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翻译课心得精品十四篇#】经过反复修改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编辑出了这份精选的“翻译课心得”。事情结束之后我们都会有一些感想,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常写心得体会,能让我们成长为更有思想的人。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启示让您掌握新的技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翻译课心得 篇1
《有感·九服归元化》作者为唐朝诗人李商隐。其古诗全文如下:
九服归元化,三灵叶睿图。
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
有甚当车泣,因劳下殿趋。
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
证逮符书密,辞连性命俱。
竟缘尊汉相,不早辨胡雏。
鬼箓分朝部,军烽照上都。
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
【前言】
《有感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借汉事写“甘露之变”的历史,反映了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的局面,蕴含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之情。全诗兼有艺术与史料两方面的价值。
【注释】
⑴题下原注:“乙卯年有感丙辰年诗成二诗纪甘露之变。”
⑵九服:古人设想中的九层行政区域。王畿方千里。自王畿向外,每五百里为一服,依次为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共九服。见《周礼·夏官》。这里指全国。元化:帝王的德化。三灵:日、月、星。叶:合。睿图:帝王的英明谋略。
⑶本初:袁绍的字。汉少帝光嘉元年,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事泄,进为宦官张让、段珪所杀。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不论少长皆杀之。事见《后汉书》袁绍及何进传。此以“本初辈”喻李训、郑注。屈牦:汉武帝庶兄中山靖王之子,征和二年为丞相。次年,宦官郭穰告发他指使巫者诅咒武帝,勾结贰师将军李广利,欲立昌邑王为帝,被腰斩,妻、子果首。屈牦诛:指因宦官的指控而以谋反罪被诛。
⑷有甚:有过于。《汉书·爰盎传》载,文帝与宦官赵谈同车,爰盎伏车前谏阻:“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奈何与刀锯之馀共载!”于是文帝令谈下车,谈泣而下车。此借喻李训等不仅想使宦官当面出丑,而且欲将其一举诛灭。因劳下殿趋:《南史·梁武帝本纪》载,大通年间,有童谣说:“荧惑(火星)入南斗,天子下殿走。”此谓文宗被宦官劫持。
⑸何成奏云物:《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之物。”奏云物:记载祥瑞灾异。借指李训使人谎称石榴树夜降甘露事。萑苻:《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劫)人于萑苻之泽(芦苇丛生的湖泽)。太叔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此借指朝廷大臣被当成盗贼剿灭。
⑹证逮符书密:《史记·五宗世家》:“请逮勃(常山王刘勃)所与奸诸证左。”证逮,指逮捕与案情有牵连的人。符书:逮捕的官文书。辞连:供词牵连。
⑺尊汉相:汉成帝时丞相王商身材高大,容貌过人。匈奴单于来朝,见商颇畏惧。成帝称叹说:“此真汉相矣。”见《汉书·王商传》。此以王商比李训。《旧唐书·李训传》说训形貌魁梧,神情洒落。文宗以其言论纵横,谓其必能成事。辨胡雏:辨识像石勒那样的政治野心家。据《晋书·石勒载记》,石勒十四岁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见而异之,对左右说:“向者胡雏,吾观其声视有异志,恐将为天下之患。”派人收捕,勒已离去。后石勒成为“五胡乱华”时期前赵的君主。此以石勒喻郑注。史称注“诡辩阴狡”、“挟邪市权”。
⑻鬼箓:登记死人的.名册。朝部:朝班。上都:指长安。至德元载号长安为上都。
⑼堪恸哭:用贾谊《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语意。洪炉:指天地。《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
【翻译】
君主的德化使全国归向,君主的规划上应天心。李训、郑注等怎么谋划不善,自取其咎,陷于叛逆而被杀呢?李训要杀尽宦官,比叱退宦官更厉害,因而使天子被宦宫劫持受困。哪里是奏报有祥瑞,简直是把大臣当做盗贼来剿灭。宦官仇士良用严刑逼使王涯屈招,根据屈招的供词下文书逮捕,牵连者被杀。他们竟因为尊崇李训,没有早辨别郑注的奸邪。鬼名册上分载许多朝官,太监统率的禁卫军的烽火照耀京城。哪儿敢说可以痛哭,未免怨天地不仁,使良莠不齐同尽。
【鉴赏】
这是反映“甘露之变”的政治斗争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写斗争历程。当时,京城里的禁卫军掌握在宦官手里,宦官可以挟制天子,控制朝廷,甚至谋害天子,拥立天子,排斥朝臣。文宗受不了这种控制,要除去宦官。其实,宦官的权力在于掌握禁卫军。从《韩碑》看,裴度出征淮西,请罢宦官监军。文宗可以夺去宦官首领王承恩的权,那末依靠像裴度那样有威望的大臣,逐步废除宦官统率禁卫军的制度,摆脱宦官的控制,并非不可能。文宗依靠李训、郑注来除去宦官,李训又猜忌郑注,把他调到凤翔,又怕他成功,要独自除去宦官,他依靠手下人招募的武力,来同宦官所统率的禁卫军斗,是一定要失败的。
翻译课心得 篇2
殷雪梅老师,为了救几个学生而奋不顾身地倒在血泊之中……这个感人的故事传遍了江苏的每个角落,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月20,学校组织我们去看话剧--《永远的学梅》。话剧讲述了殷老师生前对学生的关爱、负责,帮助一名差生恢复信心。
