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十六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泰山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1
昨天傍晚一考完试,一个朋友就提议说今天早上去看日出吧,当时我很爽快就答应了,其他两个朋友也应声附和。从小到大我就没看过日出,所以我觉得新鲜感满满,也感到十分好奇和期待。
今天不到四点,我就自然醒了。我闹的是四点多的闹钟,可是自己却那么早就醒过来了,而且还格外精神,这大概就是日出的魅力吧。我先起来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不一会儿就有一个朋友回复我了。洗漱完毕后,我发现群里还是静悄悄的,于是我又发了一条信息。我们本来约好是四点半集合的,可是现在已经四点十分了。盯着屏幕看了好一会儿之后,终于有人回我了,可是还有一个朋友还没起床,我赶忙给她打了好几个电话,可是她都没有接。无奈之下,我们只好三个人先出发了。
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天还有点黑,开了一会儿车之后,天就慢慢亮起来了。我们去的海不会太远,大概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到了。一路上我们都惊异于漂亮的景色。我们开过一片大草原,草场茂盛,一眼望过去,给人一种很舒爽的感觉。那里还有几只牛在吃草,它们也起的好早啊。
由于还很早,所以路上几乎没什么人,我们就这样无忧无虑地驰骋在马路上,享受着日出前的凉爽和露水的清香。手机上说今天的日出时间是五点三十九分,我们看了一眼时间,还有几分钟太阳就要升起来了,于是我们赶忙加快了速度,在规定时间还没有到来时先到达了海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沙滩和大海。我们兴奋极了,踩着上面有芭蕉叶遮挡的台阶便来到了沙滩上。随后我们急忙找寻了一个能看到太阳升起来的.地方,可是周围都环着山,所以我们看到的日出会比较慢一点。随着天空那边慢慢变亮起来,太阳的余晖洒落在了山上,一个朋友立马打开手机开始录像。不一会儿,太阳就露出了它的全部身影,散发出来的光芒亮得仿佛要穿透人们的眼睛。“啊啊啊……太阳升起来了!”我和同伴几乎同时发出尖叫,这个场景也太美了吧。此时的我眼睛已经眯成了一条缝,即使用手遮挡着也无法阻止太阳要强烈地闪烁着它的光芒。我们又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便转换了位置。
朋友又提议说一起录个视频吧。于是她把三脚架架在了选定的一个位置,我们在她的指挥下站好在位置上。她在手机上设置了倒计时,当她按下去的那一刻,她便朝我们跑过来,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摆姿势了。当摄像头那里的闪光灯停止了闪烁,便代表这个视频录好了。我们就这样拍了好几次,接下来就是个人的拍照时间了。
我的朋友们拍照技术都挺好的,拍出来的照片也特别有感觉。我爱那一张粉红色的云和树镶嵌在一起的照片,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甚至都不需要修图就已经感觉非常好了。
后来我们又在海边逛了逛,踩沙子的感觉真的很舒服,你能感觉到陷下去又被提上来的感觉。我实在是太喜欢这个天空了——今天的云很多,而且是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太阳就这样挂在天空上,向大地洒落它的光辉。
后来那一个朋友醒了之后给我们发了信息,可是我们已经差不多要回去了。她觉得有点遗憾,但是我们也安慰她说下次有机会再一起来看。我相信以后也会有很多这样的机会的。
谁能想到有人刚考完试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去看日出了呢。疯狂的人们和浪漫的日出会是今天海浪奏鸣曲的陪伴吧。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2
是什么将我带入这奇幻世界才能拥有的古镇春天?
远处,草色朦胧;眼前,细丝微迷了眼。一切又退回原点,重新开始,重新认知它——这个春天。
这是江南的春天,柔婉的气息已经开始在空气中酝酿、浸透。
细如丝、密如麻的春雨,不断迎面拂来。酥麻着,似乎是已经留恋上了这种感觉,我伫立在原地,停滞不前。
似乎又是因为这朵朵不知名的洁白野花,在微微冰凉的春雨中战栗着,像露珠带着滋润的意味儿,却又冰入骨似的,叫它躲也不是,接也不是。
透过微朦的雨烟,我看到了黑瓦白墙的民居。一阵阵幽香更浓郁了——江南的女子,如此清丽、柔婉,顶着笠帽、背着背篓。西湖的龙井,那幽幽的清香,已经刻进了骨子里,任你多少次冲泡它,总有一阵清香在鼻尖萦绕,仿佛是一张水墨画,淡雅清丽。
微风起伏,是情人间的呢喃;微风荡漾,漾起了清溪舞裙般的涟漪;微风轻拂,吹去了窗边托腮少女的忧愁;微风轻柔,是对春的爱慕与思恋。
我不知什么时间的变迁,只觉一眨眼,时光已逝。迷惘的回头,只想抓住些什么。春风在手中调皮的打个转儿,嘻笑着从一旁溜了;春雨却没了最初的曼妙舞姿,从手心淌下。我惆怅着,为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所惆怅。
仿佛感受到了温暖,我下意识地伸起了手。一束阳光照射而下,从我微张的五指中穿过,扑在我的脸上,手指在阳光下微微泛红,眼中的世界浓了生机的色彩,鸟啼鱼戏,没有了静溢,却是一番鸟语花香。风采另有一番。
江南的春天,是静溢,也是欢愉。静溢中,让灵魂沉淀,欢愉中,让灵魂升华。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学方法:“读——讲——析——结”四步阅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一、补充注音:
汶(wen)水 南麓(lu) 石磴(deng) 山颠(dian)
徂(cu)徕(lai)岱(dai)祠 行(xing)宫 姚鼐(nai)解释加点的字
二、补充释字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三、理清课文结构
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四、.说明游踪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中的练习题
2、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4
一束黎明的曙光,从窗帘缝隙里透进来,照在我的脸上,晃着我的眼睛。我睡不着了,起床走进阳台,欣赏起美丽的日出……
天边已经露出粉红色的曙光,不一会,颜色开始变化,由浅红色变成了橘黄色,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红,真是美丽极了!
