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范文6篇

2023-10-18 15:30:28

【#实用文#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范文6篇#】你是否正在关注作品读后感方面范文?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让人不禁茅塞顿开。这时可以将我们的心得感悟写成一篇读后感记录下来,您可以从以下资料中查找到涉及您所需的“《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范文”信息。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范文(篇1)

范文一:

仲卿和兰芝两情相悦,不能长相斯守,便有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苍凉。为了摆脱孤独漂泊的悲伤,他们选择了一起死去。留下了“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千古盟誓。

终究,他们还是走在了一起,好不令人掬泪的悲凉——“生不偕老”,好不令人慨叹的幸福——“死求同穴”……

对于兰芝为焦母不容而致使夫妻分离的缘由众说纷纭,各执其辞。我虽不才,也还想置喙几句。在我看来,还有两大可能:

《礼记内则》中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仲卿“甚宜其妻 ”,这无疑问――当焦母坚持遣兰芝走时,只听到仲卿绝望而悲怆的呼喊: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从前嘘寒问暖, 无所不谈,可谓母子深情矣。现在小夫妻昵喃燕语,忘乎所以。

巨大的落差和强烈的失落感突然击中了娇的母亲,她绊倒了。试问向来都把全副精神寄托于独子身上的她,情何以堪?于是,悲剧的序幕被拉开……此或为其一。

第二,焦妈妈已经守寡多年,独自抚养着这么一个宝贝儿子。闺蜜一直都很寂寞,他的生活不好过,不会看到别人比自己幸福。时下,却忽然地瞧见儿与媳的卿卿我我,如胶似膝,好不恩爱。

不论是嫉妒也好,忌恨也好,反正,她愤怒了!

你听我说,这并非谬论。张爱玲的《金锁记》里,主人公七巧就是翻版焦母。七巧出身低微,嫁入豪门。

丈夫却是患有骨痨,离不得床半步的。且豪门是非多,这样的生活,尽管七巧非善男信女,与幸福大概也沾不上边吧。大女儿长安长大想结婚时,七巧还在睡女儿。

别人以为是爱女心切吧。在赶走了几个忠实的信徒之后,长安步入了一个尴尬的时代,终于遇到了这样一个男人。她以为幸福来了!这时,七巧手脚轻快地从阴暗的木梯上下来。

面对着准女婿,她也许只要轻轻地问候一声,甚至仅是牵动嘴角的一丝笑就可以了。然,她没有,轻轻地张口,微微地笑道:“长安还在上面吸着烟呢,再等一下吧,或是……”幸福的水晶苹果让七巧轻轻地一抹,碎片散落一地。

天知道,对这个人来说,可怜的长安已经戒烟了!

曹七巧,这母亲,她到底怎么了?难说不是仲卿的母亲心里怀的鬼胎在曹七巧身上还魂了。

终究,兰芝还是穿着新娘妆向清池赴身而去了。这与祝英台葬身梁山伯的坟里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身的嫁妆,漫天的通红,本该都是洋洋喜气的一片,然而这轻轻的一跃,那“生不偕老,死求同穴”的追求却教这一切都于瞬间停止了,这美丽举动如流星被定格,在数千年的时间荒野里,数亿人的心灵深处,是瞬间,也是永恒!

看完《孔雀东南飞》,心中一片戚然,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那坚定凄楚的誓言穿越了时空,时常回响于耳畔。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范文二:

近日重读,有所感,与诸位共赏之:

1、焦仲卿的爸爸那里去了?若其还活着。则焦母如此专横,怎又能反映“封建社会妇女社会低下”?若已亡,则焦母一妇道人家把俩孩子抚养**,难道不能说明她的伟大?

