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自由作家观后感#】这里给您准备了一个特别的“自由作家观后感”希望您尝试后会喜欢。在生活中,观看电视剧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观影感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写观后感要把视频的核心思想写出来。请注意,这篇文章只是供读者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自由作家观后感【篇1】
社会
从这部影片中看出了美国当时社会的种种状况:暴力、种族歧视、枪杀、毒品、法律制度等等,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看不见的动荡当中。这些不安不仅存在在这些学生身上,存在每个人身上。让我想起《珍爱人生》这部影片,都是从不同角度描写当时美国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到处存在。这两部影片都让我重新认识了美国,其实美国并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光鲜,也曾有过这么丑陋的历史,也许每个强大国家的背后都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丑陋的事实吧。但可敬的是,美国人敢于正视历史。
教育
不得不说,如果现在让我有接受外国教育的机会,我会选择美国。我一直觉得美国的教育是很好的。但是看了这部影片,让我不由的有点吃惊,原来美国的教育制度也有不公平,也会存在各种问题,差生也会被抛弃,教育并没有面向全部学生。尽管这影片反映的是以前的美国,现在可能有些改变了吧,但还些问题的存在,也说明了美国教育制度的不足。并没有什么制度都完美的,都是逐步完善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影片中玛格丽特老师和坎贝尔夫人的对峙就像是传统教育与现代创新教育的冲突。
学生
看过挺多的美国电影,对于美国的学生,自己有深深的体会。相比与中国的学生,他们不论是在身体发育方面或是心智方面,都比我们略显成熟。还没有步入大学的他们,身体发育已经相当成熟了,再者,他们已经经历了各种事情,性、毒品、暴力、监狱甚至死亡。这些在中国学生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想起了一句话,美国人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经历过了爱情,到了适合结婚的时候,他们选择对象时,更在乎的是内心,而不是外貌。这在中国似乎相反。而影片中还有一个地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让他们需要筹资的时候,集体出动在餐馆筹资。这种行为,我觉得在中国是找不到的。这到底是国情不同还是教育不同??
女性
我真的不明白,为何女性会处于那么卑微的地位。自古以来,每个国家都会发生女性地位低下的事。她们似乎存在就是做为男人的工具。不被看起,任人糟蹋。甚至今天的社会,印度、中国等等,频繁发生女性遭受侵犯的事件。而影片中也一个学生提到,自己被父母逼迫去赚钱。每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就会感到强烈的不公平。也许是身为女性,而且才会异常关注。当然,影片中也反应了一些当时社会进步的细节,比如学校的校长是个黑人,还有那个教育局的上层人物是位女性,还是有反应出了社会的歧视在逐渐的减少、女性地位在不断的提高。
关于玛格丽特老师的婚姻。我觉得这也是现代社会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难道女性就不能让事业和家庭都美满吗?当他的丈夫让她做选择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人生充满选择,我们不能选择两个我们爱的,只能选择其一。他丈夫说他不能做的妻子。也说明了美国男人的传统思想,认为女性就该比男性弱,女性就应该勤俭持家。是否女性一旦成为女强人就不能拥有自己的爱情?我想,我们应该找一个能够支持自己事业的人相伴一生,同时也不要为了事业忽略了自己的另一半。选择对的人很重要。
自由作家观后感【篇2】
影片中的女主角的确是个非常成功的老师,她的成功我想主要归于两点。
第一点是她对教育的热情。这里我不是想让大家学习她,因为对于一名准备走上三尺讲台的人来说,绝不缺乏对教育的热情。我是想说热情是需要“刺激”的,不是意志所能决定的。具体来说吧,女主角的一次次付出换来了学生们的一次次思考,一次次成长,一次次变化,同时学生们的一次次思考,一次次成长,一次次变化也带动了老师的热情,推动他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付出。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是有滞后性的,学生不可能这么快接受,体会老师的用心,这就使得老师对教育的热情大大打折了。所以我认为好的教育体系不仅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也要保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热情!
第二点是女主角对种族平等的信念。从这一点来说,是社会背景给了她发挥才能的机会,这个机会不会有第二次。就拿我们现在的环境说吧,社会和谐,人人平等,社会主体没有较大的意识冲突,这就让我们缺少了信念的力量。试想把女主角放到我们现在的教育岗位上,发挥不了这种信念的作用,她还能那么成功吗?