天空越来越亮,东方越来越红,星星眨着眼睛,悄悄地溜走了。几片发红的云彩,形状变化无穷,有时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有时又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天空中随风飘飞。
我知道,太阳就快出来了,便目不转睛地盯着东方最红的点。这时,一个闪亮亮的红点从东方跳了出来,放射出万丈光芒。阳光穿过树丛,透过晨雾,密密斜斜地洒满了大地。我兴奋地叫道“太阳终于出来了!”。
一瞬间,半个太阳从云雾中冲了出来,犹如半个火球在大盘子里转动着。又过了一会儿,整个红日从东方一点一点地升上了蓝天。
它是那么圆,那么大,那么亮,那么可爱,照得天和地都红了。朵朵白云被阳光染红了,大地被涂上了淡淡的红晕;垂柳和小草镶上了一道金边,天空的颜色也更丰富,更有层次了。
太阳徐徐升起来,人们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中,尽情享受着它带来的无尽的温暖与幸福。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5
初秋的一天凌晨,我早早地起床了,和爷爷去海宝公园看日出。
我们选择在公园北塔湖西岸的一个最佳位置——前面是开阔北塔湖面,湖对面除一片园林外,深处是错落有致的楼宇,视野深远开阔。这是我第一次观日出,心里充满了无数的期待……
此时,公园静悄悄的,周围黑沉沉的。我们面朝着东方,静静地等待。
片刻,东方的高楼逐渐现出了轮廓,楼际线上露出了鱼肚白,也可以看清云朵了。
一会儿,云朵变成了浅红色,黑暗也在渐渐地消逝。
转眼间,天边出现大块大块红霞,很快地向四周扩散。
不久,东方的楼际线上出现了赤红色,渐渐地冒出来一个小半圆的金黄色的火球。金黄色的火球慢慢地小变大,由小半圆变成半圆,由半圆变成整圆。一会儿跃出了楼顶,悬挂在天上。直视它,没有刺眼的感觉,柔和的光线,让我感到格外兴奋!
这时,湖面上下看见两个太阳在运动,一个向着天空冉冉地升起,一个向着湖下深处慢慢地移动。
刹那间,万道霞光沐浴大地,使四周披上了五彩的外衣,湖面上波光粼粼,水光潋滟;对面的园林显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高楼庭宇也变得炫丽多彩,五彩缤纷。
人们从沉睡中醒来,迈着骄健的步伐,迎着灿烂的阳光,开始了一天新的生活。
这个时候,我不禁想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正像这一轮红日,在世界的东方冉冉升起……!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6
去年五一假日,我们一家到湛江游玩。三日早晨四点半,我们就起床,准备到海滩看日出。
那时的天空蓝灰蓝灰的,还残留着几棵暗淡的星星。海上星星点点的渔火若隐若现,海边三三两两聚集着早起的人,我左右看了看,大都是年轻人。有的在浅水中拾贝,有的在戏水,有的在散步,我和爸爸、妈妈则焦急地盯着远处的天边,希望能看到日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宛若少女脸上的桃红,是那样的柔美,那样的多姿多态。
它在慢慢的扩大,越来越亮。我想,太阳应该是从那里升起,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儿。晓星隐去了,天色迅速的变化着:由鱼肚白,变成了暗蓝色,又变成明朗透蓝的颜色。云也越来越少。
转眼已经六点了,天已经大亮,太阳怎么还不出来?大概是被云遮住了吧。正当我们失望想离开时,天边的云霞突然变得火红,太阳要出来了!果然,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金边,太阳露出了小半边脸,红色的霞光映红了海面,太阳一跳一跳的向上升起,给大海披上了一层红纱,海面上闪耀着一串串五彩缤纷的光圈,人们欢呼着,雀跃着……这时,太阳好像有些害羞,忽又躲到云后边去了。正当人们一阵惋惜,它又蹦了出来,引得大家又欢呼起来了,它似乎在跟我们捉迷藏……
在回旅馆的路上,我想了很多,很多……大自然这神奇的画笔是怎样创作出这一神奇、秀丽的画?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7
自读要求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达到背诵。
4、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
自读程序
1、结合注释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②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
③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
⑤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⑥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
自读点拨
1、姚鼐和"桐城派"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乾隆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2、基础知识重难点解析
①通假字
A、成五采("采"通"彩")
B、多平方,少圜("圜"通"圆")
C。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
②词性活用
A、汶水西流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
B、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
C、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形容词作动词)
③积累并掌握"当""余""以""及"等一词多义现象。
④文言名量表示法
文言文中名词与量词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是先名词后量词。如"数十""云一线"在现代汉语中应为"数十""一线云"。
3、学一点古文化常识
①关于"阴""阳"。
②关于"朔""晦""望""既望"。
③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
4、课文内容重难点把握
全文分五段,第1段点出泰山及日观峰的位置,第2段写登山经过,第3段观泰山日出,第4段介绍泰山古迹,第5段介绍泰山冬季景色。其中,第2段和第3段为课文重点。
第2段写登山经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由北京到泰安,二同从山麓到山顶,三是到山顶以后所见到的景物。
