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小学五年级优秀教学设计(推荐十三篇)#】作为教师,需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把教学要素看作一个系统,分析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方案,以确保教学效果最佳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五年级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由于衣服单薄而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学习他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会本课生字,学习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7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7个生宇,学习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练习读熟课文,完成预习要求。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碑”是一种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志的石头(边说边板书:碑)。所说的“丰碑”(边说边在“碑”前板书“丰”)意思是高大的石碑。我们这课所说的“丰碑”是一块高大的石头吗?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
学生大声朗读课题。
(丰碑)(板书:丰碑)
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找出本课生字和自己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
(二)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准自己不认识的字及生字的读音。其中,老师特别要指导如下几个字音:劣;润;覆。
3.记清字形。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碑”右半部的笔顺是 ;“豹”是“豸”部,不能错写成“ ”;“润”字右半边是“王”,不能写成“玉”;“覆”是“ ”部,不能写成“西”。
出示幻灯片练习判断。学生刚学会的字,印象是最清晰的。多加练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牢记正确字形。
4.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冰坨:冰块。坨,成块或成堆的。
装备:配备的机械、器材、武器、被服等。
开辟:开创,打开新的境界、通路。
恶劣:(环境、态度等)很坏。
残 酷:凶狠无情。
袭击:军事上出其不意的'进攻。本课指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我们的部队。
严峻:严厉,严肃。
倚 靠:身体靠在物体上。
神态:精神态度。
镇定:不慌张,沉着。
安详:指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
抽动:本课指脸上的肌肉不自主地收缩颤抖。
军需: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装备等。
湿润:潮湿而滋润(多指土壤、空气等)。本课指眼睛被泪水打湿。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业绩、精神等。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艰难(艰苦) 率领(带领) 辨认(辨别)
覆盖(遮盖) 装备(配备)
开辟(开拓) 思索(思考) 抖动(颤动)
严峻(严肃)
反义词:
严寒(酷暑) 镇定(惊慌) 湿润(干燥)
6.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分段和归纳段意。
学生先各自读课文,读完后,左右两人一组,互相听取意见,商量如何分段及概括段意。讨论出结果后,举手发言。
7.明确课文结构,归纳段落大意。
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段意是本课的难点。要教给学生分段的步骤:
(1)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看看是怎样安排材料的,找找分段的依据。本文记叙的是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文章先介绍行军途上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又介绍了还将遇到的更多的困难,然后介绍了军队中被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最后是作者的想法,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因此,这篇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分。
(2)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与各段的关系。比如,第2自然段讲的是红军将要遇到的困难和将军的思索,与第一段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的实际描写不能合为一段。
(3)确定分几段。按这个步骤给本文分段。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3~13自然段):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第四段(14自然段):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8.学生按分好的段读熟课文。
自由组合4人小组,每人读一段,一个同学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的好与差的地方,提高对方的熟练程度。同时,了解、感受文章四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详略之分,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读熟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小学五年级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自学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围绕自学提纲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3、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桂花图 朗读录音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桂花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给大家说说吗?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 7、桂花雨)
同学们,你们喜欢桂花吗?请谈一谈你对它的认识。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听录音朗读全文,感受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
②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段,然后再仔细读一读。
③精读第五自然段,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重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说说你的体会是什么?
2、出示屏幕插图,配音朗读
提问: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3、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喜欢的段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哪些语句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指定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生:他读的没感情。
师: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要学会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作者:迫不及待 盼望
一起摇
妈妈:沉着 赶紧
师:同学们自己感情朗读这一段,再演读。再全班演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生闭目感“桂花纷纷落下来,我满头满身都是”。
5、屏幕出示重点句
体会“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
师:你怎样理解“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虽然离开家乡,却望不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这句话中有“可是”一词,你注意到了吗 ?从“可是”这一词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细细读读有这个词语的整段课文,看谁有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了,作者赏完花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他本来以为母亲一定会说:“好香啊!”没想到她说出这样的话,所以用了这个词。
生:对,作者以为杭州的桂花很香了,母亲却不这样认为,所以用了“可是”这个词。
师: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请你浏览全文,找一找理由,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确很香,“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些句子,都说明桂花很香。
师:这些句子里,哪个字突出地说明了桂花的香气呢?
生:我认为是“浸”字。这说明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之中,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香气里。
师:看来,家乡的桂花的确比杭州的桂花香啊!
生:我不这样认为。作者在写家乡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是写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我们只要仔细品味,就能感觉出来杭州的桂花树要比家乡院子里的乡。
生:我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另外,你看,家乡院子里只有一棵桂花树,而杭州小山全是桂花树,香气当然要胜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了。
师:你们读书时注意到了有关的词语,并且认真品味,很好!那么,看来,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我们是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香气的呢?
