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范文

授课心得(经典5篇)

2024-03-29 17:24:03 授课心得

【#心得体会范文# #授课心得(经典5篇)#】推荐一些关于“授课心得”的最佳文章让您受益匪浅。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和想法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将自己思想的变化记录下来。心得体会是以写作的形式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请务必保存本文以备不时之需!

授课心得 篇1

从形象到理论的美学阐释

——《美学十五讲》授课有感

王美艳(湖南株洲工学院包装设计艺术学院,412008)

摘要:《美学十五讲》这本教材自面世以来,在教育界引起重大反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在短时间内再版了四次,其主要原因在于此教材不是从某一哲学体系出发推演一套美学理论体系,也不是从纯粹抽象的理论到理论,而是从具体的美学现象出发、从现实生活事例出发推演具体的美学原理,学生能够轻松地进入理论世界,增强美学修养。

关键词: 美学;形象;理论;诗意

aesthetical expressing from image to theory

wang mei-yan

艺术专业、设计专业、中文专业的学生都要涉及到的一门课程是美学,这门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正如张法教授所说的“人人都热爱美,但很少有人追求美学。”学生普遍认为美学课比较枯燥。我从教五年来,每年都要上美学课,教学效果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我一直想改善这种状况,首先是要找到一本称心如意的教材。

我很想把这门课上得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教材不满意,下一学期又换,导致自己老是要重新备课,疲于奔命。凌继尧教授的著作《美学十五讲》的出版,把我从这种水深火热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了。以前上这门课是一门苦差事,学生痛苦,我也痛苦。

今年用《美学十五讲》作教材,学生上课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作为老师我也获得新生,变得充满激情。

为什么用《美学十五讲》作教材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呢?我认为主要是基于作者创作的几个鲜明特点:

一、“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创作初衷

凌教授在撰写教材时就抱持着一个愿望:“要把中外历史上生动、有趣的例子吸收到教材中来。”生动、有趣的事例要搜集起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后把这些事例化合于理论之中更为不易,这比纯粹的专业理论演绎工作更为繁重。

教材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融合了文学、美术、**、舞蹈、戏剧、哲学、历史等各个领域的大量事例,极大地充实了教材。例如在阐述崇高和优美这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时,以希伯莱文化和希腊文化为例,希腊人崇尚“优美”,而希伯莱人崇尚“崇高”,这两个民族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审美风尚呢?这与两个民族的历史与发展、气候、生活方式有关,“希伯莱人长期受到世界性的排斥、驱逐和不杀,茫茫苍穹之下,竟无希伯莱人立锥之地,他们简直成了人类的弃儿…希腊人和希伯莱人不同,他们仿佛是人类的宠儿…出于对美好人生的眷恋,希腊文化形成优美的审美意识。

而希伯莱人在荆棘丛生的磨难中,把美好的幻想寄托在对上帝的信仰中,他们对上帝的信仰是一种对无限的敬畏,因而产生崇高的审美意义。”这样的论述清晰地阐释了为何西方美学史上“优美以希腊文化为源,而崇高以希伯莱文化为源”,为进一步深入阐述优美和崇高的美学内涵作了形象生动的铺垫,又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在解释美感的社会效用时,它谈到原始人的审美活动是如何与社会效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非洲许多部落的妇女在手上和脚上戴着铁环,因为戴着这些东西在自己和别人看来显得是美的。这些部落正经历着铁的世纪,铁是一种***,铁环是财富的象征。因此,他们认为,二十磅的铁环比两磅的铁环看起来更漂亮。

”这样生动的例子不胜枚举,成为一个又一个闪亮的珠子,照亮教材的每一个篇章,真正使教材达到生动明晰的境界。

教材的趣味性是以学术性为基础,所有例证的选择都紧紧围绕“如何清晰阐释美学基本原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穷究每一问题真解,深入探索美学理论的真谛,所以每一个生动的例子都包含了作者的深刻思索和体认。例如为了阐释中国对自然美的欣赏,作者举了陶渊明先生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作为例证,作者考察了各种关于诗中“真意”的理解,认为以前人们对“真意”的解释是“归隐”不太恰当,宗白华先生的解释是至今所有解释中最到位的——真意是一种欣赏自然美景时“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的空间意识,强调回旋往复的视觉美感”。

