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金锁记读后感集合七篇#】究竟怎样的读后感才算得上优秀呢?当我们欣赏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不禁被阅读的魅力深深折服。每个人在阅读一本书时都会有不同的体悟,今天好工具范文网为大家特选了一篇主题为“金锁记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在您阅读本网站时能够扩展您的知识和体验!
金锁记读后感(篇1)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一)
张爱玲擅长描写各种各样的女性。《金锁记》也不例外。本文记述了19世纪初在旧上海发生的一个女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一位出身于麻油店世家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的大哥为了坚守权力,把她嫁给了当地一个大家庭的丈夫蒋七巧,蒋七巧从小就残疾。七巧的为人十分泼辣、刻薄,再加上嫁了个废人,便特别不招姜人待见。
于是她便不停地反抗,这样她在别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过了几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继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脱离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带着儿女搬到外面住。
然而她的生活并没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过得十分悲哀:三爷姜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骗钱的把戏,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儿子成家后,由于嫉妒儿媳,她把儿媳活活气死了;女儿在30多岁的时候好不容易找了个人家,她偏从中搅和,断送了女儿的一段好姻缘最后,这个不幸的女人在郁郁中死去。
张爱玲的文章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我认为其中最成功的一种是人物描写。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并没有正面介绍姜公馆的情况,而是借两个丫鬟的床头夜话将整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倒和《红楼梦》开头借冷子兴之口演说宁、荣二府的兴衰颇有些相似。
接下来,作者又在两个下人的交谈中将七巧的身世向读者作了交代。再由**奶、三奶奶背后的闲言冷语说明了七巧的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这一系列的侧面描写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亲眼看看这七巧究竟是怎样的。别担心。经过这一系列的铺垫,七巧出现了瘦脸、细牙、三角眼和几十个字的小山眉,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精明的女人形象。然后作者展示了七巧的语言和行为。她为第二位小姐说情,让第二位小姐哭了。
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交代地一清二楚。
张爱玲的一枝生花妙笔着实令人佩服。我认为最妙的一个侧面描写在最后。在七巧的晚年,作者没有用任何笔墨来正面地描述她。
而是通过童世舫的眼看了出来门口背者光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这是一个疯子。
**的题目叫《金锁记》,为什么要叫金锁呢?我认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钱套住了。别人爱她,她说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钱;自己的侄子和女儿玩,她说是侄子欺负女儿,想霸占她的家产;女儿上学丢了东西,她便上学校找校长讨公道就这样三十年来,她带着**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己没得到幸福,也害的自己的孩子前程被断送。
当然这金锁也可以理解为封建社会的桎梏。
在这篇**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凄凉的象征。月亮的变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内心的变迁。
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时代的一个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彰影绰绰的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七巧儿媳眼中的月。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过去结婚娶亲,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想攀附权贵。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兴的。
尽管七巧嫁的只是一个残疾人。姜家却是打心底瞧不起她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连底下的丫鬟都敢对她议论纷纷。这样势力的思想在今天也是存在的。
一个人当了官,底下便有许多人吹捧他,一旦这个人没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会做鸟兽散。有一种说法,富人在山里有远邻,穷人在市区没有近亲。
读完全文,我对七巧的感觉不是厌恶,而是更多的同情和怜悯。生活在这样一个没落的时代真不幸。七巧的不公平待遇是她无法逃避的,所以她不得不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反抗。
金锁记读后感(二)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阶层,以它独特的社会经历和心理感受,描写了没落阶级的老少。她意识到了这个阶级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并对此进行了无情的分析。《金锁记》是她前期的成功之作,也是40年代影响较大的一部中篇**。
《金锁记》写于____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一直是残疾人的妻子。她想爱却不能爱。她几乎像个疯子一样在姜家呆了30年。在经济欲望和性欲望的压迫下,她的性格被扭曲,行为变得暴躁,这不仅破坏了儿子的婚姻,使儿媳被折磨至死,也破坏了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的枷。她用沉重的脚镣杀死了好几个人,那些没死的人献出了一半的生命。
张爱玲在这本书中,以前所未有的深刻程度展示了现代社会性别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傅雷在《论张爱铃的**》中也指出: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曹七巧成了色魔的俘虏,成了色魔的刽子手。
曹七巧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去破坏孩子们的幸福。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苍凉是一种启迪。启蒙对这个家庭有什么用?
