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华

2023-10-16 18:21:16 大道之行也教案

【#实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华#】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是构建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教学品牌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有关“大道之行也教案”的相关信息,希望这些数据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实用的洞见和结论!

大道之行也教案【篇1】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1、背诵课文。

1、布置一课时。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梦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梦想社会的画卷。今日,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研究: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能够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能够理解为儒家的梦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能够生活在安宁和平的大同社会。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⑵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本文论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天下为公”政权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宜的布置,异常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证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人人都能丰衣足食。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和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效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一齐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梦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实际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孔子“大同”梦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1、理清文章脉胳,协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资料。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论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⑶“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⑷“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⑸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尽管这样的梦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实际,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向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梦想“桃源”

1、研究:“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篇2】

[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能够联系实际,探求未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感受古人敢干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的“大同”社会的相似点。

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导学案。

导学案内容如下:

▲课文导读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课前预习

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 )矜( )

货恶( )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 )男有分( )

谋闭而不兴( )

2、用“∕”标出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选贤与( )能。(2)男有分( ),女有归( )。

(3)矜( )、寡( )、孤( )、独( )

(4)窃乱贼而不作( )。

(5)独亲( )其亲,不独子( )其子。

4、解释下列句子括号前的词。

(1)天下为( )公不必为( )己

(2)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 )不作

(3)故人不独亲其( )亲货恶其( )弃于地也

(4)是故谋闭( )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 )

(5)货恶其弃于( )地也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

(6)故( )人不独亲其亲故( )人具鸡黍

5、填空。

⑴《礼记》是中国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______(朝代)的_______(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______篇。

⑵“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_______》《_______》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_______》中的两个篇章。

6、诵读试背全文,疏通文意,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也”指什么?

▲当堂演练

各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说明。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5、怎样评价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6、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请描给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课后拓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树( )之以桑。

(2)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3)勿夺( )其时。

(4)然( )而不王者。

2、翻译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上文与《大道之行也》都是儒家圣贤为我们描绘的美好而理想的社会蓝图,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的介绍及名言。

他们都是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们都曾经受到过两千多年前一部书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启发,从而高举起革旧除弊的大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影响众多历史人物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首先我们来说示范朗读。

二、讲解“导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

抽签选择各小组代表讲解各题,老师订正。

三、讲解“导学案”中当堂演练部分

1、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10分钟,教师巡回指导。为让小组内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小组长可分配组内6名成员各自需重点思考解决的题目,先思考后交流质疑。

2、逐一解决各题,抽签由各小组上台展示,老师点评并评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梦就有理想,为了我们心中的这个美好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规划那个“大同”蓝图。

五、作业布置

见“导学案”中课后拓展。

[教学反思]

1、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对小组学习的指导,突出小组合作的力量,让学生朗读,自主的学习和理解,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让课堂成为了学生思考展示的舞台。

2、对导学案的巧妙设计。

3、设置的“描述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环节,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大胆创新,并为自己丰富的想象喝彩。

大道之行也教案【篇3】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就有对这样社会的描述,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三礼"之一,为战国至汉初期间儒家思想和礼仪论著的选编。孔子弟子、再传弟子和后学撰著,汉初戴圣编写。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后人又有不同的分法。一、 学习文言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与能( )修睦( )男有分( )恶( )

2、 解释下列加红字的意思:

讲信修睦:培养。

故:所以。

不独亲其亲:(前一个)亲:以……为亲,意动用法;(后一个)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子:以……为子,意动用法;(后一个)子:孩子,儿女;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

男有分:职业,职守。

女有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兴:发生,产生。

作:发生,兴起。

外户:外:从外面,这里方位名词活用做状语;户:关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4、 解释下列语句:

大道之行: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上得以实施并广泛开展。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情况(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独自享用。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人们财富、私有的概念很淡薄。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搞阴谋的事就不会发生,盗窃作乱等行为也不会兴起。

二、理解课文内容

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 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尤其是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男有分,女有归)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 文中是如何阐述解释"大同"社会的?全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阐述"大同"社会是分三个部分进行的,因此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是总提,以下分述:①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

在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中突出"大同"社会的特点。

三、比较阅读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把本文与前面学过的《桃花源记》比较起来进行阅读,感受一下两篇文章有和异同。(提示:从《大道之行也》中找出句子,在《桃花源记》中寻找与之对应的描写。)

中 考 解 析

1、(山西省)根据课文中的古诗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出有关句子,每处填写一句。

⑴.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⑶争渡,争渡, 。

⑷.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六则》中,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诗句、文言语句的默写