第3段是全文重点中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情景,以云天、东海和群峰为陪衬,表现了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写等日出,着意写了当时的环境和氛围,以"大风扬积雪击面"形容风力的强劲,以"足下皆云漫"显示日观亭高耸于云天之上。在这样的环境中等待日出,内心自然是充满豪情。写日将出,则集中表现东方天际的变化,最初是被白雪覆盖的山峦微微显露出来,接着天际出现了一条"异色"云带,一转眼又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云霞。这一层全是写景之笔,但从"稍见""须臾"这两个词语也可以看出作者全神贯注进行观察的情状。写日出,只有两句,但"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却是泰山日出的特有景象。最后写日出后日观亭以西诸峰的"绛皓驳色",另有一番妖娆之态,又用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若偻"来烘托日观峰凌空俯瞰群峰的雄姿。
5、表现手法
①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
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和人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来进行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来从旁烘托。作者是在严寒中登山的,而文中不着一个"寒"字,但从"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迹"等句中都可以想见气候的严寒。
②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本文写景的又一特色。如"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亮南天,本是一片静景,但作者用拟人化的"负"与用如动词的"烛",将静寂的远景变为一幅视野开阔、气势宏大的动景,让人一洗寒冬游客寥落的孤寂之感,平添阳春盎然之意。汶水河一息不停、徂徕城辞旧迎新,作者"如画"一笔,又将动景绘为一帧静态水墨。"半山居雾若带然"更是化动为静的神妙之笔,缕缕云雾,时聚时离,飘浮不定;作者仅以"带"绘形,"居"字描态,"半山"定位,以静写动,寥寥数语,将画面开阔、气象万千的丽色风光展现给读者,让人怦然心动,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超乎俗众的意境悠然于笔外。
③叙事简练,语言形象
全文只有六百多字,却充分表现了雪后泰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文中叙事简练,如从京师到泰安的途程,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青,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几句就完整地表现出来了。其中"乘""历""穿""越"四个动词都很形象。
自读思考
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与"明烛天南"中"烛"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C、其阴,济水东流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下面各句括号内所填省略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B、余始循(之)以入
C、中谷绕(以)泰安城下
D、少杂树,多松,生(于)石罅
3、对下面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B、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泰山的北面,汶水向西流去。
C、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有的得到阳光照射,有的没有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D、山多石,少土。
山上多有石头,少有土。
4、将《登泰山记》的第3段扩写成描写冬天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文字,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A
2、C
3、B
4、略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8
〔设计说明〕
文言文教学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恰恰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保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更是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设计就是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设计提要〕
本设计根据各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画图法第二段:导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法第六段:讲解法
〔实施步骤〕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2.在课文疑难处打上记号。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二、学习第一段
每大组推举一名代表上台,根据第一段内容在黑板上画出详图。
画完后比一比,哪一组的代表画得最好。
各组的学生都可以为本组上台的代表帮助和意见。
〖说明本段有“阴”“阳”“东”“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词,有“汶水”“济水”“谷”“古长城”“日观峰”等表示地点的词,如果能准确画出详细示意图,就说明这一段读懂了,示意图上出现的问题也正是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多个示意图一比较,孰好孰差,谁对谁错,也就清楚了,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也就解决了,学习兴趣也激发起来了。
三、学习第二段
每两人一小组,分好工:一人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另一人根据登山路线图写出游览导游词,二人必须紧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组抽一个小组上台演示:一人画一人讲(边画边讲)。教师根据情况作些提示或指导,最后讲评。