开始,上演了殷老师宁愿不评上先进也要“小强”留在她们班,殷老师用种种方式化解了小强与同学之间的隔阂,可谓是用心良苦。之后的种种事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胜似母爱的师爱!那时,我心中已是长江之水奔腾汹涌。在最后殷老师带领其他同学去扫墓,却遇到了一辆疾驰的汽车,殷老师见了,拼命地挥手,大喊:“停车,快停车!”但都是徒劳,在这危急关头,她奋力推开身后的六位学生,用身躯挽救了6个孩子的生命,但自己却……
这使我想起了以前的报道。20xx年3月31日,殷雪梅老师为了拯救身后的6位学生的生命,张开双臂,用身躯阻挡者疾驰而来的小轿车……25米,整整25米,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生活、奋斗、热爱,奉献了52年的生命历程,嘎然跌倒,让人无法接受……殷雪梅老师的生命的车轮滚动了52个春秋后,嘎燃而止……她用身躯创造了一个奇迹---挽救了6条生命,但奇迹并没有再次降临---4月5日凌晨,英灵飘然逝去……是的,殷老师走了,可她在用另一种方式活着。我坚信,殷老师的生命会在所有有良知的人身上,延续,永远,延续……
在此之前,别说在中国,就是在江苏,在常州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有一个叫殷雪梅的小学教师,也包括我.但我现在知道了这样一个优秀的老师,因为她的离去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了。然而,我宁愿都不知道有个伟大的女教师,她叫殷雪梅。因为这样,她还可以活着,健康的活者。如果可以,相信所有人都会愿意的!这样,我们就不会失去一位好老师,好母亲了!或者是这辆小轿车在他们之前或之后再开过去……我真的不希望一位好老师就这样成为了英雄,即便我们这个民族,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再缺少英雄---我也不希望!
从殷雪梅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用博爱之心,铸造师德之魂……
殷老师,我们向您致敬!
翻译课心得 篇3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宋代〕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的,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鉴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的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为:因为。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如此,这样。清:清澈。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赏析二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点是清澈,他用了一个比喻,那就是“鉴”,也就是镜子。在文学的角度上,这个譬喻并不出奇,但在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它却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在儒家看来,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面对种种诱惑与干扰,而君子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也就是孔子说的“知者不惑”。这种境界仿佛一面明镜,它能够照见人间的各种事物,而不落一丝一毫的灰尘。“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便是这层含义。
看着眼前的池塘,朱熹体会到内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犹如明镜一般。镜子虽小,却能照进整个天地。因此,这区区半亩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气象——“天光云影共徘徊”。尽管它小,却能倒映出长天无垠、云影悠悠。在这里,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观赏事物的心灵境界。写这首诗时,朱熹正处在人生的逆境,他在小山村中读书讲学,不过是为了避祸而已。尽管如此,他的内心世界却是充实而自信的,在他胸中包含着人间万象,惦念着天下苍生。正因为这种博大的胸襟,眼前这方小小的池塘,却也吞吐着宇宙万象。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翻译课心得 篇4
时间过的真快,在xx年的7月21日我们走出了校园,踏上了工作岗位,开始了实习生活,一眨眼的工夫,我们已经工作快三个月了,在这三个月中我们学会了很多以往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三个月中我几乎尝遍了人生中的酸、甜、苦各种味道。
实习的第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我实习公司的楼下,因为没有见过将要工作在一起的同事,对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好奇,会想他们容不容易相处?会不会教给我新的知识,会不会像有些人口中说的那样让我在一旁歇着,一点也不教我?站在大厦的楼下,迟迟的不敢走进电梯,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距离老师和实习单位联系人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进了电梯按了公司所在的楼层。说来也是巧,我去报到的那一天刚刚我要工作的单证部在加班,后来办公室主任帮我介绍了我们部门的经理和其他的同事后,我也加入了工作的行列。第一天遇到的事和人都是陌生的,我几乎是从零开始。但有一点很庆幸我所想的一切都是浪费的,他们不但很容易相处,而且会教我很多东西,真后悔当初应该早点进电梯,在楼下站了半天。
转眼之间,紧张而有序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姿的校园生活,还有许多今生难以忘怀的良师益友,这一切已是昨日。想想自己虽然已是步入社会的年龄,但感觉还是象小朋友一样稚气未脱。从而由终感叹时间简直过得如箭一般呀!