【分析】:前4道小题为一般性默写,根据前后句子补足原文,这类题难度较小。答题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所填内容是否完整,字数是否与原文一致;二要防止出现笔误,尤其是平时易写错的字,要特别留意,这样才能保证解题的准确。后3道小题为理解性默写,要求在全篇熟练背诵及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有关的句子。第⑺题特设情境,古今结合,较好的考查了学生的积累与灵活运用能力。

答案为:⑴.铁马冰河入梦来 ⑵.渭城朝雨浥轻尘 ⑶.惊起一滩鸥鹭 ⑷.枯藤老树昏鸦 ⑸.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河北省)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①《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春季和夏季景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文言语句的默写

【分析】:本题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考查识记能力,难度较大。不但要能熟练背诵课文,而且还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缺一不可。

答案为: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陕西省)按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①建国50多年来,我国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正像毛泽东《沁园春·雪》里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辛弃疾《破阵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诗句的默写

【分析】:①题不但考查学生的默写,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灵活运用。答案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题是从理解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背诵,题目中限定了默写的内容。答案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课 外 拓 展

读《礼记》选文

孔子过泰山侧--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2)。使子路问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吾苛政(6)。"夫子曰:"小子识之焉(7),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的确,确实。(5)舅:丈夫的父亲。(6)苛:苛刻,暴虐。(7)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是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读解】

宁和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和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的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的魂不附体?

大道之行也教案【篇4】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英雄事迹也不是靠“常识”来否认的。针对近期网络上频频出现的“唱衰英雄”行为,中国之声微信推出系列策划——《捍卫英雄》,以当事人见证、科学论证等方法驳斥对英雄的质疑。

图为上甘岭战役中坚守坑道的志愿军部队。来源:环球网

1952年朝鲜战争相持阶段,美方计划一天时间夺下五圣山(被彭德怀称作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前的两个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这两个高地背后的山地里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就是上甘岭。此时,志愿军只有一万人,而敌方则聚集了七万余兵力及火炮、飞机等。

在敌人的炮弹、航弹的打击下,上甘岭主峰标高被削低整整两米,寸草不剩。志愿军坚持四天后,伤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面阵地全部失守。美军在夺来的高地上修了地堡。

志愿军反攻,黄继光所在连仅存16人,要爆破4个子母堡,连续失败后,只剩下营参谋长张广生、六连连长万福来、六连指导员冯玉庆、营通讯员黄继光、连通讯员吴三羊和肖登良。他们炸掉了三个地堡,付出的代价是吴三羊牺牲,肖登良重伤,黄继光爬到最后一个地堡前的时候,全身也已经七处负伤。他爬起来,用力支起上身,向战友们说了句什么,只有指导员冯玉庆省悟了:“快,黄继光要堵枪眼。”随后,黄继光就用他并不宽阔的胸膛,堵住了那孔喷火吐焰的枪眼。

图为1954年部队画家创作的英雄画像被翻拍成相片。来源:观察者

对于黄继光英雄壮举,近年网络上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肉体堵枪眼,能不能挡住子弹?

有人质疑,从人体构造上看,肉体挡不住子弹。连续射击将使人体残缺不全,肉体无法抵挡机枪的持续扫射。

真实情况是怎样呢?

地堡类工事防护性强,但视野有限,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相当于在敌人碉堡的机枪射击方向上,挡住了敌军的视界和射界。

即使敌人通过持续射击打穿黄继光的身体,也无法恢复整个射击口的观察视野。如果敌军想正常射击,就必须推开黄继光。而不管是用工兵铲等器械从内部推,还是从工事中走出搬动尸体,敌人都需要时间,射击也要停止。

黄继光舍生忘死的牺牲,为志愿军后续部队冲上阵地、拿下美军火力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图为战友事后公布的黄继光遗体照之一,照片中黄继光用来封堵枪口的胸部以上部位,被大量敌人子弹击中,已难以辨认。这组照片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而战友肖登良更是目睹了黄继光堵枪眼的全过程,肖登良的女儿肖冬梅说,为了战斗的胜利,黄继光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

图为肖登良(持枪者)。他一生做报告上百场,为传承黄继光精神做贡献。来源:观察者

2.为什么黄继光与苏联英雄事迹如此相似?

在当时的朝鲜战争期间,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普通一兵》热映,讲述的是一位叫马特洛索夫的苏联英雄扑向敌人炮火,用胸膛堵住了枪眼的故事。黄继光英雄事迹与马特洛索夫如此相似,有网友质疑,黄继光事迹为了配合当时的宣传需要虚构的。

黄继光战友王精忠回忆,黄继光是一位好学、思想觉悟很高的好战士,在军中环境的熏陶之下,选择了和马特洛索夫相同的用血肉之躯堵住炮火的行为是必然的而绝非偶然。

马特洛索夫之后,也涌现了一批以肉体堵枪眼的英雄们,有媒体曾统计,朝鲜人民军中至少有22名英雄舍身堵枪眼。

3.黄继光真有其人吗?

