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点亮太空之旅活动总结七篇#】不知不觉中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结束了,想必大家都有了很深的感触吧,是不是该好好总结总结呢?那么活动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中国航天日活动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点亮太空之旅活动总结 篇1
为庆祝中国航天日,我校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活动期间,我们通过科普讲座、航天模型制作、航天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航天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向往。
科普讲座环节,我们邀请了航天领域的专家为学生们普及航天知识,让他们了解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在航天模型制作环节,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动手制作了各种航天器模型。他们通过亲手制作,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航天器的结构和原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航天知识竞赛则让学生们通过竞赛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展现出了新时代少年的风采。
通过这次中国航天日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航天事业的向往。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少年们定会成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坚强后盾。
点亮太空之旅活动总结 篇2
童心逐梦,科幻未来。在“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xx实验小学开展“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航天主题科幻画创作,科幻画是让孩子们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未来的遐想而产生出来的绘画作品,是培养孩子们科学想象力和创新才能的.好形式。学生运用流畅的线条和五彩缤纷的色彩勾画出了自己对未来航天的幻想,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作品吧!
一幅幅创意独特的航天科幻画作品是孩子们立足当下对未来的思考,是一种期许,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美好的表达。评选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展开,先由各班级进行初评,择优推荐参加学校终评,并为获奖者颁发奖状。
本次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了展示创新创意、奇思妙想的舞台,提高了xx学子对航天科普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们的航空航天梦。愿我们的美梦成真,愿航天事业发展越来越好!
点亮太空之旅活动总结 篇3
为迎接20xx年第xx个“中国航天日”的到来,进一步提高队员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激发队员们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精神,xx中学四(3)中队开展了“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
队会课上,辅导员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了中国航天日的由来、介绍了我国11位航天英雄、讲解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历程及成就,向小队员们解读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中国航天三大精神,以此激励队员们敢于探索宇宙,勇于创新。
xx第四社区的校外辅导员老师带领队员们参观了社区天体馆、科普室,并详细为孩子做了讲解,小队员们个个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体验,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本领,为今后的科技探索打好坚实的基础。
瞧,这是队员们在分组进行科技小制作,他们神情专注,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件件科技小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从孩子们自豪微笑的表情看出了他们“玩转”科学的乐趣!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队员们将从小树立航天强国的.梦想,不断追求创新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做具有“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接班人,为未来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亮太空之旅活动总结 篇4
周五班会课上,学校组织了全校师生观看神舟十号在遥远的外太空中的天宫一号内三名宇航员为我们做的“太空授课”……
授课中王亚平老师为我们做了几组只能在外太空失重情况下可以做到的有趣实验。首先王亚平老师告诉我们,太空中专用的质量测量仪是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制造的。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在质量测量仪中,设置一个弹簧凸轮机构,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另外再设置一个能够测出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测速系统,根据这个定律,宇航员可以在失重情况下测出物体的重量。
然后,王亚平老师把一个小球用线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当亚平老师给小球一个推力时,小球竟然围绕摆轴做圆周运动。王亚平老师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给处于失重状态下的小球一个小小的初速度,小球就会围绕摆轴做圆周运动了。但是在地面上,我们要给小球一个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够实现。”
之后王亚平老师又做了陀螺试验,告诉我们陀螺在地面高速旋转时,具有很好的定轴性,这一特性在太空中也是一样适用。所以天宫里的很多设备就是利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也有利用陀螺定向原理制作的仪器,用来测量航天器的姿态和轨道。
最精彩的`要说水膜实验和水球实验了:王亚平老师使用一个金属圈和一个水袋,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再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这时在金属圈上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在失重状态下,普通水也能够形成漂亮的水膜,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实现的。随后王亚平老师轻轻地把水注入到水膜上,水膜慢慢的变厚,随着注入的水越来越多,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水膜变成了大水球,而且没有破裂。当把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红色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后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
通过这次太空授课实验,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物理知识,也告诉我们外太空还有太多奥秘没有被人类所攻克,这次太空授课,也激发了我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让我们感受到了平凡而枯燥的物理的美妙之处,而且也了解到了有关太空的一些知识,见识到了这些神秘的知识,加强了我们对无尽的太空的兴趣。
点亮太空之旅活动总结 篇5
为了让幼儿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幼儿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4月24日是第xx个“中国航天日”,实验幼儿园xx园区开展了航天日主题活动。
神舟飞船如何飞上天?宇航员在太空为什么会飘起来?地球之外还会有什么?火箭发射到哪里去了?带着好奇的'心理,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视频,寻找答案。
孩子们以航天为主题展开无限的想象,他们利用各种材料,奇思妙想,搭建出各种各样的宇航模型,绘制出自己的彩色航天梦。
我想当一名宇航员,我想飞向太空,我想看看月球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听听孩子的航天梦吧?
