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马优秀教案9篇#】需要了解"马优秀教案"的一些信息吗?编辑为您整理了相关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这需要一些思考和心血。教师在备课时务必认真制定教案。希望您在阅读本网页时能够获得丰富的收获!
马优秀教案【篇1】
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单韵母,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拼音的四声。先请同学们读卡片,看谁读得准。
一、复习单韵母
复习ɑ、o、e三个单韵母,要求读准音。
二、学习拼音的四声
(一)学习ɑ的四声
ɑ有四个声调,这四个声调,用音调符号来表示,写在字母的上头。
(板书:ā á ǎ à )
师:按照顺序把他们叫做: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读作:ā á ǎ à。边讲边做手势。
1、按顺序教师范读,读速要慢。
2、按顺序学生学读,音要准确。
3、按顺序指名读,检查学生是否读准确。
为了读准四声,教学生来学下面这首儿歌:
ɑ的头上戴小帽,读音不同要记牢,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ā á ǎ à)
4、打乱顺序练习读。
(二)学习o的四个声调
师:o和 ɑ 一样,也有四个声调。(板书:ō ó ǒ )
师:谁能像读ɑ的四声那样,试着读o的四声呢?
先请学生试读,然后老师范读。
学生练习读。(从有序到无序,从齐读到个人读。注意读准二声和三声)
课中休息。(做课中操)
(三)学习e的四个声调
(板书:ē é ě è)
学生练读。
三、指导书写
注意把调号写在上格。
四、作业
1、读汉语拼音卡片,要读准音。
2、抄写带调单韵母,调号写在上格。
3、家听这三个单韵母。
板书设计:
1、ɑ、o、e
ɑ o e
ā á ǎ à ō ó ǒ ē é ě è
马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马优秀教案【篇3】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9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出现是有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情感。我打算从朗读入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春天带给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情感。
《春》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之一,本文不管在选材、布局谋篇还是语言上都堪称典范。按照编者的思路,通常我们都是采用盼春—绘春—赞春这一顺序来教,重点带领学生分析作者描绘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而这次教学设计,我尝试打破这一常规,整篇课文的教学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中,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地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品味。
知识与能力:
A、用普通话有感情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品味文中美的情景,美的结构,美的语言。
B、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
C、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D、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A、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B、通过对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B、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
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突破
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剪辑并重新录制音乐《早春曲》、《春意盎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搜集有关作者资料及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听读、朗读中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学生完成)
同学们,天气渐渐地冷了,冬天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迎着冬天的笑脸,我想起了雪莱的一句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同学们,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之中。(多媒体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听配乐朗诵。播放背景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多媒体显示:听读,说感受的话。
(三)让学生谈谈听朗诵后的感受。
师:听了朗诵,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多媒体显示:听了朗诵,我听到了……/听了朗诵,我看到了……/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例: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人们盼望春天的热烈而急切的心情。)
(四)自由朗读,分组(分为8个学习小组)讨论文章层次的起止段落。教师用多媒体提示课文思路(盼春—绘春—赞春)。
(五)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学生参加联读课文。要求第1名学生读“盼春”,第2—7名读“绘春”部分,第8名学生读“赞春”部分。(联读时不告诉学生起止段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层次理解是否正确。)
(六)经过自由朗读和小组代表的联读,全班交流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第一部分(①):盼春
第二部分(②—⑦):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⑧—⑩):赞春。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1、诵读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二、教学重点: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品析“春草图”(用多媒体显示品析步骤)
1、朗读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四种朗读符号(﹏﹏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
2、第一次朗读(自由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
3、第二次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4、第三次朗读(男_各读一层),悟一悟这段层次划分的问题。教师提示可划两个层次。
教师明确: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是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5、第四次朗读(个_声读),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写出了小草萌发的力量以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修改以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6、美读,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朗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提示:语调:轻快;感情:喜爱、赞美
7、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
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①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其特征突出。②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③写景散文的文笔优美精彩。