2、到底是什么让焦母看焦妻(兰芝)“别扭”:“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是焦母的“正词”。但证人焦却说“女行无偏斜”。

兰芝本人则讲“奉事循公佬”,“昼夜勤作息,邻频营苦心”。兰芝母说该女“十三教汝织,十四...兰芝见了焦妹则“泪落莲珠子”,说明姑嫂关系也不错。

看来问题是在焦母。但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可能是“无后”的缘故。

焦已结婚时间不短:“共事二三年”。在汉末,避孕大概也只能靠安全期。

在这二三中,焦妻仍无“事”,的确有点儿问题。这大概让没了老头,全心全意等着报孙子的老太“怒火中烧”!在人前人后,街坊邻居中觉得抬不其头来。

儿子当然不能骂了。于是所有的火都发在了焦妻的身上。

3、兰芝父在那里,从文章中感觉到也不在了。要不然也不会轮到其兄讲话!不只各位看过美国一个叫《lucky club》的反映华人的电影没有,大汉的老爷们儿咋都象那里头的货?

4、兰芝本身的性格也有些问题:其兄也不过说了句“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痞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和云?

”这样的话。可能人家不懂妹妹的“心底秘密”,但不管从什么角度说,这是很“有理有据”的“贴心话”。别忘了兰芝也说其兄“性行暴如雷”。

但这样一个急性子却在这时候也如此的对妹妹“晓之以理”。我是一点儿也看不出有逼迫兰芝的意思。兰芝的心理可能太敏感了。

5、到底是什么让兰芝在县令,府君如此“抢手”?文章中未提县令。但府君则显然受了县丞的“进言”:

“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即兰芝出身好。哇塞。

这难道就行啦!也太随便了吧。

6、兰芝到底想不想嫁给府君的“第五郎”:亲事应下之后,府君送礼上门,订于次日迎亲。兰芝母对兰芝说“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兰芝便“左手持刀尺,右手执凌罗,朝成素夹裙,晚成单罗衫”。从此处看她还是有嫁给府君“第五郎”的想法的。

事情的急转折发生在与焦见面后。焦的话“...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强烈的刺激了兰芝那本来就非常敏感,非常脆弱的心里。

偏致的想法立刻产生,他们要“黄泉下想见,勿违今日言!”。再后来,就是两个19,20岁的男女青年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这场悲剧的核心是娇兰脆弱的心灵。也是。20岁,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结论:晚婚好!!! 嘿嘿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范文三:

爱一个人需要什么?我说不出。但焦仲卿与刘兰芝会坚定的告诉你:

这份爱情需要全身心的付出,致死不愈的信念,真心的告白等等。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围绕在焦、刘身边的种种事端全都被一样东西所驱动和主宰,那就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怀疑、猜忌、误解,无不一波未停一波又起的兴风起浪,这些渗透进他们的爱情中,如不及时化解,后果是灾难性的。

由于焦仲卿之母的极度冷眼,嫁入焦府才两年的刘兰芝无奈的被遣回了娘家。对此,仲卿无能为力。在孝道是第一个词的社会里,他选择了妥协。且不谈焦母与刘兰芝谁对谁错,单是焦仲卿为兰芝极力的袒护中,焦仲卿爱刘兰芝是有目共睹的。

或许送走刘兰芝只是权宜之计,公务缠身的他实在无法顾及这家中变故,也许只想缓和一下局势的他,怎么也料想不到由此而引发的后果。从此人隔两地,两颗心也隔绝了。

根据其风俗,媳妇被婆家赶回娘家无异于被休弃了。在这种风气的定势下,在漫长而又消沉的岁月中,焦仲卿临别时给她的誓言与希望,犹如残留的烛光一样越来越暗。在家人的止不住的劝说再婚下,与内心里萌生的怀疑,种种的叠加,她终于支持不下去了。

心神不定的她糊里糊涂的答应再婚。别怪她。她只想知道他是否还爱她。他什么时候来接他?她是为了确定什么还是在试探什么,我想这场爱情皆因此而暗淡下去。

当那个熟悉的声音划破夜空传来时,那种雨过天晴心花怒放的心情怎能不使兰芝欣喜若狂,奔出门去,两人深情对望时,兰芝的心结不复存在。但仲卿的话却深深刺痛了她“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悔恨不已的兰芝面对另一个误解,她无能为力,唯一死以证明她对仲卿爱之深,爱之烈,超越生死与时空。

结局是幸福的。他们已经完成了他们认为唯一能留住爱的方法。在临死前,他们心中不再疑惑,不再猜忌、误解。在此之后,那些曾令他们尝尽辛酸的东西将永远不会再撼动他们的爱情了。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范文(篇2)

