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教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层面上进行实验探究,并凸显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移动实验室”来体验探究的愉悦,从而获得知识并树立足够的学习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知灯泡的亮度与电压有关,从实际中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并初步掌握电压的单位、常见的电压值,初步掌握电压表的连接方法、读数方法及实验操作中的技能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说明书,从中收集到有关电压表连接方法和在电压表上读数的方法的一些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实验探究,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得到电压表的一般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打破学生对电的神秘感,增强实践能力,感受学物理的愉悦,从而树立足够的学物理的信心。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电压表的连接和读数。
【教具与学具】
学生自己准备“移动实验室”:电池、电池组(三节)、小灯珠、导线若干、手电筒等。电压表(老师提供)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感受引入新课
教师:生活中“电压”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印象?
学生(踊跃地交流着自己的生活感受):雷电很厉害,可以击死人和牲畜;高压危险,不能靠近;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秋冬的晚上脱毛衣时可摩擦生电;有些生物体内可以产生较高的电压──生物电;自然课中,我们做了摩擦起电的实验……
教师:非常不错。看来,学习“电压”之前,大家就具备了相关知识。其实,很多电现象,都是电压在起作用。
二、探究灯珠发光分析原因
教师:你们能猜猜,一节干电池和2节干电池使灯泡发光一样吗?
学生:肯定不一样,当然是2节干电池使灯泡发光要亮。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家里有一手电筒,用三节干电池时,灯泡发光非常亮,只用2节时,灯泡要暗一些。我经常用,体会太深了。
教师: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电池越多,灯泡越亮。
教师:搬出我们的“移动实验室”试一试。
学生:进行不完全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教师:大家通过实验发现:连入2节干电池时比连入1节干电池时要亮。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电压越高,灯泡越亮。
教师: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
1.电压:(板书)
(1)电压: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电压的单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1v=1×103v
1A
=1×103mA,1mA=1×103mA)
三、阅读说明用书学用电压表
教师:电压的大小如何测量呢?请同学们带着教材P5的4个问题去阅读P6的电压表说明书。并在“使用”中找出关键词:
2.怎样连接电压表。(板书)
学生:
①并联;
②“-”接线柱、靠近、负极;
③量程。(学生边叙述,老师边板书。)
教师:与电流表的连接进行比较,有哪些异同呢?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教师: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呢?
3.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板书)
教师:大家回顾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学生:(学生叙述,老师板书)。①明确电流表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②确定电流表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总共偏过了多少个小格。
教师:电压表的读数方法是怎样的呢?
学生:基本一致。
教师:如果教材上图6.1-6接“-”和“3”两个接线柱,请问表盘上的读数应是多少?
学生:指针大概指在一小格的中央,而一小格是0.1V,共6小格,所以应读成0.65V。
教师:对。如果接“-”和“15”两个接线柱读数是多少呢?