〖说明此段是重点段,有叙述有描写,难点较多。画登山路线图着重熟悉作者所经过的地方: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导游词着重解决登山时间、行走距离、登山情况、途中所见,以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读懂、读通,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四、学习第三段
要求学生根据第三段的描写,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日出的情景,分别描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发言,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发言作出评论,教师作。
〖说明此段是写得最好、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但作为文言文,今人读来稍嫌简略,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经验不够,所以学生难以真正领会作者笔法的高超,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五、学习第四、五段
要求学生从第四段中摘录出表现泰山人文景观的词语;从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无”的自然景观。
〖说明这两段没什么难点,不难读懂,但关系到游人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不能忽视,用法做一个.,能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留下较深的印象,。
六、学习第六段
教师介绍“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学成就及其艺术特征和风格,重点介绍作者姚鼐。
〖说明有关作家生平创作及重要文学流派的知识是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
七、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色。
〖说明的艺术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体会得到,不需过多讲解。
八、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说明可适当补充一些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练习。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9
三点多的闹钟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揉了揉惺忪的眼睛,可是神志却还在梦里游荡。可听人家说海边的日出特美,在家人的催促下我还是起床了。
我们一帮人步行去海边,天还是一片漆黑。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到了海边,我们已是累得满头大汗。我抬头仰望夜空,星星还是占领了整个夜空,像无数粒沙子般,月亮仙子也丝毫没有去睡觉的意思。来它们似乎想一直霸占天空,而不转让给太阳公公。我只能坐在沙滩上,月光下,只见浩瀚无边的湛蓝的海洋,一道道波浪不断涌来,撞击在岩石上,发出了天崩地裂的吼声。大约过来半小时,海平线出现了光芒,可就是不见太阳踪影。不好我们站得可是东南方向了,有人大声呼喊,太阳躲在那座山中啊!我们沿途跑了十多分钟,终于到了正东方了。正巧,太阳公公在我们寻找它的时候,一直躲在山后面,等我们到了她便露出了鱼肚白,云变得更加血红,更加绚烂。它就像一位粉刷匠,用那些神奇的“颜料”将大海也涂成了火红,远远望去,仿佛远处着了火似的。可它露出了半个身子时,却用一朵朵云儿遮住了全身,像一位害羞的少女,悄悄地窥视人间。正当我们看不见太阳而着急时,突然,太阳整个浮出海面,绚烂的阳光照亮了大地,也照亮了我的内心。大地又充满了活力,崭新的一天也开始了……
啊!日出实在太美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若有机会,下次我要叫上姐姐一起观赏!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10
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曾作过一首名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诗,大概可译意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与抱怨,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要相信悲伤的日子总会过去,快乐的日子总会到来。”我就曾陷入过这样的困境,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初四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的成绩排名一落千丈,这样下去注定要与理想的高中失之交臂,我时常被这“阴云”环绕。为了缓解我的压力,妈妈决意带我到山里住一晚,看看山里的日出。
山里的夜晚寒冷潮湿无比,唯一的仓买店物价上升到了惊人的高度,致使我们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境地。
第二天天还没亮,一行人便裹着租来的大衣,握着手电涌入了黑暗之中……我们站在一处很险的峰上,前面的人架起了摄像机,后面的人也举起了手机、照相机,就这样的姿势僵持了许久,扔不见“太阳公公”的一点影子,良久终于见那黑压压的云中冒出一个微小的红色,人们都激动不已,认为日出离我们更近了,可只过片刻,人们心中升起的“阳光“便又退去了,只见那天的右方一大片黑压压的`乌云仿佛正匀速向那微弱的小红点驶去……人群中产生了大片躁动的声音,后面有小孩子高呼:“黑云压城城欲催,黑云压太阳日出没!”难道这一天一夜的苦苦等待只换来这一场“日出没”?我的心沉了下去,人群中频频叹息传来,半晌,只见那太阳又露出了半个头,可那乌云不仅没散,反而聚集的更厚重繁密,我们的心也跌宕起伏着,甚至有心急的人喊着:“快出呀!快出呀!”但接下来的一幕却令我们跌破眼镜,因为那大片黑压压的乌云侵占了那太阳,像一只黑色的天狗一样,一点点地把那半个浅黄色的圆点吞了下去,我们的眼前再次出现了一片黑暗。
人们的叹息声更重了,甚至掺杂进了抱怨声,为什么苦苦受冻挨饿却看不到日出呢?难道今天就因这大片乌云毁了来这里的愿望吗?我的心混乱起来,烦躁不安起来,甚至升起了“一走了之”的念头,正想着,突然视野中涌入了一片红海,乌云驱散了,山峰被照亮了,大地被照亮了,人群中传来阵阵欢呼声,我也惊喜不已,连连拍照,只听旁边一直沉默的妈妈说:“日出尚且要冲破乌云与黑暗,人生更不可能一片光明,也会有乌云侵入,但只要你相信未来,永远有一颗乐观进取的心,那么你的人生中的日出终会到来!”