想到兰芝对我忠贞的真如蒲苇一样坚韧,我定当如同磐石一样不能辜负了她的一片真情,更不能违背我们当日的誓言。

她果真去了,我当日真不该说那样的话,真不该冲动。我当初就应该坚信兰芝对我的忠情。我不应该像懦夫一样诋毁兰芝对待我如蒲苇的真情。当初或许我应该百般地请求她留下,当初,我应该不顾母亲的反对,把她留下。谁知孝与兰芝的爱情不能兼得。

今日,她走了,我该怎么办呢?我是在世间苟且活着,忍受丧妻之痛吗?这样的日子又什么趣味呢?人心已死,世间即使再繁华,我也不想留恋。兰芝走了,或许我也该走了,在这世上,所有的相思都伴随着凄凉的秋风吹散,所有的沉痛都伴随着冰冷的秋雨拍打在我身上。我不该懦弱地逃避现实,我多么地应该把公务与你分的孰重孰轻。于是我错过了你。终于我失去了你,以至于此刻我如此想念你,想念你的勤劳,想念你的温顺。

当初,我多么应该与你相伴厮守,愿作风儿与沙,与你缠绵到天涯。心与你做双飞的碟。到这一刻,我才发现,我真的错了,我似乎缺少了与你相伴到老的坚定信念,如果我有,

你也不会被遣回娘家,受弟兄的逼迫,才造成今天这种局面。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遇到你,注定将与你黄泉为友,我对于真正想要的东西,在这一刻,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你才是我世界的所有,我懂得了没有你的日子就像隆冬一样毫无生机。秦罗敷即使再倾城倾国,也比不上你的美丽与温顺。

在此刻,在你死去之时,我的世界已经消失,让我一起追随你而去,去追寻你,追寻我们之间温存的爱情。即使世间再多繁华,这对于我来说,早已经如深秋一样凄凉。即使世间有太多的羁绊。

如此逼人,风已彻底吹进了我的骨头缝里,仅仅一天时间,一切全变了,这不禁使我暗自惊心,把自己稳住,是到了在风中坚持或彻底放弃的时候了。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范文(篇3)

作者:江奕铭

**:《赢未来》2018年第09期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被认为是一部歌颂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赞扬了两人之间真挚刚烈的爱情的作品。同时,一般人又认为促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焦母,正是因为她的无理蛮横,才破坏了两人美好的爱情。但是,悲剧往往不是一个人造成的。 焦仲卿和刘兰芝也对这场爱情悲剧负责。

今天我想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一下是什么造成了《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我个人认为:焦仲卿性格上的缺陷是最大的原因。

首先,先讲一讲焦母这一形象。说实话,第一次读这首诗,最让我感动的,还是焦母那惊心动魄的一哭,那一刻的她作为母亲,该多么的惊慌,多么的绝望,纵然诗里的她以一个强悍专横的形象出现,但她也不乏作为母亲的闪光点,那就是对儿子的爱。焦仲卿出生在单亲家庭,由母亲一人抚养长大。

其中的心酸苦楚又有多少人可以知道?培养一个当官的儿子享受幸福并不容易,但焦仲卿选择了自杀。这对于一个单亲母亲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了。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焦仲卿的行为实在是对母亲不负责任,一种孝顺的行为!

对刘兰芝来说,贤惠是最杰出的人物。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指若削葱根,口若含朱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刘兰芝不仅形貌美丽动人,而且也多才多艺,作为一位妻子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但是焦母说她“无礼节”“举动专自由”。诚然,如果这成立,按照“七出”,休妻也不无道理。

但是,正是刘兰芝这刚强的性格,让她对婆婆产生了抵触,以一种硬碰硬的态度和婆婆抗争到底。我认为,为了突出《孔雀东南飞》的对封建礼教的抗争的主题,这种写法有一定的夸张,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愚蠢的。她没有和婆婆交流吗?