学生:指针大概指在一小格的中央,而一小格是0.5V,共6小格,所以应读成3.25V。
教师:不错。请大家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3题,分别把读数用铅笔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答案。
四、探究电池组测量总电压
教师:请大家拿出“移动实验室”探究电池组的电压规律。
学生:实验得出,电池组的总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交流、小结与延展】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1:在实验中我们探究到了串联电池组中,各节电池组的电压等于组成电池组的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学生2:我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连接导线过程中,应将线头顺时针方向绕在接线柱上,否则,越旋越松。
教师:看来,你从实验探究中学到了书中学不到的实验操作技巧,你很有实践经验,不错。
学生3:电压表的读数方法与电流表的读数方法基本一致。先弄清楚所接量程,再看一小格表示多少,最后读数。
学生4:电压越高,灯泡越亮。
学生5:我觉得,有些知识其实可以通过自己阅读,然后对比电流表的操作方法去掌握,不需老师讲解。
教师:是的,大家已经长大了,完全具备了自学的能力。
学生6:在不知道被测电压值的情况下,先用大量程去试触,如果指针偏转较太小,就换用小量程。
教师:大家的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把老师要说的都说了。现在完成教材上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题和第4题。
教师结束语:导电的盐水溶液也是电池。教材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2题就是介绍的这种电池,大家可回家去试一试。西红柿等一些水果也可形成水果电池。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上网查一查这方面的资料。
【板书设计】
电压
1.电压
(1)电压: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电压的单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1v=1×103v
2.怎样连接电压表
3.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基本领域和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开场白:同学们,欢迎进入九年级的物理学习之旅。物理是一门充满神奇和奥秘的学科,它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将一起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了解物理学的基本领域
讲解: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及其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主要分为力学、热学、声学、光学和电学等几大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应用价值。
三、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活动一:观看《雪中的校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视频中的物理现象,如雪花下落的声音、雪花的形状等。
活动二:分组实验,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讨论。例如:
利用易拉罐汽水,观察小孔对水流的影响。
将筷子放入盛有水的碗中,观察筷子的变化。
讨论拉链的作用原理。
四、科学探究的方法
介绍:科学探究是物理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数据分析和结论等步骤。
示例:以“为什么冰块会浮在水上?”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五、物理学家的启示
阅读材料:简要介绍几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他们的贡献和故事将激励学生追求科学真理。
六、课后任务
任务: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至少两个物理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七、总结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理学的魅力和学习物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 2. 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3. 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4.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磁铁的一些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独立探究,发现磁铁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针、线、水彩笔、卡纸。
研究磁铁
一、各种形状的磁铁
二、磁铁的性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反思
一开始,我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直接教给学生实验步骤,让他们主动去实验,引导他们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作用,调动他们的思维,保持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课堂呈现出这样几点问题:
1、学生探究的意识不浓烈,在“玩”磁铁的时候很不关注现象,没有从现象有意识的去思考磁铁有可能存在的性质。 2、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多,只有部分科学素养较高的学生会想着用多种方法去探究性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应用了一种方法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法。有的学生方法应用也不妥当,拿着磁铁在做拼图游戏,一点也没考虑到这种方法是否能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3、以小组的形式在探究,但小组成员间真正的交流很少。
身为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悉心地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动态。争取让每节课成为成功课,不留有遗憾。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并注重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将公式P=I2R的呈现做了处理,用阅读探究的方式出台,并以“探究卷”为桥,完成本次课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与处理】
“电和热”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的主体内容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与电阻成正比。编者的实施建议是根据生活现象发现问 题,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论,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中,体现从生活走得物理──再从物理走进社会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尊重编者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电炉子、电饼铛通电时发生的现象,并说出启示,提出问题。
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
通过实验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电阻的定性关系;再通过阅读探究;电热功率P与导体的R及通过的电流I之间的关系式。
第三环节:应用与创新。
用结论解答课前实验现象,继而再观察多媒体的两个演示实验,根据结论判断实验现象,并加以解释,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与延伸。
让学生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并对课堂中一直控制的另一个变量电流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即对于同一个用电器热功率P与电流I的关系探究,使课堂得以延伸……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具有热效应,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领悟从生活走进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这一课改基本理念。
【教学准备】
电池组、带蜡油的铅笔芯、带蜡油的铜丝、导线、“探究卷”、。
重点: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难点:P=I2R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认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师语:请同学观察通电的电炉子和电饼铛,回答它们工作时能的转化。
学生:电能转化成热能。
师语:请仔细观察,谈谈你的“发现”,并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电阻丝很快地发红,电饼铛也很快地热起来,而与之相连的导线却不太热。
2.为什么电阻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几乎不热。
(若学生没有“发现”,则提示用手触摸电饼挡、导线,“发现”问题。)
师语:结合2引思:探究课题──在电流相同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与电阻有什么关系?