(二)运用上面所学的方法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两个学习小组一幅图,分工协作。
(三)各学习小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结果提交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1、“春花图”
①特征: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②顺序:由上而下、由实到虚。
③语言: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用词:第③句中的“闹”字写得好,好在它不仅写出了声音,还写出了热烈的气氛,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
④感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图”
①特征:和煦、芳香、悦耳
②顺序:触觉、嗅觉、听觉
③语言:修辞—引用、拟人、比喻
3、“春雨图”
①特征:细密、轻盈
②顺序: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③语言:修辞—排比、比喻
4、“迎春图”
①特征:充满活力
②顺序:由点到面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四、五2、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学习本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本文寓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朱自清的《春》写得太美了,其实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人们歌咏的对象,请大家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互相交流并保存到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然后任选一幅春景图,给它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
教师推荐部分诗句:(课件显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二)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背诵并模仿写句子。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选取写得好的在全班宣读。
(三)《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课后请同学们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四)美文不朗诵不足以表现其美,推荐一位朗诵的同学进行配乐诗朗诵,让《春》的课堂教学在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中结束。
(四)作业:1、整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2、课外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3、阅读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并作读书笔记。
附板书设计:
板书:
盼春
春草图(草报春)
山(朗润)春花图(花争春)
春绘春总体轮廓水(涨)局部描绘春风图(风唱春)
太阳(红)春雨图(雨润春)
娃娃——新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三个比喻姑娘——美
青年——力
马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图片描述以及小组讨论等方法使黄继光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英勇献身的光辉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黄继光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的了解了黄继光,学习了课文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给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二、整体感知:
现在让我再一次走进课文,走近黄继光,从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体会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称号。
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后交流。(预想:学生们可能会称黄继光为英雄、勇敢的人、伟大的人等)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三、细读品味:
同学们这样称赞黄继光,老师觉得一定有你自己的理由,请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些称号的?
学生默读思考。
读后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预计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孩子体会人物形象:
一、课文五六自然段:抓愤怒的注视坚定地对指导员说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从指导员紧握着黄继光的手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体会炸掉敌人火力点的艰巨性。
二、课文八九自然段:第八自然段中黄继光负伤前,通过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他用尽全身力气。还有二十米、十米体会前进的艰难。第九自然段中两次对黄继光站起来进行描写,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
三、课文第十一自然段黄继光第二次站起来,通过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等方法使英雄形象向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
四、情感升华:
黄继光如此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的枪口,战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所以(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战斗胜利了,而我们可爱的战士黄继光一个真正的英雄却再也不会站起来了,面对他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五、拓展练习:
幻灯出示一首小诗,学生自由朗读。
你能写一首诗赞美一下这位英雄吗?或编一首小曲或画一幅画来表达一下你此时的感受。
马优秀教案【篇5】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人物对待树根的不同态度。
2.明白普通事物中往往蕴含美的价值。
3.指导背诵全文。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2.检查认读字的掌握情况。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样的树根?
老师:一棵普通的树根丢弃在荒野上无人理睬,这时来了位老太太,把它抱回了家,老太太家有三个人,他们准备拿树根做什么?
老太太把它捡回来,准备劈开烧饭。
老太太的老伴准备把它做成两张小凳子。
老太太的儿子打算把它雕刻成一件很有价值的艺术品。
2.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对树根的不同态度。
(1)艺术家把它雕刻成了艺术品吗?
(2)这个艺术品到底有什么价值?(与柴、凳子有什么不同?)艺术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它的创造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它的价值体现在它能给人类的`享受或有益的启发。
(3)体会“很长时间”“精雕细刻”,感悟艺术家艺术创造的不容易。
三、再读课文,交流体会
1.你从本课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自由交流,指名回答。本文由收集
3、老师小结
一个人认识境界不同,他对待事物的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地丰富我们的知识,成为一个有“高认知水平”的人。
四、拓展延伸,熏陶感染
假设老太太和老伴木匠也来到展览馆里观看他们儿子的要雕作品,他们会有些什么表现?