翻译课心得 篇5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
二、《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原文翻译
美丽的春光映入眼帘,东风总是把花儿吹走。几场薄雾和雨水朦胧,只有这些娇嫩的花朵很难保护。梦里总是时不时浮现起旧时故国的道路。
春天是反复无常的。在杜鹃啼哭的地方,很难说落花是被春雨染红的,还是被泪水染红的。
三、《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作者介绍
陈子龙,明末**,诗人,诗人,散文家,骈文,编辑。陈子龙,万历六月初一出生于直隶南部松江华亭;初字人中,后改字卧子,又字懋中;后来,它被命名为塔鲁、海士、轶符、於陵孟公等。崇祯十年进士,**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继而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给事中。
清军在南京沦陷。他与太湖人民武装组织联系,开展反清活动。战败后,他于永历元年5月13日在水中牺牲。陈子龙不仅是明末著名的烈士和英雄,也是明末重要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成就斐然,悲凉凄凉,充满民族气节;或伟丽秾艳,直追齐梁初唐;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形成沉雄瑰丽的独特风貌,为云间诗派首席,被公认为明代最后一个大诗人、“明诗殿军”,并对清代诗歌与诗学产生较大影响。
在陈子龙的各类诗歌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七言律诗和七言古诗。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词人”、清词中兴的开创者,著名词评家谭献、龙榆生等人均对其词作评价甚高。陈子龙的骈文也有佳作,《明史》称其“骈体尤精妙”。
陈子龙的奏疏与策论都有很深厚的功底,也很有成就。陈子龙的小品文自成一格,《三慨》等作品真切感人又寄托自己缠绵忠厚之情。陈子龙也是明末著名的编辑,曾主编巨著《皇明经世文编》,删改徐光启《农政全书》并定稿,这两部巨著具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
翻译课心得 篇6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①。
刘因:元初诗人,元世祖称之为“不召之臣”,此诗写于元灭南宋之时。
①西湖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bū)。林逋,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亦终生未婚。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足迹不涉城市。因喜植梅养鹤,故有“梅妻鹤子”之称。古人称像林逋这样的有德才而隐居的不仕者为处士。
(1)“此心元不为梅花”一句,作者说他心里挂念的不是梅花,那么他挂念的是什么?
(2)请指出诗中运用的两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
(1)诗人只是借助梅花抒发感慨罢了,梅花的盛衰并不是自己人真正挂念的,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对南宋江南美好河山沦入蒙古统治者之手的悲慨。
(2)一是虚实结合,写北方的梅花为实,想象南方的梅花为虚;二是用典,用林逋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思想。
赏析:
北方战乱初定,春风吹落梅树枝叶上的尘埃,经冬的梅花今又开放,不由得联想到以爱梅著称的林逋。或许这北方的'梅花,在经历了战争烽烟后,也梦想着能够植根于林逋的孤山梅园中吧?后两句则宕开一笔,先是担心江南春色已减,西湖之梅恐已衰歇。但转念一想,只是借助梅花以发感慨罢了,梅花的盛衰并不是自己真正关心的,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对江南美好河山沦入蒙古统治者之手的悲慨。
翻译课心得 篇7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是主战场。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迅速形成联防联控体系,迅速动员一切防控力量,抓紧落实 采取严密防控措施,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火药、只有生死的攻坚战。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主战场。各地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迅速形成联防联控体系。 ,迅速调动一切防控力量,实施严密措施,快速防控,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只有生死的硬仗。
人民是党执政的信心,是战胜疫情的最磅礴力量。
人民是党的执政之本,是最强大的力量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
紧紧依靠人民,就有信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连日来,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看到了“无酬无生死”的威风;看到最美逆行的医护人员徒步70公里返回医院;看到小伙子去当地派出所放下500个口罩。跑,连警察都没追上爱的行为;看到医院附近的快递站聚集了各种爱心物资,上面没有收件人的名字,只有一句“送给白衣天使”“请交给任何医护人员”。 ..... 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一心不灭,无数互帮互助、共克时艰的行动点燃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紧紧依靠人民,我们有信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连日来,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看到了“不计报酬,不计生死”的凛然正气;我们看到了医务人员徒步70公里返回医院最美的逆行方式;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在当地派出所放下500个口罩,追不上警察就跑的爱心举动;看到所有各种爱心物资聚集在医院附近的快递站,没有收信人的名字,只有一句“送给白衣天使”和“请交给任何医护人员”,中国人民的意志坚不可摧。无数行动互相帮助,共克时艰,点燃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无数行动互相帮助,共克时艰,点燃了战胜疫情的信心。抗击疫情是全国性的行动,人民群众是这场斗争的主力军。无论是奋战在一线的专家和医务人员,是在交通、防疫物资加工、快递等多条战线上坚守岗位的干部职工,还是众多放弃春节的基层工作者假期里,每个人都挺身而出,拼尽全力为获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紧紧依靠人民,打赢防控阻击战有足够的基础。抗击疫情是国家行动,人民是这场斗争的主力军。无论是专家和医护人员都在奋战在斗争的第一线,在交通运输、抗疫物资加工、快递等多条战线上坚守岗位的干部职工,或者很多放弃春节假期的基层职工,大家都站起来拼命拼搏尽可能为获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总数还在不断攀升,远未到松口气的时候。打赢这场硬仗,紧紧依靠人民,就是要以更大力度编织严密联防联控大网,筑牢群防共治的坚强防线。一方面,要实行网格化、地毯式管理,确保防控措施有效落实,不留死角;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这场硬仗,激发活力、凝聚力量。像这样多一点努力,我们就可以更接近胜利的目标。
目前,确诊和疑似病例总数仍在上升,远未到缓解的时候。打赢这场硬仗,紧紧依靠人民,就是要以更大的力量编织联防联控大网,构筑起强大的群防防线。nse 和治理。一方面要做好网格、地毯管理,确保防控措施有效落实,不留死角;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这场硬仗,激发活力、凝聚力量。像这样多一点努力,我们就可以更接近胜利的目标.