生:母亲其实是喜欢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她才这么说的。
生:母亲对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她才说“这里的花香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母亲不是用鼻子去分辨的,而是用感情来判断的。就像俗话说的,东西是自己的好。
师:一个“自己的”,道出了真正的原因。母亲因为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三、展示学习成果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情绪很高,收获一定很不少,请把你们背会的句段背给大家听一听。
四、全课小结
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藏着浓郁的乡情,读了后很感人。希望你们能够根据这篇课文写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板书:
7、桂花雨
小学五年级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简单的词语搭配,练习用比喻词造比喻句,学习名言,阅读练习,习作《那一次,我流泪了》
过程与方法:
以课本为主适当延伸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学习积累,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搭配
想一想每一个搭配的上下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
交流:一个指具体事物另一个则不是
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二、读一读
自由读句子
想一想这三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比喻句)
师:三个句子用了三个不同的比喻词:好象、像、是
再读句子
你能用这些比喻词再造几个比喻句吗?
三、读一读、记一记
自由读句子
教师简单介绍含义
练习背诵
四、读一读
自由读短文想想朗读有什么要求,这些要求如何做到
全班交流
第二、三课时
习作:那一次,我流泪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写清楚事情经过
2、能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写,有真情实感
3、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写出人物的`真情实感。
一、谈话导入
师:成长过程中,不仅有欢笑,也有泪水,你一定有过流泪的经历吧,你愿意谈一谈吗?
全班交流
师注意点拨:你为什么会禁不住流泪?现在当你回想这件事情,你会怎么想?
二、指导书写
师巡视辅导
同时选择典型习作随堂讲评
注意从以下方面引导:
整件事情写具体,尤其是令你流泪的部分
你当时心里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能打动自己的东西才能打动别人
生自由习作、誊写作文。
小学五年级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和习性,培养对事物特征的仔细观察。
2、理解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1、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同学们看(课件出示松鼠视频),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导入新课,指导写鼠。
(反思:看完视频后,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既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又自然而然地导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文中的生字词你都认识了吗?下面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看看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整体感知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松鼠?师板书:外形生活习性(活动、住、吃)
(反思:学生第一遍读时,我提的要求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读完后,我却让学生说出作者从哪方面描写松鼠,问题提的有点唐突。如果再上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这样他们会很容易找到问题答案。)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读外形部分
1、你觉得松鼠外形有什么特点?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吗?
2、指读,思考:你从哪几方面体会出松鼠的美丽?
3、理解敏捷(谁能把“敏捷”换一个词语,使句子的意思不变呢?)
理解嵌(联系生活)体会毛的光滑
4、谁能再来美美地读一遍?体会修饰词语。
5、再读,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6、这么美丽的小松鼠,你记住它的样子了吗?考考你。
7、出示课件:(要求学生完成课件中第一段的填空。)
8、照着图片背。
(反思:我觉得教学外形部分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我先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松鼠外形的美丽,再让他们了解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松鼠的写作方法,指导他们按照顺序来背诵课文,又让学生填空,照着图片背诵等,每读一遍,对学生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遍遍诵读课文,要求层层递进,使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够顺利背诵这一段话。)
(二)作者还从活动、住、吃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生活习性。你觉得哪一段写得最有趣?
1、读松鼠活动这一段,体会:在写法上和第一段有哪些相似之处?指导朗读。
(反思:这一段在写法上和第一段有很多相似之处,很适合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本段。但是遗憾的是自己在处理本段时,仍像第一段一样句句指导学生读,教法上有些重复。)
2、怎样搭窝这一段。体会搭窝顺序,用先……然后……再……说一句话。
(反思: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本意是重点理解搭窝顺序,但是我提问:“你觉得它搭窝的什么特点。”由于问题提得不恰当,误导了学生,教学过程有些拖泥带水。)
3、读写吃的一段,体会三个“它们”指什么?
五、拓展
阅读链接另一篇写松鼠的文章,体会观察角度不同,表达方法不同,语言也各有特色。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达。
(反思:原来设计一节课的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了解写作方法,再加上阅读链接,感觉内容有些多,想删去最后的拓展阅读部分,但是觉得这部分内容,既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动物,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内容,又可以和开头呼应,想来想去舍不得丢弃,所以一节课下来,内容太多,个别环节处理得过于粗糙。现在想想,不应该让学生服务教案,而是应该让教案服务学生.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把阅读链接部分放在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扎扎实实地品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鼠
外形美丽
习性活动住吃
小学五年级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2、学会修改作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从小学到中学语文一直是门很重要的功课,你知道为什么要学好语文呢?学好语文有什么意义?
2、要想学好语文是不是就是上好语文课,读好语文书呢?请你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平时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二、指导看图,了解、掌握学习语文的渠道。
1、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学习语文的途径,除了这些还可以有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我们一起来看图。
2、学生看图,思考:有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
3、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广播电视、电脑、参观、访问、图书、讨论……
4、讨论:在这么多的渠道中你喜欢采用哪些形式去学习语文?为什么?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5、小结,通过看图,讨论交流我们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的渠道希望你们能学以致用。请大家说说看本学期自己准备怎样学好语文?
