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观后感(篇1)
081111019潘宝峰
今天的教法课,老师组织了同学**了电影《冯志远》——一个从上海到西部沙漠支教三十多年的老师冯志远。
冯志远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早年在上海男子中学任语文教师。1958年,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的号召,他来到宁夏,先后在鸣沙、关帝中学任教。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多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药瓶改造的煤油灯、每月14斤粮食**许多支持教学的年轻教师悄悄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离开,而是承担起教汉语、历史、地理和俄语的任务。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300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二辍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
新颖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变得有趣。边远地区的年轻人在他的栽培下长出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
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突然天黑了,什么也看不见。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
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为他安排课程,他应该用自己的知识继续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学校应他的一再要求为他安排历史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
校长还为冯先生作了一块盲文黑板。冯志远怀着无限的感激之情,再次站在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坚持用记忆教给学生。
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冯志远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作为一名支边教师,他诠释了一名教师的爱、责任、义务,他把他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沙漠中的孩子们,也许孩子们都能够有出息,就是对他最大的回报吧。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知道教师的重任。中国的教育体制需要改革,语文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基层教师的素质需要提高。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计,教师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到孩子们的生活。
什么样的老师是一名好老师呢?在中国,好多老师的思想好像都禁锢在一个圈圈之内,很难去突破那个小圈儿,自古以来就给人一种正襟危坐的形象,讲究师道尊严,讲究不能再太岁头上动土。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像一个优秀的家长,他可以和同学交朋友,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冯志远在电影里做到了这一点,这是我以后要学的。
真正打动我的是冯志远的奉献精神。他能够真正把一切奉献给孩子们,真正做到春蚕收尾。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也碰到过很多的老师,像冯志远这样敬业的老师很少很少,甚至碰到一些老师完全把教师作为一种平常的职业混碗饭吃,完全不能理解教书育人四个字,尤其是在基层的小学和初中里。所有我觉得有时候农村很少能够出来很优秀的人,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老师的水平不中,好多老师批评学生简直就是泼妇骂街,更别提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了。
我觉得他的奉献精神源于他对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神圣使命的领会,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与领会的。有一点我有点不是太理解,他是如何做得到能不顾自己妻子儿女,四十多年坚持到底,是靠信念吗?他儿子生病时,因为教书的时没有回家。他为了学生放弃了一切吗?
我觉得一个优秀的男人,工作是一方面,另外也要对家庭负责,不管工作上如何的投入,对学生负责,同时也要对家庭负责才行,如果一味只有学生而没有家庭,我觉得也不是太好,或者说不太现实。
教育是一百年的国家计划。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教学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基层教师队伍基本没有变化。我认为基层教师的水平有时比大学教师更重要。大学需要的是大师,小学初中需要老师要能够帮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书育人,育人要比教书重要的多得多,甚至说育人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育人成功了,教学自然就轻易的上去了。
总之,冯志远是一位好老师,值得基层师生学习。喊口号没用。如果你想了解老师的使命,也许你自己的话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冯志远观后感(篇2)
1025王彭加
当听着:
挥挥手,人影东晚晴中
挺身向,野风纵
只让心随残阳殷红
百里路,无言的相送
我无力将明天留下来
我只有,一寸爱
相视你,冬夜的缅怀
守护你,多梦的心海。
我来来,如云霭
仰神光,衣我七彩
我去去,如尘埃
天涯人远心常在!
这首《遗爱》动人的旋律,并且觉得词很美,伴随着一丝丝的感动。被他扎根西方的事迹所感动,被他40多年的教诲所征服,被他盲目坚持上课的精神所鼓舞。
当他第一次去沙漠的时候,我被他身后的风景所吸引,但是随着故事的进行,我慢慢被他吸引,但是有了他身后的风景,他有了更好的感觉。风景对于宁夏的条件更是一种渲染,我们小时候也用过煤油灯,很能体会到那种艰辛。正当一个人壮年时,在当一个人在上海有大好发展前途时,冯志远却去西部支教了,放着光明的前途,却去宁夏播撒知识的种子,。
另外,他的教育方式也很好。影片中生动的一课深深印在我心中,对我有一定的启发。它运用了学生们喜欢的传播知识的方式,使语文课如此生动。暑假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起上补习班。我一直想找到一个突破的方法,这是值得学习的。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明白,当老师最幸福的时候是:看遍天下,和同学有一种亲情,觉得是一种幸福。当看到冯志远最后站在大礼堂的时候,当路边送行的学生人满为患时,我想他是幸福的。
不过对于家人,我觉得他亏欠太多了,自己一个人在西部,留妻子和孩子在上海,有点太……
另一点的感动就是在失明的之后,仍然坚持上课,并且在朗诵《岳阳楼记》时,是那么具有渲染力,那么的动人。他那种和学生交朋友的教学方法也很好。他认为成为师生之间的朋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观后感,可能我说的有点乱不过我觉得观后感嘛,就应该想到哪说到哪,嘿嘿……
冯志远观后感(篇3)
你是一棵傲立的苍松,
面对困难,永不退缩;
你是一只辛勤的蜜蜂,
默默劳作,永不疲倦;
你是一只大漠的红烛,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千万个孩子的心灵;
你是爱心的天使,
感召了所有教师的心愿。
你是清贫的,但你又是富有的,
那遍及天下的莘莘学子,
是你一生最值得骄傲的财富;
你是平凡的,而你又是伟大的,
执着追求,至死不悔,
为大西北落后的教育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走进你的心灵,我深切地感受到了
什么是“师爱”,
一种深入到灵魂深处的
博大的爱,无私的爱!