家本来是心灵的港湾,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里,没有一丝的温暖的气息,不仅是给不了最亲近的人心灵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在这个家里的人窒息,每一个家人都是她宣泄这么多年来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对象。
在转型的当下,被吞噬的不仅仅是曹七巧。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曹七巧的影子。也许只是我们不再被**锁住,而是一金锁的形式出现。
金锁记读后感(三)
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以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一生为主线,作者运用细腻含蓄的叙事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幸女人的悲凉命运。它揭示了现代男女隐藏心理的基本内涵,塑造了一个没有自我认识的人性扭曲的悲剧形象。**的主人公曹七巧本是麻油店出生的人家,她的哥哥曹大年因攀附豪门贪财重利而不惜牺牲妹妹一生的幸福,将她嫁到姜家大院。
**的开始,曹七巧通过一次婚姻的契机闯入姜家这个封建家族的内部,这也就标志着她悲剧人生的初始和发端。然而,以金钱为纽带的婚姻顺利交接,预示着曹七巧的不幸命运提前开启。她的丈夫,姜家的二少爷因为先天骨痨而残废,使她陷入了欲爱却不能爱的情感困境。
姜老太太为笼络她,就将她扶为正房太太。姜老太太的举措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拉拢她,实际上不过是利用家族的权势来控制和打压曹七巧的自然情感,让她在家族的宗法礼教和人伦纲常双重无形的枷锁下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无形的枷锁不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时也压制着她的情欲自由,这为她以后扭曲病态人性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她虽然暗恋着姜家的三少爷姜季泽,但她始终无法超越世俗礼教的藩篱,她对姜季泽的爱慕也只不过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礼而已。可以说,从曹七巧嫁到姜家之日起就注定成为这场家族内部利益集团之间争斗的参与者之一。毫无温情的人际关系,妯娌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曹七巧自身固有的人格缺陷,使得她慢慢滑向悲剧的深渊。
家庭权力与金钱的双重异化将逐渐内化为曹七巧的深层人格。她也就从一个封建宗法礼教和金钱利益交换的受害者演变为它们利益自觉的维护者。这一过程的顺利完成推动了**主人公悲剧命运进一步向前发展。
十年以后,随着她的丈夫和姜老太太的相继去世,她分到了自己应得的一份家产,从此般出姜家自立门户。她用十年的宝贵青春换来了物质利益的补偿,但却并没有换来她被压抑情欲的解放。过去冷淡她的姜季泽现在上门来向她倾诉所谓的爱情,精明细心的曹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发现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场精心设好的**,当她戳穿姜季泽的爱情阴谋以后,她也就彻底放弃了对爱情的幻想和欲望。
面对自己曾经所爱的人的无耻行经,她也只能选择从幻觉的欲念走向仇恨的极端,用既得的物质利益来极力填补情欲的失落和亏空。现实在她的眼里已成了鬼蜮的世界,她也就将现实的一切可靠归结到对金钱的狂热膜拜。她认为:
人是靠不住的,靠的住的只有钱。为了得到金钱,她不惜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枷锁的奴隶。从一定程度上说,曹七巧的悲剧命运是现实必然的结果。
一方面,在姜家大院她的自然情欲长期受到压制,始终游离在情感的边缘,虽为局中人,实为局外人;另一方面,姜季泽借助虚假的情感来骗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质财产,是她所无法负重的情感欺骗。双重的现实打击加速了她扭曲**人性的形成。在对待自己的子女方面,她却有着浓厚的恋子嫉女情结,在财欲和情欲的压迫下,她的人性最终被扭曲,行为变的乖戾、自私、刻薄和残忍。
她不仅横加干涉和破坏儿子长白的婚姻,诱逼他供出床第之事,而且还致使儿媳芝寿被折磨而死,并且还拆散女儿长安的爱情,棒打鸳鸯。她用她那扁平而又尖利的喉咙割断了儿女的婚姻幸福。她的种种行为可以说是她自身扭曲病态人性在作祟。
在现实的世界里无法获得自己情欲满足的情况下,就将这种深层的自私欲望投射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另外她还有着深深的自卑情结,为了改善这种长久的心理劣势,不惜将他儿女们一生的婚姻幸福送上自己所设好的命运祭台。她在残酷扼杀自己情欲的同时,也无法容忍儿女们的生命乐趣,儿女们的婚姻幸福在她眼中全变成了恶毒的嘲弄。这些充分暴露了她人性中阴鸷、卑琐、和残酷的阴暗面,深化了**故事情节的悲凉意味,渲染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色彩,同时也暗示了她必然的悲剧命运走向,最终为她的悲剧性人生画上了一个悲凉而又完满的句号。
**的结尾从表面上看好象是一场悲剧的终结,但是人死了制度还在,观念还在不断蔓延,所以命运和故事还将继续续写,而悲剧仍旧是一出又一出的上演。曹七巧的人生悲剧虽然已经完结,然而她的儿女们的悲剧却还在继续上演,这种悲剧的轮回性和重叠性为**的故事情节留有更多悲凉的意味,也为我们留下更多充斥着悬念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结局。诚如张爱玲所说:
人生是一个苍凉的手势。这种苍凉的手势充斥着悲剧的重叠性和轮回性,也充斥着一个个生命难以负重的死寂。纵观曹七巧的悲剧一生,既有来自现实深层的不合理性因素的影响,也有源自于她本身所存在的不彻底的人格取向,她走进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运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毁掉了自己的生命,又拉上儿女们的一生幸福作为自己最后的陪葬品。