翻译课心得 篇8
《望月有感》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古诗全文如下: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前言】
《望月有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翻译】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于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鉴赏】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翻译课心得 篇9
《南乡子·有感》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
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
《南乡子·有感》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先将姑射山上的仙子与继室王闰之相比,再从内在品格上着力渲染闰之的勤俭质朴;下片进一步描绘闰之的清心寡欲和雍容睡态,极其生动亲切。全词刻画了继室王闰之外貌与内在之美,用典寓意,妥贴自然。
(1)南乡子:字板的名称,唐教坊原歌名。
⑵冰雪二句:典出《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这里在形容继室王闰之的肌体外貌,有如住在遥远的射姑神山上的仙子,她的肌肤有如冰雪一般洁白散发香气,容态有如**一般柔美轻盈可爱。不似伊:还赶不上你。
伊,你。
(3) 卓江:在四川省成都市郊区又称浣花溪或百花潭。它是著名的四川织锦的起源。《成都记》云:“濯锦江,秦相张仪所作,土人言此水濯锦则鲜明,他水则否。”非宜:不适宜。
⑷故著句:用张籍《倡女词》句:“轻鬓丛梳阔扫眉,为嫌风日下楼稀。画罗金缕难相称,故着寻常淡薄衣。”此言王闰之勒俭朴素,平时只是穿着淡薄寻常的衣服。
⑸下重帏:放下层层的幕帐,表示清净安睡。化用李商隐《无题》诗:“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⑹索:须,应,得。
(7) 曼倩三句话:曼倩是汉武帝时期学者东方朔的性格。在古代传说中,东方朔是一位仙女。
西真曾称东方朔为“邻家小儿”。事见《汉武内传》。这是说王闰之超凡脱俗。
她出生在四川省青神县,是东坡老家眉山的邻居。底事:这事。
儿:对晚辈的昵称。
香的**和果肉显示出冰雪的结晶色。 甚至在山上射击的神仙都不如她美丽。成都的新蜀锦不适合她。特地穿上日家常朴素衣服。
温暖的日子放下层层帐幕。她睡着了,室内焚的香,烟气不散,叫她起来,她很迟才起来。东方朔风格不同凡俗,为什么当时常被西真唤作“儿”呢。
上片以姑射山上的仙子相比拟,“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在词人眼中,爱妻闰之的肌肤像冰雪一般洁白细嫩,而且随时散发着微微香气,有如神话中姑射山中的神女,但是神女似乎还赶不上闰之的美貌。
“不似伊”三字,倾尽了词人对闰之的钟爱之情。下文则从内在品格上着力渲染闰之的勤俭质朴,但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她穿着打扮的外表上落笔,显得句法生新:“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
故著寻常淡薄衣。”在濯锦江边生产着各种花样翻新的锦缎,但是,这对闰之是不适宜的,她平时所穿的都是些寻常的淡薄衣衫。词人在后来写的《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曾这样高度评价闰之的品德道:
“妇职既修,母仪甚敦。”可见,闰之是一位具有传统美德的妇女典型,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使词人对闰之的感情愈加笃厚。
下片进一步描绘王闰之的清心寡欲和雍容睡态,愈加令人惜爱。“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
”而下文“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则转向了词人自己,他以西汉风流才子东方朔自喻,说他当时热恋着王闰之。
末句是用《汉武内传》典,以此末句之“爱被西真唤作儿”,显得极其生动亲切。“儿”字是一种亲昵之称,从西王母神仙口中唤出,不仅活灵活现,犹如目前,而且抬高了词人存在的现实价值,颇有自许傲世的味道。再从《汉武内传》叙述东方朔的毕生才干和曲折遭际来看,似蕴含了词人的身世之感,正影射出曾在朝中反对新法而屡遭贬谪和“补外”的坎坷经历。
由于他的反变法是光明磊落的,是“此心耿耿,归于忧国”的,故他有着自信、自傲的心态。这也符合词人“外迁”任杭州太守时的心绪。
这首诗生动地刻画了后妻王闰之的容貌美、身体美和内在品格美。全词清新婉丽,明净流美,用典寓意,自然高迈。
翻译课心得 篇10
《有感·儿童鞭笞学官府》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儿童鞭笞学官府,翁怜痴儿傍笑侮。
翁出坐曹鞭复呵,贤于群儿能几何。
儿曹相鞭以为戏,翁怒鞭人血满地。
等为戏剧谁后先,我笑谓翁儿更贤。
【前言】
《有感》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前半部分描写了儿童在模仿官府,进行手持鞭子抽打“罪犯”的游戏时受到了他父亲的嘲笑与辱骂的情景;后半部分主要是议论,对诗中的父亲作了批评,对其儿子作了辩护。全诗熔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于一炉,既严肃尖锐,又幽默风趣,有力地讽刺了鞭笞、虐害百姓的酷吏之行为,显示出作者卓越的讽刺艺术才能。
【注释】
⑴儿童:一作“群儿”。鞭笞:鞭打。
⑵翁:父亲。傍:即“旁”。鞭:用作动词,鞭打。下文两个“鞭”字意同。笑侮:嘲笑戏弄。《晋书·刘毅传》:“陈平、韩信,笑侮于邑里,而收功于帝王。”
⑶坐曹:指官吏在衙门里办公。《汉书·薛宣传》:“及日至休吏,贼曹掾张扶独不肯休,坐曹治事。”呵:呵斥。
⑷群儿:一群小儿。几何:多少。
⑸儿曹:犹儿辈。《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论》:“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
⑹满:一作“流”。
⑺等:同样。戏剧:儿戏,游戏。
【翻译】
儿童手拿鞭子,正在鞭打“犯人”,父亲怜爱不懂事的孩儿,在一旁用嘲笑侮辱的语言教育孩子。那父亲为官坐在衙门里边,对那些犯人们连鞭打带呵斥的,他的做法,比起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们,能好得了多少?儿童打“犯人”,儿戏而已,而他父亲鞭打真的犯人,把人打到皮开肉绽鲜血满地。同为鞭笞人的戏剧到底是谁最早演习的?我笑对老翁说:“还是您儿子比您更好!”