我沉默良久,微笑着点点头,我相信我终会像太阳般从生活的黑暗中喷薄而出!我所期待的日出终会到来!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11
“五岳之首”——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在古代,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成为千古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岁时,我和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登上了举世闻名的泰山。
那天,我等上泰山后,累的'腰酸背痛,便倒头就睡。忽然,我被妈妈叫醒:“快起床,我们去开日出!”我听了,兴奋极了,匆匆忙忙披上一件大衣,便跑出去了。
天色还略显昏暗,放眼望去,寂寥晨星下是一片静止的云海,在茫茫夜色的笼罩下,像极了远处黑色的山峰。在最近的两个山峰之间,一棵泰山松守在那里,仿佛是一个小卫士在站岗似的,可威风了!
天色慢慢地亮了起来, 天地相接的地方, 春水一样一湾一下子变成了迷人的鲜红.帷幔不再鲜明, 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亮红色.太阳慢慢地就探出了自己红色的面孔, 小小桔子一样,一点点地往上跳跃着. 过了约有两分钟,一个圆圆的、红彤彤的太阳跳了出来,霎时,大地一片艳红。当黎明时分,游人站在岱顶举目远眺东方,一线晨曦由灰暗变成淡黄,又由淡黄变成橘红。而天空的云朵,红紫交辉, 瞬息万变,漫天彩霞与地平线上的茫茫云海融为一体,犹如巨幅油画从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轮掀开了云幕,撩开了霞帐,披着五彩霓裳,象一个飘荡的宫灯,冉冉升起在天际,须臾间,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好一派壮观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在阳光的照射下,大地恢复了生机,宇宙也显得明亮起来了。
你看,小草身上的颗颗露珠,像珍珠般晶莹透亮。还有那些不知名的花呀,草呀,显得更加美丽,娇艳。远远望去,那些小花小草给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山岩披上了一层漂亮衣裳。朵朵白云,从我们身边飘过;阵阵清风,伴随着鸟语花香。
啊!泰山的早晨,是多么的令人心驰神往,令人心醉!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12
教学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涵的了解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1、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窜讲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问: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三、窜讲有关重点字词:
戊申晦(晦,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义为:昏暗,夜晚。)
稍见雪中白若樗数十立者(“稍”,逐渐,渐渐。今常义为:稍微,略微。句意为:渐渐看见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与子颖坐日观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其句意为:我与子颖坐在日观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有一条云带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亭东从脚下都有是弥漫的云雾。(云:云雾,名词。漫:弥漫,布满,动词。判断句用皆表判断。)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东海也。太阳升起来,纯红如朱砂的颜色,太阳下面有红光,跳动地承托着它。有的人说:这就是东海。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绛缟驳色,而皆如偻——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阳光的照谢,有的得不到。红白两种颜色相错杂,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样子。
总结:这一部分描写日出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写,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日将出: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如偻。
讲解第四自然段
抽学生朗读第中自然段
向学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人文景观,行以日风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讲解有关字词:自唐显庆以来。“以”连词连接“来”。句意为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
不当道者。当: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来不及去看。
翻译:日观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东岳大帝的庙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历代皇帝行宫在碧霞行君祠的东边。这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的石刻,从盲显庆以来,那些远古的石刻的字迹全都磨损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看。
(介绍古迹,表现泰山古老的风貌)
讲解第五自然段:
抽学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讲解有关字词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句意为:树生在石头的缝隙中。)至石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至石观峰的几里内没有树。)(少圜:圜通假字通圆,很少有圆的)
翻译:山上石头多,土少,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圆的。杂树少,松树多,松树长在石头的缝隙中,都是平顶。遍地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石观峰的几里以内没有树,而积雪很厚,和人的膝盖平齐。桐城人姚鼐记。
全文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作业设计:课后第二、三大题
板书设计:
登泰山记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13
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了。今天,我要看看太阳是怎么从东边慢慢升起来的。
天边慢慢泛出鱼肚白,云彩一丝一丝的,紧密地挤在一起,像梭人打散的毛线团,透着暖色。过一会儿,毛线云渐渐变得薄了,变得透明了,我知道,那大概是太阳出来的前兆。
于是,我紧盯着天空。果真,不一会儿,天边出现了一片浅浅的黄色;接着,变成了浓郁的橘黄;然后又变成了抢眼的橘红。太阳真是一位奇妙的魔术师,在露面前就给了我们一个精彩的序幕。终于,太阳露出了一条金边,慢慢地从东方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我眨了眨眼,想看个究竟,一瞬间,太阳像一个胆怯、害羞的小姑娘似的,扭捏地把自己的半边脸露了出来,粉红粉红的。又过了大约五分钟,太阳露出了她的“庐山真面目”我原本以为太阳一出来,就会刺眼到不能直视她,没想到,一开始是像夕阳一样耀眼的大红色,一下子又变成了向日葵花瓣的金黄色,变着变着,越升越高高,越来越耀眼,宛如大海之中的一颗夜明珠,被一只无心的打手托上了天空。