马优秀教案【篇6】
一、文本内容
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它是《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其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作者在雪的背景中分离出两幅画面,一幅是江南的雪景,一幅是朔方的雪景。写江南雪景,作者着力于静态美的描绘,多用暖色调的形容词,笔致绵密、舒缓,给人以平和、安谧之感;而蜜蜂的纷飞喧闹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渲染出田园牧歌式的恬淡气氛。写朔方的雪,则重在动态的表现。朔雪的“如粉、如沙”,似乎孤独、寂寞,然而其“决不粘连”,已经暗含动感和趋向,运笔大刀阔斧,粗犷、急促,这就造成了似玉龙腾空般无比壮观的艺术境界。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所倡导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和精神。这两个审美形态虽然在构成因素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决非对立,在其根本归属中倒是同一的,都是美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体现。作者写江南雪的优美,正是为了衬托出朔雪的壮美。
二、教学目标及依据
(一)教学目标:
通过互动与对话,来体会文本精粹的文字所传达的独立、张扬的个性和精神。
(二)目标确立的依据
1、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江南雪的优美是为了衬托朔方雪的壮美,从而表达作者所倡导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和精神。这是文本的灵魂之所在,这种个性和精神也是我们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
2、现代教育观念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不断发展,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三、教学设想
(一)整体设计: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阵地。因此在首先用歌曲、影像导入激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根据音乐自行配乐朗读——师生与文本对话,从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使其整体了解文本内容;学生与文本再次对话,找出最能展现两幅画面不同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填写读书卡,理解两种雪景的不同特点。如果在分析中出现了难题,可让学生通过利用信息资料来解决问题。老师提供一些资料,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感悟人生。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课间播放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教者的话:利用课间,创设氛围,让学生能更快进入情境。)
二、导入:亲情对话,走进襄樊
师:“暗淡了刀光剑影,忘却了鼓角铮鸣”,但历史的烟云却抚不去我们对襄樊这一古城的倾慕与向往。那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画面。
(播放课件:《三顾茅庐》片断)
师:大家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吗?
生:《三顾茅庐》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生:隆中,我们襄樊。
师:对,隆中是我们襄樊的骄傲,是历史不能忘却的地方,这个故事使我们看到,一场大雪曾让刘备、诸葛亮在茅庐之中奠定了三分天下的伟业——雪是多情的、雪是有灵感的精灵。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此折腰,1924年,北京岁未,鲁迅先生傲立雪中,激情满怀,也写下了一篇独抒性灵的抒情散文——《雪》。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先生去赏雪景、悟雪性、抒雪情。
设计策略:这次课在襄樊上,面对陌生的学生,如何能尽快与学生心灵相通,这就要在导入上下功夫。所以我以隆中为切入口,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隆中是襄樊的名胜古迹,是襄樊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地方,当学生们看完《三顾茅庐》的片断后,能很快兴奋起来,找到与老师对话的话题,消出对新老师的陌生感,尽快融入课堂。
三、解读文本,把握内容:
(一)初读课文
师:请大家翻开课文,结合音乐,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自我确定本文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并在书中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雪的特点的句子。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作好读书笔记。)
设计策略:这部分的课件主要是在图片和音乐上下功夫。前半部分雪的图片以暖色调为主,配以舒缓、平和的音乐,来突出江南雪的优美;后半部分雪的图片以冷色调为主,配以铿锵有力、富有变化的音乐,来突出朔方雪的壮美。在这种氛围的感悟下,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文章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并能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
(教者的话:把读书的时间尽量留给学生,并教给学生养成读书作笔记的好习惯。)
师:大家刚才读得很认真,鲁迅先生在文中写了几幅画面?
生:两幅
师:哪两幅?
生: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
(播放课件: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设计策略:这部分的课件选择了两幅最具江南雪、朔方雪特点的图片,能让学生从直观上明白两个区域雪的不同特点。
师:那这两幅画面在朗读时语气是一样的吗?
生1:不一样。
生2:江南的雪应该读得轻柔、舒缓。朔方的雪读时应该铿锵有力。
生3:富有变化。
师:大家分析得不错,那谁来试试,把你划线的句子按屏幕上的句式有感情地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好。
(播放课件:小活动:“我读得最好”。 以“我喜欢 的雪,你看 ”的句式,有感情的读这些句子。)
生1:我喜欢江南的雪,你看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设计策略:小活动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更多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边读,也就边找出了文中能表现雪的特点的关键句子,既熟悉了课文,又为下文的分析作了铺垫。
(教者的话: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的好的要给予鼓励,不足之处可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达到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
(二)品读课文
师:这些同学读得很有感情。我们全班来试试。今天,我们采用一种层进式朗读的方法,女同学读全文,后三段,每读一段,加入一个组的男同学,以此类推,最后一段就是?