又例如为了阐释清楚比较艰深的美学概念“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作者举了一个非常生动明晰的例子:苏格拉底和其**亚里斯提普斯争论金盾和粪筐孰美,如以事物自身的属性,也就是自在之美作为评价标准,大多数人认为前者更美;如以它的用途和它对使用者的关系为评价标准,那么假使粪筐实用而金盾由于比例和大小不实用,粪筐就比金盾要美。这种深厚的学术内涵与兴趣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二、“从形象出发推演具体美学原理”的撰写思路

我认为教材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坚持了“从形象出发推演具体美学原理”的撰写思路。教材不是从单纯的理论到理论,所以在学生开始学习的时候不会吓到他们,进而失去进一步理解的兴趣。例如康德和黑格尔就是从他们的哲学观点出发,推演出美学的原理、艺术哲学体系,非常艰深,很少有人能够读懂其著作,他们的美学著作如《判断力批判》、《美学》等的晦涩难懂是众所周知的。

《美学十五讲》的这种表述方式,通俗来讲,门槛比较低,跨过这个门槛,学生能够轻松进入理论世界,比较适合本科学生的理解方式和思考方式。

纯粹的理论,枯燥而抽象,理论联系实践的理论,生动而具体,再加上教材优美的文笔,流畅的思绪,华美的文采,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在课前或者课后阅读,那么他们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也会因之而提高,老师讲起来学生就能轻松跟上。这种审美教科书的编写方式,是审美变得非常友好,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审美文化艺术史的内在要求。

教材文字表述不艰涩,但是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正所谓深入浅出,同时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发挥阐释空间。作为教材,一方面要通俗易懂,学生入门容易,但是也不能太直白,不能太浅,否则就像白开水,学生自己全能看懂,老师的作用就不能体现出来,太难、太深,如读天书,学生就无积极性,学生能自己看懂个

七、八分,但是经过老师的生发、阐释后,有更上一层楼、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进入一个新境界,这样比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教学兴趣都能调动起来。可见教材的这个“难易度”非常重要,掌握好了,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作者从形象铺垫到理论升华的写作思路有利于控制好这个“度”,学生读起来,有如享受美学的大餐,老师教起来,有如带领学生一起遨游于美学的胜境。

三、牢牢地把握住“审美理解是一种感受理解”

审美理解不是知识理解,而是情感理解。为什么审美理解是一种情感理解?我们大脑各种功能的整体发挥,感知、理解、想象、联想、情感等活动此起彼伏、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就形成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在此机制下,美的事物能够引起人们感官的快适和精神的愉悦。

在对美的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理解美,继续去把握事物美的内容、内涵和意味,从而获得更加强烈的美感感动,可见审美感受是审美理解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审美过程的联想和想象,是由审美感受和理解而产生的,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理解和感受,深入对特定对象的认识、感受和理解,这是一个相互交织和互动的过程。审美理解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理性的认知活动,如感觉、感知和表征。它是使美感获得理性品质的心理因素。

真正的审美理解是感受理解,是审美感受过程中的理解,它的特点是:不以概念和抽象论证、逻辑推动等形式出现,一切理性的认识都化作感受,在感受中得到显现。审美主体的修养和个性已成为情怀。

作者在著作中把这一理念贯穿始终。感受是审美理解的核心,正如教材中所提倡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与个人的感受体验关系密切,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趋向和审美价值观。如果以理性的知识去灌输,不仅不能吸引学生投入到美学的奥妙世界,反而变成一股推拒力量,把学生拦在美学的门槛之外。

作者紧扣住诗性的脉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知觉、想象、联想等,使他们深入地去体悟世界之美,在幽默风趣的例证中感受美,充分体验审美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充分培养美的情感和感受的能力,了解事物的美学特征和美学内涵,不断提高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我认为这些是美育的本质。

美学课应当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把握了审美理解是一种情感理解,课堂才能充满生机、活力、趣味和美感。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审美感受、理解的浸润中掌握一些审美方法,比如如何品评,如何想象和联想,如何通过想象、联想感知审美对象、审美意趣、审美境界等等。

而这一本教材有助于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理解美,更重要的是也有利于让学生逐渐掌握审美的方法,提高审美的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4、 形象展示与理论阐释与时俱进

《美学十五讲》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从美的起源到美的本质、自然美到人的美、科学美等美学研究的对象,从悲到崇高等美学范畴,从艺术欣赏到艺术接受等都有非常清晰而富有逻辑的论述。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深刻性和生动性,该教材包含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成果。而且《美学十五讲》紧跟时代,增加了以往美学论著中没有专门论述的内容,例如把科学美单列一章,科学美在我们这个时代,它给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是以工具理性的角度而是从纯审美的角度看待科学,并引导学生欣赏科学中的美,这也是具有突破性的。