这时,太阳旁边的毛线又被太阳光染成了一朵朵五彩缤纷的云锦,太阳越来越白,光线越来越刺眼,好似一个镶着金边的白玉盘,亮堂地挂在空中,照得大地一片光明。
多么美丽而又神奇得日出呀!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14
教学目标
能联系有关背景材料研读课文,全面理解文章的主旨。
能具体分析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能掌握文中“绳、夭、病、复、全”等实词和“以”、“之”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分析课文
1、学生个别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本文的主旨及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检测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并完成思考练习一、二。(充分利用触摸区响应,移动响应,文本响应,配梅花插图)
3、简介作者。龚自珍,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散文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改图”,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则徐、魏源等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义,也仍然为保守势力所不容。所以他一直遭受排挤打击。在北京辗转10年,都是做小官,最后还被迫弃官回乡。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并对后来的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配作者及梅花插图)
4、写作背景简介。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本文写于1839年,是作者辞官南归之后寓居江苏昆山时所作。(配梅花插图,利用触摸区响应并闪烁图标“八股文”和“文字狱”各三次)
(1)八股文:明清科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文体,每篇有部分组成。在内容上,八股文只许为圣贤立言,讲四书五经所讲过的道理,如有所阐发也不能越出程朱理学的范围。这种内容固定而形式死板的文体,是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对当时文化思想的发展危害很大。
(2)文字狱:旧时统治者往往故意从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以镇压知识分子,叫“文字狱”。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大兴文字狱,刑罚残酷,株连众多。龚自珍《咏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5、具体分析“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重大的政治主题。下面展开讨论并完成表格内的有关内容,具体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充分利用触摸区响应)
表层意
言外意(比喻义)
梅
(人才)
病梅
(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
(封建统治者)
品梅标准:(曲、欹、疏)
(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摧残梅的手段:(绳、夭、病、斫、删、锄、养、遏)
(束缚人才思想、屠杀正直之士、豢养奸邪小人、扼杀新生力量)
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
(大批人才遭残酷屠杀)
疗梅的措施:(购、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
(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
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
(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与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
6、分析作者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的强烈愿望,这种思想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它的主旨其实可以用“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话来概括。然而作者以慨叹作结,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这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那么作者为什么会以慨叹作结呢?作者所追求的只是个性解放,所依靠的力量只是他个人的力量,这当然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另外,从《己亥杂诗》中的两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把这种希望寄托在“天公”即清朝最高统治者皇帝身上,这就决定了他的政治主张最终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这体现了作者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虽然如此,作者为改革沉闷的政治局面所体现出来的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忘我的牺牲精神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15
一、解题
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
关于泰山的评论有:
卢卡斯:泰山兼有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阔眼界,这是中国对人类遗产的巨大贡献。
郭沫若:泰山应该说是中华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季羡林: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姚鼐与桐城派
姚鼐(1732—1815),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 ,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曾受业于刘大櫆,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又发展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桐城籍,故世人将他们及其追随者称作“桐城派”。桐城派兴于清康、雍,盛于乾、嘉,衰于民初,是清代散文流派中势力最大的一个流派。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所仅见。
