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网>

冯志远观后感

冯志远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4-03-15
1 冯志远观后感系列11篇
冯志远观后感

观影完一部作品后,你感觉如何呢?是时候撰写你的观后感了。不知道该如何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冯志远观后感(通用11篇),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冯志远观后感 篇1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

前几天,我看了电影《冯志远》。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名学生。退休后的`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这是他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冯志远从教47年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作为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虽然,我不是老师,但驾校也算是一片教育沃土,所以,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员,力争为自己招来的每一位学员做好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工作,拉近与学员的距离,实现与学员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好学员的良师益友。

冯志远观后感 篇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我看了《冯志远》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慨!是啊,电影中的冯志远正是这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真实写照,向我们道出了生命的真谛——奉献!

这部电影主要写冯老师放弃了繁华的上海,到东北一个落后的山村教书,在自己患病后还依然留在那儿,把知识传播给学生。最后,年届72的他身体越来越差,使他不得不离开讲台。临走时,他说:“做为丈夫,我愧对妻子;做为父亲,我愧对儿子;做为老师,我愧对学生。”

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冯老师是多么尽职啊!为了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好学生,他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恶劣的环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会愧对学生呢?我想:是因为冯老师觉得他还没能把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吧!

在这,想起身边的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我们的老师。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是园丁,辛勤耕耘,培育花朵。是的,老师为我们付出多少血汗,教我们知识。可是,现在有些学生全不顾老师的辛劳,不尊重...

查看更多
2 冯志远观后感集锦
冯志远观后感

冯志远观后感(篇1)

081111019潘宝峰

今天的教法课,老师组织了同学**了电影《冯志远》——一个从上海到西部沙漠支教三十多年的老师冯志远。

冯志远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早年在上海男子中学任语文教师。1958年,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的号召,他来到宁夏,先后在鸣沙、关帝中学任教。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多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药瓶改造的煤油灯、每月14斤粮食**许多支持教学的年轻教师悄悄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离开,而是承担起教汉语、历史、地理和俄语的任务。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300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二辍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

新颖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变得有趣。边远地区的年轻人在他的栽培下长出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

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突然天黑了,什么也看不见。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

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为他安排课程,他应该用自己的知识继续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学校应他的一再要求为他安排历史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

校长还为冯先生作了一块盲文黑板。冯志远怀着无限的感激之情,再次站在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坚持用记忆教给学生。

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冯志远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作为一名支边教师,他诠释了一名教师的爱、责任、义务,他把他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沙漠中的孩子们,也许孩子们都能够有出息,就是对他最大的回报吧。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知道教师的重任。中国的教育体制需要改革,语文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基层教师的素质需要提高。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计,教师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到孩子们的生活。

什么样的老师是一名好老师呢?在中国,好多老师的思想好像都禁锢在一个圈圈之内,很难去突破那个小圈儿,自古以来就给人一种正襟危坐的形象,讲究师道尊严,讲究不能再太岁头上动土。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像一个优秀的家长,他可以和同学交朋友,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冯志远在电影里做到了这一点,这是我以后要学的。

真正打动我的是冯志远的奉献精神。他能够真正把一切奉献给孩子们,真正做到春蚕收尾。在我的成...

查看更多
3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6篇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到底应如何写作品名观后感呢?观看一部优秀的作品,同样能让人受益匪浅,写观后感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为了留住当下的情感和思考,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观看完以后让我们有了许多的心里感想,想要了解“冯志远电影观后感”的相关知识看看下面这份资料吧,欢迎阅读愿这篇文章能够改变你的生活并请与你的粉丝分享!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篇1)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篇2)

当我拿着电影票走进电影院的时候,心中充满好奇。教育类的影片我看过几部,大多都是描写教师的。我是一个师范生,当老师是我一生的梦想,所以老师这个词语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老师也分为好多种的,有专注于研究的学者,也有诙谐幽默的“演员”,更有散发着浓郁人格魅力的“偶像”。而今天,即将走进我视线的将是怎样一位老师呢?我拭目以待。

影片的开始并没有给我很大惊喜:一望无际的沙漠,一个小孩拉着一个青年在缓缓前行……,诸多的镜头,让我看到了西部的落后、贫穷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的荒谬无知。一位热血青年只身前往这样的地方支教,我佩服他的勇气,但是这点我也能做到。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学生辍学了,冯老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学生家长让孩子们重返校园。知识,能够改变落后;知识,能够改变贫穷;知识,更能改变命运!这是冯老师带给我的震撼,这又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奇迹,因为我们相信,它才会存在!但是震撼之余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我是那位支教的青年,我或许也能做到吧!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高尔基的《海燕》,在初中时我曾经满怀深情的诵读这篇课文。当时我被这文章所带来的气势震撼,但是随着高中、大学,越来越多的.生活经历让我对《海燕》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而在《冯志远》这部影片中,孩子们齐声诵读课文的情景在我脑中久久不能忘怀。冯老师以课本剧的形式让每个同学都感受了这部经典...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实用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句子
作文
自我鉴定
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