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篇1
孙集一中张春利
对于《论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它是春秋时期孔子的言论辑录,当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前几年,曾经从电视看过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的《论语心得》,看到了当代名人——于丹从中学到的是很多深奥的知识,我也深受启发。寒假期间自己也详细读了这本书,使我也颇有些心得。
虽然没有于丹的感情丰富,但也压抑了他心中的很多东西。
我觉得《论语》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给我们教师指出很多了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和教无定法,教诲别人知识是从来没有感到厌倦的,这是今天所有老师应当学习的,也是必须做到的,话虽如此做之甚难,非圣人而难为之,现在的教师连“素位而行”都做不到,而况诲人不倦乎,何谈此道呢?
《论语》在今天还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态度和很多学习方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子的学习主张,聪敏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问这是多么贤能的人啊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么善于学习啊,这是什么学习方法呢?孔子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则以。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聪明啊!当为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此言得之!每次我在复习功课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经验,我就可以当老师了。是的,多么明智的言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老师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又怎么能当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呢?一味的照本宣科,怎么能当老师呢?
学习的另一个方面是温习,这是孔子所推崇的,名训啊,不然就忘记了,学习并且按时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思考才能记的牢,只要才能在学习上“止于至善”。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当切记之而不误不然就危险了!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在今天还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智慧的眼睛,一双透视心灵的眼睛,让我们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阔的天空。我们的幸福其实来自于没有被开垦的土地。
教我们自己为自己营造一片精神的乐土,让我们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转为向内看,完美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心胸开阔,心境敞亮,心态坦然的人。
论语读后感 篇2
“圣经”,我们的信仰
他,身边满身飞舞的黄沙,从遥远的东方缓缓走来,驾着牛车,没有悲伤的神情,没有难堪的姿态,有的只是一如既往地淡定从容,时而弹琴赋诗以自娱,时而传道授业以宽慰……他是谁?他就是这样一位智者——孔子。孔子,作为儒家正统思想的创始人,其历史地位无人能比,大成至圣之先师,由其及其再传**所编著的合集《论语》,一起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在中华悠悠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扮演者思想的衣钵,是华夏民族的精神纽带,思想信仰。
《论语》,堪称中国版的圣经,自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后,以其强大的思想先进行与理论指导性引领国人进行不断的思想改造与磨合,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民族性格——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学,为人,为政,层层递进,最终服务于上层建筑,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终极目标不曾在历史的场合中而消失殆尽,反而历久弥新,每一次朝代的更换,每一次战争的轮回,它在时间的洗礼中历久弥新,更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中国人永恒的时代信仰。
《论语》,如一颗来自外太空的流行,划过漫漫长夜,经受了各种不如意,为中华民族带来思想的洪钟巨响。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只是因为思想纯粹,具有引领时代精神的作用,更因为在实践的检验中历久弥新,被其民族所接受,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这样的经典,有超越时空的震撼力与影响力,《论语》,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力量的奇书,在历经沧桑后得以铸造与重生,更加显得珍贵。
为学,为人,为政。在层层递进中,寻找生命的命运。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唯其疾之忧”……在一句句富有哲理而朴素的话语中,道出孝悌的重要性,保持完整的人格抄手,做一个形而上者喂之道的谦谦君子。为了达到理想的人格,克服或抑制人性的缺陷,孔夫子主张君子般的人格,又要有中庸的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从历史上看,多少有理想的人,在儒学的内化中,形成了独立自主、恪守君子道德的思想模式。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无数次历史性的洪钟巨响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养成……从范仲淹的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历朝历代的君子风范,在为国家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得以彰显,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生命的历练中成为永恒与不朽的时代篇章。
万物皆速亡,但思想永存,留作后人的楷模,给予指导。有多少人因为朋友的影响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有多少人抱怨生活换进的不如意,在时代的滚滚巨轮下,我们都是历史的缔造者,也是被改变的一代。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体察一个朋友或身边的人,唯有注重内在的精神实质,快约外在的沉浮,才能广开言路,交到挚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施,服从内心的教导与指示。