从女主角身上我还看到了作为一名新老师的优势,她不会因为别人怎么说就怎么认为,不会被别人的教条困住,我想这也是本剧的闪光点吧。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被别人影响,冲破教条的人也不少,而不被自己的习惯,经验捆绑的人却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老师在执教前几年都会有自己厚厚的备课本,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说课方式。但社会是进步的,学生的喜好,接受能力是会变的。再回头看看那些执教五六年的老师,他们的备课本已经积上了厚厚的灰尘。不知道十几年后的女主角会不会也一样呢?
这部电影是感人的,但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个人认为这是个过去式,是个特例(特别的背景,特别的学生,特别的学校)。它只是再一次验证了教育问题上永恒不变的真理,那就是老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爱,才会有收获!
自由作家观后感【篇3】
电影《自由作家》主要内容:是一个把自己的爱和青春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的白人女教师和她的孩子们的感人故事。这是一段发生在种族歧视严重和社会阶层等级观念强烈,充满暴力的复杂社会大背景下的震撼心灵的改变。
女老师爱琳从事的第一份教育工作,是在美国威尔逊学校一个糟糕透顶的班级里任教。这里有着给老师们带来噩梦的学生:他们虚度光阴,消磨时辰,把学校当成18岁之前的游乐场;更混乱的是,学生们来自社会里的不同种族和各类底层阶级,分帮结派互相斗殴。爱琳想方设法让仇恨远离孩子们的心,消解他们之间的敌意,可是,作为一名白人老师,孩子们对她树起了重重心墙,爱琳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
但是她最终还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引导这群孩子走向了光明。她用自己的爱、耐心和执着来感染他们,用书本来激励他们,用日记的方式让他们记录自己的`生活,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认识到世界,认识到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爱。当影片最后孩子们不再认为自己是个屡屡失败者的时候,到最后他们能够留在学校继续读高中三四年级的时候,到他们愿意学习,愿意把班级当作自己人生的第二个家的时候,我的心灵受到了很深的触动。是爱琳的努力,是爱琳对这帮孩子的爱和付出,触碰到了他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强大起来,获得涅磐重生。
爱琳做的是一项极为崇高的事业。而她也为她的事业付出了代价。爱琳选择了自己的事业,选择了她的孩子们。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多么大的牺牲!同时,爱琳的理想,也受到了教育体制的冲击。203教室的孩子,是一群被教育体制抛弃的孩子。学校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个学习知识通过奋斗实现梦想的地方。而在爱琳的努力下,203教室变成了他们的天堂,变成了他们转变腾飞的地方,变成了一个他们可以自由而有希望地活着的圣洁土地。
最深的感触就是这群学生的改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作家,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一本奇特的书。毫无疑问,爱琳是一个好老师。看了这部影片,内心触动很大。我们每一个老师,是否也能有这份爱心、耐心和执着,这份信念和力量,去感化,去影响我们面对的孩子们?也许他们不会像影片中的孩子们经历那样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残酷的威胁生命的环境,但是现在的孩子在成长中肯定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一个有责任心,引导他们改变的老师,怎样获得孩子们的尊重和信任,怎样担负起祖国的未来?我想,这该是看完这部影片后我们该深深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的说法?我深信,一个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孩子一生的转折点,或影响孩子的一生!