有人曾以英雄的家乡无人叫黄继光为由质疑英雄的存在,事实上,黄继光出生后,按族谱起名“黄际广”。黄继光参军登记时,文书将他的名字听成并登记成“黄继光”。

那时黄继光还不识字,没能及时更正。当负责接新兵、后在其所在连队担任指导员的冯玉庆发现有误时,对黄继光说:“继光,继光,继承光荣传统嘛,多好的名字啊,就叫黄继光吧!”所以直至牺牲,黄继光一直没用真名。

1953年毛泽东和黄继光的母亲握手,邓颖超在场。来源:新华图片

毛泽东曾多次接见黄继光妈妈邓芳芝,一场战争让他们同时失去了自己的儿子。邓芳芝曾写信给毛**,“光儿光荣牺牲之后……大家亲切地喊我"黄妈妈"。大家都说愿作我的儿女,请我到他们工厂、机关、学校、乡村去耍……”英雄舍身为国,英雄的母亲坚毅和刚强,这是中华民族的脊骨,也是我们所要捍卫的!

大道之行也教案【篇5】

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本事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礼仪》有关的知识。3.重视朗读,提高朗读本事,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全文。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大胆追求梦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梦想。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桃花源记》,并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3.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知识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对课文资料理解,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1—2分钟)

同学们我们刚学过的21课《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梦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的儒家著作《礼记》中已作了阐述。今日,我们一齐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了解两千年前人们的梦想社会呀?想!)(5--20分钟)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排除朗读障碍。

提示重点词语: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职分,指职业音fèn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l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能够每小组推选一位朗读本事好的同学朗读。

3.指导诵读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证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b“不独亲其亲……男有分,女有归”是排偶句式,应读出层次感。c“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d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理清文意

1.同学们放声读课文,并分学习小组结合注释、工具书对文章意思进行梳理,同时解决其它问题,如果个人和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

2.检查对文章意思理解。

四.讨论下列问题,(以学习小组形式),初步构成背诵思路。(5--10分钟)

1.“大同”社会的总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诚信尚和睦。

2.课文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这个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满足生存需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是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要做适宜的安排。异常是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充分体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满足发展的需要)。“有分”就是有安定的职业,能安心的工作;“有归”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恶……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心;“力恶……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的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竭尽全力去工作,工作者并欢乐。

3.任何想象都是根植于现实土壤中的,文中有无现实社会的影子?

明确: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拿现实生活跟梦想的“大同”社会作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避”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些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

五.探究性思维训练(以学习小组讨论完成)。(5--10分钟)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梦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这是两道开放性的题目,同学们能够结合自我所理解的知识回答。)

六.课堂小结:(1—3分钟)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欢乐着。尽管这个梦想的“大同”社会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年来它一向是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同学们,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完美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七.后记:

板书

大道之行也《礼记》

天下为公

“大道”总特征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大同”的

梦想社会

社会的关心

“大同”基本特征安居乐业

精神愉悦

大道之行也教案【篇6】

一、揭示课题。

1、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这个新朋友的名字里面有两个轻声字,还记得她是谁吗?板书课题:30棉花姑娘

2、赶紧和她打声招呼吧。(指导读好两个轻声字)

二、想看看棉花姑娘长得什么样吗?可是种植棉花姑娘的叔叔说,咱们要读对了他带来的生字卡片才能进去。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姑娘蚜虫盼望治病啄木鸟斑点棉花高兴帮忙燕子青蛙瓢虫惊奇

三、读文感悟,分角色表演。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怎么还没看见棉花姑娘娘呢?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是怎么回事?

2、认识“蚜虫”

(1)提问:棉花姑娘怎么了?板:根据学生回答贴树叶状的卡片:蚜虫(2)“蚜虫”是什么?有知道的吗?

(3)师边出示蚜虫课件边讲解:蚜虫是一种害虫,它专门吸附在棉花等植物的表面,将尖尖的嘴巴插进植物的身体吸取植物的汁液生活。(师做难受状。)同学们,你们喜欢蚜虫吗?课文里是怎么说它们的?板:可恶的

(4)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个词语,把对蚜虫的厌恶读出来。

3、理解“盼望”,指导朗读

(1)假如你是棉花姑娘,许许多多的蚜虫在你的身上爬来爬去,咬你,折磨你,弄得你痒得不得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2)书上有一句话写出了棉花姑娘的愿望,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

(3)“盼望”是什么意思?