三、总结。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希望大家说到做到,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的小主人。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质疑,明确修改的重要性。
1、(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二、指导如何修改作文。
1、过渡:我们都明白了修改的重要性,那到底如何修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2、讨论:一篇文章写好后,要修改些什么呢?
3、对,找出这些毛病后我们要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来修改符号,来修改也就是我们平时做修改病句所使用到的符号,只不过那是句子,现在将句子组合成文章。
4、回忆复习所学修改符号。5、自学书上例文《小花猫》
6、汇报:这篇文章中修改了哪些部分?毛病在哪儿?7、练习:
8、讨论总结:如何修改作文?
三、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多修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文章不厌百回改,期待着你们写出一篇篇优秀的文章
小学五年级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文章从“我”回忆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入;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又多了一条。
课文共有1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及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记叙了小时候父亲带“我”上罗马教堂的`塔顶,所看到的情景和父亲对“我”的教导;第二部分(4—11自然段)写“我”在父亲教诲的影响下,另辟蹊径,克服了编织一条毛衣所需时间与交货约定的时间相差20倍的困难,走出了一条从编织毛衣入手,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的新路;第三部分(12—13自然段)记叙了又一次另谋出路——举办了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不仅使展会如期开幕,还吸引了众多的订货者;第四部分(14自然段),首尾呼应,写父亲对“窝”从小进行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教导,让“我”终身受益(如果学生把第四部分合并到第三部分,也可以认同)。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成语辞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渎自悟。
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
2、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字词。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⑴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⑵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⑶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四、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交流自读疑难:
1、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联系实际生活,想想通往学校的路止不止一条?试讨论讨论,又有什么收获?
2、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此时作者为什么“大喜”?“幸福的云”指什么?
3、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作者为什么而懊恼?用心读读作者的心情。
4、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读读这句子,说说好在哪里?“河流”一词蕴含着什么?
五、拓展总结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演读课文。
小学五年级优秀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作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辛勤劳作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一元五角钱”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钱,但是对于当时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对于一个每个月只能赚27元工资还要养育5个子女的母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课文以“一元五角”钱为线索,通过“我”在车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通过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一系列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用了35个小节,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文中“七八十台机器”的广角镜头、“母亲直背、转身、望着我”的慢镜头、“母亲掏钱、塞钱、凑钱给我”的特写镜头、“母亲立刻投入工作”的快镜头,写得生动感人,值得引导学生感悟与理解。尤其是作者在写作上的特色,3个“我的母亲”倒装与反复的写法,以及4个“立刻”反复使用的写法值得细细推敲。
二、学情分析
写人的文章孩子们有接触过,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更要去初步学习作者如何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本文的写作背景对于现在幸福的`孩子们来说偏遥远:一个母亲每月工资27元,担负起抚养5个孩子的重担。家庭如此拮据是现在的孩子所无法体会到的,母亲如此的辛劳也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无法体谅到的,如何让孩子能够走进文本,能够深入去理解“一元五角钱”在当时到底意味着什么?体会慈母之情深是其中一个难点。所以适当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抓“震耳欲聋”等词感受母亲工作环境之恶劣,通过抓住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词句,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工作负荷之巨大、劳作之辛苦以及母亲爱儿之情深很有必要。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更应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随文理解“震耳欲聋”一词,会认“陷、碌、攥”和多音字“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倒装、反复等写作方法的强调作用。
3.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辛劳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辛劳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难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青年近卫军》图片。
这本书是作家梁晓声小时候得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关于这本书,有一个他和母亲的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随同梁晓声一起走进他的回忆,来认识这位母亲。
(二)把握主要内容、明确学法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位( )的母亲?
2.反馈,交流。
(1)从课前学习单的反馈情况看,这些词语同学们都认为比较难读:震耳欲聋、失魂落魄、龟裂、攥着、陷入、忙碌。
(2)平时我们概括一件事可以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即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看看你的学习单上的主要内容,逐一对照,漏了什么,改一改。
(3)指名同学反馈重要内容的概括。
(4)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辛劳、慈爱……)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导读提示我们怎么学?(看导语提示)
(三)读慈母形象,体会“情深”
1.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描写母亲的语句来深入学习。请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看看哪些字眼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圈出重点词,读一读,在旁边写一写批注。(板书:外貌、动作、语言……)
2.交流。(随机板书)
(体会母亲工作辛劳。)
出示句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指名读。你看到了怎样的背?(极其瘦弱且弯曲的)除了直接写母亲的背,还写了什么?(被灯泡烤着的脸……)
(2)母亲不光是脸被烤着,就连耳朵也受着煎熬。文中就有一句环境描写也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艰辛。
(3)穿插环境。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什么叫震耳欲聋?走进这样的车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4)看到每天在七八十台缝纫机的噪音中,在几百只灯泡的炙烤下的母亲如此辛勤的工作,你此时是什么心情?(难过……)
(5)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出示句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
(2)这句话除了提到母亲的背,还写了母亲的什么?(眼神)这是怎样的眼神?(疲惫且吃惊的)因什么而疲惫?因什么而吃惊?