自由作家观后感【篇4】
23岁的爱林·格鲁维尔(erin gruvel)在威尔逊学校(wilson school)一个糟糕的班级里开始了她的第一份教育工作,当老师。这里有着给老师们带来噩梦的学生:他们虚度光阴,消磨时辰,把学校当成18岁之前的游乐场;更混乱的是,学生们来自社会里的不同种族和各类底层阶级,分帮结派互相斗殴。
爱林想方设法让仇恨远离孩子们的心,消解他们之间的敌意,可是,作为一名白人老师,孩子们对她树起了重重心墙,爱林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爱林的肩上承着千斤重担,她只有一本或者可以感化孩子的书,以及一颗热忱真诚的心,带领迷失的孩子找到明灯
电影《自由作家》主要内容:是一个把自己的爱和青春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的白人女教师和她的孩子们的感人故事。这是在种族歧视严重、等级意识和暴力意识强烈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令人震惊的变化。
爱琳做的是一项极为崇高的事业。而她也为她的事业付出了代价。爱琳选择了她的事业和她的孩子。
对一个女人来说,这是多么大的牺牲啊!同时,爱琳的理想也受到了教育体制的影响。203教室的孩子是被教育系统遗弃的一群孩子。
学校不是他们通过奋斗来学习和实现梦想的地方。在爱琳的努力下,203教室成了他们的天堂,一个他们改变和起飞的地方,一个他们可以自由和充满希望地生活的圣地。
最深的感触就是这群学生的改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一本陌生的书。毫无疑问,爱琳是一个好老师。
看了这部影片,内心触动很大。我们每一个老师,是否也能有这份爱心、耐心和执着,这份信念和力量,去感化,去影响我们面对的孩子们?也许他们不会像影片中的孩子们经历那样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残酷的威胁生命的环境,但是现在的孩子在成长中肯定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引导他们改变,怎样才能获得孩子们的尊重和信任,怎样才能肩负起国家的未来?我想这是我们看完这部电影后应该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的说法?
我坚信,老师的言行可能成为孩子人生的转折点,也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电影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启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作为一部好电影,《自由作家》所涉及到的种族歧视问题,教育问题等的问题背后,都隐藏着诸多人性纠葛。
自由作家观后感【篇5】
自由作家观后感(一) 教育学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关于社会教育的电影《自由作家》,它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涉及到种族歧视和种族暴力的问题,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励志片。 片子讲的是一个把自己的爱和青春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的女老师和她的孩子们的感人故事。这是一段发生在种族歧视严重和社会阶层等级观念强烈的大背景下的震撼心灵的改变。 他们,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每天为生存战斗,为活着奋斗。对他们来说,活着就已经是大幸。他们饱受歧视,压迫与残害。在他们的世界里,枪杀,抢劫,毒品,暴力都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在他们的生存法则中,武力就是一切。他们只懂得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他们用仇恨的眼光看着这个世界,他们仇恨一切,包括他们自己。他们认为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人,因而他们理所应当地抛弃社会。同时,他们又是一群再普通不过的孩子。他们渴望爱与尊重。他们看似步入社会已久,各个人生经历丰富,却是各个单纯善良。只要给他们爱与尊重,多大的伤害他们都可以原谅。 在这场心灵的自我救赎与被救赎的战斗中,每个人都遭受到了巨大的困难。一下子,生活的秩序被打乱,孩子们出于自我保护本能,排斥着改变,排斥又渴望着关爱与尊重。对他们来说,格女士是太阳,他们想要靠近她汲取温暖,又害怕太过靠近,而被烧得灰飞烟灭。他们怯生生地仰望太阳,踌躇着不敢前进。他们是多么想要得到关爱啊!而欺骗,背叛,这些每天都在上演。命运给了他们残酷的教训。种族歧视是他们灾难的源头。他们憎恨社会,憎恨白种人。他们想要去接受格女士,又怕受到更大的伤害。在这心灵的纠结折磨中,他们遇到了人生的难题。不仅仅是是否接受格女士,而是是否要接受社会,是否要改变自己。而令人钦佩的格女士,满怀热情来到这个学校,一心想要消除种族歧视,使教育达到真正的公平,却受到学生们强烈的反击。可这能怪孩子们吗?社会教给了他们这些,他们在命运中沉浮。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是毕业日,他们随时准备拿起书包走人。他们今天呆在学校,明天还是会一无所有地出去。那么要学习干什么呢?他们连作为人最基本的尊严都没有。善良的格女士,面对学生们声泪俱下的控诉,除了无力,她还能做什么?不,她更加明白了她要做什么。她将更加爱这些学生,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每天都是英雄。