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易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在知人善交的过程中达到以友辅仁的目的。
“与朋友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朋友就是我们身边的一面镜子,找出我们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在不断地时间历练中达到君子的人格。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是从”,人必信,行必果的思想是一种愚忠,与个人与社会的无益,唯义是从,方可达到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高度,做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子贡问孔子“富而无骄,贫而安,何如”,子对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追求精神上的充实与富足,形而上之道的引领,成为思想的不朽。
如此为人,在《论语》中随处可见,有关孝悌,有关君子人格,有关交友原则,有关处世之道……在一次次历史性的洪钟巨响后,留范后世,无尽深思。
我们都想建立一个大的坐标,为前面的前景找到一个起点。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让我们走进《论语》,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千古的沧桑,在今天看一看他淡定的笑颜……在我们每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心灵的仪式,树立一种信仰,坚定一份心灵的守望。
论语读后感 篇3
3s《论语》读后感
【摘要】《论语》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使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的缺点,在学习后常常感到非常的惭愧,发现自己的学习之路还很漫长。在心里暗下决心,对照论语做一个堂堂正正、学习得法、教学有法的人。
【关键词】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学习目的
《论语》作为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内容很广泛。孔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看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又重新读了一遍《论语》,看后对《论语》又有了一份新的认识。
2000多前的论语今天依然适用于我们的社会。我们不得不佩服!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身为人师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我认为学生把《论语》中讲到的学习方法了解了不无裨益,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学习的态度:《论语》主张“学而不厌”。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了一点东西就感到满足了,就不想也不愿再学了。
就拿我现在任教的艺术班来说吧,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生,自认为有两个艺术细胞,每天以此为骄傲,总觉得自己特殊,把自己划为“特区”,每天都拿自己的这一点来说事,哪有“学而不厌”呢?孔子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
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还是以我班为例,他们没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才会这样,孔子的这些话他们不是不会背,只是死背下来了,没有去真正理解他的含义,从来没让这些语言真正走进自己的心理,看来也要让他们重读《论语》了。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的重要。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从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要用最佳的时间去学习他。
“默而识之”,强调了记的重要性。所以现在的高考中考古诗文的背诵与默写是太正确不过的了。“温故而知新”,强调了“温习”的重要性,2000多年就提出了“温故”才能“知新”或者说“温故”就能“知新”。
本文提出了知识整合与知识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巩固、学习、再巩固、再学习,知识才能不断地发展。我们不得不敬佩孔子。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和思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我现在正在为我班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而感到苦恼。现在艺术类学生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上存在着矛盾。专业课高考时间为每年1月,单考时间为3月。文化高考时间是6月份。
每年的常规做法是10月份停止文化课,只修专业课。第二年,学生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学习文化课,所以学习方法尤为重要。但我班现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每天只知道急,结果象猴子掰玉米一样,结果没有收获。
学习的目的:《论语》主张“学以致用”。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主要是讲《诗经》可以应用于从政和外交活动,有其实用功能。文以致用也是我国古代作家的较为普遍的看法。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我又想结合我班学生发一点感慨,这里我先讲一个小故事:“丁丁爸有一本围棋入门书,前几天找了出来,象交传家宝一样对丁丁说:“这本书就送给你了。
”丁丁拿到后如获至宝,这几天一有空就坐在沙发上翻看,还时不时指着上面的图对丁丁爸说,你看,这是一个真眼;你看,这是老虎口吧。这天吃完晚饭,丁丁照例又把棋盘摆起来和丁丁爸下起了吃子棋(谁先吃掉对方的棋就算赢)。走了几个回合,该丁丁走了,他却突然离开板凳,正想批评他又三心二意,忽然看到他把围棋书拿了过来,翻开了书,有模有样的看了看,还点了点头:
“嗯,就下这!”说完,合上书往屁股下一塞,拿起白子落在棋盘上。这一幕看的丁丁爸目瞪口呆,难道我们今天走的这几步棋和书上的有相同的吗?
就算有,你这小子也不会看懂啊。心里想着,丁丁爸随手也走了一步。丁丁又该下棋了。丁丁从屁股底下把书拿出来,又打开了
嗯,就在这下。”这下,丁丁爸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丁丁却一本正经的说:
“笑什么笑,我就要看一下书下一步棋。”说完,又把书塞到了屁股下。”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象这样死板。
要真正学会“学以致用”。我班学生现在就象这样死板,该咋办?
