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2024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2024-10-19 08:21:13

【#实用文# #2024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作为一名勤勤恳恳的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通过教案的准备,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区最大的特点,这里河流少、短、多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3.承转: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农牧业有什么影响呢?

三.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牧区

1.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贫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读图8.5,找出本区的主要牧区及代表性畜种。

3.读图8.5,找出贺兰山,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

4.小结:贺兰山以东,草原草场;以西:高山牧场。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设问承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下,是不是除了发展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二)灌溉农业区

1.教师讲述: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西北地区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西北地区那些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呢?

2.读图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区,思考:水源来自哪里?

3.教师归纳: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读图8.8和图8.9,认识西北的四个主要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有“塞上江南”之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

5.承转:什么季节冰雪融水最多,当地人民又是怎样利用的?

6.结合P76-77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绿洲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7.讲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种好方式。

8.承转:虽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读图8.10、图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热条件和农产品特点。

9.小结: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读图8.4,将照片与拍摄地连线。

2.分析造成本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8.12,8.13,观察坎儿井的构造。

2.读图8.13,认识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3.通过坎儿井,了解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2024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教学重点

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教学难点

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黄河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黄河,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黄河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黄河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黄河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黄河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黄河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黄河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2024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清楚长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及长江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长江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长江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长江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长江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长江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长江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江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长江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长江水能巨大的原因;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长江的概况。

[板书]一、长江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 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长江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 找出长江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板书]略

[出示图表] 长江与世界著名大河比较

[提问]长江在世界的河流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长江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补充]在我国的众多河流当中,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看,长江都位于全国第一,因此我们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长江的水量这么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长江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量大。

[转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各河段的特征。

[板书]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活动]读“长江干流剖面图”。

[提问]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长江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长江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总6621米,上游约6321米,占长江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

[追问]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地势,想一想,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然后又进入第三级阶梯)分别穿过了哪些主要山脉?(横段山脉和巫山)山被切断,形成什么?(峡谷)

[追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

[板书]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转折]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活动] 读“治理荆江工程示意图”思考

[学生回答]在中游地区河道变得弯曲了。

[补充] 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从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的河流长度为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

[提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读图回答,老师补充]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转折]现在请大家看长江的支流,在数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数量比较多,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分析]结合前面所学的雨带移动,想一想这种南北对称的支流分布对长江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时期进入汛期,洪峰可以错开,从而削减洪峰,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区同时降水较多,那么就会同时涨水,这时就会加大长江中游防汛、抗洪任务的难度,1988年就是如此。

[补充]另外大家注意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板书小结]2、中游: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转折]长江的下游有什么特点?

[讲解] 到长江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以一直开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会受海潮的顶托,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我国第三大岛。

[板书]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2024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数据等资料,比较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并能根据地图说出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要的铁路干线名称、分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教学难点: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名称。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中的“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是教学重点,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会,总结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课堂上多用实例练习加以巩固。“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需要给学生提供我国铁路干线分布示意图,以及充足的练习,帮助他们去理解和说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和分布。例如,可以设计虚拟旅行,让学生在模拟旅行中掌握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和交通枢纽;也可以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铁路干线空白图让学生填图。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老师:播放音乐“我要去西藏”,同时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青藏高原上的铁路、当地的特有动物──藏羚羊、牦牛,以及拉萨布达拉宫。

设计目的:音乐轻松、优美、欢快,可以舒缓情绪,放松心情。这些音乐、图片,为进入新课做了铺垫,同时也为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的完成埋下了伏笔。

引入新课

老师:我们现在去西藏拉萨困难吗?都有哪些交通方式呢?在众多的交通运输方式中,我们如何做好最佳选择和线路换乘呢?为什么青藏铁路修了那么久?铁路的修建都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交通运输”这一节。

设计目的:通过身边的例子形象地告诉学生,西藏那么遥远的地方,那么难修的路段,不仅路通了,而且交通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这说明我国的交通运输也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完善。

讲授新课

老师:大家想一想,交通工具和交通运输方式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管道

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老师:你出去旅行时,经常选择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说一下你选择这种交通工具所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大家可能会考虑价格、时间、速度、运输重量、物品特性、距离等因素。