【鉴赏】
这是一首饶有趣味的讽刺诗,是讽刺官僚作威作福、虐害人民的作品。
游戏其余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的游戏可以反照出现实社会的影子。“群儿鞭笞学官府”,官府有所行,以至于为群儿普遍仿效,这本身即构成对官府的一种绝妙的讽刺。诗人起笔即感于斯,发于斯,成为全篇立意之所在。然而,一般性的讽刺缺乏深度和力量,文学作品总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具体反映抽象。于是,接下来诗人轻轻拈出一“翁”字。这个“翁”,出场时作者先不明说。“翁怜痴儿傍笑侮”,此翁虽不理解儿童游戏的心理,然而忠厚长者之态可掬。下文才说,原来笑儿童游戏为“痴”者,竟是儿童游戏模仿的对象,即“坐曹鞭复呵”的官翁自己,这是绝妙的嘲讽。
翁之前后两副面目的鲜明比照,构成全诗又一层戏剧性的讽刺。用人物自己的手摘下人物自己的'假面具,这就是讽刺的真正力量。接着,诗人提出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翁“贤于群儿能几何”?翁与群童谁更贤,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对翁的极大讽刺,可见诗人特地拈出官府一“翁”的用心的良苦。随着问题的提出,五六句便以“儿曹相鞭”与“翁怒鞭人”两相比照,构成又一层戏剧性的讽刺。“儿曹相鞭”,不过逗乐为戏,天真无邪;“翁怒鞭人”,则是以人命为儿戏。“等为戏剧”,却又如此不同。至此,诗人才以一评判者的身份就势下一断语:“我笑谓翁儿更贤。”一个“笑”字,于轻快的语调中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应前面翁之笑儿童,更显得趣味无穷,笑人者终为人所讥笑。
中国的讽刺诗,用浅显平易的语言,去表现重大的政治内容,至白居易始成大观。张耒的诗歌创作,大体也走着这样的道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张耒“诗务平淡,效白居易”,这是没错的。《有感》一诗便可代表其基本风格。有趣的是,白居易有《观儿戏》一诗,虽立意与这首诗不同,但构思的前后相循之迹则是可寻的。但比起白居易的讽谕诗来,《有感》自有其特色。白诗“刺”味有余,而“讽”味不足,《有感》则熔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于一炉,既严肃尖锐,又幽默风趣,显示出卓越的讽刺艺术才能,是对白居易讽刺诗艺术的新发展。
翻译课心得 篇11
《满江红:爬黄鹤楼》通过不同的画面,形成了古今的鲜明对比,并用短句、提问等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满江红·邓黄河塔等相关资料的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满江红·登黄鹤楼》原文
宋朝:岳飞
放眼中原,荒烟之外,还有不少城市。当年,柳树、凤楼、龙阁,花满枝头。万岁山前,珠光宝绿,澎湖寺有歌声。时至今日,铁骑满郊,尘封邪。
冰安来了?民安正在填沟。叹国如昔,千村少。何日请英提瑞大队,用鞭直横清河洛。但他回来了,继续他的汉阳之旅,骑着黄鹤。
翻译和注释
翻译
登楼眺望中原,只见野烟笼罩下,有许多城堡。回想当年!花花草草掩目,六朵满城墙,亭台楼阁皆雕龙凤凤。万岁山前,澎湖殿内,成群结队的宫女,载歌载舞不断,气氛欣欣向荣。今日,葫芦铁骑践踏包围京城外围,战事依旧频繁,风沙肆虐,形势险恶。
士兵在哪里?他们用鲜血染红战场,鲜血滋养利刃。人在哪里?他们死于战争的混乱,他们的尸体填满了山谷。感慨,山河依旧如初,乡间荒芜,家户稀少。什么时候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出兵北伐,挥鞭横渡长江,扫荡“郊区”横行的葫芦娃,收复失地中原。然后回来重游黄鹤楼,继续今天的游览。
笔记
⑴黄鹤楼:旧址在黄河山西北部(武昌以西)的黄河矶。陆游《入蜀》:“古传说黄鹤楼飞未飞到此地,忽乘黄鹤归来,故名名楼。”
⑵万岁山:万岁山根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消耗了大量人的资源和财富。据弘迈《荣斋三笔》记载:“(万岁)周山十余里,最高峰九十丈,亭台楼阁不可记。”
.这四句话描述了北宋时期汴京宫的富丽堂皇,富丽堂皇。
⑷铁骑兵:指金州军。交集:指汴京所在的千里地面。
⑸风尘:指混乱。杜甫《告别贺兰郎》:“国之初,天地尚存风神。“邪风沙尘,是指敌军占领中原,战事频发,形势十分险恶。
⑹软膏:保湿,这里是一个被动词。正面:武器的尖端。E:剑刃。《庄子·说剑》:“皇帝之剑,以烟雨石城为前,齐代为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兵士在哪里?他们的(血液)滋润了武器的尖端(意思是被剑击中而死)。
⑺沟壑:沟壑。杜甫《醉时光歌》:“但我觉得歌中有鬼神,我知道我会饿死填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平民在哪里?他们因饥饿和寒冷而死,被扔进了山谷。
⑻缨:绳子。求英,求杀敌之机,立功。《汉书·完》《武侠传》记载,最后的军队向汉武帝上书。这里泛指中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什么时候请教皇帝,得到他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挥鞭渡长江,收复中原。
⑼汉阳: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北部)。
练习题
阅读下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登上黄鹤楼感受一下
岳飞看向中原,荒烟之外,有许多城池。回想当年,花遍柳、凤楼、龙阁。山前珠绿万岁,澎湖寺有歌声。①现在,铁骑满郊,尘封邪。
士兵你在吗?人来了?填沟。叹乡如土,千村少。何日请英提瑞大队,挥鞭横渡清河洛。不过回来,继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龙遂山、澎湖寺:指宋徽宗时期修建的土山元和阁楼宫殿。
(1)这句话的反差导致了哪两句?”“珠前山与翠老万岁”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字里写了哪些“风尘邪”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开头,作者登黄鹤楼眺望中原,结尾写着“游汉阳,乘黄鹤”,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任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
(1)我想当年和现在。转喻。
(2)铁骑满郊,兵“填沟”,百姓“填沟”,千村少。
(三)从过去和现在衰落的悲哀开始,对外敌侵略践踏大江山的怨恨,从统治阶级对国家的铺张浪费和误解的隐隐忧伤,以及决心抗击敌人,收复失地,幻化想象”提瑞旅“清河落”后,爬上黄鹤楼,心情舒畅。
翻译课心得 篇12
翻译实习心得体会三篇
翻译实习心得体会篇1