教材还重点阐述了当今审美的一个重要风尚和趋势,那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艺术化的趋势,这个美学现象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也深处其中,在美学的高度来审视它,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修养。学艺术设计的学生本来从事的就是融合艺术和生活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就是美化生活,所以“人生的艺术化”的这一讲他们犹感兴趣。在上这一讲时,我和学生谈到朱光潜、宗白华、杜尚的生活理念,同时引导他们联系到他们自身,如何让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学生都踊跃发言,脸上的表情异常丰富,有的还与我**一些艺术现象和生活现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可以说,教材的时代性和新鲜性增添了它的魅力。

教材在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还介绍了美学的一些前沿问题,从现象学、分析美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同形同构说)等各种新美学思潮,让学生能够对现代西方美学的新思想有所了解,激发他们的思考,调动他们进一步探索这一领域的兴趣。

5、 整合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将西方美学的理性思维与中国美学的诗性情怀结合起来

整部教材将朱光潜、宗白华思想的精髓与作者的研究成果融为一体。朱光潜和宗白华是现当代美学史上的双峰,都是学贯中西的美学大师,两者都深得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的精髓,在众多美学理论问题的阐释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教材的第十四讲《人生的艺术化》还有其它章节完美地融入了朱光潜和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理念。

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提倡人生艺术化,赋予人生艺术化以“情趣化”的内涵——“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所有的创作和欣赏都是艺术活动。”朱先生的这些思想把华夏文化的情感化底蕴和泛审美的态度呈现给读者,让这个科技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拥有更丰富的情趣,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心灵更为健全,能够成为社会生活中“活跃的生灵”,从而构筑一个生气化和人情化的社会。

作为朱光潜先生的**,凌教授还以深情的笔触在教材的后记里回忆朱光潜先生的点点滴滴,特别谈到朱光潜先生的人格态度,以审美的方式对待现实人生,在风云突变的*****时期仍然安之若素,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亲自实践这种审美化的生存态度。而宗先生的美学思想更多地继承中国美学的精华,打破美学的僵化形象,具有散步美学的风格,这是一种诗性的表达方式,也是中国美学史上比较崇尚的一种思维方式,代表了一种较高的学术境界。宗庆后教授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如何树立审美态度,如何形成艺术人格。

而这正是中国美学的精神所在。他的行走美学引导人们进入美的王国,去发现我们周围的美和艺术的精神与激情。两位大师的美学就像一首诗,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他们强调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强调对美敏感和发现美的眼睛。朱光潜着重谈到生命主动参与,构造情趣而艺术化的人生,宗白华推崇生命本身成为审美化的枢纽和灵魂,他们的研究和亲自实践使中国的美学思想渐次成熟、日臻完善。我们甚至可以说,西方美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美学的系统化、全面发展,都是朱光潜和宗白华共同实现的。

授课心得 篇2

神十太空授课引起热烈的反响,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对培养中小学生热爱科学,增添探索宇宙奥秘方面价值无限!

但是也帮随意些杂音,一则腾讯新闻“神十太空授课教具飞天成本约35万元”,引起热烈的讨论,但看完通篇,没有一句35万元字样,这样的新闻标题是何用意??同**理论中有一些辱骂和否定的声音。现在无论国家怎么做都有一些所谓的”愤青“在批评,好想谩骂、批评**成为一种时尚和光荣。

如“官方公布的数据,一般涉及到成本方面的,大多要除以10,涉及到负面数据的,一般要乘以10,这才会得出真实的数据....或许我的比例还是给低了,远比这高“;”这样做能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天上去了啊~~说明教育改革成功了啊~~35万一节课和35万建造一所希望学校哪个更有意义啊,用脚趾头想想吧~~别让希望学校真的只剩希望两个字了啊~”等等。

这些”愤青“们如果真的无知或者无脑还好说,怕的是他们是西方及美鬼的”小白”在挑动民意,不是吗??一个人甚至不相信和爱自己的国家和**,你能相信和爱谁?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领导党,正如台湾进步教授所说,当西方给你竖起大拇指时,你就成了可耻的叛徒!!

