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夜书所见教案模板11篇#】一般来说,教师在上课之前会准备教案和课件。教师们通常会非常认真负责地设计教案。编写教案需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和提升。这篇关于“夜书所见教案”的内容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希望这些参考内容可以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
夜书所见教案(篇1)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夜书所见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篇3)
预习作业:
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文至少三遍。
一、板书课题
《夜书所见》,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 )学生自学
(三)后教 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六、当堂训练。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
2、读背古诗。
板书:
梧叶
秋风 (动客情)
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案(篇4)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比法: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利用人物对照、意境对照,激发孩子读诗的热情。
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维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课前活动,接近文本
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夜书所见教案(篇5)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夜书所见教案(篇6)
一、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二、说学情和学法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因此古诗采用了诵读法和想象法: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三、说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1、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
2、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二人小组内完成自学导读单生字词部分后,交流汇报。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1、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2、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并学习这种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四从大组合作学习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带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再次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背诵。
三)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记忆。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或全班齐背古诗。
四、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2、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夜书所见教案(篇7)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真高兴我们又一起学习了,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句话,想听吗?那就是文章不是无情物,(老师边说边板书,板书完毕,师深情地、略带沉思地吟诵着这一句话,以激发学生对这个语句产生美感,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浓郁的诗意氛围!)
师: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1:老师,我知道,这句话就是说每篇文章都是包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
生2:老师,我是这样理解的,文章不是无情物就是说文章一定是有感情的,如果说文章没有感情,它就不是文章,或者说它不是一篇好文章。
师:真不错,说得真棒。一篇文章里面不包含着某种思想感情,它就不是一篇真正意思上的文章了,这样的文章是不会打动人的,不会有人看的,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已经学过的文章中举个例子来说明呢?
生1:《荷花》一文所展现的就是一种生命的激情。
生2:《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表达的是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生3:《火烧云》一文表现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知道这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是怎么来的吗?
生1:老师,我认为是作者把他平时所看到的东西写了下来。
生2:老师,同学们,我很赞成刚才李铮同学的观点,但是我觉得作者不仅是把平时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还会把做过的事情写下来,就像我们平时写日记一样。
师:对,文章就是作者在生活中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事物有所感悟,然后饱含深情地把它写下来的,因此,老师现在继续送你们一句话了,来,老师边板书,同学们边猜这句话的内容好吗?(老师板书:文章源自生活来,生活来三个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出来。)
二、创设情境,走入生活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随老师一起走进生活吧。
(课件展示美丽的夜景图:被乌云遮住的月亮,平静的河面上浮着一只点着渔灯的船。微风吹过,河面波光粼粼,有如无数颗星星在闪烁。)
生:哇好美呀!
好漂亮呀!
生:(齐诵: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师:(故作惊奇地)看着这美丽的图画,你们竟然想起了同一首诗,诗题是什么,作者是谁?
生: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
师:看来,大家预习能力很强,而且自主性很强,以后老师在这方面可要多搜集一些信息。那么,刚才我们谈到文章不是无情物清代诗人查慎行在这首《舟夜书所见》所包含的感情会是什么呢?
三、品味诗句、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师:(深情投入品诵诗句,给学生一个积极的暗示)
生:(在老师的感染下,学生带着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由自主地吟诵起诗句,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诗意浓浓。)
生1:老师,我从诗句中体会了一种感情,那就是作者觉得渔民很勤劳,你看,从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这句诗中,我就想到了渔民打夜工,正在一网一网的打着鱼,打到鱼后那去卖钱,用来养家。
师:哦,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对渔民勤劳精神的敬佩之情。那么请你把你理解体会出的感情读出来好吗?
生1:(深情投入地读,感情倾斜在前两句)
生2:老师,我从诗句中体会到渔民是辛苦,你看漆黑的夜晚,大家都去休息了,他还在打鱼,这多累啊!
师:恩,你读出了渔民的辛苦,那么你会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这首诗呢?
生2:我会带着对渔民的同情去读这首诗。
生2:(语调略低沉,伤感地吟诵这首诗)
师:(听着你的朗读,老师也突然有些伤感,是啊,渔民多辛苦啊,其实,我们同学们的父母也有很多是很辛苦的,是不是有些触景伤情了呀,如果你有了共鸣,不妨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
(大部分同学朗读这首诗)
生3:老师,同学们,我从这首诗中既体会到了悲,也体会到了喜。
师:(很感兴趣)哦?请把话说具体些。
生3:我觉得诗的前两句是悲,第三句是喜,第四句是悲。
生4: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诗的前两句是悲,后两句是喜。
师:哦,为什么?理由呢?