此次翻译实习中,我主要负责翻译的是小说Ifonlytonight里面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四页内容。通过这次的翻译实习,我领会到了两点,一是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二是合作的重要性。首先,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有是该活动的结果,它是融理论、技能、艺术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然而翻译是一项非常艰苦和细致的工作,要做好翻译要求个人的素质非常高,作好专业资料的翻译,需要有外语、母语和专业方面的雄厚的功底,还要有缜密的思维习惯,当然,这是我们这些接触翻译不久的同学来说难度挺大的,但是我们仍能从中收获颇丰。翻译质量有两个基本标准:第一个标准是符合原文的本来意思,就是要忠实原文,既不能随意增加原文中没有的意思,不能添枝加叶,也不能缺斤短两,随意删减,既要透过字面意思揭示出作者的本意,又要避免东拉西扯,脱离正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第二个标准是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也就是所谓的“达”,句子要通顺流畅,不能生造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所谓的文笔。应保证任何业内人士都能够看懂,不能象有的人翻出来后连自己都看不懂。在此次翻译实习中我们也是领悟到了这点的重要性,大家翻译完后集中在一起,大家互相阅读,找出翻译不通顺或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再一起研究、讨论,最终完成整片文章的翻译。
一、翻译中遇见的错误
1、脱离上下文,理解错误
在汉译英的时候,由于对篇章内容的整体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脱离上下文,把这些句子孤立成单个部分来看,导致所翻译的句子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有很大的差别。
2、逐字翻译
翻译时,通过谷歌或者百度在线查阅一些不懂的字词翻译,把汉语对应的英语词汇搬出来,而没有用英语将原文的真意确实、生动地表达出来。
3、受制于原文词序及原文词量,译句呆板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句子成分以及词序的排列经常是不同的,如果要翻译成比较流畅合乎汉语表达规范的句子,需要把句子在前后次序上加以调整,有些句子则需要增词或减词以符合文章的原意。
4、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翻译作为语际交流,不仅仅是表层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背景有高度的敏感性,应认识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相辅相成的固有关系,留心积累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否则译出来的句子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二、基本解决方法:
1、理解
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如果没有理解原文,那么翻译出来的句子再漂亮也是徒劳的。理解大致可分为对语言现象、逻辑关系、原文所涉及的事物等几个方面的理解。可以通过对上下文句子的理解,把句子中的一些生词、词组、惯用法具体含义的选择缩小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不同境地的转折连词或者是语序的位置都要考虑怎样放置才是适当的位置。
2、进行句法结构分析
先对句子的语法成分和句子结构进行分析,进行这种分析尤其是对那些比较长的句子是非常适合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边看译文边翻译,译到一半译不下去的现象。英语句子受严谨的主谓框架结构和严谨的时态、语态等曲折变化,以及复杂的从属结构和丰富的非谓语及介词短语等表达手段的影响,可以变得非常繁复,盘根错节,句中有句,形成多层次的“葡萄式结构”,而汉语多散句、紧缩句、流水句或并列的复句,形成层次不多的“竹节式结构”。因此,汉译英时常常要打破汉语的“竹节式结构”,化为英语繁复的“葡萄式结构”,这在句子内部的顺序上就需要做一些调整,否则会造成译文的不通顺或晦涩难懂。
这次翻译实习的另一重大收获是我们培养的团队意识。在不懂如何翻译某句话或者段落时,或者与自己的队友互相讨论,或者通过翻译相关书籍,或者借助网络使翻译变得通顺。总之,这次实习受益匪浅。
翻译实习心得体会篇2
如今,高职教育迎来了高速发展的空前大好时机。为了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致力于高职教学改革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有些课程的改革方面依然有些滞后,需要引起更多更广泛的关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程便位列其中。
一、翻译实训课的重要性
实训课作为实践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教育来说自然非常重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人才。实训课程即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杨国祥,丁钢总结了高职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其中即有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同时,高职教育较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人也称高职教育为就业教育。因此,尽快缩短学生进入工作角色的周期就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设置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比如实训课,就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翻译课本身即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果没有大量的实际操练和训练,就容易偏于理论而失去其应有的实践性意义。相反,只有通过大量的笔译和口译实操,在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补充一些做好翻译所必需的方法、技巧,如笔译中长句的断句技巧、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互变、增词译法、减词译法,口译中的顺译技巧、焊接技巧、拆句技巧、合句技巧、耽搁翻译、预判技巧等,才能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快地掌握翻译技巧和方法,提高翻译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现状
尽管翻译实训课非常重要,但是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目前却表现出发展极其不均衡的状况。
物力等方面有所局限;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主观上不够重视,有些院校则根本不设置翻译课和翻译实训课。