我们宁愿相信你真的无知,也不愿相信你是一个可耻的领导人。如果你就是美鬼及西方的“小白”或者枪手那么我们要告诉你,中国人的眼光是雪亮的、中国的人的内心是智慧的、中国人的经验是丰富的,请不要枉费心机!谢谢你让中国人看到你和你的主子另一面,就如“棱镜事件”一样,最后让自己无处藏身。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一日

授课心得 篇3

听当代名师授课有感范文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位名人对话,让我们不由得喜欢上了这本书,难以释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说,听当代名师授课,便犹如和“教育”对话,让我们不得不更加流连我们的课堂,难以释怀。名师巡讲团来到我市,非常有幸,我有了这次与“教育”对话的机会。不必说名师们精彩的课堂,也不必说专家们高屋建瓴的学术报告,单就他们身上散发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就足以让我赞叹,与老师们再次赏析名师,品味精彩。

一、“学为中心”————奏响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当下,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牛献礼老师以专业、前瞻的视角,聚焦课堂,透析现状,剖析问题,需找突破,从其内涵的把握到实施的策略,为我们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一把智慧的钥匙。牛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是这样做的。正如他的报告所讲,在他的课堂,我看到了“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因老师而灵动”的美好景象,究其原因,我想正是老师“把思考还给了孩子们,让创新走进了课堂”,与余颖老师的“数学的本质是思维”核心理念恰又不谋而合。

俗话说:“平凡最见功力。朴实最能隽永”,这是对牛老师的课堂最好的写照。烙饼问题,一节经典老课,我们屡听不鲜,但又屡讲不清。牛献礼老师在传统教学中寻求突破,将平常课上的不同寻常。牛老师方法传统,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精致的课件,手执一支粉笔,让学生思维在黑板尽情挥洒,甚至教具的使用都是信手拈来,拿身边的学习用品,课本、盒子来当饼,简便易行,自己设定正反面,在操作中体会、得出时间。然而孩子们的思维确又是那么的活跃,理解的又是那么的深刻。如果说,在以往课中我们一贯的做法或者就是得出结论让学生“知其然”就结束了的话,那么,牛老师并没有在“知其然”上止步,而是继续往前走了一步,引领学生探究“所以然”。,,,建立了数学模型,烙出了课堂的温度与深度,把学习力还给学生,把思考力还给学生,让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二、教学反思—————成就名师之路

听贲友林老师的学术报告,怎一个“佩服”了得?

惊叹于贲老师细腻、勤奋、博学、善思,他让自己生活在鲜活的教育“经历”中,在一个个十年中,勤于笔耕,用教学反思真实地记下他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点点真切的感受,用他的“记忆的保险柜————文字”保留下“历史的轨迹”,我想看后听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赞叹与感慨,而是更多的自我的审视与思索吧。

三、无痕教育—————永恒的教育追求

徐斌老师娓娓而谈,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幽默风趣,尽显名师之智慧,学者之儒雅,给全体老师线上一道永值深味的精神大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话,成为一名教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为之躬身力行,用心实践。记得哪位教育家说过“什么时候学生感觉不到你是在教育他时,这时的教育便成功了”。 泰戈尔也有诗曾曰:“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这些无一不在昭示着这种和谐种美好的境界。对于教育来说,无痕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徐斌老师正是在智慧的运用中,诠释教育的真谛。

授课心得 篇4

测量物体的质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水球,6月20日,由执行“神十”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直接授课,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陀螺是最受欢迎的玩具之一。强风,天翼,破天锤,霹雳流星哪个陀螺最耐用?

哪款陀螺战斗力最强?配件怎样改装互换能够提高性能?20日,电视里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课堂里“玩”的陀螺瞬间被定位为最新“升级版”。

原来除了玩陀螺仪,它还可以用在航天器上,可以用来测量航天器的姿态,而我们的地球也是一个大陀螺仪。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提升了我对太空的向往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科普知识是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的关键。

但总的来说,科普在中国的重要性与其意义并不相称。根据科学传播学的理论,科普也应强调平等与互动,强调公众与科学的双向传播。毫无疑问,太空授课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我们期待着它的示范效应能更好更快地发挥,带动科普工作快速进步。

这节天地间的物理课引起了我们对物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天才的秘诀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正是因为兴趣的驱使,我们才有了一代又一代飞上太空的梦想。

对于广大空间的探险者来说,兴趣是多么重要。事实上,当父母抱怨我们学习成绩不好时,他们最好帮助我们找到学习的兴趣。有远见的父母应该明白,保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远比他们的成绩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实现学习的乐趣,鼓励自己带着兴趣努力学习,将来回到祖国。这天地间进行的一堂物理课具有超现实的意义。这节课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渐渗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让民众对航天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及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知,进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