生(齐答):全班齐读。
(播放课件,学生配乐朗读。)
设计策略:女孩子的声音柔和、甜美,读前三段,能突出江南雪的特点。后三段,男同学逐段加入,那粗犷的声音越来越大,就能所朔方雪的刚劲有力、富有变化的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
(教者的话:用新的读书方式,来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层层加深,达到朗读高潮。)
师(鼓掌):大家对这两幅画面的感情把握的不错。面对如此美景,大家想把它们拍摄下来吗?
生(齐答):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个摄影比赛。
(播放课件:小活动:创意设想——“小小摄影师”)
设计策略:如何让学生感到他们是在游戏中学习,达到乐学的目的,是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之所在。“读书卡”我把它设计成一片片雪花(当然,如果有时间,让学生自己设计是最好的),不仅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还能帮助他们通过填写卡片更快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精美生动的语言。
师:大家自由组成探究学习小组,根据你前面在书上所划的最能表现雪的特点的句子作为文本根据,确定拍摄镜头,并按照屏幕上的提示填写出读书卡。说个题外话,同学们喜欢看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吗?
生:喜欢
师:如果在答题时遇到困难‥‥‥
生:有三条求助方式。
师:我今天也给大家三条求助方式。第一条:链接资料。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后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节选)》,从文中勾画关键性语句,掌握为我所用的相关信息。第二条:请大家看屏幕。我给大家找了一些相关图片,看对你分析课文有没有帮助。第三条:还有困难,请拔打电话,举手,我同你们一起来解决困难。好,摄影开始!
(学生组成探究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概括典型画面。)
(播放课件:①读书卡示例:
江南的雪之
名 称
青春的活力
文本根据
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理 由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充满青春。
②链接资料:A、课后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节选)》
B、雪的图片
设计策略:三条求助方式,让学生觉得轻松好玩,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参与范围。同时,这三种求助方式,也是教给学生读书的三种方法。阅读课后附录,是教给学生善于分析、处理、运用资料,以更好的解读文本。雪的图片,是为了增强直观感受,帮助学生体味文本情境。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向老师求得帮助,是我教给学生的第三种读书方法。在这个环节上,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给足学生分析、交流的时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师巡视,作指导。)
师:大家的镜头拍好了吗?谁第一个亮出来?
生1:我们这个小组拍摄的是江南的雪,我们定名为“美艳篇”。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把江南的雪置身于“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各种颜色之中,显得五彩缤纷,美艳之至。
生2:我们这个小组拍摄的是朔方的雪,我们定名为“独立篇”。在第4段中,作者写朔方的雪“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粉、沙写出了雪的质地和形态,表现了朔方雪的独立。
生3:江南的雪是快乐的,我们拍的是“快乐的雪”。塑雪罗汉一段,作者写得充满乐趣。
生4:我们的拍得是“张扬篇”。作者写朔方的雪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旋转、升腾。“奋飞、旋转、升腾”,写出了雪的动态之美,似有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张扬豪迈。
生5:我们这一小组拍得是“遗憾篇”。江南的雪虽然滋润美艳之至。但它的美不能持久,“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生6:我们把镜头定名为“挑战者”。朔方的雪“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依然在“闪闪地旋转升腾”,并没有妥协,它是个顽强的斗士。
生7:我们的镜头名为“想象篇”。江南的雪让人“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好像不是在写冬,而是在写春,让人联想无穷,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
(在学生展示交流读书卡片时,可把读书卡贴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兴趣。)
(教者的话:注意探索和把握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秩序的构建。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同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实现最大的激活和最大的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
师:同学们真是合格的摄影师,这些镜头拍得真不错。那作者写这些景的目的是为了?
生:抒情。
师:那鲁迅先生借江南雪和朔方雪是为了抒什么情呢?