老师:现在我们现场举行一场开心辞典的交通版:选择出不同运输方式的速度、载重量、和价格排名。

学生:速度:飞机>火车>汽车>轮船;价格:飞机>汽车>火车>轮船;载重:轮船>火车>汽车>飞机。

设计目的:为学习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及依据做好铺垫,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分组讨论并说出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及依据。

1.两箱急救药品从乌鲁木齐运到北京。

2. 两顿活鱼从密云水库运到北京。

3.500吨的钢材从上海运到济南。

4.3000吨的大米从武汉运到上海。

总结:贵重或急需的货物(数量不大)──航空;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途选择公路运输,长途且数量大选择铁路运输;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水运或铁路运输。

过渡: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构成了我国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老师:给出数据,看看哪种交通运输方式占比例最大?让学生读图4.4,说出我国铁路干线分布格局的特点。同时给学生出示我国地形地势图、资源图、人口密度图等,讨论这样的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铁路运输占比例最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分组讨论:铁路干线的分布主要受制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势、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密度、民族团结等,形成了我国铁路干线分布东密西疏的格局,同时,西部地区的铁路干线也在不断完善。

设计目的:这几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对前面几章所学内容的一个综合回顾,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老师:你知道铁路干线是怎么命名的吗?下面我们来看几种铁路干线的命名方式。

京沪线:采用起讫点的'城市简称命名。

湘黔线:采用起讫点省级行政区域名称的简称命名。

兰新线:采用起讫点城市和省级行政区域名称的首字命名。

老师:除了这几种命名方式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命名方式。例如,陇海线的由来。“陇”是甘肃旧称,“海”是连云港明清时期旧称,以前连云港称为“海州”,这些称呼沿用下来继续使用。请同学们再补充几个你所知道的铁路干线的命名方式。

设计目的:从身边的例子出发,知道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及几种命名方式。

老师:给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上的重点站名,让学生回答铁路干线名称,在图中找出来,并说出铁路干线的延伸方向。延伸方向不同的铁路干线用不同颜色在地图上标示出来。

1.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

2.北京、商丘、南昌、赣州、深圳、香港(九龙)

3.北京、天津、秦皇岛、锦州、沈阳、长春、哈尔滨;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株洲、韶关、广州

4.焦作、洛阳、襄樊、枝城、怀化、柳州

5.宝鸡、成都、西昌、昆明

6.北京、大同、呼和浩特、包头;包头、银川、兰州

7.连云港、徐州、商丘、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嘉峪关、哈密、乌鲁木齐

8.上海、杭州、鹰潭、株洲、怀化、贵阳、昆明

学生:南北铁路干线:京沪线;京广线─京哈线;京九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东西铁路干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设计目的:通过站名,学生比较容易找出铁路干线来,另外加上首尾站名,学生能够总结出铁路干线命名的方法。

老师:知识运用:

1.请问从北京去上海看世博会要走哪条铁路线?

2.请问从北京去广州看亚运会要走哪条铁路线?

3.请问从北京去香港购物需要走哪条铁路线?

4.请问从北京去哈尔滨看冰雕乘坐哪条铁路线?

学生:分别是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京哈线。

设计目的:结合身边的旅游实例,学生比较容易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加深对铁路干线的理解和运用。

加深应用:如果我们要从哈尔滨到南京、从乌鲁木齐到成都、从武汉到贵阳又需要经过哪些铁路干线呢?

学生1:京哈线─京沪线

学生2:兰新线─陇海线─宝成线

学生3:京广线─湘黔线

设计目的:这些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事物,学生很熟悉,比较感兴趣,学习起来也很轻松愉快。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学生对铁路干线的了解,为后面学习铁路枢纽做好铺垫。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为学生做了大量铺垫,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效果也不错,最后到落实环节,学生都能轻松掌握相关知识。因为本节课容量较大,时间方面还要斟酌,拓展环节需要根据班级学习情况而定。总之,这节课的落实要结合生活,将抽象的铁路干线内容生活化、有趣化,将知识点落实,真正做到内容有趣、课堂有效、后续有用。

2024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东、南、西、北四端点,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并能运用地图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比较法说明我国的领土大小和邻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的领土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认识我国的`邻海。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疆域的优势。

教学方法

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我国的疆域优势。

教学工具

PPT,地图

教学过程(双边活动)