——这就是将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西部教育事业的冯志远老师。
一九五x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冯志远老师响应国家号召,怀揣一腔热血自愿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支教。刚到中宁县鸣沙中学时,条件十分艰苦,透风的土坯房 ,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教师都俏然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走,他义无返顾地留了下来,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毫无保留地洒在了宁夏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工作四十三年,唤醒了中宁孩子蒙昧的心灵,换来了桃李满天下,理想在矢志不渝的奋斗中实现了。所以说,冯老师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啊!
冯老师双目失明,又身患重病,在我们为那位病榻上的老人百般惋惜、感叹时,而他却淡然一笑,一切都在他的乐观大度中释怀了,留在他心中的依然是他孜孜不倦教诲学生的美好往事。这是怎样一种宽广的胸怀,这是何等博大的情怀!是什么使他如此的从容,九死不悔呢?这就是冯老师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真挚的热爱之情。所以说,冯老师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工作作为自己事业去做的教师啊!
冯老师不光有高尚的师德,还具有高超的教学水平。名牌大学毕业,本来就知识渊博,再加上孜孜不倦的勤学苦练,冯老师成了中宁县最好的老师,他上的《海燕》一课是“情景式教学”的大胆试验,新奇的情景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他不愧是宁夏教育改革的先驱。他不顾自己视力的下降,经常备课、批改作业至深夜,拿着放大镜艰难地看书的情景,这些都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追求真知,刻苦钻研的光辉的人民教师的形象。
影片中最使我感动的是冯老师在双目失明后坚持上课的情景。由于长时间的劳累,本来就视力不好的冯老师最终双目失明,校长劝他退休,遗养天年,可是对事业、对学生强烈的爱使他舍不得离开讲台,在他的一再请求下,校长同意他只代历史课。从此冯老师靠记忆上课长达五年,直到有一天,他积劳成疾,晕倒在了讲台上,看到此情此景,眼泪无声地从我眼角滑落,多么可敬的教师啊!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博大的情怀! “作为丈夫,我愧对自己的妻子,作为父亲,我愧对自己的儿子,做为老师,我又愧对你们,因为我不能再为你们传授知识了……”。这是冯老师在身患重病不得不离开中宁时为关帝中学的全校师生所上的最后一课。多么感人的场景,冯老师舍小爱成大爱,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还说对不起学生,我从中感受到的就是冯老师为人师者那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
四十三年的漫漫旅途,倾情奉献的无怨无悔,冯志远融入了这片黄色的土地,听到了外人不能听到的流沙的声音,手捧细沙,缓缓滑落,泪水无声地滑过脸颊,这种情怀有谁人能理解?时间啊,请你停留下来,将这最美的画面定格,珍藏于每一位教师的心灵深处,化作汹涌的潮流,托起希望的明天。
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们,让我们像冯志远那样成为坚不可摧的贺兰石,在岁月的磨砺中,执着地守住心中那片希望的绿洲;让我们发扬冯老师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将爱无私地撒向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们;让我们的人生像冯志远那样虽然平凡,但却美到极致。
冯志远观后感(篇4)
作为一名正在南京学习的大学生,他很可能成为中小学的心理学教师。冯志远先生和麻辣先生给了我很多启发。作为一名心理学老师,我能教我的学生什么?我能够做的是什么呢?
也许我最应该做的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适时引导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我希望我能遵循师的为师,不忘初衷,成为孩子们喜爱的心理老师。另外,我想我应该学习冯志远先生的毅力,坚守岗位,对自己的事业负责,爱每一个学生。
老师这份职业是伟大的,是受人尊敬的但也是责任重大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对每个学生都责无旁贷。
但根据社会调查显示,老师的心理压力远超过别的职业的人,中小学老师的心理障碍发生率竟然高达百分之五十,这警醒着我们是时候该关注老师这一个群体了,教师的心理健康俨然成为了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只有教师的心理压力解决了,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
冯志远观后感(篇5)
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因为——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因为——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冯志远》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西部支教的老师们那深深感人的一幕人间真情,看过了电影频道的这部《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炬成灰泪始干……
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这是他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冯老师是我们国家名副其实的—大漠红烛!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不赞同冯公的‘狠心’;作为一个父亲的孩子,我理解冯公的‘大爱’;作为曾经入学的学子,我惊诧于冯公的‘高德’;作为一名国家的公民,我愤慨着冯公的‘稀缺’。”这是网友对冯志远老师最恰当的评价。在冯志远老师身上,充分体现了胸怀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范。
不错,教师就是这样一个无私的职业。虽是一烛微火,却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虽是普通的园丁,默默耕耘之后,满园的桃李芬芳就是收获。每一位教师都在走着一条艰苦的道路,而他们这样执着是为了让学生走一条平坦的路。希望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可以让学生的一生有所改变。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这就是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令我非常感动。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教师,我们就应该以老前辈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指路明灯,不断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与时俱进,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无愧于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重任,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真真正正地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教师,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力争做“教书育人的典范,为人师表的楷模”,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