她怎么敢为了炫耀而牺牲自己的幸福?许多人为她的举动喝彩,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举动也会有多少人支持呢?倘若她诚心诚意地同婆婆交流,婆媳问题恐怕会得到一定的缓和。

可以说,这是她的拒绝,这是情况一步步恶化,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范文(篇4)

“来自古代的回音”

没有柔美的水秀,没有花哨的头饰,一身素净的家居服饰,长相亲切可人,这就是越剧电影《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给我的第一映象。无论古今中外,贤惠的兰芝都是难得的好媳妇。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最先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见于《玉台新咏》,后被改为越剧。电影《孔雀东南飞》主要根据这首诗改编,只是故事性更强,如在电影的开头就以兰芝出阁时送给焦仲卿的孔雀披风埋下了结尾的伏笔,这在原诗当中是没有的。该剧主演为诸暨越剧团当红小生徐派小生继承人钱慧丽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当家花旦李悠悠。

钱慧丽扮相俊美、表演细腻,唱腔温文尔雅,而花旦李悠悠更是清丽可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唱腔细腻委婉,给人留下了非常深的映象。

在原作中,诗人几乎是是以一种“零度情感”来叙述这样的一个爱情故事,它的悲伤是隐性的,也许是由于文言文的关系,在简洁的语言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伤痛并为他们可惜,但是就如诗人一般,我们情感的温度仍然比较“低”。但是,在越剧电影《孔雀东南飞》当中,情感开始有了一个具体的依托,因此一切都有了“切肤之痛”。剧中融入了很多改编者的思想情感,婆婆的“无理取闹”,焦仲卿的“孝”和“爱”以及兰芝的温柔和勤奋,再加上柔美的越剧声调,让观众在一开始就能捕捉到自己的情感位置,然后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爆发出来。

那么,我们的接受者或创作者如何准确把握观众的情绪呢?首先,我认为这是剧中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强烈的性格对比。理解人物,借用英国十九世纪演员麦克雷蒂的说法就是“去测定性格的深度,去探寻他的潜在动机,去感受他的最细致的情绪变化,去了解隐藏在字面下的思想,从而把握住一个具有个性的人的内心的真髓”。

理解人物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心理常态。正常心理品质是指人物最本质、最核心的方面,是人物思想、性格最基本的特征。高尔基说:

“情节是性格的历史。”人物心理是在构成情节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和发展的。我们理解人物心理就要从情节的发展中,从人物在情节展开的每个事件里他具体的动作、语言和行为等进行串联整合。

电影越剧《孔雀东南飞》就是在原著情节的基础上将人物的性格进一步的具象化,然后又将他们定性后的性格特点重新回归到故事情节中,让观众直接接收和感受。所以在电影越剧中,焦母的专横可气,焦仲卿的懦弱可恨和无奈以及兰芝的温柔可怜都被形象化和夸大化了。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好”和“坏”的情感非常明确,我们不需要有情感方面的任何保留。

艺术来自现实。在剧中,我们总能看到,虽然这是一个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但在情感上,很多地方都是符合现实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爱情与亲情的对抗。婆媳关系仿佛是社会永远无法消除的弊病。

在我们这边,在今天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得太多了。如此说来《孔雀东南飞》给我们提供得又是另一个婆媳关系恶化后的另一个后果,虽然剧中不免蒙上了封建迷信的色彩,但是由焦母单方面带来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可是在新婚之夜就已埋下了情感的炸弹。从这个方面来说,《孔雀东南飞》与其它越剧作品相比,其现实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

它对社会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对观众也是一种温柔的冲击,因为我们也不能排除有这样的情况存在于观众之中或是他们的身旁,如此这般,也许可以帮助他们对事件有一个重新的思考。

当然,观众对这部作品的喜爱,最重要的方面是演员精湛的演技和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但是艺术的出现应该是为社会服务的,它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众所周知的出事真理和做人在情感上的影响。《孔雀东南飞》,一首来自古代的柔美歌曲,希望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从它唯美的画面中得着一颗体贴现实的心。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范文(篇5)

悲剧,之所以能撼动人心,是因为它的美好足够动情,而它的破灭也十分彻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中,性格独特鲜明的主人公主导着故事的发展,而正是他们性格中的种种矛盾,加上外界环境推动,促使一段两情相悦的爱情走向了终结。

