的。每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解读在其生活行为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映射,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是与其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里面有个没有注明出处的调查说,教师的孩子往往学习并不优秀,医生的孩子常常产生精神问题。后者不知道,前者根据我的经验倒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似的。至少我是这样,在脱离父母监督的高中,便走向了不归路,大学简直放飞了自我。虽然没有太差的结果,但是明显自己应该可以做的更好。三水同学应该也算吧,只是他比我幸运一点,高中还是有监督的,到了大学也是浑浑噩噩。

关于梦境,人的人格在梦中和清醒时都是一致的。只是梦境中,人比清醒时更为放松,人格受到的障碍和防御减=少,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来。一个人在梦中的表现也是他人生态度的体现。不管是梦中还是现实中,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一致的,但是梦对我们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维护。梦是我们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生命意义的塑造和达成。

关于教育,阿德勒也着重强调一种“合作”的教育观,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合作。还有孩子的成长问题,从环境和基因方面,从心理和生理方面来讲述的;还有工作方面,任何工作都是有价值的,还有犯罪问题等等。我感觉这本书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看,少年可以从中改善自己的情绪;青年人可以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中年人可以在有适合自己的育儿观。

最后以这句结尾,“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我需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5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作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个体心理学的著作。作家从《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和优越感》……等十二个方面为我们分析了人的存在、成长、生活、工作、社交等个体心理特征,提供了解决以上各方面问题的科学方案。阅读该书后,我受益匪浅,不仅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自卑与超越》中《学校的影响》一文告诉我们:“教师要成为心理学家,要学会了解学生人格的整体,以及它各种表现的一惯性,才能更好的走进学生,帮助学生。”“成为心理学家”,乍听起来十分高大上,其实,我们做的所有教学工作无不与人的心理有关。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教育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在听课、作业、游戏、劳动、与人相处等过程中心理不同,行为自然迥异。这为老师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想要顺利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有非常清楚、客观的认识,并依据其特点“对症下药”。

《学校的影响》一文还为我们列举了几种典型的问题学生,其中对“懒惰”学生的分析让我对本班几位长期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说到:“懒惰的孩子从未尝过被击败的滋味,因为他们从没有面临真正的考验。他对眼前的问题总是尽量逃避,不肯轻易和人一较长短”。当他们失败时,他们会自我解嘲:我只是懒,不是无能。当他有一点点进步,老师鼓励他时,他会觉得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老师的关注关爱,何必努力去冒失去被重视的险呢?回想自己对本班那几位“特殊同志”的教育,和作者的分析完全吻合。看来,我所谓的严厉批评、温情陪伴、耐心讲解虽能解决一时之事,但都未触及他们那已经深入骨髓的懒惰心理。未来该何去何从,这真是一件“路漫漫兮其修远”的事。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6

《自卑与超越》这部作品,是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静静品读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对作者肃然起敬。

阿德勒是追随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学的,后来因为在研究中与大师有不同的见解,另立门户,创立了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阿德勒认为,不管有无身体上的残疾,自卑感是所有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孩子们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做事的借口时,就会表现出神经病的倾向。

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只是在这本书的扉页,我便已暗自汗颜。

从这本书中,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都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中,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类社会性的形成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摆脱自卑。这就像不断提高你的自尊。我非常赞同**的观点: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他会比他的同龄人更渴望超越自己。

而接受过多爱的人,才是内心最优越的人。当他陶醉于优越感时,就会变得麻木、沮丧、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情结,使他一事无成,并容易产生病态心理。当然,阿德勒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只是从精神分析学家的角度出发,以期使他的病人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

光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他们应该有正确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但从健康生活的角度来看,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

全书的核心在于“合作”二字,包括婚姻也被归为一种合作。在作者来,许多问题都是出在“不愿合作、不懂合作”上,包括罪犯及各式各样的精神病人的诞生。虽然没有具体的合作方式,但它一直在传授学会与人合作的理念,包括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

这种贡献,并非是教条式的讲话,而是心甘情愿、并能使自己从中获益的途径。作者提到不愿合作的总是问“为什么我要这样做?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生活能给我什么?”却不是想着“我能提供什么?能帮助他人什么?