她将更加坚定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她将帮助,陪伴他们去创造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得别人的尊重。在这期间,她遇到了很多很多困难,来自家庭,同事,方方面面。可她从不退缩。在她身上,我真正看到了永不言弃,“想要做的事就一定做到”的奇迹。 片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格女士。她身上有着生命的激情,这是我们大多数人身上尤为缺失的。很多人觉得一件事可能做不到时就已经下定义做不到了,格女士的丈夫也是如此。但格女士不是这样的,驱使她的是生命的激情,是她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她跨过部门主管直接找当权者使自己拥有充分的自由来教导203班;她兼两三分职赚钱来带领学生去旅行增长见识;她给学生倾诉的机会,让他们敞开心扉;她请来了年迈的《安妮日记》作者给大家上一堂关于生命的课程;她主导大家编写《自由作家》来证明学生们存在的意义。等等。她一次一次证明“Ican”。她坚强,执着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父亲开始的不支持,让她这个一直没有让父亲失望的完美女儿伤心不已。丈夫在她毫无预料的情况下离她而去,她依旧勇敢地接受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孩子们每天面对生命的威胁,面对别人的鄙视羞辱,她也要面对工作、家庭的压力。但生活还是要继续的,不是吗?她要给孩子们带来光明。她只能一次一次地证明他们相信的。他们的心灵是那么的脆弱,如玻璃般易碎,不能再受伤害。她不能抛弃他们,她要证明他们是优秀的,他们不会遭到抛弃。孩子们也是那么的令人钦佩。我很难想象生活在那样一个世界里,他们还能保持善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也总是抱怨生活,总是有诸多不满意,好像总觉得有人欠了自己一样。而他们,被亏欠了很多。他们只是孩子啊!一出生便被赋予了不公平。他们要目睹家人、朋友受到莫名的伤害,他们自己每天受到生命的威胁。全班90%以上目睹过亲人或朋友的死亡,不少的人是帮会成员或进过监狱或进过难民营或进过教化所。对他们,生活是件多么残酷的事情。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能够做回自己,做正确的事,他们的心灵是多么的强大! 当然,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格女士无悔的帮助与付出。格女士是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如她父亲说的,“不可多得的好老师”。她清楚地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她给了他们最需要的爱与尊重。同时从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购买能够引发他们共鸣与思考的图书,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她的课新颖有趣,自由欢快。孩子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举行各种辩论赛,讲座。带着孩子们募捐,为自己的追求而努力。带他们参观博物馆,从犹太人的苦难史中接受生命的洗礼,懂得珍爱生命。仔细想想,格女士成功地帮助了这群孩子,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善良与责任感,也与她深谙教育之道密不可分。对将来要从事教师职业的我来说,确实有很大启发。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尊重,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谁喜欢他们,谁不喜欢他们,他们能够一下子感受出来,并以牙还牙。而懂得教育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更是当一个好老师的必要条件。课堂上能够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实地考察,体验式教育是非常可取的。当然,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作为一个“人”的学习。能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一些人生的经验与道理却是永恒的,因而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最后我想说,要想做到不偏不倚、不离不弃、一直坚持,这需要太大的勇气与毅力。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没有几个教师不会动摇。所以,对教师来说,坚持才是最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即将去支教的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融洽相处,或许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题,难免在心里想过要放弃,但在我们看完这部电影后,应该知道,教育,贵在坚持! 自由作家观后感(二) 电影《自由作家》主要内容:是一个把自己的爱和青春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的白人女教师和她的孩子们的感人故事。