正如傅雷所说:她成了封建遗老家庭的一种牺牲品,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不足道的渣滓。现实世界的打击和扭曲人性的双重绞杀,最终导致了她无可挽回的命运悲剧。
金锁记读后感(篇2)
张爱玲关注人性,表现人性,《金锁记》写的就是人性受到压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充满了“人生味”(张爱玲语)。在张爱玲看来,什么是“人生味”呢?她在散文《道路以目》中写道:
“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所以‘人的成份’特别的浓厚。我喜欢它,便是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想这便是她对于“人生味”的解释吧,就是人生的本来状态,人和社会的复杂性,“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朴素”(张爱玲语,出自《自已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比如,七巧拒绝姜季泽的求爱,描写意味着真假共存,真假共存,使人物更加可信、鲜活。
**的语言简练、凝重,比喻新奇,人物对话上颇有《红楼梦》的风格。它注重典型场景的创作和人物的心理刻画,并借鉴了影片的一些表现手法。**在一些地方,我觉得主观性太强了。比如曹七巧为什么主观上那么重视钱,解释得不够?读者推断有点牵强。
在刻画人物时也有这种缺憾,做不到象《红楼梦》那样不露痕迹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性格。这也许是现代共产党的特点,但它仍然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
说曹七巧,一出现就是一个悲剧性的身份,竟然被一个丫鬟看不起。话说那个时候的阶级划分太过明显,连丫头**都看人服侍,也让人愤懑。心想着长白与长安的一生被个老妈子白白的给耽搁了,委实觉得憋屈。
及可悲的几个人物,张爱玲对人物心理的拿捏甚为到位,应该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文人,她的文字处处可以看到红楼的身影,似处处有珠玑。
曹七巧三十年来带着**的枷锁,于我们,谁身上没有背着各种各样的枷呢?说好听点那叫梦想,实现梦想的那叫扶摇直上,一辈子徒于空背着个梦过日子的,那梦渐渐的就成了枷,锁的人太紧,逼得人太急,终是害人又害己。
曾经被人问起,你的愿望是什么?我天真的回答道:“很简单的,我只想要个幸福的家庭。
”提问者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不简单啊,你的愿望其实是所有人愿望的最终归宿啊。不知从何时起,我就背着这个枷一直在人群中寻寻觅觅,总盼着能觅到一个可以给我幸福的人,我对幸福的定义并不高,开心才是硬道理,可是觅到了,却踽踽不敢再往前迈出一步,大抵是因为怕,怕,怕这么容易就实现了它,到显得我的梦真的就过于简单了吧。这个枷它锁不住我,我却也不愿将它放下,有梦想才会有希望,希望都没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金锁记读后感(篇3)
张爱玲的这篇小说用了许多写作技巧,其中我认为最成功的要属侧面描写。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并没有正面介绍姜公馆的情况,而是借两个丫鬟的床头夜话将整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倒和《红楼梦》开头借冷子兴之口演说宁、荣二府的兴衰颇有些相似。接下来,作者又在两个下人的交谈中将七巧的身世向读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后的闲言冷语说明了七巧的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比如人物描写方面。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铺垫之后,七巧终于出场,一开始就写她因为替二小姐云泽作媒,气得二小姐哭,三言两语之下,完全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七巧的独立个性,还把姜府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交代得相当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侧面描写,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圆满清楚,张爱玲生花妙笔,让我赞叹。
其实这种侧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说中应用得很广。最妙一笔是在后面,当写到七巧约准女婿童世舫见面,要拆散他们,在童的眼中,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而小说在写七巧老年的时候,一处都没有正面去刻画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后才借旁人的眼睛点出,妙笔如斯,再次叹服。
其外,小说跨度三十年,写人物和事情的变迁,《金锁记》里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说最后,七巧把手上的镯子往手臂上推,那镯子在年轻圆润的时候是丝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尽灯枯,镯子能一直推上腋窝,这金镯子好比一把枷锁,三十年的压抑和苍凉无奈,就在这一推之间,纤毫毕现,实在是点睛之笔!