能对社会有什么贡献?”而前一种思维方式很容易使人变得“对他人不感兴趣”,“只关心自己”,从而走入死胡同。但后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贡献使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从而获得心理愉悦。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因为在此之前我通常用第一种思维方式思考,经常对自己认为不会有所交集不感兴趣的人事漠不关心,我认为这是对的,是我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但细细想来,却是这种“不感兴趣”使自己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快乐**越来越小。读一句话,成功的定义不是财富或事业的扩张,而是与公众分享自己信念的能力。当时很是赞同,现在一看与阿德勒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满足与他人的团结与合作。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

奉献意味着牺牲这一牺牲,换取我们所有人的团结与合作,以产生更大的力量。

。。将《自卑与超越》推荐给将作茧自缚和已作茧自缚的朋友。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7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首先,作者阿德勒的成长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着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8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弗雷德·阿德勒。书中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

最初知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因为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荐大家去看。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特别好奇,对于一个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开了这厚厚的200多页。

整体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复杂,但是思想还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认真读下来,心胸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不会再纠结于一点不放。这于我的确是有帮助的。

但要说超越,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整本书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较松散。我在读每一个方面的时候会将书中的理论往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套,似乎如书中所说,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

比如说童年记忆,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到很多有分析意义的童年记忆。或许有部分人童年记忆深刻,很有参考意义,可是对于记忆没那么深刻的人又该如何解析呢?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被惯坏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亲戚家不愿读书不愿出门的孩子。父母的娇惯和放纵,学校老师的忽视,使得孩子的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极度缺乏,从而变得不那么正常。当然,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阿德勒还列举了青春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由于年代久远,阿德勒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异,但是把这本书当成现代某些鸡汤文的集锦是万万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爱的观点来说,这在现代也是不过时的。

其实总体看来,阿德勒是想把自卑当作一个核心,然后用设法去补偿,但书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对一些个体的分析也不是那么严谨。不过整本书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方法论也总是积极向上的,应当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结合,把自卑与超越自卑进行深度的剖析。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自卑这一情感,同时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念和看法。自卑与超越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构成生活意义的理解。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了,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尊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曾经,我以为老爸重男轻女,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经,看到同窗被高等学府录取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出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尽管我外在乐观,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扰着我……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开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如果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伟大的人类应该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须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四)

这本书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开阔了我的视野。

我最开始对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后来我了解到,这里的合作,是比较广义的。我对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现在点了一份外卖,那其中至少牵扯了我、送外卖人员、厨师、程序员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说,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职责,就是合作。

后来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结与优越感的概念。我认同人类的不少目标,其本质就是追寻优越感。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优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时候,就会开始自卑,开始怀疑。书中提到,我们需要了解到人采取的方法(原文其实是选用某种病症,但我不是很认可)与优越感目标的关联。作者随后提出,方法无可厚非,需要改变的是目标。目标改变后,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

作者很强调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奉献,要合作,这令我感到自己是个极其格格不入的人,读这样的文字,让我觉得特别扯淡。后来我觉得作者渐渐自圆其说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与我的观念有冲突,只不过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当两者不一致时,就会有不良影响;比如当事人变得狭隘,走向反社会道路等。我觉得这个是挺真实的,与社会主流不一致,确实会活的艰难。目标不与大众一致,也会很累。

作者还提到了早期记忆对人后期的影响,举了一些例子,有些看着还挺触动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么表达。我比较认可作者的一点是,家庭之中的关系要平等。我想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家庭很少吧?当然啊,这一点的实现,听上去很理想化,也着实让人羡慕。

读完这本书还是花了很多天,导致对一些内容有所遗忘,难以进行整体的理解。这也是本挖煤的个人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的体现,以后还需继续努力。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五)

初次看到书名就是吸引我翻开此书的动力和理由,相反而又递进式的书名让我有十分有兴趣去阅读并且学习怎么克服自卑情绪,从而进行自我超越,自我成长。

毫无疑问,本书主要通过分章节阐述两部分的内容:认识自卑以及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本书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相结合,以自卑和超越这两个核心词组贯穿全书。第一章和第二章引领读者去认识和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身——心——灵的简单探讨,第三章对本书核心词组自卑和超越进行细化剖析,第四章到第十二章分领域分阶段将个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学术词语融入进实际例子和实物中探究深化阐述。

本书虽然存在心理学科理论,相对于外行人的我而言也许会有一点难度,但由于自身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也会涉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因此基本能够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阅读完本书后,我不得不被作者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的写作功底和形式深深折服,每当看完一章都会有所启发,是一本真正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好书。

自卑感其实每个人都会存在且不可消除,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当面对自我的不足与他人的优点相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落差感,从而形成自卑情绪。自卑本身而言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至于自卑带来的影响在于个人和环境,尤其在于个人。于心态乐观积极的人,自卑让其认识自身的短板从而激发其潜力,挖掘局限的潜能,从而完善自身,扬长避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长处;而于消极彷徨的人,自卑自然会使其加深自我不足的事实承认,意识形态不利于个人和家庭社会的发展。

