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网>

什么是观后感

什么是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4-02-10
1 什么是观后感合集
什么是观后感

什么是观后感 篇1

康德认为,人类应当是由不成熟状态向成熟状态持续进步的,而启蒙运动就是这种转变的中间推动之一。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而这种状态完全是人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此处的“别人”是指(特别是中世纪那样的)教廷和当权者(君主或政权),而不是指尼采所言的“死了的上帝”,在康德看来(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increasing awe -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启蒙运动的前提是“自由”,而最低限度的自由就是“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公民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是因为:1.自身的懒惰和怯懦;2.保护人故意使他们愚蠢,并严防他们意外迈出藩篱,夸大危险恐吓威胁。也就是说,人们一方面满足于安逸的现状,另一方面,缺乏尝试的机会。他们就不愿也不会运用理智了。

对本文几组关系的理解:

一、公民和君主

公民和君主虽同属于人类,但显然是不同的两类人。君主往往以公民的保护人自居。如果他们没有被启蒙,就会对公民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严加限制和设置障碍。君主被启蒙有三种可能:一种是天生的,像腓德烈王那样;一种是统治者当中的出现了有“独立思想”的人以及他们思想的传播;统治者认识到封闭的危害。当然,已经启蒙的公民的斗争始终是一种重要的力量。而公民只有有勇气和决心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而不是私下运用理性才能被启蒙,这样才能活得有人的尊严。

二、进步与秩序

只有人们不断地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人类才能进步,但公开运用的理性的结果必然是批判现实,而批判意味着变革,这就会和现存的秩序发生冲突。而再康德看来,思想要激进,行动需保守。也即,“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但是要听话!”。由此推理,公民特别是学者可以自由的批判,这种批判被君主接受,再由君主发起变革行动。 康德反对突进的革命,而赞成渐进的改良。在他看来,最要改变的是“不成熟的状态”,而不是谁来当王,因为这种状态不改变,谁当王都一样。

三、牧师(职业职责)与学者(公共责任)

一个人受雇或受托于一个组织或个人,他要忠于自己的职责,就不可能公开运用理性,只有作为(独立)学者时,他才能够做到完全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即只忠于“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有时,一个人的职责会和自己的良心或内心的宗教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作为一个有人格(“诚实且一贯”)的人他只能“辞职”,而不能“在其位不谋其事”。

什么是观后感 篇2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曾记得高中、大学时期学***思主义哲学课时,总是反复提到这句话,深深地映入我的脑海。此外,我们还研究了马...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实用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句子
作文
自我鉴定
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