张爱玲在小说不断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苍凉的寂寞的象征,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如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太阳。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七巧的悲剧命运是通过一系列矛盾展开的,小说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一开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然后再通过七巧和妯娌间的矛盾、七巧和三爷季泽的矛盾、七巧和儿女们的矛盾,一环扣一环,结构严谨,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开展来。
金锁记读后感(篇4)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认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
《金锁记》描绘了女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作者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在如此短的空间里展示了女主人公的一生。
七巧的形象是《金锁记》的核心,一个充满病态且心灵扭曲的魔妇形象。七巧以前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张爱玲描述,她十岁时,高高挽起镶有大花边和大卷的蓝色夏装大衬衫袖子,露出一双白腕,上街买菜。
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
她曾经渴望正常的爱情,但她嫁给了一个病人,她几乎用一双**的眼睛怀疑一切:她戏弄和怀疑季泽,她怀疑曹春熹与长安纯洁的表妹情谊,在她眼里,所有的男女关系都是有目的的和肮脏的。
七巧是**的母亲。她一生得不到幸福,长安也想不到。于是长安成了她的傀儡,她的复制品,走上了她的老路。没有爱,只有怨恨。
七巧是一个**的婆婆。她生命就只有儿子长白这一个男人。儿子娶了媳妇,七巧心里纠结,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妈妈。
她要与媳妇争夺这个男人,让夫妻俩分房,剥夺媳妇初为人妻的喜悦,让媳妇独守空房。此外,她还打听了长白和他们夫妻闺房的秘密,以此来满足她的低级趣味。
为了进一步套牢两个子女,她相继让子女沾上鸦片。七巧成功了,她破坏了至亲至爱们的幸福。她相继逼死了媳妇寿芝、姨太太绢姑娘。一对子女将永远陪伴着她,直至终老。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制的枷锁,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大家都恨她,连她也恨自己,不禁悲从中来。是谁把她推向如此境地?
首先,七巧是因为钱而被迫嫁给姜家的,有着很强的金钱阴谋。所以她认为,人都是靠不住的,眼里只有钱,为了得到金钱,她不惜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小说题名《金锁记》,这个金锁,就是存在七巧骨髓深处的黄金枷锁,压得她透不过气来。
在寻求发泄和报复的过程中,她变得越来越自私、暴躁、恶毒和残忍。
其二,七巧缺乏爱和性。对欲望的不满使七巧变得孤癖古怪。情欲把她缠得死死的,越缠越紧,扼杀了人性。这从他对待儿子、女儿的婚姻可以得到充足论证:
我不能得到它,我看到你得到它,我会更沮丧,所以你不想得到它。
第三,七巧有严重的“恋子嫉女”情结。儿子结婚时,她害怕失去儿子。她不想看到儿子和儿媳之间的爱,所以她想尽办法把他们分开,让儿子回到她身边。引儿子抽鸦片烟,为儿子纳妾,也是为把儿子牢笼在自己身边。
在长安和童世舫自由幸福的爱情之后,七巧的心态失去了平衡。我得不到的,你凭什么得到?她这样羞辱女儿:
“你有哪一点叫人看得上眼?趁早别自骗自了!姓童的还不是看上了姜家的门第!