本书对我的另一个启发便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的重要性。个人追求发展,横向的联系是交际圈行业圈的发展,纵向的联系便是个人身心灵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发展,而无论两者中的哪一方面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社会,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人,具有社会性,通过社会联结人脉,资源,大自然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而两者的关系则可细化到合作,我与世界,我与社会,我与他的联系。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明灯,并且学习发挥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能够读懂作者的作品已经是一种幸福,而能够于己而言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作者的作品《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9

课程名称:政治人类学

专业:11级工商管理类

姓名学号:

时间:2012年12月30日

摘要:《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追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的共同本性。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别,正确认是人生。

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这本书极大地修正了弗洛伊德对泛性别主伊德精神分析观点,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关键词:自卑、自卑的影响、超越自卑、奉献、合作

全文共十二章可以分成五个部分来看,分别是1—3章总体介绍生活的意义以及自卑感和优越感的产生;4—5章是展现生活模式的两种方式,即记忆和梦;6—7章介绍了影响人的生活模式的两个因素:家庭和学校;8—9张是针对犯罪以及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青春期的引导进行建议;最后3章重申“生命的三种使命”与第1章相呼应。作为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该书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学术价值。

开篇作者便警示读者“人类的生活必须要有意义。”在作者看来,生活的意义便是奉献,人们是通过三种使命:职业、同伴和性来达到为这个世界、为人类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的。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因为没有人会对自己的地位感到满意,人们一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改善自己的处境,从这种感觉出发。这种摆脱自卑也可以看作是对优越感的追求。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常识,但每个人的优越目标都是个人独有的。个体优越性的目标决定了个体对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赋予了生命方式。正是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个体的差异。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围绕着生活模式展开,引导读者如何从梦和个体早期的记忆中探究其生活模式,同时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了学校和家庭对生活模式的影响。最后,以青少年个体行为和罪犯为例,说明了如何通过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来理解他们的行为,以及如何通过对生活方式和个体优越目标的早期干预来预防这些问题。在书的最后几章,阿德勒重申了合作在事业,友谊和婚姻中的重要性。

作为阿德勒的代表作,这本书很好地展示了他个人心理学流派的思想,同时也给读者以无限的启迪。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所体验到的最大的感受便是“每次读心理学的著作,尤其是人格心理学类的书籍,就像是拿着一把刀在“解剖”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奥秘”,而最先被“解剖”的便是自己,其次是自己身边的人。当然,这些著作也为我们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

通读完本书后,我有很多感受,现总结如下:

一、 什么是自卑及自卑对人的影响

自卑是指自我评价过低,自卑,自卑,担心自己笨拙,怀疑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人格缺陷,是一种不平衡的行为状态。自卑往往表现为一种消极的防御形式,如嫉妒、猜疑、害羞、隐居、自欺欺人、焦虑、紧张等。自卑使人变得十分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

自卑感是在自己内心作比较。自卑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天生的生理或心理缺陷,这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

但如果我们处理好了,我们就会超越自卑,寻求优越。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发展成各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此外,自卑很容易侵蚀人们的士气,就象湿了的火柴,再也不能点燃兴奋的火花。然而,长期笼罩在自卑情结中的人,不仅会失去心理活动的平衡,还会诱发生理紊乱和病理变化。

二、 如何超越自卑

首先,我们说自卑是一种自认为不如人的感觉。这就意味着它是一种“自认”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常是通过比较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而产生的。

事实上,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不如别人。此外,自卑感来自我们对事实的总结和对经验的评价,而不是来自事实或经验。例如:

我是个举重不行的人,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就是个不行的人,文章中提到张三的举重非常出色,但他没有办法替我搞互连网技术,他是网络技术方面不行的人,但这同样不意味着他是“不行的人”。

其次,自卑感之所以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是由于我们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不如人的感觉产生是由于我们不用自己的尺度来判断自己,而用某些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们这样做,当然会带来低人一等的感觉。因为我们想、我们假设、我们相信应该用某些人为标准来使我们自己向他们看齐,因而我们觉得不如人,觉得焦虑,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我们本身有毛病,然后这个愚昧推理过程的逻辑结论是:我们没有价值,我们不配得到成功与快乐。

不管我们自己有多行,只要我们不觉得抱歉和罪过,就没有办法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天赋。“自己不如别人”,那么这个“别人”是谁呢?以哪个人为标准呢?

