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教案详案范文初中语文(精华七篇)#】身为辛勤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精心编写教案,它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优秀教案模板(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案详案范文初中语文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了解文章由总写到分写(具体描绘)的思路。
3、掌握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点
体会前两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凝练等特点。
四、授课方法
自主预习阅读感知讨论归纳练习巩固。
五、学法指导
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六、教学过程
(一)理清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意思。
第1小节,总写。
第2—3小节,写夏天的;第4小节写夏天的。
第5小节,表达。
(二)深入探讨课文。
1、请你说说,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比如:我从那“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
2、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请你说说,作者用夏天作物生长与春天里的作物生长情况比较目的何在?又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进行对比有何作用?
3、第4段中“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一句里连用四个“快”字,在表达上是否重复?请作简要分析。
4、农民在夏季收割时非常辛苦,要早起晚睡,可他们半夜醒来为什么要去“听听窗纸,看看窗外”?
【释疑助学】
1、高骈的《山亭夏日》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本文的作者仅仅是赞美夏天吗?
(三)总结全文
1、文章抓住了夏天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夏天的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也体现了他对的向往。
2、文章善于抓住写景,善于运用、的方法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教学反思
教学《夏》这一课的时候,我由高骈的《山亭夏日》导入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夏的感情态度,找出直接表达这一感情的语句;找出直接揭示夏的特征的语句。学生在诵读后,探讨这两个问题,很快就抓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描写对象的对征,收到了提纲挈领之效。
在研读第二节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节划出描写的景物,并区分哪些是夏季的景物,哪些不是夏季的景物,是哪个季节的景物,说说为什么写另一个季节的景物。学生很快抓住了用对比描写手法突出夏季热烈的写法,很轻松的化解难点。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圈出能体现热烈气氛的动词,难度小,而且能进一步熟悉文本。然后,挑选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试从修辞、人的感觉角度、用词等角度体会文句的准确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既轻松,又有实效。有不少学生的发言很新颖,如有学生说以前读的比喻都是把某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比喻却用水由冷到沸腾的过程来比喻由春到夏的过程,非常贴切,而且“沸腾”还突出了夏“热烈”的特征,这正是这一节的主要意思。说得多好!
在教学第三节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生命交替”。通过仔细赏析第五、第六两句话,通过抓住“麦子刚刚割过”体会“收获之已有”;通过品读写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的句子,和“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理解“生命交替的旺季”,避免抽象的讲解。
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黄金季节”中的“黄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的“冲刺”,体会“炎热”与“热烈”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体会词语的语境意义的解题技巧,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又适应考试的要求。
教案详案范文初中语文 篇2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
板书:爱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教时: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繁星》知识点
一、多音字
觉jué(觉得)jiào(睡觉)
数shù(无数)shǔ(数不清)
二、近义词
静寂—安静梦幻—梦境微小—细小
三、反义词
模糊一清楚静寂—嘈杂
密密麻麻—稀稀疏疏
摇摇欲坠一稳稳当当
四、理解词语
繁星:多而密的星星。
纳凉:乘凉。
静寂:没有声音;很静。
群星密布: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摆布着,形容事物很多。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梦幻:如梦的幻境;梦境。
五、词语搭配
(密密麻麻)的星星(静寂)的夜(星群密布)的蓝天
六、词语扩展
AABC式词语:摇摇欲坠滔滔不绝井井有条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津津乐道
ABAC式词语:半明半昧自言自语不紧不慢若隐若现绘声绘色不折不扣患得患失
七、句子解析
1.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写出了海上柔美、静谧和奇妙,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3.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得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八、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九、课文主题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繁星和大自然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繁星》教学反思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热爱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运用对比,理清结构
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本文语言优美,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朗读着手:1.找出文中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读出感情。2.揣摩语言并交流:这句话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作用,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些拟人句、比喻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分析。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小练笔: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字数在50字左右。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教学,自己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新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前面的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读中品味的时间不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把握欠缺。