(3)读出这份辛劳。
(4)发现了吗?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里?(“我的母亲”出现3次,而且都放在句子的末尾。)
(5)比较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这两句话上下意思差不多,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你自己读读,给你的感觉一样吗?(用倒置写法突出前面的部分,画面感更强。)
(5)谁愿意把这一个个画面读出来?(配乐指导朗读)
师小结:作者知道母亲工作辛苦,却没有想象到会如此辛苦。作者反复用上“我的母亲”,将它们放在句后,将母亲“直背、转身、望”的动作强调出来,定格成一个个清晰的画面,久久地,久久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里,也留在我们脑海里,所以作者要这样写。
出示句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附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
(2)这句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用了4个“立刻”)“立刻”可以改成什么?(马上、立即……)
(3)读读这句话,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母亲工作争分夺秒)
(4)母亲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了孩子们,她甚至一分钟一秒钟都不愿意耽搁,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 (师引读并板书)
(5)你们知道母亲这样争分夺秒是为了什么吗?
补充资料:梁晓声家有兄弟姐妹5人,父亲去大西北工作,常年不在家。为了养活一大家子的人,母亲起早贪黑地工作,每月只能赚27元,平均每天收入几毛钱。家里穷到常常一块豆腐要吃3顿,为了养活孩子,家里的收音机已经变卖。为了给孩子们省钱,母亲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也舍不得花5分钱乘车。
(6)读到这里,你读懂了什么?(母亲很辛苦,为了孩子省吃俭用……)
师:我所讨要的“一元五角钱”是母亲起早贪黑近两天的收入。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啊!这就是──慈母情深。(齐读课题,体会母亲爱儿深切。)
1.课文中母亲的哪些描写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爱呢?小组合作,划出母亲的言行,讨论讨论。
句子一: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句子二:母亲却已将钱塞到了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句子三:“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句子四: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2.小组派代表谈感受。
3.这是怎样地“掏”?怎样地“塞”?怎样地“凑”?(预设:毫不犹豫、充满关爱、迅速、很不容易……)这一“塞”塞给我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还有什么?(预设:母爱、期望与理解……)
4.什么数落?数落我什么?母亲为什么要数落我?(因为我为母亲买了水果罐头)
师:对我的要求母亲是毫不犹豫,对自己却是省吃俭用,舍不得花一分钱。这就是──慈母情深。
(四)写话补白,升华情感
1.对于一个经济如此拮据的家庭来说“一元五角钱”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母亲每天如此微薄的工资还要养活一大家子来说,“一元五角钱”更是得来不易。那么母亲是如何再次凑钱给我买书的?(抓住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写出母亲辛苦凑钱的过程。)
师:无论是母亲的“掏”“塞”“凑”,还是母亲数落的话语都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一份浓浓的──慈母情深。(齐读课题)
3.交流、反馈。
4.千言万语说不尽,慈母情深深似海。就如我们的父母,各自用不同的方式爱着我们!我们更应该多点体谅,多点懂事,就像作者一样。最后让我们在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中结束我们的课。(诗歌朗读)
小学五年级优秀教学设计 篇8
一、导入
快要上课了,请大家听一首歌,会唱的一起唱。(媒体—《好汉歌》)
1.谁知道刚才听的是什么歌?
2.是的,这是《水浒传》的主题歌作者施耐庵就用他那一枝生花妙笔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明、有血有肉的英雄好汉的形象,演绎了一段段生动曲折、为后人传颂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读题:林冲棒打洪教头,让我们一起跟随着施耐庵的妙笔一起来欣赏人物的形象,体会他文笔的精妙。
通过早晨的熟悉课文,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见面,第二部分是交手。
(板书:见面、交手)见面讲的是(文斗),交手讲的是(武打)
二、学习第七小节
1.文章的第七小节直接写了两人精彩的武打场面,我们就先来欣赏两人交手情景。
2.自由读读第七节,想想第七节写了他们几个回合的交手?(3个)
⑴板书:回合齐读、什么叫回合?怎样做了才能算一个回合?课文共写了几个回合的打斗?点清了吗?几个?是否找对了,我来检查一下
⑵分别指读三个回合(谁来读第一个回合,看看他分得对不对?)
3.这场武斗虽然只有三个回合却扣人心弦十分精彩。那么精彩在哪里呢?我们来品读一下。怎样品读呢?请看提示:指名清楚响亮地读读要求
1.媒体出示:
1.洪教头打了哪三棒?用直线画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每一棒的用意何在,从中可以看出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人?