生4:(有些腼腆,红着脸摇摇头,表示不能作答)
师:在这首诗中包蕴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变化呢?我们不妨去反复吟诵诗句本身吧。
(师生共同入情入境地品读诗句,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反复地吟诵了《舟夜书所见》这首诗,你们心中是否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呢?是哪一句诗甚或是哪一个词引起了你特别的关注,然后给了你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
生5:老师,同学们,我特别注意的是:孤字,孤独的船上点着孤独的灯,孤独的灯儿发出微弱的光。
师(插):灯光微弱的就像
生5(接):就像是一只萤火虫发出的光一样。
师:所以,你从这句话中体会的是一种
生5:是一种悲伤的感情,感觉它的力量太小了,太弱了。
师:哦,好无助啊!那么带着你所领悟到的这种感情读读这首诗吧!
(生5无限伤感地朗读)
生6:老师,我特别关注的是月黑这个词,我觉得,当时天空是非常黑暗的,而这么一盏孤灯,这么一点微弱的亮光,怎么能驱除这巨大的一片黑暗呢?所以,我觉得前两句要读出悲伤,无可奈何的感情来。(生说完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
生7:老师,我不赞同,我觉得在漆黑的夜晚,看见一盏渔灯坚持在那儿亮着,我觉得是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温暖,所以孤光一点萤一句应该要读出希望喜悦之情。(生自我示范性的朗读)
生8:老师,我很赞同生7的观点,而且我感兴趣的是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师(插):你知道散作满河星是什么意思吗?
生:(很多抢着说)是天上的星星倒映在河面上。
师:(故意)这倒奇了,难道星星原来簇拥在一起,然后因为要做广播体操了,便四散开来,成了满河星了?
生:(大笑,继而恍然大悟)
(很多学生抢着说)老师,老师,我知道了,这里是指渔灯映射在小河上,河面被微风吹起了波浪,便把这灯光弄碎了。散来了,变成了满河的星星似的。
师:好一个弄碎了,散开了,被你们这么一说,老师的脑子里顿时便浮现出这种画面了。
同学们,你们也闭着眼睛想一想,看一看能不能想象出这一动态的过程。
生9:老师,我懂了,原来弱小无比的渔灯,现在却成了无数的星星,这里的力量变得强大了,让我觉得更加充满了希望,更加充满了信心。
生10:老师,我所关注的是微微风簇浪,孤光一点萤,因为有了适当的条件,才可以转化为力量无比的满河星。
师:就好比一个小小的你,看过去是那么的弱小,无助,可是你来到了我们的学校,它给了你学习,发展的好条件,你将来也一定会散作满河星,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来,让老师祝福你。(深情的拥抱孩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一起把祝福送给她好吗?
生11:老师,我所关注的是一点萤,它能够散作满河星最关键的一点是它自己能发光。
师:(兴奋地急切走到学生面前,拉着学生的手,揽着学生的肩,动情地说)你说得真好,纵然环境再好,如果我们自身不努力,又怎能散作满河星呢?怎能有所作为呢?
师:同学们,可以非常骄傲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班的同学是非常优秀的,读一篇文章,读一首诗,竟然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你的感情也许和诗人是重叠的,也许已经超越了诗人本身。来,同学们,让我们为自己的成功喝彩。
四、积累语言,深化认识
师:这么好的诗,这么好的情,想不想把它永远留在心中呢?来,我们一齐背背。
(略)
(下课铃声想起)
师:(即兴朗诵起一首自编的诗)脆脆铃声响,顿感一身轻,冲出教师外,玩闹任你行。好吗?
生(部分同学大叫):不,老师,我们不下课,我们还没有学过隐,不想下课,舍不得下课。
师:(笑)哦,同学们,你若有千种不舍之情,可更与纸上说呀!我们刚才不是学习了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源自生活来吗?(生情不自禁的附和着诗句)我们刚才一起度过的四十分钟,便是我们的学习生活呀。它属于你,也属于我。我们都可以把在这段生活之中产生的感情用诗,用文字表达出来呀!
夜书所见教案(篇8)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夜书所见教案(篇9)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a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
b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a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b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重难点: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
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
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用“△”画下来。
梧叶 灯 促织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
(介绍作者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当你们离开家乡来到天津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感:动客情
思乡之情
板书的设计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并突出主题,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古诗的理解有所加深。
夜书所见教案(篇10)
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
过程设计
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和作者
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 齐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抽生讲述诗意。
3、男女生互读,思考: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指导背诵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孩子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夜书所见》2、预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