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儒林外史》读后感#】如何整理自己的写作思路,更好地记录读后感呢?阅读一篇作品后,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鲜活笔触和生动描绘。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发现和分析文章中的问题和深层含义。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名为“《儒林外史》读后感”的读后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1)
沉默的大多数
众所周知,《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一本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书中深刻地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科举制的迫害下的悲惨境地,尤以成功塑造了王冕、范进、严监生等形象而为世人所熟知。记得还是在上初中时,便将青少年版的通读了一遍,但是我真正走进读懂并理解这本小说还是今年暑假重读它时。
打开《儒林外史》便有这样一种深深的体会“科举犹如一把利刃高高悬挂在每一个士人头上”在书中第十一回“鲁小姐制义难新郎,杨司训相府荐贤才”中。鲁小姐本身是个才女,与少年名士蘧公孙两人缔结姻缘可谓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可是鲁小姐却一再以八股文章,进士举业加以要求使得两人屡生不快,新婚燕尔的甜蜜也无法抵消八股文章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夫,何况那些屡考不中的老童生呢?
第三回写道一个“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却连秀才也不曾做的一个”的落魄士子周进在参观贡院时,不由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不省人事,等到总人用冷水把他弄醒的时候,却更加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痛哭的直至吐血。还有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在终局后竟“一口痰涌了上来,欢喜的发了疯”。
然而他们还是比较幸运的,虽然等待的过程很漫长,很辛酸,但毕竟有朝一日能一曲高歌“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更多的是富有才华却得不到赏识最终郁郁而终的沉默的大多数。
他们同那些考上了的人一样努力甚至更加努力,但是他们的努力、才学并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与垂怜,而是在那样虚伪而邪恶的“儒林”里被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挤下来,名落孙山。曾经的“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如今成了莫大的讽刺,意气风发时欲九天揽月、蟾宫折桂的壮怀激烈映衬了眼下的潦倒落魄,而等到他们暮然回首发现仕途无门时往往早已人到中年乃至老年。务农吧,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也。
经商吧,早已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使得他们视商业为贱业,勉强从事却难改迂腐不知变通的弊病,难以生财有道,所以往往都凄楚穷困,成为沉默而落魄的大多数。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这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员,他也难逃那悲剧性的命运,甚至更惨。在《孔乙己》一文中,咸亨酒店就是一个小社会,酒店中的客人分为三种“长衫帮”“短衣帮”还有孔乙己。长衫代表着神秘而难以企及的权利一族,他们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经济上都占据着优势地位是作为统治阶级存在的。
在酒店里,穿上长袍,你还可以买得起几道小菜和荤菜在隔壁桌边喝。与此相对应的是以打工族为代表的短衣团伙。他们一般是农民、小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穿短衣服,喝一些茴香豆和豆腐。孔乙己有着自己十分独特鲜明的形象“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状况与劳动人民无异,而且从他屡次赊账喝酒的情况来看,还要更穷些。
“身着长衣”似乎又暗示着他与劳动人民有所不同,可那是怎么样的一件长衣啊“穿的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就是这样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形象。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
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科举制度已经取消,长衣帮的权利孔乙己无从染指,短衣帮的人们又和他的思想相去甚远,他无法融入大众,而自身的好吃懒做也使得越过越穷,直将讨饭、做出一些偷鸡摸狗的行当。最终被人打断了腿,在穷困贫病中凄惨死去。
读完全文,人们不禁感叹其悲惨、可悲、可笑和可悲的一生。鲁迅先生等用笔将“孔乙己”的形象刻画出来,进而为我们所熟知,而又有多少孔乙己在默默无闻中死去,他们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如今,当人们反思明清科举制度的弊端时除了宏观上考虑八股取士钳制人们思想,造成士大夫普遍迂腐顽固,中国科学技术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同时,是否也应深思在几百年来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鼓吹之下养成的一大批只会读书失去其他谋生能力却名落孙山的“沉默的大多数”的悲惨命运。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2)
暑假读书篇之五 《儒林外史》中有光明磊落的君子,也有不少奸诈狡猾的小人,还有一些贪官污吏。