(师)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看向这幅世界地图,想一想,回忆一下,待会请一个同学来回答。(播放世界地图)

(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了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

(师)不错,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知道我国是一个既邻海又有广阔大陆的国家,我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优越性。接下来的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探究一下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教授新课:请看地图册上的中国地图,并从中找出我国的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将它标出来,写下经纬度坐标。(播放中国地图)

同学们都找好了吗?那个同学能起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点,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阅读地图册,圈点分享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5′E附近;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即73°40′E附近;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附近。

(师)在ppt上展示我国的东西南北四端,再一次强调我国四端的位置,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附近,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

计算一下我国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纬度差,最东端和最西端的经度差。

(生)东西经度差是61°25′,南北纬度差是49°39′。

(师)我国的东西经度差达到60°,这么大的差距,到底会产生什么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播放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在同一时间点上,所拍下的景色)

同学们请看屏幕,同是北京时间6点,乌苏里江江面已洒满金色的阳光,而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满天星斗的漫漫黑夜。这是为什么呢?那个同学能告诉我。(提示:这就需大家回顾以前学的地球知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自转方向)

(生)回答:因为地球是球形的,任何时刻,太阳光不能全部照亮整个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太阳光先照射到乌苏里江。

(师)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总是东方先迎来日出,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且经度差越大,时间的差距越大。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乌苏里江先日出,又因为两地的经度差达到60°,这占了地球经度的六分之一,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如果拿360°来平均分开的话,也即是说每15°经度差就是一个小时,所以帕米尔高原与乌苏里江在时间差上相差了4个多小时,这也不难解释乌苏里江已金光灿灿,而帕米尔高原还是黑夜了。出国的人们常说的“倒时差”,也是因为经度差而引起的时间差。

以上就是我国东西跨经度大的其中一个表现。除了经度差距大外,我们还计算出了我国的南北纬度差也接近50°,这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了。我们知道经度影响时间差,那么纬度呢?大家想一想纬度会影响什么?气候五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生)回答: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

(师)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不同的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能不同,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能比高纬地区获得的要多,所以纬度会影响获得的太阳能的数量,也即是影响气候。冬季,位于热带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天气依然非常炎热,树木葱郁,而黑龙江地区已经是白雪皑皑了。这个气候差异对于身在广州的我们可是深有体会的了,冬季的时候你们只能坐在电视前看着北方的孩子在玩雪仗了。

现在,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我国的疆域很辽阔?那谁知道我国具体的领土面积是多少吗?在世界的排名是第几位?

(生)回答: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排世界第三位。

(师)对,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与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大家记住了,是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因为领土包括陆地领土和海域领土,但在这里,你们只需特别记住陆地领土的面积。陆地面积这么大,那边界线肯定也不会太短了,据测算,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这么长的边界,那邻居肯定不少了,同学们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找出我国的陆上邻国有那些,一共有多少个?并将找到的国家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发放自制图标,播放我国疆域与邻国地图)

(生)阅读地图,查找资料,回答:按照逆时针,我国的邻国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有14个邻国。

(师)除了陆地领土外,我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领土,我国的领海范围是从领海基线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我们的海域,请看地图,从北到南,分别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和岛屿。把找到的海域也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

(生)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师)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多万千米,所以邻近的海洋也会比较多,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包围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除了四大海外,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近海还分布着我国的岛屿——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还有黄渤海诸岛,东海上的舟山群岛,南海上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从多岛屿。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顺时针从北到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其中朝鲜和越南与我国既陆上相邻也隔海相望。

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漫长的国界线和海岸线以及众多的邻国,现在是不是可以证明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了?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优势,知道我国地理位置优越,这节课则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疆域辽阔有哪些优势?翻到教材第6页,小组讨论,补充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待会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东西时间差异大,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以及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从北到南濒临的海域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并分析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

2024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篇6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分区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节。内容丰富,容量也很大。又有利于知识的拓展。苏州正好位于本区,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学生情况】

很多学生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对许多场景也身临其境。比如京杭大运河,很多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学习的动力会提高很多。但本节内容要求的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教学难点】

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有诗赞“烟花三月下扬州”。无论是苏州、杭州还是扬州,它们都在我们今天要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导入