这是一段发生在种族歧视严重和社会阶层等级观念强烈,充满暴力的复杂社会大背景下的震撼心灵的改变。 女老师爱琳从事的第一份教育工作,是在美国威尔逊学校一个糟糕透顶的班级里任教。这里有着给老师们带来噩梦的学生:他们虚度光阴,消磨时辰,把学校当成18岁之前的游乐场;更混乱的是,学生们来自社会里的不同种族和各类底层阶级,分帮结派互相斗殴。爱琳想方设法让仇恨远离孩子们的心,消解他们之间的敌意,可是,作为一名白人老师,孩子们对她树起了重重心墙,爱琳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 但是她最终还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引导这群孩子走向了光明。她用自己的爱、耐心和执着来感染他们,用书本来激励 他们,用日记的方式让他们记录自己的生活,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认识到世界,认识到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爱。当影片最后孩子们不再认为自己是个屡屡失败者的时候,到最后他们能够留在学校继续读高中三四年级的时候,到他们愿意学习 ,愿意把班级当作自己人生的第二个家的时候,我的心灵受到了很深的触动。是爱琳的努力,是爱琳对这帮孩子的爱和付出,触碰到了他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强大起来,获得涅磐重生。 爱琳做的是一项极为崇高的事业。而她也为她的事业付出了代价。爱琳选择了自己的事业,选择了她的`孩子们。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多么大的牺牲!同时,爱琳的理想,也受到了教育体制的冲击。203教室的孩子,是一群被教育体制抛弃的孩子。学校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个学习知识通过奋斗 实现梦想 的地方。而在爱琳的努力下,203教室变成了他们的天堂,变成了他们转变腾飞的地方,变成了一个他们可以自由而有希望地活着的圣洁土地。 最深的感触就是这群学生的改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作家,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一本奇特的书。毫无疑问,爱琳是一个好老师。看了这部影片,内心触动很大。我们每一个老师,是否也能有这份爱心、耐心和执着,这份信念 和力量,去感化,去影响我们面对的孩子们?也许他们不会像影片中的孩子们经历那样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残酷的威胁生命的环境,但是现在的孩子在成长中肯定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一个有责任心,引导他们改变的老师,怎样获得孩子们的尊重和信任,怎样担负起祖国的未来?我想,这该是看完这部影片后我们该深深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的说法?我深信,一个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孩子一生的转折点,或影响孩子的一生! 自由作家观后感(三) 影片中的女主角的确是个非常成功的老师,她的成功我想主要归于两点。 第一点是她对教育的热情。这里我不是想让大家学习她,因为对于一名准备走上三尺讲台的人来说,绝不缺乏对教育的热情。我是想说热情是需要“刺激”的,不是意志所能决定的。具体来说吧,女主角的一次次付出换来了学生们的一次次思考,一次次成长,一次次变化,同时学生们的一次次思考,一次次成长,一次次变化也带动了老师的热情,推动他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付出。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是有滞后性的,学生不可能这么快接受,体会老师的用心,这就使得老师对教育的热情大大打折了。所以我认为好的教育体系不仅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也要保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热情! 第二点是女主角对种族平等的信念。从这一点来说,是社会背景给了她发挥才能的机会,这个机会不会有第二次。就拿我们现在的环境说吧,社会和谐,人人平等,社会主体没有较大的意识冲突,这就让我们缺少了信念的力量。试想把女主角放到我们现在的教育岗位上,发挥不了这种信念的作用,她还能那么成功吗? 从女主角身上我还看到了作为一名新老师的优势,她不会因为别人怎么说就怎么认为,不会被别人的教条困住,我想这也是本剧的闪光点吧。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被别人影响,冲破教条的人也不少,而不被自己的习惯,经验捆绑的人却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老师在执教前几年都会有自己厚厚的备课本,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说课方式。但社会是进步的,学生的喜好,接受能力是会变的。再回头看看那些执教五六年的老师,他们的备课本已经积上了厚厚的灰尘。不知道十几年后的女主角会不会也一样呢? 这部电影是感人的,但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个人认为这是个过去式,是个特例(特别的背景,特别的学生,特别的学校)。它只是再一次验证了教育问题上永恒不变的真理,那就是老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爱,才会有收获!