师资问题教授翻译实训课的教师必须要有翻译知识背景,要了解基本的翻译理论、技巧、方法等,同时最好有商务实践背景。现实情况却是,有些院校的商务翻译实训课是由纯语言学背景但无翻译背景的教师来教授的,有些则由有实践经验但缺乏必需的'翻译理论、方法、技巧的教师任教。结果自然都无法令人满意。(缺乏好的翻译实训课教材教材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训教材包括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教学文字材料、实训教学软件、实训教学音像材料等。市面上缺乏此类翻译实训课教材,因此在教授翻译实训课时只能选择一些翻译教程为教材。如此一来,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校企联合、产学研开展不够在实训教学中,校企联合、产学研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笔者较为详尽的调查,这一块的现状总体也无法令人满意。
三、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改革
翻译作为语言的五大基本技能之一,对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而言,其作用显而易见。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更是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据笔者较为详实的调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近几年的毕业生有商务信函的翻译、合同的翻译、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公司简介的翻译等。这些都为笔者进行的商务翻译实训课程的改革提供了资料和数据支持。以下,将探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改革问题。方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实训课的重要作用。
2。认真制定实训教学文件,开发实训教材教学文件和教材对于教学活动而言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重视其制定和开发。笔者认为,应当重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重要作用,让委员成员们参与到教学文件的制定和实训教材的开发中来。同时,还应当邀请其他的从事翻译工作的企业人士参与其中。只有这样,制定出的教学文件和开发出的教材才能在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以输送有商务背景但无翻译背景的教师去相关院校培训翻译的相关知识。(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和其他企业界人士前来授课。
翻译实习心得体会篇3
这学期的翻译实习很有意思,很有趣儿。我们每个人都当了一回导游,把学校逛了一大圈。这让我想到的耶鲁大学的宣传片,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想把我们的实习拍成片子,让大家也感受一下淮工的校风校貌。
把学校逛一圈真的挺累人的,还好我们选了个好日子,没有似火骄阳,微风习习,莲花飘香。虽然是自己非常熟悉的校园,但是要让你讲讲她的历史、文化,还真的有点难度。所以我们十五个人共同合作,明确分工,而且在导师陪同我们实习之前,我们早已经把学校逛了好几遍,实战演练了好几回合。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临场还是有几分紧张。最欠火候的地方是我们太嫩了,一点也没有导游的气场。导师说这个实习不仅仅是锻炼我们的英文水平,更是锻炼我们的综合能力。干一样就要像一样,要清楚自己现在的身份是导游。其次,我们的线路设计有些不合理,走了很多回头路,这样子很容易引起游客们的不满。我们只顾着介绍景点,也不关心游客走了那么久累不累、渴不渴,不问问人有没有人想去洗手间,太不人性化了。
这次实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虽然旅程很长、而且景点对我们来说也没有新鲜感,但是我们依旧一路欢声笑语。同时,这次实习也加深了我们对学校的了解。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英语,马上就大三了,可是我们还存在着语音语调的问题。导师还当众说我的发音很土,好丢人啊。虽然说内容为王,但是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口语是个门面,口语之于英文就像书写之于作文。我真的好惭愧,学了那么多年英语,连简单的goodmorning发音也发不标准。我的口语问题早在大一时就被发现了,不过一直没有采取拯救行动,现在真要高度重视了,否则大学四年毕业了,还是一口土土的英文。很多东西,用中文表达出来毫无压力,可是用到英文就发愁了,词汇不足、表达不清晰、反应不够迅速。
导师说这次实习是他们共同精心策划的,并且和很多企业一起商讨他们到底需要什么的人才。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要运用。企业希望我们一毕业就能为他们所用,他们不愿意多花精力和时间来锻炼我们。天下老板一般黑呀!不过这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技能,有压力才有动力。希望我们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不浪费光阴,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技能,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每个大学生都在学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我该如何立足?我正在寻找答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只要专业技能够硬够强,一定会有自己的舞台。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只有足够的input,才能output。
翻译课心得 篇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最新观书有感翻译全文(8篇),供大家参考。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书有感翻译全文篇一
[明代]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心中再无半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
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故人:老朋友。此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拟作“故人”。
“相亲”句:晨昏:即早晚,一天到晚.晨:早上。昏:黄昏。忧:愁。每:时常。亲:近。
三千字。此为泛指,并非确数。此句说明作者读书多且快,同时也写出他那种如饥似渴的情态。
胸次:胸中,心里。尘:杂念。这句说作者专心读书,胸无杂念,
“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逐:挨着次序。
金鞍:饰金的马鞍。玉勒:饰玉的马笼头。此泛指马鞍、笼头的贵美。
庐: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村房或小屋的通称。这里指书房。