桐城派文论的核心是义法。明确提出义法说和对义法的内涵进行反复阐述的是方苞。他主张“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基本上是宋儒的义理,但又力戒空疏,强调济于实用;还主张“言有序”,是说文章讲究表现形式,要有章法结构。义法的完整概念,是指有内容、有条理、结构谨严、合乎体制的文章。义与法的关系,有主有次,相辅相成,内容和形式要成为完整的统一体。方苞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着形式。义法说还包括对谋篇布局“尚简去繁”的要求和对语言文字“雅洁”的提倡。
其后的刘大櫆在义法说方面,又加以丰富和补充,强调了散文应具备的情感和气势。他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固然居首要地位,但艺术本身却有相对的独立性,提出了神气音节说。所谓“神”,大体是指作者的性格特征、思想修养在艺术上完满而成熟的表现;所谓“气”,大体是指流注在作品中的气势及其所呈现出的面貌;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错综配合的句式结构和抑扬顿挫、琅琅可诵的语言因素。后来桐城派文人都把因声求气奉为不易之旨。
方苞兼论义法,刘大櫆以法为主,姚鼐则扩充和发展了方、刘之说,使桐城派文论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姚鼐论文的主要创见有以下三点:
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姚鼐生当乾、嘉考据风盛之时,他将宋、汉学和辞章结合起来论述文章和学问的息息相通,正是他论文解识宏通之处。这对扩张桐城派的壁垒起了很大的作用。
提出选文和作文的标准,即“文章八要”的主张。他在所编选的《古文辞类纂》的序目中说:“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者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他所说的神、理、气、味,是指文章的思想、精神;格、律、声、色,是指文章的形式及语言的音韵文采。精寓于粗,即内容寓于形式。从而概括出散文创作艺术的特征,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艺术论。
提出文章风格的阴阳刚柔说。他将不同的艺术风格概括为阳刚阴柔两大类,认为这两种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又会产生多种多样的风格来。他还认识到文章风格主要是作者才性和气质的表现,可以通过艺术形象来分析和显示作者的风格。这是对古文家在文学风格理论方面的概括和总结,是桐城派文论的精彩之处。
三、内容分析
各段主要内容:
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2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3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4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在文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3幅壮丽的图画:
第一幅是雪后登山图。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线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乘”“历”“穿”“越”“至于”这几个动词不但由远及近地交待行程,而且也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如“乘”字写出了作者顶风冒雪赶路的情形,“穿” 形象地暗示出峡谷的幽深。下面转入对登山的描叙。“由南麓登”,这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稍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是总写他与友人的登山路线。在这幅登山图中,作者对“南麓”“中谷”“天门”“东谷”或叙或描或议,随意点染,然后重笔描出泰山极顶的雪景,这是一幅以视觉为主的鸟瞰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幅图画以南天门为主体,峰上是圆圆的晚日烛照天南,峰下是起伏的徂徕,蜿蜒的汶水和鳞次栉比的泰安城郭,峰的左右是负雪的群峰,这些渗透着大自然磅礴气势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构成了一种无比壮美的意境,而那皑皑的白雪、淡淡的夕照、飘然的雾带又在壮美中涂上一层柔和的色彩。白雪和红日,静穆的群峰与飘动的雾带,在色彩、动静上又构成了对比和映衬,使这幅雪后登山图呈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绚丽色彩和生动气势。
第二幅是泰山日出图。作者仍是先交待时间、地点和动机:“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这是幅静态的画。但一个“待”字却写出了观日出的虔诚和急迫的心情。接着描绘日出前的气候和周围的景色:“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是写气候恶劣,但气候越是恶劣,也就越能反衬出作者观日出的虔诚。“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这是写日出前周围群峰的景象,一个“稍”字点出了天气由阴沉逐渐向晴朗转化的过程,也暗示天出现亮色。下面正面写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由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在这段描叙述中有速度的变化,有色彩的变幻,有大海的衬托,更有红日升空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它把泰山日出的雄浑气势、斑斓色彩写得淋漓尽致,至此作者意犹未尽,又用西边群峰作进一步的渲染和陪衬:“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既描绘了旭日临空,光照万里的磅礴气概,又暗示了日观峰之高,是观日的最佳处,再次突出了日观峰这幅主景。
第三幅是泰山景物图。这是作者观日出后游兴的余波,也是让读者在观日出的强烈震动和感奋后来个间歇小憩,表现了作者在构图上疏密有致、浓淡相宜的特色。作者叙泰山景物分两个方面,一是名胜古迹、祠宇、石刻,抓住特征,几笔带过;另一是描绘自然景物,作者抓住三多(多石、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石少圆、少杂树)、三无(无瀑布、无鸟兽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寥寥几笔就把泰山的山、水、树、石的特点概括无余,使泰山极富有个性,很见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作者正是通过以上四幅画面,以登览为线索,把以日观峰为主景的泰山风貌以及日出前后的景象准确而富有气势地描述出来。
为什么等待戈多
——解谜《等待戈多》
高二(3)程辽
习惯于传统戏剧中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精美凝炼的对白,《等待戈多》简直让人瞠目结舌。然而这部废话连篇的无戏之剧却把无聊、空虚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精彩程度比起情节跌宕的传统戏剧,倒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戈多,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全剧有关戈多的信息也只有四处。首先是:
“爱斯特拉冈(后称‘爱’)咱们到底要求他给咱们做些什么?
弗拉季米尔(后称‘弗’)你当时难道没在场?
爱 我大概没好好听。
弗 哦……没提出什么明确的要求。
爱 可以说是一种祈祷。
弗 一点不错。
爱 一种泛泛的乞求。
弗 完全正确。
爱 他怎么回答的呢?
弗 说他瞧着办。
爱 说他不能事先答应。
弗 说他得考虑一下。
爱 在他家中安静的环境里。
弗 跟他家里人商量一下。
爱 他的朋友们。
弗 他的代理人们。
爱 他的通讯员们。
弗 他的书。
爱 他的银行存折。
弗 然后才能打定主意。
爱 这是很自然的事。
弗 是吗?