2.面对洪教头的三棒,林冲回了哪三招?用曲线画出(每招只能两个字),说一说这三招妙在何处,想一想从中可以看出林冲是个怎样的人?
要求看懂了吗?请大家先围绕第一个问题轻轻地读读,细细地想想,一边读一边悟,一边读一边想。
4.欣赏感悟体会
●⑴谁来做做洪教头,通过朗读来打出他的第一棒?
你打这一棒用意何在?何以见得?
(恼恨林冲——柴进对他的看重和款待。“想赢银子”“使出浑身的功夫”。
他用了什么招式呢?——把火烧天。齐读,顾名思义,这个招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把火”怎么拿?烧天,天在哪儿?——谁来做做看?
请问洪教头,你第一棒就使出了这个招式,想干什么?体会的真好,这个洪教头第一招就是一个杀招,而且使出了浑身的功夫,摆明着要致林冲以死地,用心何其险恶何其毒也!)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洪教头的第一棒,读出这个洪教头的用意
⑵谁来代表洪教头打出他的第二棒?
你这第二棒用意何在?从哪里看出来?
“劈头打来”——还是打脑袋,还是那么用心险恶!看来,他就是要借着比武把林教头干掉!
跳起来大喊,喊什么?——“来!来!来!”读读看,这三个字怎样读好它?(来,让我打!让我打!让我打!)
光说不练不行,一起来读读他这招险恶的第二棒。
⑶好,谁来代表洪教头使出第三棒?请问,这一棒你用意何在?
(还没站稳脚跟,又提起了棒——想快点早点,迫不及待搞定林冲,还没有站稳就提起棒了。)
全班一起来迫不及待一下。这三棒下来,我们可以看出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人?(鲁莽、凶狠、残忍)
⑷ 小结评点:洪教头这三棒表面上看去仅仅是比武的三棒,但一棒紧似一棒,每一棒都欲置林冲于死地。作者施耐庵的一支笔是多么了不起!名著就是名著,几笔下来就把人物的形象勾勒的如此生动、传神。下面,我们一起完整的读一读洪教头这用心险恶的三棒。读出他的用心读出他的特点。齐读课文。
●那么面对洪教头野蛮凶狠恶毒的三棒,林冲应了哪三招?这三招妙在何处?
大家做一下小林冲,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说说你的回招妙在哪里?
⑴首先第一招,谁来?(一横)——你有“把火烧天”,我有“拨草惊蛇”。草在哪里?伸出手来拨拨看。示范,这就叫一横。有什么好处?说不出来,指名表演(我做洪教头,使出什么来的?用把火烧天攻,你做做拨草惊蛇的动作试试。我双手举起来了,破绽在哪里?拨草惊蛇可以打哪里?
这一招妙在哪里?(攻其破绽)巧不巧?——板书:攻破绽
让我们通过朗读帮助林冲使出这高超的一着。
⑵“一退”。谁不会退,退又有什么好?(敌进我退,避其锋芒)——板书:避锋芒。
林冲们一起来,灵巧的一退,避过洪教头。
⑶“一扫”。看准机会,迅速出击,洪教头一个踉跄,立脚未稳就急着进攻,破绽百出,浑身上下全都是弱点,这么一扫,哪有躲开之理?正如歌里所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板书——攻弱点
来!拿起棒,打他的弱点。
体会了这三招之妙,你觉得林冲是个怎样的人?(武艺高强、武德高尚)
引导:洪教头的三棒,棒棒致命,而林冲,特别是在最后一棒时,却仅仅是打了他的小腿,可见林冲的武德(高尚)
林冲这精妙的三招在施耐庵笔下仅仅只用了六个字——“一横、一退、一扫”。却是那么生动传神,这就是名著的绝妙之处、这就是名家的风范所在。让我们完整地欣赏一下这名家的风采。(男生:读洪教头的三棒,招招致命。女生:读林冲使出的三招,招招精妙,最后两句全班一起读。)
5.小结、指导学法
在第七节中,施耐庵就是这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细节描写给我们展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们通过品读言行就了解了人物的个性,感悟了人物的内心。像这样精彩的描写,文章中比比皆是。让我们用刚才的这种品读方法自学课文其他的部分。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先重点来学习他们的见面——第三小节
三、学习课文3节
1.提出要求:
请大家默读文章的第3节,一边读一边想,林冲是个怎样的人?洪教头又是个怎样的人?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读的时候划划有关的句子。你觉得初次江面的洪教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林冲呢?
2.先讨论洪教头
三个主要部分,灵活掌握(a.人物神态b.人物语言c.人物动作)
A.人物神态描写
边汇报边板书:
挺胸歪戴
全不理睬神态描写
也不相让
(一介武夫、高傲、骄横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就是神态描写。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语体会人物的个性。
B和C用媒体交互
交流后汇总提高
作者就是这样抓住了神态写出了傲慢、骄横的洪教头
●人物语言
施耐庵运用了人物的语言,体现了洪教头的特点,这些语言都相当精妙。还有哪些?