“书卷多情是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是说书籍就好似感情真挚的老朋友,从早到晚都与自己愁苦与共,更加形象的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中间两联,集中写己读书之乐。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直下三千字”,写为书所吸引;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活水随流随处满。”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结尾一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是,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不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能领略的。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讲开卷有益之理,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着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观书有感翻译全文篇二
于谦〔明代〕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心中再无半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故人:老朋友。此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拟作“故人”。“相亲”句:晨昏:即早晚,一天到晚.晨:早上。昏:黄昏。忧:愁。每:时常。亲:近。三千字。此为泛指,并非确数。此句说明作者读书多且快,同时也写出他那种如饥似渴的情态。胸次:胸中,心里。尘:杂念。这句说作者专心读书,胸无杂念,“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逐:挨着次序。金鞍:饰金的马鞍。玉勒:饰玉的马笼头。此泛指马鞍、笼头的贵美。庐: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村房或小屋的通称。这里指书房。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观书有感翻译全文篇三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观书有感翻译全文篇四
观书有感·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中流:河流的中心。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
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观书有感翻译全文篇五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一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赏析二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观书有感翻译全文篇六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代·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译文及注释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这是一首借景广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广,形是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就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广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就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广不断学习新就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就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广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是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是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是地比广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观书有感翻译全文篇七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其一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观书有感翻译全文篇八
《》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3、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4、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翻译课心得 篇14
每当朋友知道我在广外高翻翻译专业的时候,他们一般会接着问:“你是翻译什么语言的?”可见,挺多人对广外高翻还是不太了解的。所以首先呢,要跟大家明确一些高翻学院的信息—广外高翻学院本科只有一个专业:翻译专业,但不是各种语言的翻译,是英语和中文。
对于高翻学院另一个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填报志愿。在高考后那本厚厚的报考指南的书里,广外有两项专业很让人混淆——“翻译”跟“英语(高级翻译)”。因而经常有想报高级翻译学院的同学填错了志愿。这里让我来解释一下:
“英语(高级翻译)”是英文学院的英语专业,高级翻译方向;
“翻译”才是高级翻译学院的翻译专业。
所以想报高翻学院的同学们记住了,填的是“翻译”。
那么,这两个专业有什么区别呢?这样来说吧,英文学院的英语(高级翻译方向)的学生毕业拿的是英文文学学位,高翻学院的学生毕业拿的是翻译文学学位。也就是说,前者的专业是英语,翻译是方向,而后者的专业是翻译。
正如一位学姐说的“专业选得好,天天过得像高考”,翻译专业的学生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一方面,翻译是需要不断练习,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才能见成效的;另一方面,翻译要求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宽的知识面,这使得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学习语言,去了解尽可能多的知识。我自身对翻译专业的感觉是:前途是光明,道路是相当艰辛的。也因高翻学院是各种学霸出没之地,学习氛围是相当不错的。当然,竞争也是存在的。
高翻学院最特殊的一点,就是研本一家亲。在高翻这样一个小学院里,本科生跟研究生交流接触的机会相当多。研究生跟本科生一起参加各类体育、学术比赛,一起办迎新晚会。很多人都说高翻学院的迎新晚会是最温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