焦仲卿虽深爱着刘兰芝,然性格软弱,优柔寡断。他敢于为了爱情挺身而出,出言说服母亲,却因为没有主见,在夫妻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而遭受到母亲决绝的反对。其实,若不是焦仲卿的多愁善感与后知后觉,他完全有机会挽留刘兰芝,赶在失去她之前将她追回。他不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没有身为男子的勇敢果断,更没有身为男子的阳刚与顽强。

而刘兰芝,投入了充分的感情于这段苦难的博弈,与焦仲卿恰恰相反,她坚决、有主见,不仅多才多艺,能言善辩,而且在爱情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恰是因为她过于地强势聪颖,使得婆婆心生反感,出言不逊,行为挑衅,使她离开焦仲卿成为了必然。

他们并没有错,他们善良、柔情,也都深爱着对方,但错就错在他们在恋情之中的关系。如果胆小懦弱的焦仲卿勇敢地成为主导恋情的人,如果刚毅强势的刘兰芝放下自作主张的行为习惯,或许就能长久地在一起,就不再迫于外界的压力。

而他们爱情悲剧的制高点,便是“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这段在深情与果敢的跌宕中,最终坠入现实的万丈深渊,唯有在这时,我们真正地看到,一段美好却不恰当的爱情,败给了残忍而又必然的现实。从“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海誓山盟,到“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投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的缓兵之计;再从“举手长劳劳,而情同依依”的伤感别离,到“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的无奈放手,透露着的,是两人的未坚持与家人的不理解。明明爱得那么认真,没料想到化成一场美丽的错误,一个痛心的悲剧。

“怅然遥相望,如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这免不了的告别,却是深情千种。二人甘为爱情付出生命,也只在“念与世同辞,千万不复全!”的一声呐喊后,终于相互成全。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范文(篇6)

谁的旋律,将谁缠绕?谁的凄凉,让谁断肠?纵有万般真情,都会弥漫在暗淡的黑夜中。当思念化成灰烬,我仿佛看到了兰芝的无奈,当世界依然萦绕在你的脸颊,一切的一切,都将从顺入流。于是乎,我感慨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许仲卿与兰芝的“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在后人眼里不过是过眼云烟,什麽山盟海誓,什麽至死不渝,都是一席空话。

一朝为情死,万念皆下情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痴心,都将成为虚无。即使是无 ,也要固守爱情的忠贞不渝。“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哪一种”今生今世的诺言,亘古不变。

兰芝啊!汝何所惧?即使黑暗中的爱情,我相信,真情的曙光会驱逐一切。从古至今,“不守妇道,红杏出墙”诸多都是在形容你,但我相信你的坚强,只要自己做过的,都会无怨无悔。千般恋爱万种情,一切尽在不言中。纵然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你宁死不再嫁,只为仲卿对你许下的承诺,你的专情,你的专一,让我倾佩。

仲卿的爱,枝头空。似乎又重演了《梁祝》的凄惨。你爱兰芝,爱的无怨无悔。你对她许下的“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誓言,让我置身在封建社会看到了你的执着,看到了你对爱情的追求。但在当时,你的“孝道”未免对兰芝有些残忍吧!你尊你的老母,但又将兰芝置身何处呢?我也许不是你,不能体会你的心情。兰芝只是一个女人,作为一个女人,最不能承受的便是自己最爱的人手里的一纸休书。如果在现代,我相信你对兰芝,一定是不离不弃,对吗?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时间在老去。那时的花开,那时的刹那芳华,我们目光集聚,没有别离!青山依旧在,真情万古存。棒打鸳鸯,说到底就是一种现实的罪过,这种罪过拆散了多少有情人!我,来不及陪你一世,来不及问你什么是永恒,甚至还来不及哭泣,你就这样悄然而走,头也不回……

君泪盈,妾泪盈,

洛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孔雀东南飞 | 孔雀东南飞原文 | 孔雀东南飞原文附注释 |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
上一篇:小学教研活动主持词10篇 下一篇:幼儿园清明节活动方案小班(精选10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