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常都是后上课的班级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这可能是新教师对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不够熟悉的原因。另外,在设计教学时,我总是生怕遗漏知识点,所以每次上课都会把许多的内容放到一节课中讲。这就导致了我的课像是在走马观花一样,只是填鸭式的讲授。这样短短45分钟,学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学懂学透的。因此,我觉得每节课可以挑选一到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讲解,要舍得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
也许缺憾本身就是美的,这里的缺憾是为了弥补下次的完美。这次的语文组内研究课,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有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剖析文本,广泛阅读;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案详案范文初中语文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在头脑中形成总的印象。
B、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
C、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比较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培养更加热爱祖国的感情。
B、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
C、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
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味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教法: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
教学课件:
运用了Authorware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认了解生字、解词进行基础认知自由认知,了解生字、解词
1、生字注音
鲤鱼(lǐ)怒吼(hǒu)恐怖(bù)渺小(miǎo)
玲珑(líng)潇洒(xiāo)袅袅(niǎo)情绪(xù)
短促(cù)崆岭峡(kōng)谚语(yàn)浣妆(huàn)
秭归(zǐ)壑(hè)耸立(sǒng)蔚蓝(wèi)
峰巅(diān)瞿塘峡(qú)夔门(kuí)滟滪堆(yànyù)
2、词语解释
怒吼:怒,气势盛。形容发出巨大的声响。
恐怖:害怕,畏惧。
渺小:微小。
惊异:奇怪。
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险恶:(地势、情势等)危险可怕。
险峻:山高而陡。
青葱:深绿色或浅绿色。
袅袅不断:形容烟雾缠绕上腾,不间断的样子。
即景:当时或当地的景色。
短促:时间很短。
谚语: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晴爽:天空中云少或无云,很清亮。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迷蒙:昏暗看不清。
二、导入:
导入课题切入课件
三、探究学习(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刘大杰(1904~1977),湖南岳阳人。曾在上海大东书局做编辑,在安徽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执教。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参加过《辞海》、《中国文论选》的编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德国文学简史》和《东西文学评论》(全三册)《魏晋文人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另有《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与讽刺文学》等论文多篇。
2、结构探究
全文共十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船尚未行时的所感、所想。
整篇课文,作者都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虽然写本文时作者一定是去过三峡的,但他还是在第1段安排了尚未去时的所感、所想,这样写的作用:一是使文章读起来层次井然,先后有序;二是设置悬念,“猴子现在虽说看不见了,三峡中山水的险恶形势,我想同往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读到这些,我们不禁产生几个疑问:“现在的三峡同往日一样吗?”“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怎么样?”如此,牵引着大家继续往下读,寻找答案。当然,作者也不忘发表自己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向往:“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接下来,作者开始根据行程向大家展示大自然的奇伟了。
第二部分(第2~9段),根据船的路线分景描写三峡的山山水水。
第2段,游程开始,简括路线,引出三峡,宜昌→重庆→三峡→巫峡,从宜昌到重庆,以三峡为最险,三峡以巫峡为最奇。
第3段,第一站——西陵峡,西陵峡分四段,第一段黄猫峡,无险奇之处,“山虽高,然不甚险;江水虽急,然不甚狭。”作者笔墨轻轻一点,移至他处。
第4段,西陵峡第二段——灯影峡,因为作者“最爱黄陵庙”,故笔墨停留较多,还有他即景的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可见爱之甚深。既然喜爱,必有理由:一是因为此为古庙,环境甚好,一面枕江,三方绕树;二是竹子潇洒,花儿艳丽多姿;三是与山水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第5段,西陵峡第三段——崆岭峡,这里有两处风景,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这里的山水很有特色,因此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牛肝马肺峡“两旁的山,像刀削成似的,横在江中,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船身慢慢地从那门中转折过去”,崆岭滩也极险,“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形势极可怕。上水船在这里都得特别小心。”为了让读者对其险可想而知,作者接下来引用了一句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是对内容的极好证明和点缀。
第6段,西陵峡第四段——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这里的距离不长,水势没有以前那么急,因此作者紧紧抓住富有特色的东西——山崖来写,后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这个特点做铺垫。引用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方面极赞“赴”字所用之妙,一方面又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精妙。