自由作家观后感【篇6】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当然要适应现实,但这不应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
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人们都强调,学习就是发展自己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的自由,但正是凭借着这种内在的自由,这种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心灵在改变人类社会现实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影片中艾琳老师教学的成功正是在于帮助学生们获得内在自由。孩子们跌入深渊的心灵是否无药可救,他们的未来能否在爱林的循循教导下重现曙光? 爱林的肩上承着千斤重担,她只有一本或者可以感化孩子的《安妮日记》,以及一颗热忱真诚的心,带领迷失的孩子找到明灯。
她引导学生们写下日记,改变了学生们对人生的态度。没有她,也许他们都进了监狱或者死在街上,但最终有150名学生高中毕业,其中许多人上了大学。这种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不仅是他们学习成绩的变化,更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外部种族和社会压力时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是实。因此,他们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现实的压力下获得内在的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学生们忘记了他们为考试而背诵的细节时,剩下的是有价值的。
自由作家观后感【篇7】
放在小格局下也挺励志的,老师的不懈努力最终改变学生一个班级本来一锅粥后来相亲相爱一家人。但是还是算不上伟大。可能是我本来就对老师没什么特别伟大的印象。就像女主自己说她的学生,你们最终不会被任何人铭记,只会在土壤里腐烂。 既然如此,改变这一小群人有什么伟大意义。
美国这个种族歧视很严重,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家,但不是单凭一些个人意志就能改变社会思想主流的。比如这部电影里的老师是引导了一些本来人生将来一片黑暗的人走向正轨,但是剩下来那些比他们还惨的人呢?她也就是只想着带着她的那个班学生走向人生光明,跟开篇提的关于争取公民权利的本质改变有悖。因为她虽然很努力很努力,但是治标不治本。
虽然她比那些顺其自然不想改变任何现状的老师好,她是个好老师,这是最好的老师该有的模样,但也仅限于此。可能本人就是对老师这种职业不怎么感冒。教师这种职业可以被夸得很神圣被社会认可和推崇,但是仍然改变不了它的局限性。教师是无力影响时代的,就算是被夸伟大也是基于一些人一群人的感激之情。他们像是西药可以缓解疼痛减轻症状,但是无法根治社会和整个世界的苦痛,无法本质上救赎。
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不是段时间内形成的,黑人的处境几乎是恶性循环,而且随时间的过去种族主义还继续蔓延到越来越多的文化领域。从孟德斯鸠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讨论权力分配的合理性,那到底什么是合理?美国他就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国家,资本主义者们本质上就是种族主义者,是贪婪,是人比人,是不是没有这些差距和对比大家都一样就是合理。那一小群人再怎么读《安妮富兰克林》被感动感觉感同身受觉得自己要变善良要好好努力要奉行精英理论好好经营自己人生变得富有家庭美满也还是不能改变现状
没有结论,资本主义种族主义还是女权主义自由主义,存在即是合理。
自由作家观后感【篇8】
当然,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我们不必纠结于**每一部电影,只需在这里解释如何理解电影的价值。
二 ,《自由作家》背后地人性纠葛
《自由作家》是一部涉及种族歧视,教育问题等多方面问题的影片,但我觉得它主要还是讲述了教育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其特殊性在于整个故事是发生在有着强烈种族歧视和帮派争斗的大环境下的。当然,一部好的电影多所表现的内容和说明的问题一定是多方面的,而各方面就其价值而言并没有优劣之分。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剧情,讨论一下其背后地人性纠葛。
首先,我想谈谈对外部世界的内在排斥。这种排斥恰恰就是《自由作家》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无论是不同种族之间的黑帮争夺,还是黑帮对于白人(包括艾琳)的痛恨和仇视,或者是学校领导对黑人学生的抵触和轻视,虽然表现形式和作用对象都不同,但其根源无一例外的都是内心深处的排斥。
我想说的是,这种排斥并不是某个时代、某个群体所独有的,而是在任何人的心里、任何时候都存在着对外界的排斥,但更多的时候却没有暴露出来。我们虽然生活在社会这样的集体中,但更多时候考虑到的还是自我的感受和利益,当具有共同利益的人遇到一起,便产生了团体,就像电影中各个种族之间的圈子一样。所以哪怕只是一个外族的人走近他们的圈子,“这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部落悄悄的侵入到另一个部落的领地,不带尊重,就好像是要宣布那是自己的领地,局外人是看不到这些的,但是我们能感觉到。
” 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他们内心对外部的排斥到达了一定的程度,于是逐渐演变成了暴力,他们只是以为暴力才能让他们生存,甚至不知道这种暴力的真正目的和由来,只是一种习惯和宣泄。但黑白两种人之间的相互攻击和矛盾,使得这种内心的排斥开始恶性循环。彼此排斥的两者,白人瞧不起黑人,黑人痛恨白人,于是他们之间的排斥只会愈演愈烈。
所以说,尽管电影《自由作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人内心对外界的排斥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这些矛盾的根源所在。
第二,与排斥相反,我想谈谈理解和容忍。“我们把我们由感性上所给予的符号而认
识别一种心理状态,标志是心理表达的过程,称谓理解。” 电影中的理解开始于艾琳对她的学生们真的的关注,而所获得的回报,则是同学们对她的理解和支持。与排斥一样,对外部世界的容忍和接受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而消失。
大多数时候,拒绝的原因并没有被揭示出来,是因为我们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接受占了上风。当不同的团体或者个人之间不存在什么利益冲突,他们之间的排斥就没有激烈的理由,而所谓排斥的不可抹杀性则仅仅是体现在区分单纯的空间独立而已,仅仅是这样的排斥并不会影响和谐的状态。艾琳很敏感的发觉了203教室中这群孩子之间相互的敌意,于是采取了各种办法力求能够让这些孩子彼此理解,但都失败了。
原因在于她开始只是作为一名教师,想单纯的缓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并没有从根本原因上着手。当然,消除种族歧视不是教师能做的。记得影片中有一句对话“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
”“废话!” 这确实是废话。尊重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艾琳根本不了解学生的生活。我们怎么能互相尊重呢?