(学生独立思考)
师:如果有困难,还是可以再查阅一下手中的资料。
(学生再看课后附录)
生1:我知道。鲁迅先生在江南的雪得描写中,倾注了自己多少向往、景慕的深情,表现了一番山花烂漫、生机盎然的景象。美好的图景,寄寓了先生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
生2:朔方的雪其实就是先生自己的写照。在凛冽的严冬决不妥协,依然在旋转飞腾,这独立张扬的个性就是先生反抗冷酷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的写照。
(师生鼓掌)
师:这两位同学总结的真棒,看样子这篇文章大家是读懂了,那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完成黑板上的板书。
(播放课件:小活动:创意设想——“过把瘾<咱也当回小老师>”)
学生1板书: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追求美好理想
学生2板书:朔方的雪 独立张扬 反抗冷酷现实
设计策略:板书一向被教师所包揽,课文总结也是老师的权利。一堂课即将结束,学生们应该学有所得,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设计本节课的板书,不仅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对本堂课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最好的反馈。
(教者的话:在同学们交流读书卡的基础上,激励学生总结归纳江南雪、朔方雪的特点,了解作品中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板书代替了教师的板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体验感悟,链接生活
师:雪花飘飘撒撒,宛如天使,传递着每个人的情思。鲁迅先生借雪花寄托了他的情思,每个人都有他心中的雪花,老师抛砖引玉,先谈谈我心中的雪。
配乐朗读:
冬天有雪。雪是冬天的最精彩表现。北风呼啸时,雪花就开始在高空孕育、绽放。她不愿一花独放地在高空招展,而愿千朵万朵地飘落大地开放。它的飘荡是前赴后继的,可歌可泣的,其生命的起点就是生命的制高点。雪花的飘落不看方向,不择地势,入山则突出山的高大,入水则成就水的阔远。正是由于雪花有了千朵万朵的活力,有了前赴后继的精神,它才覆盖了高山,覆盖了大地,覆盖了森林,覆盖了草原。
同学们,你们心中的雪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
生1:雪晶莹透明,洁白无暇,我心中的雪是纯洁的。
生2:我心中的雪是宽容的。正如老师你所说的它能覆盖高山,覆盖大地,覆盖森林,覆盖草原。
生3: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我心中的雪代表着丰收,代表着成功的希望。
‥‥‥
师:每一片雪花都是一个希望,让我们为心中的那一片雪高歌吧!
播放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师生齐唱。
(教者的话:学要有所悟。师生互相敞开心扉,平等的学习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歌声中结束本课,让人回味无穷。)
马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彩虹桥美丽奇特的景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好看的录像,想看吗?(多媒体出示彩虹图)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看它像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彩虹有关的课文(出示课题:彩虹桥)
你知道“七彩”指的是哪七种颜色吗?介绍科普知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8页,自读一遍课文,并把生字圈出来。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3.出示带生字的词,指名读。
4.开火车,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
1.再读课文,说一说你有什么问题?
2.逐段指导朗读。
“丝绸结成的桥”感悟七彩桥给人的轻盈飘逸的感觉。
“倾泻”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瀑布倾泻的样子。
让学生做一做摘星星的动作,你准备用摘下来的星星做什么?
3.你想到七彩桥上去看看吗?想象一下,你会看到什么?
4.配乐自读课文。想象课文中描绘的景象。
四、拓展:
把你看到彩虹后的想法说给别人听,然后再画下来。
七彩桥
石榴花姐姐在空中画上红色,
桔子阿姨又添上橙色,
向日葵姑姑添上黄色,
小草妹妹添上绿色,
大山爷爷添上青色,
大海公公添上蓝色,
葡萄姑娘添上紫色。
啊,七彩桥当空架,
天空更美啦!
马优秀教案【篇8】
教材简析:
《景阳冈》这篇略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淋漓尽致;对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动作描写经典传神。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二是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设计理念:
新课标的提出实现了几个转向。一是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书本学习,正在向大语文学习转向;二是改变了过于细化的阅读教学,向整体把握和感悟转向;三是改变了过多的内容理解、分析,向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转向;四是改变了阅读知识的注入,向掌握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转向。并且鼓励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强调老师发挥创造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新大纲在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引导正确的阅读方向,向培养高素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人才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景阳冈》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经过,表现了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就文章内容本身来说,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毕竟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如果像过去那样,通过一遍遍的读和繁琐的提问回答来进行教学,必然使学生产生阅读厌烦情绪。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学习目标确定为进行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和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样两项。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句子,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切题导入,把握结构
1、今天学习一篇很有意思的课文。来看课题:景阳岗 区分:山冈 岗位(音和形的区别)
2、老师使了一个小花招,让大家更明确了“冈”和“岗”的区别。可别在心里说我使用“鬼计”哈。(板书)。“诡计”的正确写法。
3、文章较长,浏览一下,写写文章的思路。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4、根据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5、用一个词赞扬武松,并写在课文插图边的空白处。
教师巡视,请同学把赞扬的字写在黑板上。(“豪爽、倔强、勇猛、机智”等)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武松的这些特点呢?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打虎)请同学们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1、重点研读,打虎动作。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到一边。……
……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a、“闪”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近?(躲)“闪”与“躲”在这里用哪个词比较好呢?