”正是因为女儿在爱情上的春风得意,而自己情欲得不到不满足,使七巧产生了这样的“自卑情结”。为了改善这一不利条件,获得自卑的补偿,她设计了杀死女儿的婚姻!七巧在女儿的婚姻痛苦中得到了快乐和补偿,但太悲哀了!
最后,七巧形象也是当时贪婪、利已、扭曲的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然而何止是当时才有呢,只要你细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七巧的影子——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三十年前的故事却还没完……
整篇小说以时间为序,展示了主人公七巧的风雨人生。它自始至终呼应,灵活运用边写、回忆、叙述等手法,反复修辞也是其一大亮点。生动的比喻:
“像剃刀片”的喉咙在文中两度出现。比喻真实可感,每次都会给人一种恐惧,仿佛真有一块剃刀片无情地将我们一片片肢解。《金锁记》重复出现七巧像剃刀片的喉咙,这剃刀跟鲁迅先生笔下的圆规是何其的相似,异曲同工。
圆规尖酸刻薄,剃刀片四面刮的人痛。形象的比喻:“蜷曲鸡脚爪”同样出现两次。
蜷缩着死去的鸡爪和被屠宰的鸡爪都失去了生命,任由别人摆布。这是写芝寿的手,但又不仅仅是写芝寿蜷曲的手。芝寿的人生也像失去活力的鸡爪蜷曲着。
“芝寿直挺挺的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鸡的脚爪。”这一比喻的重复一再勾起读者对那芝寿的怜爱之情。
其实《金锁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金钱与人性的故事,曹七巧一生都被金钱困住了,她嫁进了姜家,为自己带上了金钱的枷锁。但她的内心很矛盾,仍然渴望得到一份真诚的爱,得到别人的关心,但当她知道这一切只是她自己的幻想,永远不会实现时,她就彻底绝望了。所以她的心理开始受苦和扭曲,她开始折磨自己和周围的人,直到她死。
也许她的死对她来说不是坏事,但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因为她不会再受苦,她的孩子们也会自由地过自己的生活。
读了《金锁记》后,我深深被触动了,看到了人们对于金钱的贪婪的本性以及隐藏在这后面的痛苦,我想这就是张爱玲这本《金锁记》所要揭露的。
金锁记读后感(篇5)
《金锁记》描写的是旧中国的一个遗老之家——姜公馆中的二奶奶曹七巧的一生悲剧。曹七巧是姨个普通人的女孩。虽然她是姑姑的女儿,但她充满了青春的梦想和对未来爱情和幸福婚姻的梦想。但有时命运真的不确定。自从进入元公馆,她的梦想就被金钱所取代。
曹七巧是个可怜的女人。在那个社会里,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哥哥为了攀高枝也为了省掉一笔嫁妆,将她送进姜公馆嫁给瘫痪的二少爷。自此她就注定了要怀着怨恨和不公的心态活下去了。
即使有时候她会想着如果自己可以自由选择,她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样子。不幸的是,现实就是现实,她注定要生活在那个金色的笼子里,她不能出来,也没有人救她。她也把希望寄托在这位英俊的三少爷身上,但遭到拒绝。
这个时候的她唯有将饱胀的情欲和郁闷发泄在鸦片和亲近的人身上,她在等,等一个时机摆脱瘫痪的丈夫和**的老太太。终于她等到分家的那一天,但从此她不相信任何男人,任何来接近她的男人都是为了她的钱,这个时候她已经被黄金锁住了——爱情、幸福、灵魂……被金钱扭曲了灵魂的曹七巧,拥有了强烈的占有欲和报复欲——她对金钱和儿女的占有,在自己的情欲未能满足的情况下便吞食子女的幸福作为补偿,把亲生子女当作她幸福的殉葬品。
曹七巧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她伤害了孩子、儿媳和自己的幸福。当她焦急地等待离开袁公馆时,她的心已经被金钱侵蚀,最后她成了金钱的奴隶。她被锁住了,又用同样的手段锁住她人。
她想幸福,但金钱的气味已经将幸福的气味覆盖了。儿女想幸福,但让她那不可思议的对金钱热爱的执念葬送了。她用30年来戴着黄金的枷锁,又用那枷锁害了别人。
虽然她知道儿子和女儿恨她,婆家也恨她,婆家也恨她,但她的灵魂被金锁扭曲了,她很虚弱。