媒体演示:有道是锣鼓听声听话听音结合上下文,读读洪教头的话,想想这三句话用意何在
①指读第一句
(评:读的外表上像,内心却不像。不理睬林冲,只对柴进说了这句话,他有什么用意?
如果说不出,听老师来读——强调“犯人”。——这是对林冲的嘲笑、讥笑)
齐读,读出讥笑
②那么第二句的用意又是什么?谁来读读说说?
(仅仅还是讥笑吗?犯人尽管是犯人,但还有人格,然而这里用了“依草附木”、“冒称”、两个“骗”,仅仅是嘲笑吗?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贬低。
谁来做做这心高气傲的洪教头,贬低一下林冲?
③第三句呢?谁来读读看,体会到了什么?(逞凶好强,藐视他人,对林冲的紧逼)
④初次见面,他先讥笑再贬低最后逼迫,步步(紧逼),用意(邪恶)让我们一起做一回洪教头,把他言语中的讥笑、贬低、侮辱、逼迫都读出来。
⑤面对洪教头的傲慢无礼,步步紧逼,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让了几次?躬身施礼、起身让座、”不敢不敢“。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为人谦和)
书上写得十分精彩,想不想看看电视连续剧水浒中的这段有趣的情节?
齐读第三节,让我们一起完整地体会一下人物的形象和作者描写的细腻。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四、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个故事——林冲棒打洪教头,结识了一位好汉——林冲,还认识了一个社会小丑——洪教头,我们更领略了一位名家——施耐庵的妙笔生花。关于水浒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我们可以像今天一样细细读,慢慢想,紧紧抓住人物的言行,品味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特点。
五、作业
1.全文对洪教头的描写是浓墨重彩,而好汉林冲却只有寥寥几笔,但他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中,挥之不去十分仰慕,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2.有声有色的把这个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听。
小学五年级优秀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感渲染,引导学生回味亲身经历的或者看到、听到的感动的事,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2.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动情点,对人物的特点进行细节描写,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如何动情点,通过细节书写“感动”,体验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板书:感动
2.播放视频《交易》
3. 在刚才的这段视频里,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二、互动交流,感受真情
1.回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令自己感动的事,想想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准备与大家交流。
2.学生交流:请几位同学讲述自己的故事
点拨:根据学生发言,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3.引导评议:哪位同学讲述的事情打动你?为什么打动了你呢?
4.小结
(1)每个人讲的故事都是令自己感动的,但为什么有的同学讲的就能更打动别人呢?
(2)在我们刚才的交流中,你认为哪位同学评议得最好,好在哪里?
三、从述到写,说写结合
1.揭示本次习作题目——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
2.从题目上看,我们的习作要以什么为重要的写作内容?
3.阅读范文
夜已经很深了,繁星洒满了天空,它们不停地对我眨着眼睛。我并没有睡觉,而是在床上眯着小眼,仔细地观察妈妈的一举一动。只见妈妈悄无声息地走进来,用她那细腻而光滑的双手轻轻地把我的被子盖好,然后抚摸着我的脸蛋,那感觉好似一阵春风轻柔地抚过我的脸颊,顿时感觉心情无比舒畅。忽然一种想法油然而生:人世间的母爱竟是如此伟大,如此温暖!
深受感动的'我思考着:天色已经这么晚了,妈妈并没有睡觉,为了让我睡得更加温暖,更加舒服,妈妈牺牲了她的睡觉时间,把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了我这里。母爱竟是这样无私!
想到这儿,我再也忍不住“装睡”的感受了,从床上猛得站起来,妈妈带着一丝诧异看着我,我说:“妈妈,你为什么不睡觉,而来给我盖被呢?”“原来你没睡着呀,妈妈以为吵醒你了呢。你睡踏实了,妈妈才能睡踏实呀”。妈妈笑了,笑得格外灿烂,那笑容是多么慈祥啊!
4.交流写法
5.写一段令你感动的事的片段,围绕中心,说你想说的,不用写开头和结尾。
四、习作讲评与修改
1.请几位同学朗读自己写的片段,并说出自己写的最满意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2.对习作提出建议
文章是否令你感动,感动在哪?
板书设计:
感动
写法
抓住人物的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活动
叙事中抒情,写出真实情感
小学五年级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解析
《松鼠》是部编版新课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说明方法,教学重点解决的问题有:一是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二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会认“驯、矫、歇”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玲、珑”等11个字,正确读写“松鼠、乖巧、清秀、玲珑”等13个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把握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本文运用的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松鼠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写了松鼠的哪些习性;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养成热爱观察的好习惯;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搜集松鼠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生充分答。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小动物,请看图片。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根据课前的`预习情况,你觉得它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能用你的话来说一说吗?
(生充分答。)
师:同学们说得很精彩,那么,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笔下的小松鼠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进入松鼠的世界,去认识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吧!