(“导入”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15分钟)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
过程:学生根据所给器材操作(参考装置图如下)。
学生:根据铜丝和铅笔芯上的蜡油熔化的快慢,推断出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热功率P与电阻R的定性关系。
发现小结:在电流相同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功率越大。
2.阅读与探究。
目的:了解电热功率P与电流I及电阻R的关系。
过程: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数据,得出热功率P与电流I及电阻R的关系式。(附阅读卷)
小结关系式:P=I2R
师再引导:由P=UI、U=IR推导P=I2R,根据关系式,用语言描述热功率P与电阻R的关系。
探究结论: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为热的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此教学目的,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总结,突破P=I2R这一教学难点;二是学会阅读探究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2分钟)
目的:用刚刚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开课的实验现象。
(教师给出提示语,学生填相关知识)
1.过程:以探究卷形式学生解答实验现象。
师:多媒体大屏幕演示实验。
师:应用结论指出实验出现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2.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师语:请你回忆一下,生活中和许多产业中,哪些场合用到了电热器,请说出两个场景及包含的物理原理。
生:联想。
师语:利用电热器加热时,我们采用什么办法降低它的温度?
生:交流,解决问题。
师语:哪些场合用电器通电时发热,但我们并不希望它们发热?我们采用什么办法降低它的温度?
生:交流,解决问题。
师语:若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被研究的问题,关于这两方面,你有那么改进意见。
生:交流、评估,教师做总结性发言。
(教师赠语:科学靠我们发现、探究、改进──科学永无止境。)
(此环节教学目的有三,一是培养学生联想、解决问题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评估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另一种探究思维程序:通过阅读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解释某些现象→再将这结论应用于生活中→将问题做创造性改进、发展。)
四、小结与延伸(5分钟)
1.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结构。
2.通过多媒体给出生活中电热危害的实例,学生课后分析原因,找出防止危害的办法;课后设计实验探究电热功率P与电流I之间的关系,要求说出所需要的物品,并画出电路图。
板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三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请叙述欧姆定律的内容,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学生回答略)
问: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引出本节。板书:〈第三节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2.进行新课
(1)问: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答:学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它的电阻。
(3)问:谁能设计一个用伏安法测定电阻的实验电路?
学生板演(参见课本上的图8—1)。教师讲评。
(4)问:用伏安法测电阻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学生回答,接着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5)问: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使用0~0.6安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观察电压表的示数为l伏、2伏和3伏时电流表的读数;将三组电压和电流的对应值填入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中。
③根据记录的三组实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即
④实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以上内容,边讲边板书,只写提纲、内容留待学生课后作业填写。
板书: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电路:
4.实验器材:
5.实验步骤:
6.实验记录:
7.测量结果:
(6)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1)学生报告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考: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实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要求实验结果与待测电阻值相差较大的学生,下课后留下,教师帮助分析解决问题。
(2)进行实验讲评,表扬实验认真的小组和个人,指出巡视中发现的问题以教育全体及当事人。(注意:应以表扬为主。)
(3)检查仪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摆放。
4.布置作业: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物理学家发现重要物理定律的简短故事,如牛顿被苹果砸中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趣事,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为什么物理学如此重要?
二、物理学的世界(10分钟)
定义与重要性:详细解释物理学的定义,强调它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重要作用。
学科体系:简要介绍物理学的各个分支,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物理与科技的融合(15分钟)
科技应用:通过视频、图片或实物展示,介绍物理学在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如航天技术、通信技术、新能源等。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具体的科技产品或现象(如智能手机、高速铁路),分析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和技术支持。
四、物理学习方法与思维(10分钟)
科学方法:介绍科学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物理思维: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包括逻辑推理、模型构建、假设验证等。
五、实践环节:小小科学家(15分钟)
分组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测量重力加速度、制作简易电路等),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观察与记录: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尝试分析实验结果。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物理学的魅力和实用性。
展望:鼓励学生保持对物理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期待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多成就。
结束语:以一句富有启发性的话语结束课程,如“在物理的世界里,没有不可能,只有等待被发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