有没有一个通用的“别人”的标准呢?为什么我们应该以别人为标准呢?实际上,并没有“其他每一个人”的通用的标准,就算有,也不过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主观想法。

况且,“其他每一个人”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作为一个人,你不必和别人比身高,因为世上没有人和你一样,也没有人和你一样高。你是一个人,一个独特的人,你不像任何一个人,不能成为像某人。

而且,实际上也没有谁要你去像某一个人,当然,也没有谁要某一个人来像你。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点,就像世界上每一片雪花都有自己独特的点。一个标准的人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也没有哪一个人身上帖着“这个才是标准”的标签。

因此,要超越自卑,不要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因为你不是那个人,你永远无法以那个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发现特质、独一性,相信自己有其独特性,才可以找到内心的安全感,才可以轻易地实现自己。

第三,即使你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你也不必自卑,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为什么呢?因为造成“自己不如别人”的原因无非有以下这些:

(1) 先天遗传因素:天生智力出众,非常聪明,或天生具有一定方面的天赋,如莫扎特、牛顿等。(2)优越的家庭环境、客观上的有利条件等。

(3)自身的主观的努力,刻苦、勤奋。(4)机遇,偶然性等。因为(1)我们没有自卑感,因为这种因素不是由我们的主观意识和意志决定的。

因为(2)我们大多无能为力。至于有些人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甚至选择对我们有利的环境,我把它归结为(3)主观努力。为了(3),我们可以尽力。因此,我们产生的不应该是自卑感,而应该是一种动励感。至于因素(4),我们也是捉摸不定的,而且有人说:

“机会有利于有准备的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4)归因于(3)。进行了上述如此这般的归因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必要自卑,别人之所以比我优秀,或者是由于我们无法决定的原因,或者是我们可以决定、可以改变的原因,对于前者,我们不必自卑,因为事出有因,且无法为我所控;对于后者,我们不该自卑,因为我们也可以做到。

所以,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而要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并努力寻求知识,以了解它们的区别”。

三、 家庭和学校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阿德勒认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影响来自家庭和学校。在作者看来,在最初的四五年里,人的心灵就成为了一个整体,人格的基本脉络便已经形成,同时个体严重生活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期间获得的。这就决定了家庭和早期学校教育对于人的最初的影响。

如前所述,人类超越自卑的最好方式是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必须正确引导孩子的人生观,引导他们学会合作。首先,父母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们应该善于合作,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要体现母亲角色的母性和父亲角色的责任感。他们是孩子们的榜样。

正是从他们的身上孩子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样子。同时,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往往会对其性格等产生很大的影响,长子通常受到大量的关怀和宠爱,他习惯于成为家庭的中心,一旦有较小的孩子出生,他便会觉得自己的地位被撼动了,如果这时候他不会懂得与较小的孩子合作分享,由此引发的自卑感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同样对于次子等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敌意和缺乏合作所带来的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合作培训,防止他们回头。

同样,学校教育也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设定这样一个教育目标。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为自己思考,也要教会孩子为他人思考,让他们分享人类文明的成果,为人类做出贡献。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学校作为家庭的延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家庭教育带来的不幸。教师扮演着和父母类似的角色,他们应该对孩子们的合作程度进行观察,并通过努力增进其合作的意识,在学校的大环境中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可以说,学校不仅起着传递文化知识的作用,还对孩子们人格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可以对家庭造成的影响进行补充或修正。

所以阿德勒在书中说:“教师像母亲一样,是人类未来的保证,他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四、 奉献合作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本书开篇就强调:“人类的生活必须有意义”,而这个意义便是奉献,奉献很大程度体现在合作上。正如阿德勒所说,我们居住在贫瘠的地球上借助其提供的资源得以生存和成长。

如何延续人类这个种族,延续人类的文明,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这种贡献体现在与他人的合作之上,因为只有当我们坚定对他人奉献的想法时,才可能出现公平的合作。 职业、种族和性别这三条系带将人类联系起来,同时这三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无法分割的。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利用着有限的资源,但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了不同的分工,这种分工是由于人类的合作而形成的,经由分工,我们将不同的能力组织起来以对人类共同的幸福做贡献。如果每个人只想着自己,而不愿意在人类的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别人的利益奉献自己的力量,或者只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地球上生存,那么人类将不可能生存下去。此外,同伴关系作为种族关系的一种延续,它也是要求合作的。