板书:松鼠
认识作者。
了解科学小品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字词学习。
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2)教师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
会写字:鼠、秀、玲、珑、歇、窝、滑、拾、狭、勉、梳
词语:松鼠、乖巧、清秀、玲珑、歇凉、追逐、警觉、触动、光滑、狭窄、勉强、脱落、梳理
教师指导写生字:重点强调如“鼠、滑、梳”的书写,教师要强调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的是:“鼠”的下边是竖提、点、点、竖提、点、点、斜钩;“滑”的右上边的里边是横折;“梳”的右下边是撇、竖、竖弯钩。
(4)检查读课文,可以抽查、可以轮读。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一想: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着在括号里填上词语。
讨论:( )的松鼠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3.同桌讨论:如果把课文分成四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全班交流,总结
第一部分(1):先总写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再分别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进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介绍松鼠的形体特征。
第二部分(2):主要从松鼠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两个方面介绍松鼠的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3、4):从松鼠的行动、储备食物过冬和搭窝写出了松鼠聪明、警觉、乖巧的特点。
第四部分(5):介绍了松鼠的繁殖、换毛及爱干净的生活习性。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松鼠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
(2)你认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松鼠的特点的?
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2.掌握生字、词;
3.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介绍它的外形。
小学五年级优秀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简析
《桂花雨》是一篇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6 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至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二自然段写“摇”桂花时间的选择及其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摇”桂花的情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情景交融,物我和谐共生。第四自然段写“摇”桂花后,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篇末再次点题,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分享“摇花乐”。
全文以桂花为线索,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作者以童年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感情。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设计意图
课题“桂花雨”引领读者感受那浓郁的桂花香气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读着课文,我们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我引导学生“多读”,这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其次是情境创设,我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帮助学生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整堂课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从“摇花乐”入手,循着“桂花香”,感悟“思乡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朗读课文。
2、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外乡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扫除生字词障碍,初读感知,读通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段,感受桂花姿态的特点及它浓郁的香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桂花雨》这篇优美的课文,不仅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回忆一下课文记叙的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出示父亲的诗,母亲的话。)
摇桂花的情景是作者童年时代最快乐的一件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这件事,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他的童年。(板书:摇桂花 乐)
二、体会“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句子,圈圈词语,体会一下。
2、交流:你刚才划的是哪一句?圈了哪些词语?谈谈你的体会。
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不一般。
(2)“老是”、“缠”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可见我对这一乐事的向往程度,表面上是问妈妈,实际上是要求妈妈让我马上去摇桂花。
(3)是啊,我是这样急切地要摇桂花,能在“问”前加上提示语吗?(急切地、迫不及待地、一遍又一遍地等)
(4)你注意到这句话的标点了吗?作者的这句话是问句,为什么要用感叹号呢?
(4)朗读体会。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
(2)适时提示学生圈动词:“铺”、“抱”、“摇”。从中体会“我”的那份高兴劲。
小结:这便是儿童快乐,是童真,是童趣,只有儿童才能了解,才能体会。就像父亲诗中写的“儿童解得摇花乐”。
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交流“纷纷”、“满头满身”、“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等词。老师适时点拨:“满头满身”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2)请你们也来大胆地想象一下,“满头满身”是怎样的情景呢?
幻灯出示练习:
一朵朵桂花落在头上,像 ;落在肩上,像;落在身上,像 。
这桂花雨真 !
(3)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喊。想象一下,“我”会怎样喊出这句话?可能会有哪些动作和表情呢?(情不自禁、高声地、忍不住、仰起头、张开双臂等,让学生充分想象,体会作者的欢乐。))
小结: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我们听到的是一份惊喜,大家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让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
过渡:这桂花雨多香、多美、多大呀!所以课题叫“桂花雨”。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味?
(板书:桂花雨 香 大 美)
三、感受“桂花香”。
重点交流这两句
1、“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到处都是,弥漫着整个空间,正如父亲诗中写的“细细香风淡淡烟”。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兴,香了我们的宅院,香了整个村庄,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这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啊!)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四、感悟“思乡情”。
1、过渡:沐浴着这场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芬芳,感受着这份快乐的又何止是我一个呢?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快乐呢?
2、交流:
(1)“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理解“绝”(字典字义选择)、“解”(联系上下文)、“即时”(找近义词)。(渗透理解字词的方法教学)
请你读读诗句,想象摇花乐的情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父亲作诗的心情怎样?(陶醉、高兴)
小结:父亲用诗句高度概括了摇桂花的情景,让我们如临其境。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创作的灵感就来源于生活”。
感情朗读。
(2)“可是母亲一看天上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因为母亲不希望桂花被台风吹落,否则就不能竞收桂子了。所以提前摇桂
花。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感受了一份快乐。这真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2、小结: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母亲还有父亲,都离开了故乡,到了外地,我知道母亲很喜欢桂花,所以,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学生读,颜色显示“外地”、“家乡旧宅院子里”、“比不得”。
母亲说这句话时,会怎么说?