其他种族只是学生心中假想的敌人。艾琳知道他们的人性并没有完全消失,所以她开始试着去理解她的学生。当学生的日记真正理解后,情况开始改变。她采取的各种措施,无论是参观博物馆,还是请人演讲,都极具针对性。他们无一例外地唤醒了学生的内在理解和宽容。结果是显然的,真正的理解换来的是真正的尊重,同学相互也在艾琳的引导下看清了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的矛盾。
于是,理解占据了主旋律,尽管这样的和谐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不过这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
最后,我想简单谈谈生命的价值。当然,这是个大话题。我只想谈谈我对电影内容的理解。在遇到艾琳之前,她的学生们为什么而活?
“所以当你死的时候,你就得到尊重,是吧?”“没错,对……”“你们知道死后会怎样吗?你的身体腐烂,人们继续生活,你被遗忘。
当你的身体腐烂时,你以前是帮派成员很重要吗?你们都死了,记住,没有人会记得你们的,因为你们留下来的东西,是这种(漫画)” 学生们生活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他们所追求的少的可怜:生存下去,或者是死的壮烈。
这就是他们心中生命的价值所在。显然,这样的追求,到头来只会被遗忘!正是在他们最困惑、最容易被一种思想的差异所注定的时候,艾琳的出现无疑是他们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教书,育人,
艾琳将教育诠释的淋漓尽致。同学们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不是单纯的生存,不是壮烈的死亡,更不是讽刺的漫画,而是真正可以被世界记住的东西:是真实的证言换来的问心无愧,是真情流露写出的书作,更是作为社会成功人士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当我们经过的时候,重点不是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我们留下了什么。与艾琳的学生相比,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再那么险恶,他们对生存的艰苦追求对我们来说是那么自然。但我们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了吗?
“我们放眼观望四周,人人被社会和文化裹胁着忙这忙那。我们追求名利,我们风潮逐浪头,追明星,赶消费求时髦,没完没了,以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世界,殊不知这是在茫茫人潮茫茫社会中迷失了自我。我们求来求去仿佛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人之物质欲望是一个永无满足可能的变量,而以我们每个人之能力而言,我们所获总是一个有限的定量,以有限追求无限,岂不殆矣!
” 多么贴切的描述!物质欲望流动,欲望膨胀,无限追求虚无主义的名利。与单纯追求生存的他们相比,我们可能更可怜!
“探索有意义的存在是实存的核心。” 所以,我们应有的状态应该是不断的思考,不断思考自己可以给世界留下什么,这样的存在才有价值。
三,总结
电影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激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教育引导思维,思维使人逐渐认识到生活的真谛。我们可以没有电影,但那不能没有人性的感觉。思考电影背后地人性纠葛,收获颇丰。
参考资料:
[法]克里斯蒂安·梅茨 《电影的意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德]狄尔泰 《理解与解释》 东方出版社 2001年版
郑晓江 《穿透死亡》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德]威廉·赫舍尔 《人是谁》 州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电影 《自由作家》
自由作家观后感【篇9】
影片中的女主角的确是个非常成功的老师,她的成功我想主要归于两点。
第一点是她对教育的热情。这里我不是想让大家学习她,因为对于一名准备走上三尺讲台的人来说,绝不缺乏对教育的热情。我是想说热情是需要“刺激”的,不是意志所能决定的。具体来说吧,女主角的一次次付出换来了学生们的一次次思考,一次次成长,一次次变化,同时学生们的一次次思考,一次次成长,一次次变化也带动了老师的热情,推动他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付出。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是有滞后性的,学生不可能这么快接受,体会老师的用心,这就使得老师对教育的热情大大打折了。所以我认为好的教育体系不仅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也要保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热情!