b、小组讨论后交流。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a、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b、武松的唯一武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却不一样,请看课件:“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松为何丢下哨棒赤手空拳打虎?他的哨棒为何折成两截?(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小结:作者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动词的描写直接写出了武松的豪放、勇武机智。以及对老虎和哨棒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重点研读,语言的描写。
1、“打虎”这几段,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勇猛机智的武松。
课文里还有其他的描写也表现了武松的性格,是什么描写?(语言)
在哪些段落体现的?画出句子品一品体会一下。
2、课件出示:
a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b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c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d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豪爽 倔强性格)
《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为下文打虎做了铺垫。)
三、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看着板书,学生小结。
1、现在,武松在你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豪放倔强、勇猛机智)
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写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四、读写结合,扎实训练。
通过语言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这个方法,你们学会了吗?做个练习。
课件: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
我的邻居王叔叔虽是个出租司机,却是个热心肠,谁有困难他都要帮上一把。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我的哮喘病又发作了,喘得透不过气来。妈妈急坏了,决定背我去医院。她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着,恰逢王叔叔送货回来,只听他问……(生:孩子怎么了?生:孩子生病了吗?生:小明又犯哮喘病了?)
“是啊!”只听妈妈着急地回答。王叔叔说──
(生:我送你们到医院去吧?
生:来,我拉你们去。)妈妈说:“能行吗?”
(生:没问题,快上车!)妈妈说:“你刚干完活,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
(生:孩子要紧啊!
生:没关系,我的身体好。)到了医院,妈妈对王叔叔说:“小王,今天真是多亏了你呀!太谢谢你了!”
王叔叔说──(生:邻里邻居的,您别客气了!
生:小事一桩。
生:别客气,快看孩子去吧!然后我拉你们回家!)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不错,你们平时肯定都是热心肠。小结: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五、推荐名著,拓展阅读。
1、在《水浒传》中,你还认识了哪些人?说这个人的时候,前面加一个修饰词。
2、《水浒传》中,人物个性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希望课后继续读,在这个单元结束的时候,我们开展一个故事会。
马优秀教案【篇9】
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
教学方法
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 减数分裂的概念
活动一 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 精子的形成过程
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活动二 合作探究:精子的形成过程
每组分发一套染色体模具(用硬纸剪成染色体形态,2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小磁铁表示着丝点),其中让一组去黑板上模拟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基本掌握了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小组的构建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模式图,关于各个时期的特点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型构建: 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没有分裂 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知道染色体如何分配
看完学生的展示后,老师对每个组的模式进行纠正,重点讲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和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在给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的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 ②着丝点分裂的时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③染色体减半和DNA减半的时期
老师强调: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4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老师ppt展示精子形成过程,看完展示让学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骤: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精原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每个精子细胞中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4)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活动三 合作探究: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通过前面的合作模拟探究、阅读教材、动画展示,让学生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模型(坐标图以及表格),并要求学生能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安排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体内的染色体为2N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化曲线。
(5) 归纳总结
①染色体复制发生在: 间期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 减Ⅰ前期
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减Ⅰ后期
④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Ⅱ后期
⑤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分裂完成时
⑥DNA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Ⅱ分裂完成时
(6) 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7)板书设计
2.1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概念
对象:
时期:
特点:
结果:
二、精子形成过程
1. 部位:
2. 过程
三、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教学反思:减数分裂的学习是在以学生过去的知识-有丝分裂为基础的,教学中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给正确认知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一方面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减数分裂过程,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学生自制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得更为透彻。同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一步步渗透着学生主动参与的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