孔子一生勤奋治学。他总结出丰富的治学经验,百世流芳。做学问自然以“学”为中心,然而不能忽略“习”“温故”“问”“思”等。
他指出“温故”与“知新”,“学”与“思”的相互依存关系,非常可贵。这正是我们作为老师的要认真研习的,只有我们知了,懂了,再把这些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达到我们真正的目的。
卑之无胜高论,其实学习《论语》的过程,也就是自我认识的过程。《论语》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使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的缺点,在学习后常常感到非常的惭愧,发现自己的学习之路还很漫长。在心里暗下决心,对照论语做一个堂堂正正、学习得法、教学有法的人。
论语读后感 篇4
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国学知识竞赛,我虽然没能参加比赛,但是我们也应该去了解国学,因为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的结晶,里面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教我们如何去学习。
我看了一遍论语,其中,有些话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句话的意思是: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接见贵宾和承当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认真,恭敬谨慎。告诉我们做事要众生平等,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一国之君,都要相同对待。
读了这句话,我想到生活中,一个学习成绩好的人对待成绩差的人就以轻视的态度,不愿意和他们接触,而我们不应该这样,应该去鼓励他们,而不应该去排斥他们,不然他们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懂得了很多,知道了如何去面对生活,让自己对生活有信心,去努力。
论语读后感 篇5
进入xx之一,我们开始了一项研究,以学习非常有意义的文本《孔子六言》。它是孔子的门徒和门徒的言行的故事。这是“孔子六言”的六句话,他的话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整个文本是两件事。前三个是关于学习的,后三个是关于学习的。
第一是:学***习,不要说几乎?是定期学******趣吗?
有一个同学从远方(与我学习),不是很开心吗?别人不理解我,但我不是很生气,不是绅士吗?这个话语教我们正确的学***忍的方式。
特别是在学***习时,不要说几乎。孔子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学习,使学习更好。
温暖和知道新的,也可以为部门也!这是我经常说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复习旧知识,从中你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你可以把这当作一个老师。
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你才能从中获得新知识。我们知道的更多,知道的更多。
最重要的是第三,第三是告诉你正确的学习:学会思考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思考而不是学习。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学习,不只是知道读书和不知道的想法,这会令人困惑。
不只是知道幻想和不读,它会在麻烦。所以我们不能走两个极端:阅读和思考。这是正确的。
在三个人谈论学习之后,有必要看看我们的学习。正确的态度是学***键。
自贡问:孔文子为什么文本也?孔子说:
敏感而勤奋,不要羞耻地问,是文字!这是孔子的门徒提出的关于孔子的问题。解释kong wenzi学习好,喜欢学习,不要以为自己的人要低于自己的羞耻。
这种良好的学***真的值得学习。
这就是学习的本质表现:沉默与知识,学习懈怠,不知疲倦,我怎能在!告诉我们,学习不是说我不知道怎么累,怎么教别人怎么累?
孔子很谦虚,其实他有这些道理,但他还是说他没有做到,多么谦虚!
最后一个是我们都知道:三行必须有我的老师阎,选择好和从,穷人和改变它。告诉我们几个人一起去,这一定是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和改正他们的短处。我们必须互相学习,这样才能做得更好。
论语读后感 篇6
20xx年冬日的一个午后,偶然看到于丹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她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听后有点好奇,我迫切地想要看它、读它。
初识《论语》还是在学校的课本上,那时年少不知世事,觉得此文甚是难懂。看一年年月圆,赏一次次花开。而今的我,心境自然不同于孩童时代。工作中、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时候,看一段孔子的语录,思绪仿佛回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闭目沉思,不管古代还是现代,道理总是一样的。你曾经为朋友之间的争执烦心,难以释怀吗?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是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来证实这个道理:说一个老和尚把一个过河的姑娘背到了对岸,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却不敢问,强烈的好奇心在走出二十里地之后再也按捺不住,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姑娘过河,老和尚淡淡的告诉他,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道理很简单,孔子教会我们,以宽和之心待人,才能真正放下。然后,你的心境是才会轻松、愉悦。