播放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并作适当讲解。

欣赏图片

初步建立对长三角地区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内容铺垫。

江海交汇之地

动态出示长江三角洲区位图,提问:

1、说出在本区交会的江海名称并能在图上明确指出

2、标出本区的大致范围,并能简单描述

3、评价本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看图思考,逐步完成练习

训练的学生的读图思考能力,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过渡

长江对本区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豪不夸张的说,没有长江就没有今天的长三角地区,而且未来还将继续影响着本区的发展。从自然的角度来说,长江三角洲就是长江携带泥沙冲积而成的,从人文角度来说,长江为本区的发展提供了太多的助力。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动态演示长江对本区的影响示意图,提问:

1、分析长江对本区发展的影响(结合地理填充图册)

2、举一反三,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读图思考,完成练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二课时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展示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

2、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景条件和人文条件线索图。

3、展示沪杭同城效应示意图

提问:

1、分析成为我国最大人口城市群的原因。

2、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作用

3、分析区域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读图1,感受最大城市群的魅力

读图2,寻找信息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水乡的文化特色和旅游

1、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点击链接让学生观赏经典旅游景点。

2、展示长三角地区人文景观图、文字资料

提问: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图片欣赏、文字阅读

分析思考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长三角地区物产丰富,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交通和文化的发展。21世纪的长三角地区发展更为迅猛,其经济和城市发展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作为长三角人民的一员,衷心祝愿长江三角洲永远兴旺。

2024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

理解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并分析其背后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讨论交流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难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双重影响。

三、教学准备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长江流域教学挂图、相关景观图片、资源分布图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概况。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视频,让学生对该地区有初步的认识和感知。然后提问:“你们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对长江三角洲有什么初步的印象?”

2. 新课讲授

2.1 江海交汇之地

位置与范围:

出示长江流域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找出长江三角洲的具体位置和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江海交汇之地)。

地形与气候:

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分析本区地形特征(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本区气候类型(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2.2 鱼米之乡

农业条件:

分析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地形平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鱼米之乡”的富饶景象。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河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交通、经济等方面的有利影响(如提供灌溉水源、利于航运等)。

讨论河流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洪涝灾害等),并探讨防治措施。

2.3 对比分析

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对比:

以成都平原为例,分析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对比长江上游和下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不同影响(上游地区地势陡峻,提供水能和灌溉水源;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提供水源、灌溉和航运)。

3. 课堂活动

小组合作:

分组讨论河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双重影响,并整理成报告进行分享。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活动题,巩固所学知识。

角色扮演:

选取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农民、商人等角色,就如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模拟对话。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强调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

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思考河流对区域发展有哪些更广泛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江海交汇之地

1. 位置与范围

2. 地形与气候

二、鱼米之乡

1. 农业条件

2.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对比分析

1. 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对比

四、课堂小结

1. 主要内容回顾

2. 河流与环境保护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区域发展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024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3.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展示西北沙漠、东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场、南方的水田图片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同,把我国分成四大地理区域,既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学生活动)

阅读3页材料,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

——做第2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

(总结)

青藏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它周围有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等围绕。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这两侧的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不同,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以大兴安岭为界,这里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由此看出,四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气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进行的。

(学生活动)

利用空白纸描画中国四大区域图,标出主要的分界线和区域名称。(过渡)在区域的分界线中,秦岭-淮河一线非常重要,它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

展示秦岭和淮河的图片

(学生活动)根据读图册中的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还有干湿地区和温度带的划分,回忆秦岭-淮河一线有哪些地理分界线通过。

(讲述)

秦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高大而绵长,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东部季风区的中部,使山脉两侧气候有显著的不同。它是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也是,还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因此在它的南北两侧,地形、水文、农业、文化存在明显的区别。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重点是四大区域的范围和界限,我们还要加深对于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理解。

2024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

通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2024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篇10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这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为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新课改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努力探索旧教材、新课改的教学之路。

本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具体构想

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在研究探索旧教材、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也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3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点:

①复习提问

②导入新课

③新课学习

●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旧教材的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在今后的旧教材教学中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2024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八年级地理教案 |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教案 |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
上一篇:2024元宵节发言(汇总十五篇) 下一篇:2024小字二年级日记(通用十二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