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网>

在山的那边课件

在山的那边课件

发布时间:2023-10-17
1 在山的那边课件经典
在山的那边课件

教师在工作中有一部分是要编写教案和课件,但并不是随便编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方法,那么关于“在山的那边课件”这个主题,有哪些值得参考的教案和课件呢?我们已经帮您搜集了一些实用资料与该主题相关,快和您的朋友分享这些信息,分享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在山的那边课件【篇1】

创意说明:这是一首抒情诗,它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意象壮阔,意蕴丰富。学习本诗,宜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不仅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感情,悟出哲理,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各自放声读,读准字音。

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二、男女生对读,读出韵味。

三、师生齐品读,读出情感。

1.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

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与读者的对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曾经失望,也决不放弃,百折不回。

小组讨论,品味描写诗人心理和情感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表现了诗人小时候强烈的好奇心,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幻想。)

“妈妈,那个海呢?”(无限的困惑和沮丧,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妈妈是无心插柳,这颗梦想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蔚然成荫。)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的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不懈的努力;“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只有理想才能滋润“我枯干的心灵”。有了理想“我”就有了精神支柱,变得充实而有活力了。朗读这句要求充满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诗人用来与读者共勉。“终会”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会惊喜万分。)

当理想与现实多次出现强烈反差时,诗人的情绪虽然一直是波澜起伏的,但其主导因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诗人的主导情...

查看更多
2 在山的那边课件十一篇
在山的那边课件

下面由好工具范文网编辑给您带来的“在山的那边课件”,下列内容仅供您参考工作和学习之用。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但是教案课件中的知识点需要有精心设计。教案是评判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在山的那边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反复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整体把握感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3.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想象、联想能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朗读的训练中品味语言,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明确诗歌的主旨,对“山”和“海”意义的理解及哲理体悟

三、课时与教法

二课时。

1、讲授法,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品味语言。

2、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4、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

1、背景音乐《母亲教我的歌》、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u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我们这些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二)、作者和背景简介、资料助读

ppt投影仪展示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20xx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写作课程

背景介绍:

《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原载于《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那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在山的那边...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