结合目前的形势,企业正处于困难时期,我们仍像从前一样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却拿不到全额工资,或许有人会抱怨领导,抱怨我们的劳动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有市场必然会有竞争,当困难出现的时候,抱怨和猜忌解决不了问题,是在做无用功。《论语》里有个故事叫子贡问政,讲的是一个国家必须具备的三要素,足兵、足食、民信。如果必须去掉两条,只有民信不能丢,我们可以没有武力保障,可以缺少粮食,但是,没有了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才是最可怕的。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那么凝聚一个企业的力量应该绰绰有余了吧。把做无用功的精力拉回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精心操作,确保安全生产。除此之外,请你想想如何节能降耗,为自己的企业贡献一条金点子吧,人的能力有大小,再小也是一种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就能走出困境。
窗外飘起了小雨,轻轻地跌落在玻璃上,有点冷,这样的天气,泡一杯浓浓的咖啡,捧在手心里,深深地吸一口,暖暖的,很贴心。在窗边的藤椅上坐下来,小心翼翼地翻开《论语》,每次解读,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有新的发现。
论语读后感 篇7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虽出身贵胄然垂髫丧父,束发失母,幸得贤母教而成英才。时倍臣当道人心不古,有礼崩乐坏之势,故此论语出。
论语之术者,莫非修齐治平也,前人述备亦,余若附庸赘述,恐画蛇添足乃至取枉错直,使直者枉,所以另辟蹊径以大略观之,一者取巧避拙,以免贻笑四方,二者抛砖引玉,以求大家新说。
讲《论语》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经典,那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此作著时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它更加颓废,就像春秋末期礼乐的崩溃一样。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柏拉图和孔子构建了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的历想体系。不同的是柏拉图把权杖交给了哲学之王,而孔子则是礼法之王。
这种以礼仪、法律、道德为结构、以高尚的个体为单位的社会模式,为未来中华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奠定了基础。
"礼法"是不同等级的不同行为模式,"道德"则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此二者是先贤为促使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最优策略,围绕这两点展开,愚以为《论语》贯穿始终的主题是社会分工与合作。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所论述的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应各司其职,在其位,谋其政。承此而启后者遂有西汉大儒董仲舒之纲常说,可以说纲常不啻为《论语》中描述的社会模式的总结:
君臣、父子、夫妻。层层递进,权责明确。在仁、义、礼、智、信中,除“智”是利己的属性外,其他品质对他人有益,能缓和社会关系。
论语学而篇中更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一个温和忠厚谦卑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倘若世人依此道而行之,则衣冠安坐于庙堂,黎元勤奋于田亩,每个人各行其政又互相合作,如果将这些君子置于社会的大机器中,社会就会愈发稳固,在生产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稳定的社会具有最高的生产效率。这也是孔子的终极政治抱负。可以说孔子之于封建主义就如同亚当。
斯密之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之于社会主义。
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并不是一个耍各种花招的政客。也并非驰骋疆场的军事家。而是一位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以至于后世皆称其为"万世师表"。《论语》也大多数以学生求问于老师的体裁来表达孔子的思想。为何教育在儒家学说中如此重要?
教育是孔子实现政治抱负的最重要手段。教育将礼法道德变成社会共识,传递儒家理想的社会结构,培养温文尔雅的君子。在漫漫长河之中教育是儒学战胜诸家学说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关键,当欧洲的知识还被用晦涩艰深、诘屈聱牙的拉丁文撰写、用昂贵的羊皮卷束于宗教僧侣之高阁时。
我们已将智慧的种子撒遍整个东亚文化圈。中国在历史中长时间领先于世界也正因为此。而私学之风的盛行则滥觞于《论语》。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也。"将知识廉价化、去垄断化,孔子可谓居功至伟。
至此,《论语》中所蕴含的社会模式的逻辑关系就叙述完备。一个由礼法法与君子构成的和谐的社会机器通过教育进行传承。经过一代又一代如董仲舒、程煜、朱熹这样大家的完善,儒学的理论与《论语》中的社会结构越来越适应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这种完善的结构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异常稳定,以至于明清时期我们甚至被这种强大稳定反噬,当然此为后话,并不在此篇的讨论范围之内。
余幼时就尝读《论语》,不过心智未开,只解只言片语。今日再与夫子谈心,心胸豁然开朗。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看来今日夫子知我愤悱亦。其实剥掉"大成至圣文宣王""褒成宣尼公"之类的金衣,夫子是一个很可爱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如果用《论语》来描述他,我愿取"君子坦荡"四字。不遮遮掩掩,不装腔作势。
不攀附权贵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重感情,却有原则。对**的死悲痛欲绝却不欲奢葬,甚至拒绝用椁。有时发发牢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还不忘揶揄子路。与古人交心,实在有趣。
论语读后感 篇8
今天,你自省了吗?