第7、8段,过了西陵峡,到了巫峡,文章开头就交待过巫峡,这里是三峡最奇险最美丽的地方,因此作者着墨最多。对于巫峡,作者是围绕三种景物来写的:山、水、云。“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云呢,作者没看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云进行描写,而是转述老先生的话让读者对云也有大概的了解,“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对山水的描写中,作者的语言很精彩,“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一个“咬”字,将静的事物写活了,不由地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幅山山环抱,山山紧连的情景。“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子非鸟,焉知鸟“拼命”?但作者知道了,而且也努力想让读者知道,因为山那么险峻,他“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第9段,过巫峡即入瞿塘峡。这里的山水倒没有什么可写的了,但借着历史的沉淀,作者重点着笔白帝城,“古刹”、“苍冷”、“隐约”、“钟声”、“断断续续”、“凄凉”等一系列冷色调词语的使用则使人们不禁抚今追昔,默默伤感起来。
第10段,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三峡游完了,课文也该结束了,但作者仍未忘记再次点明主旨,“满船的人,一到这地方,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阵轻松,好像一个人从险峻的山顶上走到了平地,从一个黑暗的山洞里走出了洞口似的,大家都放下心来,舒舒服服地喘了一口气”,游客们此时才真正放下一颗心来,可见经过三峡时,那种山险、水急的情景多么让他们紧张了。
附:文章结构提纲
四、作业布置
课件展示《基础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主旨探究
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喜爱之情,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游记。
二、线索探究
本篇游记是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描写景物,次序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另外,全篇文章详略得当,对每一景点景物的描写并不面面俱到,而是择其最有特色的方面加以描述。
三、写作特色
(1)本篇游记是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描写景物,次序井然。
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另外,三峡景物很多,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选择最有特色的方面加以详述,全篇文章详略得当,次序井然。
(2)抓住景物特色,有详有略。
长江三峡,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景物之特色各不相同,作者介绍时言简意赅,抓住了要领。西陵峡四段,着重写山、水的特点;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与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
(3)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
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手法:“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四、课堂训练
课件展示《阅读拓展》
教案详案范文初中语文 篇4
一、教材依据: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期行》
二、教学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激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文本。
五、教学方法:活动型阅读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讲故事:《狼来了》。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引入:我们探讨一篇关于“诚信”话题的文章——《期行》。
(二)、学法引导: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三)、组织探究:
活动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1)互动求助,读准字音。
(2)合理停顿,读准节奏。
A、教师范读:(学生划停顿符号“/”)
B、分组朗读:(纠正其读音与停顿的不当之处)
C、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活动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1)生生互动,理解词句。
(2)整体理解:逐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梳理情节:
这是一篇文言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反驳,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活动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1)小组复述:组长复述,其余同学补充。
(2)探究: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都应当讲究诚信。
活动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1)人物评价: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一位?为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2)情境体验:假如你是太丘,回来知道故事里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元方,父亲回来后,你将怎么做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太丘回来后你又将怎么做呢?
(3)感悟讨论:学习本文,你懂得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
(四)、结束: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合作很成功,但愿我们明天的合作更精彩。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首诗歌或短文。
教案详案范文初中语文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
2.拓展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问:你知道三峡吗?知道些什么?
播放有关三峡的风光片,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去过三峡的人,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走进文本,解决字词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听读要求(划出难读的字);显示生字及其注音;提出小组合作理解句意的具体要求;多媒体逐步显示各个句子大意。
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句意,整体感知全文。
听(边看)课文录音,找出难读的字准备发问;掌握生字词、难读字的读音;流利朗读课文、读通节奏;小组讨论理解句意,口头翻译全文。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多媒体显示附带文字的三峡四季图片。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领略三峡的美,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翻译和体会其中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峡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好句子的表达效果。明确归纳文中三峡山水四季之美: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暴涨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天:凄凉萧瑟,凄美。
2.提出疑问:
1)为什么会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现象?
2)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
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想到什么?