当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时,为了抵抗自然的灾害以及存在的危险,人类必须以群体的形式通过合作来壮大力量从而生存下来。这种与同伴合作关系的最早的训练也**于家庭和班级,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到家庭和学校对人发展产生的重要的影响了。 此外,人类的延续离不开生命的延续,而生命的延续是由社会中的夫妻来完成的。

在书中,阿德勒在谈及家庭对孩子“生活模式”的影响时谈及到了夫妻婚姻状况以及其所扮演的家庭角色,在最后一章《爱情与婚姻》中,他再次谈论了夫妻的话题。在作者眼里,情侣或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合作的,一夫一妻制就很明显的体现了这点。阿德勒不同于弗洛伊德,他并不将爱情简单归因于一种在性的驱力下的本能。

爱情是需要两个人协力合作的工作,关心对方更甚于关心自己是爱情和婚姻成功的唯一基础。没有人会心平气和地忍受低下的位置,伴侣必须是平等的,而且在这种合作关系下我们不能只图安逸或者只想逃避责任。

五、主动寻求合作

在对那些出现问题的儿童或罪犯进行辅导时,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出发,企图改变其“生活模式”,而改变的第一步便是主张其与周围的人合作并培养其对别人的兴趣,激发他的社会意识。这时总会听到这些生活出现困难的人们说 “可是别人对我没有兴趣啊”,首先我们必须要体谅他们,因为这些表现出行为问题的人追根到底都是由内心世界强大的自卑情结造成的。那么这时候为了让其体验合作的快乐,我们必须鼓励他去主动寻求合作,由此以来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同样的,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正常人来说也是需要主动寻求合作的。比如当你需要将一箱很重的饮料搬到五楼时,假设你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分多次完成工作。一般善于合作的人会主动去寻找帮助,而孤独的自卑的人则会一个人将其完成,因为他认为别人对他没有兴趣,他也对别人没有兴趣。

每个人都具有合作的潜能,但是这种潜能要通过训练才能发挥出来,所以我们需要随时具有合作的精神以及团队意识,当然我们也要主动的去寻求合作。

结束语:自卑感产生于人类先天的缺陷,而从小形成的错误的生活意义会不断使自己使用错误的方法追求优越感以妄求克服自卑感,而这正是失败者痛苦的所在:努力能短暂的给予自己欺骗式的自信,而本质上自卑感是增加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正确的生活意义的建立——将自己能量放在与人合作、对他人感兴趣以及奉献他人的地方。

当我读完这本书,在翻看自己所做的一些记号和笔记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自己关于在这本书中受到的启发还有很多很多,远远不止以上的几点。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真的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无论是在对待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学方面,还是对于自己的学习和学生工作方面。真的好像我之前在文章中所说的一样,就像是把自己“解剖”了一遍,发现了自己的合作意识还有待于提高。

如果有时间,希望能再度细细品读一下这本书,相信又会有不同的收获。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0

《自卑与超越》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最经典的代表作。

阿德勒是奥地利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是与弗洛伊德和荣格齐名的三大心理学家之一。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同时也是弗洛伊德的学术敌人。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小时候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了。童年的影响非常大,长大之后很难改变。

而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目标,改变命运。阿德勒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是典型的逆袭。

他小时候体弱多病,成绩垫底,运动能力也很差,后来努力学习,从倒数变成尖子生,后来读了医学博士,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阿德勒认为,在这其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自卑感。自卑感并不是某些人的特质,而是人人都有。自卑并不一定只表现为懦弱、胆小、畏首畏尾,有很多时候会表现为自负。很强势的人,并不是自信,而是自卑,甚至更自卑。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进步的动力,因为人人都想超越这种自卑感。

他说,无论一个人处于什么环境中,已经取得了什么成就,都不会满足,都会希望超越自我。在心理的底层,这是自卑感和优越感在联合驱动着。自卑感是一种推力,优越感是一种拉力。一个人想追求什么优越感,就是他想实现的目标,与自卑感直接相关。

所以,在阿德勒的定义里,自卑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它表示一个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希望变得更好。正常的自卑感是一种前进的驱动力,但实际中很容易跑偏。阿德勒把这种情况称为"自卑情结",即当一个人无法解决所面对的难题,可能就会从错误的地方寻求优越感。

例如一个孩子面对强势的母亲,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可能会出现青春期叛逆,甚至可能出现自闭、犯罪等等。

怎样改变不恰当的行为,实现自我超越呢?