读《论语·学而》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布满书籍的蓝天校园里,学生们读经典,背诵经典。老师更应该是个读者。这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我最熟悉的句子还是上学的时候学过的那几句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原本觉得《论语》枯燥深奥,只是为了学校的读书要求而读,然而静下心来,翻开这本带着历史厚重的书,才发现《论语》被奉为经典是当之无愧的。它犹如一杯俨俨的香茗,初读的苦涩过后,便是悠远绵长的香醇,令人回味悠远。
古人说:一半的《论语》治天下!可能有点夸张。
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完了《论语》的第一部分《学而》,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我最喜欢的是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我每天必定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没有尽心尽力呢?
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心诚意呢?老师教我的知识有没有个人的实践?”这三句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为人处世,二是自身修养。
为人处世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不世故,替人谋事要尽心进行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品德。修身不能停留在一时一事上,而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获得新感悟,成就更好的自己。曾子的话在后人中广受赞誉,成为加强修养的座右铭。
明代哲学家家王守仁的著作《传习录》的书名即源于此。
“吾日三省吾身”,“吾日”就是今日,就是每天,每天要从三个方面去反省自己。第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办事谋划有没有做到“忠”?这里的“忠”不是忠诚,而是尽心尽力。
朱子认为:“尽己之谓忠。”能够尽心尽力去做事,这叫“忠’。
每天要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接受这个工作,有没有尽心尽力?第二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友要讲求信义,什么叫“信”?
朱子曰“以实之谓信”,信是指诚信,实在,真诚,没有虚伪,更没有欺骗,这是交友的原则。第三是“传不习乎”。“传”是老师传给学生的道德、学问、知识、技艺,这些都要“习”。
“习”首先是要学习,对于老师所传的,我们不但要学习,更去亲身实践。我每天都在思考。 如果我有任何不忠,不信任或不良习惯,我会立即纠正它们,第二天不再犯。日积月累,身上的毛病越来越少,自身修养就日趋完美,逐渐在向圣人靠拢。
曾子天性并不聪明,孔子评价曾子“参也鲁”,说曾参(曾子),比较笨拙,天性并不聪明。但是曾子肯下大功夫去学习,《中庸》里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就是说,别人下一分功夫,你下上百分功夫:别人下十分功夫,你下上千分功夫,尽管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功到自然成了。曾子勤奋,踏实,真诚,因此他可以得到孔子的真传,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儒家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以塑造理想人格。《礼记·大学》里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曾子认为,日常自我反省是提高修养的有效途径。
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沉心静气,如曾子一样自我反省呢?忙是最好的借口,但我找不到不忙几分钟的借口。在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
今天我的工作做完了吗?如果今天的事情更小心,会不会更好?今天,同事的做事方式很好。我能学到什么?
我们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停留片刻,回顾一下今天所做的事,有没有漏洞,有没有需要改进的,说过的话有没有错误,遇到的人有没有值得学习的,让明天的工作更顺畅。
古人注重自我反省,自我反省不断进步。唐太宗李世民听从魏征的劝告,不断反省自己,开创了贞观的繁荣时代。越王勾践忍辱隐居。他反省自己,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接替廉颇为将后,在打了败仗之初,如果能学会自我反省,而不是只注重兵书,也许能够避免长平之战失败,赵国40万将士被杀的惨剧。军事奇才庞涓和孙膑同门学艺,当庞涓发现孙膑胜出自己许多时,如能自我反省,向孙膑学习,而不是采用卑劣的手段谋害孙膑,怎会落得乱箭穿身的悲惨下场?
学会反省,生活中不断反省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著名雕塑家罗丹,每完成一件作品都要反复打磨,听从观众的意见,自我反思,反复对作品加以修饰完善,才有了《思想者》《巴尔扎克》的至臻完美;只有这样,才能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确立自己在欧洲雕塑史上无可比拟的地位。内省是一种提升自我智慧的智慧。
不管我们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做我们必须做的事,提高我们自己,你是人群中唯一的一个。
在现在这个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读《论语》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教我们反省自我完善自身。静静地读,仔细地想,让你的心沉入其中,远离喧嚣,回归自然,修身养性,在三足鼎立的平台上拓宽自己。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你今天反省了几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