可恨的人一定有怜悯之心。曹七巧虽然可恨,但也正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作者隐约表达了对曹七巧从一个普通的自然女孩变成一个**母亲的同情和理解。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堕落的封建家庭人性的堕落和冷酷的私欲——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私欲而做一切,每个人都用金钱来包装自己,这有点荒唐和庸俗。他们犹如**者般高高在上,星光熠熠;又如蚂蚁般渺小,被命运玩弄于鼓掌之中。
那么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何尝不是呢?尤其是现代都市人对物质的渴望和追求越来越强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遵循这些东西,当我们品尝甜味时变得麻木不仁。人性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化,我们的三观也在偷偷地改变,最终忘记了原来的追求和梦想,而后只能在时光逝去后感叹岁月如梭,往事成追忆。
《金锁记》讲述了一个三十年的故事,三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在继续这样的故事,我们将继续悲叹30年的故事。
金锁记读后感(篇6)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金锁记读后感(篇7)
读《金锁记》读后感1000字:
前几天到网上找书单的时候看到推荐这本张爱玲的《金锁记》,想着从没看过张爱玲的小说于是准备翻翻看。
最初对张爱玲的了解是看了一个关于张爱玲和前夫胡兰成的纪录片,觉得这是一个有才华却很悲情的女子,因为从小缺乏家庭的关爱,胡兰成就问了一句她的收入情况如何,她就觉得胡兰成是在关心她了,付出了所有却还是难逃被抛弃的下场,可能是她原生家庭的原因,她让人觉得很阴郁,她写的这本《金锁记》也是个很悲情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七巧的女子,她是一个小商贩家的女儿,在当时门第观念深刻的时候原是不可能嫁到官宦人家当太太的,但是因为姜家二公子天生是个病秧子,其他门当户对人家的小姐不可能嫁给她,老太太为了让人死心塌地的跟着二儿子,就取了七巧。
故事一开场就是两个丫鬟在讨论七巧的身份,足见七巧在家里地位是很低的,可能七巧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被瞧不起,所以把自己保护在硬硬的壳里,在待人处事方面无比尖酸刻薄,处处使坏,实在不是一个让人喜欢的角色。
七巧有个哥哥,应该也是个不争气的,他总想从七巧身上捞点好处。七巧嘴里骂着哥哥,但心里却希望哥哥能够关心和支持他,一边骂一边给哥哥钱物,她在娘家其实也是没有任何依仗的。
丈夫和老太太相继去世,分家产的时候到了,起初对家产的分配七巧是万分不满的,但是发现撒泼没用后,也只得接受现实,带着儿子女儿租房度日,但因有田地在,日子应是过得不差的。
倘使分家后七巧好好培养一对儿女,在离开了那个压抑的大家庭后,她的日子应该也是很好过的,但她继续挑事,不好好管教儿子导致儿子出去鬼混,怕儿子鬼混又急急忙忙给儿子娶妻,儿子娶妻回来她又经常从儿子口中打听他们夫妻的私事然后到处宣扬,儿媳气病之后儿子又出去鬼混,她就挑选身边的丫鬟塞给儿子当姨太太,为了不让儿子出去还带着儿子抽鸦片,简直不能更坏了。
如果说对儿子的教育失败,那么对女儿的教育就更加失败,在不需要裹脚的年代,她硬是逼着女儿裹脚,女儿出去读书本来可以脱离她的魔掌了,她又硬生生把女儿关在家里让女儿一起抽鸦片,致使女儿快三十岁还未结婚,三太太给女儿介绍了一个对象,本来两人相处得很好,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了,女儿也坚定的戒掉了鸦片准备重新开始了,七巧又从中作梗让女儿的婚姻告吹,女儿又开始堕落抽鸦片。
最后七巧病死了,女儿和儿子都搬走了,结尾说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应该预示着持续在儿子女儿身上的悲剧还将继续。七巧是可恨的,为人尖酸刻薄还拉着儿子女儿陪她一起堕落,同时,她也是可悲的,在临死前她觉得自己三十年来一直带着黄金的枷锁,倘若当初没有为了钱嫁进姜家,而是嫁给了隔壁肉铺里的小哥或者她哥哥的拜把子兄弟,生活也许清贫,但应该还是安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