母亲说这句话时,会想起什么?(桂花树的样子、摇桂花的情景、桂花的用途)
母亲说这句话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总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3、“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 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作业。
1、 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2、 想象练习:
一朵朵桂花落在头上,像 ;落在肩上,像;落在身上,像 。
这桂花雨真 !
板书设计
11、 桂 花 雨
摇桂花 快乐 思念故乡
桂花雨 多、香、美 怀念童年
小学五年级优秀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我会读会写本课12个生字。
2、我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会有选择性地积累语段。
3、我能理解太阳路的深刻含义,树立“不畏艰险,尽毕生的努力向光明攀登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主次。
2.弄清苗儿生长和太阳路的关系,懂得奶奶讲的太阳路的含义。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一段奶奶讲的话。理解太阳路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3、弄清楚奶奶是怎样让“我们“找到太阳路的。
方法指导:
1、“猜”是平舌音,“缠”、“柿”、“傻”、“顺”、“谁”是翘舌音。
“谁”还有一个读音“shuí”
2、“攀”与“葵”较难书写,请看清字形再书写。
3、自学理清文章思路,但是要准确填空,需动脑概括哟!
4、学贵有疑哟!请大胆质疑,我们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我能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读通课文。
扫除读音障碍。
(1)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注音了:
猜()悬()缠()柿()葵()核()
隔()截()傻()顺()谁()攀()
(2)我能正确抄写这些字,并组词:
猜()悬()缠()
攀()傻()截()
隔()核()葵()
顺()柿()谁()
(3)我能根据要求填空:
“攀”字一共有()笔,第12笔是(),按笔画查字法,它应该查偏旁部首()。
“截”字一共有()笔,第一笔是(),第12笔是()
(4)下面这些词语,我把能理解的词写在下面,把词语的意思批注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旁。
居然陆续莫名其妙攀登
2、我知道作者围绕太阳路写了这几件事:
梦想太阳路→___太阳路→ ___太阳路→ ___太阳路
3、我有几个问题想和大家探讨:
问题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
1、根据质疑的焦点问题,我们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奶奶用什么办法让我们找到了太阳路?”
重点探究:孩子们和奶奶对话的部分。
(1)我们能找出第2自然段“我们”种园子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能找出的3自然段奶奶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知道苗儿这样努力成长最终会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知道不只是这些苗儿有通往太阳的路,我是从这些语句感受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我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会有选择性地积累语段。
2、我能理解太阳路的深刻含义,树立“不畏艰险,尽毕生的`努力向光明攀登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方法指导:
1、在文本中找关键句来分析理解,那样体会文章主旨就很容易了。
2、仿写句子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3、你的收获也许是最独特的,要大胆与大家分享。同事你在聆听的过程中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4、你会读这篇文章,能否和大家合作来读这篇文章呢,把握每个角色的感情,你一定会读得很出色的!
教学过程:
一、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
1、根据质疑的焦点问题,我们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探究“太阳路是怎样的一条路”?
2、我们知道文中这些句子告诉我太阳路是怎样的一条路:
如:第18自然段“这条路太陡了。”
3、理解主旨,重点探究:
理解文章内容展示:第21自然段奶奶总结的那段话。
(1)奶奶说了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2)“在攀登中,西红柿会长出果实,葵花会开出花结子儿,桃树会张大成林”,我们会仿照这个句子写句子。
朗读文章展示:
我们这个组能把奶奶说这段话的语气与感情读出来。
二、全班共同探究主旨:
太阳路指的是:
我们学了这篇文章,我们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全班分角色朗读展示:
1、分组分角色朗读。选派读得好的同学参加全班分角色朗读。
2、班级分角色朗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五年级优秀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过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准备《桂花雨》的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师:这段时间,咱们校园里经常可以产闻到一种什么香?(板书:桂花)。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关桂花的文章。(板书:雨)。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一起来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粗知课文大意
1、用轻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
三、品读语句体会情感
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⑴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怎样的?
(理解“浸”突出桂花香。)
⑵这里的桂花又是怎样?
⑶为什么母亲要这么说?
(体会母亲对家乡的思念。)
⑷是呀,母亲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她心中所想,她每年都闻着家乡桂花,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饼,喝着桂花的茶……桂花伴随着母亲的生活及至生命。我们不难看出,桂花在母亲心中的份量有多重,思念家乡的感情有多深。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东,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文中作者是怎样向我们诉说她童年时的“摇花乐”的?
⑴轻声读。
⑵指导“我”说的话,以及最快乐的那一部分:
体会“迫不及待”、“赞美”这两个词。
⑶作者为什么听到妈妈说的这话,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3、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文字)。
四、回归整体
课文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蕴含着浓浓的乡情,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香在鼻里,甜在心里的桂花雨。