爱 我想是的。
弗 我也这么想。(沉默)”
无异于废话。再看第二处。
“弗 哦,他是……可以说是个相识。
爱 哪儿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
弗 不错……我们跟他并不熟……可是不管怎样……
爱 就我个人来说,我就是看见了他的面也不认得他。”
后面两处是写孩子上场告诉等待着的爱和弗,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
剧中并没有明示戈多是谁或是什么。
据说1958年该剧在美国上演时,导演问作者戈多到底代表什么。他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可见作者也只是发现了一种现象,而谜底似乎连他自己也未能揭晓。
根据剧中人物混乱的语言,我们大概可以拼凑出,戈多是爱、弗二人每天都在等待的人,但他俩也搞不清戈多是怎么回事,戈多每天都可能来但每天都没来。如果说戈多是某个具体人或者某个具体事,或是代表希望,爱、弗就不必只是百无聊赖地等待,都可以去寻找、去追求,就像传统戏剧中写的那样。他们几次等得无聊透顶,绝望地喊:“我们干什么呢?我们干什么呢?”难道竟是他们想不到去寻找吗?不,是他们不能寻找,因为戈多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仇不得报的时候,哈姆雷特就会挥舞着宝剑复仇;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时候,罗密欧与茱莉叶就会向命运宣战;梦中的天边外不能到达的时候,罗伯特就会被遥远的理想所折磨。若是罗伯特如愿以偿地出了海,便会因为失去露丝而使理想悲剧变成爱情悲剧。为生存、为情感、为信念而奋斗,这些都是有意义的故事。人总是在追求中。但如果所有这一切的追求都有了结果呢?一个指向没有指向的概念就产生了。人们就开始等待戈多。
因为空虚,所以追求。追求到的都不是要追求的,要追求的追求不到,因为它不需要追求。它是什么?
等待戈多,此时戈多已经来了。他在哪儿?
谁是戈多?
以上三个问题有着同样的答案。
人人都忙。想做一件事,去做,做完了,再想做一件事,再去做。做过去的事,一件、两件、三件……在做的事,一件、两件、三件……要做的事,一件、两件、三件……我们就像是等待戈多的两个人,传帽子当游戏,对骂是消遣,上吊来解闷。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意义,要做这么多事?因为剥去事务繁忙的华丽外衣,我们不能面对自己的空虚。心是永远不能遗失的,却是从人穿上外衣的一开始就被遗忘的。所以人马不停蹄地忙碌、寻找、穿上更复杂的衣服,因为他似乎缺了点什么。哪知道缺的不是衣服,而是穿衣服的主人。等戈多的两个人说:“嗯?咱们走不走?”“好的,咱们走吧。”然后他们坐着不动。人能往哪儿走呢?换来换去也不过是一件衣服而已。走也没走。没走也走。要去的地方已经在了,逃也逃不掉。
所有的衣服都穿遍了,不能满足。这时候戈多就来了,就开始等待戈多了。他既是想像中的衣服又是衣服后的人。最厉害的大力士举不动的是自己。很无聊,很难受,但是戈多不来,你怎么离开?
追寻戈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不过那时他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化身为了花花世界。
万般无奈,便只有等待戈多了。
登泰山高二写景作文 篇16
古时候有很多描写春天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听到这些诗句,你就知道春天有多美了吧!今天我就要去浞河去寻找春的脚印了。
路上,到处都是春的印迹。你看,花坛里那一团团、一簇簇,五颜六色的花,不就是春天的印记吗?那路边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小草不就是春的印迹吗?那吹到脸上的柔柔的清风不就是春的印迹吗?
离浞河还有一段距离,远远地就看到一片新绿,星星点点的点缀着各色野花。一拐进浞河公园,迎面就是铺满一坡的小花。小花是白色的,有着淡淡的清香,虽然不知道它的名字,但让人一看就喜欢,在绿草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美丽。一阵微风吹过,小草便轻轻的摇动起来,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似的。当一片片的草都摇动起来,渐渐地就汇成了绿色的海洋,那零零散散的花朵,就像在大海中迷路的鱼儿。
浞河最醒目的当然是河了。清澈的河水潺潺的流淌,日夜不息。早上,随着日头从天边冉冉升起,水面上也渐渐出现点点闪烁的银波;当日到头顶时,整个湖面都会散发出亮光,有时还会反射出一层彩色的雾霓;当黄昏时分到来,河面又会换上一身玫瑰色的纱衣,美丽极了。河边长着婆娑的柳树,春风轻轻的梳理着它们鹅黄色的头发,有时一片叶子落下,就会在河面上荡起一圈圈小小的涟漪。
春天来了,小动物们也忙起来了。鱼儿在水中欢快的游动,又蹦又跳,好像在活动筋骨;燕子飞回来了,在屋檐下忙忙碌碌的筑巢;喜鹊在绿树间嬉戏,叽叽喳喳的报喜;人们脱下厚重的冬衣,换上了鲜艳的春衫,都出来感受春天的气息了,老人们在垂钓,孩子们在玩耍,看着这一切,我的心中也充满了喜悦。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我喜欢美丽的春天,更喜欢春天的浞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