这个班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对空间的向往和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这也向世界证明,中国非常重视教育和未来。我们期待各学科领域都像航天领域这样,能主动地进行更多的科普。

太空教学,天地之间的互动,以中国的未来为目标,为我们内心的太空探索奠定了种子。关注孩子、激发好奇心、努力学习、崇尚科学,也许是中国梦的开始。

观太空授课有感(八班级)

6月20日上午10点,我体验了学生生活中最特别的一节课,天宫课。这是中国第一次,世界第二次。 宇航员王亚平为主要讲师,聂海胜为指挥官,张晓光为摄影师。

10点4分,太空课准时开始。在天宫一号的实验舱里,三位身穿蓝色宇航服的指导员站稳了脚跟,出现在大屏幕上。课堂的一开始,王亚平老师邀请聂海胜为大家表演一个“悬空打坐”,来了个“开门彩”。

只见指令长慢慢盘起双腿,竟魔法般的悬浮在了空中!此时,王亚平老师略带俏皮的说:“嘿,我还有大力神功呢!

”,接着便轻轻用手指一推,便把正在打坐的指令长推到了一边,简直不费吹灰之力。这种情况只发生在武术电影中却变成太空事实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就是“失重”。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g=ma,宇宙船在太空中应该是完全失重的,但是完全失重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现实情况是不存在的,在太空中,还是存在着微小的重力的。那么,在太空中,航天员是怎样测量体重的呢?在失重的状态下,那些在地面上测量重量的方法,到了太空中便没了效果,这时候“质量测量仪”就有了他大显身手的机会。

王亚平老师一边向大家讲解在太空中如何测量质量,一边邀请聂指令长做演示。首先,航天员要先把自己固定在质量测量仪上,然后再让同伴将钢丝绳拉到指定位置,拉力是航天员回到初始位置,在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后,航天员的体重便会清晰地显现在仪器上。之后,王亚平老师还为大家做了许多在失重条件下才会发生的有趣现象,有单摆运动演示,有陀螺演示,有水膜演示,还有水球演示……其中,那颗大水球最夺人眼目。

和之前的水膜演示差不多,王亚平老师又做了一个可以被固定的水膜以便大家观察。不同的是,王亚平先生用水袋在水膜两侧加了许多水滴。逐渐地,水膜变得更厚,更摇晃,好像它会突然破裂一样。

最后,像圆镜一样的水膜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里面还有珍珠般的小气泡。接着,王亚平又用一个注射器将一些红色液体注入水球,这些鲜红的液体仿佛是云雾一般,在水球中蔓延,使我不禁想起哈利波特中的预言球。液体逐渐填满整个水球,透明的水球不见了,换来的是一个大红梅。

真是神奇!通过这次神奇的太空“杂技”授课,我再一次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让我对浩瀚神秘的宇宙有无尽的遐想。

经过国家和人民20多年的探索努力,我国航天事业已站在世界前列。作为学生,我们也应该更加努力,为实现未来翱翔浩瀚宇宙而奋斗!观太空授课有感(八班级)

授课心得 篇5

为了掌握太空知识,我们一起观看了“神十”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为我们带来的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航天员们讲解了许多知识,如太空失重、太空称重、神奇的小球单摆、有趣的旋转陀螺和魔幻水球。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魔幻水球。

诗仙李白的著名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在王亚平的实验中变了味道,成了“半天抖成一颗珠”,真好玩。接下来,王亚平又把一个金属圈插到了装满饮用水的密封袋中,形成了绚丽的水膜。即使往水膜上贴图案,水膜仍完好无损。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发出了一声惊叹。当然,接下来还有更美妙的事情在等着我们,那就是水膜的万千姿态。慢慢地向水膜注水,不一会儿,就出现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再向水膜中注入一些空气,水球内立刻就产生了两个圆圆的气泡,晶莹透亮,分外美丽。紧接着,王亚平向水球内注入少许红色液体。于是,一个红通通的小太阳便出现在了我们眼前,有趣极了。

太空授课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激励,我们要化激励为动力,努力向前。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心得体会及收获5篇 | 工作总结5篇 | 授课心得体会 | 学校财务年终总结5篇
上一篇:小学语文新课标2024心得体会 下一篇:读干法心得体会(精选十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