(4)谁能把棉花姑娘很想有人来给它治病的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棉花姑娘的愿望能实现吗?四人小组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讨论:棉花姑娘请了哪几位医生为自己治病?他们能给她治病吗?为什么?

2、反馈交流。(1)棉花姑娘请了哪几位医生为自己治病?

板:棉花状的卡片:燕子啄木鸟青蛙

(2)他们能给她治病吗?为什么?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出理由?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不能给棉花姑娘治病,因为它只会捉。(3)据学生的回答将卡片贴在相应的词语卡片下面,然后根据板书齐说答案。

(4)老师手上还有两张卡片,谁能将它们像刚才一样贴在相应的位置,并用刚才的句式说出理由。板:树叶状卡片:空中飞的树干里的田里的

3、分角色表演。

(1)看到燕子、啄木鸟、青蛙来了,棉花姑娘是怎么请求他们的呢?找出棉花姑娘的话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假如你是棉花姑娘,当你正被蚜虫咬得疼痛难忍的时候,小燕子来了,你的心情怎么样?你能不能读读这个句子,把棉花姑娘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同学们,心情不同,说话的快慢、轻重、音调都不相同。你们能不能读出棉花姑娘不同的心情来?(师生合作读)(高兴的、难过的的、着急的)

(3)你们读得真棒!我想:燕子、啄木鸟、青蛙,他们肯定很想帮忙,但是又无能为力,你们能把他们很想帮忙又帮不上的语气读出来吗?(自由练)

(4)分角色表演。(加动作分大组)

课中休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忽然,一群圆圆的小虫飞来了,把棉花姑娘身上的蚜虫都吃光了。小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赶紧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吧。

2、谁把棉花姑娘身上的蚜虫吃光了?

3、七星瓢虫长什么样?老师没见过,你们知道吗?(学生说)

课件出示图片(师问:是不是这样?)

4、小朋友都认识七星瓢虫,现在老师也认识了,棉花姑娘认识吗?要是不认识,我们该怎么向她介绍呢?自己再读读第五自然段吧。

5、棉花姑娘认识七星瓢虫吗?你是从课文的那一句话知道的?

相机理解:惊奇。(惊奇是什么意思?你们什么时候有过惊奇的表情?老师举例曾经看见过的学生惊奇的表情。)

课件出示:你们是谁呀?”(谁能当一回棉花姑娘,惊奇地问问七星瓢虫?)

6、谁来当七星瓢虫向棉花姑娘介绍一下自己。(师问:你是谁呀?生答。)

7、学生之间模仿对话。

8、学了这一段课文,你们认为可恶的蚜虫上面应该写上谁的名字?为什么?用下面的句式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读读说说能给棉花姑娘治病,因为它会捉.

板:七星瓢虫

8、男女分角色读第五自然段。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完成课后练习题。

(1)课件出示:两段课文。(一段将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改成碧绿的、雪白的)

(2)分组读,比较两段文字的不同。

(3)说一说:哪一段把棉花姑娘写得更漂亮?

师:原来把碧绿碧绿、雪白雪白这样叠起来就把棉花姑娘写得更漂亮了,那这两个词语我们可要好好读一读。

课件出示: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

(4)谁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课件出示: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

(5)你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或者在看课外书的时候还看到过这样两个字两个字叠起来的词语吗?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课外延伸:还有哪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和益虫?

五、指导写字

1、棉花姑娘的病好了,咱们也该回家了。种植棉花姑娘的叔叔听说你们的字写得特别漂亮,想要你们教教他的儿子,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星”和“雪”。

2、谁来读一读这两个字?他们分别有哪两个熟字或偏旁组成?

3、“雨字头”和“雨”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指导写好“雨字头”。

4、认真观察这两个字的上面和下面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师:这两个字虽然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但是“星”字要写的上小下大,“雪”字要写的上大下小。

5、要写好这两个字,还要注意那几个关键笔画的位置?

6、学生描写,仿写,并做扩词练习。

大道之行也教案【篇7】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构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本事。

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一、导入语。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必须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梦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梦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能够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日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

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

2、经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到达“大同”社会)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能够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3、教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梦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梦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梦想。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梦想的实质是什么?

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我们今日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能够实践这些设想吗?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此刻你们中间。

同学谈设想,教师注意倾听。

板书设计:

大道——选贤任能,讲信修睦——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梦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完美,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经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我心中梦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到达。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明白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可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必须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明白,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异常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进取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大道之行也教案 | 大道之行也原文 |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 装修精华
上一篇:要求活动总结(通用四篇) 下一篇:妈妈宝贝教案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