第二点是女主角对种族平等的信念。从这一点来说,是社会背景给了她发挥才能的机会,这个机会不会有第二次。就拿我们现在的环境说吧,社会和谐,人人平等,社会主体没有较大的意识冲突,这就让我们缺少了信念的力量。试想把女主角放到我们现在的教育岗位上,发挥不了这种信念的作用,她还能那么成功吗?
从女主角身上我还看到了作为一名新老师的优势,她不会因为别人怎么说就怎么认为,不会被别人的教条困住,我想这也是本剧的闪光点吧。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被别人影响,冲破教条的人也不少,而不被自己的习惯,经验捆绑的.人却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老师在执教前几年都会有自己厚厚的备课本,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说课方式。但社会是进步的,学生的喜好,接受能力是会变的。再回头看看那些执教五六年的老师,他们的备课本已经积上了厚厚的灰尘。不知道十几年后的女主角会不会也一样呢?
这部电影是感人的,但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个人认为这是个过去式,是个特例(特别的背景,特别的学生,特别的学校)。它只是再一次验证了教育问题上永恒不变的真理,那就是老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爱,才会有收获!
自由作家观后感【篇10】
电影《自由作家》主要内容:是一个把自己的爱和青春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的白人女教师和她的孩子们的感人故事。这是一段发生在种族歧视严重和社会阶层等级观念强烈,充满暴力的复杂社会大背景下的震撼心灵的改变。
女老师爱琳从事的第一份教育工作,是在美国威尔逊学校一个糟糕透顶的班级里任教。这里有着给老师们带来噩梦的学生:他们虚度光阴,消磨时辰,把学校当成18岁之前的游乐场;更混乱的是,学生们来自社会里的不同种族和各类底层阶级,分帮结派互相斗殴。爱琳想方设法让仇恨远离孩子们的心,消解他们之间的敌意,可是,作为一名白人老师,孩子们对她树起了重重心墙,爱琳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
但是她最终还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引导这群孩子走向了光明。她用自己的爱、耐心和执着来感染他们,用书本来激励他们,用日记的方式让他们记录自己的生活,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认识到世界,认识到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爱。当影片最后孩子们不再认为自己是个屡屡失败者的时候,到最后他们能够留在学校继续读高中三四年级的时候,到他们愿意学习,愿意把班级当作自己人生的第二个家的时候,我的心灵受到了很深的触动。是爱琳的努力,是爱琳对这帮孩子的爱和付出,触碰到了他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强大起来,获得涅磐重生。
爱琳做的是一项极为崇高的事业。而她也为她的事业付出了代价。爱琳选择了自己的事业,选择了她的孩子们。()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多么大的牺牲!同时,爱琳的理想,也受到了教育体制的冲击。203教室的孩子,是一群被教育体制抛弃的孩子。学校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个学习知识通过奋斗实现梦想的地方。而在爱琳的努力下,203教室变成了他们的天堂,变成了他们转变腾飞的地方,变成了一个他们可以自由而有希望地活着的圣洁土地。
最深的感触就是这群学生的改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作家,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一本奇特的书。毫无疑问,爱琳是一个好老师。看了这部影片,内心触动很大。我们每一个老师,是否也能有这份爱心、耐心和执着,这份信念和力量,去感化,去影响我们面对的孩子们?也许他们不会像影片中的孩子们经历那样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残酷的威胁生命的环境,但是现在的孩子在成长中肯定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一个有责任心,引导他们改变的老师,怎样获得孩子们的尊重和信任,怎样担负起祖国的未来?我想,这该是看完这部影片后我们该深深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的说法?我深信,一个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孩子一生的转折点,或影响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