严贡生,广东高要县的一个乡绅,经常仗着自己财大气粗,霸占别人的东西,一次,他把一头病猪卖给了县里一个穷人王小二,日后,王小二家把猪养得白白胖胖,都到了一百多斤。一天,王小二的猪窜到了严家,严贡生见白白胖胖的一头肥猪,心里一阵高兴,便把猪偷偷的关了起来,王小二一家因走失了猪,心里非常着急,于是,四处寻找,后来才知道,是被严贡生关了起来,王小二的哥哥王大急匆匆地去了严家讨猪,可王大不仅没有讨回猪,还被严家的仆人把腿给打得瘸了,王小二一家哭着到县衙痛告严家,他们要求知县让严家受到严厉的处罚,知县说道:“这件事我一定会秉公办理,你等且回去。”王小二一家这才安了心回了去。本来,私自打瘸别人的腿应当严加处罚,没想到这知县是一个十足的大贪官,严家只给了他几十两银子,他就徇私枉法,不予追究了。
这件事不仅反映出了像严贡生一样贪得无厌,无恶不作的乡绅勾结象汤奉一样徇私枉法的狗官,欺负穷苦的老百姓,看到这里,我为王小二一家感到气愤难平,我对严贡生和汤奉这两个奸诈小人嗤之以鼻!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3)
我国的讽刺文学有着久远的传统。早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就已有颇具讽刺意味的作品。《儒林外史》继承并发展了我国讽刺文学的优良传统,《范进中举》就是《儒林外史》中比较出色的一篇文章。
《范进中举》讲述的是一个叫范进的老书生在他五十四岁那年考上了举人,周围的人包括他的亲人,由先前的冷嘲热讽到对他热情恭维起来,就连平时动不动打骂他的丈人也对范进献起殷勤来。
当我看到,范进对他的老师说,他年龄五十四,已经考了二十次科举时,我不禁吓了一跳,怎么考到这么老,难道没有别的出路了吗?如果是我,两考不过就干别的活了,不可能考几十年还这么固执。妈妈告诉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时期的大家都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功成名就。考过了,就能当官,当官就有了权,有钱人再和有权人进行钱权交易,名和利就双丰收了。所以,范进张进李进王进等书生才拼命地考试。
果然,范进考过没多久,就有地主乡绅给他送钱送物,不久他就过上了人上人的好生活,很快就融入了官场,学着别的官员借视察的名到处打秋风了。
这就是讽刺,《儒林外史》的作者用这本书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向大家展现了一个病态的社会。
《儒林外史》这本书我还了解的不多,但我知道里面一定有更多有趣的知识。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4)
真名望高的人在我看来非是淑世之辈,我私人崇尚庄绍光,心存天下,进可为国度国家献计,退可为修身自娱。
庄绍光所解释的名望高的人在我看来,远远超过了那一些放荡不羁,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一味寻求隐遁者的心胸。
杜少卿由避世到顽世的神态,看待世俗其实是失望至极后转而消极,对统治者、政治做官的道路意兴将尽,沈醉于私人天和地,于纵容中求开释自我求醉,不过那一些看似豪侠之举,却往往被街市混混所利用所愚昧,没有办法触动到或缓解下层老百姓的困苦。
庄绍光不一样,大隐约于市,萧然对待名与利,但却不相同味回避政治与统治者,可以说出则法家拂士,治国经略的洞晓,足可见其胸怀天下,怀有济世之才,一朝有机缘,便加以发挥,倾囊而出献策献计后,便又萧然归返于天然,可以说将传统儒道二家思想精髓合成一体。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然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师,但我总觉得他的作品太深奥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册》是宣传儒家孝道观念的传统儿童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需要敢说敢做的人才,真正渴望有声音与封建主义的残酷作斗争。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谬,但这只是对后代的警告。目的是好的。
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轩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
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5)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精彩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这篇小说是清代吴敬梓所写的,是一本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认为这本书思想内容是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但书上真实的揭晓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画了形形色色的人,让我深刻印象的有两个人王冕和范进。
王冕在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用放牛的方式赚钱托人买画画用的工具和颜料,自己在荷花池边学习画荷花。开始他的画技不怎么好,但是他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渐渐地他的画技越来越好。十二岁时,王冕因自己的画出名了,好多人请他去做官,可他不求官也不求名,什么都不愿意,全都一一回绝了。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遵循母亲的遗言,不肯出去当官,最终归隐山林。
我最欣赏王冕这不与贪官同流合污的气节,我喜欢正直的人。生活中如果律师,警察,法官不正直,颠倒黑白的话,这个世界就会很混乱,如果商人不正直,卖假货,虚抬价那我们就买不到货真价实的物品了。
还有就是范进这个读书人,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直都没有考上,三十多年里,他参加了二十多次科举考试,终于考上了举人,结果却欢喜疯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面对考试,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但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可是范进却一心想着要当官,并且这种欲望持续了三十多年,所以一朝中举,因为太兴奋以至于疯了。
《范进中举》只是《儒林外史》的一篇,但却把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出来。《儒林外史》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说,等着我们来欣赏,它虽然是一部讽刺小说,但却告诉了我们很多知识。
同学们,让我们阅读吧,从阅读中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