阿德勒说,真正束缚人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解读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改变想法,摆脱过去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

真正决定人的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你需要做的是校准自己的目标,一切行动都瞄准这个目标。目标激发你改变行为,实现自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1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这是一本简单易读的心理学书籍,刚开始读的时候,是被标题吸引,想看看是一本怎样的励志书籍,不知道会不会晦涩难懂自己读不完,读起来易懂轻松,还有很多案例,让我一直有趣味读下去。

书中说一个人的性格在六岁前就形成,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对于个体性格特征影响的重要性。书中强调合作性的重要性,一个人具有合作的能力,就能爱护别人,关心别人同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才具有生活的意义。书中讲到一些人具有性格缺陷:外貌特征具有缺陷被忽视的人和外貌优秀被溺爱的人。两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忽视或者过度关心而失去合作能力,无法与社会沟通生活的人。

摘抄书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如下: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真正标志: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但凡人们认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经验并非成功或者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只有渴望将自己融入社会整体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学会如何补偿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只有夫妻二人都将对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的时候时,双方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合作,才会给予对方真正的爱。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6岁以前性格基本形成。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2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最近室友都在看《自卑与超越》,他们极力推荐这本书,说这本书对于现代社会的很多生活在自卑中的人来说,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读了之后感觉体会很深。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大师级人物阿德乐,对于他我有听说过。但是之前一直都没有了解过,也没有看过他的著作。后来我得知一些,他187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排第二。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这一经历与他后来学医及形成其独特的心理学思想有关。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确实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这种自卑感,那么将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苦恼和麻烦,正确而有效的超越自卑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看完这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对作者肃然起敬。阿德勒是追随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学的,后来因为在研究中与大师有不同的见解,另立门户,创立了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这是我认为他可敬的第一个理由。试想,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在专业权威的光环下,为保住声明利益噤若寒蝉,而我一个小小老师,有时也会在某位学问深厚的前辈面前,欲言又止。不坚持,就不会有独立的见解,长此以往,很多思想在一一被证实和解说后,发现竟然与我先前的见解如此一般。于是后悔当初没有过多追求和讨论。

第二个理由是:他是个有残疾的人。一个小小年纪就驼背的人,要怎样忍受世人的鄙夷,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尚且成为疑惑,还要能够有勇气和信心创造出这样的成就,造福世人,这不是奇迹吗!

只是在这本书的扉页,我便已暗自汗颜。

阿德勒认为,不管有无身体上的残疾,自卑感是所有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做事情的借口时,便展现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一句话,生的意义在于奋斗!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3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800字:

?自卑,这个词在我之前的概念里属于一个贬义词,但是,在阅读完阿德勒先生的这个章节之后有了新的体会。

每个人都会自卑,几乎是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会出现,当一个人面临困难,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出现害怕,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自卑情节。而这个时候我们要勇敢的直面这个现象并理智的找到处理事情的方法并为之努力。有些人会选择回避这个情节,不承认自己自卑,盲目自信以掩盖自己的自卑,自卑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并不是表面上成熟镇定就代表他真的不自卑,那么这样的话,长期积累下来会形成自卑心理,因为他不能直面自卑,所以没有办法击溃自卑。

当我们发现一个人有自卑感的时候,应当适当引导他直面自卑,自卑并不是坏事,不用否认也不用回避,自卑是很正常的心理,每个人都会害怕,都会担心自己会搞砸一件事,但是我们不用花时间去害怕这种害怕,应该花时间去积极处理它战胜它,自信起来。

超越,它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每个人天生就渴望超越,渴望优越感,但是真正的优越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很多实际的行动要面临和处理很多的问题,所以有些人就会下意识选择逃避这些麻烦,转而选择某些捷径去达到容易达到的目标。

通过实现这些错误但是简单的目标来获取暂时的优越感,如果这时候我们去否认他的行为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他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尝到了甜头,所以阻止他们的这件行为他们也会去想别的类似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取优越感。这时我们应该做的是让他们改变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目标是错误的,才能让他们认清真正的目的,改变方向。

就好比一个人在迷宫里走着,他看不到出口的方向,于是他胡乱的走,相信只要一直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就能走出去,这时候他当下的目标是沿着这条路走,你告诉他你走的这个行为错了,这对他来说没用,他或许会接受你的意见改为跳着走?你只有告诉他,你往这边走才能走出去,让他站到对的角度,看到他内心真正的目标,他才能真的明白并改变自己的方向达到真正的超越。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幸福超越完美读后感 |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 父与女读后感 | 与时间赛跑读后感
上一篇:药学函授自我鉴定十三篇 下一篇:安康杯竞赛实施方案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