4)你怎样理解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再明确参考答案。
a.仔细读课文,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b.小组合作交流有关句子,并在合作中翻译这些句子,回答质疑,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c.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水之美。从中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说出这些句子中的词语好在哪里。
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
小结课文内容: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同时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比较阅读:
幻灯片显示《三峡》与《早发白帝城》,两文对照,提出疑问,让学生说出两文的异同点。
一起来背诵《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三峡工程:
(多媒体演示三峡的今天:“高峡出平湖”照片)
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20xx年春秋两季,长江流域遭遇百年大旱,也有人认为是三峡工程造成的气候异常,就这些,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由古及今,让学生关心三峡的今天和未来的命运,培养社会责任感。
布置作业:
背诵并书面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山 高峻美
三峡 夏----奔放美
水 春冬--清幽美
秋----凄婉美
教案详案范文初中语文 篇6
学习目标:
一、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心声”的含义。
三、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心声”含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写人物。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板书课题)看到标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谁的心声?什么心声?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声?心声有没有实现?)
二、感知心声
1、介绍作者—黄蓓佳
2、检查预习。
3、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抓住事件的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换等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300字以内)
三、解读心声
1、探讨: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学生很容易明确:李京京)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仅仅表达的是李京京的心声吗?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铺垫问题二:李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提示学生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
2、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可能会从文中找些语句。如有学生会找“……凡卡,不知怎么,总缠在他的心上……”“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正因为京京与文中的凡卡有着相同的不幸,有着相同的向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所以渴望朗读这篇小说,表现了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并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言:“……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3、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对“心声”的理解。
如: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明确:
“心声”的含义:
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四、说一说,感悟心声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2、这篇文章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些现象,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教案详案范文初中语文 篇7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认写"瀑布""迸溅"等十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朗读,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紫藤萝和作者身上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张紫藤萝的瀑布,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说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萝很茂盛,一簇紧挨着一簇,你说这一串一串的紫藤萝就像垂下来的幕布一样。嗯,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也很有想象力,是啊,这一串串紫藤萝就像流动的瀑布一样,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称作是"紫藤萝瀑布",同学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她笔下的紫藤萝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决,稍后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明确:
"挑逗"一词中的"挑"读tiǎo,意为"逗引""招惹",读tiǎo的还有"挑衅""挑眉""高挑"。
仙露琼浆:又称玉露琼浆、琼浆玉液,意为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另外注意"浆"的字形和读音,读jiāng,注意与"桨"(jiǎng)的区分。
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你喜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问答/自由发言)
明确: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请同学自由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的句子(2-3句为代表),谈感受,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前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的繁茂、壮大,这里请同学再次观看紫藤萝照片;后一句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运用通感的修辞,把紫藤萝的香气说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颜色,突出了其香气的梦幻,也为下文"我"陷入回忆和沉思埋下伏笔,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学生再次朗读同学们分享的这些句子,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茂盛的紫藤萝,不禁回忆起了十年前家门口的一株紫藤萝,这株紫藤萝又是什么样的呢?(师生问答)
明确:"稀落""伶仃"。
同样是紫藤萝,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为什么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写作时间,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时候。(师生问答)
明确: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正处xx时期)。
教师给同学补充xx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体资料)。
明确:xx时期,如果一个人穿着打扮很怪异或者作家不从事体力劳动,经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资产阶级"趣味,不符合无产阶级朴素的作风,就要进行批斗,所以作者在这里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1982年,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她的弟弟正身患绝症。
3、学生结合上面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思考作者在回忆紫藤萝花的时候还想到了什么?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在回忆花的时候也是在回忆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萝一样,饱受摧残。感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学生结合阅读经验和自身经历自由发言,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写了十年前紫藤萝的稀落,又写了现在紫藤萝的茂盛,在写花的经历的同时,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饱受摧残,而_过后,人也慢慢从中恢复了过来,因此,不幸终究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这也是作者从紫藤萝身上获得的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一单元刚学的《爱莲说》。(联系前后知识,师生问答)
明确: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同学们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吗?(师生问答)
明确:被紫藤萝的美丽和茂盛吸引、震惊到了。
2、作者在结尾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从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得了启发,获得了力量,觉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脚步。感受到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不管遭遇了什么,都应始终热爱生命,积极向上,就像紫藤萝花一样。
最后,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紫藤萝瀑布》,正如我们最开始看的紫藤萝图片,紫藤萝那么茂盛、绵密、层层叠叠,有着淡紫色的颜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萝,想到了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最终超脱出来,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贵,人和花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业: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课下写一段你对生命的感悟,可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从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节课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