本次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在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爱祖国、爱科学、爱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美好的航天梦!
点亮太空之旅活动总结 篇6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为普及航天知识,激发社会公众、青少年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举办了“中国航天日”科普宣传活动。《内蒙古日报》小记者和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光华校区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共50名同学参加了活动。自治区气象台、生态中心、气象服务中心、大探中心派出讲解员开展了精彩讲解,生态中心组织了科普讲座,活动还得到了信息中心和机关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
气象与航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活动中,同学们带着对浩瀚宇宙和气象科学知识的`好奇,参观了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在室外科普展区,气象讲解员围绕地面气象观测场、雷达等展品,向同学们认真讲解了气象观测知识,特别是围绕展区中的2个气象卫星接收天线展品,让同学们了解了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和数据的接收与处理。在自治区气象台,看着一张张气象卫星云图,同学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气象卫星在气象预报中的实际运用。在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同学们对气象卫星在气象之外的其他领域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别是看到气象部门利用遥感技术制作的森林草原火灾扑救、黄河凌汛、沙丘边缘、植被覆盖等遥感监测产品,了解到在气象部门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第一时间发现并报告火情,为堵截境外火打出7.5小时提前量的相关案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对我国的科技发展表示赞叹和自豪。在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的天气预报演播室,同学们当上“气象小主播”,在学习气象和影视剪辑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同学的表达能力。在活动最后,一场气象卫星的科普讲座为同学们总结了这一天知识。
据悉,为组织开展本次活动,区局观测处和办公室提前策划,各盟市气象局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中国航天日”宣传纪念活动。
点亮太空之旅活动总结 篇7
在美联社看来,中国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就是“一场战斗”,这一任务堪比他们冒着巨大风险空间对接。报道说,太空授课标志着中国迄今最大胆的一步,“中国的宇航员一直在大的场合高调出现在公众之前,但几乎没有跟普通中国人发生真正的接触。”
“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升起16次。”英国广播公司20日向读者突出强调了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中看到的新奇景象。美联社报道说,在天宫一号(微博)51分钟的讲课中,王亚平展示了失重原理,回答了聚集在北京一个礼堂的330名学生实时提出的问题。她的同事聂海胜和张晓光回答了有关在太空生活、工作和锻炼的问题。其间出现好玩儿的一刻,聂海胜做出中国功夫片影迷所熟悉的神秘的双腿交叉打坐姿势。王亚平说,“在太空,我们都是功夫大师”。后来的一个展示仿佛魔术表演,王亚平将水滴注入一个越来越大的悬浮水球,引来学生们“哇”的惊叹和鼓掌。航天员们还旋转陀螺,摇动一个系绳的球,演示失重如何影响物体运动。报道称,在这堂精心排演的讲课中,中国第二位女航天员王亚平从头至尾微笑着。这堂讲课更像是儿童电视科普节目,而不是不久前加拿大航天员哈德菲尔德从国际空间站传回的视频。
日本时事通信社用“不可思议”评论中国的太空授课。德国新闻电视台20日则为“6000万中国学生上太空课”感到惊讶。报道说,这可能是新的世界纪录。法国欧洲新闻电视台评论称,法国的老师有时候也会说“学生们在月亮里”(俚语,暗示上课走神或打瞌睡),可如今中国的老师却千真万确在天上。评论认为,太空授课相当成功,这有助于中国证明其有和美国、俄罗斯在征服宇宙空间的竞赛中一较短长的实力。《印度斯坦时报》20日引述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者弗利泽的话说,中国的太空计划能带来什么物质利益尚不明确,但已经给中国带来了相当大的国际声望,刺激了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军方掌握了火箭和远程制导技术,也让中国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技术大国,抛弃了“制造鞋子和手包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